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중화풍습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7480
  • 国内刊号: 14-121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2-153
  • 曾用名: 风湿病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栗占国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期刊荣誉:
  • 水分子通道蛋白-5在干燥综合征唇腺中的异常表达

    作者:李菁;赵岩;唐福林;杜德顺

    目的研究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患者唇腺中水分子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收集50例SS和20例对照组(非结缔组织病患者13例和无SS的结缔组织病患者7例)的唇腺活检标本.①提取唇腺组织中的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共扩增AQP5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片段,计算AQP5/GAPDH吸光度(A)比值.②利用亲合纯化的山羊抗人AQP5抗体,将唇腺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AQP5阳性腺泡率.③将各组结果进行Mann-Whitney检验,并与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中AQP5在mRNA水平的表达,与非结缔组织病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并与疾病病程呈正相关.SS患者,特别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腺泡细胞腔面AQP5蛋白的表达,与非结缔组织病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与唇腺淋巴细胞浸润灶评分呈负相关.结论SS患者唇腺AQP5的表达异常,提示在SS发病机制中,AQP5的转录、转运过程中某些环节可能发生了改变.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磷脂酶A2 5-脂氧化酶和白三烯C4合成酶mRNA的表达

    作者:徐祖森;梁源

    目的探讨磷脂酶A2(cPLA2)、5-脂氧化酶(5-LO)和白三烯C4合成酶(LTC4-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MNs)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28例活动期SLE患者和25名正常人PMNs中cPLA2、5-LO和LTC4-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cPLA2、5-LO和LTC4-S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活动期SLE患者PMNs中的5-LO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89±0.2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4±0.14),LTC4-S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68±0.38)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0±0.1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SLE组cPLA2的平均表达水平(0.63±0.27)与正常对照组(0.50±0.19)处于同一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动期SLE患者PMNs中5-LO和LTC4-S mRNA的表达增加,通过诱导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的产生参与SLE的发病过程,为特异性5-LO抑制剂或CysLTs受体拮抗剂应用于SLE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成年发病狼疮鼠的T细胞受体Vβ基因测序分析

    作者:周广宇;藤尾圭志;俞戎;山本一彦

    目的分析MRL/lpr和(NZB×NZW)F1两种狼疮鼠成年发病时,广泛浸润于多脏器的T细胞克隆T细胞受体(TCR)Vβ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基序特点,揭示该T细胞克隆的抗原特异性.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扩增不同成年发病狼疮鼠个体的肾脏、大脑中的TCR Vβ6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克隆和DNA测序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SSCP)鉴定广泛浸润的T细胞克隆TCR Vβ6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基序.结果两种成年发病狼疮鼠的不同个体之间,广泛浸润于多脏器的T细胞克隆TCR Vβ6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中出现相同的氨基酸基序.结论不同个体成年发病 狼疮鼠的多脏器中广泛浸润的T细胞克隆TCR Vβ基因的CDR3中出现相同的氨基酸,表明该克隆针对特定的自身抗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 CD8+T细胞caspase-3及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的表达

    作者:游弋;郝飞;邓永键

    目的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caspase-3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受体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对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10名正常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进行分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CD4+、CD8+T淋巴细胞caspase-3及TRAIL受体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TRAIL-R3及TRAIL-R4在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LE患者CD8+T细胞caspase-3(P=0.003)及TRAIL-R2(P=0.024)的表达增加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结论TRAIL-R2介导的通路可能在TRAIL诱导SLE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炎症的防治作用

    作者:黄火高;韩星海;韩春光;袁广胜;胡明;刘永学

    目的通过尿酸钠(MSU)晶体诱导的炎症动物模型,探讨炎性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规律及其激动剂吡格列酮防治痛风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和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相应部位注射MSU晶体制作大鼠急性腹膜炎和小鼠皮下气腔炎症模型.在大鼠腹膜炎实验中,以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PPARγ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腹腔巨噬细胞的表达规律,检测炎症诱导后4、8、24、48 h不同组别大鼠腹腔浸润的炎性细胞数变化,以评价吡格列酮的抗炎作用;在皮下气腔炎症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对小鼠皮下气腔炎症不同时间点浸润的炎性细胞数的影响.结果PPARγ在正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MSU诱导的急性腹膜炎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中表达迅速降低,并与炎性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随炎症缓解而趋恢复.MSU诱发的腹膜炎自发缓解早于皮下气腔炎症.在大鼠腹膜炎模型,20mg·kg-1·d-1的吡格列酮在4 h和8 h即可显著抑制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率分别为70.6%和64.5%;在小鼠皮下气腔炎症模型,20 mg·kg-1·d-1和10 mg·kg-1·d-1的吡格列酮在48 h方可显著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率分别为49.3%和42.4%,而4 mg·kg-1·d-1吡格列酮无明显作用.结论PPARγ参与了MSU诱导的痛风相关炎症过程.吡格列酮可减轻MSU诱导的动物体内炎症反应,该作用在MSU诱导的大鼠腹膜炎早期即可出现,而在小鼠皮下气腔模型诱导后48 h才表现出来.吡格列酮的上述抗炎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巨噬细胞实现.

  • 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乐爱平;赵旭兰;张经宇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Ⅰ CTP)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RA活动期、25例RA缓解稳定期及52名正常对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Ⅰ CTP的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在80例RA患者血清中Ⅰ CTP的浓度与RF、CRP均成正相关(r=0.407、0.534,P<0.01),CRP与RF亦成正相关(r=0.405,P<0.01);RA活动期组分别与RA缓解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血清Ⅰ CTP浓度的均值及其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活动期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RA缓解稳定期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A活动期患者血清中,Ⅰ CTP试验的敏感度为67.3%、特异性为84.6%、准确度为75.7%;正常对照组血清Ⅰ CTP浓度的均值为(3.5±2.0)μg/L,血清Ⅰ CTP浓度在反映RA的活动性上较CRP更为敏感.结论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是RA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的可靠辅助诊断指标.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杨程德;王晓栋;叶霜;张巍;胡大伟;王元;鲍春德;顾越英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结核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37例SLE结核感染住院患者和65例随机抽取的SLE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资料.结果在37例SLE结核感染患者中,肺结核13例(35%),肺结核合并其他部位结核者7例,肺外结核17例.与对照组相比,结核感染组的日平均激素的剂量和细胞毒药物使用较高,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病程、白蛋白/球蛋白、补体和激素冲击治疗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SLE患者发生肺外结核感染的机会较大,且日平均激素的剂量和细胞毒药物是SLE患者发生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

  • 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周惠琼;李东民;赵孟君;陈仁涉;鲍利明;吴伟;吴东海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估计各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方法应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RA患者及对照各165例,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家族史、吸烟、饮酒、饮茶等生活习惯和嗜好、居住和工作环境,以及女性月经史、生育史.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RA危险性增加有关的因素有阳性家族史、未受过高等教育、既往结核病史、中度及中度以上劳动强度和既往腮腺炎病史(OR=2.10~5.41),女性第一次生育后哺乳史(OR=2.25)及初潮年龄晚(OR=2.17)与RA危险性的增加也有关,饮绿茶(OR=0.27)可降低RA发病的危险性.结论阳性家族史、未受过高等教育、既往结核病史、中度及中度以上劳动强度、既往腮腺炎病史和女性第一次生育后哺乳史、初潮年龄晚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饮绿茶对RA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巧定;任跃忠;徐荣臻;宋欣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1].SLE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2].反转录病毒,尤其是近几年特别关注的人类内源性反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s)被认为可能是SLE发病中重要的病因之一[3,4].现将SLE与HERVs的相关性及HERVs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 基因微阵列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芳;宋蕾;张海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异质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全世界患病率达1%[1].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有关[2],其致炎过程极为复杂,是由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等参与的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3,4].尽管人们已经检测到了许多表达变化的基因,但由于RA的遗传多样性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使得对RA基因组表达水平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几年,基因微阵列在RA中的初步应用已为该病的研究提供了众多有意义的发现.现对基因微阵列及其在RA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动眼神经损伤一例

    作者:梅轶芳;张志毅;赵彦萍;李征寒;王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了关节损害以外还可以出现呼吸、循环、泌尿及神经系统等关节外表现,而RA合并神系统损害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RA合并动眼神经损伤病例报告如下.

  •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生化及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马强;高永华

    目的动态观察豚鼠关节软骨降解的生化及形态学改变,探讨骨关节炎早期病变机制.研究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早期软骨退变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方法选用Hartley雌性豚鼠30只,分为出生后1、3、6个月龄,每组各10只.观察豚鼠膝关节软骨降解情况,测定其血清蛋白多糖和雌二醇水平,取胫骨平台软骨测定羟脯氨酸、糖醛酸含量及含水率.取关节软骨组织作蛋白多糖含量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行双侧膝关节矢状面T1WI、PDW和T2WI成像检查.结果3个月组关节软骨即有降解.豚鼠的雌二醇水平和软骨含水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而血清蛋白多糖和软骨糖醛酸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羟脯氨酸含量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组关节软骨明显变薄,磁共振(MR)信号强度明显降低.6个月组更加明显,与出生后1个月相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软骨明显变薄,MR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与对照1个月组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骨关节炎血清及软骨生化指标随年龄增高改变明显.雌激素代谢可能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关.关节软骨的MR信号强度与蛋白多糖含量具有相关性,蛋白多糖的降解在MRI上表现为软骨厚度的变薄和MRI信号强度的降低.这表明通过MRI检查,有可能发现早期的软骨退变.

  • 白艾提取液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伟青;谢建祥;王海东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以嘌呤代谢紊乱、血(尿)中嘌呤代谢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秋水仙碱、非甾类抗炎药、皮质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黄嘌呤氧化酶及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等,从作用上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症状、稳定病情的效果,但终因缺乏清除转化体内病理性产物进行综合治疗的机制,加之药物的不良反应,难以达到满意的结果.别嘌呤醇是惟一在临床上使用的黄嘌呤氧化酶及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1],但是,在临床上发现别嘌呤醇具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炎、超敏变态反应等[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安全使用.白艾又名鼠曲草,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性味甘、平,具有祛风化痰泻浊之功效,用于筋骨疼痛、痈疡等[3].本研究建立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研究白艾提取液降血尿酸的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血脂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秀;张凤山;徐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一经诊断,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而应用激素是无菌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本研究对2003年以来我院收治的12例SLE合并ANF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脂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 抗线粒体抗体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作者:史旭华;张奉春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多见于40~60岁女性,临床多表现为疲劳和瘙痒,生化检查以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升高为主,肝脏组织学特征为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毁损性小胆管炎.抗线粒体抗体(AMAs)尤其AMAs-M2亚型阳性是此病的一个血清学特点,约90%~95%的阳性率.在此将AMAs针对的抗原、产生机制、致病作用以及临床意义作一阐述,以提高对AMAs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认识.

中华风湿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