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장외여장내영양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810X
  • 国内刊号: 32-147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肠外与肠内营养》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宁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肠内营养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燕蕊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EN)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智力障碍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合并SMAS的病儿采用EN治疗. 结果:共回顾性分析了368例智力障碍儿童,其中有21例(5.71%)病儿病程中并发了SMAS,并接受了EN治疗.治疗时间为29 ~ 167(106.35 ±43.32)d,有17例(80.95%)病儿获得临床治愈.治疗后病儿的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各项营养指标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年,有2例病儿症状复发,再次行EN治疗后获得治愈.结论:采用EN治疗智力障碍儿童SMAS不仅能改善病儿的营养状况,而且安全可靠.

  • 间歇经口管饲胃肠营养法对帕金森病所致吞咽障碍病人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和平;焦冰;王留根;李小云;关晓波;李磊;曾西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法对帕金森病(PD)所致吞咽障碍病人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PD所致的吞咽障碍病人5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病人均给予PD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病人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法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所有病人于入院24 h内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营养状况及吞咽障碍评定,比较两组方法的差异. 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法不仅可有效地改善PD导致吞咽障碍病人的营养状况,而且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海燕;张飞忠;周华;冯萍;郑雪莲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将299例行PN治疗的早产儿根据是否为PNAC分为PNAC组(n=32例)和非PNAC组(n=267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和营养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早产儿在胎龄、出生时体重、贫血、新生儿感染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在禁食时间,氨基酸、脂肪乳和乳类的热量比,每天总热量和喂养困难等方面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禁食时间长、氨基酸和脂肪乳提供热量比率高、胎龄低、新生儿感染均为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P<0.05).乳类提供热量比率高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禁食时间长、氨基酸与脂肪乳提供热量比率高、胎龄低、新生儿感染等为PNAC的危险因素.依此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明显降低PNAC的发生率.

  • 腹部外科病人术后镇痛对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秀芳;谢业花;王仁轩;周晶;彭南海

    目的:研究腹部外科病人术后合理有效的镇痛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100例胃肠道疾病拟行剖腹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术后第1~3天,静脉给予曲马朵;试验组病人术后第1~3天静脉给予曲马朵,第4~7天再口服曲马朵片.观察病人术后疼痛评分,并于术前、术后第3、7天观察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使用镇痛剂1周,能量代谢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4天,试验组病人活动时疼痛评分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手术后使用足量有效的镇痛,可减少术后病人的应激反应,降低能量代谢.

  • 电针刺激天枢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作者:蔡俊丹;颜汉文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天枢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EN)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将117例重型颅脑损伤行EN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61例).试验组病人在EN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穴位;对照组只给予EN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发生误吸、反流、吸入性肺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每天测定病人胃黏膜的二氧化碳分压(PgCO2)和pH值(pHi)以及胃潴留量和喂养量. 结果:试验组病人电针刺激穴位后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经电针刺激穴位后胃黏膜PgC02明显降低,胃黏膜pHi明显升高,胃潴留量明显减少,喂养量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电针刺激天枢穴位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EN治疗的并发症.

  • 胃造口与常规鼻饲肠内营养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及细菌谱分析

    作者:金晨慈;池琼;周勇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PEG)与常规鼻胃管(NGT)行肠内营养(EN)支持的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及细菌谱的差异. 方法:选择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的需要EN支持的病人120例,根据病人及家属的意愿分为PEG组和NGT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例次以及痰细菌培养的结果. 结果:术后1年随访的临床资料显示,PEG组病人共发生1 1例次下呼吸道感染,培养到细菌17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大肠埃希菌3株、流感嗜血杆菌3株等.NGT组病人共发生53例次下呼吸道感染,培养到细菌38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等. 结论:PEG较传统NGT管饲营养能明显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对需要长期行EN治疗的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术前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营养和并发症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李卡;郭海燕;张静;胡艳杰;黄明君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EN)制剂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营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探讨术前辅助免疫增强型E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胃肠外科结直肠癌专业组收治的123例符合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8例病人,在术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免疫增强型EN制剂;对照组65例,术前行常规治疗,使用普通口服EN制剂.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两组病人术前营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病人血清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RS 2002营养风险评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其中切口出血、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使用免疫增强型EN制剂可有效地提高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谷氨酰胺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肠黏膜通透性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于婷婷;舒晓亮;张勇胜;姚颖;唐大寒

    目的:系统评价谷氨酰胺(Gln)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等的文献资料,评价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经筛选共纳入9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421例受试者.结果显示,Gln可以降低腹部手术后病人肠黏膜乳果糖/甘露醇的比值[WMD=-0.05,95% CI(-0.09,-0.01)(P=0.01)],降低腹部手术后病人二胺氧化酶浓度[WMD=-1.60,95% CI(-1.89,-1.31)(P<0.01)],并有降低术后病人循环D-乳酸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WMD=-8.14,95% CI(-18.12,-1.84)(P=0.11)]. 结论:Gln能有效地降低外科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肠黏膜通透性,降低二胺氧化酶浓度,目前证据不能充分肯定Gln对循环D-乳酸有影响.

  • 肠内营养联合聚乙二醇在结直肠肿瘤伴不全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作者:瞿紫微;张红芬;李晓辉;吴彪;肖新波

    目的:探讨口服肠内营养(EN)联合聚乙二醇对伴有不全肠梗阻的结直肠肿瘤病人行围手术期准备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对结直肠癌伴有不全梗阻的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n=72)病人术前口服整蛋白型EN和聚乙二醇进行围手术期准备;对照组(n=105)病人术前给予流质饮食和冲服番泻叶行常规术前准备.观察两组病人术前营养评分、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吻合口瘘、感染并发症、免疫指标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等. 结果:研究组病人营养评分、肠道清洁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病人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病人术后第7天的IgG、IgM和CD3+、CD4+、CD8+、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术前1d血浆内毒素含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整蛋白型EN制剂联合聚乙二醇在结直肠肿瘤伴不全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不仅术中肠道清洁度满意,而且还能改善病人术后营养和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

  • 肠内营养对艾滋病病人细胞凋亡膜表面分子及其配体影响的研究

    作者:郭世奎;王昆华;陈嘉勇;龚昆梅;包维民;刘为军;雷毅;龚方友

    目的:应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研究EN对艾滋病(AIDS)病人细胞凋亡膜表面分子及其配体(FAS/FASL)的影响. 方法:检测30例AIDS病人服用EN液前和服用4周后FAS/FASL的指标变化,分析AIDS病人肠道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AIDS病人应用EN治疗4周后FAS/FASL明显降低,与EN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EN治疗对AIDS病人的FAS/FASL具有调节作用.

  • 肠内肠外营养在胃癌病人术后临床价值的分析

    作者:冯禄;张凯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给予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在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胃癌病人术后经EN和PN支持治疗的效果.将胃癌术后病人根据营养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N组(130例)和PN组(70例).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IgA、IgG、IgM水平的变化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支持平均每天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术后第7天,EN组病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与PN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IgA、IgG、IgM水平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N相比,EN组在经7d营养支持后,白细胞计数、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EN组术后切口感染和肠梗阻发生率均低于PN组,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PN组. 结论:与PN支持比,EN可有效地改善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三种主观评价量表对中老年脑卒中住院病人营养评估效果的比较

    作者:何凤怡;陈超刚

    目的:比较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和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对评估中老年脑卒中病人营养状况的效果. 方法:选取116例中老年脑卒中病人,采用NRS 2002、MNA-SF、PG-SGA和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结果评价营养状况以及营养不良的诊断和分级. 结果:NRS 2002、MNA-SF、PG-SGA的营养不良评估结果均与体格检查和生化测定结果显著相关(P<0.05).筛选营养不良病人时,NRS 200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5.7%)和特异性(50.0%),约登指数为45.7%,高于MNA-SF和PG-SGA;筛选中、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时,MNA-SF具有较高的特异性(73.5%),约登指数为55.2%,高于NRS 2002和PG-SGA. 结论:对中老年脑卒中的住院病人,NRS 2002可更有效地筛选营养不良,MNA-SF可更有效地精选中、重度营养不良.

  • 大连地区部分成年病人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调查

    作者:庄媛媛;于英慧;张鑫;丁文军

    目的:了解大连市区成人维生素D营养状况. 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营养门诊病人首次测定的25(OH)D结果进行收集和分析. 结果:共395例病人的25(OH)D结果纳入分析,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5.05±9.36)ng/ml,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分别为30.63%和63.04%.在冬春季(n=190)和夏秋季(n=205)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2.89±8.12)ng/ml和(17.06±9.98) ng/ml,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40%和21.95%,维生素D不足率分别为55.26%和70.24%;血清25(OH)D水平存在季节性差异(P<0.01). 结论:大连市居民成人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干预.

  • 盐酸右美托咪定调节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自主神经功能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作者:张璐瑶;聂垚;童智慧;顾萍萍;李维勤;黎介寿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自主神经活性和肠黏膜屏障的可能作用. 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和Dex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SAP组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SAP模型,Dex组在建立SAP模型后持续静脉输注Dex注射液.持续监测大鼠心率变异性(HRV),观察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肠黏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在造模后4、8和12 h抽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变化.通过肠黏膜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评估肠道中性粒细胞活性,通过丙二醛(MDA)水平评估肠道脂质氧化应激水平. 结果:SAP组大鼠HRV明显降低,Dex组大鼠HRV明显高于SAP组.Dex能降低SAP大鼠肠黏膜炎性因子、MPO和MDA水平,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并且,Dex组大鼠血清iFABP水平明显低于SAP组. 结论:Dex能降低SAP大鼠交感神经活性,减轻肠黏膜损伤.

  • 脓毒症大鼠肠上皮细胞自噬水平的研究

    作者:万晟霞;张宏泽;马爽;石斌;刘景全

    目的:研究盲肠结扎穿刺(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小肠上皮自噬水平,探讨自噬与脓毒症肠上皮损害的关系. 方法:建立大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收集大鼠血清和小肠上皮黏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黏膜细胞因子的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rt-PCR法检测小肠黏膜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以及转录水平,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血清和黏膜细胞因子TNF-α在4h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在脓毒症8h明显升高,12 h下降,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C3基因也表现出早期升高随之下降的趋势. 结论:大鼠在脓毒症时,小肠黏膜受损,其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早期升高,随后下降.自噬受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失调.

  • 经皮内镜下盲肠造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应用和护理

    作者:黄迎春;王新颖;彭南海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灌肠是治疗UC的有效方法.传统的经肛保留灌肠只对病变局限于直肠、左半结肠者有效,对病变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的病人效果不佳.1986年,就有学者提出经皮内镜引导下盲/结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costomy/colostomy,PEC)[1],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结肠假性梗阻病人的治疗中.2006年,英国出版了PEC的应用指南[2]明确了PEC的适应证,但未见其应用至UC的治疗.我们应用PEC技术建立顺行灌肠通道治疗了11例UC病人,现将报道如下.

  • 改良盲插法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谢艳梅;幸莉萍;梁玮秦

    为防治危重症病人经胃喂养时发生胃-食管反流导致的肺炎和营养不良,多项临床指南推荐“对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反流和误吸高风险的危重症病人,宜选择经小肠营养”[1-3].留置小肠营养管的方法,除了手术中放置、内镜引导、X线辅助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置管术外,已有不少床边盲插鼻空肠管置管的报道.盲插法是指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将导管头端通过幽门送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如胃内注气法[4]、床边盲插鼻肠喂养管[5]、盲视放置鼻空肠管[6]、盲插鼻肠管[7-8]等,均介绍了床边盲插鼻空肠管技术.我们对传统鼻空肠管置入术与改良鼻空肠管置入术进行比较,观察ICU病人的置管成功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对不同蛋白质含量肠内营养支持反应的研究

    作者:吴剑

    重症颅脑损伤(SBI)可并发低清蛋白(ALB)血症,既容易使病人感染率和病死率增加,又会加重脑损伤.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治疗可减少低ALB血症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我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NICU)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60例SBI病人随机分组,分别给予高蛋白营养制剂和标准营养制剂的肠内营养(EN)支持,并对其进行对照研究,以期为SBI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术后固定器置入综合征1例报道

    作者:石华伟;汤汉林;姜海平

    1 临床资料病人,男,76岁,因“反复吞咽疼痛3个月余”入院,诊断为“下咽癌”,于2012年6月2日行“下咽肿物切除±双侧淋巴结清扫和气管切开术”.术后1个月开始留置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EN).采用的EN制剂为能全力(纽迪希亚公司产品)500 ml/d,逐渐增加至1 250ml/d,持续135 d.在执行EN支持的同时,对病人加强吞咽训练,但仍进食呛咳明显,期间伴有肺炎发生,鉴于病人短时间内仍不能自行进食,决定更改EN途径,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术(PEG).遂于术后第165天行PEG,使用纽迪希亚公司PEG管,型号为CH18.PEG后当天经胃造口管输注能全力,但皮肤穿刺口有少量EN液溢出,考虑为PEG装置内垫片与胃壁贴合不紧密,经从体外提拉营养管,调整内垫片与胃壁贴合紧密后好转.PEG术后半个月,皮肤穿刺口再次出现营养液外渗,而且量逐渐增多,给予穿刺口换药处理.PEG术后第26天,出现经胃造口管输注的营养液大量从造口回渗,且输注阻力增大,EN无法实施,决定暂停EN行内镜检查.

  • 加压氧联合治疗经PEG行肠内营养支持病人管周严重感染1例

    作者:王震;贾萍;郑海宁;管亚东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置管术(PEG/J)因操作简便、安全、病人耐受良好,是有利于长期肠内营养(EN)的治疗方法[1],但因病人不同的病情和护理条件,常继发切口感染、导管移位或阻塞、造口旁渗漏等并发症[2].近,我科治疗1例PEG/J术后出现切口旁严重感染,采用加压氧联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 基因重组肠三叶因子对肠上皮细胞修复和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良喜;孙曙光;毛学飞;邓向东;潘晓峰;张方;孙勇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肠三叶因子(ITF)对肠上皮细胞(IEC-6)是否具有促进修复和保护的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重组ITF.首先,采用MTT法观察ITF对IEC-6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其次,制作IEC-6细胞机械损伤模型,观察ITF对IEC-6细胞移行速率的影响;后,采用烧伤血清致IEC-6细胞损伤模型,观察ITF对IEC-6细胞的保护作用. 结果:各种浓度的ITF对IEC-6细胞具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ITF可加快IEC-6细胞移行速度,是对照组的2~3倍(P<0.01).ITF可明显降低烧伤血清致IEC-6细胞损伤程度,反映细胞损伤的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下降,且作用持续12 h.联合使用黏蛋白(Mucin)可显著加强ITF的细胞保护作用,谷丙转氨酶(ALT)、AST、LDH活性显著降低,且保护作用延长至48 h(P<0.01). 结论:ITF可加快细胞移行速度,促进受损肠黏膜屏障的重建,对肠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单独使用ITF对细胞增殖影响不明显,与Mucin联合使用,其保护作用明显增强.

肠外与肠内营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