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乳腺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分析及价值

    作者:黄正有;李致文;覃运荣

    目的 探讨肿瘤体外药敏实验对乳腺癌个体化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TECIA)法检测38例乳腺癌对6种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外肿瘤药物敏感性.结果 38例乳腺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瑞滨、环磷酰胺、顺铂及氟尿嘧啶.结论 TECIA法的体外肿瘤药敏实验对指导乳腺癌的临床用药及个体化化疗具有重要价值.

  • 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10例诊治回顾分析

    作者:杨威;郑鑫;刘青光;姚英民;于良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与胰腺癌的关系以及胰管结石伴发胰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2年3月至200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多以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8/10),缺乏特异性症状; B型超声和CT诊断阳性者分别为4例(4/10)和6例(6/10),ERCP诊断阳性者为5例(5/5); 术前确诊7例(7/10),疑诊2例,漏诊1例.10例患者中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活检术,1例由于漏诊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结论 多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但目前该病的术前诊断阳性率不高,应常规行术中病理学检查; 其首选术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关键词: 胰腺 结石 肿瘤
  • 胰腺正常组织、癌组织及癌旁组织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分析

    作者:张树华;熊炯炘;杨智勇;王春友

    目的 检测胰腺正常组织、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ac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变化,分析糖酵解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期间收治的12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和12例胰岛素瘤等良性病变的正常胰腺组织.LDH活性检测采用LDH检测试剂盒; LDH同工酶谱检测采用法国Sebia hydrasys全自动分析仪.结果 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DH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DH同工酶谱分析显示LDH4、LDH5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可能和胰腺癌的发病机理有关,特异性抑制LDH可能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 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三维血管新生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作者:施森;何延政;刘勇;葛红卫;胡波;文雪刚;曾宏;钟武;杨辉

    目的 观察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分离出EPC,观察其在体外的培养和扩增情况,对培养的EPC进行检测,同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出外周血中的EPC,在平面培养时,各时间点经VEGF诱导的EPC(实验组)其增殖情况均优于无VEGF诱导的EPC(对照组),P<0.01.在由鼠尾胶原凝胶制成的三维基质中EPC向胶原基质内生长,1 d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 实验组生长快,向胶原基质内浸润速度快、出芽快,管状结构粗大; 而对照组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 实验组各时相三维基质中新生血管数目均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鼠尾胶原凝液可以诱导EPC参与血管新生的迁移、增殖、发芽等步骤; EPC三维基质模型可用于新生血管的研究.VEGF能动员和诱导EPC促进血管新生.

  • 槲皮素在人乳腺癌细胞中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李世正;李昆;张俊华;李锦成;单吉贤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分别以 12.5、25、50、100及200 μmol/L终浓度的槲皮素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运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RT-PCR 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槲皮素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且与药物的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槲皮素能改变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分布,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增加,G0/G1 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少,S 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G2/M 期细胞比例先增加后减少; 槲皮素能够激活乳腺癌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结论 槲皮素能够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及上调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 脉搏染料光密度法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对评价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价值

    作者:杜正贵;李波;冯曦;尹杰;严律南;文天夫;曾勇

    目的 探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吲哚氰绿(PDD-ICG)排泄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间收治的75例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术前检查指标的差异; 并根据ICG清除率(K)值和ICG15 min储留率(R15)值再分别分组,比较各组间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肝功能轻度功能障碍组60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2例,重度功能障碍组3例(因重度功能障碍组例数过少,纳入中度功能障碍组行统计分析).轻度功能障碍组与中重度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术前Child-Pugh评分、PT及I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间K值和R15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K值以0.158/min为界分为2组, K<0.158/min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7.1%; K≥0.158/min组为1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R15值以10%为界分为2组, R15≤10%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9%; R15>10%组为4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D-ICG试验评估肝切除术患者肝储备功能有效、简便,对预测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 TRAIL及其受体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胡建昆;杨昆;李春梅;周总光;张波;于永扬;陈心足;李立;陈志新;陈佳平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正常直肠和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在31例直肠癌和20例正常直肠组织中,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AIL、DR4和DcR1的蛋白表达.结果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R4和DcR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32.26%、29.03%、0)均低于正常直肠组织(55.00%、70.00%、6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0、P=0.000),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无关(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R4和DcR1的表达低于正常直肠组织,TRAIL及其受体相互作用所诱导的凋亡效应在直肠癌中有所减弱.

  • 左乳腺癌根治术后脾脏多发实性占位1例报道

    作者:黄炜;靳曙光;陈哲宇

    患者,女,49岁,因"左乳腺癌术后4个月发现脾脏多发占位病变1个月"入院.

  • 成人先天性膈膨升并胃扭转1例报道

    作者:王正峰;盖保东;李永超;郑泽霖

    患者,女,38岁,因"气短伴发热1d"入院.患者自幼间断性发热及气短,近10年逐渐出现进食后哽咽,呼吸困难.

  •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救治腹部多脏器严重损伤1例报道

    作者:王志远;袁伟升;刘鹏;张华;刁同进;陈建峰;宫林

    患者,男,40岁,因车祸伤30 min入院.查体: 患者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全身湿冷,血压0/0,脉搏极细、160~180次/min,腹部膨隆,腹腔穿刺抽出大量不凝固血液.

  • 腹膜后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报道

    作者:陈泓磊;陈创奇;陈正煊;何裕隆

    患者,女,28岁.因"发现左侧腹腔巨大包块2周"入院.查体: 腹部无明显膨隆,左侧腹肌较右侧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左侧腹部叩诊为浊音,右侧为鼓音,浊音范围上界至左侧肋弓,右侧至前正中线,下界至耻骨联合区,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腹膜后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道

    作者:冯宁;伍晓汀

    患者,女,44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入院.入院前1年患者无意中发现中上腹偏左有一约12 cm×13 cm大包块,质地稍硬,无明显触痛.

  • 克罗恩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报道

    作者:张春秋;刘宏;王国华

    患者,男,14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2年,腹胀伴呕吐16 h"入院. 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右下腹疼痛,低热,均按"阑尾炎"行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此次门诊仍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

  •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疾病

    作者:康凯;姜洪池

    目的 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查阅有关H2S与疾病的文献并进行分析. 结果 H2S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传递分子,可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KATP通道,通过对血管的扩张作用来调节血压.H2S在肺动脉高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传递、凋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论 H2S作为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哺乳动物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为新药开发及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 乳腔镜辅助下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作者:毛红岩

    目的 探讨乳腔镜辅助下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乳腔镜辅助下行保乳术37例,术后均行乳腺和病灶区放射治疗,并按病理及受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结果 乳腔镜辅助下保乳术成功35例,2例术中因腋窝出血量多而转开放性手术.患者无明显手术并发症, 且美容效果良好.术后随访时间长27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18 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术后乳腺美容效果评估: 优、良者术后6个月为68.2%,术后1年为83.4%.结论 乳腔镜辅助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以不降低生存率、不增加复发率为原则,联合多学科有机配合及综合治疗为保证,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外形美观、生存质量高等优点.

  • 脾占位性病变68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东;程南生;熊先泽;吴良洪

    目的 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声和CT是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68例脾占位性病变中良性48例,恶性20例.手术治疗47例,其中脾切除37例,脾切除加胰尾切除2例,脾部分切除3例,脾切除加脾窝引流4例,单纯脾囊肿去顶减压1例.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脾窝脓肿,感染严重,被迫再次开腹行脓肿引流术,其余良性病变经手术治疗后效果好; 恶性病变术后效果差.结论 脾占位性病变良性多见,恶性少见;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脾切除对成年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良性预后好,恶性预后差; 对儿童、青少年脾良性病变,脾部分切除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 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附16例报道)

    作者:张爱民;杜连华;张小翠;张宇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均进行手术治疗,仅3例术前明确诊断,术中确诊13例; 术后并发症4例; 1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十二指肠损伤的病情复杂,治疗成败的关键是掌握好早期手术探查指征和选择合适的术式.对于较重的Ⅲ、Ⅳ级十二指肠损伤者,改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为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胰腺淋巴瘤误诊为胰腺癌(附5例报道)

    作者:黄中岳;费健;王建承;陈胜;吴卫泽;韩天权;彭承宏;张圣道

    目的 探讨胰腺淋巴瘤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5例胰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例患者临床症状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除1例外血浆CA19-9均正常,临床表现无法区分胰腺淋巴瘤和胰腺癌,CT等影像学有助于鉴别诊断.胰腺淋巴瘤CT增强扫描后均见强化表现,胰管不粗,和周围大血管关系紧密,邻近血管结构被推移,但无浸润、包绕现象.治疗以化疗为主,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分别存活24、14、14、13个月.结论 胰腺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与胰腺癌混淆,治疗和预后却与胰腺癌不尽相同,临床上应该尽量通过CT或超声下穿刺明确诊断,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多层螺旋CT对非肿瘤性肠壁增厚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光文;宋彬;吴苾;赵黎明;阳宁静

    目的 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结果 在284例患者中,肝硬变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他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 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 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 271例均匀性增厚,13例不均匀性增厚; 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 局灶性8例,节段性64例,弥漫性212例; 相关肠外异常包括: 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和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具有重要价值.多种非肿瘤性疾病可以引起肠壁增厚,仔细观察肠壁增厚的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腹壁膨出的诊断和处理

    作者:李基业

    腹壁膨出(abdominal bulge)或称胁腹膨出(flank bulge)国内、外文献少见报道,但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种腹壁疾病并不罕见,只是未被大多数外科医生认识,因此常导致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

    关键词: 腹壁膨出 诊断 处理
  • 乙状结肠初筛法在结直肠肿瘤人群中应用的危险性分析

    作者:肖凌

    结肠镜检查术对设备要求高,收费高,且为创伤性检查和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对乙状结肠镜初筛法适应证的确定是很有必要的.

  • 结直肠癌开放式切除术后患者的术后发热和生存的关系: 一个对2 311例预期纳入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魏瑷琳

    目前,有2篇关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热对生存期影响的报道,其结论产生分歧.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切除患者的术后发热与长期生存间的可能关系.

  • 经肛门内镜手术: 一个新技术

    作者:万姗姗

    巴西 Sao Paulo大学运用一种新的经肛门内镜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operation, TEO)对3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临床指标,与应用其他TEO(如TEM、CTE等)的患者进行比较(数据来源于不同作者的39篇文献报道).

  • 对比经肛直肠切除吻合术与生物反馈训练对出口梗阻并发直肠套叠和脱肛患者的疗效: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万春

    生物反馈(biofeedback, BF)疗法为出口梗阻便秘的首选疗法,但一些严重或慢性便秘患者需手术治疗."经肛门直肠切除吻合术(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 STARR)"这一新手术方法是采用双吻合器技术,通过对肛门断面全层的切除,治疗大便阻塞所致的结构异常,但仅有初步研究证明STARR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异基因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建立的手术技巧

    作者:魏晓平;刁畅;李立;田大广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WPDT)模型手术过程的操作要点.方法 将供、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袖套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小肠端侧吻合,成功建立Lewis→Wistar糖尿病大鼠异基因WPDT模型.结果 50只糖尿病大鼠行WPDT术式,44只移植成功.其中8只于术后3 d内死亡,其余36只受体大鼠存活时间为6~16 d,平均为(10.45±3.30) d,术后7~10 d为死亡高峰,移植物病理改变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 结论 熟练的显微技术和重视操作细节是成功建立WPDT模型的关键因素.

  • 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重症肢体缺血血流重建中的疗效与评价

    作者:杨镛;陆平;何晓明;杨国凯;罗开元;段志泉;时德

    目的 探讨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重症肢体缺血(CLI)血流重建中的疗效与评价标准.方法 重症肢体缺血患者36例共39条肢体,分为2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20例共22条肢体,非干细胞移植组16例共17条肢体.术前、术后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谱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分别从皮肤、血管及血液3种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干细胞移植组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中皮温指数为(1.5±0.3) ℃,经皮氧分压为(36.6±9.3) mm Hg,踝肱指数为0.7±0.1,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为0.8±0.1,血氧饱和度为(78.3±15.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为1.5±0.3,保肢率为82%,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50.3±41.1) m,改善情况优于非干细胞移植组; 指标变化符合症状改善趋势(0.415

  • 64排多层螺旋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评估下段直肠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

    作者:吴俊华;汪晓东;高强;吕东昊;曾蓉;李立

    目的 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联合术前评估下段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下段直肠癌患者130例(肿瘤下缘距齿状线≤7 cm),随机均分为: 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和 MSCT组(术前只行MSCT评估).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119例,MSCT+SAA组58例,MSCT组61例,2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MSCT+SAA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9.66%、79.31%、100%和77.59%; MSCT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6.89%、70.49%、100%和65.57%.2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3.10%和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分析下段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临床分期(P=0.001)、术前T分期(P=0.000)、术前M分期(P=0.016)、术前TNM分期(P=0.013)和SAA水平(P=0.029)与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关.结论 64排MSCT和SAA联合评估下段直肠癌患者的策略可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并且提高肛肠外科医师预测手术方案的符合率.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指南(五)

    作者:李立;汪晓东;舒晔;于永扬;王存;王自强;王天才;周总光

    (承2009年第01期)2.6.2 后入路2.6.2.1 经肛肿瘤切除术(1)手术指征a.肿瘤距肛缘<7cm是中、低位局部切除的适应证,多在5cm以内,超过腹膜返折部则需借助内窥镜;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手术 指南
  •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马鞍疝的体会

    作者:雷文章;黄建朋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马鞍疝中的应用.方法 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普理灵疝装置作为疝修补材料,在局麻下行151例马鞍疝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29.8±9.6) min,术后腹股沟区疼痛1例、阴囊水肿4例,无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于术后3~5 d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3.0±0.8) d,其中145例术后随访1~5年,平均(2.2±0.8)年,无术后复发.结论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马鞍疝是安全可靠的.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曾辉;李锋

    目的 探讨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我院实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3例(26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PP 9例(10侧),TEP 14例(16侧).结果 无一例中转为开放手术.1例TEP转行TAPP.平均手术时间(82.1±40.6) min,术中出血量(5.7±3.0) ml; TEP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5/23),其中术后血清肿1例,阴囊气肿2例,修补区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1例,尿潴留1例; 术后未出现慢性、持续性神经性疼痛、异物感,补片感染和切口感染.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3±0.9) d.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7.2±2.3)个月,无其他不适及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痛苦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关键词: 腹股沟 腹腔镜 手术
  • 善释D-10在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玉辉;雷跃华;李曦

    目的 探讨善释D-10在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63例腹股沟疝患者行善释D-10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和近期随访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47.6±10.5) min,术后未出现阴囊浆液肿,无切口感染和切口下血肿.平均住院时间为(7.7±2.1) d.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异物感不明显,无术后慢性疼痛.结论 善释D-10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疝环或腹横筋膜缺损范围较大及复发的腹股沟疝患者.

  • 不钉合补片的腹腔镜下全腹膜外免气囊分离器腹股沟疝修补术分析(附32例报道)

    作者:单保安;洪亮;计小刚;李庆春

    目的 总结不钉合补片的腹腔镜下全腹膜外免气囊分离器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和经验,为该手术的推广及普及提供借鉴.方法 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共有32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在全麻下行不钉合补片的腹腔镜下全腹膜外免气囊分离器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施行不钉合补片腹腔镜下全腹膜外免气囊分离器腹股沟疝修补术,单侧22例,双侧10例.手术时间60~120 min,术中出血20~60 ml,1例脐下5 mm Trocar置入处切口补片外露,剪除外露补片重新缝合后痊愈.全部患者均在术后3 d出院,随诊8~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不钉合补片的腹腔镜下全腹膜外免气囊分离器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可靠,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手术时若能掌握手术要领和技巧,可以缩短学习曲线.手术并不困难,但需要全麻,费用较传统方法高.

  •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治疗

    作者:吴强;于游;王灿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07年9月期间426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 聚丙烯材质充填式组(n=210)和膨体聚四氟乙烯平片组(n=216).术后疼痛发生率,聚丙烯材质充填式组为9.0%(19/210),膨体聚四氟乙烯平片组为4.2%(9/2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膨体聚四氟乙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可减少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疝修补材料应采用更符合生理、柔软舒适、并发症少的材质.

  • 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邓宇;刘春波;石峰;刘苏健;田文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腹壁切口疝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3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 78~186 min,平均 95 min.术后疼痛轻微,术后排便、排气时间 25~41 h,平均 32 h.术后第 2 d进食.术后住院 5~7 d,平均 6 d.41例随访 6~16个月,平均 9个月,未见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采用复合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