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小肠非特异性急性化脓性炎症伴肠系膜厚壁脓肿1例报告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陈佳平;黄晓蓉

    患者,女,44岁。因左上腹不适3年,腹胀腹痛10多天入院。查体:T 38℃,急性痛苦病容,左上腹稍紧张,可扪及一10 cm×8 cm×8 cm大、压痛、质硬、活动度差、界欠清之包块。Hb130 g/L,WBC13.0×109/L,N 0.82,L 0.18。B超示左上腹结肠脾曲处查见12 cm×7 cm包块,呈无回声,形态不规则,与结肠关系密切,至降结肠狭窄。以“结肠脾曲肿瘤伴不全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左上腹空肠系膜有一12 cm×10 cm×10 cm大质韧包块,张力较高;距屈氏韧带40 cm处有一约20 cm长空肠紧贴包块,另有一约10 cm长之横结肠被包块包绕。肿块未累及肠系膜上血管。

  • 右结肠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4例报告

    作者:段彦红

    临床上,有些右结肠憩室炎患者以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发病,易误诊。我院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收治误诊为阑尾炎的右结肠憩室炎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9~73岁,平均47岁。14例中有4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为急性右结肠憩室炎,其中3例行局部病变结肠切除;1例为多发性憩室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有全腹膜炎刺激征,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术中发现憩室脓肿破裂,置管引流;另9例第一次因急性阑尾炎表现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症状仍存在而发现为结肠憩室炎,其中6例行局部病变结肠切除,3例经禁食、静脉营养和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

  • 脾脏原发性弥漫型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作者:盛仲楠;陈冰;马青松

    患者,男,31岁。因左上腹饱胀、疼痛2月余,近期伴有低热及鼻衄入院。查体:T 37.8℃,P 82次/分,R 18次/分,BP 18.7/10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脾肋缘下5.5 cm,越右中线12 cm。否认有肝炎病史。B超检查示脾肋下6.0 cm,厚7.0 cm。实验室检查:Hb 120 g/L,WBC 4.2×109/L,RBC 4.07×1012/L,血小板138×109/L。临床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中探查脾脏占据整个左上腹,未见肿瘤。肝脏无明显结节,脾门及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巨大脾脏一个,27 cm×25 cm×9.5 cm大,重2 850 g,被膜增厚,光滑,切面呈暗红色,广泛瘀血,多切面均未见肿瘤。

  • 难做的胆囊切除术236例治疗体会

    作者:申连东

    1997年5月至2000年5月3年中我院施行的胆囊切除548例中,难做的(或较复杂的)胆囊切除术236例,占43.07%。男108例,女128例,年龄19~75岁,平均52岁。 其中70岁以上38例,病程2~24年。 过度肥胖者86例; 萎缩性胆囊炎64例; 急性期手术89例; 有上腹部手术史32例; 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者126例; Calot三角粘连严重、炎症、水肿者219例; 胆囊壁增厚、水肿208例,其中局灶性坏死者36例;胆囊管、肝管及胆囊动脉变异22例。 本组病例手术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①胆囊管的分离: 切开三角区腹膜后,钳夹胆囊壶腹部,向外轻轻牵拉,以免将总管牵拉成角而误伤。 游离胆囊管时,可用纱布球钝性分离,使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三者关系清楚显露。

  • 一期阑尾切除盲肠造瘘治疗结肠癌引起的闭袢性肠梗阻2例报告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彭其芳;胡伟民;刘续宝

    我院对2例有严重合并症、全身情况极差的结肠癌伴闭袢性肠梗阻的患者用一期阑尾切除、阑尾残端造瘘来代替近端结肠造瘘,然后行二期根治性肿瘤切除手术,取得满意疗效。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岁、76岁。肿瘤分别位于乙状结肠起始段和横结肠左半。1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入院时血糖达17.4 mmol/L;另1例合并冠心病房颤、高血压、脑血栓后偏瘫、出血性胃炎、肺炎。梗阻时间分别为20天和4天。患者存在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全身情况衰竭。在局麻下作右侧小麦氏切口入腹,切除阑尾,经阑尾残端置多侧孔肛管造瘘。术后配合积极的综合治疗,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分别于术后14天和26天行二期根治性切除。病理证实均为高~中分化腺癌侵及全层。术后除1例麦氏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随访结果:1例术后5年死于肺炎,另1例已2年,仍健在。

  • 急性非穿孔性胆汁性腹膜炎10例报告

    作者:张英豪;雷鸣;张力

    1989年7月至1999年7月我科收治急性非穿孔性胆汁性腹膜炎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8~89岁,平均40.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8例,右中腹疼痛1例,全腹痛1例,疼痛性质多为绞痛;伴发冷、发热4例,黄疸4例,休克2例,神志改变1例。10例均有腹膜炎体征,9例为局限性腹膜炎,1例为弥漫性腹膜炎。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15.0×109/L,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8例高于正常,碱性磷酸酶6例升高,血、尿淀粉酶4例升高,未达到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B超检查10例皆有胆囊结石,其中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前10例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合并胆囊穿孔,无1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非穿孔性胆汁性腹膜炎。

  • 自制腹腔冲洗吸引器头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勇;何天时

    目前,临床使用的吸引器头,多不具备冲洗功能,吸引时又常常吸附大网膜等,对此,笔者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腹腔冲洗吸引器头,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该腹腔冲洗吸引器头由双套管组成。材料可选用超薄不锈钢管或无毒硬塑料管(市面有售)加工而成。内套管直径0.5cm,长20.0cm,与普通吸引器头相似,其末端1/5处有一直径1.0cm、长2.0cm的梭形膨大,与外套管能弥合连接,末端为吸引器管连接处。外套管直径1.0cm,长18cm,前端呈球形封闭,外套管前1/3均匀布满直径0.3cm的小孔,距末端6.0cm处有一直径0.5cm的调压孔,在调压孔对侧距末端5.0cm处,有一连接导管,直径0.5cm,长3.0cm,为冲洗管连接处。内外管可拆分。

  • 拔T管后胆漏的处理

    作者:张荣贵;刘刚;杨毅军;赵凤林;于跃利;王作仁;石景森

    拔T管所致胆漏是胆道手术后极少见的并发症,有关文献报道其目前的发生率不足1%。我院近年收治了9例,男3例,女6例,年龄40~77岁,平均58.5岁。手术前诊断:单纯胆总管结石5例,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结石并急性胆管炎2例。其中有2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有肝硬变低蛋白血症,1例合并有贫血。9例拔管时间均在术后2~3周,拔管前常规经T管行胆道造影,均显示胆道通畅,无残石影,拔管前试夹管24~48小时无不良反应。其中7例拔T管后即刻出现腹膜炎症状,2例拔管后T管引流口胆汁引流量较多,分别于拔管后2、3天才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症状。对以上所有胆漏病例,试经原T管径路插入带侧孔的14F导尿管引流,仅3例引流通畅(300~400 ml/d),保守治愈,其余6例均再次开腹手术。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66例诊治体会

    作者:赵海生

    我院从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急性胰腺炎98例,其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66例,占67.3%,现就其发病原因及诊治特点,总结如下。  本组66例,男30例,女36例。年龄25~64岁,平均49岁。本组中重症胰腺炎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1992年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轻型ABP 46例,重型ABP 20例;有明确胆总管结石史 22例,入院后行B超、CT检查首次发现胆总管结石21例,胆囊多发结石14例,胆道蛔虫3例,胆总管囊肿1例,十二指肠乳头炎3例,Vater's壶腹部结石并狭窄2例。有不同程度巩膜黄染25例,其中重症ABP 18例,轻症ABP 7例。直接胆红素或胆碱酯酶增高26例,其中重症ABP 18例,轻症ABP 8例。血清ALT增高48例。胆总管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20例。

  • 肝尾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

    作者:曾勇;姚辉华;李佳

    患者,女,30岁。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半月收住我院。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近半月加重,难以忍受,呈持续性,不伴恶心、厌油、返酸或暖气,无发热、黄染、乏力,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查体:T 37℃,P80次/分,R 20次/分,BP 14/8kPa,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上腹部隆起,剑下可扪及一约15cm×10cm大包块,质中、压痛。脾未扪及。无移浊。WBC 7.2×109/L,Hb 125g/L,TB 11.7μmol/L。DB 3.20μmol/L,ALT 10.0μmol/L,HBsAg(-),AFP<20μg/L。B超检查示肝左外叶查见15cm强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呈强弱相间改变,边界欠清,考虑为肝左叶实性占位。CT检查示肝左叶占位。

  • 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高友福;姜波健

    目的 了解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QOL)评估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目前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结果 直肠癌术后可出现各种远期、近期并发症,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和心理健康方面产生影响。生活质量评估是一种多方面的研究,通过特定设计的调查问卷,测定的术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而且为直肠癌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及直肠重建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结论 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要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癌肿复发率,而且要有一个满意的生活质量。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必须常规加以讨论,以便指导临床,获得佳疗效。

  • 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

    作者:刘超;刘宝善

    目的 介绍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 文献综述。 结果 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方法治疗直肠癌,其局部复发率由20%~30%下降至3%~8%, 5年生存率达75%, 并使保肛机率增加。 结论 直肠癌手术中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能降低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率, 提高生存率, 改善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

  • 肛管直肠测压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连杰;喻德洪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法 对肛管直肠测压的方法、应用领域、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和综合。 结果 肛管直肠测压技术不仅对肛管直肠的病理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同其它检查联合应用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诊断各种肛门直肠疾病、评估肛门直肠功能。 结论 肛管直肠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客观的检测技术,是肛管直肠功能检查和疾病诊断治疗的必备指标。

    关键词: 肛管 直肠 检查 功能
  • 胃肿瘤端粒酶的研究近况

    作者:王亚旭;王代科

    目的 介绍端粒、端粒酶的性质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了解端粒、端粒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综述国内外进展。 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85%~90%的胃癌中可以检测到,在表达端粒酶阳性的患者比表达阴性的患者预后要差,表明端粒酶阳性的胃癌恶性程度更高。 结论 胃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可用于诊断,且可用于表示预后,未来用于抑制端粒酶的药物可以提供一种副作用较少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胃肿瘤
  • 直肠癌保肛术中行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效果的观察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卢斌;王志伟;李锋;谢先福;罗真东

    目的 为减少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症。 方法 对421例直肠癌患者保肛术中行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术。 结果 双管引流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0.71%(3/421),无1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对照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1.20%(14/12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6.40%(8/125),与双管引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 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法能有效地减少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直肠癌 引流 并发症
  •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33例报告)

    作者:侯昌映

    目的 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术式选择及其效果。 方法 对1980~1999年间收治的33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合并伤27例,其中胰腺损伤占24.2%(8/33),术前诊断率为18.2%(6/33),术中漏诊率为15.2%(5/33)。术式选择:单纯十二指肠损伤以修补为主,十二指肠裂口较大或缺损者,可采用空肠浆膜覆盖术及十二指肠空肠Y型吻合术等其它术式,合并有胰腺损伤者宜行Graham简化术。同时应行充分的十二指肠减压和腹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4%(13/33),治愈率为84.8%(28/33),死亡率为15.2%(5/33)。 结论 十二指肠损伤应重视早期诊断,在剖腹探查中应识别其损伤特征,并掌握切开探查方法,防止漏诊;术式选择宁简勿繁,不同患者适时、适当地采用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十二指肠损伤手术成功的关键。

  • 肠腔内双管引流法在左半结肠癌伴梗阻Ⅰ期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献棠;吴印爱;谢尚奎;卢斌;周运添

    目的 探讨预防左半结肠癌伴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新方法。方法 将215例左半结肠癌伴梗阻接受术中结肠灌洗和Ⅰ期切除吻合等处理的患者分为两组。双管引流组术中经肛门放置肠腔内双管引流;扩肛组术中不放置肠腔内引流管,术后定时扩肛。对两组患者术后腹腔脓肿和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脓肿和吻合口漏发生率双管引流组分别为3.1%(4/130)和3.8%(5/130),扩肛组分别为10.6%(9/85)和12.9%(11/85),两组腹腔脓肿和吻合口漏发生率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肠腔内双管引流法具有预防性结肠“内造瘘”、减压减张、冲洗洁净和持续性扩肛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左半结肠癌伴梗阻I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 临床容易误诊的乳腺良性疾病分析(附50例报告)

    作者:吕青;宁芳;刘伟

    目的 初步探讨容易误诊为乳腺癌的乳腺良性疾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9月至2000年1月收治的50例术前诊断为乳腺癌的乳腺良性疾病。 结果 乳腺炎性疾病、纤维囊性增生或/和积乳囊肿、纤维腺病或/和某些纤维腺瘤均易误诊为乳腺癌;此类乳腺良性疾病扪诊的准确性显著低于乳腺钼靶摄片和彩超检查(P<0.005)。 结论 乳腺良性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赖于病史、乳腺扪诊及乳腺X线摄片和彩超的综合分析。

  • 不同经肛引流方法对左半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一期术后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志伟;吴印爱;刘献棠;谢先福;谢尚奎;蒋邦好

    目的 确定不同的经肛引流方式对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术后外周血浆内毒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影响。 方法 左半结肠癌伴梗阻患者按术后经肛引流方法不同分为扩肛组(A)、经肛吻合口上单管引流组(B)及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C)3个组,观察各组患者一期术后ET及TNF的变化。 结果 术后A、B、C 3组ET及TNF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自术后第4天,C组患者ET及TNF水平开始显著低于B组(P<0.05)。 结论 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患者一期手术行经肛引流能更有效地减少内毒素的吸收,降低TNF水平,而经肛双管引流法引流效果又优于经肛单管引流法。

  • 直肠癌保肛术式的争论

    作者:李世拥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Miles自1908年首创腹会阴联合切除治疗直肠癌至今已近90年的历史,Miles手术一直被公认为治疗直肠癌的金标准。当Miles手术推行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对该手术需做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生活和社交上的不便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的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淋巴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保住生命的同时又要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为此保肛手术也逐年在增加。然而对低位直肠癌选择做保肛手术一直存在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保肛手术是否影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保肛手术癌远端肠段切除的长度多少合理;②保肛手术是否增加局部复发率和影响5年生存率。现对上述两方面问题讨论如下。

    关键词: 直肠癌 保肛术
  • 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郁宝铭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癌主要的手段。随着人们“观念”和追求“目标”的改变,保肛手术已成为首选的术式,占直肠癌外科手术的70%[1]。过去认为癌肿手术的主要目标是根除疾病,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保住生命,其他都不应苛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命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内涵,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能维持生命,更要求生活的质量。因而当前认为直肠癌的手术目标有二:一是根除癌肿,二是保留排便控制功能,为了达到这两大目标,从理论到实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 直肠癌 保肛术
  • 微创外科的发展与21世纪的外科学

    作者:周总光

    1 微创外科的简史  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是近20年来高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而它的主体——内镜外科(endoscopic surgery)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可追溯至200年前内镜的起源。内镜“endoscop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endo”指内部之意,内镜外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问世,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纪元[1]。内镜外科的发展和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1 初始阶段  1804年Phlip Bozzini(德国)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进入体腔进行观察的导光器(light conductor),以蜡烛为光源;3年后他研制出第一台金属管直肠镜。1853年法国的Desormeaux采用酒精和松节油为混合燃料使亮度有了增加。

  • 直肠癌根治切除后保肛的条件

    作者:张胜本

    目前,直肠癌的根治切除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而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由于对肿瘤早期诊断及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认识的提高,肿瘤概念的变化,以往认为对局部病变切除范围越大越好,现在则认为癌症为一全身性疾病,局部切除只是消除了癌肿大的病灶,因此应加作全身化疗或局部放射治疗。直肠癌手术切除也已不像1905年Miles'那样大范围切除,而是在不违背根治切除的原则前提下,尽可能保存肛门的功能并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 直肠癌超低位切除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效果

    作者:刘宝善

    对于中、下段直肠癌,由于临床病理资料的积累和DST(double staping technique)技术的开发,近年来,在根治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手术后的QOL(quality of life)。超低位切除术即是保存正常排便机能的佳术式。1 直肠癌超低位切除的涵义  直肠癌的前切除术,如吻合口在腹膜返折以上称高位前切除术,吻合口在腹膜返折以下称低位前切除术。在低位前切除术中若吻合口位于肛提肌上缘,谓之超低位前切除术[1]。  超低位前切除术的概念,初始是由白乌常男[2](1977年)提出来的,称较低位前切除术(super low anterior resection)。后在第38届(1991年)日本消化器外科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专题讨论,明确为“吻合口在齿线上2 cm以内,或距肛缘4 cm以内”叫做超低位前切除术。同时亦将经肛门行结肠、肛管吻合的改良Parks手术也包括了在内。

  • 11例直肠内脱垂伴盆底疝的外科治疗

    作者:黄大春;吴继东;周建;张胜本

    目的 探讨出口梗阻性便秘常见病因之直肠内脱垂伴盆底疝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搜集我院近年手术治疗的11例直肠内脱垂伴盆底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例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占82%)术后1周症状立即缓解,2例经术后配合功能锻炼3个月后症状亦缓解消失。 结论 功能性直肠悬吊术附加盆底疝修补术,盆底抬高,子宫固定,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直肠内脱垂伴盆底疝的有效方法。

  • 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朱志东;蒲永东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合理性。 方法 观察5-Fu经胃左动脉和外周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结果 胃左动脉给药,门静脉血中5-Fu浓度为外周静脉给药组的4~40倍,而且维持5-Fu高浓度的时间明显延长;癌组织和癌旁淋巴组织中5-Fu水平分别为外周静脉给药组的19倍和23倍。 结论 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提高癌肿局部的化疗药物浓度。

  • 细胞周期素D1、Rb及p16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晓黎;王康敏;苏宝山;孙润芹;黄莺;强雷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素D1、Rb及p16在早期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9例早期胃癌癌旁肠化组织及34例非癌胃粘膜肠化组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癌组织中33/39例(84.6%)显示细胞周期素D1过度表达,癌旁肠化组织也显示细胞周期素D1过度表达。12/39例p16表达阴性,3例呈弱阳性。26例Rb阳性的肿瘤中,15例显示p16不表达或低表达,而9例Rb阴性的肿瘤中则p16显示表达增高。 结论 细胞周期素D1是早期胃癌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分子异常,细胞周期素D1的激活及Rb的失活在早期胃癌中可共同存在;Rb失活与p16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早期胃癌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周期素D1、p16及Rb负反馈调节环路的异常有关。

  •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c-myc、c-fos表达的关系

    作者:何渝军;何双梧;付涛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与癌基因c-myc、c-fos表达的关系,以探讨胃泌素对大肠癌的促增殖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58%,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c-myc和c-fos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胃泌素阳性组癌组织c-myc和c-fo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94%和73.68%,胃泌素阴性组分别为37.93%和31.0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部分大肠癌细胞通过自分泌方式产生胃泌素,可能通过增加c-myc、c-fos等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刺激癌细胞的增殖。

  •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作者:骆成玉;李世拥;赵丹宁;祝学光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大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参数的价值。方法 应用PCR-TRAP-ELISA方法,检测大肠癌、癌旁和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端粒酶在大肠癌、癌旁和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8%(39/46)、20.0%(6/30)和0(0/20),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大肠粘膜(P<0.001)。早期大肠癌(Dukes A期)即有66.7%者存在端粒酶活化。肿瘤组织学分级越低,端粒酶表达阳性率越高(P<0.05)。 结论 端粒酶可能是大肠癌恶性浸润的早期事件,可作为诊断大肠癌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指标,并有助于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运动迟缓型便秘结肠神经系统胃泌素和P物质的分布观察

    作者:雷怀成;易建华;代全武

    目的 探讨结肠壁内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胃泌素和P物质(SP)在运动迟缓型便秘(DMC)中的神经病理变化。 方法 应用胃泌素和P物质的兔多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的10例DMC患者的结肠不同段和8例正常结肠的神经丛内胃泌素和P物质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和相对半定量比较。结果 DMC患者结肠肌间神经丛胃泌素和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与正常结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粘膜下神经丛胃泌素和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HE染色下,DMC结肠粘膜下有灶状炎症,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空泡变性、减少,甚至消失。 结论 DMC患者结肠壁内存在明显的神经结构变化,其运动迟缓可能与肠壁内胃泌素和SP肽能神经元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有关。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在阿霉素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及机理

    作者:戴越盟;林琦远;严律南;智星;林萍;雷松;屈艺

    目的 动态观察阿霉素(ADM)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耐药性的产生,了解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在其耐药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逐步提高培养基中ADM的浓度诱导SMMC-7721细胞和用含不同ADM浓度的培养基直接短期培养SMMC-7721细胞的方法,诱导细胞产生耐药性,绘制剂量反应曲线,确定细胞耐药倍数,RT-PCR法测定细胞MRP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柔红霉素(DNR)的浓度。结果 随着培养基中ADM浓度的逐步提高,MRP mRNA的表达也逐渐增强,细胞内DNR浓度明显下降,SMMC-7721细胞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用含不同ADM浓度的培养基直接培养亲代细胞后,虽然MRP mRNA表达明显升高,但细胞内DNR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并且绝大部分细胞短期内死亡。结论 ADM可以逐步诱导肝癌细胞产生耐药性,其机理主要是由于MRP基因过度表达,其蛋白产物能明显降低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从而细胞获得耐药性。

  • 入肝血流阻断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张雷达;董家鸿;韩本立;李昆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后能量代谢变化的病理特征及其与动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大鼠胆管结扎后1周,在门静脉转流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观察动物存活率、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肝组织ATP含量及动脉血酮体比值。结果 阻断入肝血流30、60及90分钟后10天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及40%;缺血后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明显受损,在再灌注后24小时,阻断入肝血流30及60分钟两组动物肝脏能量代谢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组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仍维持在显著低水平。结论 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60分钟以内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逆,动物能安全耐受;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引起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动物难以安全耐受。

  • 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小肠粘膜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秦环龙;高奇;苏振东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小肠粘膜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 谷氨酰胺(Gln)肠外营养(PN)组(n=10); B组: 不含Gln的常规TPN组(n=10); C组为正常对照组(n=8)。内毒素以2 mg/(kg*d)的剂量混入营养液或等渗盐水中,持续滴注5天。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小肠粘膜测定蛋白质、DNA、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 结果 内毒素血症大鼠上述指标除MDA外,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A组空回肠壁蛋白质、DNA、ATP、SOD、GSH及sIgA含量均高于B组,P<0.05; MDA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 加入Gln的TPN有助于防止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粘膜的氧自由基损伤,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GSH的途径而实现的。

  • 高原缺氧对胆囊排空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承良;刘厚东

    拉萨地区平均海拔3 700 m,空气氧分压低,居住高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为探讨高原缺氧对胆囊运动功能的影响,我们应用超声方法测定居住高原正常居民与初进藏正常居民胆囊容积和排空率,并结合居住高原时间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内地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1岁,为初次进藏3个月内的汉族人群。高原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6岁,为居住高原10年以上的汉族人群。两组在饮食结构上无明显差异。所有人均无肝胆胰胃病史,也无消化不良的症状。

  • 结肠癌伴肝多发转移癌同期切除术(附1例报告)

    作者:罗志勇;严律南;田伯乐;张明满;朱勇

    目的 探讨结肠癌伴多发肝转移同期切除术的可能性及指征。方法 对1例71岁结肠癌伴肝脏多个转移灶的患者进行了同期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右半肝及左肝外叶切除术。结果 手术历时5小时10分钟,失血300 ml,术后恢复顺利,2周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结肠癌伴多发肝转移可在有条件的医院及有经验的外科医生的条件下,选择性地、安全地实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