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bcl-2基因表达变化在槲皮素抑制肝细胞癌生长中的作用

    作者:张继红;梁力建;黄洁夫

    目的 探讨三磷酸肌醇(IP3)和bcl-2基因表达变化在槲皮素治疗裸鼠移植人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裸鼠移植入肝细胞癌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入含0.4%DMSO的RPMI 1640培养基0.05 ml/(g·d),槲皮素治疗组腹腔注入槲皮素50 mg/(kg·d),3周后观察肝癌生长情况,并应用IP3-[3H]Birtrak Assay试剂盒检测肝癌组织中IR的含量,RT-PCR检测肝癌组织中bcl-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槲皮素治疗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明显小于或轻于对照组[体积:(15.8±10.1)mm3比(52.3±26.5)mm3,重量:(44.8±10.4)mg比(91.3±31.4)mg,P<0.01];肝癌组织中IP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3.4±1.4)pmol/mg prot比(35.3±6.6)pmol/mg prot,P<0.01],bcl-2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相对灰度与面积之积):0.55±0.05比0.79±0.19,P>0.05],bcl-2蛋白的表达则明显低于对照组[RI:1.07±0.12比6.69±1.80,P<0.01].结论 槲皮素能减少IP3的生成,下调肝癌组织中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裸鼠移植人肝细胞癌的生长.

  • 血管生长抑素基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人胰腺癌的体外研究

    作者:朱红;郭永章;杨鸿炜;邹浩;王琨;黄松泉

    目的 探讨血管生长抑素基因联合生长抑素在体外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和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重组pcDNA3/angio质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BXPC-3,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及分泌血管生长抑素的情况;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生长抑素和血管生长抑素对BXPC-3和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转染后的BXPC-3细胞表达并分泌血管生长抑素.一定浓度(≥10μg/ml)的生长抑素对BXPC-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能诱导BXPC-3细胞凋亡(P<0.01);但其对ECV-304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血管生长抑素对ECV-304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并能诱导其凋亡(P<0.01);但对BXPC-3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血管生长抑素联合生长抑素对BXPC-3及ECV-304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也可诱导其凋亡(P<0.01),但无协同增强效应.结论 ①生长抑素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发挥抗胰腺癌作用;在体外其对血管内皮细胞无抑制作用.②血管生长抑素主要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致胰腺癌细胞坏死和肿瘤消退.

  • 胰腺中段切除术(附15例报道)

    作者:徐进;戴显伟;卜献民

    目的 报道并总结15例胰腺中段切除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共有15例患者接受胰腺中段切除手术,其中女11例,男4例;年龄23.8~73.1岁,平均49.4岁;神经内分泌肿瘤8例(其中5例为无功能性),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均采用近端胰腺残端缝合、远端胰腺和空肠袢Roux-en-Y端端套入式吻合.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275 min(179~370 min),切除胰腺平均长度45 mm(30~60 mm),肿瘤平均大径23 mm(15~40 mm).术后发生胰瘘4例(26.7%),其中3例(20.0%)伴有出血.随访时间3个月~5年(平均23个月),1例重症感染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且随访期间均无新发糖尿病.结论 胰腺中段切除是一种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 内皮抑素、bFGF及CD34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温德才;耿建利;高若辉;郭仁宣;张勇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胆囊癌的生物学治疗探索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内皮抑素、bFGF及CD34在61例胆囊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它们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内皮抑素在正常胆囊组织及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0%(4/10)及77.05%(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织中,内皮抑素的表达强度与其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及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bFGF在正常胆囊组织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0%(2/10)及67.21%(4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强度与其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及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胆囊癌组织中MVD为(76.66±20.15)个/HP,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的(29.53±5.03)个/HP(P<0.01).胆囊癌组织中,临床分期Ⅲ~Ⅴ期的MVD为(80.53±17.98)个/HP,明显高于Ⅰ+Ⅱ期的(46.79±5.38)个/HP(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的MVD为(94.60±7.28)个/HP,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58.12±9.24)个/HP(P<0.01);MVD在组织学分级G1[(60.59±14.71)个/HP3、G2[(83.08±15.30)个/HP3及G3E(96.53±6.92)个/HP]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与患者性别及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P>0.05).胆囊癌组织中内皮抑素的表达与MVD有关(P<0.01),bFGF的表达亦与MVD有关(P<0.01).结论 内皮抑素、bFGF及CD34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不同程度的作用.它们的检测可给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恶性程度的判定和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 胃转流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

    作者:邓治洲;王烈;林忆阳;王瑜

    目的 观察胃转流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方法 检测分析32例胃溃疡合并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行胃转流术术前和术后第1周、2周、3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体重指数(BMI),空腹及标准馒头餐后2 h的血糖、胰岛素及GLP-1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测术前和术后第3及6个月)水平,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水平及术后6个月的糖尿病转归情况.结果 胃转流术后所有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较术前逐渐降低(P<0.05),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和GLP-1均较术前逐渐升高(P<0.05);HBCI较术前逐渐升高,HbA1c较术前逐渐下降(P<0.05);患者术后各时间段BMI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GLP-1与血糖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呈正相关(P<0.05).术后6个月糖尿病总控制率为78.1%(25/32).结论 胃转流术能明显降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其对血糖的控制不依赖于体重的降低;胃转流术控制血糖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加GLP-1的分泌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起作用.

  •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游;王灿;吴强

    目的 总结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的方式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腹壁切口疝的分类,手术方式和随访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行单纯缝合修补19例,复发3例(15.8%);行人工合成生物材料修补59例,复发2例(3.4%).结论 应根据切口疝患者的机体状况、腹壁缺损大小、腹内压升高情况等选择个体化的手术修补方式,人工合成生物材料修补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手段.

  • 结肠切除对青紫兰兔结肠黏膜中5-HT、CgA阳性细胞的影响

    作者:钱之远;涂小煌;陈志耀;冯昌银

    目的 初步研究结肠切除对青紫兰兔结肠黏膜中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及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阳性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15只青紫兰兔,切取结直肠交界上段结肠7~8 cm长(对照组),继续饲养2周后处死动物,取吻合口处结肠段(研究组).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结肠黏膜中的5-HT阳性细胞及CgA阳性细胞,观察其数量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结肠黏膜中的5-HT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40±2.22)个及(26.27±2.35)个,Cg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60±5.34)个及(51.51±6.1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肠切除可引起兔结肠黏膜中5-HT及CgA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多.

  • 老年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25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杨威;唐勇;胡虞乾;莫瑞祥;廖文胜

    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共收治老年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60~78岁,平均65.9岁.有乙肝病史者16例,肝硬变家族史者6例,肝癌家族史者2例,无肝病史者1例;均无外伤史.2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突发性剧烈上腹部疼痛,伴失血性休克13例,腹膜刺激征11例.

  • 甲状旁腺癌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例报道

    作者:王春燕;罗书画;龚日祥

    患者,男,39岁.因"纳差、便秘2个月,反复恶心、呕吐11 d"入院.查体:甲状腺右叶下份区域肿块大小约3 cm×3 cm×2 cm,质中,活动度差,无压痛.甲状腺功能正常,血甲状旁腺激素(PTH)147.60 pmol/L(正常:1.6~6.9pmol/L),血钙4.41 mmol/L(正常:2.10~2.70 mmol/L)、磷0.56 mmol/L(正常:0.81~1.45 mmol/L),碱性磷酸酶234 U/L(正常:47~138 U/L).

  • 胃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志勇;刘骅;曹晖

    目的 回顾胃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相关资料,就近年来胃癌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结果 使用基因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早期发现、预后监测、疗效判断等都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胃癌的基因治疗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结论 基因检测及治疗将成为胃癌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

  • 中低位直肠癌TME并双吻合器吻合术后吻合口效果观察

    作者:郑斌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经全系膜切除(TME)并双吻合器吻合术后吻合口的局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142例行TME并双吻合器吻合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操作均顺利,术中无死亡.术后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6.3%(9/142).术后24个月时局部复发率为7.6%(8/105).结论 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只要合理选择病例、严格规范术中操作、术后积极观察处理,TME并双吻合器吻合术可以有效降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

  • 国产单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毅杰;何志新;梁元

    目的 探讨国产单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低位直肠癌中行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且应用国产管状吻合器及荷包钳进行手术的91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保肛均获成功·保舡率为71.09%(91/128),术后病理检查肿瘤远端切缘无癌残留.未发生吻合口出血及狭窄;1例(1.10%)发生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大便失禁发生.全组获随访1~5年,平均3.8年,局部复发6例(6.59%);总的1年生存率为97.80%(89/91),3年生存率为80.00%(72/90),5年生存率为68.97%(60/87).结论 TME联合国产管状吻合器及荷包钳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可提高保肛率,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满意.

  • 脾动脉结扎加脾部分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

    作者:凌幸发;黄子团;江泽宇;曾锋;韦有亮;梁永明;刘龙波;黄静光;翁世廉

    目的 总结应用脾动脉结扎加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本院近8年间收治的64例接受脾动脉结扎加脾部分切除治疗的脾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适应证.结果 术中双重结扎脾动脉,然后根据脾脏损伤的情况决定保留脾脏的部位,保证残脾不少于原脾体积的30%.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者16例(25.0%),其中发热8例,脾窝积液1例,肠梗阻2例,左侧胸腔积液3例,切口感染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结论 对部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选择脾动脉结扎加脾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 淤血性肝硬变的MSCT、MRI诊断价值

    作者:陈光文;宋彬;陈坜桃;赵黎明;阳宁静

    目的 探讨淤血性肝硬变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的表现及MSCT和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淤血性肝硬变患者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肝脏大小、轮廓及实质强化方式,肝静脉的管径.是否有造影剂逆流、腹水、侧支循环开放及相关肝外异常.结果 35例患者的平均肝体积指数及脾体积指数分别为4 434.95 cm3和621.92 cm3;27例患者(77.1%)肝静脉管径增粗,平均肝静脉直径为3.61 cm,另8例(22.9%)肝静脉太细而显示不清;5例患者(14.3%)出现肝轮廓浅波状改变;29例患者(82.9%)的肝实质呈花斑样强化;20例(57.1%)出现造影剂逆流,16例(45.7%)出现侧支循环开放,6例(17.1%)出现腹水;肝外异常包括心脏增大4例(11.4%)、心包增厚11例(31.4%)和单纯心包积液2例(5.7%).结论 淤血性肝硬变主要表现为肝体积增大、实质花斑样强化、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内造影剂逆流及门静脉高压不明显.MSCT和MRI可为淤血性肝硬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因诊断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再认识

    作者:时德;赵渝

    周围静脉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为20%~40%,皮肤营养障碍占2%~5%[1,2],发病率比动脉疾病约高10倍,发病机理比动脉疾病复杂,分类方法亦不一致,至今存在着争论.

  • 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缺血再灌注早期离体肝脏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雨;汤礼军;戴睿武;阎勇

    目的 研究离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离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n=12):灌注液中不加特异性p38MAPK抑制剂SB202190;抑制组(n=12):灌注液中加入SB202190(浓度3/μmol/L).分别于肝脏离体前,冷保存末,再灌注10、30、60及120 min时获取肝组织标本.分别应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沉淀法检测肝组织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及活性;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2组动物肝组织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各时相均无明显改变(P>0.05),且2组间其表达水平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组织中p38MAPK的活性在冷保存末及再灌注10、30及60 min时均较离体前和再灌注120 min时明显升高(P<0.01),也明显高于同时相的抑制组(P<0.01);抑制组p38MAPK活性各时相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前、冷保存末及再灌注10及30 min,2组的肝组织中均仅有少量TNF-α mRNA和ICAM1 mRNA表达,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再灌注60及120 min,2组TNF-α 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但抑制组相应时相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离体再灌注期间肝组织中p38MAPK的活性与TNF-α mRNA及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96,P<0.01;r=0.985,P<0.01).结论 p38MAPK可能是在转录水平对TNF-α和ICAM1的生成发挥调节作用,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TNF-α mRNA和ICAM1 mRNA的调节可能是导致离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理之一.

  • 应用肝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新进展

    作者:靳曙光;严律南

    目的 介绍肝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进展.方法 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肝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 神经内分泌肿瘤进展缓慢,对于不能切除的肝脏神经内分泌转移瘤,经过严格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评估后实行肝移植,症状能够有效地缓解甚至可能治愈.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肝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效果良好.

  • 静脉性溃疡的敷料选用

    作者:刘震杰;符伟国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病相关的慢性伤口护理越来越受重视.1962年,Winter[1]提出了"湿润环境促进伤口愈合",为伤口换药奠定了现代创面换药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各型创面研发了大量的新型敷料,如高分子薄膜敷料、泡沫敷料、水凝胶和水胶体敷料、海藻酸盐敷料、生物活性药物敷料等.正确选用敷料能加快创面修复、减少感染机会、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

  • 腓肠动脉的超声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梁双超;胡骥琼;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目的 通过对腓肠动脉超声影像学的研究,为晚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术前评估和腓肠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因大隐静脉疾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100例(经检查证实无明显动脉硬化),观察其双下肢腓肠动脉的部位及大体形态并测量管径及血流参数值,同时测量其胫前及胫后动脉的管径及血流参数值.结果 腓肠动脉枪出率为96%(96/100).腓肠动脉位于胭窝中段以下、比目鱼腱弓以上,其中89例由胴动脉发出成对的腓肠动脉,分别进入腓肠肌内;另7例由胭动脉发出一主干走行1~3 cm后再分为内、外2支.分别进入腓肠肌内.腓肠动脉的管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小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P<0.05),但腓肠动脉的收缩期大流速、舒张期大正向流速及平均流速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对腓肠动脉的流量分别为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流量的63.1%及59.1%.结论 通过超声研究,掌握腓肠动脉的正常解剖、血流参数值及流量对重建流出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对侧颈动脉切除后的颈动脉体瘤手术

    作者:李震;汪忠镐;卞策;陈秀;侯高峰;郭巍;崔琦

    目的 探讨对侧颈动脉已被切除的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左颈动脉体瘤患者1例,女,54岁.右侧颈动脉31年前因右颈动脉体瘤手术已经切除,本次手术以成对的蚊式钳逐步直接分离至瘤体与颈内动脉的Gorldon-Tayler白线,在保证颈内动脉完整的情况下,完整切除瘤体及包裹其内的颈外动脉.结果 患者术后无声音嘶哑、呛咳、头晕等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的分离平面是保证手术顺利的关键.

  • 主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治体会(附4例报道)

    作者:方征东;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

    目的 探讨主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4例主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支架移植物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原手术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4例感染患者临床均有非特异性发热表现,CT检查均有感染征象,2例细菌培养为猪霍乱沙门菌.实施清创引流联合抗感染治疗2例,单纯行抗感染治疗2例,均获得成功,随访期间无再感染发生.结论 支架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低但产生的后果严重,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合适的患者中可以实施保留移植物的保守治疗.

  • 马凡综合征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远端腹主动脉瘤形成: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婉;史振宇;符伟国

    患者,男,51岁.2年前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3年余"首次入我院.术前腹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提示腹主动脉夹层伴附壁血栓形成,累及双侧髂总动脉;近端破口距肾动脉水平以远约15 mm,双侧髂总动脉各有一破口,内脏动脉均发自真腔(图1),诊断为"马凡综合征、腹主动脉夹层".

  • 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杨林;蔡端;祁光裕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华山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腹腔镜术后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48例腹腔镜手术后无下肢DVT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时间>1 h者发生DVT的危险性是手术时间≤1 h者的4.15倍[OR=4.15(95%CI:1.36~12.68)],接受下腹部手术者发生DVT的危险性是接受中上腹部手术者的2.94倍[OR=2.94(95%CI:1.07~8.08)],高危者(高危因素≥3个)发生DVT的危险性是低危者(高危因素<3个)的3.94倍[OR=3.94(95%CI:1.38~11.23)].结论 腹腔镜术后下肢DVT可能与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及术前高危因素的存在密切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积极处理,预防其发生.

  • 多模式术前评估系统对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选择的价值: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汪晓东;吕东昊;宋欢;严丽波;吴俊华;时莹瑜;李臻辉;李立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经直肠超声(TRUS)联合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测的多模式术前评估系统对中低位直肠癌诊疗的临床价值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肿瘤下缘距齿状线≤10 cm),随机均分为MPE组(术前行TRUS、MSCT和SAA联合评估)和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并分析手术方案选择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146例,其中MPE组74例,MSCT+SAA组72例,2组基线情况一致.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MPE组分别为94.6%(70/74)、85.1%(63/74)、100%(74/74)和82.4%(61/74),MSCT+SAA组分别为77.8%(56/72)、84.7%(61/72)、100%(72/72)和81.9%(59/72);2组间术前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5.9%(71/74)及88.9%(6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分析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病理学T(r=0.216,P=0.009)、N(r=0.264,P=0.001)及TNM(r=0.281,P=0.001)分期,术前血清SAA水平(r=0.252,P=0.002)及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r=-0.261,P=0.001)与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相关.结论 多模式术前评估系统可以实现准确的中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为手术方案的预测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结直肠外科快速流程临床指南(二)

    作者:李立;汪晓东;舒晔;于永扬;王存;王自强;王天才;周总光

    3整体流程图4快速流程的要素4.1术前初步审视快速流程的选择指针:·择期手术患者或仅伴有潜在低位肠梗阻的亚急性患者;·伴有严重心肺合并症且患者家属坚决要求手术者;·仅需要接受姑息性造瘘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经肛术式能达到治疗目的的良、恶性肿瘤患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