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肝脏破裂出血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陆树桐;霍枫

    目的 探讨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在处理创伤性肝脏破裂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3例创伤性肝脏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首先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造影显示出血部位,然后将微导管放至出血分支动脉,注入栓塞剂,选择性栓塞止血.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肝动脉造影,显示肝左动脉分支出血8例,肝右动脉分支出血39例,肝左、右动脉分支均有出血10例,6例未见明确出血.57例出血患者均完成栓塞并成功止血,其中1处栓塞36例,2处栓塞11例,3处及以上栓塞10例.6例无明确出血表现者未做栓塞.无继发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栓塞后1周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基本恢复正常.63例随访0.5~1年,无肝脏再出血,肝功能正常.结论 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是治疗创伤性肝脏破裂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以及微创的手段.

  •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常见病因分析

    作者:郑本波;刘山;阳勇

    目的 分析复发性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复发性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数据,并与同期收治的258例初发性AP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复发性AP患者的复发原因.结果 复发性AP与初发性AP患者在发热、黄疸、腹痛缓解时间、胰腺局部并发症以及重症AP患者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AP与初发性AP患者的发病原因比较,初发性AP患者发病原因以饮食因素(大量饮酒或暴饮暴食)及结石性胆囊炎为主(P值分别为0.038和0.006),但复发性AP患者以高脂血症及胆总管微小结石和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狭窄或憩室)居多(P值分别为0.007和0.008).针对复发性AP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治疗后随访观察3个月~2年(平均14.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寻找复发性AP准确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早期治疗是治疗及预防胰腺炎复发的关键所在.

  • 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组织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庆军;赵代伟;王南鹏;周彦;段海松;高荣君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经不同预处理并移植于腹直肌内后甲状旁腺移植物的功能和生存情况.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作为供体,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作为受体,建立去甲状旁腺模型受体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直接移植组、高氧培养移植组、环孢素A组、60Co照射移植组及综合处理组5组,每只受体接受2只供体的4个甲状旁腺组织块,甲状旁腺移植于大鼠的腹直肌内.观察各组大鼠在甲状旁腺移植前后不同时相血清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变化.结果 各组在甲状旁腺组织移植后,1周内血清钙和PTH均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与移植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不同,直接移植组的存活时间短,血清钙和PTH维持正常水平的时间分别为3周和4周.高氧培养移植组、环孢素A组、60Co照射移植组以及综合处理组血清钙及PTH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的时间分别为5周和8周、6周和8周、5周和7周以及5周和9周;除高氧培养移植组移植术后9周(血清钙)及60Co照射移植组移植术后8周(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4组的血清钙和PTH水平在移植术后4~9周与直接移植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移植组较低;高氧培养移植组、CsA组和60Co照射移植组的血清钙和PTH水平在移植术后7~9周低于综合处理组(P<0.05),综合处理组的血清钙和PTH的维持时间较长.结论 腹直肌内甲状旁腺移植能维持血钙于正常水平;甲状旁腺移植物或受体经预处理后能延长其存活时间.甲状旁腺组织经培养后再移植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一条有效途径.

  • 开展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日间病房运营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刘思;吴洲鹏;罗艳丽

    目的 探讨采用新型运行流程,开展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日间病房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内行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的2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运营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日间手术组(n=90)和住院手术组(n=192).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医疗运行指标(包括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间的基本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手术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较住院手术组短(P<0.05),而医疗费用较低(P<0.05).结论 新型的日间病房运营模式可缩短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同时能够保证其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高胆固醇饮食豚鼠胆囊组织中c-kit和sc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研究

    作者:范莹;吴硕东;付倍蓓;殷振华

    目的 探讨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c-kit及sc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将20只豚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及致石饲料,致石周期为6周.RT-PCR检测胆囊组织中c-kit及scf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kit及sc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致石组豚鼠胆囊c-kit mRNA (t=6.985,P<0.01)和scf mRNA (t=6.028,P<0.01)的表达量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致石组豚鼠胆囊c-kit (t=10.256,P<0.01)及scf蛋白(t=9.586,P<0.01)表达量下降.结论 饮食诱导的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豚鼠胆囊c-kit和sc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c-kit/scf通路抑制可能参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 脂肪乳剂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研究

    作者:周星;刘黎明;孙海涛;巴图尔;王卫星;陈辰;杨波

    目的 用两种不同浓度脂肪乳剂按灌胃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并对其血脂水平进行评价,为建立合适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将30只150~180 g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脂肪乳剂组及高浓度脂肪乳剂组,每组10只.分别饲以基础饲料、低浓度配方脂肪乳剂(20%猪油、6%胆固醇、0.2%丙基硫氧嘧啶、2%胆酸钠及10%吐温-80)及高浓度配方脂肪乳剂(30%猪油、10%胆固醇、1%丙基硫氧嘧啶、5%胆酸钠及20%吐温-80).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高浓度脂肪乳剂组血清TC、TG、HDL-C及L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及低浓度脂肪乳剂组比较均升高(P<0.05),低浓度脂肪乳剂组血清TC、TG及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脂肪乳剂可以成功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低浓度脂肪乳剂不适合用于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

  • 常规/选择性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晓军;高鹏;司若湟;屈坤鹏;蒋泽斌;马炳强;黄海云;王斌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常规应用和选择性应用胆道造影的效果.方法 常规术中胆道造影组1 520例,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组457例.采用自制造影器或输液针头完成术中造影,比较2组的造影时间、造影成功率、胆总管结石发现率、胆管解剖变异发现率、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中转开腹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病例在造影时间、造影成功率、中转开腹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造影组的胆总管结石发现率、胆管解剖变异发现率以及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均高于常规造影组(28.25%比13.43%,10.71%比7.43%,2.05%比1.02%,P<0.05).结论 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早期,应采用常规术中胆道造影,以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和胆总管结石残留.待技术纯熟以后,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术中胆道造影.

  • TAP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释放HMGB1的研究

    作者:王国良;兑丹华;白亮;刘尧;田飞;魏巍

    目的 探讨人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分泌规律和丙酮酸乙酯(EP)对其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12只SD大鼠处死后,取出胰腺分离胰腺腺泡细胞,将所得细胞悬液按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TAP组及EP组.TAP组及EP组加入相同剂量的TAP(终浓度3 nmol/L),EP组同时加入EP(终浓度28 mmol/L),在3、6、12及24 h分别取细胞样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MGB1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AP作用时间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AP组及EP组的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随TAP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调(P<0.05);与TAP组比较,EP组的HMGB1mRNA及蛋白表达则下调(P<0.05).TAP组组内比较显示,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TAP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且以12h及24 h时升高明显(P<0.01),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AP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s=0.971,P<0.01;rs=0.966,P<0.01).结论 TAP可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HMGB1的释放.急性胰腺炎早期的TAP与晚期的HMGB1之间存在着时间的正向联系.EP可抑制HMGB1的释放.

  • gastrokin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陈佳慧;肖江卫;任明扬;魏寿江;田小兵;周彤;谢贤镛;王崇树

    目的 探讨gastrokine 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诊断明确的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astrokine 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gastrokine 1基因和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基因△Ct值:9.07±5.06比0.85±3.79;蛋白表达阳性率:5.8% (3/52)比86.5% (4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gastrokine 1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位置、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以及术前外周血CEA及CA19-9水平均无关(P>0.05),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中gastrokine 1基因表达低于HP阴性者(△Ct值分别为11.14±5.19和7.67±4.18,P<0.05).结论 gastrokine 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它作为一种保护性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保护作用可能因HP感染而减弱.

  • 干细胞源性血管重建缺血态组织血供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雪;曾希云;杨镛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衍生的新生血管主导和完善缺血态组织二次血流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3~12月期间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下肢缺血患者42例,第1次血流重建方法选择血管腔内修复术,第2次血流重建方法选择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于首次手术后3个月实施.第2次术后第4年随访.术前、术后观察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普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等,并分别从皮肤、血管及血液3种组织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结果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主观指标:小腿疼痛、冷凉感及静息痛缓解率均为100%;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 600.3±310.1)m,长于术前的(520.3±160.6)m(F=5.84,P<0.05);足部疼痛缓解率为100%;保肢率为100%;肢体麻木感缓解率为100%.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客观指标:与术前比较,皮温指数(1.63±0.31比1.22±0.23,F=4.69,P<0.05)、经皮氧分压[(37.61±9.52) mm Hg比(30.63±4.54) mm Hg,F=5.72,P<0.05]、踝肱指数(0.93±0.23比0.33±0.24,F=6.72,P<0.05)、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0.81±0.12比0.23±0.05,F=5.68,P<0.05)、血氧饱和度[(79.44±20.42)%比(42.43±10.41)%,F=5.68,P<0.0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1.34±0.23比0.21±0.03,F=4.89,P<0.05)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干细胞源性新生血管量及其供给组织的持久有效的血流灌注量是主导和完善缺血态组织二次血流重建效应的主要生物学机理.

  • 胰胆管合流异常胆道损伤抗氧化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风;汤琳;汪健;黄顺根;王兴东

    目的 研究胰胆管合流异常(PBM)胆道损伤的抗氧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13只健康杂种猫,建立PBM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7只不进行抗氧化治疗(非抗氧化治疗组),6只行抗氧化治疗(抗氧化治疗组);以动物建模术前情况作为对照.建模术后饲养6个月观察胆囊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的变化情况、PCNA的表达情况以及胆汁淀粉酶水平.结果 13只动物建模后均存活6个月.非抗氧化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胆管增粗,胆囊壁增厚,胆囊内胆汁稠厚;抗氧化治疗组和非抗氧化治疗组相比上述改变无明显不同.光镜下见正常对照组的胆囊黏膜呈指状,黏膜数目少,无增生;非抗氧化治疗组的胆囊黏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见正常对照组的胆囊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规则;非抗氧化治疗组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内质网扩张成囊状,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核变形;抗氧化治疗组的上述改变较非抗氧化治疗组好转.胆汁淀粉酶正常对照组为(203.02±65.04)U,非抗氧化治疗组为(9 368.09±2 204.42)U,抗氧化治疗组为(8 746.25±2 077.95)U,后2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3),但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PCNA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正常对照组为(7.29±2.71)%,非抗氧化治疗组为(54.71±10.90)%,抗氧化治疗组为(48.17±l3.06)%,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1,P=-0.001),其中非抗氧化治疗组高于抗氧化治疗组(P=0.001).MDA正常对照组为(1.095±0.653) nmol/mg prot,非抗氧化治疗组为(2.745±1.533)nmol/mg prot,抗氧化治疗组为(1.302±0.771) nmol/mg prot,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7,P=0.017),其中非抗氧化治疗组高于抗氧化治疗组(P=0.017).结论 抗氧化治疗对PBM有效.

  • 洁厕净中毒致消化道和呼吸道多发灼伤并胃坏死穿孔1例报道

    作者:池锐彬;刘力新;吴惠敏

    病例资料 患者,女,44岁,自服洁厕液后呕血5h入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治疗.查体:体温36.5℃,P 100次/min,R 25次/min,BP 95/60 mm Hg(1mm Hg=0.133 kPa).

  • 巨大胸骨后甲状旁腺囊肿1例报道

    作者:李冰

    病例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3年,伴压气感3个月入院.无心慌、乏力、食欲亢进,无骨关节不适感.查体:颈前区左下部可见明显局部隆起包块,扪诊约8 cm×8 cm×6 cm大,光滑、质硬,无压痛,下极达胸骨后无法触及,包块可随吞咽活动.

  • 成功救治急性阑尾炎致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突发休克1例报道

    作者:秦云君;尹姣;魏学明;侯朝晖;顾国利

    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停经31+5周,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d"收入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既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2年前因"右侧卵巢良性畸胎瘤"在外院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住院期间发现血糖升高,未给予特殊诊治.

  • 使用生物补片加带蒂阔筋膜张肌转移皮瓣修补复杂性腹壁缺损1例报道

    作者:袁浩;张箭平

    病例资料 患者,男,54岁,因"有下腹原手术切口红肿、化脓1个月,且伴有粪便流出20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5年曾在笔者所在医院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2周手术切口出现肠瘘,于术后4个月再行回盲部切除术.

  •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23例报道

    作者:邹宏雷;杜鹃

    临床资料 199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行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者共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行胃大部切除(或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Ⅰ式吻合术3例、毕Ⅱ式吻合术12例,近端胃癌根治、远端胃食管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横结肠癌根治术1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

  • TF相关抗原与MUC1的相关性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洋;程若川

    目的 黏蛋白1与TF相关抗原基因都是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基因,对其基因及蛋白质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和展望.方法 回顾性总结国内外近10年的文献,对黏蛋白1与TF相关抗原的表达关系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讨论.结果 黏蛋白1与TF相关抗原在肿瘤的表达中存在高度的特异性,且二者存在共表达并相互影响.与黏蛋白1相关的多种疫苗已经投入临床使用,部分基于TF相关抗原的药物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结论 黏蛋白1与TF相关抗原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型靶抗原,其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密切相关,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

    作者:肖毅

    目的 外科手术治疗直肠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麻醉技术应用临床之后,现代外科手术切除直肠癌的许多经典术式至今仍然在学界内传诵.国内涉及历史的文献很少,现按时间轴线,总结出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方法 检索、查询和阅读近20年的相关文献,尽量追溯原始刊物,探究直肠癌外科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结果 共查询阅读文献百余篇,文后列出40余篇.根据文献检索,按现代外科原则实施的直肠癌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1739年,时间跨度270余年,基本涵盖了直肠癌现代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过程.初百余年的手术范围小,治疗效果差.许多外科治疗相关的学科发展和理论知识是在近百余年得以奠定的,直肠癌外科手术方式逐渐成熟并定型.结论 直肠癌外科手术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理念、新技术之后,现今的直肠癌外科手术虽然沿用其名,但却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全直肠系膜切除概念的提出、远端2 cm切缘的采用、吻合器械的问世、术前联合放化疗的应用以及腹腔镜手术的推广,使得直肠癌切除之后的吻合更低、手术创伤更小、生活质量更好以及存活率更高.新药物的问世和术前治疗技术的提高,使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的外科手术治疗逐步转向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 uPAR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阳;张鑫宇;徐广甍;万广稳;姜福全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治疗前景.方法 通过查询Pubmed,检索HER-2阳性乳腺癌中关于uPAR的研究,综合分析uPAR的作用.结果 uPAR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抗uPAR单体或uPAR结合抑制剂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结论 uPAR是乳腺癌的有效靶点之一,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 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方法的选择(附39例报道)

    作者:俞泽元;李玉民;罗长江;焦作义

    目的 比较开腹、腹腔镜和经皮肝穿刺引流3种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优劣性,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至201 1年7月期间收治的39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组、腹腔镜组和经皮经肝穿刺引流组(穿刺组)3组,对3组的首次治愈者比例、1个月治愈者比例、发生并发症者比例、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开腹组、腹腔镜组和穿刺组首次治愈者比例分别为10/12、8/9及12/1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治愈者比例分别为11/12、9/9及17/18,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并发症者比例分别为2/12、1/9及2/18,腹腔镜组和穿刺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开腹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5.4±4.5)d、(9.7±2.3)d及(16.7±5.8)d (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1.9±0.5)万元、(1.3±0.3)万元及(0.8±0.2)万元(P<0.05).结论 开腹组、腹腔镜组和穿刺组3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是肝脓肿的治疗策略.

  • 纤维乳管镜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诊断非血性乳头溢液的临床价值

    作者:白海亚;毛红岩

    目的 探讨纤维乳管镜(FDS)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在诊断非血性乳头溢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因非血性单侧单孔乳头溢液的17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FDS检查及冲洗液TCT,且均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联合法与单一FDS或T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FDS的诊断准确率为80.7% (142/176),TCT为53.4% (94/176),联合法为86.9%(153/176).结论 FDS联合TCT对非血性乳头溢液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以提高FDS检查阴性的乳腺疾病的检出率.

  • 单纯肠系膜损伤12例诊治体会

    作者:张德巍;关维雨;刘敏达

    目的 探讨单纯肠系膜损伤的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单纯肠系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其中坠落伤2例,车祸伤7例,挤压伤2例,踢打伤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系膜破裂出血患者中,3例行系膜血管结扎、系膜修补术,6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系膜修补术;另3例系膜血肿患者均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炎性肠梗阻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系膜破裂出血型肠系膜损伤患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系膜血肿型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做必要的辅助检查,以防止误诊及漏诊.

  • 超声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开腹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邓洪强;吴鸿根;刘超

    目的 探讨超声刀(ultrasonic harmonic scalpel,UHS)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开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小儿外科收治并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消化道恶性肿瘤开腹手术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手术的种类(UHS开腹手术或传统电刀开腹手术)将其分为UHS组(86例)和传统电刀组(10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UHS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少于)传统电刀组(P<0.05);术后3d引流量和住院总费用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UHS应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开腹手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提高手术操作的效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热点探讨

    作者:陈曦;周光文

    近年来,学界对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诊断和治疗模式亦相应变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1 概念名称的历史变迁人类对胰腺内分泌功能的探究起步于1869年,一名德国医学生Paul Langerhans发现在分泌消化液的胰腺导管组织之外,还有一些功能不明的细胞团,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认识到的胰岛.

  • 罕见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作者:陈鑫;吴诚义

    胰腺内分泌肿瘤相比胰腺癌来说是一种少见病,因其肿瘤细胞能分泌活性胺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产生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而具有比较独特的临床表现.但此类肿瘤较易出现误诊.所以,在诊断和治疗上其与胰腺外分泌肿瘤具有较大区别.

  •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刘曦娇;王威亚;黄子星;李莉;要文青;宋彬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的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 7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部2例、体部2例、尾部2例及体尾部1例.7例肿瘤形状均不规则,其中5例边界不清.推注对比剂后5例肿瘤表现为低密度强化,2例为等密度强化.2例肿瘤见远端主胰管扩张.未见远处转移或淋巴结侵犯.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其和胰腺癌鉴别诊断较难.

  • 常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春明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是一种少见疾病,它可制造和分泌各种不同的激素和肽,在1902年由Nicholls首先描述.其年发病率约为1/100万,尸检发现率则高达1.5%.

  •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向光明;刘续宝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PET)是来源于胰岛细胞的肿瘤性疾病,有文献[1]显示其年发病率约为4/100万,占胰腺肿瘤性疾病的0.1%~0.3%.

  •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作者:孙达欣;徐进;戴显伟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起源于胰腺胰岛的内分泌细胞,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年发病率约为4/100万,约占胰腺肿瘤的7%[1].由于PETs临床少见,且表现各异,与胰腺癌在临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如何做到及时发现,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外科治疗

    作者:李成刚;刘荣;赵之明;胡明根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N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31例PNE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外科治疗效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肿瘤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白细胞分化抗原56 (CD56)、细胞角蛋白(C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手术组患者生存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31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者22例,行姑息性手术者9例.CgA、Syn、CD56、CK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52% (20/31)、100%(31/31)、77.42%(24/31)、90.32% (28/31)和90.32% (28/31);Ki-67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3%者占45.16% (14/31),3%~20%者占22.58% (7/31),>20%者占32.26% (10/31).根治性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较姑息性手术组患者高和长(P<0.001).结论 PNEC呈浸润性生长,低分化且高度恶性,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胰腺内分泌肿瘤外科诊治现状及进展

    作者:刘尚龙;张太平;赵玉沛

    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外科诊断及治疗新进展.方法 搜集有关胰腺内分泌肿瘤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 胰腺内分泌肿瘤可以过量分泌激素而引起相关临床症状.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复杂,常引起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漏诊和误诊.近影像学的进展及对血清激素水平的检测提高了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早期诊断率.随着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了解及对其分子遗传机理的研究,其临床治疗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结论 正确诊断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治疗的前提.外科干预仍是目前胰腺内分泌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案,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和控制临床症状.

  • 13例胰腺胃泌素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作者:宫晓光;吕云福

    目的 探讨胰腺胃泌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胰腺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定性诊断,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等检查进行定位诊断.术后根据病理学结果给予相应的放化疗.结果 1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胰头者9例,胰尾者1例,胰体者2例以及胰腺内多发肿瘤者1例;肿瘤直径为0.2~4.0cm,其中>2.0 cm者11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行瘤摘除术7例,行胆胰结合部切除术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术后出现胰液漏1例,切口感染2例.13例中有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8个月.12例胰腺胃泌素瘤患者术后腹泻等临床症状消失;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半年后行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溃疡均愈合,基础胃酸分泌及12 h胃液量均在正常范围内.1例因其他疾病于术后1年死亡;1例因肿瘤复发于1.5年后死亡,另1例因肝转移行再次手术治疗4年后死亡;其余10例痊愈.结论 外科治疗是胰腺胃泌素瘤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