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自固定补片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士德;李向国;汪晓峰;余再斌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分别使用自固定补片和聚丙烯平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并进行随访的142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根据使用的补片不同,将患者分为自固定补片组(n=60)和聚丙烯平片组(n=82).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各时点(术后12、24、48及72 h)的疼痛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2组患者的总并发症、阴囊水肿、腹股沟区血清肿、膀胱损伤、腹壁下血管损伤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3~ 36个月,中位数为19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自固定补片在腹腔镜TEP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未来补片发展的趋势.

  • 毕Ⅱ式联合Braun吻合与单纯毕Ⅱ式吻合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马有伟;刘宏斌;韩晓鹏;阎龙;于建平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毕Ⅱ式吻合联合Braun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86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毕Ⅱ式+Braun吻合组86例和毕Ⅱ式吻合组10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毕Ⅱ式+Braun吻合组和毕Ⅱ式吻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毕Ⅱ式+Braun吻合组的碱性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残端瘘、吻合口炎及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毕Ⅱ式吻合组(P<0.05).结论 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毕Ⅱ式联合Braun吻合的应用减少了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残端瘘、吻合口炎及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17-AAG联合紫杉醇对人未分化甲状腺癌FRO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杨;吴高松;王文斌;缪文青;黄明;陈大平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格尔德霉素(17-AAG)联合紫杉醇对人未分化甲状腺癌FRO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①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17-AAG:0.3125、0.625 0、1.250 0、2.500 0及5.0000μmol/L;紫杉醇:0.001 0、0.010 0、0.1000及1.0000μmol/L)、不同时间(24、48及72h)17-AAG、紫杉醇单药和联合处理(17-AAG:0.6250 μmol/L,紫杉醇:0.0010、0.010 0、0.100 0及1.000 0 μmol/L)后FRO细胞的增殖抑制率.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7-AAG、紫杉醇单药及联合处理24 h后(17-AAG:0.625 0 μmol/L、紫杉醇:0.100 0 μmol/L;联合用药:17-AAG的浓度为0.625 0 μmol/L,紫杉醇的浓度为0.1000 μmol/L)FRO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③采用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Caspase-9检测试剂盒检测17-AAG、紫杉醇单药及联合处理24 h后(17-AAG:0.625 0 μmol/L、紫杉醇:0.100 0 μmol/L;联合用药:17-AAG的浓度为0.625 0 μmol/L,紫杉醇的浓度为0.100 0 μmol/L)后FRO细胞中的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空白对照组均不加任何药物,只加培养液.结果 ①同时点空白对照组、各剂量17-AAG组/紫杉醇组/17-AAG联合紫杉醇组的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逐渐升高,任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17-AAG组/紫杉醇组/17-AAG联合紫杉醇组的增殖抑制率在24、28及72h逐渐增高,任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点同浓度情况下,17-AAG联合紫杉醇组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各时点17-AAG与紫杉醇联合的q值均大于1.15,两者之间呈协同作用.②17-AAG组、紫杉醇组及17-AAG联合紫杉醇组FRO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17-AAG联合紫杉醇组FRO细胞的凋亡率高于17-AAG组和紫杉醇组(P<0.05).③17-AAG组、紫杉醇组及17-AAG联合紫杉醇组FRO细胞的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17-AAG联合紫杉醇组细胞的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高于17-AAG组和紫杉醇组相应指标(P<0.05).结论 17-AAG和紫杉醇均可明显抑制FRO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联合用药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呈剂量依赖关系.

  • 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老年食管裂孔疝效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姚丹;任泽强;张蓬波;张秀忠;张冲;龚帅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LNF)治疗老年食管裂孔疝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顷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LNF的35例老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的手术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5~105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10 ~ 120 mL,平均30 mL;术后住院时间3~ 23d,平均5d.术后2例发生轻度食管反流,1例进流质饮食后出现呕吐,考虑食管裂孔缩小或包绕过紧,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33例获访,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平均8.5个月.至术后6个月,获访患者的反酸、烧心、胸痛、咳嗽、喘息、咽异物感及声音嘶哑的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3例患者均未见有疝复发,无明显反流症状.结论 LNF对老年食管裂孔疝患者来说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茯苓对裸鼠SGC-7901胃癌细胞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刘元;钱军;郭晨旭;承泽农

    目的 研究中药茯苓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裸鼠体内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①将10只裸鼠建立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茯苓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茯苓灌胃(0.5 mL),连续灌胃32 d.每间隔3d计算移植瘤的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至第32天时处死裸鼠,称取瘤体重量,计算抑瘤率;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基因-2 (B 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X protein,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胱天蛋白酶-9(Caspase-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②制备含茯苓血清.将SGC-7901胃癌细胞株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生理盐水血清,茯苓组加入含茯苓血清的培养液培养.分别于处理后24 h和48 h行Western-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 第32天时,空白对照组[(2 652.17±225.01)mm3和(2.48±0.21)g]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均大于茯苓组[(1 247.56±277.23) mm3和(1.28±0.28)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茯苓的抑瘤率为48.39%.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茯苓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Bcl-2[(4.20±1.10)分和(8.00±1.20)分]和VEGF[(3.80±0.45)分和(7.80±1.10)分]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0),而Bax[(7.40± 1.34)分和(3.00±0.71)分]、Caspase-3[(6.60±1.34)分和(2.60±0.55)分]及Caspase-9[(7.20±1.79)分和(4.00±1.22)分]的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0).与空白对照组(1.72±0.03)比较,24h (0.96±0.04)和48h (0.77±0.04)时茯苓组Bcl-2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0),且茯苓组48h时Bcl-2的表达水平高于24h时(P<0.050);与空白对照组(0.15±0.01)比较,24h时(0.19±0)茯苓组Bax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0),但48h时(0.55±0.01) Bax的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和24 h茯苓组(P<0.050).结论 茯苓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理可能与线粒体凋亡通路及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 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泥沙样结石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张诚;杨玉龙;李婧伊;马跃峰;史力军;张洪威;林美举

    目的 探讨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泥沙样结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诊治的内镜保胆取石术后反复出现胆囊泥沙样结石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中为无症状性胆囊泥沙样结石43例,为胆囊泥沙样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9例.结石发生原因:近胆囊管开口处胆囊分隔4例,胆囊管迂曲过长6例,胆囊管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4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9例,胆胰合流异常18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29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LC 1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开腹胆囊切除术1例,行PTGD+EST/EPBD 14例,行PTGD+胆囊肝胆管成形术(HG)1例,行EST/EPBD 34例,行EST/EPBD+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EBMSD)3例,行HG 5例,行EST/EPBD+HG 1例.术后成功保留胆囊的55例患者的胆囊泥沙样结石均消失,脂餐后1h胆囊收缩率上升至(59±16)%.术后53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0.5~6.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6年),随访率为85.5%.随访期间胆囊结石复发3例,发生胆总管结石2例,发生肝内外胆管结石2例.结论 胆囊胆汁流出不畅是引起保胆术后胆囊泥沙样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HG、EST及内镜下球囊扩张是保持胆囊胆汁流出通畅的有效方法.

  • 胃肠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21例临床分析

    作者:银东智;袁又能;左燕妮;汪燕舞;左健

    目的 总结胃肠道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石市中心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施行胃肠道术后发生MRSA肠炎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在确诊或疑诊MRSA肠炎后停用抗生素,改用万古霉素治疗,其中有3例(14.3%)因症状无改善而加用比阿培南治疗;13例(61.9%)患者同时给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调节肠道菌群.腹泻症状出现后2~7d(平均4.7d),17例(80.9%)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肠瘘8例(38.1%),中毒性休克16例(76.2%),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器官功能衰竭14例(66.7%).21例接受治疗后,7例(33.3%)治愈,2例(9.5%)好转,11例(52.4%)死亡,1例(4.8%)失访.出院或转院的13例患者中,获访8例(61.5%),随访时间为1~12个月(中位数3.1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余6例无肠炎复发表现.结论 MRSA肠炎虽不多见,但进展迅速、并发症重、死亡率高.早期发现、尽早施行针对性治疗并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 减张缝合技术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利发;周彤;肖云峰;张井潇;张广军;周何;李雨

    目的 探讨减张缝合技术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质量的影响,为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发表的有关减张缝合技术在腹部手术切口中应用的一次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了8篇文献,共2 001例患者,其中减张缝合组1 044例,常规缝合组95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减张缝合组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OR=0.40,95%CI:0.28 ~ 0.57,P<0.05)、切口区皮下脂肪液化(OR=0.51,95% CI:0.37~0.69,P<0.05)、切口疝(OR=0.11,95% CI:0.04~0.34,P<0.05)、切口裂开(OR=0.13,95% CI:0.07~0.25,P<0.05)及二期手术缝合(OR=0.16,95% CI:0.09~0.30,P<0.05)的发生率,增加切口区皮肤局部坏死的发生率(OR=15.14,95% CI:2.79~82.08,P<0.05),而对切口区皮下积血(OR=0.58,95% CI:0.30~1.13,P>0.05)的发生没有影响.结论 与常规缝合相比,减张缝合技术能降低切口感染、切口区皮下脂肪液化、切口疝、切口裂开和二期手术缝合的风险,增加切口区皮肤局部坏死的风险.

  •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适宜刺激电流强度的探讨

    作者:邓巧莲;魏涛;刘枫;邹秀和;朱精强

    目的 探索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标准化监测各步骤的适宜刺激电流强度,以便更有效、更快速地对神经进行功能判断、定位、辨识及保护.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诊治中心接受同一主刀医师手术治疗并使用IONM的100例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损伤风险的喉返神经为186条.按标准化神经监测流程,用1~5mA和1~3mA的电流强度分别间接和直接刺激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记录其肌电信号振幅以及监测刺激过程中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来寻求术中神经监测各阶段适宜的电流强度.结果 颈动脉鞘外监测迷走神经信号时,186条受测迷走神经中,1mA时有109条(58.6%)有信号,得到稳定的肌电图及提示音,2 mA时有164条(88.2%)有信号,3 mA时有177条(95.2%)有信号,5mA时有182条(97.8%)有信号;且在神经电刺激前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均无明显变化.直接探测迷走神经时,1mA监测V1信号时有2条(1.1%)无应答,V2时有9条(4.8%)无应答,而2 mA和3 mA的电流刺激时均得到了稳定的肌电信号.定位寻找喉返神经时,1 mA时有92条(49.5%)有信号,2mA时有171条(91.9%)有信号,3mA时有184条(98.9%)有信号.当鉴别喉返神经时,用2mA的电流强度刺激,会出现电流旁传导而产生假象;以1mA的电流刺激强度时,探针置于喉返神经邻近组织时则无肌电信号.鉴别RLN各分支时,用1 mA的电流强度刺激各神经分支,均可以得到肌电信号,其中人喉的主干分支振幅高,支配食管及气管的分支肌电图振幅数值相近,为主干振幅数值的1/3~1/4.结论 建议用5 mA的电流强度在颈鞘表面间接监测迷走神经以得到V1信号,可替代剖开颈鞘直接监测迷走神经的步骤;如鞘外监测V1信号失败,再解剖颈鞘,用3 mA的电流强度来直接监测迷走神经;用3 mA的电流强度寻找定位喉返神经;用1 mA的电流强度来鉴别喉返神经及其食管分支、气管分支、血管等.

  • 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03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红伟;沈丰;孙少华;胡洪生;周文波

    目的 总结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估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103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03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单侧多发病灶55例(53.40%),双侧多发病灶48例(46.6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1例(30.10%),其中单侧多发病灶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6例(29.10%),均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双侧多发病灶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例(31.25%),其中双侧转移7例,单侧转移8例.术后13例(12.62%)出现暂时性的低钙血症;1例(0.97%)发生永久性的甲状旁腺功能损伤;18例(17.48%)出现喉返神经短暂性麻痹,没有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的病例;3例(2.91%)术后出现短暂性饮水呛咳.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4年,中位数为28个月.随访期间3例(2.91%)出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治疗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重要意义.

  • 老年急性阑尾炎合并右侧嵌顿性腹股沟疝或嵌顿性股疝7例报道

    作者:葛华;何学彦

    病例资料 以右侧嵌顿性腹股沟疝或嵌顿性股疝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急性阑尾炎临床上少见,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该类患者7例.患者均为急诊人院,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8d.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如下.①腹痛:发病初期均为下腹部隐痛不适,腹痛逐渐明显及加重,不具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②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或大腿根部不可复性包块:5例患者发病约24 h后感相应区域疼痛或发现不可复性包块,2例患者发病约48h后发现包块.7例患者的术前包块大小为2.0 cm×2.0 cm~3.0 cm×2.8 cm (平均2.5 cm×2.3 cm).

    关键词:
  • 结肠癌术后并发膈疝1例报道

    作者:周召忠;颜伟杰

    病例资料患者,男,59岁,因“无明显诱因下腹部间断性隐痛2个月余、加重伴大便色黑20 d”到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新生物(结肠癌?)、结肠多发性息肉后,人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人院后行CT检查提示结肠占位性病变.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距肛门约80 cm处见黏膜呈环形增生、隆起,突入肠腔,表面溃烂,侵及肠管近1圈,肠管狭窄,肠镜不能通过;降结肠距肛门约40 cm处见黏膜呈半环状增生、隆起,突入肠腔,表面溃烂,侵及肠管近1/2圈;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见8枚直径为0.5~0.9 cm大的息肉,呈散在分布.入院诊断:结肠癌?

    关键词:
  • 脾脏脉管瘤1例报道

    作者:李雄雄;李伟男;彭慈军;梅永;谢万桃

    病例资料 患者,女,50岁,因“左上腹隐痛4个月”人院.人院查体:左上腹叩击痛,放射至肩背部,脾肋下可扪及.实验室检查(肝肾功、皿常规、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上腹部CT检查示:脾脏增大,脾脏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区,大者直径为30 mm,边界不清,平扫CT值为35 HU,增强扫描时轻度强化(图1).初步诊断为脾脏多发占位,遂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色泽暗红,大小约20 cm×20 cm×5 cm,表面见弥漫性结节样突起,面积约8 cm×8 cm大,脾门及腹腔均无淋巴结转移.切除脾脏,送大体标本检查示:脾脏表面见多个占位性包块,大者约8 cm×8 cm×6 cm大,内可见大量网状结构,偶可见钙化结节,间隙充盈血凝块及淡黄色液体.病理学检查示:脾脏组织内见大量脉管组织,部分扩张,大部分脉管腔内为淋巴液,少部分脉管腔内可见红细胞(图2).诊断为脾脏脉管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未见相关症状.

    关键词:
  • 肝外型门静脉高压异位出血1例报道

    作者:侯国峰;卞策;郭巍;朱广昌;马超;孟凡祎;汪忠镐

    病例资料 患儿,女,6岁,因“间断便血6年”入院.患儿于出生后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便血,色红,多时量约100mL,偶有夹杂黑便,无呕血,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5年前就诊于北京某医院检查考虑“直肠周围血管畸形”,给予保守治疗,但便血仍间断发生.之后(半年前)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示: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不良,肠系膜下静脉畸形扩张,直肠静脉丛扩张;脾肿大.2个月前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腹部CT静脉血管成像(CTV)检查示: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近段增宽,肠系膜下静脉明显迂曲增宽,盆腔内呈“蚯蚓”样改变(图1).门诊以“门静脉高压、下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饮食良好,尿量正常.查体:腹平坦,腹围62 cm,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未触及,脾脏肋下1 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会阴及肛周可见少量浅静脉曲张,颜色青紫.

    关键词: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治疗

    作者:刘毫;吴诚义;吕忠柱

    目的 总结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关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国内外资料并做综述.结果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认识不够.手术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化疗、给予生长抑素类似物和α-干扰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肽类受体介导的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综合治疗方案.结论 外科手术仍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控制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 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不可逆性电穿孔

    作者:来龙祥;宿娟;陈军周;卢昊;周宁新

    目的 总结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一不可逆性电穿孔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 不可逆性电穿孔与传统消融技术相比,具有界限清晰、组织选择性好、不受血流热/冷吸除作用影响、消融时间短等优点,在合并其他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晚期不适合行手术切除及直径在3 cm以下的实质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不可逆性电穿孔作为一种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欧梦川;杨显金;王崇树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急腹症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腹腔镜在急腹症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腹腔镜的优势、适用范围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明确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急腹症中的适应证与相关禁忌证.结果 CO2气腹对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耐受,且腹腔镜手术在诊断和治疗上相比开放性手术具有一定优势,现在已广泛用于急腹症的诊断与治疗上.结论 腹腔镜手术推荐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急腹症,而在肠梗阻、肠憩室穿孔和腹部外伤中的运用仍然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与开腹手术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 氨甲环酸在创伤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陈静雅;冯轲

    目的 总结创伤性凝血病以及氨甲环酸在创伤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复习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以及氨甲环酸对于创伤出血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结果 创伤性凝血病即为创伤后早期出现的凝血功能紊乱,目前多认为其与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有关.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其在临床多个领域中使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氨甲环酸对创伤后早期(伤后3h内)应用可以降低创伤出血所致的死亡率,且在伤后1h内使用效果明显,而>3 h使用则无效甚至会增加出血所致的死亡风险.目前关于氨甲环酸的剂量范围变化较大,但不同剂量的氨甲环酸对于患者失血量和输血量并没有显示出差别,但在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时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或成为癫痫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急诊创伤患者面临一系列创伤相关的死亡威胁,恰当而及时地止血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创伤后早期、短程、合适剂量地使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死亡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其使用时机及剂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腹主动脉瘤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达;陈跃鑫;郑月宏;李拥军;刘昌伟

    目的 总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而探索AAA潜在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PPARs在AAA形成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结果 AAA时炎症涉及动脉壁全层,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炎性细胞与细胞因子.无论是体外实验还是动物实验,PPARs均可以通过下调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减少AAA的发生.然而,PPARγ同样也会参与到AAA的形成中,其机理主要涉及巨噬细胞亚型[经典活化(M1)和替代活化(M2)]的转化.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或可认为,在AAA形成的早期始动阶段,PPARγ可抑制M1的炎症作用,从而减少动脉瘤的发生;而在AAA形成的晚期阶段,PPARy诱导M2转化则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动脉瘤发展.结论 PPARs或许是AAA干预的潜在位点,能否应用于AAA的预防以及预防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48例回顾分析

    作者:雷泽善;薛菊存;杨富财;曹延玲;张明平

    目的 总结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张掖市中医医院于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成功实施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15 ~ 90 min、(45±15) min;术中出血为1~ 5mL、(2±1)mL;术后住院时间为2~7d、(3±1)d.有1例患者因黄疸(术后第3天)接受了非计划再次手术,其余无出血、胆汁漏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5年、(12±6)个月,患者对治疗效果及美容效果均满意.结论 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美容效果突出,微创效果明显.

  • 非环形PPH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环形脱出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东冰;谢振年;杨士斌;王芳丽;曹威崴;仪秀丽

    目的 比较非环形齿线上痔及直肠黏膜部分切除钉合术(PPH术)+外痔切除术与普通PPH术+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内痔环形脱出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731医院及内蒙科尔沁右翼中旗医院收治的以内痔环形脱出为主要症状的混合痔患者4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5例(行非环形PPH术+外痔切除术)和对照组224例(行PPH术+外痔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限制外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轻微并发症和需二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均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痔出血均无复发,但观察组有2例痔脱出复发,对照组有1例痔脱出复发.结论 对混合痔内痔区的环形脱出,非环形PPH术+外痔切除术的治愈率接近普通环形PPH术+外痔切除术,但前者的需二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 超声定位下扩张导管碳化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

    作者:高迎飞;杜正文;王玉明;韩斐;李雅琼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下扩张导管碳化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超声定位下扩张导管碳化治疗的4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4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15~45 mL,平均25 mL;术后住院时间6~ 15d,平均9d;高负压引流管拔出时间4~ 12d,平均6d.所有患者的术后美容效果均满意.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1年,有3例患者于术后1年内复发,给予再次定位窦道切除后治愈.结论 对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定位下扩张导管碳化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巨大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体会

    作者:何贤禄;刘伟

    目的 总结巨大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25例巨大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6d.20例行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5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3例劈开胸骨,3例行气管切开;术中2例发生大出血.术后病理学检查示2例合并微小乳头状癌.术后均无甲状腺危象发生.术后1例复发病例出现单侧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短期饮水呛咳,4例出现手足麻木.术后25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 10年,平均5.5年.1例发生单侧喉返神经损伤者于术后1.5年声音基本代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结节复发.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巨大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时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充分的手术暴露,并灵活应用各种手术技巧,以保证手术安全.

  •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肝移植治疗(附3例报道)

    作者:刘鹏;袁伟升;宫琳;陆小亮;王鹏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3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3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均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术后2例行全身化疗.2例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例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例患者均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术后2例分别无瘤生存141个月和38个月,1例于术后3年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选择适当病例施行肝移植手术,可能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 腹膜后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作者:修典荣;张志鹏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起源于腹膜后间叶组织和神经组织,呈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较少,多数有包膜或者假包膜,目前认为,完整切除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1].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范围不断拓展,从初的胆囊切除到随后的脾切除、肝切除、胰腺和胃肠道肿瘤根治手术,人们在注重其安全性的同时,也关注着肿瘤学效果.

    关键词:
  • 腹腔及腹膜后软组织肿瘤的外科治疗:共识与争议

    作者:陆维祺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retroperitoneal sarcoma,RPS)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0%~15%,在美国其年发病率约为0.27/10万[1-2],目前无确切的关于中国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迄今为止(至2016年1月),未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特征在不同的地区、人种及性别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空间概念上,RPS系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不包括原发于腹膜后实质脏器如胰腺、肾上腺、肾脏及十二指肠的肿瘤,也不包括腹膜后的转移性肿瘤.从组织学类型上来看,成人RPS常见的类型为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其次为未分化肉瘤(包括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其他一些软组织肉瘤如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孤立性纤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更为少见.

    关键词:
  • 累及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赵纪春;陈熹阳

    腹膜后肿瘤系指在腹膜后间隙发生的肿瘤,但不包括腹膜后实质性脏器肿瘤和转移性肿瘤.腹膜后肿瘤常累及腹膜后大血管,解剖关系复杂,致使手术难度增大,切除率较低[1-3].但是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恶性腹膜后肿瘤行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达60% ~ 90%,术后5年生存率低[3-4],其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如何提高腹膜后肿瘤的疗效和降低复发率仍是目前临床关注且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MRI表现(附7例报道)

    作者:苟文枭;印隆林;谢欢;陈小煜;王富民

    目的 探讨MRI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上腹部MRI检查且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XGC的7例患者的MRI图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完整的MRI序列检查.每例患者重点观察胆囊壁增厚及强化情况、胆囊壁内结节、胆囊黏膜线是否完整、胆囊结石、胆囊周围组织改变等情况.结果 7例XGC患者的胆囊壁均增厚,其中2例呈局限性增厚,5例呈弥漫性增厚;4例见典型的“夹心饼干征”;6例胆囊黏膜线连续,1例不连续;5例胆囊壁内见结节影,在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WI图像上呈高信号;6例并发胆囊结石;7例见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肝实质与胆囊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时所有病例均出现动脉期胆囊周围肝实质斑片状一过性强化,1例并发肝脓肿;2例肝门部胆管狭窄、肝内胆管扩张,2例(1例伴有胆总管下端结石)肝内外胆管均轻度扩张;3例伴发肝囊肿,4例见单或双肾囊肿;7例均未发现腹腔内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论 MRI检查可以准确描述XGC的各种影像学特征,对XG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与新趋势

    作者:罗成华;苗成利

    根据Burkill等[1]的定义,腹膜后间隙前界为腹腔,后界为腹后壁,上界为第12肋及对应椎体,下界为骶骨表面及髂嵴所围成的区域,外侧界为腰方肌外侧缘,发生在此间隙的肿瘤为腹膜后肿瘤(腹膜后器官源性肿瘤除外)[1-2],绝大多数为肉瘤,占全身软组织肉瘤的15%[3].据此推算,我国腹膜后肉瘤每年新发病约6 000余例.不同于人体多数器官及部位肿瘤的是,腹膜后肉瘤早期发现困难,手术时体积大,平均15 ~ 20 cm,累及脏器多,手术后局部复发率高[2],且收治单位及医生散乱,故很有必要提高外科医生对这类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认识和理解.为此笔者总结了腹膜后肿瘤的特点及其治疗策略.

    关键词:
  • 腹腔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作者:张志鹏;修典荣;付卫;原春辉;马朝来;蒋斌;李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切除手术的5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中,21例患者(40.3%)的肿瘤与大血管关系密切,31例患者(59.7%)的肿瘤远离大血管.2例(3.8%)早期病例在手助下完成,2例(3.8%)因肿瘤与大血管粘连致密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1.4 min(60~520 min);平均切口长度为2.8 cm(1~15 cm);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6.4 mL(10~1 150 mL),其中2例输血;术后平均饮食恢复时间为1.5d(1~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9 d(1~16 d).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47例获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2个月(4~120个月).随访期间,3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复发,1例黏液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复发,均行再次手术切除,余无复发及转移病例;非肿瘤相关死亡3例.结论 腹腔镜下能够安全地切除毗邻腹腔大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 体外循环技术在腹部软组织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静;李化;杨华;童汉兴;徐德民;陆维祺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腹部软组织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体外循环技术辅助下的腹部软组织肿瘤切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行全体外循环,3例行部分体外循环.建立体外循环的动脉灌注采用升主动脉途径6例,股动脉途径3例;静脉引流采用下腔静脉途径2例,上腔静脉途径6例,股静脉途径2例,颈静脉途径3例.7例为静脉平滑肌瘤病,1例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处理.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7个月,中位数为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为一些复杂的腹部软组织肿瘤病例提供了手术完整切除的可能.

  • 腹膜后肿瘤包绕腹腔干治疗方案初步探讨

    作者:苗成利;曾嘉;陈建飞;陈伟达;梅世文;何远翔;罗成华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侵犯腹腔干时的处理方法与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肿瘤侵犯腹腔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为300~2 200mL,平均600mL;手术时间为125~600 min,平均240min.术后住院时间:未切除腹腔干患者为10~23 d,平均15.1 d;切除腹腔干患者为15~132 d,平均35.2 d.其中肿瘤完整切除者13例,大部分切除者2例.8例术中将腹腔干剥离,未损伤,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7例切除或损伤了腹腔干,术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未切除腹腔干者(x2=8.14,P=0.01).术后15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3~ 13个月,平均6.3个月.其中2例复发,1例为平滑肌肉瘤,1例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此2例患者均为术中切除了腹腔干的患者.结论 腹膜后肿瘤侵犯腹腔干时可切除腹腔干,但术后并发症较多,需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处理.

  • 3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胡瀚魁;赵纪春;黄斌;袁丁;杨轶;曾国军;熊飞

    目的 总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副神经节瘤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5例功能性肿瘤患者以高血压(4例)或头晕(1例)为首发症状;29例无功能性肿瘤患者中,以腹胀(14例)或腹痛(11例)为首发症状者25例,1例表现为消化道梗阻症状,其余3例无症状、意外发现肿瘤.5例功能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及尿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均不同程度增高,2例无功能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轻微异常,其余患者的血、尿儿茶酚胺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3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无功能性肿瘤患者行重要血管切除或重建,1例出现血管壁受侵;30例未行血管切除或重建的患者中,2例有脉管侵犯.肿瘤直径3.5~18.5 cm、(9.5±5.1)cm;24例肿瘤有完整包膜,10例肿瘤有部分包膜;分化良好者32例,2例组织呈现细胞核异型性;G1级14例,G2级20例.术后34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105个月,平均52个月.随访期间复发6例,死亡6例.获访患者的1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0%和81.5%.结论 目前根治性切除可能是治愈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唯一手段,肿瘤联合重要血管切除或重建为既往认为“不可切除的肿瘤”提供了切除机会.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