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肝叶切除25例报道

    作者:黄建钊;石承先;苟欣;张毅;汤可立;刘隽;余鹏;柳严;田利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叶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对25例肝血管瘤、肝癌等患者行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并对围手术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除1例因术中肝中静脉破裂发生大出血而中转开腹外,其余均完成了全腹腔镜下肝叶或肝段切除.术中出血量100~1 200 ml,平均400 ml; 11例患者术中未输血,14例患者输血200~1 000 ml,平均400 m1.手术时间0.8~4.0 h.平均2.3 h.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胆汁漏、感染等并发症,均于术后5~10 d(平均8 d)出院.结论 腹腔镜肝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肿瘤直径超过9 cm且有大血管受侵犯的肝癌患者应慎重.

  • 胃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鹏;吴巨钢;俞继卫;倪晓春;伍宏彪;李小强;姜波健

    目的 研究胃腺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9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灶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29例(29.29%)患者肿瘤组织中(CD133蛋自表达阳性,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为阴性(P = 0.000).肿瘤直径>5 cm者CD133蛋自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5cm者(P=0.041); CD133蛋自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44);有淋巴结转移(P=0.017)、淋巴管浸润(P= 0.000)和血管浸润(P= 0.000)者,CD13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11),淋巴结转移(P=0.043)和TNM分期(P=0.049)分别是C D133蛋白表达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D13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短于表达阴性患者(P=0.046).Cox比例风险问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P=0.042)、TNM分期(P=0.046)及CD133蛋白表达阳性(P=0.046)分别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 剪口结扎结合PPH治疗混合痔的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何永恒;肖志国;韩金红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剪口结扎结合吻合器痔上膜环切术(PPH)治疗混合痔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由湖南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协同完成.共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24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剪口结扎结合PP H组、PPH组和剪口结扎术组,3组病例分配比例为1:1:1.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合直肠肛管测压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无直肠阴道瘘和直肠尿道瘘的发生.剪口结扎结合PPH组和PP H组均无肛门直肠狭窄发生,该2组的直肠肛门狭窄和肛门失禁评分均明显低于剪口结扎术组(P<0.05=.3组术后均有大出血发生,但剪口结扎结合PPH组发生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剪口结扎术组(P<0.05=.3组术后均有急性尿潴留发生,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3组术后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剪口结扎结合PP H组和PPH组明显低于剪口结扎术组(P<0.05=.直肠感觉容量和直肠大容量剪口结扎结合PPH组和PP H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剪口结扎术组直肠感觉容量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直肠大容量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肛管大收缩压3组内术前与术后比较以及术后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剪口结扎结合PP H能很好地保护肛垫组织,保持肛管正常的解剖结构,不仅有更高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 胃癌第6组及其亚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杰;杨昆;陈心足;张波;陈志新;陈佳平;胡建昆

    目的 检测胃幽门下(第6组)及其亚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探讨临床合理清扫第6组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8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有完整第6组及其3个亚组淋巴结送检资料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胃网膜右静脉为参照将第6组淋巴结分为第6a,66和6c亚组,计算第6组及其亚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并对其淋巴结转移情祝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其他组(第7,8a和9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胃癌患者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3 % (33/80),转移度为26.0 % (108/415).第6a亚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5%(6/80),明显低于第6b亚组(16.3%,13/80)和第6c亚组(36.3 %,29/80),P<0.001;第6a,6b和6c亚组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25.0%(8/32),17.6%(13/74)和28.2%(87/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第6a亚组阳性淋巴结与T分期(P=0.042)和N分期(P=0.006)有关;第66亚组阳性淋巴结与N分期(P= 0.002)和TNM分期(P=0.013)有关;第6c亚组阳性淋巴结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8),T分期(P=0.003),N分期(P=0.000)和TNM分期(P=0.000)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第8a组淋巴结转移(P= 0.023)和N分期(P=0.002)均有关;第6a亚组淋巴结转移与第8a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8);第66亚组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有关(P = 0.005);第6c亚组淋巴结转移与第8a组淋巴结转移(P=0.016)和N分期(P = 0.004)均有关.结论 胃癌手术中要彻底清扫第6组淋巴结,尤其要重视第6a和66亚组淋巴结的清扫.

  • 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的临床经验及适应证探讨

    作者:倪平志;刘隽;汤可立;程建华;罗丹

    目的 总结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以及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137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65~213 min(平均129 min),出血量50~350 ml(平均148 ml),124例(90.5%)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周内顺利出院;其余13例(9.5%)患者术后出现漏胆,其中10例(18.5%,10/54)为技术早期(2007年10月以前)开展病例,3例(3.6%,3/83)为开展后期病例,均未作特殊处理,于术后3周内好转出院.113例(82.5%)患者获得随访,经过2~54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胆管残石、胆总管结石复发和胆管狭窄.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具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前提下,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

  • 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XbaⅠ遗传多态性与乳腺增生症的关系

    作者:田超;陶苹;李卉;龙启明;胡锐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Pυ和Xba I 遗传多态性与乳腺增生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89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研究组)和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ERα基因Pυu II和Xba I遗传多态性.结果 ERα基因Xba 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携带X等位基因者患乳腺增生症的风险是X等位基因的0.551倍;PυI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基因Xba I遗传多态性与乳腺增生症发病有关,突变基因增加了乳腺增生症的发病风险.

  • 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作者:王甘露;侍立志;贺德;黎惠娟;刘美群;陈晖;黄波

    目的 探讨由石蜡油、二甲硅油及番泻叶制剂组成的混合性制剂在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成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对照组(n=52)行常规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治疗,肥皂水保留灌肠;治疗组(n=76)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胃管内注入由石蜡油、二甲硅油及番泻叶制剂组成的混合性制剂.分析比较2组之间结果的差异,包括: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梗阻症状完全缓解后恢复正常排气、排便的时间,恢复正常饮食的时间,以及复发率.结果 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对照组为69.2% (36/52),治疗组为92.1 % (70/7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正常排气、排便平均时间对照组为47.8 d,治疗组为32.5 d;恢复正常饮食平均时间对照组为5.3 d,治疗组为3.2 d.治疗组恢复正常排气、排便及恢复正常饮食的平均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组(P<0.01=,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由石蜡油、二甲硅油及番泻叶制剂组成的混合性制剂可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其外科手术的干预率.

  • 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赵海峰;佟立权;于海英;尤立光;李鑫磊;李延林;张峰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经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的4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男32例,女16例.根据脾蒂的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处理脾蒂采用钛夹夹闭12例,丝线结扎结合钦夹夹闭8例,圈套器结合钛夹夹闭处理10例,结扎束LigaSure处理8例,Endo-GIA处理8例.结果 32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14例改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2例为脾周围粘连紧密伴胃短血管破裂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 170 min,平均140 min;术中出血量300~1200 ml,平均800 ml.术后无胃漏、胰漏、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根据脾蒂的不同类型,采取个体化处理方案可减少术中出血及副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 survivin与p53、Ki67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管小青;吴骥;顾书成;郑向欣;陈焰;吴建强;侍孝红;江小玲;袁牧;吴际生

    目的 研究survivin与p53、Ki67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将86例乳腺癌胸壁局部复发或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灶切除并作病理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中survivin与p53、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对.结果 survivin、p53及Ki67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survivin:90.70 % (78/86)比61.63% (53/86),Χ2 =20.014 895,P<0.001; p53;68.60% (59/86)比52.33% (45/86),Χ2 =4.766 968,P<0.05; Ki67:62.79% (54/86)比46.51% (40/86),Χ2=4.597 927,P<0.05.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p53或Ki67阴性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也高于其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0.37%比24.39%,Χ2=14.071 113,P<O005; 75.00%比39.13 %,Χ2=6.540 373,P<0.05=; survivin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表达阳性者与p53、Ki67表达阳性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6 214,0.773 643和0.725 164,0.698 112,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与p53、Ki67表达阳性率均较其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提示该类患者预后不良.

  •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SCN9A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张龙;王文慧;董国祥;李邻峰;赵军;孙婷婷

    目的 鉴定一重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家系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家系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DNA,PCR扩增SCN9A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 发现先证者SCN9A基因9号外撇子存在c.1185C→G杂合突变,引起N395K氨基酸改变.先证者的健康母亲和5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中未见此突变.结论 SCN9A基因的这种错义突变是引起患者临床表型的特异突变.

  • 血清CA19-9,CA242,CEA及CA125在胰腺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

    作者:李宁;沈世强;刘建超

    目的 探讨CA19-9,CA242,CEA和CA125四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或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测定并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3例胰腺癌患者、33例胆管癌和27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CA19-9,CA242,CEA和CA 125水平,并对术后胰腺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A19-9,CA242,CEA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患者和胆管癌患者(P<0.05=.单项检测中血清CA19-9的敏感性高,达79.4 % (50/63),但其特异性(61.7%)低于CA242 (83.3 %)和CEA(80.0%).联合检测CA19-9+CA242+CEA的特异性高,达93.3% (56/60).当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时CA19-9水平显著高于其在胰腺头部或全胰腺时(P<0.05=.胰腺癌Ⅳ期患者的CA19-9和CA242水平显著高于Ⅰ或Ⅱ/Ⅲ期患者(P< 0.05=.本组失访15例,4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2~12个月).胰腺癌患者术后0.5及3个月血清中CA242,CA 19-9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结论 单项检测CA19-9可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联合检测CA19-9+CA242+CEA可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CA19-9和CA242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更具有价值.

  • 不同加固术式在食管贲门癌机械吻合术后抗返流效果的比较

    作者:张英国;陈文元;王军贤;张雁山;姜晓萍

    目的 比较唇式加固、胃底折叠His角重建与单纯机械吻合对食管贲门癌机械吻合术后的抗返流效果.方法 纳入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17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实施单纯机械吻合术(机械吻合组,n=42)、机械吻合胃底折叠His角重建术(His角重建组,n=56)及机械吻合唇式加固术(唇式加固组,n=78),术后3个月常规行胃镜检查并活检,以判断其抗返流效果.结果 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吻合部位及切口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返流发生率机械吻合组、His角重建组及唇式加固组分别为69.05 %、28.57%及14.10%,唇式加固组和His角重建组均明显低于机械吻合组(Χ2=37.088,P=0.000; Χ2=15.833,P=0.000),且唇式加固组又明显低于His角重建组(Χ2=4.241,P=0.039).唇式加固组无一例出现吻合口漏.术后均安全出院,仅有2例出现中度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均恢复良好.术后返流发生与吻合部位无关(P>0.05).结论 唇式加固与胃底折叠His角重建在食管贲门癌机械吻合术中均有明显的抗返流作用,唇式加固的抗返流效果更佳,且操作简便.

  •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83例报道

    作者:夏明;鄢利华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LS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严重炎症、粘连或萎缩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8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严重炎症、粘连或萎缩患者实施LSC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施行LSC,2例中转开腹.39例胆囊底、体部部分胆囊壁残留,26例胆囊颈部部分残留,18例胆囊体部及胆囊颈部均部分残留.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20~200 ml,平均75 ml.术后恢复饮食时间6~48 h,平均19 h.术后带引流管时间48~150 h,平均77 h;引流液总量30~210 ml,平均85 ml.无严重胆汁漏、胆汁性腹膜炎及术后大出血发生.全组病例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6.1 d,51例随访3~48个月,平均22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13个月B超复查发现类似"小胆囊"改变,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特殊治疗处理.随访患者中未见典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严重炎症、粘连或萎缩患者,无法行常规LC时,行LSC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既可有效防止胆管损伤、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又可有效减少中转开腹率.

  • 雌激素受体β1下调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研究

    作者:陈莉;杨新华;范林军;张毅;梁艳;柴帆;姜军

    目的 观察外源性雌激素受体β1(ERβ1)基因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和细胞增m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脂质体法将ERβ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pcDNA3.1-ERβ1转染组),另分别设空载体组和末转染组作为对照,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Rβ1、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细胞生长曲线观察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 pcDNA3.1-ERβ1转染组MDA-MI3-231细胞中ERβ1 mRNA表达髦为0.449±0.077,明显高于未转染组的0.153±0.035 (P=0.001)或空载体组的0.160±0.020 (P=0.000);相应的ERRI蛋白表达量为0.847±0.065,亦明显高于未转染组的0.356±0.050 (P=0.001)或空载体组的0.390±0.030 (P=0.000).pcDNA3.1-ERβ1转染组MDA-MB-231细胞中hTERT mRNA表达量为0.127±0.020.明显低于未转染组的0.283±0.025 (P=0.001)或空载体组的0.283±0.049 (P=0.002);相应的hTERT蛋白表达量为0.147±0.023,也明显低于未转染组的0.783±0.025 (P=0.001)或空载体组的0.802±0.019 (P=0.002).细胞生长曲线提示,从第3天开始pcDNA3.1-ER±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较未转染组明显减弱(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pcDNA3.1-ERβ1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为(6.15±0.94)%,明显高于未转染组的(1.41±0.42)%(P=0.001).结论 ERβ1可能通过下调hTERT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 会阴疝无张力修补1例报道

    作者:刘海威;曹登科

    病例资料我院收治会阴疝患者1例,女,57岁,因蹲位时发现右侧会阴部包块半年余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在下蹲约5 min后发现会阴部包块,约"鸡蛋"大小,包块出现时稍感腹部胀痛,卧位或休息时,包块逐渐缩小或消失.查体:T 36.2℃,R 17次/min,P 76次/min.BP 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精神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腹平软,未及包块,下腹部正中见-长约10 cm手术疤痕,于右侧大阴唇前外侧可及一包块,约3 cm × 4 cm大小,质软,无压痛,可还纳入盆腔,手指探及盆底组织较左侧松弛.患者既往行全子宫切除术.入院后行子宫附件B超检查:站位时会阴部凸起处可见非匀质性包块回声,有蠕动感,仰卧位时包块缩小,考虑:疝.盆腔CT提示:右侧大阴唇较左侧肥大,子宫缺如.诊断:右侧前会阴疝.

  • 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断流术体会

    作者:杨波;张耀东;孙向华;李军辉

    病例资料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30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乙肝后肝硬变引起门静脉高压症26例,乙醇性肝硬变3例.免疫性肝硬变1例.经胃镜提示均有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有出血或再出血倾向,均有明显或重度的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症.外周血白细胞(2.1~3.2) ×109/L,血小板计数(26~56) ×109/L.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8例,B级19例,C级3例.均在全麻下接受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取左肋缘下弧形切口进腹后观察肝脏体积大小、硬变程度、腹水情况,以及侧支血管情况,修正术前评估选择手术方式.

  • 会阴撕裂并发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15例报道

    作者:郭德祥;贾兴元;朱生多

    病例资料我院2006~2009年期间收治会阴撕裂并发直肠脱垂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41~50岁6例,51~60岁9例.均有生育时会阴撕裂病史,现因出现直肠脱垂并逐年加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前来就医.会阴撕裂II度6例,III度9例;直肠脱垂I度3例,II度9例,III度3例.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方法:①术前3d给清淡流食,术前夜及手术当天晨清洁灌肠.②行能麻或局麻,患者取截石位,沿肛门前缘(1 cm左右)切开会阴部瘫痕,并向后、向前游离直肠前壁及阴道后壁,修整直肠前下缘使之平整;正中切开阴道后壁3~5 cm长,向两侧游离,显露外括约肌肌腿和提肛肌.

  • 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200例诊治体会

    作者:张涛;常自健

    病例资料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2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其中男90例.女110例;年龄27~82岁,平均5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48 h 18例,48~72 h 52例,≥72 h 130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200例,发热(38℃)96例;莫非征(+) 200例.行B超检查200例,MRCP检查149例.均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建立CO2气腹,气腹压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常规"四孔法"完成LC手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0~160 min,平均75 min.行单纯胆囊切除191例,行胆囊部分切除6例,中转开腹3例.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抗转化生长因子-β促器官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毅磊;程南生

    目的 总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抗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促器官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有关PPARγ激动剂抗TGF-β促器官纤维化作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TGF-β是一种主要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能促进多种器官的纤维化进程,而PPARγ激动剂则可以有效地阻断TGF-β的信号传导,从而发挥抗器官纤维化的作用.结论 研究PPARγ激动剂主要通过阻断TGF-β信号传导来实现抗器官纤维化的机理,有助于PPARγ激动剂在临床上的推广运用,为治疗器官纤维化疾病提供一种新途径.

  • Beger及Frey手术在胰腺良性疾病及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拥华;杜冰清;向光明;郑振江;刘续宝;麦刚

    目的 总结Beger及Frey手术的手术技巧及研究应用的新进展.方法 分析、评价近年来Beger及Frey手术在胰腺良性疾病及低度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技巧,并对其临床疗效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随着器官保存观念被广泛接受,Beger及Frey手术被广泛应用,与传统标准术式比较,其具有保留消化道完整、切除胰腺组织少、手术创伤小、术后生存质量高及手术安全性好的优点,但是长期疗效优势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 Beger及Frey手术是相对安全、疗效确切的术式,可作为治疗胰腺良性疾病及低度恶性肿瘤特别是慢性胰腺炎的标准术式.但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远期疗效.

  • 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诊治体会

    作者:卢辉俊;赵翼;刘辉;胡亚立

    目的 探讨毒品注射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13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吸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切除瘤体及周围炎性组织、瘤腔清创及动脉结扎或人工血管置换术,观察移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肢体坏死;伤口一期愈合5例,二期愈合8例;7例发生程度不等的淋巴瘘.随访2~12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1例术后2个月瘤腔下端感染形成脓肿伴出血,行切开引流痊愈;2例术后4个月人造血管感染行人造血管摘除.切口换药痊愈;有2例左肘部假性肱动脉瘤直接行血管结扎,未用人工血管移植;余8例复查B超显示移植血管通畅.无血栓形成.结论 彻底清创、血管移植、控制感染是治疗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Millika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2例体会

    作者:刘崇清;王崇树;王小飞;李敬东;陈开;魏寿江;彭祥玉

    目的 总结Millika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 对笔者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完成的Millikan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32例共35侧疝.按国内疝学组分型(2003年),I型2侧,II型侧,III型21侧.IV型3侧.直疝6侧,斜疝29侧.其中行急诊疝修补术2例.术后发生尿潴留2例(6.25%),无切口感染、血肿、睾丸炎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随访2~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及慢性疼痛者.结论 Millikan手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符合无张力疝修补原理的术式,适用于II-IV型腹股沟疝的修补.

  • 分段齿形结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

    作者:郑勇

    目的 总结分段齿形结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优、缺点.方法 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按入院顺序简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分段齿形结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95%(38/40),对照组为90%(36/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疼痛、水肿、皮赘残留及肛管狭窄并发症方面更轻(P< 0.05).结论 分段齿形结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比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有更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PK刀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覃怀成;钟先荣;孔勇;陈希纲

    目的 评估PK刀在腹腔镜阑尾切除(L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桂东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68例行L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 刀组34例,高频电凝钩组34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PK刀组较高频电凝钩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快(P<.0.05);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刀具有凝固均匀、完全、热损伤少、止血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可选择性地应用于LA.

  • 暴发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

    作者:孙备;贾光

    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是指急性胰腺炎在发病72 h内,虽经充分的液体复苏,仍然迅速出现进行性器官功能障碍者.FAP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一种特殊亚型,起病急骤,病程凶险,并发症多,预后较差.对SAP的治疗,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对SAP发病机理的深人研究和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理念在外科学界得到普遍的认间,目前SAP治疗总的趋势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手术优于常规开放手术[1].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而微创治疗更符合FAP的疾病特点,因此,微创治疗在SAP尤其是FAP的外科治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FAP微创治疗作如下阐述.

  • 胰腺体尾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作者:申铭;秦仁义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在国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胰腺的恶性肿瘤中60%~80%发生于胰头,25%在胰尾.因胰腺体尾部解剖位置深,体尾部癌症状隐匿,早期常缺乏特异性症状[1].胰腺体尾癌患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症状,患者早期表现为上腹痛、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容易被误诊,一旦确诊已属晚期[1,2].手术切除是惟一能够可能治愈该肿瘤的治疗方法.胰腺体尾癌患者手术切除率为10%~30%,5年生存率在10%以下[2].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胰腺体尾癌手术方法及治疗方案有了一些新的选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们重点讨论胰腺体尾癌手术治疗的共识.

  • 暴发性胰腺炎的防治策略探讨

    作者:雷若庆;张中文;许志伟

    随着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认识水平和治疗水平的提高[14],在内科接受非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逐渐增多.但由于重危的病例多在危重病科接受非手术治疗,且在患者出现胰腺坏死感染后再由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否脱离危重病的范畴而回归成为一个普通的消化外科急腹症?如何阻止新发的急性胰腺炎演变为重症,甚至暴发性胰腺炎?这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附8例分析)

    作者:张羲娥;涂媛;黄子星;宋彬;钟欢欢;赵爽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的MSCT及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6例行MRI检查,4例行MS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和MSCT检查.结果 8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直径0.5~3.5 cm,MS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MRI平扫呈长T1、长或稍长T2信号结节,其中4例弥散加权成像呈较高信号改变.MS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和延时期强化减弱.结论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胰岛素瘤的病理特点.MSCT和MRI均能清楚显示胰岛素瘤,并且MRI较MSCT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暴发性胰腺炎治疗的难点和争议

    作者:孙诚谊;左石

    暴发性胰腺炎(FAP)是指在起病72 h内的急性胰腺炎,其临床特点是来势异常凶猛,腹痛、腹胀症状非常严重,腹膜刺激征很明显,生命体征无法稳定,很早即出现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由于FAP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具有特殊性,治疗上存在很多难点,且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现针对近年来FAP治疗的现状和进展,结合目前FAP治疗中的难点和争议,谈谈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暴发性胰腺炎 治疗
  • 缺氧诱导因子-1α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时生存能力的影响

    作者:孔宏亮;孙红波;宋丽杰;齐国先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基因转染是否提高缺氧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耐缺氧能力以及这种能力是否与增加葡萄糖摄取有关.方法 将MSCS分为常氧非转染组(即对照组)、常氧转染组、缺氧非转染组和缺氧转染组,分别于常氧(5% CO2,37℃)和缺氧(94%N2、1% O2和5% CD2,37℃)条件下孵育8h.免疫细胞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AR)、死亡率(DR),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放射同位素法检测氚标葡萄糖(3H-G)摄取量.结果 ①与常氧非转染组相比,常氧转染组HIF-1α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但其蛋白表达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与缺氧非转染组相比,缺氧转染组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②缺氧转染组MSCS的AR(P=0.001)和DR(P=0.003)均明显低于缺氧非转染组,但均明显高于常氧非转染组(P<0.01).③与缺氧非转染组相比,缺氧转染组MSCs增殖(P=0.004)明显提高,但明显低于常氧非转染组(P=0.001).④与缺氧非转染组相比,缺氧转染组MSCS对3H-G的摄取量明显提高(P=0.004),但明显低于常氧非转染组(P=0.001).(5)AR与HIF-1α蛋白表达(r=-0.71,P=0.005) 、3H-G摄取量(r=-0.65,P=0.004)均呈明显负相关,HIF-1α蛋自表达与3H-G摄取量呈明显正相关(r=0.77,P=0.003).结论 HIF-1α基因可显著提高MSCs的耐缺氧能力,其机理可能与HIF-1α基因提高MSCs对葡萄糖的摄取有关.

  • 暴发性胰腺炎早期器官功能保护策略的探讨

    作者:陈宏;李非;朱研;贾建国;孙家邦

    目的 探讨暴发性胰腺炎(FAP)早期器官功能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37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采用以传统治疗方法为主(简称传统治疗组,n=21),2004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早期实施器官功能保护策略(简称加强治疗组,n=16),比较2组间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arshall)、胰腺感染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入院后第3天,APACHEⅡ和Marshall评分加强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加强治疗组较传统治疗组有降低趋势[APACHE Ⅱ评分:(15.71±2.95)分比(17.72±3.77)分,P=0.137; Marshall评分:(6.93±2.73)分比(8.06±2.36)分,P=0.206);同样人院7d内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加强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加强治疗组较传统治疗组也有降低趋势(分别为:18.75%比33.33%,P=0.461; 43.75%比57.14%,P=0.515).胰腺感染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病例结果看,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器官功能保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改善FAP患者的预后的,不过需要有待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

  • 暴发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附18例报道)

    作者:潘耀振;孙诚谊

    目的 总结暴发性胰腺炎(FA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F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2例胆源性FAP患者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减压加T管引流术,术后痊愈1例,死亡1例;5例发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者选择急诊手术行胰腺被膜切开减压加引流术,治愈3例,死亡2例;其余11例患者通过呼吸支持、腹腔灌洗等治疗,其中l例高龄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因心功能衰竭而死亡,5例胰腺坏死感染,采取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手术,并根据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联合使用抗细菌及真菌药物治疗,3例治愈,2例感染未能控制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本组共死亡6例.结论 FAP的治疗与一般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相比,有其专有的特点,更注重整体一体化治疗,要求外科医生和ICU医生协同,保护好患者的脏器功能,在全程监护的条件下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同时第一时间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血液滤过、腹腔灌洗、微创手术等治疗.

    关键词: 暴发性胰腺炎 治疗
  • 相关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李奇智;吴新民;郭亚民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时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相互作用.方法 查阅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时,各细胞因子连锁效应、相互影响.结论 相关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肺损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将有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作的诊断及治疗.

  • 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对照研究

    作者:姚欣敏;张抒;李云涛;黄德全;文君;杨一邨;曹扬;于澜;彭秋生;胡先典;龚蓉;许持卫

    目的 评价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1986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4例SAP患者,按SAP收治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年1月至1998年8月(早期组,n= 117),第二阶段为1998年9月至2009年10月(近期组,n=117),2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组主要施行手术和药物治疗,近期组施行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死亡率;住院治疗期间假性胰腺14肿、胰腺及胰周脓肿、胰性脑病、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休克发生率:并对2组早期治疗患者的结果以及腹腔积液、胆源性胰腺炎和胰腺及胰周并发症的治疗结果进行分层对比.结果 与早期组比较,近期组的住院时间短(P<0.05)、治愈率高(P<0.001)及死亡率低(P< 0.001).近期组治疗期间假性胰腺囊肿、胰腺及胰周脓肿、胰性脑病、心功能不全、ARF、ARDS及休克发生率均低于旱期组(P<0.05).根据分层对比结果,近期组采用早期治疗以及腹腔积液、胆源性胰腺炎和胰腺及胰周并发症的治愈率均高于早期组(P< 0.001).结论 近年SAP治疗模式的改变明显提高了SAP的治疗效果.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与肠黏膜屏障损伤

    作者:曹洪庆;黄鹤光;陈燕昌;李洪森

    目的 研究紧密连接蛋白-1(ZO-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回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SAP时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可能机理.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和SAP组,SAP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3、6、12及24 h 4个亚组,每组10只.SAP组采用Aho法逆行穿刺胆胰管注射5%牛磺脱氧胆酸钠建立SAP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3、6、12及24 h处死大鼠,假手术组直接处死.建模成功后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同时观察胰腺和回肠组织的病理改变,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定位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回肠组织中ZO-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CTNF-α:(10.83±0.96) ng/L; DAO:(354.79±3.67) U/L; ZO-1蛋白:(10.40±0.45)分;ZO-1 mRNA:0.878±0.014 8]相比较,SAP组制模后不同时相大鼠血清中TNF-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