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皮肾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国春;陈洪刚;刘其飞;贾洪刚;刘洪雁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8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肾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均为43例.2组都给予基础药物治疗,然后开腹组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肾镜组进行经皮肾镜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第14 d时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肾镜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②肾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第14 d时的血清CRP含量分别为(8.35±2.13)mg/L和(16.42±2.44) mg/L,均分别明显低于各组术前1d时的(31.44±3.45)mg/L (P<0.05)和(32.09±2.98) mg/L (P<0.05);且术后第14 d时,血清CRP含量在肾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③肾镜组共发生并发症6例(14.0%),开腹组共发生并发症14例(32.6%),肾镜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经皮肾镜治疗SAP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 维生素K2联合5-氟尿嘧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程康文;王贵和;陆朋云

    目的 探讨维生素K2 (VK2)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PLC/RAF/5细胞,分别用VK2(100 μmol/L)、5-FU(10 μg/mL)及VK2与5-FU联合用药处理细胞24 h,另设置不加药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试验、Matrigel侵袭小室法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情况.结果 VK2或5-FU单独作用细胞后,PLC/RAF/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与任一单独用药比较,VK2与5-FU联合用药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均进一步明显增强(P<0.05).结论 VK2与5-FU联合应用可能成为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有效方法.

  • PTEN和Kj-67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志春;赵亮

    目的 检测PTEN和Ki-67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甲状腺癌的石蜡包埋组织40例及术后离体组织14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法检测PTEN和Ki-67蛋白和mRNA在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PTEN和Ki-6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5.0% (14/40)比60.0%(24/40),P<0.05],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2.5%(29/40)比42.5% (17/40),P<0.05].②PTEN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在14例甲状腺癌标本中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0.225 7±0.036 3比0.503 6±0.037 5,P<0.05);Ki-67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在14例甲状腺癌标本中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1.212 1±0.042 1比0.293 6±0.027 4,P<0.05).③PTEN和Ki-67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甲状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无关(P>0.05).④PTEN蛋白和Ki-67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 =-0.605,P=0.000),而其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21,P=0.899).结论 PTEN和Ki-67基因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其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有一定关系,二者联合可能有助于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生物学行为的判断和临床分期,可能作为甲状腺癌基因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

    作者:张建新;金炜东;蔡逊;张智勇;叶家欣;马丹丹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肝功能分级Child-PughA、B级的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25例行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传统开腹组),20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腹腔镜组).结果 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2例患者因腹腔镜术中出血而中转剖腹手术,传统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腹组术后共发生并发症3例(12.0%),其中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胆汁漏发生;而腹腔镜组共发生并发症2例(10.0%),其中胆汁漏1例(为A级胆汁漏,仅保持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而治愈),肺部感染1例,无切口感染发生.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胆总管残余结石,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P=0.61).结论 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仍安全、可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精细的腹腔镜及胆道镜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腹腔镜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

    作者:杨华;王俊伟;彭雪峰;金心富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及特点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120例初次接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患者,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60)和开放式手术组(n=60),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术后12h内,2组间患者总体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74,P=0.198),但2组患者VAS评分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86,P=0.000),进一步对每个时间点2组间的VAS评分进行成组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87.038,P=0.000),提示2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受分组的影响.②术后7d内,VAS评分在2组间(F=46.358,P=0.000)以及各时间点间(F=576.387,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对每个时间点2组的VAS评分进行成组f检验分析,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从术后第2d开始,开放式手术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0),腹腔镜手术组的VAS评分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开放式手术组;同时分组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19.454,P=0.000),提示VAS评分随时间点变化的趋势受分组影响.③开放式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在术后7d内疼痛部位及疼痛特点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08,P=0.001;x2=7.144,P=0.028),开放式手术组患者疼痛主要体现在伤口区域的锐性疼痛,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腹部钝痛的比例更高而伤口区域锐性疼痛的比例更低;整个住院期间使用止痛药物的剂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P=0.386).结论 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方式在减轻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疼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微创不等于无痛,疝修补手术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 FXYD6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雄飞;周宁新;张红红

    目的 检测FXYD6蛋白在肝门胆管癌及相应癌旁远端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58例肝门胆管癌和30例远端正常胆管组织中FXYD6蛋白的表达,分析FXYD6蛋白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XYD6蛋白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远端正常肝门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44/58)比33.3% (10/30),x2=15.084,P=0.000].FXYD6蛋白在高、中分化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低分化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5.4% (35/41)比52.9% (9/17),x2=5.243,P=0.022],而FXYD6蛋白表达与肝门胆管癌患者的性别(x2=0.000,P=1.000)、年龄(x2=1.248,P=0.264)、T分期(x2=0.466,P=0.495)、淋巴结转移(x2=0.357,P=0.550)、病理分期(x2=0.005,P=0.944)及神经浸润(x2=3.016,P=0.082)均无关.结论 FXYD6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有关,其可能作为肝门胆管癌的一种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

  • 体重指数对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

    作者:毕华强;刘辉;张曦;马宽生;舒为群

    目的 分析体重指数(BMI)对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858例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将18.5 kg/m2<BMI<25.0 kg/m2者定义为体重正常组(602例),BMI≥25.0 kg/m2者定义为肥胖组(256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患者术前HBV-DNA负荷量明显降低(P<0.05),血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升高(P<0.05),手术时间和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V-DNA负荷量≥1×104 U/mL、总胆红素>21 μmol/L、白蛋白<35 g/L、Child-Pugh B级、术中出血量>500 mL及手术时间>240min是影响肝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21lμmol/L、白蛋白<35 g/L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影响肝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肥胖则不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③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患者术后的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血管癌栓、多发肿瘤、肿瘤直径≥5 cm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肥胖是3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对于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肥胖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且肥胖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因此,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经前入路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俞泽元;龙勃;郭凌云;罗长江;周辉年;焦作义

    目的 探讨经前入路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26例施行经前入路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外伤性脾破裂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例,脾囊肿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例,脾血管瘤2例,脾淋巴管瘤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8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26例施行经前入路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为93 min(72~12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60mL(10~80mL),所有患者术后第ld时即下床活动,术后2~3d肠蠕动恢复,肛门开始排气,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7 d(6~9 d).术后1例患者发生A级胰瘘,经引流术后第6d痊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 32个月,恢复良好,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经前入路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创伤小.

  • 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刘勇;夏军强;张琴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盆底腹膜重建的必要性、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入院的3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盆底腹膜是否重建分为盆底腹膜重建组(n=15)和盆底腹膜未重建组(n=22),比较未行盆底腹膜重建和行盆底腹膜重建两种治疗策略在术后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以超声刀切开乙状结肠和直肠系膜中线侧黄白交界处的右侧腹膜为开始,至完整切除直肠癌标本结束)为(173.6±18.3) min,盆底腹膜缝合关闭时间为(28.6±7.5) min.术后随访3~24个月,盆底腹膜未重建组共发生5例(22.7%)并发症,其中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例,盆腔积液并感染1例,会阴部切口疝1例,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肠炎1例;盆底腹膜重建组仅发生1例(6.7%)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7,P=0.096 1).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中行盆底腹膜重建非必须,但对于术后需再次手术者可明显降低再次手术难度,尤其术后需放疗的患者,可预防放射性小肠炎的发生,因其更加符合开腹手术的原则仍有必要,用Hem-o-lok夹或3-0 Angiotech Quilltm倒刺缝线关闭盆底腹膜,技术上安全、可行.

  • 淋巴结阳性率对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作者:孟祥军;方超;王存;吴昊言;周总光

    目的 探讨淋巴结阳性率对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42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淋巴结阳性率的佳截断值,根据其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淋巴结阳性率组(淋巴结阳性率<佳截断值)和高淋巴结阳性率组(淋巴结阳性率≥佳截断值)2组,采用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阳性率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为0.639,得到淋巴结阳性率的佳截断值为0.267.低淋巴结阳性率组和高淋巴结阳性率组的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8%和34.4% (P<0.001),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60.5%和44.5%(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癌胚抗原水平、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pT分期、pN分期、脉管侵犯、肿瘤直径及淋巴结阳性率均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0.05),而检获淋巴结总数只会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癌胚抗原水平、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阳性率均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检获淋巴结总数和脉管侵犯仅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结阳性率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TNM分期系统的一个补充.

  • 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的临床研究

    作者:余稳稳;陶瑞雨;闫开旭;韩晓鹏;李洪涛;刘宏斌

    目的 探讨早期经口进食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早期经口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观察并分析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炎性肠梗阻、吻合口漏、肺部感染、胃潴留等)、进食耐受性(恶心、呕吐和重新置入胃管)、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免疫功能(IgA、IgG、IgM)、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纳入139例胃癌患者,早期经口进食组72例,传统进食组6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1d(以下简称术前)体重指数、TNM分期、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2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进食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进食组(p<0.05).③早期经口进食组患者术后第7d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IgA均明显高于传统进食组(P<0.05);2组IgG和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期经口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患者可耐受患者的比例分别为91.7%(66/72)和94.0%(63/6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0.044,P=0.833).早期经口进食组患者虽然有2例因恶心、腹胀需重置胃管,但经3d保守治疗后均已治愈.⑤早期经口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总并发症分别为10例(13.9%)和11例(16.4%),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3,P=0.677).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10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个月,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入院患者.结论 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是安全、可行的,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前提下,改善了患者营养状况及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了肠道功能恢复,并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

  • 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36例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王冠;罗兰云;邹海波;骆乐;向光明;薛华;姚豫桐;黄孝伦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36例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手术组(15例)、准根治性手术组(17例)及姑息性手术组(4例),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与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40、P=0.221、P=0.602).根治性手术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1例出现肝门部残余病灶增大,其余患者肝内、肝外病灶稳定.姑息性手术组患者2例出现后腹膜病灶增大,1例出现穿刺引流脓肿周围病灶增大.结论 针对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可以使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大化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 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对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及其对肝癌Huh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杨民;李媛;雷长江;李磊;冯加锐;龚小军;杨锐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 (GPC3)对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及其对人肝癌Huh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4种靶向GPC3和YAP1基因的shRNA序列,然后转染入肝癌Huh7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的Huh7细胞中GPC3和YAP1的表达,以筛选有效沉默GPC3和YAP1的shRNA.观察沉默GPC3和YAP1以及人重组YAP1 (rhYAP1)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GPC3 shRNA转染实验分为6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GPC3-714-shRNA组、GPC3-647-shRNA组、GPC3-1718-shRNA组、GPC3-2134-shRNA组.YAP1 shRNA转染实验分为6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YAP1-906-shRNA组、YAP1-1363-shRNA组、YAP1-1666-shRNA组、YAP1-2895-shRNA组.GPC3对YAP1的调控实验分为5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GPC3-1718-shRNA组、GPC3-1718-shRNA+rhYAP1组、YAP1-1666-shRNA组.结果 ①成功构建了可有效沉默GPC3和YAP1表达的GPC3-1718-shRNA和YAP1-1666-shRNA质粒.②GPC3shRNA各转染组细胞中GPC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组(P<0.05),而GPC3-1718-shRNA组又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P<0.05).YAP1 shRNA各转染组细胞中YA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组(P<0.05),而YAP 1-1666-shRNA组又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P<0.05).③GPC3-1718-shRNA组和YAP 1-1666-shRNA组细胞中YA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和空载体组(P<0.05);而GPC3-1718-shRNA+rhYAP1组细胞中YA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GPC3-1718-shRNA组(P<0.05)和YAP1-1666-shRNA组(P<0.05).④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比较,GPC3-1718-shRNA组和YAP1-1666-shRNA组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而GPC3-1718-shRNA+rhYAP1组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GPC3很有可能通过对Hippo信号通路YAP1的调控,实现其对人肝癌细胞Huh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残胃癌根治术的手术疗效对照研究

    作者:罗国德;曹永宽;张林;张国虎;王培红;龚加庆

    目的 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治疗残胃癌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行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手辅助腹腔镜(手辅助组)13例,采用开腹(开腹组)13例,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手辅助组13例无中转开腹,术中无副损伤.与开腹组比较,手辅助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小(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38),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25),2组间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与开腹组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各2例,均经治疗后治愈.2组在围手术期无吻合口漏、腹腔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行手辅助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近期康复效果好等优点.

  • 结直肠漏评分系统在左半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良;杨仁保;江鸣;张军

    目的 评估结直肠漏评分(CLS)系统预测左半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并Ⅰ期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LS系统预测左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310例患者中,有14例(4.5%)术后发生了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CLS为(14.21±5.76)分,296例未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CLS为(4.43±3.36)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4,P=0.000).ROC曲线分析得出CLS系统预测吻合口漏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88.6%,AUC为0.957(95% CI为0.924 ~ 0.991),佳诊断值为10(约登指数为0.8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与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肠梗阻状态及失血量有关(P<0.05).结论 CLS系统对左半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CLS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榕康;何丹丹;赵洁;周文彬;李洋;叶新梅

    目的 分析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为39~692 d,中位时间为132 d.有35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腹泻23例,切口感染9例,肠梗阻6例,肛周湿疹4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 (P=0.010)、术后行辅助化疗(P=0.002)及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长(P=0.025)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OR=1.006,P=0.021)是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延迟回纳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microRNA-21在不同分期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许文;吴炜;高铭;顾一帆;费哲为

    目的 测定microRNA-21 (miRNA-21)在不同分期胃癌中的表达量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及崇明分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和血清以及50例非胃癌患者血清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胃癌组织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且其在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的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7 (1.48~2.90)、4.08 (2.30~4.86)、8.64(5.82~18.20),3期间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血清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非胃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其在Ⅰ期、Ⅱ期、Ⅲ期的胃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00 (24.60 ~ 37.15)、39.10(28.90~39.80)、44.15(38.95~56.68),3期间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血清和胃癌组织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86,P<0.05).结论 胃癌患者的血清和胃癌组织中miRNA-21高表达与其TNM分期有着潜在的联系,其可能成为术前预测胃癌TNM分期的潜在指标.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并乙状结肠扭转1例报道

    作者:李振凯;师两两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ld”入院.患者ld前因食用不洁食物出现腹泻,自服蒙脱石散1盒后出现腹部胀痛,停止排气、排便,伴胸闷憋气,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急来我院就诊.入院时:T37℃,P 74次/min,R 32次/min,BP 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急促,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可见巨大肠形;腹软,腹壁张力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肿物,肝脾肋下未及;腹部叩诊鼓音,肝浊音界消失,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未闻及血管杂音.患者自幼有便秘史.

    关键词:
  • Dubin-Jonhson综合征合并胆囊结石1例报道

    作者:何勇;周林;邓小红;钟鼎文;谢元才

    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反复腹痛10年,再发2h”入院,既往无肝炎等病史,已婚未孕.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尿常规:尿胆色素阴性;肝功能:TBIL22.1.μmol/L,DBIL 16 μmol/L,ALT、AST和ALB正常.输血前三项、乙肝均阴性.腹部CT及MRI:胆囊多发结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入院诊断:胆囊结石.予以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术中探查发现,整个肝脏颜色呈黑褐色,肝脏大小、比例正常,表面未见明显硬化结节.

    关键词:
  •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刘春阳;郝迎学

    目的 综合分析国内外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方法 收集1996年至今关于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做综述.结果 目前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已得到国内外较多学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能明显降低术后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程度,大限度地维持术后胃肠道功能稳定,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胆结石、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保证根治效果的前提下,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对改善患者手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现状

    作者:顾越雷;李峰;樊强;张龙龙;杨孙虎

    目的 总结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现状.方法 收集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酸袋、食管清除能力减弱、延迟性胃排空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以食管外症状为特点,其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症状、胃镜检查、24 h食管pH监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从本质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异常,具有明显的疗效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与多因素相关,仍然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临床报道

    作者:余腾骅;张澍;吴诚义

    目的 探讨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乳腺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分别为一27岁男性与一35岁女性患者.男性DFSP患者出现典型的皮肤紫红色改变并突出皮肤表面,一直被诊断为“血管瘤”;乳腺彩超示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周边见环形强回声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见其内短线状血流信号,术前肿块30 mm×11 mm大小.女性DFSP患者则长期被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乳腺铝靶仅提示双乳乳腺增生,未见确切肿块组织,术前肿块5 mm×10 mm大小.2例患者均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模式,肿瘤细胞均高表达CD34,低表达S-100及细胞角蛋白.分别随访8个月与4个月,术后未常规行放疗,至目前未复发.结论 乳腺DFSP是起源于乳腺皮肤区域并可浸润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肿瘤,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诊断特异性欠佳,确诊有赖于肿块切除术后的组织学病理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彻底的手术切除疗效理想,部分切缘阳性或局部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进一步综合放疗或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 妊娠阑尾炎的诊治体会

    作者:王辉;孟松;李超;时林森;姚立彬;朱孝成

    目的 探讨妊娠阑尾炎的诊断与佳手术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50例妊娠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后至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发病时间24h内进行手术者,对照组为发病时间超过24h进行手术者.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早产率、切口感染率和术中引流管放置率.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孕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9.93,P=0.002),而对照组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x2=9.93,P=0.00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2.36,P=0.02),早产率、切口感染率及术中引流管放置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56,P=0.018;x2=5.35,P=0.021;x2=8.42,P=0.004).结论 妊娠阑尾炎强调早期诊断和及早手术治疗,发病时间24h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 妊娠 阑尾炎 诊断 治疗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评估

    作者:刘辰;姜小清

    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唯一可能达到治愈效果的治疗手段.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的特殊解剖部位,肿瘤的局部进展使得其根治性切除时常会涉及到大块的肝脏切除、血管(动脉、门静脉甚至肝静脉)及胆管的切除和重建.因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可能性的评估首先要考虑肿瘤的进展程度(TNM分期和分型),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全身状态、肝功能储备情况、经济条件、风险的承受能力、手术者自身的手术掌控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一个总的原则是,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必须是以根治性手术后剩余肝脏有足够的血管供血及回流、有良好的胆管引流且肝功能代偿良好为前提.

    关键词:
  • 解读不同指南与共识的热点及分歧、重视肝门部胆管癌的规范化诊疗

    作者:李斌;张柏和;姜小清

    近年来,包括肝门部胆管癌的胆管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中、日、韩等东亚地区的国家以及泰国是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高发地区[1].在我国,胆管恶性肿瘤发病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5位,是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2].随着对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虽然其在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对于其规范化诊疗体系在临床学界仍存在诸多分歧.

    关键词:
  • “第四肝门”在围肝门外科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斌;邱智泉;闫培宁;张柏和;罗祥基;易滨;刘辰;程庆保;于勇

    门静脉、肝动脉及肝周侧支循环构成了肝脏入肝血流系统,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构成了肝脏出肝血流系统.夏穗生教授、裘法祖院士等对100例新鲜人尸体肝脏的解剖特点进行观察并归纳,于1963年在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报道了“肝门外科解剖”的研究结果[1],并于1964年在《武汉医学杂志》发表同名学术论文[2].此后,国内肝胆外科学界逐渐普遍采用了“肝门”的学术名称.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及临床手术学发展的需要,肝门的定义由初的肝门(第一肝门)逐渐发展至两处肝门(第一、第二肝门)及三处肝门(第一、第二及第三肝门).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10年演变

    作者:程庆保;姜小清;易滨;吴越;张柏和

    肝门部胆管癌占所有胆道肿瘤的50%~70%,是常见的胆道肿瘤,若能获得R0切除,5年生存率为17%[1].1965年美国学者Klatskin[2]首次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了阐述,并发现这种肿瘤预后差,通常死于肝功能衰竭或严重感染;若肿瘤不能切除,姑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黄,以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改善其生存质量.近50年来,虽然关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和生物学特性的理解都已经更加深入,但是由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多数是观察性研究而不是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因而导致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论.现结合我们的经验,对近10年来的诊疗理念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
  • CT增强扫描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作者:郑丽荣;沈俊颐;陈卫霞;赵一珺

    目的 探讨依据肝细胞癌(下简称肝癌)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在预测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1年内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例150例,对可能影响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微血管侵犯和无早期复发者比较,有微血管侵犯和有早期复发者的病灶较大(P=0.002、P=0.005)、肿瘤边缘不光滑(P<0.001、P<0.001)及病灶多发(P=0.005、P=0.038)所占比例较高,而有微血管侵犯者的包膜不完整(P=0.032)所占比例较高,有早期复发者无包膜及包膜不完整所占比例较高(P=0.038)且癌灶门脉期CT值百分比较高(P=0.049)、癌灶门脉期相对洗脱率较高(P=0.020),其余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在有微血管侵犯和有早期复发者和无微血管侵犯及无早期复发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OR=7.075,P<0.001;OR=4.125,P<0.001)和肿瘤多灶性(OR=3.290,P=0.008;OR=2.354,P=0.047)是预测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同时有早期复发者门脉期较快廓清(OR=1.023,P=0.017).结论 肿瘤边缘不光滑和肿瘤多灶性是肝癌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早期复发者在门脉期较快廓清.术前影像检查对预测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测预后.

  • 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姜小清;程庆保;易滨;刘辰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均取得了很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联合大块肝切除治疗Bismuth Ⅲ型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癌可提高根治切除率,但是对于如何实现更为精确的外科治疗,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既保证安全又确保根治,这些依然是摆在外科医生面前的难题.如果预保留肝脏有足够的体积和功能,手术安全性则有了保障,联合大块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则无后顾之忧.近十余年来,我们科室开展的计划性肝切除就践行了上述治疗理念,现就其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谈谈我们的经验及体会.

    关键词: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崔云甫;徐艺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胆胰外科收治的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率为67.8% (59/8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即R0切除率为48.3% (42/87),R1切除率为11.5%(10/87),姑息性切除即R2切除率为8.0% (7/87).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2例获得R0切除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 (39/42)、31.0% (13/42)、19.0% (8/42);R2切除和内外引流患者均无超过3年的患者,10例R1切除者1年生存率为70.0% (7/10)、2年生存率为20.0%(2/10),7例R2切除者1年生存率为57.1%(4/7),28例内外引流患者1年生存率为35.7%(10/28).R1、R2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R0切除者(P<0.05).结论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术前精确评估、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解除胆管梗阻、合理的肝脏切除、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是根治性切除的重要保障;姑息性切除仍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