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永杰;彭彦辉;赵晓云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各期的血清蛋白质组图谱,筛选特异的蛋白质标志物,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44)2组,采用表面增强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2组大鼠血清中的差异蛋白;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4项,即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结果 实验组中属肝纤维化Ⅰ、Ⅱ、Ⅲ及Ⅳ期者分别有8、5、5及6只[有20只大鼠未到实验设定的采集标本时间死亡(系注射CCl4所致)].发现了质核比为4 203、4 658及7 400的3个差异蛋白标志物,其中质核比为4 658及7 400的2个蛋白质峰在肝纤维化Ⅰ期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血清肝纤维化4项的水平在肝纤维化Ⅲ期或Ⅳ期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以及标志物筛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紧密连接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振勇;冯贤松;杨鹏;周有生

    目的 探讨胆汁在保护小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梗阻性黄疸(阻黄)组(n=20)及外引流组(n=20).造模10 d后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 取末端回肠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黏膜形态改变并测量相关指标,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及闭锁蛋白)的表达.结果 阻黄组小肠黏膜萎缩明显,其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27.8%、21.7%和25.4%(P=0.001、0.001、0.040); 外引流组各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0、0.070、0.080),而明显优于阻黄组(均P=0.001).阻黄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高达(1.49±0.27) E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7±0.09) EU/ml(P=0.001); 外引流组为(0.91±0.25) EU/ml,高于对照组而低于阻黄组(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闭锁小带蛋白-1的强阳性表达从对照组的7/10例降至阻黄组的6/20例(P=0.040),闭锁蛋白则从8/10例降至7/20例(P=0.020); 而外引流组分别为8/20例(P=0.100、0.210)和9/20例(P=0.060、0.200),与前2组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阻黄组闭锁小带蛋白-1和闭锁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之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01、0.010); 外引流组高于阻黄组(P=0.005、0.014),而闭锁小带蛋白-1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闭锁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结论 肠道内胆汁缺乏会破坏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成分,损伤肠黏膜屏障; 胆道梗阻时由于存在其他因素,肠黏膜屏障损伤更严重.胆汁在保护肠黏膜屏障中具有重要作用.

  • 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12b组淋巴结清扫60例分析

    作者:卓海斌;卓素芳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 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 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 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作者:郭世奎;包维民;龚昆梅;邵剑春;陈弟;王昆华

    目的 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根据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细菌的ddl基因序列设计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30份(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正常对照组),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属: 9.25±0.83比4.52±0.49,乳酸杆菌属: 7.45±0.37比5.46±0.12,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 大肠杆菌: 4.68±0.32比5.82±0.47,粪肠球菌: 4.95±0.24比10.60±0.30,屎肠球菌: 5.03±0.43比5.74±0.16,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关系.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作者:樊涛;宋英杰;戴冬秋;徐惠绵;邓鹏

    目的 探讨经腹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2例经腹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2组: D0/D1组(n=35)和 D2/D3组(n=587),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是9.81%(61/622)和2.89%(18/622),D0/D1组和D2/D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7%(3/35)和9.88%(58/587),2组术后死亡率分别为2.86%(1/35)和2.90%(17/5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18.03%,11/6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是年龄≥70岁、肿瘤Ⅳ期、术前并存病、单纯手工或机械吻合、姑息性切除和联合脏器切除(P<0.05),而淋巴结清除范围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晚期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对胃癌TNM Ⅳ期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时应避免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 吉非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胆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吴兴武;徐亮;秦昱;侯昌映;徐茂林;李富宇

    目的 通过观察吉非替尼对肝内病变胆管上皮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抑制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8月至 2008年8月期间住院需要手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61例,年龄25~65岁(平均46.9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术中在病变胆管内留置细导管,术后灌注吉非替尼溶液; 对照组31例只作T管引流.分别于术中、术后6周和12周行胆道镜碎石及取石的同时,活检灌注处的病变胆管壁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观察组织学变化和EGFR的表达.结果 术中,2组胆管壁病理组织学改变及EGFR蛋白和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术后6周和12周,治疗组的胆管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腺体增殖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EGFR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EGFR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GFR在慢性增生性胆管炎中呈过表达状态,术后局部持续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能够特异性地阻断EGFR的激活和表达,能有效地抑制术后胆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

  • iNOS及eNOS mRNA表达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刘垒;王卫星;余佳;邓文宏;陈辰;陈晓燕;崔周军

    目的 NOS及eNOS 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大鼠ANP肺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为采用抑制iNOS及eNOS mRNA的表达减轻ANP肺损伤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淋巴干结扎及谷氨酰胺营养干预的作用

    作者:何桂珍;董良广;周开国;陈雪峰

    目的 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淋巴干结扎和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肠道及远隔组织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胃造瘘后随机分为: 假手术组、普通肠内营养组、普通肠内营养+肠淋巴干结扎组、谷氨酰胺组及谷氨酰胺+肠淋巴干结扎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大鼠行7 d肠内营养干预后开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2个结扎组同时进行淋巴干结扎; 假手术组行普通饮食7 d后开腹60 min后关腹.所有大鼠术后继续原营养3 d.于再灌注前1 d、再灌注后1 d及3 d测定肠道通透性,在再灌注后3 d观察肠壁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中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及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再灌注后1 d时,各组肠道通透性均比再灌注前明显增加(P<0.05); 再灌注后3 d时与再灌注后1 d比较,2个结扎组的肠道通透性均明显降低(P<0.05).谷氨酰胺+肠淋巴干结扎组回肠和空肠的黏膜厚度及回肠的绒毛高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5),谷氨酰胺组回肠的绒毛高度明显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 普通肠内营养+肠淋巴干结扎组肠壁各形态学指标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淋巴干结扎组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未结扎组(P<0.05),内毒素、D-乳酸及二胺氧化酶水平较未结扎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内毒素移位和系统炎症反应,肠淋巴管结扎和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干预可以弱化肺组织损伤,增加肠黏膜的厚度,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移位,降低血中内毒素水平,减轻系统炎症反应.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效果优于普通肠内营养.

  • EST后近期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健;杜波;胡兵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近期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乐山市人民医院近15年来收治的2 120例行E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EST后72 h内有34例(1.60%)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出血9例、急性胰腺炎23例、十二指肠穿孔及败血症各1例.急性胰腺炎为主要严重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或炎症、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分别为出血和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SOD患者中并发急性胰腺炎者占44.68%(21/47).结论 EST后近期严重并发症中以急性胰腺炎常见,SOD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肖昌武;李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187例PHCC患者行HIFU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86例; 年龄19~79岁,平均47.7岁; 肿瘤直径为0.5~18.0 cm,平均为5.7 cm.肝功能Child-Pugh A、B、C级分别为104、52和31例.根据TNM分期, Ⅱb期45例、Ⅲa期111例、Ⅲb期31例.生存分析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时序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87例经HIFU治疗后生存期为(17.3±2.5)个月, 其中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9.1%、60.1%、35.7%及2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治疗前肿瘤数目(P=0.02)及大小(P=0.04)、AFP水平(P=0.04)、Child-Pugh分级(P=0.00)、TNM分期(P=0.01)、肿瘤是否转移(P=0.03),治疗后是否复发(P=0.02)以及是否规范化治疗(P=0.02); 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治疗前Child-Pugh分级(P=0.009)和TNM分期(P=0.004)及规范化治疗(P=0.000).结论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及早发现肝脏肿瘤、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以及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延长PHCC患者的生存期.

  • 老年人食物性肠梗阻治疗体会

    作者:王清洪;莫色俄乙

    我院1995~2008年期间共收治42例食物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 年龄62~87岁,平均76.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发病前1~2 d均食用过未经精细加工的粗纤维食物或肉食,如腌菜、竹笋、牛肉等.42例均有急性发作的腹部持续性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腹胀.查体: 腹部膨隆,可见肠形及蠕动波; 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合并高血压者9例,合并肺气肿、肺心病1例.既往均无腹部手术史.B超检查均提示肠管扩张,腹腔积液7例,见肠腔内强弱混杂团块24例.腹部X线平片均提示小肠胀气.42例患者均诊断为食物性肠梗阻,其中不完全性梗阻31例,完全性梗阻11例.

  • 儿童巨大颈内动脉瘤切除并直接重建的手术治疗(附1例报道)

    作者:李震;汪忠镐;霍小森;王雷永;卞策

    患儿,男,8岁,因"右颈部搏动性肿物4年余"入第二炮兵总医院.右颌下可见约7 cm×4 cm×3 cm大小搏动性肿物,肿物上缘深入右颌下.沿颈动脉走行可触及膨胀性、搏动性肿物,压迫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后,肿物可缩小,搏动性及张力明显减弱.

  • 天然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丁焕新;李镜锋;陈旭明;李立

    目的 探讨天然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机理.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结构独特、高效低毒,除具有抗疟疾作用外,亦被证明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抗菌、抗孕、抗纤维化、清热解毒等药理作用.结论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药理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小龙;邓磊;汪晓东;李立

    目的 探讨应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复习应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报道,总结此术式的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肿瘤学效果主要包括: 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术后生存率和死亡率.影响因素包括: 患者肿瘤学指标、手术操作、围手术期放化疗等.结果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生存率、死亡率等与传统术式相似.肿瘤分期较高、存在转移及手术操作不规范会严重影响术后肿瘤学效果; 术前放化疗的应用可提高术后肿瘤学效果,但可能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结论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肿瘤学效果是可以接受的,为提高其效果还需仔细筛选患者,并合理安排放化疗.

  • B型超声定位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附286例报道)

    作者:江宗兴;汪涛;杨锁军;刘彦莉

    目的 讨论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方法 回顾我中心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B型超声定位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3%(284/286),置管成功率为100%(286/286); 穿刺时间50 s~12 min,平均106.8 s; 带管时间5~64 d,平均13 d; 未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适用于各级别医院.在颈短肥胖,被动体位情况下,B型超声定位下置管优势大于传统的盲探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置管法.

  • 误诊为急性阑尾炎21例分析

    作者:刘希孟

    目的 分析其他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原因.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院21例其他疾病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了胆囊结石、胃穿孔、肠结核、异位妊娠等常见病可能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外,肝包虫、胆管癌、癔病、恶性淋巴瘤等也有可能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经治医生经验不足、思维局限、知识面狭窄,更重要的则是重视不足,检查不仔细、不全面.结论 系统和全面仔细地问诊、查体,努力提高辅助检查诊断水平等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30例临床分析

    作者:樊宝瑞;刘建夏;徐国雄;戴玮;戴翔

    目的 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ing vein surgery,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效果及优势.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32条患肢)实施SEPS.术后观察溃疡的愈合情况及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组随访3~15个月(平均8.5个月),静脉性溃疡于术后27~103 d(平均65 d)内愈合,湿疹消失,色素沉着逐渐变浅; 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未见溃疡复发及新生溃疡.结论 SEPS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较为有效的方法.

  • 胃袖状切除附加改良空回肠旁路术治疗病态性肥胖症(附1例报道)

    作者:欧阳忠;叶子荣;唐鸿波;吴毅平

    目的 探讨胃袖状切除附加改良空回肠旁路术的减肥效果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1例行胃袖状切除附加改良空回肠旁路术治疗的病态性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多余体重减少达70.8%,无胃肠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胃袖状切除附加改良空回肠旁路术治疗病态性肥胖近期减重效果确切、安全.

  • 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道受累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

    作者:陈光文;宋彬;徐隽;刘曦娇;吴苾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肠道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131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共计200份影像资料,2位医师回顾性分析图像,重点观察胃肠道受累的CT表现特征,如受累方式、分布特点等.将胃肠道受累与CT严重指数、临床严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有109例(83.2%)患者出现胃肠道受累的CT征像,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伴肠管扩张,胃、十二指肠、空肠和横结肠是常见的受累部位.胃肠道受累与CT严重指数(r=0.689,P=0.000)、临床严重程度(r=0.584,P=0.000)和转归(r=0.346,P=0.000)均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胰腺炎容易出现胃肠道受累,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同其他胰周受累器官一样,胃肠道受累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评价、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价值.

  • 正确认识小体积肝移植

    作者:梁廷波

    部分肝移植技术(如减体积、劈离式肝移植及活体肝移植)自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儿童受体中成功开展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成人受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供肝短缺的问题.

  • 大豆中的天然脂质Sphingadienes可预防结肠癌发生

    作者:徐禹

    美国奥克兰儿童医院研究中心的Fyrst H等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大豆中的天然脂质分子Sphingadienes(SDs)可以通过抑制Akt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蛋白质翻译受阻以及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而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 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短期结果

    作者:伍婷

    为研究经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位和低位直肠癌的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可行性,Denoya P, Wang H, Sands D等进行了以下研究: 在2002~2008年期间,纳入64例直肠癌患者,其中32例行腹腔镜手术,另32例行剖腹手术,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治疗方案方面基线一致.

  • 日本当前肛门鳞状细胞癌治疗策略

    作者:王志菡

    放化疗是西方国家Ⅱ/Ⅲ期肛门鳞状细胞癌(ASCC)的标准疗法,在日本因ASCC病例罕见,其治疗方式和结果仍不确定.隶属日本临床肿瘤协会的结直肠癌研究小组(JCOG-CCSG)调查了其49个附属机构的相关资料,包括病例数、治疗方式和结果,目标群体为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被诊断为ASCCⅡ/Ⅲ期,20~80岁,主要器官功能正常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 采用辨证思维解决普通外科教学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作者:王立明;郑灵;杨桦;张朝军;马丹;陈祖林;程应东

    在普通外科的临床教学中,时而遇到学生问及一些看似矛盾而又经常在临床见到的普通外科问题,譬如阑尾炎的临床治疗原则、直肠癌术式的选择、疝修补术时机的选择、腹腔镜的临床运用等,从现象看确实存在某些矛盾,让学生无法理解.但若引导学生采用哲学辨证思维来分析这些临床现象,则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领悟其中深刻的临床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普通外科临床的精髓.

  • 肝动脉缺血对肝移植术后胆管树纤维化影响的机理及防治措施

    作者:陆宏伟;黎一鸣;吉鸿;董家鸿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缺血对肝移植术后胆管树纤维化影响的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18只雄性成年实验犬被制成简易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肝动脉缺血组(HAI组)、肝动脉桥式置管转流组(TBB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3组动物于门静脉开放后6 h、3 d和14 d时切取部分肝组织,观察肝内胆管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的表达; 并于14 d时活杀动物,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肝内胆管组织中Smad3及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肝内胆管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mRNA转录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AI组中可观察到明显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胶原蛋白沉积增多,胆管管腔狭窄; 而TBB组肝内胆管的形态学病理改变轻于HAI组.TBB组TGF-β1阳性细胞指数在门静脉开放后3 d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 而HAI组则持续升高,并明显高于TBB组(P<0.05).在门静脉开放后14 d时,TBB组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水平和α-SMA 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为1.04±0.13 和1.12±0.55,显著高于对照组(0.59±0.09和0.46±0.18),但低于HAI组(1.82±0.18和1.86±0.7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3组间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缺血通过对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引起肝内胆管壁中胶原纤维的沉积,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增多,导致胆管树纤维化的发生; 肝动脉桥式置管转流装置能够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来减轻肝动脉缺血引起的胆管树纤维化.

  •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附1例报道)

    作者:张荣生;王轩;张斌;江涛;陆雷

    患者,女,66岁,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背驼式肝移植术.患者术前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2型糖尿病病史.术后给予普乐可复、阿司匹林治疗.术后第2个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及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后患者未按时至我院复查.肝移植术后4个月患者出现呕血伴乏力、纳差,至当地医院检查: HGB 56 g/L,红细胞压积(HCT)0.16,大便隐血阳性,肝功能正常,尿素氮47 mmol/L,肌酐184 μmol/L.入当地医院后再次呕血,出现意识模糊,呼气可闻及烂苹果味,血糖>29 mmol/L,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次日转入我院.入院体检提示中度昏迷,心率114次/min,腹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

  • 辅助性异位肝脏移植临床研究现况

    作者:徐安书;孙志为;唐建中

    目的 总结辅助性异位肝脏移植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总结辅助性异位肝脏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等.结果 辅助性异位肝脏移植的适应证主要是暴发型肝脏功能衰竭,无绝对禁忌证,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部分肝脏移植.辅助性异位肝脏移植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结论 辅助性异位肝脏移植是治疗急、慢性肝脏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及补充疗法.

  • 第二届血管医学研究与发展及管理论坛暨重症肢体缺血血流重建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学习班

    作者:

  • 快速康复外科和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雄飞;程勇

    目的 了解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及腹腔镜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探索两者联合应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结直肠外科领域快速康复外科和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同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两者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和腹腔镜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是可行的,但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还需要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证实.

  • 早期经口进食在结直肠癌术后快速流程模式中的应用

    作者:周寅;杨廷翰;汪晓东;李立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早期康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1~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12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6 例为早期经口进食(early oral feeding,EOF)组,72 例为传统进食(traditional feeding,TF)组.比较2组病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以及胃潴留、肠梗阻、重度腹泻、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OF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OF组胃潴留发生率高于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肠梗阻、重度腹泻、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进食耐受率可达89.29%(50/56).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行早期经口进食是安全、可行的,能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 小体积肝移植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梁靓;梁廷波

    目的 介绍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及移植物保护措施.方法 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 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过高的门静脉压力导致移植物机械性损伤,并通过改变肝窦微循环状态及激活各类细胞因子使移植物损伤进一步加重.通过手术或药物的方法降低门静脉压力可对移植物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结论 了解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对于临床提高活体肝移植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 术中监测及调整门静脉血流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

    作者:孙超;朱志军;蒋文涛;魏林;杨涛;张玮晔;高彬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的监测及调整对小肝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移植一科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行活体肝移植并进行术中门静脉血流监测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测供肝重量占受者体重比(GRWR)、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术后是否出现小肝综合征表现等.对于实测GRWR偏小(GRWR<1%)的病例,如果术中门静脉压力>12 mm Hg (1 mm Hg=0.133 kPa)或者门静脉血流量>250 ml/(min·100 g),在术中加行脾切除或脾动脉结扎,分析监测和调整门静脉血流(脾切除和脾动脉结扎)是否可以预防小肝综合征的发生.结果 行脾切除6例,切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均较切除前明显降低(P<0.05); 脾动脉结扎7例,结扎后门静脉压力较结扎前明显降低(P<0.05),而门静脉血流量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44例患者均未出现小肝综合征表现.结论 活体肝移植术中通过切脾或行脾动脉结扎降低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对术后小肝综合征有预防作用

  •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供体肝中叶静脉回流类型与移植物的选择

    作者:陈拥军;沈柏用;陈皓;詹茜;李卫侠;李宏为;彭承宏

    目的 分析供体肝中叶静脉回流类型,探讨其对移植物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期间,在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参加活体肝移植供体筛选的109例潜在供体的CT检查资料,根据Marcos分型和Nakamura分型分别分析供体肝中静脉回流类型和Ⅳb段静脉回流类型.结果 本组供体的肝中静脉按其两侧分支的不同可分为3型,其中Ⅰ、Ⅱ型相对较多,分别占44.0%(48/109)、37.6%(41/109),Ⅲ型少,占18.3%(20/109).各型供体的全肝体积、左半肝体积、左半肝体积占全肝比例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b段静脉则以Ⅰ型多,占72.5%(79/109),Ⅱ、Ⅲ型较少,分别占12.8%(14/109)及14.7%(16/109).终有37例供体捐出右半肝,其中MarcosⅠ、Ⅱ及Ⅲ型供体保留肝中静脉者分别占12/17、8/11及5/9,NakamuraⅠ、Ⅱ及Ⅲ型供体保留肝中静脉者则分别占16/26、4/6及5/5.结论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切取右半肝移植物时,Marcos分型和Nakamura分型结果对肝中静脉的取舍可能有重要意义.

  • 脾动脉栓塞治疗亲体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所致小肝综合征2例报道

    作者:李传云;卢实春;王孟龙;赖威;伏志;曾道炳;刘源;郭庆良;林栋栋;武聚山;李宁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治疗亲体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所致小肝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间共完成亲体肝移植25例,其中有2例发生脾动脉窃血致小肝综合征,均采用介入技术经皮行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行脾动脉栓塞术后,2例患者腹水逐渐减少,转氨酶水平、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及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栓塞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仍基本正常.结论 脾动脉栓塞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所致小肝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