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중화풍습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7480
  • 国内刊号: 14-121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2-153
  • 曾用名: 风湿病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栗占国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期刊荣誉:
  • gld.apoE-/-C57BL/6小鼠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世颖;耿林玉;李霞;冯学兵;孙凌云

    目的 分析gld.apoE-/-鼠外周血及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杂交繁殖gld.apoE-/-C57BL/6雌性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gld+/+ apoE+/+,gld,apoE-/-,gld.apoE-/-C57BL/6雌性小鼠外周血及骨髓中CD11b-SCA-1+CD309+的EPCs的百分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EPCs,用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双染色标记贴壁细胞,分析EPCs吞噬功能;计数再贴壁EPCs数量以检测其黏附功能;计数血管腔样结构数量以检测其成血管功能.采用SPSS 11.5软件行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 5软件作图.结果 与gld+/+ apoE+/+组[(0.039±0.005)%,P<0.01]、gld组[(0.025±0.001)%,P<0.05]及apoE-/-组[(0.028±0.002)%,P<0.01]相比,gld.apoE-/-组外周血EPCs的百分率[(0.012±0.002)%]显著下降;与gld+/+ apoE+/+组[(0.42±0.05)%,P<0.05]相比,gld.apoE-/-组骨髓EPCs的百分率[(0.12±0.01)%]显著下降;gld.apoE-/-组DiI-LDL和FITC-UEA-1双阳性细胞百分率[(59.2±2.1)%]显著低于gld+/+ apoE+/+组[(87.5±3.0)%,P<0.01]及gld组[(84.2±6.0)%,P<0.01];与gld+/+ apoE+/+组[(86.0±7.3)%,P<0.01]、gld组[(73.0±1.0)%,P<0.01]及apoE-/-组[(65.0±4.0)%,P<0.05]相比,gld.apoE-/-组EPCs黏附数量[(50.0±5.3)%]亦显著减少;与gld+/+apoE+/+组(12.0±1.4)相比,gld.apoE-/-组(4.0±0.3,P<0.01)、gld组(8.0±0.5,P<0.05)和apoE-/-组 (6.5±1.2,P<0.01)小鼠EPCs形成血管闭合环数量明显减少,其中gld.apoE-/-组小鼠EPCs形成闭合环数量少.结论 gld.apoE-/-C57BL/6小鼠体内EPCs数量减少,且骨髓EPCs黏附、吞噬及促血管生成功能受损,可能是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之一.

  • 联合检测IgG/IgA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

    作者:朱雷;贾汝琳;杨冬月;穆荣;苏茵

    目的 评价IgG/IgA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INOVA抗CCP3.1 IgG/IgA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169例RA患者、10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72名健康人血清中的抗CCP3.1抗体水平,与第二代抗CCP-IgG (CCP2)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比较,分析其他RA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与抗CCP3.1抗体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x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RA组抗CCP 3.1抗体浓度(1122±1429) U/ml,显著高于非RA组(13±14) U/ml和健康对照组(6±5) U/ml (P<0.01).②抗CCP3.1抗体与抗CCP2抗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均>0.9,两者敏感性分别为82%和80%,特异性分别为97%和99%,阳性率为82%和79%,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一致性检验κ=0.763,P<0.01.③抗CCP3.1抗体在抗CCP2抗体阴性患者中的敏感性为20%(7/35);在类风湿因子(RF)阴性患者中敏感性为43%(18/42);在抗角蛋白抗体(AKA)阴性患者中敏感性为62%(47/76);在抗核周因子抗体(APF)阴性患者中敏感性为71%(49/69),在所有其他抗体均阴性的患者中敏感性为13%,提示在其他抗体阴性的患者中检测抗CCP3.1抗体有补充价值.④抗CCP3.1抗体的出现与病情活动度无关,与RF、隐性RF(HRF-IgG)、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IgG、IgA、AKA和APF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抗CCP3.1抗体敏感性略高于抗CCP2抗体,对RA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其他实验室指标阴性的RA患者,抗CCP3.1抗体可以提供良好的实验诊断依据.

  • 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产生及分化的调节作用

    作者:周敏;刘蕊;李霞;孙凌云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h17产生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植物血凝素(PHA)和TL1A刺激,或磁珠分选RA患者外周血初始T细胞,在诱导其向Th17分化同时加入TL1A,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7百分率;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BMCs中CD4+DR3+T细胞比例亦用FCM检测.采用t检验及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L1A可上调RA患者外周血Th17比例[(7.5±2.3)%与(5.2±1.5)%,t=2.647,P<0.05],并可显著诱导初始T细胞向Th17分化[(37.7±1.9)%与(29.5±2.0)%,t=6.455,P<0.05];RA患者外周血CD4+DR3+T细胞百分率[(0.56±0.8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3±0.04)%,P<0.05];PHA刺激可明显增加RA患者外周血CD4+DR3+T细胞比例[(4.51±1.36)%与(1.11±0.29)%,t=2.915,P<0.05],但对健康对照组CD4+DR3+T细胞比例无影响[(0.199±0.104)%与(0.072±0.029)%,t=1.644,P=0.1988].结论 TL1A可促进RA患者外周血Th17产生和分化;TL1A可能是通过与DR3结合介导这一作用.

  • 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残疾及功能受限情况的调查

    作者:周云杉;王秀茹;安媛;李春;张晓盈;段天娇;朱佳鑫;李小峰;王莉枝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残疾及功能受限情况,分析RA导致残疾及功能受限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问卷方式回顾性调查340例RA患者的残疾情况,应用健康评定量表残疾指数(HAQ-DI)评价患者功能受限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对残疾及HAQ-DI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①根据3种不同的标准,RA患者中残疾的发生率分别为50.3%(171/340)、36.8%(125/340)及18.8%(64/340),且均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常见的受累关节依次为腕关节(111/340,32.6%)、近端指间关节(82/340,24.1%)及肘关节(69/340,20.3%).对影响残疾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比值比(OR)=5.179,95%可信区间(CI):1.593~16.836,P=0.006]、病程较长(OR=1.104,95%CI:1.065~1.146,P=0.000)、存在关节外表现(OR=3.813,95%CI:1.814~8.011,P=0.000)及医生可视模拟评分(VAS)疾病活动评分较高(OR=1.392,95%CI:1.230~1.577,P=0.000)是RA患者发生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22=0.345).②RA患者中68.5%(233/340)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其中31.3%(120/340)存在轻度功能受限,19.7%(67/340)中度功能受限,13.5%(46/340)重度功能受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较大(OR=1.028,95%CI:1.012~1.046,P=0.001)、医生VAS疾病活动评分较高(OR=1.603,95%CI:1.311~1.958,P=0.000)及从未规律应用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OR=1.721,95%CI:1.054~2.809,P=0.030)是导致患者功能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2=0.384).结论 RA患者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高,且随病程延长而增加.高龄、女性、病程较长、存在关节外表现、医生疾病活动VAS评分较高及从未规律应用过DMARDs是导致RA患者残疾和(或)功能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IgG亚类特点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云娇;张奉春

    目的 探讨分析IgG亚类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pSS血清库中随机检测101例pSS患者、40名健康对照血清,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IgG亚类,分析比较pS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IgG亚类分布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临床特征pSS患者与IgG亚类的相关性.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 40名健康对照IgG 1~4平均值分别为(8085±1566)mg/L,(5406±2151) mg/L,(395±233) mg/L,(566±420) mg/L,所占IgG百分比为(56.8±8.2)%,(36.6±7.8)%,(2.7±1.5)%,(3.9±2.8)%;101例pSS患者IgG1~4均值分别为(14 094±5534) mg/L,(3915±1750)mg/L,(565±565) mg/L,(404±504) mg/L,所占IgG百分比为(73.0±10.9)%,(21.7±9.8)%,(3.1±2.0)%,(2.2±2.4)%.同健康对照者比较,pSS患者血清中IgG1、IgG3和IgG1/IgG增高,IgG2、IgG2/IgG和IgG4/IgG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IgG4、IgG3/IgG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S患者中系统受累组与非系统受累组比较,IgG亚类分布特征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IgG正常的pSS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也存在IgG亚类分布异常.结论 pSS患者存在特征性IgG亚类分布异常,而抗SSA抗体产生主要与IgG1增高有关,未发现pSS系统受累与IgG亚类分布异常的相关性.

  • 大动脉炎合并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贤光;王立;张璇;崔思玲;吴金琼;陈华;张文;赵岩

    目的 总结分析大动脉炎合并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2年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7例大动脉炎患者,其中合并皮肤黏膜损害者38例(7.8%),女性31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26±11)岁.31例发生皮肤黏膜损害时病情活动,其中3例以皮肤黏膜损害起病.大动脉炎临床分型以广泛型(20例,53%)、头臂动脉型(10例,26%)多见.皮肤黏膜损害以口腔溃疡(19例,50%)、结节性红斑(9例,24%)和皮下结节(6例,16%)多见.皮肤病理提示血管炎和肉芽肿.经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皮肤黏膜损害痊愈21例(55%),显效7例(18.4%),好转4例(11%),不详6例.结论 大动脉炎除了大动脉受累,亦可出现多种皮肤黏膜病变,与大动脉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对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应答良好.

  • 临床病例评析——白塞病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郭建瑞;陈俊伟;李小峰;李军霞

    目的 探讨白塞病引起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要点.方法 对1例25岁女性患者反复头痛的诊疗演变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患者的头痛证实为白塞病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头痛症状经治疗明显缓解.结论 患者出现持续性头痛应仔细询问病史及行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白塞病、静脉窦血栓形成.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1例死亡原因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高莉;贾园;刘萍;张晓盈;姚海红;李春;栗占国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主要死因构成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990-2011年91例RA死亡患者临床及血清学资料,分析其死因构成及其与病情活动度、用药情况等的关系,采用t检验和x2检验、Mann-Whithrey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比例风险模型(Cox参数回归)探讨预后因素.结果 合并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为RA患者主要的三大死因,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57%、13%、12%.RA病情中高度活动者死亡比例高,占总死亡人数64%.RA死亡患者系统受累常见,其中以全身症状常见,包括发热、乏力、体质量下降,占总死亡人数的75%,其次为肺间质纤维化、胸腔积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关节外表现是RA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应用是RA的预后保护因素.结论 合并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RA主要死亡原因.多关节外表现是RA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DNA甲基转移酶与CD11a基因表达对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的影响

    作者:周将;廖蕴华;薛超;伍巧源;潘玲;卜昆鹏;彭茜;叶旭东;韦晓梨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甲基转移酶3a(DNMT3a)、甲基转移酶3b(DNMT3b)与CD11a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中国广西人群中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3种甲基转移酶以及CD1 1a的mRNA在33例广西活动期AAV患者和45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采用t检验及Spearman、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AAV患者组的DNMT1的mRNA表达水平0.5±0.3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6,P<0.01);②AAV患者组的DNMT3a、DNMT3b的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AV患者组的CD11a的mRNA表达水平0.63±0.46高于健康对照组0.04±0.22(t=2.402,P<0.05);④AAV患者中DNMT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BAVS评分呈负相关(r=-0.414,P<0.05);⑤AAV患者中CD11a的表达水平与BAVS评分呈正相关(r=0.435,P<0.05);⑥AAV患者中DNMT1与CD11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15,P<0.05).⑦AAV患者中BAVS评分与肾脏病理活动指数(AI)呈正相关(r=0.786,P<0.05).结论 中国广西人群中,AA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NMT1基因表达的降低可能是造成DNA低甲基化的重要原因,可能诱导CD11a等相关致病基因过度表达从而引起AAV的发病.

  • 黏着斑激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倩;宋庆珍;高惠英;李小峰

    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的调节密切相关.酪氨酸蛋白激酶分为两大类: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和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non-RTKs).RTKs是单次跨膜蛋白,在信号由胞外转导至胞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至少已有近60种分属20个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被识别,不同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和配体结合后,受体自身发生二聚化或结构重排,并进一步使受体胞内区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或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而non-RTK是一种胞质蛋白,现已确认的大约有30种,分为10大家族,其缺乏配体结合域和跨膜区,也同样通过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发挥作用.

    关键词:
  • 微小RNAs在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马晓林;刘哲伟;吴凤岐

    微小RNA (MicroRNAs,miRNAs)是一组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分子,约22个核苷酸,通过与靶mRNA的3'非编码区(3'UTR)的结合而在转录后水平抑制翻译或直接降解mRNA.目前发现的人类miRNAs已超过900种,并且预测每一种miRNAs能与200个靶mRNA序列结合.miRNAs在细胞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如生长发育、脂类代谢、凋亡、分化、器官发育和恶性肿瘤等.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常见的疾病,它是以弥散的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已发现许多miRNAs存在于RA患者的滑膜组织、关节液和外周血中,并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为RA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准确预后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
  • 类固醇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邹伏英;王友莲

    类固醇糖尿病(steroid diabetes mellitus,SDM)是指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过多(内源性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或外源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导致的一种糖代谢障碍.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及分型中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亦称为继发性糖尿病.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因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成为风湿病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但是糖皮质激素的药理特性尤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并发糖尿病等.

    关键词:
  • IgG4相关性疾病的胃肠道表现

    作者:宋淑然;高军萍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是以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其逐渐影响医学各个专业领域,如病理学、风湿病学、胃肠病学、免疫学、肾脏病学、肿瘤学、眼科学、外科学等学科[1].IgG4相关性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自体免疫异常是有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受累组织中有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患者血清IgG4水平升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2-3].

    关键词:
  • 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致神经病性关节病一例

    作者:高兰;王昱;郝燕捷;许玉峰;张卓莉

    患者男,62岁.因关节畸形20年入院.患者20年前双肘关节出现畸形,关节部位可触及质硬包块,逐渐明显,不伴关节肿痛及晨僵,但双手至肘关节尺侧感觉逐渐减退,左侧重.近6年发现双腕关节、掌指关节(MC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逐渐膨大,仍无关节肿痛,多次就诊未明确诊断和治疗.3年前双肘关节已经不能完全伸直,同时屈曲困难.2010年3月就诊于我院,为明确诊断收入病房.

    关键词:
  • 以复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文颖;张锦华;胡兴越

    患者男,63岁,于1997年6月25日突发乳头平面以下麻木及大小便障碍.当时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病灶,脊髓MRI可见胸髓肿胀及T6-9节段散在强化病灶.血白细胞计数2.3× 103/μl.脑脊液除了微量总蛋白(511 mg/L)轻度升高外,其他指标正常.根据以上情况,当时诊断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TM),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患者症状部分缓解.后患者于2003年2月、2003年9月及2006年8月类似症状复发3次,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但逐渐进展为需要依靠拐杖行走,T4以下遗留明显麻木.患者于2006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口干、眼干症状.

    关键词:
  • 高频超声筛查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何秀珍;梁峭嵘;余寿益;杨焱;陈韵聪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在2011年体检的447例高尿酸症患者中随机抽查9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根据有否急性痛风发作病史分为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和对照组,运用高频超声分别对外组受检者的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进行观察.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①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和对照组关节病变的超声检出率分别为57%(13/23)、16%(12/75),0(0/100).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x2=9.69,P<0.05).②有症状组有29个病变关节(29/138),其中第1跖趾关节25个,踝关节3个,膝关节1个.无症状组有14个病变关节(14/450),均位于第1跖趾关节.③2组病变关节的超声表现均有滑膜增厚、积液、晶体、骨侵蚀.有症状组有痛风石、滑膜血流表现.结论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已可能出现关节病变.高频超声可作为筛查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的影像学常规检查手段,无症状患者筛查重点在第一跖趾关节,有症状患者筛查重点在第一跖趾关节及曾发作的关节.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羧甲基壳聚糖保护一氧化氮诱导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贺斌;陶海鹰;卫爱林;刘世清;陈庆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MCS)对一氧化氮诱导大鼠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索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软骨细胞;通过不同浓度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实验分为对照组、硝普钠处理组、硝普钠+不同浓度CMCS处理组、硝普钠+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处理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Hoechst33342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变化,罗丹明染色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情况,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p38与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3 mmol/L硝普钠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导软骨细胞发生凋亡,随着硝普钠浓度的增加凋亡率也增加,当硝普钠浓度为3 mmol/L时其凋亡率为69.8%(P<0.05);硝普钠可以增加软骨细胞核碎裂发生率,其核碎裂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硝普钠可降低软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硝普钠可以增加软骨细胞内p-p38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增加4.3倍.不同浓度CMCS可以降低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0%、29.9%、15.2%,与3mmol/L硝普钠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CMCS可以降低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核碎裂的数量;CMCS可以增加硝普钠诱导凋亡软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CMCS可降低硝普钠诱导凋亡软骨细胞内p-p38表达水平.结论 CMCS对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活性来完成的.

  • 地处边塞坚持发展——新疆风湿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思考

    作者:武丽君;滕玉芬

    中国风湿免疫专业的发展历经了近30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风湿学科已成为人才投入的活跃的朝阳学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罕被认知却又常见、多发的疾病.随着风湿免疫性疾病知识在国内的推广及普及,风湿病患者的预后已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对风湿病是"不死的癌症"的悲观、恐惧心理已成为历史,相信在未来对风湿免疫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风湿免疫专业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 2013中国风湿病信息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CRDC暨CSTAR秘书处

    为推动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的风湿病信息化水平,促进风湿病学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研究协作组(CSTAR)及中国免疫学杂志于2013年7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13中国风湿病信息论坛暨第三届CSTAR论坛".秉承"真诚合作、共同发展、资源共享、贡献优先"的工作原则,CSTAR四年来一直坚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统一的研究标准和科学高效的研究信息管理体系为开展高水平多中心学术研究提供保证.本届论坛邀请多位知名学者进行专题报告,重点阐释新技术、新方法在风湿病研究中的应用,分享跨学科的有关风湿病的新认识,为风湿病学及相关学科同仁搭建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

    关键词: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应用中结核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

    作者: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应用中结核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建议组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在中国不断的广泛应用,明显改善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患者的临床进程及预后,使其致残率显著下降,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能力,目前这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已为广大医生所认可.但与此同时,用药安全性的问题也愈发受到了广大风湿科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应用中结核病的预防与管理的问题已经成为临床上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
中华风湿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