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

    作者:王翔翔;余华;熊杰;刘明忠;孙建明;赵宇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术后患者生存及肿瘤复发的影响,为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2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治疗方式分为TACE组与对照组,各110例,TACE组患者术后行TACE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行TACE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复发率.结果 TACE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64%、56.36%和42.73%,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45%、40.91%和21.82%,TACE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ACE组患者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0.91%、54.55%和67.27%,对照组患者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8.18%、57.27%和70.91%,第1年肿瘤复发率TACE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3年肿瘤复发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术后行TACE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但并不能降低患者长期肿瘤复发率.

  •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114例报道)

    作者:肖仕明;陈凛;彭正;姜淮芜;彭方兴;陈进;吴宸;刘君;罗亮

    目的 总结分析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114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依据原发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和恶性疾病组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14例患者,年龄(62.6±11.3)岁,男∶女=4.7∶1.0.76.2%(64/84)的患者诊断时处于进展期(以pT分期为依据),pT1期病例仅占23.8% (20/84),60.7% (51/84)的病例达pT4期.残胃癌的一般病理特征:pT4b (27.4%,23/84)、pN+ (42.9%,36/84)及cM1 (27.2%,31/114)常见,93.5% (29/31)的远处转移位于腹腔,腹膜转移高达67.7% (21/31).组织学分化程度以低分化腺癌常见(76.7%,79/103),Laurén分型以弥漫型常见(78.6%,81/103).良、恶性原发疾病间首次采用的手术方式和重建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中位发病时间(潜伏期)良性组∶恶性组=30.0年∶3.3年(P=0.000),主要受原发疾病性质、首次手术时年龄的影响(P<0.05).良、恶性组间的病理学指标比较,除是否为印戒细胞癌(P=0.045)、是否侵犯周围脏器(P=0.049)、pN分期(P=0.025)及Borrmann分型(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病理学指标以及手术切除率、R0切除率和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癌的主要临床病理学特征基本上不受原发疾病性质的影响,建立个体化的内镜随访程序是必要和可行的.

  • 两种微创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陈盛;郑江华;区应亮;陈伟;江寅;简志祥;王卫东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 LC两种微创术式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2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2组的胆总管直径、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7例患者中,85例采用LC+ LCBDE治疗,其中54例采用一期缝合胆总管,28例放置T管引流;42例患者采用ERCP/EST+ LC治疗.LC+LCBDE和ERCP/EST+ LC两种术式结石清除率[100% (82/82)比97.37% (37/38),P=0.317]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1% (4/85)比4.76% (2/42),P=1.0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和住院费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方面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组均明显少于ERCP/EST+ LC组[住院时间:11 (5)d比17 (9)d,P<0.001;住院费用:27 054(8 452)元比31 595(11 743)元,P=0.005].结论 LC+LCBDE和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但是LC+LCBDE尤其是LC+LCBDE一期缝合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较ERCP/EST+LC有较明显的优势;并且LC+ LCBDE对于结石大小、数量没有限制,能够在保留乳头功能条件下,一次麻醉解决两个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合适病例可考虑LC+LCBDE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作者:杨建光;李震;李晓霞;戴冬秋

    目的 探讨可能导致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 1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8例直肠癌患者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局部复发73例,占同期直肠癌(368例)的19.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周径、TNM分期、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肿瘤穿孔、吻合口漏及放化疗与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及手术方式无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周径、TNM分期、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肿瘤穿孔及放化疗是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脉管浸润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颜登国;王国栋;程海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方法 从1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癌肿瘤组织中提取m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8例有肝脏转移和无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基因表达.结果 与无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相比,有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11条免疫基因即羧基肽酶D、高亲和力IgE Fc受体γ链、低亲和力IgG FcⅢa受体、游离脂肪酸受体2、白细胞介素-2 γ链、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补体B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HLA)-DMA、HLA-DMB、HLA-DQA1和颗粒酶B均表达下调.涉及功能变化包括免疫细胞的生长激活、信号传递、肿瘤免疫原性、细胞因子、受体、补体、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结论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普遍下调,从多种途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使癌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灭而在远处目标脏器生长、繁殖.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伴发腹腔其他疾病的治疗体会

    作者:熊仁海;莫伟明;王兵;阮勇;陆佳昕;汪栋宇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伴发腹腔其他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1 1年9月期间176例LC术中伴发腹腔其他器官疾病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确诊的伴发疾病有肝囊肿53例,胆总管结石15例,慢性阑尾炎7例,腹股沟疝5例,肾囊肿4例,卵巢囊肿6例;术中确诊的伴发疾病有腹腔粘连72例,胆囊消化道内瘘4例,Mirizzi综合征3例,意外胆囊癌7例.结果 分别行LC术加肝囊肿开窗术5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5例、阑尾切除术7例、无张力疝修补术5例、肾囊肿开窗引流术4例、卵巢囊肿剥除术6例、粘连松解术72例、瘘管切除+肠管修补术3例、术中胆道造影术+胆囊管切开取石2例、LC术加胆囊床完整烧灼5例、中转开腹4例(其中肠瘘修补术1例、胆总管切口取石术1例、胆囊癌根治术2例),所有17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严格掌握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条件和适应证,遵循外科手术原则,腹腔镜手术同时治疗胆囊和腹腔其他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必要时可选择中转开腹手术.

  • 手辅助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曹永宽;周均;刘立业;王永华;龚加庆;张国虎;张林;王培红;罗国德

    目的 探讨手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胃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胃肠外科腹腔镜手术组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期间完成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手辅助组,51例)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辅助组与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249.40± 123.40) ml比(251.00±90.40) ml,t=-0.74,P=0.94]和术后住院时间[(11.12±5.02)d比(10.88±3.13)d,t=0.29,P=0.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手辅助组的手术切口长度长于腹腔镜组[(6.82±0.33) cm比(5.74±1.11) cm,t=6.57,P=0.00],但与腹腔镜组比较,手辅助组的病理检出淋巴结数目更多[(16.10±5.11)枚比(14.16±3.60)枚,t=2.18,P=0.03]、手术时间更短[(177.7±23.8) min比(188.1±16.9) min,t=-2.53,P=0.01].手术并发症方面,手辅助组术后发生胃无力症1例;腹腔镜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胃无力症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其手术结果与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相当,操作难度降低,手术时间更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术式.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国剑;杨镛;杨国凯;万嘉;马振桓;陆平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TAO患者(62条患肢)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足部溃疡变化、皮温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例患者(4条患肢)移植后3周因小腿中段以下出现坏死导致低位截肢;46例保肢患者(58条患肢),移植后1个月,小腿疼痛及冷感觉均消失,足部疼痛和冷感评分均优于移植前(P<0.05).移植后3个月,10例(10条患肢)溃疡全部愈合;46例保肢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由(80.38±45.53)m增加到(330.56±142.31)m,下肢皮温由(26.50±0.46)℃增加到(31.49±0.45)℃,ABI由0.41±0.02增加到0.71 ±0.05,移植后以上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移植前(P<0.05).移植后6个月,46例保肢患者58条患肢动脉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或CT检测,均未发现恶性肿瘤、视网膜增生、动脉瘤等并发症.40例患者移植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症状改善后无加重;6例患者6个月后因下肢疼痛加重,疼痛评分为4分,并伴有足趾溃疡,再次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再次移植后18个月,患者仅有下肢乏力,疼痛改善,疼痛评分为1分,足趾溃疡愈合,无间歇性跛行.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AO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的患者,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生活质量.

  •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26例分析

    作者:令继文;赵艳梅

    病例资料 我院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3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26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14岁;其中3岁4例,4岁9例,5岁7例,7岁1例,7岁以上5例.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发病者12例,合并急性胃肠炎者7例,发热10例;转移性右下腹痛10例,脐周痛16例,呕吐15例,伴腹泻3例;下腹腹肌紧张10例,右下腹部及阑尾区压痛26例,反跳痛12例.腹痛均为反复发作阵发性,每次持续3~15 min;10例为钝痛,15例隐痛,1例痉挛痛.腹部彩超检查:脐周肠系膜根部、脐右侧或右下方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大为25 mm×8 mm,小为10 mm×4 mm,边界清楚,6例合并肠间隙或盆腔积液;血液常规检查:白

  • 局部切除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体会

    作者:李冰

    病例资料 自2004~2011年我院筛选86例(102条)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局部切除治疗,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27~73岁,平均46.7岁;病程1~36年(平均18年).曲张部位均于小腿,伴色素沉着18例,小腿溃疡2例,浅静脉血栓2例,既往浅静脉炎12例.CEAP分类均为CD-6EpAsPr.本组病例均行相关物理检查及彩超检查,排除继发性.术前标记,伴溃疡者术前彩超定位溃疡周围静脉.局麻下行微小切口(0.5 cm内),间断点状分离至切口下无法探及后切除静脉团,断端结扎,经每切口通常可游离出2~3 cm长的曲张血管.切口缝合1针或直接包扎.术后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无需卧床.术后恢复顺利,住院5~12d(平均9 d),无并发症.随访1~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63例,均无复发,另23例失访.伴色素沉着病例皮肤颜色改善或恢复正常,2例伴小溃疡病例出院后定期换药、束弹力袜,其中1例半个月愈合,1例1个月后愈合.

  • 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道)

    作者:杨金煜;唐明杰;张冠新;吴新民;黄满华

    病例资料 病例1,男,24岁,因左腰背部坠胀感2个月余入院检查.查体:左肾区有叩痛.CT扫描示左肾下极可见椭圆形软组织影,边界清楚,密度低于肌肉,病灶呈囊状低密度影,大小约11.3 cm×6.4 cm,增强后囊壁强化.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腹膜后肿块切除术,取第1 1肋缘下切口进入,术中见左肾下极囊性肿块,表面呈暗红色,包膜完整,与周围无粘连,仔细游离完整切除包块,术后病理报告肿瘤细胞梭形、细胞浆淡染,栅状排列,伴出血囊性变,诊断神经鞘瘤出血囊性变.病例2,男,32岁,因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右肾积水转入我院,经B超及腹部X线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诊断为右输尿管上段受压并肾积水,下腹部CT检查示,偶然发现腹膜后右腰大肌前缘紧邻输尿管一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大小约7.4 cm×4.1 cm,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在全麻下取右侧第12肋间切口进入,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腰大肌前缘紧邻椭圆形肿块,压迫右输尿管上端,肉红色,包膜完整,与周围轻度粘连,术后病理

  • 完全内脏转位并左侧急性阑尾炎1例报道

    作者:李振凯;高杰;王珏儒;张炳远;卢云

    病例资料 患者,女,17岁,因"转移性左下腹痛20 h入院",患者以脐周痛起病,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发热、寒战,伴咳嗽、咳痰,伴胸闷、憋气,无恶心、呕吐,15 h后疼痛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左下腹,较前加重,体温38℃,查体发现右位心脏,左下腹反麦氏点固定压痛、反跳痛,腹肌略紧张,肠鸣音弱,余(-).化验检查:白细胞14.79×109/L,中性粒细胞0.97,余无异常.HCG(-).胸片示右位心脏;全腹CT示:全内脏转位,左侧阑尾炎可能(图1~3).诊断:左侧急性阑尾炎,全内脏转位.急诊行阑尾切除术,取左侧经腹直肌剖腹探查切口.术中见盲肠、阑尾位于左下腹,阑尾高度充血水肿,表面覆脓苔,逆行切除阑尾.术后予抗炎、对症治疗,7d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 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的青年人急性肺栓塞1例报道

    作者:陆相吉;丁振;李建;廖理菊;顾国利

    病例资料 患者,男,36岁,因"右中下腹痛5d,加重1d"入院.5d前患者出现右腰、背部疼痛,外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口服抗流感、抗生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此后患者感疼痛转至右中下腹.1d前患者疼痛加重,呈持续性剧烈绞痛,呼吸困难,T37.7℃.急诊查血常规示WBC 12.0×109/L.胸片示:双肺纹理略增多、模糊,双下肺见小点片状模糊影,两侧肋膈角钝.尿常规、腹部超声和X线片、心电图均正常.肌注654-2、黄体酮后稍好转.然后就诊于我院门诊,复查血常规示WBC 10.34× 109/L.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结果正常,以"腹痛待查"收入院,查体:T36.2℃,P 84次/min,R18次/min,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胃癌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秀连;肖江卫;王崇树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与胃癌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IDO、胃癌免疫逃逸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文献.结果 胃癌通过CD4+ CD8+等调节性T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IDO的表达,使得其所处的微环境出现“色氨酸饥饿”,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同时,色氨酸代谢产物对T细胞亦存在细胞毒性作用,抑制T细胞的增殖.IDO特异性抑制剂1-MT与化疗药物结合起来在胃癌的治疗上有协同作用.结论IDO作为免疫调节酶可能在胃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可能成为抑制胃恶性肿瘤形成和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新靶点.

  • 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器官移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黎;胡明道;陈鹏

    目的 了解Toll样受体(TLRs)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并总结TLRs及其配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就近年来TLRs信号传导通路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TLRs在器官移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LRs的活化可激活特异性免疫系统,使移植物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同时也可通过TLRs诱导免疫耐受.早期治疗措施的干预可减少器官移植中移植物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TLRs激活,从而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同时,针对TLRs及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免疫抑制靶点研发出的高效免疫抑制药物可减轻器官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TLRs信号传导通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排斥及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 白介素-1β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贺东强;李玉民;刘涛

    目的 介绍白介素-1β (IL-1β)的概况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L-1β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IL-1β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介导炎症发生、调节免疫反应、诱导基因发生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影响IL-1β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因素包括IL-1β的基因多态性、核因子-κB的干预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IL-1β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诱导DNA发生甲基化改变、募集骨髓源细胞、促进胃癌血管形成及促进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CD44等黏附分子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靶向性地阻断IL-1β及其受体具有抑制胃癌发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胃癌治疗新的策略之一.

  • 35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丁志;赵平;周祥;唐令超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随访资料.结果 GIST发生部位:胃22例(62.8%),小肠8例(22.9%),结直肠2例(5.7%),腹膜后或肠系膜3例(8.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32例(91.4%),CD34(+)18例(51.4%),SMA(+)4例(11.4%),S100(+)2例(5.7%).3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30例,非根治性手术5例,联合脏器切除10例.随访中位时间34个月,随访率为100% (35/35).全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87.2%和77.9%.本组患者中有3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患者至今仍带瘤生存.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与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坏死、核分裂数、肿瘤细胞核异型性、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有关(P<0.05).结论 GIST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转移病例需要手术与药物治疗的结合.

  • 胆管结核致梗阻性黄疸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戴洪山;嵇武;李良;王新波

    目的 总结胆管结核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胆管结核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1例胆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根据患者病程中有盗汗、胸片中有陈旧性结核、术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等信息,结合术中快速病理,明确诊断为胆管结核,行胆肠吻合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患者痊愈.结论胆管结核是一种罕见疾病,对于年轻患者患有占位性病变导致梗阻性黄疸、影像学中肿瘤特征不典型、患者来自结核高发区、有陈旧性结核病史、病程中有低热盗汗等任一症状者,应该注意结核的鉴别诊断,首选T-SPOT.TB检测或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中冰冻活检是避免胆管结核患者过度医疗的后一道防线.

  • 经脐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切除并脐再造术(附6例报道)

    作者:邓亨怡;黄雄;沈健;解小宏;卜君;杨薇;马犇

    目的 探讨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手术经脐取标本并脐再造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普外科同一治疗小组完成6例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手术经脐取标本并脐再造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160 min,平均139 min;术中出血量30~60 ml,平均40 ml;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7.6d出院.手术切口瘢痕隐蔽不易察觉,新“肚脐”形态良好.结论 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手术经脐取标本并脐再造术是一创新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安全,腹部美容效果明显.

  • 泡沫硬化剂治疗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23例临床体会

    作者:李光华;刘晓晨;李煜庆;豆发福;段建锋;周亚东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剂治疗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23例(26条患肢)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其中男9例,平均年龄58.6岁;女14例,平均年龄53.3岁.静脉曲张复发病史1个月~6年,平均3.2年.对其行超声引导下患肢曲张静脉内注射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后弹力袜压迫,治疗后3d、3个月超声检测曲张静脉闭合情况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3个月后不定期病房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行泡沫硬化剂治疗,20例(22条患肢)注射1次,3例(4条患肢)注射2次,每例患者每次平均应用5 ml泡沫硬化剂.末次注射结束后3d观察曲张静脉均成功闭合.平均随访6个月,治疗后1周2例出现轻度血栓性浅静脉炎,2周内自行缓解,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3个月3例(4条患肢)局部复发,复发率15.4%,再次局部泡沫硬化剂治疗后至今未复发.10例(12条患肢)注射部位皮肤出现轻度色素沉着,3个月后减轻,6个月至1年消退.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泡沫硬化剂治疗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近期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 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周围动脉炎性疾病

    作者:黄晓钟;张纪蔚

    目的 总结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周围动脉炎性疾病的初步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32例周围动脉炎性疾病患者,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18例,雷诺综合征14例,经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盐酸沙格雷酯治疗,给予西络他唑100 mg/d以及必须的强的松治疗后加服盐酸沙格雷酯100 mg,3次/d口服,治疗后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18例TAO患者中有10例服用了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后其间歇性跛行距离[(362± 127) m]较治疗前[(224±86) m]延长;8例静息痛患者中7例症状消失,1例改善;4例溃疡患者中3例愈合,1例未愈合.8例未加服盐酸沙格雷酯患者,有6例间歇性跛行消失,2例改善;5例静息痛患者中3例症状消失,2例改善;2例溃疡患者中1例愈合,1例未愈合.14例雷诺综合征患者中8例加服盐酸沙格雷酯,雷诺症状7例消失,1例改善;3例溃疡患者完全愈合.6例未加服盐酸沙格雷酯患者雷诺症状4例消失,2例改善;1例溃疡患者未愈合.结论 从本组有限病例资料看,盐酸沙格雷酯对于治疗周围动脉炎性疾病是有效的.

  •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切除及早期营养管理(附15例报道)

    作者:李良;王新波;戴洪山;韩建明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早期营养管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及肿瘤大小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及消化液回输,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个月内的返院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下、直径2.5 cm和2.0 cm,2例位于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直径2.3 cm和2.5 cm,1例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直径3.5 cm,该5例患者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并空肠吻合术.4例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直径1.0~2.0 cm,3例位于乳头上缘、直径1.5~1.8cm,2例位于球部与降部交界处、直径2.0 cm和1.8 cm,1例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下、直径1.2 cm,该10例患者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术(位于乳头部的肿瘤同时行乳头成形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1/15)发生胃排空障碍,经禁食、减压及营养支持治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7~10d,平均8d.术后2个月患者均接受随访,恢复良好,无返院患者.结论 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术后早期营养管理安全、有效.

  • 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肺栓塞的外科治疗

    作者:甘辉立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的关系肺循环是由全身静脉汇集于上、下腔静脉,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终经毛细血管完成机体代谢所需要的气体交换.因为肺循环终要经过肺毛细血管,因此,肺循环就像一个筛子或滤网一样,右心系统所有的栓塞性物质如血栓、羊水、气栓都会积存于肺动脉,形成栓塞,造成危害.四肢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者之间有交通并有像"阀门"一样控制血流的静脉瓣.当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动缓慢、血液黏滞度高时均会促使DVT.DVT通常发生于下肢静脉(如股静脉和腘静脉)和盆腔静脉,有时也可发生于上肢静脉(无诱因者称为Paget-Schrotter病),但比较少见.

  • CT图像上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

    作者:白娇;张歌;周印;杨玲;赵爽;刘荣波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原发肿瘤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105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多排螺旋CT图像及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部位、CT图像中转移灶数目、位置及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门静脉的解剖位置.结果 ①肿瘤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转移灶位于肝右叶与肝左叶的比例分别约为2∶1、1.2∶1,2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09,P=0.003).②肿瘤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组中,其IMV汇入脾静脉(SpV)组、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组及汇入SMV与SpV汇合处组,转移灶位于肝右叶与肝左叶的比例分别为65∶98、116∶52及13∶15.3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575,P=0.000),进一步比较前2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51,P=0.000).③IMV汇入SpV组中,76.0%(19/25)的病例其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P=0.001);IMV汇入SMV组中,73.5% (25/34)的病例其转移灶主要位于肝右叶(P=0.000).结论 右半结肠癌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而左半结肠癌中其IMV汇入SpV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汇入SMV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该分布规律,一方面对肝转移癌患者寻找肠道原发病变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初诊及随访时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 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商榷

    作者:汪忠镐;李震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临床常见,不恰当的治疗常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少数DVT可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或死亡,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于DVT的治疗尚缺乏统一认识,临床疗效差异较大.对于DVT溶栓和抗凝药物的剂量、种类及使用时间,系统溶栓、置管接触溶栓及手术取栓的指征,滤器的植入等争议颇多.至今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从2008年至今,已有两版指南草案,2012版对DVT诱因也增加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药物的影响等,诊断上也强调了D-二聚体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首选检查的临床意义[1].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 2012年已发表了第9版《抗栓与预防血栓形成指南》(ACCP9)[2],参照二者并结合笔者临床多年的经历,在此提出一些建议或问题供临床参考.

  • 复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洁;叶志东;樊雪强;刘鹏

    目的 总结复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对23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经股静脉切开取栓联合同侧髂静脉腔内介入治疗.男8例,女15例;年龄36~76岁,平均59.3岁.血栓累及左侧髂股静脉者21例,累及右侧髂股静脉者2例.患肢表现为明显肿胀、疼痛,术前经血管超声诊断明确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时间平均为2.53 d.所有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取栓前均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取栓后经同侧股静脉顺行造影确诊Cokket综合征,对髂静脉重度狭窄段介入治疗,共置入28枚自膨式血管支架.结果 23例病例手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后伤口出现血肿.术中出血量为150~750 ml,平均300 ml.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21例患者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好转,术后存留轻度下肢肿胀.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DVT的方法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结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 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致肺栓塞45例临床报道

    作者:蒋鹏;刘建龙;贾伟;田轩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多层CT肺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PE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PE患者中,有5例患者无明显PE临床表现,较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胸闷、憋气9例(20.0%),咳嗽8例(17.8%).造成血栓脱落的主要诱因中:术后早期下床活动11例(24.4%),术后功能锻炼9例(20.0%),床上翻身、排便7例(15.6%),打喷嚏等一过性腹压增加2例(4.4%),另有14例(31.1%)无确切诱因.结论 下肢DVT患者尽管在足量抗凝条件下,早期下床活动、肢体功能锻炼、一过性腹压增高等诱因容易导致血栓脱落诱发PE.无下腔静脉滤器保护的条件下,则应尽可能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从而避免因上述诱因诱发血栓脱落导致PE发生.

  • 经导管接触溶栓与单纯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文广;李震;韩新巍;丁鹏绪;王志伟;周朋利;徐鹏;季锋;李治仝;汪忠镐

    目的 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437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男184例,女253例;年龄(43±12)岁(19~76岁);左侧355例,右侧54例,双侧28例;混合型211例,中央型147例,外周型79例.对其中358例中央型及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行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经导管接触溶栓组)293例,置管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2例;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单纯静脉溶栓组)65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4例.以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远期通畅率及瓣膜功能情况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 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治疗前、后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分别为(7.02±2.17) cm和(4.59±2.85) cm,单纯静脉溶栓组分别为(6.34±2.09) cm和(3.87±2.82) cm,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均明显大于单纯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26±6)个月(6~48个月).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出现穿刺处血肿3例,滤器移位1例,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4例;单纯静脉溶栓组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5例.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8.2±12.6)%,明显低于单纯静脉溶栓组的(91.1±10.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接触溶栓组的远期静脉通畅率为(65.2±15.4)%,单纯静脉溶栓组为(63.8±16.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接触溶栓及外周静脉溶栓均能有效减轻症状,经导管接触溶栓可以缩短病程时间,但增加深静脉瓣膜损伤.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肺栓塞发生及其应用腔静脉滤器预防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冰;葛长青;张宏光;周晨光;吉国辉;杨錚;张亮

    目的 总结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致肺栓塞(PE)发生的概率,探讨应用腔静脉滤器(VCF)植入预防PE发生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 05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058例DVT患者中发生PE者34例(3.21%),发生死亡者15例(1.42%).其中887例未植入VCF者中发生PE者32例(3.61%),死亡15例(1.69%);171例植入VCF者中发生PE者2例(1.17%),无死亡患者.植入VCF的171例患者中经股静脉植入151例,经颈静脉植入20例;VCF植入后3~4周内回收,尝试回收145例,成功回收139例,其中经颈静脉回收13例,126例经股静脉回收.PE和死亡的发生时间均集中在10 d内,PE发生长时间为35 d.未植入VCF患者的PE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植入VCF患者(P<0.01).未植入VCF患者的PE发生率及死亡率双下肢均明显高于右下肢及左下肢(P<0.05),右下肢明显高于左下肢(P<0.05).下肢DVT合并下腔静脉血栓者PE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中心型(P<0.05),中心型明显高于周围型(P<0.05),周围型与混合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9±19)个月(1个月~7年),VCF的累积通畅率为98.7%.植入的滤器无移位、倾斜和扩张不良.结论 VCF植入能有效预防PE,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

    作者:张希全;王义平;潘晶晶;朱伟;李长海;郭锋;董戈;张清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 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 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 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