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钟岚;张秀辉;何度;陆中萃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肝脏EHE的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9例肝脏EHE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25~69岁,平均39.11岁.②5例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4例无任何症状.③巨检见肿瘤表现为直径0.5~9.0 cm的多发结节.④镜下见肿瘤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或印戒样细胞构成,常形成胞质内血管,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肿瘤间质由黏液玻璃样变的纤维硬化区构成,瘤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并在脉管内形成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见肿瘤细胞FⅧ、CD34、CD31等内皮细胞表达阳性.结论 肝脏EHE较少见,影像学和临床易误诊,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 超声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果城;张茂春;刘臻臻;朱克鹏;弋文;朱冬梅

    目的 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刀保留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南充市中心医院应用配备FOCUS刀头的HARMONIC超声刀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8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刀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同一术者以高频单极电刀完成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电刀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胸大肌厚度和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时的腋部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情况.结果 ①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个月时,超声刀组双侧胸大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2.5) mm比(8.7±2.9) mm,P=0.352],电刀组患侧胸大肌厚度明显小于健侧[(5.2±3.6)mm比(8.9±3.2)mm,P=0.001].③超声刀组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时腋部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异常率较电刀组低(2周:23.8%比37.5%,P=0.059;3个月:10.0%比30.0%,P=0.002;6个月:6.3%比25.0%,P=0.001).结论 应用超声刀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更好地保护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减少术后神经功能异常的发生.

  • 白藜芦醇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肾损害的保护机制

    作者:苗志钊;邬善敏;陈辰;许朝龙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在大鼠梗阻性黄疸肾损害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及梗阻性黄疸+白藜芦醇干预组.取各组血清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取肾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1)、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SIRT1 mRNA表达,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梗阻性黄疸组血清中TBIL、DBIL及BUN、Cr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SOD活性、GSH水平及SIRT1mRNA和蛋白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NF-κB蛋白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②与梗阻性黄疸组比较,梗阻性黄疸+白藜芦醇干预组血清中TBIL、DBIL及BUN、Cr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中SOD活性、GSH水平及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NF-κB蛋白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减轻梗阻性黄疸肾损害,可能通过激活SIRT1抑制NF-κB表达、提高SOD活性而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作用.

  • 股浅动脉闭塞122例治疗体会

    作者:李大林;张鲲;颜京强;陈允惠

    目的 总结股浅动脉支架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简称“PTA/S术组”)或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简称“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122例患者(136条患肢)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TASCⅡ分级、远端流出道情况、一期通畅率、有无截肢、死亡等.结果 ①PTA/S术组有64例74条患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有58例62条患肢,PTA/S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 PTA/S术组TASCⅡA、B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高(P<0.05),TASCⅡC、D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低(P<0.05);PTA/S术组拥有l条和3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分别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多(P<0.05);2组患者拥有2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术前合并糖尿病、合病高血压、合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以及术前吸烟史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PTA/S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7.2±1.2)d和(14.1±1.4)d,P<0.05];而术后3年死亡率PTA/S术组高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比1.7%,P<0.05);切口感染率PTA/S术组低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0比3.2%,P<0.05);2组患者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一期通畅率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明显高于PTA/S术组(50.0%比40.5%,P<0.05).结论对于股浅动脉闭塞采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远期通畅率,但住院时间较长,个别患者会发生切口感染.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有重要意义,但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 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94蛋白在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固;周建平;杨竹林;刘栋才;罗一民;张建文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GRP) 78和GRP94蛋白在直肠腺癌的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直肠腺癌手术标本45例,常规石蜡包埋后切片,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RP78和GRP94蛋白在直肠腺癌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在45例直肠腺癌的癌组织中GRP78和GRP9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GRP78:x2=16.200,P<0.001; GRP94:x2=14.221,P<0.001).②GRP78和GRP94蛋白在直肠腺癌的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与病理分化类型、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尚未发现GRP78和GRP94蛋白在直肠腺癌的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特征有关(P>0.05).③在24例GRP78蛋白表达阳性病例中,GRP94蛋白表达阳性者为18例,21例GRP78蛋白表达阴性病例中,GRP94蛋白表达阳性者为6例,两者在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64,P<0.01).结论 GRP78和GRP94蛋白在直肠腺癌的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其转移和侵袭有关,可作为判断直肠腺癌恶性程度的有用指标.

  • TASC-Ⅱ C/D级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

    作者:郑江华;陈开;陈志龙;汪海飞;雍熙;朱彦斌

    目的 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 C/D级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TASC-Ⅱ C/D级髂动脉闭塞(共28条髂动脉,其中TASC-ⅡC级病变19条,TASC-ⅡD级病变9条)患者行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条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开通率为92.86%;其余26条髂动脉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3±0.18增至术后的0.76±0.19 (P<0.05).2例穿刺处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置管溶栓后通畅.20例患者24条髂动脉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71%.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6个月、1年、2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80%、73%.结论 TASC-Ⅱ C/D级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球蛋白的关系

    作者:张伟;王南鹏;高庆军;周彦;段海松;张微;赵代伟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BRAFV600E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关系.方法 用巢式PCR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55例PTC患者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55例PTC患者中29例BRAFV600E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2.7%.②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与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多灶性、有淋巴结转移及规范化治疗后Tg均值>1.0 μg/L有关(p<0.05).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加,并且与规范化治疗后Tg值增高相关.

  •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处理经plug perfix mesh疝修补术后的复发性腹股沟疝87例体会

    作者:费昱达;曾玉剑;孙亮;王昆华;田衍;舒若;施承民;罗华友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TAPP)疝修补术处理经plug prefix mesh疝修补术后的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由我院同一手术医生收治的87例plugprefix mesh疝修补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下TAPP疝修补的临床资料(复发疝组),并收集同期由该手术医生收治的834例行腹腔镜TAPP疝修补治疗的初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初发疝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d、2d、3d、30d)疼痛、血清肿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复发疝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初发疝组(P=0.000,P=0.000);术后住院时间虽长于初发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疝组随访时间(31±4)个月,获访率95.4%,获访病例中尚无再复发病例.初发疝组随访时间(28±6)个月,获访率93.6%,获访病例中无复发病例.与初发疝组比较,复发疝组在术后30 d的疼痛发生率(P=0.001)、术后1d及3d的血清肿发生率较高(P=0.040,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副损伤、无明显异物感、无切口感染、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TAPP疝修补术应用于plug prefix mesh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疝具有可行性,仔细操作可以避免副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复发疝的手术时间较初发疝为长,出血量稍有增加,血清肿等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初发疝高.

  • 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病理学分析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董茂盛;李振凯;许小亚;李爱民;孙锁柱;程波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发生率、方式与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光镜下观察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484张组织病理切片,分析肿瘤神经浸润的发生率、方式与规律;使用关联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神经浸润与淋巴结转移、血清CA19-9水平、血清CEA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肿瘤侵犯胆管壁程度的关系.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总发生率为90.38%(47/52);高、低及未分化腺癌间神经浸润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浸润发生率与患者的肿瘤Bismuth-Corlette分型、血清CA19-9水平、血清CEA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而与胆管壁浸润程度有关(P<0.01).肿瘤浸润神经主要有4种方式,其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是:Ⅱ型>Ⅲ型>Ⅳ型>Ⅰ型.浸润方式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x2=31.04,P<0.0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具有神经亲嗜性,神经浸润发生率高;肝门胆管癌神经浸润有多种浸润方式,浸润方式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肿瘤是否浸润神经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而与侵犯胆管壁程度有关.

  • 术前血清CEA、 CA19-9水平检测对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意义

    作者:陈静;张德巍;张春东;唐元新;戴冬秋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36例胃癌患者术前静脉血清CEA和CA19-9水平,分析CEA和CA19-9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6例胃癌患者中术后复发转移67例.术前血清CEA阳性率为48.5%(66/136),CA19-9阳性率为43.4% (59/136).CEA阳性与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有关(P=0.011、P=0.018、P=0.021、P=0.024),CA19-9阳性与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8、P=0.045).CEA阳性组和CA19-9阳性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0.6% (40/66)和61.0% (36/59),CEA阴性组和CA19-9阴性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8.6% (27/70)和40.3% (31/77),CEA阳性组和CA19-9阳性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明显高于CEA阴性组和CA19-9阴性组(P=0.010、P=0.01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EA阳性组和CA19-9阳性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EA阴性组和CA19-9阴性组(P=0.003、P=0.007).结论 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检测在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术前联合检测血清CEA和CA19-9水平有助于提高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预测.

  • 连续1020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曾玉剑;孙亮;张同;王昆华;田衍;舒若;施承民;郭姝婧;罗华友

    目的 总结我科近3年来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的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 020例行腹腔镜TE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疼痛评分等指标;统计分析不同疝分型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020例患者中腹股沟斜疝(单侧、双侧)810例,腹股沟直疝118例,股疝24例,复发疝68例.全部均基本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有12例复发疝中转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后当天进食,术后第1d可下床活动.手术时间单侧为(48±9.8) min,双侧为(65±8.6) min;术后住院时间0.5 ~ 2.0 d,总住院时间为(3.48±2.40)d;住院费用约为(8 958±1 685)元.本组患者前5位并发症依次为:血清肿61例(5.98%)、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48例(4.70%)、尿潴留23例(2.78%)、慢性疼痛9例(0.88%)及腹壁下动脉损伤5例(0.49%),无切口感染、内脏损伤、小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内无复发.对不同疝分型并发症总发生率进行比较,Ⅳ型疝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从Ⅲ型、Ⅱ型、Ⅰ型依次降低(P<0.001).结论 腹腔镜TEP是一种安全、技术合理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切口小,无腹腔干扰,疼痛轻,恢复正常活动早,但其缺点是技术难度大、费用较高.

  • 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纤维重塑的影响

    作者:刁永鹏;郭李龙;连利珊;闫盛;陈厚早;李拥军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纤维重塑的影响,探讨N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方法 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NGF治疗组,每组各6只.建立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第7d对NGF组进行基因转染.术后第21d时对3组小鼠左后肢缺血进行评估,然后取腓肠肌组织进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NGF、VEGF蛋白表达量,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分析肌纤维类型.结果 术后第21 d时,NGF组的左后肢肌肉萎缩程度弱于空白对照组,左后肢缺血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增殖指数、毛细血管密度、NGF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Ⅰ型肌纤维比例也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NGF基因转染能够促进缺血肢体NGF、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诱导肌纤维向Ⅰ型重塑,相关分子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Snail、N-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上调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香山;程绍梅;肖瑞雪;张晶;夏振;王雪

    目的 研究Snail和N-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nail和N-cadherin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PT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nail和N-cadherin蛋白表达,分析Snail和N-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PTC癌组织与TPC-1细胞株中二者的蛋白表达及诱导情况.结果 ①60例PTC患者的癌组织中Snail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0%(51/60)和78.3%(47/60),二者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0,P<0.01).②Snail和N-cadherin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均无关(P>0.01),但二者在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PTC癌组织中Snail和N-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s=0.721,P<0.001).④Western blot法进一步证实,Snail和N-cadherin在PTC癌组织与TPC-1细胞株中均表达且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下均显著上调(P<0.01).结论 Snail和N-cadherin在PTC癌组织和TPC-1细胞株中可诱导性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Snail和N-cadherin可能参与PTC发生及转移的过程,对临床诊断与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吕承洲;董文武;贺亮;张大林;贾爱庆;张浩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诊断为甲状腺单叶乳头状癌且仅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腺体上极受累与否、癌灶包膜是否完整、癌灶外侵与否等情况与颈Ⅱ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Ⅱ区51.8% (43/83)、Ⅲ区78.3%(65/83)、Ⅳ区71.7%(59/83)、Ⅴ区4.8% (4/56)、Ⅵ区79.5%(66/83).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包膜是否完整、外侵与否与Ⅱ区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腺体上极受累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在PTC患者中,当腺体上极受累时,若决定行颈侧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时则清扫范围应包含Ⅱ区.

  • 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Arg399Gln、Arg280His和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剑;娜日苏;郭春良

    目的 探讨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XRCC1) Arg399Gln、Arg280His和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与120名健康体检自愿者(对照组)作为正常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XRCC1 Arg399Gln、Arg280His和Arg194Trp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①2组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饮食特点等常见暴露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胃癌组患者的XRCC1基因194位点Arg/Arg多态基因型出现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Arg/Trp、Trp/Trp多态基因型及Arg/Trp+Trp/Trp变异基因型出现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胃癌组患者的XRCC1基因280和399位点多态基因型及变异基因型出现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初步得出,XRCC1 Arg399Gln和Arg280His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无关,而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

  •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咽后淋巴结转移1例报道

    作者:靳宏虎;赵长应;周文波;沈丰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7年前因甲状腺结节行右叶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病检为“甲状腺乳头状癌”.4年前发现右颈部数个肿物,切除较大者,病检为“甲状腺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后其余肿物逐渐增大,伴吞咽困难、声音改变,发育未受影响.查体:咽右后壁见广基隆起,右颈下段见一肿物,大小约4 cm×2 cm,活动性差,甲状腺未及明显结节.颈部彩超、增强MR(图1)、CT(图2)提示:右叶甲状腺术后改变,甲状腺内可见数个结节(超声TI-RADS分级为Ⅳ级);口咽右后侧、右颈部各区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淋巴结转移?),颈部肿物与颈静脉关系密切.喉镜:咽右后壁巨大广基隆起,声带活动基本正常,右侧略差,闭合尚可.胸部CT基本正常.入院后行残余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右侧颈区淋巴结改良清扫+咽后肿瘤切除术.

    关键词:
  • 腮裂囊肿误诊为左侧甲状腺囊腺瘤1例报道

    作者:康士亮;仇国良;柳亚伟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因发现颈前区渐进性包块半年余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入院后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颈软,气管居中,左侧甲状腺下极可扪及一约3 cm×2 cm椭圆形包块,质中,活动度尚可,肿块不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无明显压痛,双侧眼球未见明显突出,闭眼伸手无细震颤.CT检查:左侧颈前见一巨大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图1),边缘清楚光整,密度均匀,大小约60 mm×53 mm,CT值约5.25 HU,气管受压向右侧移位.各项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印象:左侧颈部囊性占位,甲状腺囊肿不排外.入院后经术前准备后在颈丛麻醉下行颈部包块切除术.取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处切口约4 cm,术中见包块位于甲状腺左叶下缘约6 cm×5 cm×5 cm大小,为圆形囊性肿物,质韧,包膜完整,边界清楚,略有粘连,沿包膜钝性分离,发现其下端达左侧锁骨下,完整切除包块,术后解剖发现包块为乳白色胶冻样.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良好,6d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回报:(颈前)腮裂囊肿(图2).

    关键词:
  • 多系统结节病18F-脱氧葡萄糖PET显像误诊为淋巴瘤1例报道

    作者:金圣杰;柏斗胜

    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1周前体检发现肝、脾肿大伴其内多发性低密度病变、纵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收入我院.患者无咳嗽、咳痰,无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无发热、盗汗,无腹痛.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略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和胸膜摩擦音,全腹无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AFP 5.1 μg/L,CEA1.8 μg/L,CA19-9 4.2 U/mL.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肝脏增大伴18F-FDG代谢异常增高,标准摄取值(SUV)大为11.93;脾增大伴弥漫性FDG代谢异常增高,SUV大为6.45,左腋窝、双肺门、纵隔内、腹膜后、右侧盆腔多发淋巴结18F-FDG代谢异常增高(图1、2),考虑为淋巴瘤可能,建议穿刺或手术活检.

    关键词:
  • 高龄患者小肠憩室出血治疗1例报道

    作者:郭伟;赵永

    病例资料患者,女,88岁,以“便血2d”为主诉入院.2d前无明显诱凶排暗红色大便共8次,每次约100 g,伴乏力、出汗.入院查体:P 100次/min,BP 90/50 mm Hg(1 mmHg=0.133 kPa),贫血貌,结膜苍白;腹软,上腹部压疼,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输血、抑酸、止血、补液及纠正休克治疗.血常规:红细胞1.38×1012/L,血红蛋白41 g/L,红细胞比容0.13.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返流.结肠镜示:结直肠黑变病.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未见出血征象.检查后考虑小肠出血,遂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屈氏韧带约40 cm多发憩室,大直径5 cm,憩室内可触及沙粒大小结石.切除病变小肠50Cm,行小肠端端吻合术.术后病检提示:小肠憩室出血合并结石.术后2周切口拆线,复查大便连续3次潜血阴性后出院.随诊2年未再出血.

    关键词:
  • microRNA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良;李航宇;刘金钢

    目的 总结microRNA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获取近年来关于microRNA对肿瘤细胞微环境调控机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综述.结果 microRNA可以参与低氧诱导因子、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等肿瘤微环境因素在转录后水平表达的调控,微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结论 microRNA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的诸多因素,而微环境的改变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microRNA对微环境调控的机制不仅有助于探索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同样为肿瘤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 成人肝母细胞瘤1例报道并国内文献资料分析

    作者:杨洁;杜成友

    目的 报道我院l例诊断为成人肝母细胞瘤的病例,并检索国内文献,收集其随访资料,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影响成人肝母细胞瘤的预后因素,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及检索国内文献报道的41例成人肝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进行单凶素分析;各因素亚组间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差异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Log-rank检验证实,发病年龄≥70岁、多发肿瘤、姑息性治疗、病理学检测结果为胚胎型者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Cox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肝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数目及治疗方式可能是影响肝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积累大样本量证实.

  • 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多发结石17例体会

    作者:李留峥;向春明;徐雷升;彭联芳;俸家伟;王志萍;张洪波;于杰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多发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14年间经手术治疗的17例慢性胰腺炎胰管多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慢性胰腺炎胰管多发结石患者中有3例胰头肿块合并胰头部胰管结石,5例胰体胰管结石,8例胰尾胰管结石,1例全胰管结石.结石数量4~31枚,平均14枚;结石直径0.5~ 2.5cm,平均直径0.9 cm.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行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行胰尾切除术(其中4例同时行脾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及胰漏发生.术后出现胸腔积液2例,切口裂开1例.获随访13例,随访时间1~7年,复查CT,1例胰体胰管结石复发.术前腹痛15例术后8例疼痛完全消失,6例疼痛部分缓解,1例术后因未戒酒、慢性胰腺炎未控制、顽固性疼痛需止痛药物治疗.术前血糖升高10例,其中8例术后血糖恢复正常,2例仍需胰岛素控制.术前脂肪泻6例,其中有4例痊愈,2例仍服胰酶制剂.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病例数据初步得出,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多发结石有效、可行.

  • 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22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海军;孙梓程;洪东宁;刘岩;邹得喜;李成林

    目的 分析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的复发因素以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方法 收集2005~201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22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术后复发原因.结果 22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中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残存8例,合并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6例,合并小隐静脉曲张8例,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再通1例,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瓣膜功能病变17例.结论 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多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系统,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术前完善的下肢静脉血管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是降低二次手术率的关键.

  • 腹腔镜与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附87例报道)

    作者:钟先荣;修典荣;覃怀成;梁三海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内镜两种不同方法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87例单纯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均明显少于腹腔镜组(p<0.05).随访2个月~6年(平均3.5年),腹腔镜和内镜组各有4例胆道感染和2例胰腺炎.另外,腹腔镜组2例结石复发;内镜组有1例结石复发,1例胆管出血,1例胆管狭窄.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较大、较多时适合应用腹腔镜治疗,胆管未扩张的较小结石或有上腹手术史的结石则应用内镜治疗较合理.内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较腹腔镜显示出更大微创优势.

  • 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明皓;张多强;杨志琪

    在我国,肝包虫病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其中肝泡型包虫病较少见.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西部和亚洲中部至少有27亿人生活在感染肝包虫病疫源地,中国约有38万人患有肝包虫病[1].肝包虫病随着病变发展,浸润、压迫或侵犯胆管系统,破入胆管造成胆管系统的梗阻,出现梗阻性黄疸、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导致肝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生存[2].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发生率为3%~26% [3-4].

    关键词:
  • 动态增强MRI、超声及X射线对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袁红梅;余建群;褚志刚;彭礼清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超声及X射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50个乳腺病灶进行动态增强MRI、超声及X射线检查的影像资料,基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别判定病变的良、恶性,以病理诊断为标准,采用Z检验比较三者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对比分析三者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44例患者50个乳腺病灶,26个恶性病灶,24个良性病灶.基于BI-RADS,X射线对26个乳腺恶性病灶判定结果为5类5个,4类7个,3类6个,2类3个,1类1个,0类4个;24个良性病灶判定结果为4类1个,3类3个,2类4个,1类13个,0类3个.超声对26个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结果为5类17个,4类4个,3类1个,2类1个,1类3个;24个良性病灶的诊断结果为5类1个,4类2个,3类4个,2类14个,1类2个,0类1个.MRI对26个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结果为5类6个,4类18个,3类1个,1类1个;24个良性病灶的诊断结果为1类20个,2类3个,3类1个.MRI、超声、X射线对乳腺肿瘤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7、0.835、0.764,MRI与超声、X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21、P=0.025),超声与X射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结论 动态增强MRI是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的一种准确检查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超声和X射线.

  • 肝包虫病的治疗

    作者:陈哲宇

    1 关于肝包虫病的发生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 disease)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liver),由棘球蚴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脏器内引起,是一种由动物传染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棘球蚴后,其幼虫可寄生于全身多个脏器,但主要寄生在肝脏,约占总数的70%以上;其次好发于肺部,约占20%;也可以寄生在其他脏器如脑、心脏、肾脏、眼眶、骨髓腔等,约占10%.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以牧区多见.由于该病流行地区多为以游牧为生的牧区,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落后,且患者大多为牧民,经济条件差,因此,该病已成为流行地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移民和旅游业的兴盛,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很多非流行地区也出现了该病的报道,使得该病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
  • 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示杰;吴何兴;李琪;吴向未;张小昭;王彦超;连文波

    目的 研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60只健康的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原头节悬混液0.1 mL,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接种等量的PBS.分别于接种后第20、40、60、80、100 d时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实验组分别取泡球蚴组织和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MVD-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在感染的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均可见到MVD-CD34和VEGF的表达,定位于肝泡球蚴组织“外囊”囊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在感染后第20 d、40 d、60 d、80 d和100 d时,泡球蚴组织中MVD分别为(9.83±3.87)/HP、(25.33±6.71)/HP、(34.50±5.50)/HP、(37.67±5.71)/HP和(44.67±4.93)/HP,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0/HP、(1.17±0.98)/HP、(3.50±1.38)/HP、(5.83±2.71)/HP、(8.83±2.48)/HP]和正常肝组织(均为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95±0.46)分、(3.90±0.68)分、(4.27±1.05)分、(5.33±0.95)分和(4.50±0.81)分,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1.07±0.63)分、(1.38±0.75)分、(1.55±0.83)分、(1.67±0.47)分、(2.10±0.55)分]和正常肝组织[(1.02±0.83)分、(1.12±0.63)分、(1.26±0.26)分、(1.20±0.74)分、(1.21±0.2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生成可能是泡球蚴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VEGF可能促进沙鼠肝泡球蚴组织血管新生.

  • 稀释性自身输血在肝包虫病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晓琴;杨康明;张檀;刘庆;格桑曲珍;杨雪梅;邹国玲;罗燕;李新梅

    目的 探讨稀释性自身输血在肝包虫病患者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肝包虫病患者,术中实施稀释性自身输血,观察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以及各系统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采血前后及自身输血前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均明显下降(P<0.05),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均明显低于采血前(P<0.05),酸碱度、碱剩余均有降低(P<0.05),自体血回输后各离子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②术后1d时患者血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肌酐、血肌钙蛋白Ⅰ较术前均升高(P<0.05),Hb、Hct、血小板均有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有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d时,上述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 稀释性自身输血用于肝包虫病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节约用血.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包虫病

    作者:李屈进;龚建平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其原理是将体外的低能量超声波,经超声聚焦刀准确聚焦于靶组织,使能量得到数千倍放大,通过聚焦特定靶区的特性,产生瞬间高温(65 ~ 100℃)和空化效应,令靶组织凝固性坏死,空化效应使细胞膜及核膜破裂,失去扩散能力.在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破坏病变的目的.HIFU所产生的高温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超声生化效应等使靶组织凝固性坏死,失去增殖、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并终被机体吸收,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彻底达到“精准消融”而对邻近正常组织影响较小.目前HIFU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治疗各种实质器官疾病,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HIFU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有显著疗效,对肝癌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临床的认可[1-4].同样对于被称为“肝良性疾病中的恶性病变”的肝包虫病,HIFU能否也有同样的治疗意义呢?

    关键词: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8例肝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亚辉;李屈进;冉立峰;朱辉;龚建平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包虫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期间我院海扶中心治疗的8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IFU治疗的效果及术后肝区疼痛、发热、皮肤烧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其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 8例肝包虫病患者经HIFU治疗后病情均明显好转,在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中均有显著体现;患者术后均出现肝功能损害,但5d内恢复正常;有3例患者出现了发热,2~6d恢复;有6例患者出现了肝区疼痛,2~7d自行缓解;术区皮肤基本正常,除有3例有轻微肿胀外,余无特殊不适.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HIFU治疗肝包虫病效果良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肝包虫病有效、安全.

  • 肝包虫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亚飞;陆宏伟;吉鸿;赵恩法;黎一鸣

    目的 了解目前肝包虫病治疗的现状.方法 收集目前国内外关于肝包虫病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临床路径等方面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微创外科的不断应用,外科手术切除以及囊肿摘除在肝包虫病的治疗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仍是肝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肝移植一般作为肝包虫病治疗的后选择;穿刺抽吸治疗、穿刺硬化治疗以及介入技术的运用为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化疗药、中草药及联合用药在肝包虫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路径的提出为肝包虫病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结论 肝包虫病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应以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争取以对患者小的创伤取得佳的治疗效果.

  • 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在小鼠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袁庆;李波;姜世平;罗兰云;李耿;赵强;张利勇

    目的 探讨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进行照射,并将照射后的原头节种植于小白鼠腹腔,4个月后进行剖腹观察,对不同照射剂量组(分别为10 Gy、20 Gy、40 Gy、80 Gy)原头节种植后所形成棘球蚴的发生情况、重量、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与不照射(对照组)作对比.结果 经过照射后,原头节种植于小白鼠腹腔后其棘球蚴发生率逐步降低,对照组为100%,10Gy组为80.0%,20 Gy组为33.3%,40 Gy组为33.3%,80 Gy组为26.7%.剖腹称重后,各组棘球蚴重量中位数比较,10 Gy组(35.80 mg)、20 Gy组(0.00 mg)、40 Gy组(0.00 mg)及80 Gy组(0.00 mg)与对照组(157.80mg)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所形成的棘球蚴发生钙化.结论 γ-射线的照射可以抑制原头节形成棘球蚴,并可以导致所形成的棘球蚴结构破坏,加快棘球蚴坏死、钙化的转归过程.

  •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作者:张瀚之;陈哲宇;严律南;曾勇;李波;文天夫;王文涛;吴泓;杨家印

    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 ~ 2014年期间共收治肝包虫病患者402例,其中271例行外科治疗.在271例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包括肝囊型包虫病195例,肝泡型包虫病76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行内囊摘除术或附加外囊次全切除术80例,行外囊完整剥除术或肝脏切除术109例,行姑息性治疗6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姑息性切除术7例,行肝脏切除术54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12例,行自体肝移植术3例.结果 ①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行内囊摘除术或附加外囊次全切除术的血浆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8.6±2.7)d、21.2%(17/80)及15.0%(12/80),均明显高于行外囊完整剥除术或肝脏切除术者[(5.4±0.6)d、7.3% (8/109)及0.9% (1/109),均P<0.05].②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肝脏切除术的血浆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分别为(5.9±0.7)d及1.8%(1/54),均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术者[(9.7±1.4)d及57.1%(4/7),均P<0.01].肝移植术后12例完全康复、3例早期死亡.结论 对于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囊完整剥除术或肝脏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应该作为首选;姑息性治疗的开展能够改善不能实行手术患者的症状.对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切除术应该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姑息性切除术只能用于缓解症状及体征,延缓疾病进展;肝移植术能够作为晚期泡型肝包虫病治疗的选择.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