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중화심혈관병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8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758
  • 国内刊号: 11-21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cv.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右心室双出口的新分型方法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指导作用

    作者:逄坤静;孟红;王浩;胡盛寿;花中东;潘湘斌;李守军

    目的 探讨先天性右心室双出口(DORV)的新分型方法,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治疗的521例DOR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大动脉的位置关系[分为大动脉关系正常(NA)和大动脉关系异常(AA)]、室间隔缺损与大动脉是否相关[分为大动脉相关室间隔缺损(VSD-A)和远离大动脉的室间隔缺损(VSD-N)]和肺动脉口是否狭窄[分为合并狭窄(POTO)和不合并狭窄但合并肺动脉高压(PHTN)],将DORV分为8型:Ⅰ型(NA,VSD-A,PHTN)、Ⅱ型(NA,VSD-A,POTO)、Ⅲ型(NA,VSD-N,PHTN)、Ⅳ型(NA,VSD-N,POTO)、Ⅴ型(AA,VSD-A,PHTN)、Ⅵ型(AA,VSD-A,POTO)、Ⅶ型(AA,VSD-N,PHTN)和Ⅷ型(AA,VSD-N,POTO).通过超声心动图(部分患者结合心血管造影和CT检查结果)对患者的DORV进行分型,分析此分型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对外科术式选择的指导作用.结果 521例DORV患者的分型结果中,Ⅰ型90例(17.3%),Ⅱ型94例(18.0%),Ⅲ型33例(6.3%),Ⅳ型34例(6.5%),Ⅴ型64例(12.3%),Ⅵ型61例(11.7%),Ⅶ型33例(6.3%),Ⅷ型112例(21.5%),新分型方法涵盖了全部DORV病例.对照术中探查或未行手术者的心血管造影和CT检查结果,DORV新分型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在排除了双心室矫治的禁忌证后,不同分型的DORV对应选择不同的外科术式,有效指导了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结论 新分型方法能够准确诊断DORV病变,对外科治疗方案及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 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作者:赵蕾;田庄;方全

    目的 总结心肌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经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心肌淀粉样变的3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的特点.结果 心肌淀粉样变患者发病年龄较晚,平均(54±11)岁,且多见于男性(20例,64.5%),血压基本正常.患者入院症状各异,以下肢水肿(13例,41.9%)、胸闷憋气(12例,38.7%)、腹痛腹泻(9例,29.0%)等表现多见.患者心电图以肢体导联低电压(20例,64.5%)、胸导R波递增不良(20例,64.5%)、假性病理性Q波(17例,54.8%)、ST-T改变(27例,87.1%)为主要表现.超声心动图结果示31例患者左心房增大25例(80.6%),室间隔增厚22例(71%),心内膜下出现毛玻璃样改变12例(38.7%),心室限制性舒张功能减低24例(77.4%),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14例(45.2%),左心室射血分数<50%10例(32.3%).31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MRI心脏扫描和延迟增强扫描,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室壁和(或)室间隔增厚,3例出现房间隔增厚,4例伴有左心房增大,3例伴有右心房增大,MRI延迟强化示3例患者均出现心内膜弥漫性延迟强化和室间隔肥厚并延迟强化,其中1例伴房间隔延迟强化,2例出现心内膜下延迟强化,2例表现为室间隔和游离壁强化.结论 临床上心肌淀粉样变患者主要以胸闷气促、下肢水肿等为临床表现,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导R波递增不良和假性病理性Q波,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壁增厚伴毛玻璃改变,心脏MRI提示延迟强化.在未进行病理活检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具有上述特征可高度怀疑心肌淀粉样变.

  • 中国N末端B型利钠肽原、B型利钠肽和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来源及决定限的分布

    作者:张路;王薇;钟堃;何法霖;王治国

    目的 统计2014年中国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实验的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B型利钠肽(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参考区间来源,并描述决定限的分布.方法 提取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14年全国NT-proBNP、BNP和Hcy第1次室间质量评价回报结果中参考区间和决定限的相关信息.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13.0软件对剩余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参考区间来源及决定限分布.并按检测系统对NT-proBNP和BNP进行分组统计,按试剂厂家对Hcy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有330、119和339个实验室分别上报了血NT-proBNP、BNP和Hcy数据,但其中只有133、54和102家实验室回报了决定限的相关信息.3个项目参考区间来源比例高的均为试剂厂家说明书[NT-proBNP 76.97%(254/330),BNP 89.08%(106/119),Hcy 83.19%(282/339)].本调查中NT-proBNP、BNP和Hcy分别只有36.53%(122/334)、45.38%(54/119)和47.95%(164/342)的实验室对直接引用的参考区间进行了验证.3个项目决定限的均值和中位数并不接近(NT-proBNP 507.99ng/L和300.00ng/L,BNP 342.72ng/L和100.00ng/L,Hcy 17.34μmol/L和15.00μmol/L),P2.5~P97.5范围广(NT-proBNP125.00~1800.00ng/L,BNP 87.50~4562.50ng/L,Hey 4.15~50.00μmol/L).决定限范围,NT-proBNP为60.00~7000.00ng/L,BNP为80.00~7000.00ng/L,Hcy为1.5~52.00μmol/L.秩和检验示NT-proBNP、BNP和Hcy的P值分别为0.449、0.208和0.754,显示3个项目各组间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实验室血NT-proBNP、BNP和Hcy决定限分布变异性很大,参考区间来源不统一,应尽快建立适应中国人群的参考区间,推进全国参考区间的一致化和标准化.

  • 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交感神经重构的关系

    作者:祖克拉·吐尔洪;周祁娜;王红丽;周贤惠;李耀东;张宇;李晋新;张疆华;邢强

    目的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犬模型,并探讨新发心房颤动与交感神经重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比格犬分为4组,A组结扎左回旋支(n=6),B组结扎左回旋支、右房前支和右房中间支(n=6),C组结扎前室间支(n=6),D组为假手术组(n=6).测定心肌梗死前、梗死后30min、2h和4h的心房颤动诱发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有效不应期(ERP)、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1)右心房和左心耳Burst刺激后,B组的心房颤动诱发率高分别为96.7%(58/60)和95.0%(57/60),A组高分别为81.7%(49/60)和38.3%(23/60),C组高分别为28.3%(17/60)和35.0%(21/60),D组高分别为20.0%(12/60)和33.3%(20/60).(2)梗死后4h,B组左心耳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193.5±54.7)s,均长于A组的(53.8±9.4)s、C组的(45.0±19.5)s和对照组的(16.7±4.5)s(P均<0.05).(3)B组梗死后30min的左心耳ERP为(173.8±8.0)ms,长于梗死前的(162.5±6.4)ms(P<0.05);梗死后2和4h的左心耳ERP分别为(145.0±6.1)ms和(137.2±6.3)ms,均较梗死前缩短(P均<0.05).(4)左心房和左心耳TH阳性神经纤维密度A组分别为(3485±694)μm2/mm2和(2645±454)μm2/mm2,B组分别为(7873±1159)μm2/mm2和(3070±605)μm2/mm2,均分别高于C组的(1474±475)μm2/mm2和(1177±277)μm2/mm2及对照组的(678±206) μm2/mm2和(489±125)μm2/mm2(P均<0.05),且B组右心房、右心耳的TH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A组(P均<0.05);左心房和左心耳NET阳性神经纤维密度A组分别为(476±75)μm2/mm2和(414±52)μm2/mm2,B组分别为(527±81)μm2/mm2和(429±85)μm2/mm2,均分别低于C组的(1044±105)μm2/mm2和(867±67)μm2/mm2及对照组的(1438±60)μm2/mm2和(1027±119)μm2/mm2(P均<0.05).结论 同时结扎犬的左回旋支、右房前支和右房中间支,可明显提高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建模成功率和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MI后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可能与心房颤动的触发和持续有关.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一例

    作者:刘鑫;陈少敏;曾辉;吴松;张喆;王贵松;冯新恒;郭丽君;高炜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胸痛9年余,下肢水肿3个月,呼吸困难20d”,于2015年3月17日入院.患者9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骨后闷痛.4年前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近段偏心性狭窄70%;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75%;左回旋支细小,开口狭窄90%,中远段狭窄50%~6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内膜不光滑;后降支中段狭窄30%.造影后于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分别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

    关键词:
  • 重症肌无力合并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作者:高欣;朱皓

    患者女性,65岁,因“左眼睑下垂3年余,加重1个月,突发呼吸困难6h”于2015年1月23日15:00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左眼睑下垂,抬起费力,休息后好转,疲劳后加重,无晨轻暮重,无复视,服用溴吡斯的明(6粒/d)后症状好转.1年前因情绪激动,出现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连续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双上肢近端无力症状加重,抬臂动作受影响,溴吡斯的明逐渐加量至10粒/d,但症状持续加重,于2015年1月7日入我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 吸食冰毒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杨雪林;邹海

    患者男性,29岁,因“吸食冰毒后突发剧烈胸痛1h余”,于2011年11月12日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入院前1h余吸食冰毒,数分钟后突发胸痛,以胸骨后为主,呈压榨性疼痛,疼痛难以忍受,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送入我院急诊室后约10min,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四肢抽搐,血压测不出,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心电监护仪提示心室颤动.随即予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注射肾上腺素、建立静脉通道.治疗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然后送至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诊治.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病史,否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卒中家族史,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饮酒10余年,每天啤酒2瓶;吸烟10余年,每天20余支.25岁开始间断吸毒,主要吸食冰毒,剂量不定,3~4次/周.

    关键词:
  •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致L(o)ffler心内膜炎及心原性栓塞一例

    作者:孔令秋;钟雪梅;王芳;唐红

    患者男,4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于2013年5月9日来我院就诊.入院前1个月患者出现活动耐量下降,偶有脚踝处水肿.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及心房颤动等家族史,无疫区居住史.入院查体示轻度贫血貌,心脏向左侧扩大,二尖瓣听诊区闻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关键词:
  • 自噬:一种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靶点

    作者:明星;王永顺;崔金金;刘惊今;刘友斌;于波

    自噬(autophagy)的定义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后提出的,是指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自噬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能见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erosis,AS)被认为是一种动脉内的慢性炎症反应,缓慢进展并逐渐出现临床症状,其主要特点是AS斑块的形成,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及吸烟等[1-2].

    关键词:
  • 长链非编码RNA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庚泽;曾春雨

    人类基因组中,可转录基因占据了90%的比例[1],但这其中仅有2%为蛋白编码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人类仅存在约20000~25000个蛋白编码基因[2],与线虫的编码基因数量相仿[3].人们不禁产生疑问,基因组中其余98%可转录基因是什么,他们的功能是什么.得益于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转录组学生物信息算法的日趋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基因组中除蛋白编码基因外,其余绝大多数均以非编码RNA的形式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中[4].在众多类型的非编码RNA中,人们对长度为21~23nt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研究为深入.miRNA早于20年前在线虫体内被发现,并且在进化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2000个miRNA在人体内被鉴定出来.

    关键词:
  • 双联和三联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蒲连美;李红;金泽宁;李响;杨铎

    抗血小板治疗和血运重建术是挽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生命、减少再发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远期转归的重要措施.作为ACS重要的血运重建方法之一,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过程中对血管壁造成损伤,使胶原暴露,血小板活化、聚集并黏附在损伤局部等因素均促使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造成PCI功亏一篑.

    关键词:
  • 代谢性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对北京社区居民新发高血压的影响

    作者:王历;张春芳;夏昆;丁荣晶;李建超;陆凯;李芝峰;胡大一

    目的 分析北京社区居民新发高血压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于2007年6-8月和2009年6-8月对7222名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现场调查.探讨2年间新发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与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基线时血压正常人数为4034名,2年后该人群新发高血压人数为978例,患病率为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时处于高血压前期(OR=3.512,95%CI2.965~4.168)、超重(OR=1.654,95%CI1.423~1.918)、肥胖(OR=2.264,95%CI1.633~2.951)、经常饮酒(OR=1.493,95%CI1.231~1.775)、代谢综合征(OR=1.329,95%CI1.227~1.414)、年龄(每增长5年,OR=1.226,95%CI1.115~1.335)和男性(OR=1.135,95%CI1.018~1.221)为新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是新发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OR=0.692,95%CI0.476~0.897).结论 北京社区居民新发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超重、肥胖、经常饮酒、代谢综合征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等密切相关.

  • 老年人群长时收缩压变异性与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作者:安莎莎;郑晓明;李志芳;王洋;吴云涛;张文艳;赵海燕;武爱萍;王瑞霞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长时收缩压变异性(SBPV)与短时SBPV的相关性.方法 2006至2007年第1次对开滦集团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此后分别于2008至2009、2010至2011、2012至2013年进行第2、3、4次健康体检,并于第3次体检时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2814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464名,将其中长时及24h血压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752名纳入统计分析.长时SBPV用长时收缩压标准差(SSD)来表示,长时SSD采用2006至2007、2008至2009、2010至2011、2012至2013年度的收缩压值计算;短时SBPV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SSD来表示,即24h SSD、日间SSD和夜间SSD.按照长时SSD的三分位数,将其分为3组:第一分位组长时SSD<9.09mmHg(1mmHg=0.133kPa),第二分位组长时SSD≥9.09mmHg且<14.29mmHg、第三分位组长时SSD≥14.29mmH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长时SBPV与短时SBPV的关系.结果 (1)研究对象的年龄为(67.0±5.7)岁,女性占37.8%(284/752).(2)第一、二、三分位组的24h SSD分别为(14.7±4.0)mmHg、(14.7±3.5)mmHg和(15.7±4.4)mmHg(P=0.010),日间SSD分别为(14.1±4.4)mmHg、(14.2±3.5)mmHg和(15.4±4.6)mmHg(P<0.001),夜间SSD分别为(12.0±4.4)mmHg、(11.8±4.8)mmHg和(11.9±4.9)mmHg(P=0.9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三分位组是日间SSD>14.00mmHg的危险因素(OR=1.51,95%CI:1.03~2.23,P=0.037);第三分位组不是24h SSD>14.41mmHg(OR=1.10,95%CI:0.75~1.61,P=0.639)和夜间SSD>11.11mmHg(OR=0.98,95%CI:0.67~1.42,P=0.899)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群高长时收缩压变异性是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增高的危险因素.

  • 早期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作者:李世强;傅向华;代玉涵;刘晨;汪雁博;李伟;吴伟力;谷新顺;郝国桢

    目的 前瞻性探讨早期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早期重构的影响.方法 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发病时间<12h的急性前壁STEMI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注射rhBNP组48例(PCI术前至少5min开始应用,首剂给予冲击量1.5μg/kg弹丸式静脉注射,随后以0.0075~0.03μg·kg-1·min-1维持静脉注射5d)和静脉注射硝酸甘油(NIT)组45例(至少PCI术前5min开始应用,10~100μg/min维持静脉注射5d),PCI术中均采用缺血后适应(PC)技术.比较两组患者IRA开通时TIMI血流、校正TIMI血流帧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住院期间心肌坏死标志物变化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6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左心室形态、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点、IRA开通时间及PCI术中选择的支架长度、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rhBNP组IRA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及TIMI心肌灌注3级获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8%(46/48)比86.7%(39/45),P=0.162;72.9%(35/48)比62.2%(28/45),P=0.500],而rhBNP组校正TIMI血流帧数明显低于NIT组(21.0±8.7比28.2±14.8,P=0.005);计算机辅助测定PCI术后72h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曲线下面积,rhBNP组较NIT组减少27%[(3249±1101)U/L比(4474±1661)U/L,P=0.010],血清肌钙蛋白Ⅰ(TnI)曲线下面积亦较NIT组减少18%[(3670±942)μg/L比(4541±1098)μg/L,P=0.021];术后1周,rhBNP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NIT组有升高趋势,rhBNP组患者E/e'指数较NIT组有显著改善(11.95±3.31比14.60±4.09,P=0.030),比较两组患者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rhBNP组优于NIT组(1.74±0.17比2.40±0.55,P<0.001);入院即刻两组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7±84.3)ng/L比(160.2±78.8)ng/L,P=0.723],rhBNP组PCI术后7d的BNP水平低于NIT组[(68.3±37.8)ng/L比(129.4±64.4)ng/L,P<0.001];随访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rhBNP组患者的LVEF(51.7%±12.7%比46.9±9.6%,P=0.024)和WMSI(1.69±0.35比1.92±0.47,P=0.020)均优于NIT组.结论 对于在急诊PCI术中已采用PC技术治疗的前壁STEMI患者,早期应用rhBNP可在PC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改善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室功能,阻抑左心室早期和后期重构.

  •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龚志忠;齐玥;赵帆;刘静;王薇;刘军;孙佳艺;解武祥;李岩

    目的 通过评价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水平及其变化的关联性,探索降低VLDL-C的有效方法.方法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两家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363例从未服用过他汀药物的冠心病中高危患者,基线时测定患者体内VLDL-C水平和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水平,并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期间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20mg/d对血脂进行干预,共持续4周,试验结束时再次测定VLDL-C和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水平.分析时按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水平或降低幅度三分位进行分组及交叉分组,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调整年龄和性别后比较在不同胆固醇吸收和合成状态下患者VLDL-C的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VLDL-C的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关联性.结果 (1)363例患者中终共283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为(55.43±9.01)岁,VLDL-C基线水平为1.06(0.65,1.86)mmol/L,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为6.01(3.78,9.45)mg/L,合成标志物7-烯胆烷醇为13.46(8.30,21.07)mg/L.(2)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结果均显示VLDL-C基线水平与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153,P<0.05),但与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烷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2,P=0.173).在不同的胆固醇吸收、合成状态下随着基线菜油固醇水平的升高,VLDL-C基线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性检验P=0.035).(3)经4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VLDL-C下降了38.0%,VLDL-C的降幅与菜油固醇的降幅呈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随着菜油固醇下降幅度的增加,VLDL-C的下降幅度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32),而VLDL-C变化与7-烯胆烷醇变化的相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P=0.798).结论 VLDL-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有明显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否可以更有效降低VLDL-C水平提供了初步的假设.

  •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冠心病严重程度及支架置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鄢高亮;王栋;乔勇;孔文杰;沙翔;程天宇;张海荣;侯建同;汤成春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支架置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在中大医院心内科首次接受冠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l408例.根据是否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Hcy)分为两组,合并H-Hcy组798例(Hcy≥10μmol/L,占56.7%)、未合并H-Hcy组610例(Hcy<10μmol/L,占43.3%).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SYNTAX评分及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判断血清Hcy水平与支架置入患者MACCE的相关性.结果 与不合并H-Hcy组患者比较,H-Hcy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更为严重,表现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更多(2.11±0.87比1.91±0.82,P<0.001)、三支病变的比例更高[39.7%(317/798)比29.5%(180/610),P<0.001]和SYNTAX评分更高(36.99±39.66比27.39±32.70,P=0.001).H-Hcy组患者随访1年累积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8.4%比8.9%,P<0.001).糖尿病(OR=1.530,95%CI1.142~2.050,P=0.004)、年龄(OR=1.065,95%CI1.038~1.093,P<0.001)及Hcy水平(OR=1.019,95%CI1.005~1.033,P=0.009)是影响MAC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高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且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MACCE的一个独立的预测因素.

  • 8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王华;方芳;柴坷;罗瑶;刘兵;刘东戈;何淑蓉;刘德平;杨杰孚

    目的 总结≥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病理特点,分析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9年4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北京医院病理科资料库的系统病理解剖资料,纳入60~100岁老年尸体解剖病例,共909例,分为60~79岁组(456例)和≥80岁组(453例).通过与60~79岁组比较,总结≥80岁组中病理诊断冠心病的检出率,分析病理诊断冠心病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的比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临床诊断冠心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与60~79岁组比较,≥80岁组中冠心病病理检出率更高[63.8%(289/453)比39.9%(182/456),P<0.01].与60~79岁冠心病(病理诊断)病例比较,≥80岁冠心病(病理诊断)病例中陈旧性心肌梗死[63.0%(182/289)比51.6%(94/182),P<0.05]和慢性心肌缺血[22.5%(65/289)比7.1%(13/182),P<0.01]检出率更高,而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较低[22.1%(64/289)比42.9%(78/182),P<0.01].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临床诊断水平,≥80岁老年患者中冠心病临床误诊率为65.2%(107/164),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漏诊率为62.1%(113/182)和37.5%(24/64).结论 在≥80岁老年住院死亡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且临床易误诊.陈旧性心肌梗死在≥80岁冠心病患者中多见,且临床易漏诊.对≥80岁住院患者应加强冠心病的诊治和评估.

  • 与血脂指南有关的若干脂质新理念

    作者:戴闺柱

    2013年以来,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脂质学会(NLA)、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等陆续发表了血脂指南和建议.各指南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和争议.重要的是,由于脂质代谢研究的进展,各指南均更新了有关理念.其中,以NLA指南介绍的为完整、确切和实用.

    关键词:
  • 对疑似冠心病的胸痛患者无创评估的建议

    作者:刘伊丽

    一、从胸痛患者中早期识别冠心病大量临床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表明[1],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自然进程是斑块经历反复破裂和愈合导致逐渐长大,后形成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期间任何阶段都可能因突然的斑块破裂,大量血栓形成,出现急性血栓事件,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故冠心病的自然病程是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冠心病的交替过程.多少年来,人们从不同切入点致力于阻断和改善这种冠心病的自然病程,取得了重大成果.

    关键词:
  • 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能从延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

    作者:胡大一

    心肌梗死1年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持续存在新的血栓事件风险,但这些患者可否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获益尚无研究证据.2015年3月在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年会上公布了针对这一重要临床问题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PEGASUS-TIMI54研究,研究团队主席是哈佛大学的Eugene Branwald教授.研究始于2010年10月,2013年5月结束入组患者.包括中国在内的31个国家1161家医院共随机入组21162例患者,仅10例失访.中国有14家医院参与研究,共随机入组383例患者,我是中国的项目负责人和研究指导委员会成员.

    关键词:
  • 他汀类药物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电复律后复发影响的荟萃分析

    作者:杨倩;齐晓勇;党懿;宋学莲;郝潇

    目的 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经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获取从建库至2015年2月发表的对比他汀类药物组与对照组电复律后AF复发率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和State1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6篇,共572例患者.荟萃分析显示:持续性AF患者经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他汀类药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F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0,95%CI:0.32~1.11,P>0.05);对纳入试验中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个试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显示他汀类药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电复律后AF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9,95%CI:O.25~1.39,P>0.05);对纳入试验中质量高的3个试验(Jadad评分≥3分)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亦显示他汀类药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电复律后AF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0.49~1.16,P>0.05).结论 荟萃分析表明,持续性AF患者经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AF的复发无影响.

中华心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