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张晓耀;康骅;孙海晨;刘爽;崔叶青;张琳;蔡伟

    目的 探讨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BCSFs)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为其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术中留取乳腺癌切除标本的部分癌组织块,剪切成1 mm×1 mm×1 mm大小块后采用振荡联合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Vimentin、α-SMA以及TE-7)和流式细胞仪测定以鉴定其是否为间质成纤维细胞.结果 培养24 h后有细胞贴壁生长,7~10 d左右细胞近融合,可传代培养.经鉴定,BCSFs分离、培养的成功率为90%(18/20),其细胞特点为:细胞呈扁平梭形,两端有细胞质突起,有一个扁平卵圆形囊状的核,胞浆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K(-)、Vimentin(+)、α-SMA(+)、TE-7(+);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和CD45均为(+).结论 振荡结合双酶消化法可有效地分离、培养BCSFs.本方法为进一步研究BCSFs提供了一种新的细胞来源途径.

  • Snail和VEGF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研究

    作者:熊正文;曹莉;胡海霞;李伟;张华东;寻凤华

    目的 探讨Snail mRNA与VEGF mR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0例乳腺导管内癌和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nail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种基因在乳腺不同病变组织中和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病理特征组间表达的差异,以及两种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单纯性增生、乳腺导管内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nail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3%(7/30)、46.6%(14/30)和81.4% (57/7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P<0.05);VEGF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10/30)、50.0% (15/30)和71.4% (50/70),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3.4,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nail mRNA和VEGF mRNA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2.7%(38/41)比65.5%(19/29);85.4%(35/41)比51.7%(1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8.29,P<0.05;x2=9.42,P<0.05);Snail mRNA和VEGF mRNA表达阳性率在TNMⅢ~Ⅳ期中高于Ⅰ~Ⅱ期[93.9% (46/49)比52.4%(11/21);81.6% (40/49)比47.6% (1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14,P<0.05; x2=8.32,P<0.05);Snail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还与ER、PR及HER-2的表达和血管癌栓有关(P<0.01),而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 Snail mRNA表达与VEGF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7,P<0.05).结论 Snail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对其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Snail和VEGF mRNA表达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转移有一定意义.

  • ORP150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熊星铖;陈辰;王卫星;邓文宏;李金友;余佳;孙海涛

    目的 探讨氧调节蛋白150(ORP150)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10只)、SAP组(30只,其中SAP 3、6及12h3个时相各10只).SO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则关腹,SAP组则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测定SO组术后12 h和SAP组造模后3、6及12 h的腹水量、血清淀粉酶(AMY)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于光镜下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中ORP150 mRNA的表达.结果 SAP组各时相腹水量,AMY及ALT水平和胰腺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SO组(P<0.05).SAP组腹水量在造模后3h和6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h较前2个时相均明显增高(P<0.05).SAP组的AMY及ALT水平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在造模后各时相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P150 mRNA在SO组呈低表达,在SAP组造模后各时相的表达强度均较SO组增强,其中造模后3h表达强度高,6h和12h依次降低.结论 ORP150mRNA在SAP胰腺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ORP150可能在SAP胰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成人回肠重复畸形的诊治体会

    作者:黄欣;李秉璐;周皎琳;肖毅;赵玉沛

    目的 探讨成人回肠重复畸形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1996年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例回肠重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本组6例回肠重复畸形患者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肠梗阻和腹部包块.其中5例行胃镜、结肠镜及腹部CT检查,3例行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均未提示消化道重复畸形;4例行99Tcm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其中2例提示消化道出血;3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例发现双回肠畸形.术前均未明确诊断,仅1例考虑回肠重复畸形可能.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距回盲部11~100 cm范围内有长度为6~25 cm的重复肠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回肠重复畸形,其中2例见胃黏膜异位,2例见肠腔内憩室,1例并发异位胰腺,1例伴回盲部炎性纤维性假瘤.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成人回肠重复畸形极为少见,临床无特异表现,目前暂无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的辅助检查,双气囊小肠镜及99Tcm放射性核素显像有一定提示意义.术前一般很难作出明确诊断.剖腹探查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一旦发现,建议手术切除.

  • 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体会

    作者:潘光栋;杨建青;蔡敬铭;刘强;诸光平;袁林;肖亿;谭盛强;刘振;卢欣;李孝成;刘林森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12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致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应用超声刀和血管闭合切割系统(Ligasure),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12例均在处理脾蒂前夹闭脾动脉,其中10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7例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2例中转开腹.1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0~300 min,平均210min;术中失血200~1000ml,平均480ml;术后住院时间8~15 d,平均9d;术后发生少量(<300 ml)胸腔积液2例,少量(<300 ml)腹水2例,轻度(<10 ml/d)胰瘘1例,均未作特殊处理,带管出院后1个月好转拔管,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4~20个月),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用超声刀预夹闭脾动脉,联合应用超声刀和Ligasure进行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是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成功的关键技术要领,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早期肝癌术后患者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变化

    作者:王学范;姜晓峰;付庆才;林琳;魏云涛;郭大伟;梁健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肝癌患者肝癌切除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从免疫抑制角度探讨手术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肝癌患者(病例组,15例)手术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群(对照组,5例)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行细胞外( CD4、CD25)及细胞内(FOXP3)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的数量及功能.结果 病例组CD4+ CD25+T细胞和CD25+FOXP3+T细胞在术前外周血中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43±2.57)%比(5,56±1.02)%,(5.14±1.4)%比(2.18±0.83)%,P<0.05],病例组以上两种细胞在术后1周[(10.56±2.13)%,(4.28±1.08)%]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周[(7.30±0.89)%,(3.43±0.83)%]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病例组CD8+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在术前外周血中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3.42±1.80)%比(29.22±2.26)%,(36.14±1.12)%比(43.69±2.78)%,P<0.05],病例组以上两种细胞在术后2周[(27.15±1.71)%,(40.30±2.00)%]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Treg与AFP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具有低度相关关系(r=0.48,P<0.05).结论 肝癌切除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且Treg在肝癌的诊治及预后的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辅助意义.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实验疗效探讨

    作者:周勇;李富宇;毛辉;徐瑞华;刘红;张永琼;江婷;李玟;冯媛;韩蔷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拮抗剂能否抑制慢性增生性胆管炎(CPC)的过度增殖行为和成石潜力,以期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防治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将4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CPC模型组(10只),仅行造模处理;3种剂量EGFR拮抗剂AG-1478治疗组(分为3 mg/kg、6 mg/kg和12 mg/kg组,各10只),在行造模术的同时经胆总管内注入相应剂量的AG-1478,术后7d内腹腔内注射AG-1478 1.5 mg/(kg·d);假手术组(SO组,6只),仅行开腹术后即关腹.于术后7d剖腹取胆管标本组织分别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比较各组EGFR、5-溴脱氧尿核苷(BrdU)、Ki-67、黏蛋白5AC和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或蛋白表达情况,以评估AG-1478对病变胆管黏膜过度增殖行为(EGFR、Ki-67、BrdU、Ⅰ型胶原蛋白)和成石潜力(黏蛋白5AC)的影响.结果 与CPC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EGFR、Ki-67及BrdU表达明显降低,组织学观察所见的胆管黏膜上皮和胶原纤维的过度增殖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此外,治疗组的黏蛋白5AC 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也较CPC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EGFR拮抗剂可有效抑制CPC病变胆管黏膜的过度增殖和成石潜力,有望成为CPC新的治疗手段.

  • 经PTC或ERC两种途径放置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对比分析

    作者:闫勇;戴睿武;汪涛;叶明辉;张生;江宗兴

    目的 比较经PTC或ERC两种途径放置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疗效.方法 PTC途径:在超声引导下选择胆管走行与胆总管夹角较大、扩张的左右肝内胆管,穿刺置管引流,1周后再置入支架,共68例(其中有2例系ERC途径失败者).ERC途径:在十二指肠镜下逆行插入引流管于胆总管内,经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其引导丝通过梗阻部位,然后沿引导丝置入支架,共53例.结果 经PTC或ERC途径放置支架成功率分别为100%(68/68)和96.2%(51/53),2组均未发生出血及漏胆并发症.全部患者获随访1~18个月(平均12.4个月),结果 PTC组和ERC组放置支架后6个月内死亡者分别为7和5例,18个月仍存活者分别为17和9例.结论 对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采取支架置人是有效解除梗阻、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佳方法.位于胆总管下端和壶腹部的梗阻首选ERC途径放置支架;位于肝门部及以上的梗阻应以PTC途径放置支架为宜.

  • 梗阻性黄疸对肾脏水通道蛋白-3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德巍;关维雨;刘金钢;王勇

    目的 通过检测梗阻性黄疸(OJ)时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建立OJ动物模型)和对照组(n=20,假手术组).于术后7d和14 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肾脏AQP-3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14 d血清TBIL和DBIL水平明显高于术后7 d(P=0.000),且均高于相应时相假手术组(P=0.000),而假手术组内两时相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证实OJ模型建立成功.血Cr水平在2组内不同时相间和相同时相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术后14 d的血BUN水平明显高于术后7d以及假手术组术后14 d的水平(P=0.001),而假手术组术后两时相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实验组大鼠术后7d及14 d的AQP-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相应时相的假手术组(P=0.033,P=0.000),且术后14 d的水平又明显低于同组术后7d水平(P=0.000);假手术组大鼠术后两时相的AQP-3蛋白表达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实验组大鼠术后7和14 d的AQ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相的假手术组(P=0.000),而两组内不同时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9,P=0.059).结论 OJ合并肾功能损害时大鼠肾脏AQP-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早于血肌酐及尿素氮的变化,其变化的应用有望提高OJ时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率.

  • 免疫强化肠内营养在老年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骅;凌伟;曹晖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普外科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期间接受全胃切除术的84例进展期胃癌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Gln)组、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观察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和第10天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并于术前和术后第10天检测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百分数、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水平.结果 3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Gln组和E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PN组1例患者在术后6d发生吻合口漏,经引流、抗感染、抑制消化液分泌等治疗后于术后54 d痊愈出院.3组患者术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各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时各项指标不同程度恢复,且Gln组和EN组患者术后10 d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术后2 d(P<0.05);除转铁蛋白之外,Gln组与EN组患者术后第10天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Gln组与E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各项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Gln组患者CD4和CD8 T细胞百分数、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gM和IgG水平均已基本恢复甚至略超过术前水平,且除IgM以外均明显高于EN组和PN组相应结果(P<0.05);术后第10天EN组和PN组各项指标除EN组IgG以外仍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在恢复和改善营养及免疫功能同时,可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是此类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佳选择之一.

  • RasTG基因与胰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龚军;向光明;郑振江;谭春露;刘续宝;陈雁

    目的 体外观察高尔基嵌合Ras基因(RasTG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生长、增殖及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以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为研究对象,构建含RasTG基因的慢病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利用RNA干扰技术干扰细胞内RasTG基因的表达,观察干扰后PANC-1细胞的增殖、转化和成瘤情况,并通过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胰腺导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RasTG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RasTG无十分特异的组织表达谱,在脑、肝脏及肾上腺中表达相对较高;②RasTG在胰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③干扰RasTG基因后的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生长、增殖和转化能力均下降;④干扰RasTG基因后的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成瘤能力明显减弱,转染组的成瘤体积明显小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 RasTG基因在动物体内广泛分布;RasTG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在癌旁组织中高;干扰RasTG基因的表达后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增殖、转化和成瘤能力均有抑制作用,RasTG基因是正调节因子.

  •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直肠癌1例报道

    作者:刘刚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已婚育,因“间歇性便血5个月余”就诊.直肠指诊发现距肛缘5 cm处直肠前壁有一约3 cm×4 cm大隆起型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质较硬,活动度小,占据肠腔1/2,其上方还可触及一约1 cm×2 cm大隆起型肿物,质软,活动度可,指套染血,色暗红.遂以“直肠肿瘤”收入院.行彩超检查见直肠前壁有强回声区,提示直肠占位性病变;盆腔CT检查示直肠占位性病变;电子结肠镜检查:进镜5 cm处可见隆起型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约2 cm×2 cm大,质脆,易出血,其上方见有一带蒂绒毛状肿物,表面易出血.遂各取3块组织送病理检查,其结果为直肠腺瘤及直肠黏膜慢性炎症.

  • 腹腔镜诊治急腹症9例体会

    作者:王向瑜

    病例资料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期间对9例急腹症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诊治,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30~58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不典型及诊断不清者2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例,急性肠梗阻2例.本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腹部病灶取头低足高体位,上腹部病灶取头高足低体位,病变在右侧时取左前斜体位,以借助重力使腹腔脏器下垂,增大探查空间.

  • 严重肝外伤12例诊治体会

    作者:冉龙江;秦萌贤

    病例资料 我科199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共收治严重肝外伤患者12例,均为男性,年龄9~56岁,平均29岁.12例均为闭合伤,其中挤压伤5例,重物撞击伤4例,高处跌落伤3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3例,血气胸3例,肾挫伤2例,后腹膜血肿2例,颅脑外伤1例.12例患者根据右上腹部或右下胸背部外伤史、内出血症状、腹膜炎体征及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均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并于入院后在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肝右叶损伤7例,肝左叶损伤2例,左右叶均损伤3例;合并肝左静脉离断伤1例,肝后下腔静脉裂伤1例,肝中央区严重损伤1例.按Moore分类法:Ⅲ级5例、Ⅳ级3例和Ⅴ级4例.

  • 右侧睾丸鞘膜积液12年继发为Richter疝5年1例报道

    作者:姜振骞;李景春

    病例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右侧阴囊肿物12年,突然增大后间断性右下腹胀痛不适5年”收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2年发现其右侧阴囊有一约4.0 cm×3.0 cm大包块,无疼痛不适,平卧后不能还纳,未行诊治;于入院前5年因腹部受撞击后发现右腹股沟包块突然增大且伴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以后则常出现右下腹胀痛不适,经控制饮食、抗炎、解痉等治疗后可缓解,但终未痊愈.

  • 上皮-间质转化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成;俞继卫;姜波健

    目的 介绍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EMT及其调节因子与胃肠道肿瘤关系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EMT是胚胎发育的一个基本过程,在成熟上皮细胞中EMT的异常激活可以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的转移.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E-钙黏素表达抑制和EMT发生密切相关,E-钙黏素转录抑制因子可能在调节EMT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这些转录抑制因子在胃肠道肿瘤中呈明显高表达.此外,EMT的发生可能在胃肠道肿瘤干细胞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 EMT及其调节因子在胃肠道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对于EMT及其调节因子的研究可以为肿瘤发生机理提供新的视角,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乳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11例报道

    作者:唐文;马昌义;裴玲;冯佳;刘美宏

    目的 探讨乳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手术方法和安全性问题.方法 对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11例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用乳腔镜行单纯皮下腺体切除术.结果 11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6 d拔除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5 d;术后发生皮下气肿3例,乳头部浅层缺血3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乳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能达到常规手术无法取得的美容效果,且较为安全.乳腔镜应用前景广阔.

  • 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体会

    作者:张剑;王昆华;龚昆梅;朱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病变分别位于胃部18例(51.4%),其中胃体15例(42.9%)、胃窦3例(8.6%);回肠16例(45.7%);小肠系膜根部1例(2.9%).35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42.9%),胃大部切除术3例(8.6%),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45.7%),肠系膜肿块切除加大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2.9%).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阳性33例(94.3%),CD34阳性26例(74.3%).3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25.6个月.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例术后4个月死于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余33例无肿瘤复发.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副乳腺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吕民豪;李永峰;毛晓韵;姚凡;金锋

    目的 探讨副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1例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左腋下肿块,彩超及钼靶检查均提示恶性可能性大,病理报告证实为副乳腺癌.行左副乳腺和左乳腺切除加左腋窝低位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左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左副乳腺内见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淋巴结无转移.术后给予化疗(EC×4序贯T×4),生存9个月,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对腋下肿块而双乳未见确切肿块的患者应警惕副乳腺癌的存在,以免延误诊治.

    关键词: 副乳腺癌 诊断 治疗
  • 腹腔镜手术穿刺相关出血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鱼国盛;汤黎明;朱剑飞;钱峻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中穿刺相关出血的常见原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我院腹腔镜手术中发生与穿刺相关出血的1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腹壁穿刺孔腹膜层出血7例,肌层出血5例,误伤大网膜血管3例,误伤后腹膜血管1例,均在术中及时发现.误伤大网膜血管病例予镜下止血,误伤后腹膜血管病例及时中转开腹手术,腹膜层及肌层出血病例分别给予电灼或缝扎止血.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直视进腹、规范操作和抽吸滴水试验是避免腹腔镜手术穿刺时血管误伤及出血遗漏的有效方法.

  •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胃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雁军;张抒;孙晓斌;李云涛;姚欣敏;夏乡;曹齐常;侯康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IST)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期间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GIST 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病灶直径(1.0±0.2) cm(0.5~2.0 cm),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极低危险程度GIST.24例在单孔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例因ESD术中发生胃壁穿孔而改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其中2例继续在单孔下完成穿孔修补术,1例于左上腹壁另加一Trocar,在双孔下完成穿孔修补术;另3例因ESD剥离瘤体困难,改行胃局部切除术,其中2例继续在单孔下完成手术,1例在双孔下完成手术.ESD成功率为80.0%(24/30),经脐部单孔完成率为93.3%(28/30).手术时间(87.5±10.3)min (45~150 min).全组术后(4.3±0.5)d(3~8 d)出院.术后随访期3~7个月(平均4.6个月),均无病变复发.结论 经脐部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微小GIST是安全可行的,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 腹腔镜在腹部外伤并胃肠道损伤中的诊治作用分析

    作者:秦诚;陈延林;何德云;秦伟;黄海旺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腹部外伤并胃肠道损伤中的诊治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6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腹部外伤并胃肠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腹腔镜手术入路及术中处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均经腹腔镜手术证实为胃肠道损伤,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行完全腹腔镜手术20例、腹腔镜下辅助手术40例,其中行胃肠穿孔修补术45例,肠段切除术1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胃肠道瘘和腹腔出血情况,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治愈.结论 腹腔镜在腹部外伤并胃肠道损伤方面的诊断价值确切,治疗效果满意,避免了不必要的剖腹手术,且创伤小,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 胃癌根治术后合并淋巴瘘19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志鸿;白志刚;李予闽

    目的 总结19例胃癌根治术后合并淋巴瘘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204例胃癌根治术后19例发生淋巴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中15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4例因非手术治疗无效行手术探查,其中2例术后痊愈,另2例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6天再次并发淋巴瘘,终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组淋巴瘘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术前是否化疗无关(P>0.05),但第7、8a、9和16组淋巴结同时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行D2+手术者高于行D2手术者、使用超声刀者高于未使用者、Ⅱ及Ⅲ期高于Ⅰ期(P<0.01),未使用生物蛋白胶者高于使用者、行早期肠内营养者高于晚期肠内营养者、胃中上部肿瘤高于胃下部肿瘤(P<0.05).TPN加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者腹腔引流量为(330±40)ml/d,均明显少于单用TPN [(750±140) ml/d]及TPN加用生长抑素者[(450±40)ml/d],P<0.01和P<0.05,后两者比较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加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患者淋巴瘘的愈合时间为(13.1±1.5)d,较完全TPN的(25.6±2.1)d及TPN加用生长抑素的(18.3±7.1)d缩短,P<0.05,后两者比较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可靠结扎淋巴管、避免过度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避免早期的肠内营养对预防术后淋巴瘘极为重要.

  • 外剥内扎(注射)加开窗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明辉;胡顺芳

    目的 比较外剥内扎(注射)加开窗治疗环状混合痔和传统外剥内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别接受外剥内扎(注射)加开窗治疗和传统外剥内扎法治疗,对两种术式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肛门失禁症状,肛门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肛门狭窄、肛门水肿和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尿潴留、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复发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剥内扎(注射)加开窗术是环状混合痔的较好治疗方案.

  • 直肠癌外科的术前评估策略

    作者:李立;汪晓东

    我们所有人都曾有个梦想,希望能够未卜先知.而作为医生,如果可以预测到患者的病情发展,那对于疾病的治疗则可以得心应手.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存在,但是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医学知识的有效运用,使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个梦想.作为直肠癌外科的医生,临床上我们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直肠癌是否可以被完整切除,手术后结果是否可以保住患者的肛门.通过对现有医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可以通过一些术前的评估手段来判断患者可能的病情程度和面对的手术风险.但是如何客观地运用这些手段,并且建立一套能够被量化的评估指标,是直肠癌手术术前预测的重要内涵之一.

  • 直肠癌局部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兰平;宋盛平

    近20年来,随着对盆腔解剖认识的深入,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概念的普及,术前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以及各国针对直肠癌采用有效联合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癌局部复发(LRRC)已有明显下降,但其局部复发率仍有2.6%~11.5%.LRRC进展迅速,对于未行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3~8个月;若仅给予放疗和(或)化疗而无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期约12~15个月.要进一步提高LRRC的总体治疗效果,需要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国内外进展

    作者:刘宝华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是一种缩小手术范围,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术式.随着纤维结肠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逐渐提高,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也逐年增加[1].该术式在现代直肠癌的治疗中有较重要的作用[2].如果能够严格选择病例,部分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也可以达到传统的根治手术目的[3,4],既能保留肛门功能、又能避免过度治疗(over treatment)[5].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国内外进展简述如下.

    关键词: 直肠癌 局部切除术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作者:许剑民;徐博

    目前,结直肠癌正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影响当今世界人类健康的问题.而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肝转移灶无法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5年生存率接近0[1],而肝转移灶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达30%~50%[2].故结直肠癌肝转移已成为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肝转移
  • 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选择:开腹还是腹腔镜

    作者:张超;刘涛;余佩武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以每年4%的速度逐年升高.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结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60%~68%[1].近年来,腹腔镜及相关器械的发展,为结直肠癌微创化手术治疗带来了契机,越来越多的医院相继开展了腹腔镜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2].

  • 直肠癌TME低位保肛术后的CT评价

    作者:伍兵;卢春燕;刘荣波;黄子星;孙家瑜;李真林;宋彬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低位保肛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TME低位保肛术的直肠癌患者行CT复查,分析术后直肠吻合口漏和周围感染、吻合口周围复发、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共计82例TME术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25~74岁,平均57.8岁.82例患者中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随访期间出现吻合口漏8例(9.8%),吻合口肿瘤局部复发6例(7.3%),盆腔及远处淋巴结转移4例(4.9%).吻合口漏经引流和保守治疗后好转,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得到病理证实.结论 TME低位保肛术后适时CT检查(包括基线CT检查、随访和复查),有助于对吻合口漏、肿瘤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现与早期诊断.

  • 中国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

    作者:汪建平

    中国结直肠癌的诊治现状与差距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应引起结直肠外科、胃肠外科及普通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美国监察、流行病学和终结果(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EER)数据库[1]1975~2008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结直肠癌(T1~4aN0M0,占39%)的5年生存率达90.1%,而发生淋巴结转移后,生存率即大幅降至69.2%.根据2008年WHO公布的数据[ 2],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32%,而北美为61%.显而易见,我国结直肠癌治疗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

  • 术前放化疗给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管秀雯

    目前吻合口漏仍然是结直肠癌手术,特别是低位吻合结直肠癌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Harris LJ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评估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治疗效果的研究.该研究对某医疗机构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8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并行近端分流处理.收集和分析手术期间的数据,尤其是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和处理情况相关的数据.

  • 根据解剖位置以及遗传不稳定类型,大肠癌的典型Wnt信号通路表现出不同的突变谱

    作者:陈莹

    Albuquerque C、BaltazarC、Filipe B等人研究分析了52例大肠肿瘤的Wnt信号基因的突变,发现不同类型的肿瘤突变谱有显著差异.已完成的研究表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中APC基因突变体决定肿瘤形成的Wnt信号级别.研究发现APC突变至少包括2个β-连环蛋白的下调序列(20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且突变在不稳定的微卫星(MSI-H)中的频率远高于稳定的微卫星(MSS).此外,以防检测到2个命中的APC,突变的选择保留了2个20个氨基酸重复序列的累计.

  • 瑞士结直肠择期手术中行机械肠道准备和抗菌预防的调查

    作者:马骁潇

    为评价机械肠道准备(MBP)在结直肠择期手术中的作用,Businger A、Grunder G、Guenin MO等人在2008年10月对瑞士98个外科主任和45个私人诊所外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MBP用于直肠手术显著多于用于左半结肠切除术(83% vs.53%);而后者多于用于右半结肠切除术(53%vs.43%).年轻外科医生和有较大结直肠手术工作量的医生在开放式右半结肠切除术中使用MBP的频率更低.

  • 多排螺旋CT在恶性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延欢

    为研究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多排螺旋CT,MDCT)对恶性大肠梗阻术后预后的诊断价值,Angelelli G、Moschetta M、Binetti F等人纳入27例恶性结肠梗阻病例进行MDCT检查,并对阻塞部位的结肠壁形态学、肠内容成分和升结肠横径进行分析.

  • 直肠前突治疗的新选择—STARR

    作者:车勇军;梁德森;连蕾

    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是意大利学者Longo[1]于2003年提出的用于治疗排便障碍综合征(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ODS)的新术式.该术式采用2把痔上黏膜环切吻合器分别切除直肠中下段前壁及后壁冗长、脱垂的黏膜及黏膜下层肠壁组织并钉合.此术式可缩小直肠前突的宽度与深度,吻合口通过使黏膜下层与肌层瘢痕粘连,加强了直肠前壁的力量,减轻了直肠前突的程度,从而消除了直肠下端因排便形成的囊袋状结构,达到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动态功能的作用,使直肠的顺应性降低,从而改善各种症状.

  • 术前和术后的综合治疗对直肠癌的影响

    作者:马琛

    尽管影像技术、手术技术和放化疗法已有很大进步,直肠癌在美国仍然是构成癌症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对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通过保肛或不保肛的直肠癌切除术.尽管有了手术干预,局部复发率仍然在5%~55%之间,这对患者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对此,Boller AM和Cima RR回顾了近期对于直肠癌放化疗疗法的一些进展.结果显示,单纯手术治疗的复发率是很高的,而如果配合术前放化疗可提高存活率和降低局部复发率.

  • 接受术前放化疗后仍有剩余癌细胞患者的肿瘤消退程度

    作者:马琛

    对于直肠癌来说,术前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代表了良好的存活率,为了对放疗结果进行评估,病理研究者通常会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消退程度.但问题是,真的需要对肿瘤的消退程度做一个评估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吗?如果肿瘤消退程度真的可以预示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情况,则可以指导医生在术前放化疗后的进一步手术治疗;如果肿瘤消退程度真的可以预示长期治疗结果,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完成术后治疗.

  • 直肠黏膜多胺和前列腺素E2水平对DFMO和舒林酸预防大肠腺癌的效果预测

    作者:陈莹

    抑制多胺和前列腺素E2( PG E2)的合成可降低行息肉切除术患者中70%患大肠腺瘤(CRA)的风险.国外有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该研究的重点是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与舒林酸联合应用对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以及是否可加强疗效.研究对象为267例参与使用DFMO联合舒林酸预防性的化疗患者,分析其直肠黏膜的多胺和PGE2水平以及患CRA的风险.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路径的规范化及应用前景:附433例报道

    作者:童卫东;高羽;张安平;李春穴;张连阳;王李;李凡;赵松;刘宝华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路径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4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路径选择及发展前景.结果 行手助腹腔镜手术5例(1.2%),完全腹腔镜手术(Dixon手术需做左下腹小切口取出标本,Miles手术利用会阴切口取出标本)412例(95.2%),腹部免切口肛门拖出式吻合手术16例(3.7%).中转开腹手术11例(2.5%).290例(67.0%)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7年,发现吻合口或盆腔肿瘤复发7例(2.4%),远处转移22例(7.6%),死亡46例(15.9%),无戳孔转移发生.结论 四孔腹腔镜技术仍是临床应用的主流;规范化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保证疗效和操作便利的前提;单孔或经自然腔道的直肠癌根治术是手术进一步微创化的探索方向.

  • 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降期的影响

    作者:王林;顾晋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定义为距离肛缘≤12 cm,局部分期T3~T4或任何T、N阳性,无远隔转移的直肠癌[1].目前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的肿瘤消退,会导致临床降期和病理学的微观改变,这些改变对于外科治疗和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