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高龄对超低位直肠或肛管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甘志明;阳川华;汪晓东;李立

    目的 探讨高龄对超低位直肠或肛管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的近期疗效是否有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患者共196例,根据患者年龄进行分组,将年龄≥75岁的患者纳入高龄组,<75岁的患者纳入非高龄组,比较2组患者行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近期疗效.结果 高龄组113例,非高龄组83例,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肿瘤距肛缘距离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龄组的麻醉ASA分级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02),且合并肺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值分别为0.005、0.048、0.009、0.001、<0.001、0.042),其他内科合并症如冠心病、胃溃疡、精神疾病和血栓的比例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非高龄组长(P值分别为0.023、0.037、0.019、0.020及0.012).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吻合口漏、肛周感染、肠梗阻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9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为100%;平均随访7个月.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患者4例,其中高龄组3例,非高龄组1例.随访期间死亡患者3例,其中高龄组组2例,非高龄组1例.结论 高龄超低位直肠或肛管癌患者由于术前状态较差,行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较非高龄患者的近期恢复更缓慢,但是高龄并没有增加超低位直肠或肛管癌患者行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对于高龄超低位直肠或肛管癌患者行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仍然是安全、有效的,但这需要手术医师具备较高的手术技术能力并且多学科的良好协作.

  • CEA-EPO质粒的构建及其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的红细胞疫苗治疗结肠癌的研究

    作者:孙华文;杨厚涞;王秋爽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CEA)-红细胞生成素(EPO)质粒的构建及其诱导的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红细胞疫苗的抗结肠癌效果.方法 构建CEA-EPO重组质粒,同时构建空载体质粒、CEA质粒和EPO质粒.用含抗体CD117磁珠分离纯化和收集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用重组腺病毒法将CEA-EPO基因体外转染到造血干细胞内,检测CEA和EPO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将疫苗注入小鼠体内,进行扩增,使造血干细胞定向生成携带CEA-EPO基因的红细胞,经过提取和纯化获得CEA-EPO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再进行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实验分组为空载体组、CEA组、EPO组和CEA-EPO组.结果 成功收集造血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分选后的阳性管标本纯化后的CD117阳性细胞比例较纯化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EPO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体外转染CEA-EPO基因成功,获得CEA-EPO基因共转染红细胞疫苗;采用细胞红系相关标志抗体GPA和CD71标记后,流式细胞仪结果证实红细胞疫苗培养成功;相关疫苗激活的单核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比例为40:1时,CEA-EPO组的杀伤作用强于空载体组、CEA组和EPO组(P<0.05);体内试验的成瘤性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2周CEA-EPO组的肿瘤体积和死亡率小于或低于其他3组(P<0.05),且CEA-EPO组的生存时间长于其他3组(P<0.05).结论 携带CEA-EPO基因肿瘤抗原的红细胞疫苗对结肠癌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既可以诱导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成红细胞疫苗,又可以合成携带肿瘤抗原的红细胞疫苗,有望发展成为临床治疗结肠癌的重要疫苗.

  • 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富民;印隆林;陈晓煜;杨李;蒲杨梅

    目的 探索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乳腺MRI检查的59例乳腺病变患者的67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特点(Fischer评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观扩散系数(ADC)及三者的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67个病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恶性49个,良性18个.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特点(包括边缘、形态、边界及信号均匀度)、TIC分型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cher评分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9.8% (44/49),特异度为61.1%(11/18);TIC分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3.7% (41/49),特异度为77.8% (14/18);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佳界点为1.012×10-3 mm2/s,此时灵敏度为91.8% (45/49),特异度为83.3% (15/18);Fischer评分联合TIC分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5.9% (47/49),特异度为72.2% (13/18);Fischer评分、TIC分型和ADC值三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0%(48/49),特异度为83.3%(15/18).结论 3.0T磁共振扫描的Fischer评分、TIC分型和ADC值三者联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比单一检查方法较高.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点及诊疗分析

    作者:朱时雨;许新才;程坤;苏力担卡扎·仇曼;陈启龙;林海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9例胰腺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39例患者中良性SPN 27例,恶性SPN 12例,良、恶性SPN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部位分布(P=0.063)及形态学特点(P=0.9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在合并钙化、囊内出血及胰管扩张发生比例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大直径、包膜是否完整以及肿瘤囊实性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良性SPN患者的肿瘤大直径≤5 cm者居多、包膜完整、偏实性.27例良性SPN患者中,行肿瘤剜除术6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7例.12例恶性SPN患者中8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好转出院,均未发生腹腔感染,4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经积极而充分的引流后好转.随访截止时间至2017年8月31日,平均24.5个月,无肿瘤转移或复发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 胰腺SPN若出现包膜不完整、肿瘤大直径>5 cm提示肿瘤可能为恶性;肿瘤成分偏实性可能提示为良性;手术是治疗胰腺SPN首要有效的方法,恶性SPN建议常规行根治术.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李利发;侯松林;陈小波;刘带志;张广军;周何;张井潇;周彤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对比研究性文献,检索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①术中情况:与OS组相比,L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SMD=-0.71,95% CI为(-1.12,-0.30),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SMD=-1.53,95% CI为(-2.28,-0.78),P<0.001].②术后情况:与OS组比较,LS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SMD=-2.47,95% CI为(-3.24,-1.70),P<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SMD=-2.97,95% CI为(-4.32,-1.62),P<0.001]和住院时间[SMD=-1.68,95% CI为(-2.15,-1.21),P<0.001]均较短.③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各并发症发生率:与OS组比较,LS组患者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R=0.29,95% CI为(0.19,0.43),P<0.001].与OS组比较,LS组患者的感染[OR=0.27,95% CI为(0.13,0.55),P<0.001]、腹腔积液[OR=0.36,95% CI为(0.13,1.00),P=0.049]、出血[OR=0.29,95% CI为(0.10,0.90),P=0.032]、肠梗阻[OR=0.34,95% CI为(0.13,0.90),P=0.030]、切口脂肪液化[OR=0.27,95% CI为(0.08,0.94),P=0.040]和切口裂开[OR=0.17,95% CI为(0.03,0.96),P=0.045]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但2组患者的脾切除后发热[OR=0.41,95% CI为(0.13,1.27),P=0.123]、胰瘘[OR=0.40,95% CI为(0.06,2.63),P=0.343]、肝功能损害[OR=0.36,95% CI为(0.10,1.34),P=0.127]和血栓形成[OR=0.33,95% CI为(0.09,1.22),P=0.097]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有效加快其术后康复,因而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和有利的.

  •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亚型分型初探:附295例临床报道

    作者:段福孝;顾国利;杨海瑞;宁守斌;张智

    目的 总结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临床亚型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于1994年1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295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295例患者来自26个省市区的7个民族,其中可见口唇、颊黏膜、四肢等处皮肤黏膜黑斑者292例(99.0%).黑斑出现年龄:0~ 33岁(中位数为2岁).患者出现黑斑至出现腹部症状的间隔时间为0~ 45年(中位数为10年).患者的初治年龄为1~ 45岁(中位数为15岁).293例(99.3%)发现消化道息肉,其中分布于十二指肠+小肠者284例(96.9%),分布于结直肠者265例(90.4%),分布于胃部者234例(79.9%).初治年龄14岁和黑斑出现年龄3岁可作为早发型和迟发型的分界点.结论 PJS的临床特征突出,其错构瘤息肉的临床危害严重.可根据口唇颊黏膜黑斑和初治年龄将PJS分成2种临床亚型,临床上应对其采用区别的治疗和随访策略.

  • 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和开腹Miles手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于慈虎;孙立波;张海山;苏妍卓;王博;殷卫香;房学东

    目的 探讨腹腔镜Miles手术的肿瘤根治效果和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完成的119例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手术者65例(腹腔镜组),行开腹手术者54例(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病理学结果、康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距肛缘距离、病理类型、病理T分期和N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t=6.035,P=0.002),但肠功能恢复时间(t=4.919,P<0.001)、自主下床活动时间(t=2.221,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t=3.795,P=.025)明显缩短,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t=0.154,P=0.698)和淋巴结清扫数目(t=0.532,P=0.5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切口感染、造口塌陷或坏死、输尿管损伤、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但开腹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x2=7.174,P=0.009).结论 腹腔镜Miles手术不但能获得与开腹手术接近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而且其术后肠功能恢复更快,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更早,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规律

    作者:李旸;黄理宾;王自强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10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结果 10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28(27.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体类型为凹陷型(P=0.013)、侵及黏膜下层(P<0.001)及组织分化不佳型(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癌,P=0.044)及有脉管侵犯(P=0.020)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大体类型(RR=4.742,P=0.009)、分化类型(RR=6.369,P=0.011)及浸润深度(RR=15.218,P<0.001)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淋巴结转移的28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只有1枚淋巴结转移,有4例患者存在7枚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第6组淋巴结受累多(10例).19例患者淋巴结转移局限于D1站范围内,3例患者在无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出现了第8a组或第9组淋巴结转移.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的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深入研究并在术前综合评估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各临床病理因素,可以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指导.

  • Kupffer细胞通过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调控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相关微粒表达诱导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作者:李方平;温剑;胡迎春;欧志兵;朱荣涛;龚建平

    目的 探讨Kupffer细胞(KCs)在受到脂多糖刺激时是否释放出组织因子膜微粒(TF-MP),判断Toll样受体4(TLR4)通路能否调控KCs表达组织因子(TF)诱导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方法 采用野生型C57/BL6小鼠(WT小鼠)和TLR4-/-小鼠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向腹腔内注射脂多糖10 mg/kg,分别于6、12、24h处死两种小鼠各5只,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及其中TF表达情况,同时提取各小鼠KCs,检测KCs中的TF和TLR4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剩余10只WT小鼠和10只TLR4-/-小鼠用于观察生存情况.另外,提取WT小鼠和TLR4-/-小鼠肝脏KCs,加入脂多糖300μg/L刺激,检测0、15、30、60、120 min时各时间点KCs中TF和TLR4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同时测定其上清液中TF和TF-MP水平.结果 TLR4-/-小鼠胰腺病理损伤程度较WT小鼠明显减轻,胰腺组织和肝脏组织中T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WT小鼠(P<0.05).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TLR4-/-小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WT小鼠(P<0.05).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细胞实验,TLR4-/-小鼠KCs中TLR4和TF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WT小鼠(P<0.05);另外,TLR4-/-小鼠KCs上清液中TF和TF-MP水平在30、60及120 min时均较WT小鼠明显降低(P<0.05).结论 KCs可能通过TLR4信号通路调控TF及TF-MP的表达而诱导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 肝移植术后感染肺结核1例报道

    作者:陈晓;邹龙;王帆;白建华;陈刚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周伴发热(体温高达39 ℃),痰液为白色泡沫样,其余(-)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因乙肝后肝硬变、肝功能失代偿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恢复顺利,并一直规律服用他克莫司胶囊1.5 mg、吗替麦考酚酯胶囊0.5 g抗排异治疗,2次/d.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32×109/L,G试验(-);X线胸片提示“双肺部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状致密影,左下肺部分结节融合”,多考虑双肺多发感染性病变、机会性真菌感染且双肺肿瘤多发转移不能排外,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氟康唑两联抗菌治疗.入院后3d的CT(图1a)检查提示:双肺多发弥漫性病变,考虑为感染性病变,真菌感染可能性较大,遂继续予以当前治疗.

    关键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

    作者:吴耐;张蓬波;任泽强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疾病相关因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类型等)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方式、胰管引流等).胰瘘风险预测系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小;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助于术后胰瘘的预防.

  • 从手术应激的角度看加速康复外科

    作者:王帅;邱远;江恩来;杨桦;肖卫东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外科手术患者机体内平衡的影响,以及ERAS在减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尽快从外科手术创伤中恢复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ERAS及其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程度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ERAS是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应激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同时,ERAS因其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费用等方面更是具有传统外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外科医生和患者所采纳.结论 尽管ERAS理念目前尚未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但ERAS确实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优化的围手术期处理策略,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能使患者获益.

  • 原发性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彦;方超;于永扬;胡旭

    目的 总结原发性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结果 结直肠印戒细胞癌是结直肠腺癌的一种病理学亚型,发病率极低,但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其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临床病理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治疗则以手术治疗为主.结论 虽然我们对结直肠印戒细胞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较多相关文献的样本较小,或为单中心研究,因而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故未来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提高对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认知.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清元;邓力珲;夏庆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GDF15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 基础研究揭示GDF15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广泛表达,通过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导致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在肿瘤演变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临床研究发现,GDF15与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与直结肠癌、肝癌和胰腺癌关系密切,有助于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可能是肿瘤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结论 现有研究认为GDF15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后的研究应就GDF15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做进一步研究.

  • 胰腺癌组织中Beclin-1mRNA和miR-216a的表达及VEGF蛋白表达与p-MAPK-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

    作者:胡伟;沈丰;张桢;吴红伟;周文波

    目的 探讨腺癌、鳞癌、黏液性囊腺瘤、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胰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肝胆胰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40例胰腺疾病患者的术中标本,其中腺癌、鳞癌、黏液性囊腺瘤、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各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法检测5组组织中Beclin-1 mRNA和microRNA (miR)-216a的表达.对以上组织行原代细胞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和PD98095组(加入PD98095抑制剂),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R)与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p-ERK1/2)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腺癌组和鳞癌组组织中Beclin-1 mRNA和miR-216a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腺癌组、鳞癌组、黏液性囊腺瘤组和慢性胰腺炎组组织中Beclin-1 mRNA和miR-216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类组织的空白对照组比较,腺癌组和鳞癌组加入PD98095后,细胞中p-ERK1/2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但黏液性囊腺瘤组、慢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加入PD98095前后细胞中p-ERK1/2及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P>0.05).结论 Bedin-1 mRNA、miR-216a和VEGF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探讨

    作者:汤朝晖;魏妙艳;唐陈伟;全志伟

    胆管癌按其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后者又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是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恶性肿瘤,为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占全部胆管癌的50%~70%[13].肝门部胆管癌在美国的发病率为1/10万~2/10万[4],在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国发病率较低,为0.3/10万~3.5/10万,而在泰国、中国、韩国等发病率则明显上升,以泰国东北部高,为90/10万[5].肝门部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关系复杂,缺乏早期诊断技术,临床表现特异性较差,具有沿淋巴管、神经及血管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其生长方式具有纵向浸润和横向侵犯的特点[6],也有学者描述为具有多极化浸润转移的生物学特征[7],预后极差.

    关键词:
  •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标准、指征及效果

    作者:龚建平;程瑶

    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梗阻部位分为低位胆管梗阻及高位胆管梗阻.低位胆管梗阻常见于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及壶腹癌;高位胆管梗阻主要是肝门部胆管癌,也可以是因为胆囊癌或肝癌侵犯肝管所致[1].梗阻性黄疸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黄疸会引起全身血液内毒素水平和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升高,其会导致细菌菌群增加和肠道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细菌易位;机体长期暴露于内毒素血症和易位细菌的环境中会改变免疫系统和Kupffer细胞功能并导致失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会增加感染并发症、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心肌功能障碍和肾损害的风险[2].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右肝动脉重建技巧

    作者:王文涛;杨闯;程南生;严律南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黏膜上皮癌,又称Klatskin瘤;其发生部位特殊,早期不易被发现及诊断;其生物学特点是癌组织早期浸润血管和神经,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随着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既往认为血管受侵犯是手术禁忌而变得不再是不可触及[2].但许多学者在对受侵犯的肝动脉切除及切除后是否需要重建及如何重建的问题上看法不同.笔者现结合自己的经验,就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受侵犯肝动脉切除重建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 肝细胞癌生物免疫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现状

    作者:张韵;黄子星;宋彬

    目的 分析并总结现有影像学技术在评估免疫治疗肝细胞癌疗效的优缺点和局限性,以期为肝细胞癌患者药物治疗评价和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肝细胞癌生物免疫治疗影像学评价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技术评价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价值.结果 免疫治疗具有无创、特异度高、疗效好等特点,在近几年的肝细胞癌治疗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用于评价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影像学技术主要有CT、MRI、超声和核医学,它们均可以很好地用于评估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对患者治疗方案的筛选和生存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但其采用的评价指标大多基于解剖学评价标准,在评价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手段已逐步成为未来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热点,现有影像学技术及评价标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期有更多功能影像学指标得到完善和发展,为肝细胞癌患者药物治疗评价和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作者:李富宇;程南生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及以上的肝外胆管癌,常侵犯肝管汇合部甚至一侧或双侧肝管的黏膜上皮癌,又称Klatskin肿瘤[1-2].肝门部胆管癌是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占40% ~ 60%)[3].随着近年来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对该病认识的增加,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肝门区解剖结构复杂,肿瘤与门静脉、肝动脉及尾状叶关系密切,肿瘤沿胆管黏膜下浸润及沿胆管周围放射状扩散,肿瘤早期即出现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丛侵犯等特点[4-6],加之肝门部胆管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的早期症状,一经发现往往多为中晚期.因此,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低、手术风险大及远期疗效差[7-8].

    关键词:
  • 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点的变迁及反思

    作者:赵淑艳;马云海;尹哲;文天鋆;刘彬;程若川;钱军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甲状腺彩超体检项目的普及,特别是超声诊断技术的提升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及检出率明显提高[1],特别是肿瘤直径≤4 cm且临床评估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N0T1/T2期)的患者逐渐增多.虽然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但早期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3-6]显示,转移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cN0T1/T2期患者是否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且近年来国内外各版指南推荐意见也有所差异.

    关键词:
  • 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

    作者:孔俊杰;沈舒;黄斌;冯曦;杨先伟;邱逸闻;赵继春;魏永刚;王文涛;严律南

    目的 探索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例诊断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术前经过CT、MRI及超声检查评价肝脏占位病灶大小、范围及血管侵犯情况,使用IQQA肝脏系统(EDDA Technology,Inc.USA)重建肝脏模型,测量并记录剩余肝脏体积及第1肝门侵犯程度,经多学科协作讨论后拟采用自体肝脏移植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经过充分术前评估,明确患者肝内病灶147 mm×134 mm× 165 mm大,严重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及肝右和肝中静脉并造成三者闭塞,肝左静脉部分受侵,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剩余肝脏体积约912 mL,剩余肝脏体积与标准肝脏体积比为0.81,术前肝脏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级.按预期方案行自体肝脏移植术,术中应用患者自身大隐静脉做移植物重建部分流入及流出道,下腔静脉未予以重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20天顺利出院.结论 自体肝脏移植可成功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其中充分的术前评估和第一肝门的处理是手术的关键.

  • MDT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中的运用

    作者:李屈进;刘作金;涂兵;龚建平;刘皎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无法一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行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患者术前行腹部CT检查提示一约90.9 mm×75.5 mm×77.5 mm大的肝右叶巨大占位,考虑为原发性肝癌,经放射影像科、肝病感染科、肿瘤科、麻醉科及肝胆外科团队协作讨论后决定拟采取ALPPS法治疗,第一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门静脉右支结扎联合左右半肝离断+射频消融+胆囊切除术;第一步手术后第45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粘连松解+肝右叶切除术.结果 在两步手术间期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左肝增生欠佳等情况,MDT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应对,患者顺利完成了ALPPS手术,做到了肝癌的R0切除,术后经多次MDT协助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个月随访复查未见明显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 在无法一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行ALPPS的治疗过程中,MDT模式将更加有利于临床集思广益,给予患者佳治疗,收益较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