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외기초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424
  • 国内刊号: 51-15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
  • 曾用名: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严律南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三种新型复合材料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研究

    作者:丁国飞;田文;姚京;李佳;郑亚杰;杨松

    目的 观察三种新型国产复合补片修补腹壁缺损的效果,客观评价三种补片的防粘连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12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随机分为4组:①聚丙烯(PP)+聚丙交己内酯(PLC)组;②PP+透明质酸(HA)/PLC组;③PP+胶原/PLC组;④PP+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组,每组30只.切除直径约1 cm的大鼠全层腹壁,以直径1.5 cm的补片进行修补,分别于术后30、60、90及180 d处死,每次处死5只,根据Nair评分标准进行粘连评分,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各组大鼠均未出现死亡,在各时间点均出现腹腔粘连,主要为网膜、肠管.术后各时间点,PP+胶原/PLC组粘连评分均低于PP+ e-PTFE组(P<0.05).PP+ HA/PLC组和PP+ PLC组粘连评分与PP+e-PTF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各组补片周围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出现及胶原分泌,随时间推移炎症细胞逐渐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胶原分泌增多.术后30 d胶原及HA层消失,PLC层出现断裂,在术后180 d PLC层尚未被完全吸收,在4种补片腹腔面均有细胞或组织覆盖,将补片与腹腔内容物隔离,胶原/PLC复合补片的隔离层的连续性好.结论 PLC、HA/PLC和胶原/PLC三种国产复合补片在动物实验中均具有良好的防粘连效果,其中胶原/PLC复合补片的防粘连效果佳,且价格低廉,适于大众普遍使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42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民;孙诚谊;胡韵;李海洋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期间按照RomeⅡ诊断标准筛选的42例SOD患者,B超、CT和MRCP排除胆管残留结石、肿瘤或其他胆管及胰管梗阻病变,对确诊为SOD的42例患者全部行EST.结果 本组病例EST成功42例,成功率为100%.发生并发症5例(11.90%),均为急性胰腺炎,内科保守治疗3~7 d后痊愈;无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无消化道穿孔、出血、胆管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45个月,平均23.8个月,全部病例腹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或缓解,有效率为100%,其中2例患者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发作返院行内科治疗痊愈.结论 EST治疗SOD由于疗效确切、痛苦小、安全、并发症少和可重复性,符合当今微创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已成为SOD的首选治疗方法.

  • 针形刀点焊式电凝预防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附102例报道)

    作者:沈颖洲;张炳印;庞勇;汤礼军;张林

    目的 探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EST)术后使用针形刀点焊式电凝预防常规创面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187例行EST患者,其中研究组予以针形刀点焊式电凝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喷洒(n= 102),对照组单纯使用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喷洒预防出血(n=85),比较2组间的乳头部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并存疾病、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4例(4.70%),研究组无一例出血发生,2组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出血患者经内镜下点焊式电凝止血成功.187例患者中,继发胆管炎5例,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例均因病情迅速恶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另外,研究组2例和对照组1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胆道感染得以控制.继发胆道内出血2例,对照组1例治疗后痊愈,研究组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继发胰腺炎3例,其中研究组1例和对照组2例均经禁食、抑制胰酶分泌等药物保守治疗后痊愈.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针形刀点焊式电凝能减少EST术后乳头部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适合基层、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高表达提示直肠癌放射治疗耐受

    作者:吴晓宇;姚学权;陈彻;陈志伟;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苏省中医院消化肿瘤外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87例直肠癌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检测直肠癌放疗前活检标本及相应的术后标本中IGF-1R蛋白和mRNA的表达;放疗敏感性评分参照直肠癌消退分级(RCRG).结果 与放疗前活检标本相比,配对的放疗后标本中残留的直肠癌肿瘤细胞中IGF-1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放疗前直肠癌活检标本中IGF-1R蛋白强表达与放疗耐受有显著相关性(rs=0.401,P<0.001);RT-PCR结果同样显示,IGF-1R mRNA阴性表达者具有更高的放疗敏感性(rs =0.497,P<0.001).结论 直肠癌IGF-1R高表达提示患者术前放疗耐受.

  • Matrilysin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判断侵袭、转移、预后的指标

    作者:黄宝俊;赵雨杰;张玉魁;徐惠绵

    目的 全面了解Matrilys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以5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trilysin在胃原发癌、胃正常黏膜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Matrilysin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Matrilysin在胃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而在胃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较弱或缺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01).Matrilysin表达在胃原发癌为浸润型癌、癌侵透浆膜、浆膜受侵面积> 20 cm2、淋巴结分期晚者(N3)中明显增高(P<0.001).Matrilysin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4.1%,而Matrilysin低表达组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78,P=0.002).结论 Matrilysin基因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是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较好的分子指标.

  • 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后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刘滨伟;刘博伟;刘俊茹;李芳凝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原发性肝癌(HCC)手术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手术治疗的HCC患者14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43例(DM组),不合并糖尿病者100例(NDM组),测定术前3d及术后1、2及7d血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水平.结果 ①2组患者术后1、2及7d血浆MTL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血浆GAS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②与NDM组相比,DM组术前血浆MTL和GAS水平均高于NDM组(P<0.05),术后1、2及7d血浆MTL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GAS水平升高也更明显(P<0.05).③NDM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DM组(P<0.05).④DM组病史≥10年、空腹血糖≥10 mmol/L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较病史<10年、空腹血糖<10 mmol/L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 糖尿病影响HCC切除术后的血GAS、MTL水平变化,糖尿病病程长及血糖控制不佳加重术后GAS、MTL水平的变化,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 caveolin-1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的激活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

    作者:王晓辉;李非;郑亚民;孙海晨;刘爽

    目的 研究caveolin-1对胰腺癌Pancl细胞在体外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 选用人类胰腺癌Pancl细胞,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培育过表达caveolin-1细胞株Pancl/cav-1作为实验组,空载体细胞株Pancl/vec和亲本细胞株Pancl作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caveolin-1、Akt和p-Akt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克隆的能力.结果 ①caveolin-1在实验组细胞中稳定表达,其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P<0.01),而对照组的Pancl/vec细胞和Pancl细胞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细胞(P<0.05),其倍增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细胞(P<0.01).③细胞周期显示,实验组细胞被抑制于G0/G1期(P<0.05),进入S期的细胞比率明显减少(P<0.01),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④实验组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体积较小.⑤实验组细胞中Akt表达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细胞中p-Akt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veo-lin-1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激活抑制Pancl细胞生长和增殖.

  • Egr-1DNA酶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程伟;张雪松;王石;田浩;程明勋;王树卿;胡新华;张强;辛世杰;段志泉

    目的 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Egr-1) DNA酶(Egr-1 DNA enzyme,EDRz)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基因治疗静脉移植后狭窄、闭塞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EDRz,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将大鼠右颈总静脉端-端吻合于肾下腹主动脉,EDRz转染移植静脉,分别于移植后1、2、6、24 h及3、7、14、28、42 d切取移植静脉标本,每个时相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0只大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Rz转染移植静脉情况;应用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Egr-1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r-1蛋白表达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结果 ①EDRz转染移植静脉情况:移植后1h时,EDRz主要位于移植静脉的外膜、中膜和部分内皮细胞;2、6及24 h时,EDRz则主要位于移植静脉的中膜;7d时,EDRz主要位于移植静脉的内膜; 14、28及42 d时未检测到EDRz的表达.②Egr-1 mRNA表达结果.RT-PCR检测结果:转染EDRz后1h时,Egr-1 mRNA表达出现高峰,2、6及24 h表达下降,3d时表达微弱,移植后7、14、28及42 d未见Egr-1 mRNA的表达,转染EDRz后1h时Egr-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时相(P<0.01).原位杂交检测Egr-1 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RT-PCR结果基本一致.③Egr-1蛋白表达结果.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正常静脉中未检测到Egr-1蛋白阳性表达.转染EDRz后2h时,出现Egr-1蛋白阳性表达,6h、24 h及3d时其表达逐渐降低,移植后1h时和移植后7、14、28及42 d时未见Egr-1蛋白阳性表达.移植后2h时的Egr-1蛋白表达的吸光度值高于其他时相(P<0.0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Egr1蛋白阳性表达的变化趋势与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基本一致.④EDRz转染移植静脉与未转染同期相比VSMC的增殖程度和内膜厚度明显减轻.结论 EDRz通过减少Egr1在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可有效地抑制自体移植静脉中VSMC增殖和内膜增生,可用来防治自体静脉移植后所导致的血管狭窄、闭塞.

  • 粘贴式负压冲洗治疗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瘘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少全;吕云霄;王烈

    目的 探讨粘贴式负压冲洗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2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经粘贴式负压冲洗后,在5d内引流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10~12 d,平均11.3 d;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感染、水肿、皮肤破溃等并发症.另外2例经粘贴式负压冲洗治疗无效,转为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15d及17d痊愈出院.结论 粘贴式负压冲洗是治疗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瘘的较为有效、理想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愈合时间短,费用少,患者较易接受等优点.

  • 改良Soave术吻合器吻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作者:杨建国;王志刚;李正平;陈卫东;黄金山;张海

    目的 探讨改良Soave术吻合器吻合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77医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采用改良Soave术经肛门直肠黏膜与近端肠管端端吻合器吻合治疗的26例H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改良Soave术吻合器吻合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吻合口漏、直肠肌鞘感染及小肠结肠炎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分别于经口服收敛药物后15d及30 d恢复正常.轻度污粪1例.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32个月,无排粪失禁及便秘发生.结论 改良Soave术吻合器吻合,治疗年长儿童及成人HD安全、有效.

  • 氟尿嘧啶炭纳米粒新型制剂的淋巴靶向性研究

    作者:邹志强;冀强;曹俊涵;赵书文;张丹

    目的 对氟尿嘧啶(5-FU)炭纳米粒新型制剂在大鼠体内的淋巴靶向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经腹腔注射5-FU炭纳米粒新剂型与5-FU普通剂型(20 mg/kg体重)后大鼠体内淋巴组织的药物浓度.结果 腹腔注射5-FU炭纳米粒新剂型组中淋巴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5-FU普通剂型组,炭纳米粒可以吸附5-FU并被淋巴组织吞噬,体现出一定的淋巴靶向性,5-FU炭纳米粒新剂型组中的5-FU在淋巴组织中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5-FU炭纳米粒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淋巴靶器官局部药物浓度,具有较好的淋巴靶向性.

  • 皮下置管负压引流防治肥胖患者腹部纵切口脂肪液化前瞻性研究

    作者:赵志鸿;白志刚;王玉芳;刘俊飞;李予闽;刘洪波;温永春

    目的 探讨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在防治肥胖患者腹部纵切口术后脂肪液化的必要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和妇产科的342例肥胖腹部纵行切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置管组及无管组,比较2组间切口甲级愈合率、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局部异物感及直接医疗成本.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3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置管组165例,无管组163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脂肪厚度、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BM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组与无管组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3.6%(6/165)和5.5%(9/163),P>0.05;异物感分别为50.3%(83/165)及3.7%(6/163),P<0.01;患者满意度分别为(6.8±1.7)分及(9.2±2.8)分(P<0.05).甲级愈合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及直接医疗成本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肥胖患者腹部纵切口术中不必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预防切口脂肪液化.

  • 奥曲肽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作者:李贺;项和平;程俊

    目的 评价奥曲肽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诊断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5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n= 28)和对照组(n=24),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奥曲肽,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成功率治疗组为89.3%(25/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及胃肠减压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静脉滴注能明显改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成功率.

  • 儿童网膜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报道

    作者:陈辉;陶涛;武国;青弘毅

    病例资料患者,女,11岁,人院前6d出现无明显诱因腹痛,多为阵发性,以胀痛为主,持续及间隔时间不定.腹痛以左下腹及剑突下为主,腹痛时常伴腹胀,无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不适.院外给予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遂转诊来我院门诊,行血常规及腹部彩超检查,拟诊为“腹痛待诊急性阑尾炎;结石性胆囊炎”收入院进一步诊断及治疗.

  • 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李;童卫东

    目的 总结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阐述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重要意义.方法 分析总结近年来有关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的文献报道.结果 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术后神经反射抑制、炎症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是多种机制共同相互调节的结果.结论 术后肠梗阻的胃肠道动力主要由神经反射、炎症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三种机制共同调节,三者在不同的时间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炎症反应对术后肠梗阻的持续起着关键性作用.

  • 炎性肠病肠道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超;宋海峰;王光陆

    目的 总结有关炎性肠病肠道免疫学领域的新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免疫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炎性肠病的两种主要类型,两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免疫学的研究表明,易感个体对肠道微生物“过激”的炎症反应以及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炎性肠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果包括发现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 NOD2)基因、自体吞噬基因、微RNA、白细胞介素23/Th17通路等.肠道细菌、肠上皮、肠道免疫细胞以及肠道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在炎性肠病的病程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被用来治疗炎性肠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对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免疫基础和分子网络调控的研究,将为炎性肠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炎性肠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又可为炎性肠病治疗提供更多的基因治疗靶点.

  • 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文斌;张国志;王长友

    目的 总结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 (TREM-1)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相关资料,就近年来TREM-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TREM-1是激发、放大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多种疾病中能增强、放大炎症反应,终导致炎症反应过度表达.结论 TREM-1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为炎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 5例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合并胆漏的处理

    作者:江宗兴;汪涛;刘彦莉;林宁;杨锁军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经皮腹腔穿刺引流及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序贯治疗高位胆管损伤合并胆漏的疗效.方法 对我中心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5例高位胆管损伤合并胆漏的患者,应用PTCD、经皮腹腔穿刺引流、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序贯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获痊愈,随访3~24个月,未发生胆管再次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结论 PTCD、经皮腹腔穿刺引流后,再进行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是治疗高位胆管损伤合并胆漏的首选方法.

  •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附35例报道)

    作者:张健;谷佃宝;桑节峰;刘东军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腹腔渗液较多及合并胰腺周围积液、假性胰腺囊肿及脓肿的SAP患者采用了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35例患者,置管引流45例次,置管成功率为100%.4例(11.4%)中转开腹手术,31例(88.6%)置管能有效引流.2例(5.7%)穿刺后并发少量出血.结论 选择性应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于腹腔积液较多及合并局部并发症的SAP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胰腺损伤35例诊治分析

    作者:朵力坤;徐辉;努尔;阿木提江;多鲁坤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5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32例,女3例;年龄11~47岁,平均29岁.损伤程度:Ⅰ、Ⅱ级20例,Ⅲ级12例,Ⅳ级2例,V级1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血清淀粉酶、腹腔穿刺液淀粉酶检测、B超、CT等诊断.4例行非手术治疗; 3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行胰腺被膜切开、清创、冲洗、引流,6例行损伤胰腺远端切除,6例行近端缝合、远端空肠Roux-en-Y吻合,2例胰腺主胰管吻合放置支撑管经空肠外引流,1例胰头部严重毁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明确诊断24例,术中明确诊断11例.本组死亡5例,均为胰腺复合伤,其中1例肠系膜上动脉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损伤术后24 h死亡,4例胰腺严重毁损,术前抗休克后术中探查见胰腺损伤合并2个以上脏器损伤,术后肝、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治愈30例.结论 胰腺损伤的术前诊断率较低,围手术期应积极剖腹探查弥补术前不足,外科治疗要根据损伤分级采取个体化方案,贯彻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不宜盲目扩大手术.

    关键词: 胰腺损伤 诊断 治疗
  • 甲亢手术后骨饥饿综合征

    作者:黄初东;胡明;李志辉;刘枫;刘雪娟;陈玉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手术后出现骨饥饿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收治的2例甲亢手术后严重低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病例在甲亢手术后均出现了严重低钙血症,1例低镁血症;2例病例手术前、后骨代谢碱性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甲亢手术后骨饥饿综合征是多因素造成的临床症状,所以对手术后低钙症状应给予正确分析和判断,并尽可能在问题出现前给予预测和处理.对于甲亢患者和绝经期女性在围手术期给予钙的补充,手术中注意保存甲状旁腺血供是减少骨饥饿综合征的佳手段,甲亢手术后及时补钙是必要的.

  • 恶性梗阻性黄疸微创引流术式选择分析

    作者:王华;汪涛;汤礼军;刘炼炼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减黄、保肝的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肿瘤部位、患者身体、经济条件等确定无法行根治性手术者,采用不同的减黄术式.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中,9例行PTCD,42例行PTBS,29例行ERBD.并发症发生情况:PTBS组有15例,ERBD组6例,PTCD组2例.PTCD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TBS组和ERBD组(P<0.05).结论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一经确诊,尽早处理,微创引流减黄是首选方式.

  • 胸腹主动脉瘤杂交技术应用

    作者:符伟国;岳嘉宁

    胸腹主动脉瘤是一类同时侵犯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动脉瘤,以病变累及范围广及多根内脏血管受累为特点,该病一直以来是血管外科医生所面临的具挑战的疾病之一.动脉瘤可能自发破裂,同时患者多合并全身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加以外科干预,胸腹主动脉瘤5年生存率不足20%.近年来,虽然麻醉、手术技术及外科监护取得了大幅进展,但传统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仍然很高.

  • 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体会

    作者:赵纪春

    胸腹主动脉瘤指的是主动脉瘤累及到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的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的分型采用Safi修订的Crawford分型:Crawford Ⅰ型胸腹主动脉瘤指动脉瘤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扩展至肾动脉以上;Ⅱ型指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扩展至肾动脉以下;Ⅲ型指从第六肋间隙至肾动脉平面以下;Ⅳ型指从第12肋间隙至肾动脉以下;V型指从第六肋间隙至肾动脉以上.胸腹主动脉瘤的修复手术是血管外科具挑战性的手术,其死亡率、截瘫率和其他并发症率均高.尽管外科技术不断发展,采用了多种保护措施,如左心转流、脊髓保护、低温心肺功能停止、选择性内脏灌注,但外科经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死亡率、截瘫率高等风险仍持续存在.

  • 直肠间质瘤的CT/MR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罗小华;宋彬;庄雄杰;吴秀蓉;饶明月;张海芳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CT/MR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的CT和MR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结果 8例均为恶性.黏膜下型1例,直径约2.6 cm,表现为直肠壁不规则增厚并向腔内生长,表面可见小溃疡,低度恶性.壁间型3例,直径约0.7~10.0 cm,小病灶局限于肌壁内,较大者横跨直肠壁并向腔内、外生长,病灶主体部分位于直肠壁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1例合并直肠腺癌; 1例极低度恶性,2例高度恶性.浆膜下型4例,直径约4.2~16.5 cm,表现为直肠壁偏一侧类圆形或分叶状外生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富血供,可见坏死囊变及出血,直肠受压移位;1例可见左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2例高度恶性,2例中度恶性.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肠梗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117阳性7例,CD34阳性5例,CD117和CD34均呈阳性4例,CD117阴性而CD34阳性1例,CD117阳性而CD34阴性3例.有5例进行了追踪随访,其中3例复发.结论 直肠间质瘤非常少见,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以确诊,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

  • 开放手术和血管腔内技术在动脉疾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

    作者:王深明

    在动脉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传统开放手术被新兴的血管腔内技术所取代,主要是由于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微创性的优势.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尤其适合于高龄、全身合并症多的高风险患者,使许多既往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获得治疗机会.

  • 2011型背式多头胸带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立明;杨桦;王文生

    胸带对乳房手术后创面止血、减少皮下积血、积液、固定局部引流管、防止切口裂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乳房手术后一直采用布质多头腹带替代胸带,其使用繁琐,容易滑脱,固定必须采用打结方式,使患者产生不适感,且临床疗效欠佳.为了弥补临床腹带替代胸带的不足,我们设计和研制了2011型背式多头胸带,经临床广泛应用,效果良好.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源性新破口——从支架力学损伤角度的思考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

    目的 着重从力学损伤的角度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并发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源性新破口(SINE)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本研究中SINE定义为:排除了腔内操作导致的医源性损伤和自然病程进展,由支架本身引起的、发生在支架两端的新破口,出现在支架近端和远端者分别称为近端SINE和远端SINE.回顾性收集2000年8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22例并发SINE患者的临床资料,另有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在外院完成初次TEVAR后14个月并发远端SINE来我院治疗.分析SINE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效果及其原因.结果 本组有23例SINE共24处破口,其中近端SINE 15例(16处),远端SINE 7例(8处),1例患者先后在支架近、远端出现破口.我院SINE总体发生率为3.4% (22/650),死亡6例,死亡率为26.1%(6/23).16处近端SINE均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导致逆行性A型夹层.8处远端SINE均出现在撕裂的内膜片一侧,其中5例引起夹层动脉瘤持续增大,3例随访稳定.23例患者初次TEVAR治疗中支架均跨主动脉弓降部释放.结论 TEVAR术后并发SINE并不罕见,死亡率高.支架导致的力学损伤是SINE形成的重要潜在因素,支架设计和围手术期评估时重视该因素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近远期结果

    作者:张宏鹏;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熊江;马晓辉;张敏宏;许永乐

    目的 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近、远期结果.方法 将我科2002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28例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累及主动脉弓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2例,女6例;平均年龄68岁.1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胸主动脉瘤,13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CT血管造影或B超随访.主要研究内容是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12例开胸行全弓旁路术,左侧颈总-左侧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侧颈总-左侧颈总-左侧锁骨下动脉旁路11例,右侧颈总-左侧颈总动脉旁路2例.技术成功率为92.9%(26/28),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0/28),手术死亡率为7.1%(2/28),脑卒中发生率为7.1%(2/28).随访时间(36±3)个月,1年通畅率为100%,3年通畅率为92.9%(26/28),5年通畅率85.7%(24/28);1年生存率为89.3%(25/28),3年生存率为71.4%(20/28),5年生存率为60.7%(17/28).结论 主动脉夹层弓部病变杂交手术的近、远期结果满意,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将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