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중화심혈관병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8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758
  • 国内刊号: 11-21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cv.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心室颤动八例原因分析

    作者:宋维;赵君;林继军;黄佐;吴宗贵;钱建英;陈懿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操作不当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本文对我院1993年10月以来开展的1 40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的8例心室颤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曲秀芬;陈桂英;黄永麟;刘和平;赵侃;杨威

    本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与先溶栓再行介入治疗(联合疗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比较联合疗法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肌钙蛋白T动态变化对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价值探讨

    作者:周立忠;张言镇;李世荣;王云增;蔡跃红

    本文动态检测了57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并测定溶栓后3 h与2 h血清cTnT浓度比值.探讨该比值对早期判断溶栓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 中国苗族人群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变异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作者:祝有国;黄生用;龙华;符自清

    本研究通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来探讨中国苗族人群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

  • AngioJet流体溶血栓吸引术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的疗效

    作者:刘海波;Richard A.Clugston;Jamie M.Rankin;Geoffrey Mews;Geoffrey D.Cope;高润霖

    目的 AngioJet流体溶血栓吸引术是通过流体击碎并吸引冠状动脉内血栓而将其移出体外的一种新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本研究以TIMI心肌灌注级别作为疗效指标评价该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所有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显示血栓性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前进行了AngioJet流体溶血栓吸引术(AngioJet组),而另15例患者只行直接支架置入术(支架组).重点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心表面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TIMI心肌灌注级别(后者与预后有强烈的相关性)的变化.结果支架组术后心表面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TIMI心肌灌注级别均明显优于AngioJet 组(分别为2.60±0.09 vs 2.23±0.16,P=0.042及2.50±0.11 vs 1.92±0.23,P=0.024).AngioJet 组冠状动脉穿孔的例数显著多于支架组(分别为3例及0例,P=0.049).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支架置入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支架置入前采用AngioJet流体溶血栓吸引术并不增加疗效,甚至可能存在潜在的不良作用.

  • 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周玉杰;任长杰;史冬梅;龚新宇;何东方;刘宇扬

    目的分析总结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特点,以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999~2001年在9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11例存在左上腔静脉并合并冠状窦口异常扩张,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3例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左上腔静脉畸形.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冠状窦电极游离于巨大的冠状窦口,给予右心房S1S2程序刺激,A2-H2均出现跳跃现象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0例患者通过左锁骨下鞘管行左上腔静脉-冠状窦左、右前斜位造影,并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在靶点电图波形稳定处,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11例患者全部成功.输出功率为30~40W,平均放电次数(1.9±0.8)次,平均消融时间2.3 h,X线曝光时间(28±16)min.未发生并发症,随访1~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先进行左上腔静脉及冠状窦造影,明确冠状窦口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应用R 0 型Swartz鞘支持大头电极稳定地贴靠在靶点,可提高消融成功率,防止并发症发生.

  • 阿替洛尔和地尔硫(艹卓)治疗高血压疗效分析

    作者:姚雪艳;范维琥;陈君柱;朱建华;陈宝仙;刘晓健

    目的评价阿替洛尔片和地尔硫缓释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降压、减少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 73例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SMI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分别服用阿替洛尔片(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缓释胶囊(地尔硫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心率、坐位血压、动态血压、48 h动态心电图(AECG)中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果服药8周后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组心率分别平均下降11.2次/min和8.8次/min,坐位血压分别平均下降21.1/19.1mm Hg(1mm Hg=0.133 kPa)和28.1/20.7 mm Hg, 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均有明显的下降.48 h AECG示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组缺血次数分别减少59.9%和86.6%,缺血时间分别减少44.9%和84.7%, 缺血时间减少两组间比较P<0.05.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6%和11.1%.结论阿替洛尔和地尔硫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阿替洛尔减慢心率作用强于地尔硫,地尔硫减少心肌缺血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柏瑾;诸骏仁;蔡迺绳;唐斌;范维琥;郭冀珍;郭静萱;沈潞华;柯元南;陆再英

    目的 (1)比较替米沙坦40 mg或80 mg与氯沙坦50 mg或10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2)评价替米沙坦4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 h降压效果及谷/峰比值.方法 (1)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分组试验.330例轻中度高血压(95 mm Hg ≤舒张压 <110 mm Hg,收缩压 <180 mm Hg, 1 mm Hg=0.133 kPa)患者被随机分入替米沙坦组(164例)和氯沙坦组(166例),分别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40 mg或氯沙坦50 mg.4周后如坐位舒张压≥90 mm Hg,则改为替米沙坦80 mg或氯沙坦100 mg每天一次口服.(2) 开放试验.同样条件的20例患者服用替米沙坦40 mg 共 6周,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 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的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氯沙坦组(12.5 mm Hg vs 9.4 mm Hg, P=0.037及10.9 mm Hg vs 9.3 mm Hg, P=0.030);(2) 替米沙坦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的总有效率高于氯沙坦(70.1% vs 58.7%, P=0.020);(3) 替米沙坦组与氯沙坦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23.2% vs 22.9%,P=0.952);(4) 替米沙坦40 mg每天一次口服,其收缩压的谷/峰比值为66.5%,舒张压的谷/峰比值为76.8%;24 h平均血压下降10.2/7.8 mm Hg,用药末6 h的平均血压下降10.0/9.2 mm Hg.结论(1) 替米沙坦40 mg或8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2) 替米沙坦适合每天一次服用,其降压作用可维持24 h.

  • 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程康;郭文怡;王海昌;贾国良;李伟杰;栾荣华;吕安林;李成祥;张荣庆;王晓燕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BA)对内皮功能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入院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CBA 或BA,球囊扩张后均放置支架.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 h和6 h分别抽取冠状静脉窦血样,以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非平衡法放射免疫测定血浆内皮素(ET-1)浓度.结果两组患者靶病变情况无显著差异.CBA组的球囊大充盈压和支架置入压力均明显低于BA组 (P<0.05) .CBA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 h的血清NO浓度、NOS活力高于BA组(P<0.05),血浆 ET-1浓度低于BA组(P<0.05).结论 CBA联合支架置入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NO浓度、NOS活力和血浆ET-1浓度的影响均小于BA联合支架置入术,这可能是前者通过减少内皮损伤导致的分泌功能减退,终减少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机制之一.

  • 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结果分析

    作者: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国内12家医院的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溶栓+PCI治疗及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分布、患者的临床特征、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接受PCI、溶栓、溶栓+PCI治疗的例数分别为98、27及27例,59例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中女性占40%,远远高于另外三组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P<0.001).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约占30%,与其他三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另外三组.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则更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11.1%),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也较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55.6%).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及无胸痛症状是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061、2.122、2.310).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肺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组(P<0.01).溶栓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接受再灌注治疗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者(P<0.01).结论再灌注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的住院期间效果要优于接受溶栓治疗.目前近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未接受再灌注治疗,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发作时有无胸痛症状有关.本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者较多,与患者就诊医院均有导管室有关.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为民;甘润韬;孙桂芳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Enbrel,EB)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大鼠心功能不全和心室重构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EB组(n=30):给予致心力衰竭剂量ISO后再给予EB治疗;ISO组(n=30):给予ISO后不给予EB治疗;对照组(n=10):不给予任何处置.8周后,随机从各组选取存活大鼠8只,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并测定血清及心肌组织中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 (1)EB组与ISO组相比除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体重比值无明显差别外,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大下降速率、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有明显减少(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压力大上升速率明显高于ISO组(P<0.01),但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距.(2)EB组血清及心肌组织TNF-α与ISO组间无显著差异(P>0.1),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未能测出.EB组心肌组织IL-1β显著低于ISO组(P<0.05),对照组心肌组织中及3组动物血清中IL-1β均未能测出.结论 (1)EB能够明显改善ISO诱导的左室功能不全,这除了与其直接拮抗TNF-α的生物学作用有关外,可能部分地与心肌组织IL-1β表达水平下降有关.(2)EB具有减轻左室重构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左室构型的影响.

  • 手术后急性肺栓塞猝死七例报告

    作者:冯丹;王建军

    1986年12月~2000年12月长海医院病理科共做尸检430例,术后因肺动脉栓塞而猝死的共有7例(1.63%),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8~65(平均52.43)岁.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Amplatzer伞封堵成功一例

    作者:王乐丰;王红石;杨新春;邹阳春;周旭;王明生;吴雅峰;栾与英;连勇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合并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棘手且死亡率高.我们用Amplatzer房间隔伞成功封堵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现报告如下.

  • 进一步促进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迅速健康发展

    作者:高润霖

    1977年Gruentzig在世界上开展了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新纪元.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以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为主体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

  •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与血管重建术

    作者:高润霖

    缺血性心肌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慢性心肌缺血而导致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伴有多灶性室壁运动异常[1].按WHO/ISFC工作组关于心肌病的分类意见,"缺血性心肌病表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出现不能被冠状动脉病变或缺血损伤程度来解释的收缩功能受损"[2].

  • 全国第八届射频消融疑难病例研讨会纪要

    作者:孙英贤;邹德玲;李铁军

    关键词: 射频消融 疑难病例
  • 心率依赖性室内四支阻滞

    作者:潘大明;徐雁丹

    患者男,87岁,以反复晕厥3年、病情加重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入院后安装DDD型起搏器,症状缓解,无晕厥发作.入院时描记的心电图(图1)示,窦性 P波规律出现,P-P间距为0.54 s (频率110次/min ),为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延长,由于延长程度不同,呈长R-R与短R-R交替现象,故为不典型文氏现象,终造成 P波下传受阻,引起QRS波的脱落.

  • 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对离体动脉壁成像的探讨

    作者:叶小钧;柯元南;周玉杰;薛平;王磊;高湔松

    识别可能发生破裂的高危冠状动脉斑块和引导介入治疗,均需对冠状动脉微结构进行微米量级的评估.传统的血管造影、血管镜甚至血管内超声,因成像深度或分辨率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分辨率可达微米量级的非侵入性横断面成像方法,不需切除组织标本,成像可达到或接近组织病理水平.国外学者已应用OCT技术在体外对处于粥样斑块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了成像,证实了OCT对不稳定斑块高分辨诊断的可行性[1,2].对处于脂质斑纹-纤维斑块期的较早期病变的OCT成像尚缺乏报道.

  • 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华伟;王方正;张澍;张奎俊;马坚;姚焰;楚建民;陈柯萍;孙瑞龙;陈新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必须定期随访,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必要时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保证起搏器发挥其功能.发现电池耗竭时,应及时更换起搏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然而,定期到医院随诊,对外地患者很不方便,还需花费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给患者增加负担.我院于1998年在国内率先应用了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介绍如下.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近20多年中取得迅速发展.1977年Gruentzig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新纪元.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械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PTCA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并发症逐渐减少,其对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及与药物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疗效的比较已经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所证实.

  • 全国第三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

    目的分析1999~2001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发展趋势.方法凡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均填写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统一印发的表格,根据表格提供的资料对1999~2001年我国完成的PCI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999~2001年共注册PCI病例总数36 098例,来自全国范围内112所医院,其中1999年8 000例,2000年11 753例,2001年16 345例,总成功率97.0%.共扩张病变53 695处,其中43 304处(80.6%)病变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99.0%.30 339例择期PCI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痉挛(2.4%)、严重冠状动脉夹层(2.2%)、冠状动脉急性闭塞(0.8%)、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0.6%)、急性心肌梗死(0.5%)、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0.07%)、死亡(0.31%).随访中靶血管重建术7.0%.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较上次注册资料有较大增长,共5 759例,其中直接PCI 4 417例,补救性PCI 1 342例,总成功率96.3%.左主干PCI共完成551例, 总成功率98.4%, 手术死亡率0.9%, 随访期中死亡8例(1.5%), 靶血管重建术8.2%.此次参加注册的医院中,每年完成PCI < 75例的医院占46.0%, 每年完成PCI>200例的医院仅占20.1%.结论近3年来我国PCI仍迅速发展, 每年完成例数以40%左右的速率增长,PCI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在严格选择的左主干病变,PCI也取得较好效果.但我国各地及各医院之间PCI发展仍极不平衡,继续加强技术培训及规范化管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心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