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感染状态下的肝移植(附2例报告)

    作者:胡宗强;李立;冉江华;李晓刚;黄明;李文

    感染状态下行肝移植手术风险大、预后差,特别是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将大大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肝移植专家普遍认为术前明显的感染不宜行肝移植术,但由于病情及其他原因往往不允许控制感染后择期手术而常常使移植医师面临两难的境地,现就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移植小组开展的肝脏移植手术中2例术前存在明确的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情况报道如下.

  •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淋巴转移研究进展

    作者:张清华;伍晓汀

    目的 介绍肿瘤淋巴管的特点以及促进和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基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对淋巴管的结构特征、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肿瘤淋巴管的起源、认识进展、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因素、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抗肿瘤淋巴管形成治疗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 结果 在肿瘤形成、发展的同时伴有淋巴管增生,增生的肿瘤淋巴管及其结构特点有利于肿瘤的淋巴转移,近年来抗肿瘤淋巴管增生以及抑制肿瘤淋巴转移的动物实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结论 肿瘤的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和预后明显相关,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又一新兴途径.

  • 白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作者:文雪刚;何延政;刘勇

    目的 探讨白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白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参与静脉壁和瓣膜重塑,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曲张的形成.结论 白细胞激活及由此引起的炎症反应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2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作者:刘战培;蒲青凡;周勇

    目的 多因素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233例行PD手术患者,平均年龄56岁; 恶性病变210例,良性病变23例; 胰头恶性肿瘤72例,壶腹周围恶性肿瘤138例.有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59例.根据病变部位分为胰腺组(81例)和壶腹周围组(152例).结果 6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7.0%),早期并发症58例(24.9%),感染并发症28例(12.0%),多器官功能障碍15例(6.4%),出血并发症14例(6.0%),胰癌12例(5.2%),再手术15例(6.4%),住院死亡16例(6.9%).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重要脏器合并症、手术方式、主胰管直径及手术者经验.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血Cr水平、重要脏器合并症及手术者经验.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CA19-9水平、手术者经验、病灶直径及淋巴结转移.胰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Whipple术式、主胰管直径及手术者经验.结论 重要脏器合并症及手术者经验是PD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手术方式、主胰管直径及手术者经验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PD适应证及术式选择和技术的完善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死亡至关重要.

  • 乳腺癌微淋巴管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谢竞;姜军;杨新华;徐鹰妮;程鸿;凡庆东;钟玲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内微淋巴管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微淋巴管标记物podoplanin对102例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微淋巴管的特点,分析乳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LD)及淋巴管浸润(LVI)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与血管标记物CD34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的特异性.结果 podoplanin标记的微淋巴管与CD34标记的微血管没有交叉反应;乳腺癌组织中MLD和形态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组织内MLD较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增高(P

  • 新基因BC047440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郑璐;李靖;梁平;杨彤翰;黄小兵;刘世呈

    目的 探讨新基因BC047440在多种恶性肿瘤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该基因的癌表达谱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肝癌、胆管癌、胃癌、大肠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BC047440 mRNA的表达.结果 在48例肿瘤中,BC047440基因的mRNA表达在肝癌、胃癌、胆管癌、大肠癌中较其对应癌旁组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脑组织中均呈高表达,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乳腺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P>0.05). 结论 BC047440基因在肝癌、胃癌、胆管癌、大肠癌及神经胶质瘤中广泛高表达,在这些肿瘤发病过程中可能是一个通过表达升高而发挥功能的结构基因.

  • 一氧化碳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

    作者:刘少华;马可;许兵;徐鑫荣

    目的 观察250 ml/m3一氧化碳(CO)吸入和腹腔给予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以及影响过程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CO吸入、CO腹腔、LPS注入、LPS+CO吸入及LPS+CO腹腔6组,后3组静脉注入5 mg/kg体质量LPS,前3组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1 h后,对照及LPS组吸入室内空气,CO吸入及LPS+CO吸入组吸入250 ml/m3 CO,CO腹腔及LPS+CO腹腔组以2 L/min腹腔通入250 ml/m3 CO.观察1、3、6 h,批次(每批6只)放血处死,取回盲部小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 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 化学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 MAPK表达; 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LPS组PAF、ICAM-1、MDA、MPO、细胞凋亡率及磷酸化p38 MAPK表达显著高于对照、CO吸入及CO腹腔组(P<0.05或0.01),而IL-10和SOD明显低于该3组(P均<0.05),肠损伤严重; 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应时间点的LPS组比较,LPS+CO吸入组及LPS+CO腹腔组PAF、ICAM-1、MDA、MPO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均<0.05),而IL-10和SOD显著升高(P均<0.05),肠损伤减轻,但磷酸化p38 MAPK表达进一步增强(P均<0.05); LPS+CO吸入组及LPS+CO腹腔组间及2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0 ml/m3 CO吸入和腹腔给予以非时间依赖方式抑制LPS诱导的大鼠肠道过氧化物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减少细胞凋亡,增强抗氧化酶、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而起相似的保护作用; 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胰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浩;李昱骥;周建平;孔凡民;董明;郭克建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促进胰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 EGF对胰腺癌细胞系NOR-P1的增殖、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分别用WST-1细胞增殖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 MMP-9和MMP-2的活性及表达分别用明胶酶谱分析和Western 印迹、RT-PCR检测; NF-κB 活性用凝胶电泳迁移实验检测.结果 EGF能够明显促进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但对胰腺癌细胞的黏附力及增殖并无明显影响; EGF明显上调胰腺癌细胞的NF-κB和MMP-9的活性及表达,但对MMP-2活性及表达无影响; NF-κB抑制物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能够明显抑制EGF所诱导的NF-κB活性,同时也抑制EGF所诱导的MMP-9表达及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力.结论 EGF通过活化NF-κB促进胰腺癌细胞的MMP-9的表达和侵袭力,采用NF-κB抑制剂PDTC阻断NF-κB通路能够降低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力.

  • 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评价及进展

    作者:阳宁静;赵黎明;宋彬

    目的 综合评述肝纤维化诊断的各种影像检查方法 的应用价值及进展.方法 总结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表现及新进展,评价各种方法 的特点.结果 影像检查不但能显示肝纤维化及肝硬变的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水分子弥散、生化代谢等反映功能微观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新技术磁共振弹性成像的出现,对肝纤维化诊断意义重大.结论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与鉴别、严重度评价等方面作用重要,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 成人间肝活体肝移植的外科技术与创新

    作者:严律南

    1 历史回顾1989年巴西的Raia等[1]首次对2例先天性胆管闭锁的患儿施行了亲体肝移植(liver-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LRLT),但不幸2例患儿均未存活; 而第1例成功的LRLT则在1990年由澳大利亚的Strong等[2]完成; 此后LRLT在亚洲迅速开展.尽管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肝移植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东、西方国家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脑死亡法在东方国家迟迟不能建立,东方国家仍然无法进行尸体肝移植,因而LRLT在亚洲,特别是日本得到迅速发展.

  • 造血干细胞微环境中的相互调节

    作者:梁越洋;吴诚义

    目的 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方法 阅读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组成,以及参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 造血干细胞的活动通过与周围细胞构成的微环境(即干细胞微环境)来控制的,其调控不可能通过一种信号通路来完成,当然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成骨细胞来单独完成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调节.结论 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通过多环节起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可以使我们对干细胞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 阑尾黏膜防御素5 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俊;李文阔;钟彦文;郭渝明

    阑尾参与了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成熟过程,而且还可能通过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参与了炎症防御[1],但对阑尾黏膜是否分泌诸如人防御素5(human defensin 5, HD-5)一类的天然免疫物质以参与抗炎过程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道如下.

  •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结直肠癌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方案研究

    作者:汪晓东;邱萌;李亚伦;王海清;李立

    目的 通过在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运用不同周期的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多种方案,探讨适合于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并根据新辅助化疗的周期数将资料分为单周期组、双周期组和三周期组,比较3组在运用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和手术的联合方案下治疗时间、新辅助化疗效果、手术结果 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从新辅助化疗完成到手术时间3组[单周期组(5.64±2.00)d,双周期组(5.80±3.74)d,三周期组(6.22±2.76)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效果上看,3组内新辅助化疗后较化疗前的CEA值均有下降(P<01);双周期组和三周期组患者的便血、肛门坠胀/刺激感、大便不畅感等主观感受指标比单周期组明显改善(P<0.01).在评估肿瘤病灶缓解情况中,双周期组和三周期组中出现CR和PR的构成比较单周期组更多,肿瘤缓解率(CR+PR)更高(P<0.01).而新辅助化疗的治疗不良反应中,新辅助化疗后较化疗前的WBC值在双周期组和三周期组内均明显下降(P<0.01),新辅助化疗前后WBC差值,在单周期组[(0.16±0.20)×109/L]分别比双周期组[(2.41±2.16)×109/L]和三周期组[(2.63±1.48)×109/L]下降更少(P<0.01).三周期组的恶心和呕吐反应明显多于单周期组(P<0.01)和双周期组(P<0.01);但是腹胀和腹泻反应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的新辅助化疗周期患者对方案接受程度的调查发现,单周期组和双周期组对于方案的接受程度均为100%,并表示有信心进行辅助化疗;而三周期组的方案接受率为66.7%(12/18).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单周期组与双周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食时间,三周期组与单周期组、三周期组与双周期组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3组在伤口愈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分析新辅助化疗周期与手术安排之间的时间、治疗效果和手术结果 ,选择双周期短时间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对我国西部地区患者可能是一套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方案.

  • 脾切除对肝移植预后影响的回顾性探讨

    作者:叶启发;佘兴国;明英姿;成柯;马颖;牛英;任祖海;刘斌;赵于军;Xiang Ya

    目的 探讨肝移植时脾切除的适应证及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期间施行的260例背驮式肝移植,肝移植时行脾切除者共28例(脾切除组),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肝移植时未行脾切除者5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间的感染率、1年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脾切除组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85.7% vs 55.4%,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1年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6% vs 14.3%,P<0.05; 46.4% vs 82.1%,P<0.05).结论 脾切除增加肝移植术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除非有明确的适应证,肝移植时不宜行脾切除.

  • 肝癌肝移植及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特点的比较

    作者:吕波;文天夫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或肝切除两种手术治疗后肿瘤复发的不同特点.方法 复习国内、外文献,比较二者的特点. 结果 肝癌肝移植与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常见部位、复发相关因素、机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结论 根据肝癌肝移植或肝切除术后复发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加强肝癌复发的预防,重视复发后的治疗,以延长术后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 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

    作者:牛秀峰;刘军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特点、易感因素,总结防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和导致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32例发生细菌感染,感染率为40.5%,感染部位以肺部、腹腔、血液多见.感染菌株中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为主.恢复饮食时间延长(>5 d)、术前肝功能C级、低蛋白血症及术后持续高血糖(>11.0 mmol/L)是感染的危险因素,肠道去污治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及早期确诊和治疗是防治细菌感染的关键.

  • 肝素结合的类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作者:杨焱;李相成;王学浩;姚爱华;俞悦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的类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 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growth factor, HB-EGF)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经尾静脉分别给予HB-EGF(500 μg/kg)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次/d.2组分别在术后第6 h、2 d、4 d及7 d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移植物湿重,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肝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第6 h、2 d和4 d,实验组移植物湿重较对照组相应时相明显增加(P<0.05); 术后第6 h、2 d、4 d和7 d,实验组血清ALT水平较对照组相应时相明显降低(P<0.05),而第4和7 d时Alb水平较对照组相应时相明显增高(P<0.05); 术后第2和4 d时,实验组的移植肝增殖指数和Ki-67表达较对照组高(2 d: P<0.01; 4 d: P<0.05).结论 大鼠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术后使用HB-EGF能够明显促进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 结直肠癌外科应用技术的规范与创新(十五)

    作者:李立

    7内括约肌切除术7.1 内括约肌切除术定义内括约肌切除术或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是现代结直肠外科理论与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项极限保肛技术,针对距肛缘5 cm以下的超低位直肠癌,经腹游离后再经肛门途径在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中分离并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以获得足够的RO远端切缘并得以保留肠道的连续性(结肛吻合),其本质上仍属于前切除术范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科医生提供了ISR可接受的肿瘤学与功能性的长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选择性末段直肠癌首选的手术方式.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基础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附71例报告)

    作者:吕飞飞;赵海平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相关因素,指导围手术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71例行PD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5%(33/71).Logistic多变量分析确定了2个与PD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的变量即术中输血量≥800 ml(OR=8.227)和胰液引流入肠道(OR=5.134).结论 PD的手术风险目前仍较高,运用胰液外引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胰肾联合移植1例报告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胡伟明;韩方海;麦刚;赵纪春;王莉;陆慧敏;任燕;罗朝志;罗传兴;袁朝新;陆燕蓉

    目的 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方法 2007年3月我院对1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成功施行了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将肾脏移植于左侧髂窝,胰腺移植于右侧髂窝,胰腺移植采用肠道-体循环回流术式.结果 术后第1 d C-肽升至正常水平,第4 d血肌酐恢复正常,第11 d血尿素氮恢复正常,血糖逐渐趋于稳定,第16 d完全停用胰岛素,术后3周OGTT结果 显示移植胰腺功能正常.随访6个月移植胰腺、肾脏功能正常,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胰腺 移植
  • 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68例分析

    作者:冯作忠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4年12月期间60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术,8例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结石清除率为100%,术后平均住院7.2 d.结论 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应首先考虑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

  •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治分析(附24例报告)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马冬岩;孔凡民

    目的 探讨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1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 6例经结肠镜结合中西医药物治疗治愈; 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因误诊为器质性结肠梗阻而手术,2例死亡.结论 要提高对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认识,多数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可通过非手术方法 治愈,在采取积极保守治疗的同时,通过临床仔细分析可与器质性结肠梗阻相鉴别,要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防止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