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중화풍습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7480
  • 国内刊号: 14-121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2-153
  • 曾用名: 风湿病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栗占国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期刊荣誉:
  •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羟氯喹使用的现状调查

    作者:张萨丽;王秀茹;李春;安媛;周云杉;刘婧;李小峰;王莉枝;王彩虹

    目的 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羟氯喹使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 现场调查全国20家大型医院风湿科就诊的858例RA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病情活动度、羟氯喹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 20.0软件根据不同数据特点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及回归分析等.结果 ①羟氯喹在我国RA患者中使用方案较规范,使用率为19.5%(167/858),64.7%(108/167)达到足疗程,77.8%(130/167)达到推荐剂量,94.6%(158/167)为联合用药,常用的联合药物为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②足疗程使用羟氯喹的RA患者多项疾病活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包括晨僵时间(U=1 670.5,P<0.05)、压痛关节数(U=1 380.5,P<0.01)及肿胀关节数(U=67 974.5,P<0.01)、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U=2 086.0,P=0.01)、患者VAS疾病活动评分(U=2 181.5,P<0.05)、医生VAS疾病活动评分(U=2 086.5,P<0.05)、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U=827.5,P<0.01)、斯坦福健康评定量表(HAQ)评分(U=1 855.5,P<0.01)、红细胞沉降率(U=1 231.0,P<0.05).③羟氯喹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9/167),常见眼部受累(包括眼底黄斑变性、眼前闪光、眼异物感)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167)及1.2%(2/167).结论 在我国大型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有19.5%使用羟氯喹,其中94.6%为联合用药.羟氯喹足疗程使用疗效肯定,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严重不良反应.

  • 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和血清白蛋白在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狄亚珍;吴菱;李蕴言;马田瑞;王天波;林亚红;戴霞华

    目的 观察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IKD)和发热原因不明患儿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血清白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血NT-proBNP、白蛋白水平在早期诊断IK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荧光分析(ELFA)技术测定246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61例IKD患儿(IKD组)及301例入院时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发热组)人院当天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观察血白蛋白等水平.川崎病、IKD患儿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心血管损害组及无心血管损害组.对各组间检测指标比较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各检测指标间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NT-proBNP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获得鉴别心血管损害的佳临界值.结果 ①川崎病组、IKD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发热组[(789.1±4.7)、(824.8±4.4)和(92.5±2.3) ng/L,F=230.736,P均<0.05].②川崎病组、IKD组血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发热组[(33.9±2.8)、(33.8±3.1)和(40.8±3.6) g/L,F=355.648,P均<0.05].③川崎病组、IKD组中心血管损害组与无心血管损害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川崎病组:(2948±3) g/L(103例)和(307±3) g/L(143例);IKD组:(1454±4) g/L(38例)和(323±4) g/L(2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64、4.356,P均<0.05).④当血浆NT-proBNP水平≥933.5 ng/L时,鉴别川崎病、IKD患儿是否存在心血管损害的敏感性为88.1%,特异性为89%.⑤当血浆NT-proBNP>250 ng/L时诊断川崎病、IKD的敏感性分别为80.9%、85.2%,特异性均为85.7%.当同时满足血浆NT-proBNP>250 ng/L及血白蛋白<35 g/L时诊断川崎病、IKD的敏感性分别为67.5%、70.5%,特异性均为99.7%.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250 ng/L)同时伴白蛋白下降(<35 g/L)可能是早期诊断IKD的特异性指标,以血浆NT-proBNP≥933.5 ng/L作为诊断川崎病、IKD患儿心血管损害的临界值可较好地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

  • 性激素替代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杨帆;彭静;赵艳宁;元绍苓;李洋

    目的 探讨性激素替代疗法(HRT)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 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HRT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文献进行研究,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 共有11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HRT与安慰剂相比能够降低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标准均数差(SMD)为-0.22(-0.40,-0.04),P=0.016;升高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加权均数差(WMD)为2.83(0.41,5.26),P=0.022;降低患者的临床评价指标,SMD为-0.19(-0.38,0.00),P=0.048;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SMD为-0.08(-0.37,0.21),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91).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HRT能够降低RA患者的ESR水平及临床评价指标,并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水平,HRT能够减轻RA患者的病情活动并且抑制骨质疏松,可作为RA治疗的新方法或辅助治疗手段.

  • 超声评估附着点病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周博;朱剑;黄烽

    脊柱关节炎(SPA)是以中轴、外周关节以及关节周围组织慢性进展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该组疾病以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为原型,还包括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PsA)、炎性肠病相关性关节炎等.附着点炎是指肌腱、韧带、关节囊插入骨部位的炎症,是SpA的特征性改变.SpA患者附着点部位的炎症渐发展为骨破坏及新骨形成,后者导致韧带及关节强直.研究附着点病变的发展规律,对于了解SpA的发病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组蛋白甲基化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与自身免疫病

    作者:郭靖;钱龙

    组蛋白位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它分为:①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是核小体核心部分,DNA包裹在外面.②联结组蛋白(H1,H5).每2个核心组蛋白聚集形成一个大约有147 bp的DNA分子包绕的1.7圈左手超螺旋翻转的八聚体.在细胞核中DNA浓缩且结构致密,调整DNA结构会形成转录机制,这一过程像个随着特殊刺激能够打开和关闭的抽屉.每个组蛋白亚型都会产生不同的化学修饰导致转录调节,在细胞周期、生长发育、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化学修饰包括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乙酰化等.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在染色质结构改变和基因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将组蛋白甲基化与自身免疫病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志芳;黄烽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存在于健康人体骨髓、脂肪、脐带、脐血、胎盘等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近年研究发现MSCs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力,同时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抗炎特性,这一特性给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就MSCs在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关键词:
  • 代谢性炎症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何凡;丁长海;徐建华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常见的一种关节炎,是老年人关节致残的主要原因.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肥胖、遗传、外伤、关节承重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传统的观念认为,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非炎症因子参与;近年来研究发现,代谢性炎症及炎症因子在骨关节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难治性骨嗜酸细胞肉芽肿一例

    作者:张明君;刘燕鹰;安岩;栗占国

    患者男,19岁,主因"间断腹股沟区疼痛3年,左肋、右肩疼痛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股沟区疼痛,活动后显著,血常规示"嗜酸细胞升高",髋关节X线片示"左耻骨联合骨破坏",活检病理示"嗜酸细胞肉芽肿",行局部激素治疗,症状消失.2年6个月前、2年前及10个月前病情反复,分别予局部骨切除术、局部放射治疗后症状消失.2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腹股沟区疼痛及左肋部、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CT示"左第8肋骨及右肩关节骨破坏",骨代谢示全身多发骨高代谢灶.外周血涂片示:嗜酸细胞8%(参考值0~7%),C反应蛋白(CRP) 38.5 mg/L(参考值0~10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 24 mm/1 h(参考值<15 mm/1 h),血清IgE 942.9 U/ml(参考值0.1~200 U/ml).患者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考虑"多发骨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gtanuloma of bone,EGB)".患者因多次手术、放疗效果不佳,到我科就诊.入院后查体:左耻骨联合、左第8肋缘及右肩关节轻度压痛,右肩关节上举、旋前、旋后、背伸均受限.

    关键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肠壁囊样积气症一例

    作者:王占奎;姜萍;金子骏太;三森明夫

    患者女,53岁,因雷诺现象17年,言语狂躁1周于2012年8月23日入院.36岁时有雷诺现象,心包炎,淋巴细胞减少,抗核抗体阳性,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使用泼尼松及环磷酰胺治疗,泼尼松15 mg/d维持治疗,2个月前自行停药,大约1周前开始自言自语、强笑、躁狂、拒穿衣服,入院时检查为谵妄状态,拒绝回答问题,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1:2560,肌酸激酶1091U/L,抗核糖核蛋白(RNP) 1:64,抗SSA抗体1:4,其余实验室检查均正常.颅脑CT显示额叶枕叶小片状梗死灶.入院后甲泼尼龙1.0 g/d,静脉滴注冲击3次,以后改为水溶性泼尼松20 mg,每日2次.氟哌啶醇15 mg/d,并逐渐减量到2 mg/d,入睡困难时使用氯硝基安定.静脉滴注奥美拉唑20 mg/d,经上述治疗后精神躁狂状态明显改善.9月30日早间呕吐少量茶色胃内容物,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直肠肛诊见黑色便,2d后正常.

    关键词:
  •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变化及与间质性肺疾病的关系

    作者:宋宁;刘爱京;郭宪立;高雪峰;付春玲;关继涛;吴建玲;张瑞芳;彭晨星

    目的 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磷酸二酯酶(PDEs)活性的变化及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关系,探讨PDEs在RA及RA-I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7例初治活动期RA患者分为RA-ILD组30例和单纯RA组37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BMCs中环磷酸腺苷(cAMP) PDEs的活性变化,并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肺损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检验、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RA患者PBMC-cAMP-PDEs活性(51±11)高于对照组(34±8,P<0.01),其中RA-ILD组PBMC-cAMP-PDEs活性(58±10)高于单纯RA组(46±7,P<0.0l).②RA患者PBMC-cAMP-PDEs水平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X线分期、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2、0.441、0.527、0.430、0.466、0.616、0.662、0.519,P均<0.01).③RA-ILD患者PBMC-cAMP-PDEs水平与ERS、CRP、RF、C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6、0.616、0.662、0.488,P均<0.01),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r=--0.563,P<0.01),与肺活量(VC)及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DLCO)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118、-0.259,P>0.05).结论 RA及RA-ILD患者免疫细胞内PDEs活性增高,并与RA疾病活动性及RA-ILD肺损伤严重程度有关,提示PDEs可能参与了RA及RA-ILD的发病过程.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多发性骨髓瘤三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霍月红;王迁;赵岩;孟力平;孙利平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潜在机制.方法 报道3例AS合并MM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临床特点、潜在机制、诊治要点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在处于较长时间AS症状静止期后发生MM,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腰背痛或关节痛,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伴血液、肾脏、神经系统损害等,对非甾体抗炎药不敏感,预后差.结论 长程AS患者病情处于较长时间静止期后症状再次反复,伴有病理性骨折、贫血、反复感染、蛋白尿、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及全身症状等表现时,常规疗效差者,要警惕MM可能.

  • 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作者:钱倩;李娜;沈宏锐;赵哲;邴琪;李楠;胡静

    目的 评价Bohan/Peter标准(B/P标准)与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ENMC)标准对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86例初诊为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骨骼肌病理资料,分别用B/P标准与ENMC标准进行分型诊断,比较两个标准诊断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异同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系统进行非参数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和一致性检验(Kappa分析)方法.结果 B/P标准诊断皮肌炎37例,多发性肌炎49例;ENMC标准诊断皮肌炎46例,多发性肌炎仅14例,其余为嗜酸细胞性肌炎1例、疑诊散发性包涵体肌炎9例,未能分型者5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11例.Kappa分析检验两个标准诊断皮肌炎一致性较好(κ=0.79),诊断多发性肌炎一致性差(κ=0.26).结论 B/P标准对多发性肌炎存在过度诊断、误诊风险.ENMC标准纳入免疫病理,增加了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排除标准,其分型诊断准确性优于B/P标准.

  • 类风湿关节炎CD4+T细胞白细胞介素-9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吴玲;李晶;汤郁;郑东海;尤海燕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胞内白细胞介素(IL)-9、IL-17、干扰素-y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取RA患者活动期25例、稳定期25例和健康人20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阴选获得CD4+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T细胞内IL-9、IL-17、干扰素-γ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9、IL-17、孤核受体(RORγt)、干扰素-γ mRNA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免疫磁珠阴选CD4+T细胞纯度达90%以上.RA患者病情活动组IL-9、IL-17、干扰素-γ的水平显著高于病情稳定组,分别为(1.62±0.23)%与(1.15±0.24)%(P<0.01)、(1.47±0.20)%与(1.04±0.26)%(P<0.01)、(8.1±0.6)%与(6.9±1.0)%(P<0.01);RA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RA病情活动组IL-9、IL-17、RORγt、干扰素-γmRNA水平高于病情稳定组,分别为(3.0±0.6)与(1.8±0.4)(P<0.01)、(4.2±0.9)与(2.3±0.7)(P<0.01)、(4.1±0.7)与(2.9±0.3)(P<0.01)、(4.0±0.8)与(2.3±0.6)(P<0.01),RA组IL-17、RORγt、干扰素-γ mRNA表达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RA患者胞内IL-9水平与胞内IL-17(r=0.632,P=0.001)、干扰素-γ(r=0.515,P=0.008)、DAS28 (r=-0.519,P=-0.009)、外周血ESR水平(r=-0.857,P=0.038)呈正相关,而与C反应蛋白水平(r=0.38,P=0.61)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RA患者体内IL-9、IL-17和干扰素-γ表达增高,可能参与RA炎症.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的微弱诱导剂在狼疮肾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温晓宏;郑毅;陈珊珊;曾小峰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患者体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的微弱诱导剂(TWEAK)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和尿中NGAL、MCP-1和TWEAK水平,其中狼疮肾炎27例、非狼疮肾炎24例.并采集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和Spearman 秩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血清NGAL水平狼疮肾炎组为(122±70)ng/ml高于非狼疮肾炎组(56±34)ng/ml (P<0.01).血清NGAL与整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肾外SLEDAI评分、肾SLEDAI评分、尿蛋白定量(24 h)、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408、0.431、0.339、0.403和0.585,P均<0.05),与血清C3呈负相关(r=-0.396,P<0.01).尿NGAL水平与慢性指数呈正相关(r=0.719,P<0.01).②血清MCP-1狼疮肾炎组(284±1 13) pg/ml高于非狼疮肾炎组(173±69)pg/ml,P<0.01;尿MCP-1水平在狼疮肾炎组M=1154、(P75 41 178,P5 341)pg/mg肌酐高于非狼疮肾炎组M=456、(P75 714,P25 114)pg/mg 肌酐(P<0.01).血清MCP-1水平与整体SLEDAI评分、肾外SLEDAI评分、肾SLEDAI评分、尿蛋白定量(24 h)、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r=0.340、0.416、0.385、0.574和0.654,P均<0.05),与血清C3水平呈负相关(r=-0.458,P<0.01).尿MCP-1水平与全身SLEDAI评分、肾外SLEDAI评分、肾SLEDAI评分、血清抗dsDNA抗体、尿蛋白定量(24 h)、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rs=0.448、0.429、0.459、0.412、0.375和0.419,P均<0.05).尿MCP-1水平与慢性指数呈正相关(r=0.689,P<0.01).③6例狼疮肾炎尿中可检测到TWEAK.结论 尿NGAL和MCP-1水平升高提示肾脏慢性损伤.血NGAL和血、尿MCP-1水平在狼疮肾炎活动时均明显升高,可用于监测狼疮肾炎病情活动.TWEAK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 关于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治疗的几点思考

    作者:戴冽

    痛风(gout)已成为炎性关节炎中常见的疾病,也是风湿病领域中为数较少的发病机制比较明确并有相应治疗药物的疾病,甚至有学者认为痛风是一个可"治愈"的疾病[1].通过降尿酸治疗等措施长期维持血尿酸在60 mg/L以下可使痛风不再发作,已沉积的尿酸盐晶体(MSU)及痛风石溶解并不再沉积,即达到"治愈".然而临床实际中,痛风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降尿酸治疗的不规范.

    关键词:
  • 痛风诊断和治疗的新建议

    作者:张晓慧;张卓莉

    痛风是常见的炎性关节病之一,在西方男性中的患病率高达1%~2%.痛风是由于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和其他组织中沉积所致,是导致患者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疾病.使血尿酸水平降低、尿酸盐晶体溶解、减少急性痛风的发作以及终治愈疾病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目标.尽管关于痛风诊疗有过几个版本的指南和推荐,但均不尽完善.近年来治疗痛风新药物的问世、目标治疗的理念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来自14个国家的474位风湿科医生在2年时间里,经过全面的否文献综述和讨论表决,就痛风的诊断和治疗达成了新的共识,总结为10条推荐,于2013年7月发表在Ann Rheum Dis上,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
中华风湿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