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4-12
  • 曾用名: 生物磁学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申宝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佳;乔正学;张静;周毅;李娟;杨艳杰

    目的:探讨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能的途径.方法:选择78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同时,同步对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分别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1个月、6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L-Index)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抑郁症状评分.结果:健康教育干预1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o.05),且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抑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明显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的抑郁水平.

  • 宫颈特殊染色技术对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初筛的临床研究

    作者:耿俐;王晓宁;王改琴;崔琨;李燕华

    目的:探讨宫颈特殊染色技术筛查方法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963例就诊我院妇科门诊的患者进行宫颈特殊染色检查(FRD),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FRD宫颈特殊染色的临床意义.结果:1963例患者行宫颈特殊染色检查及对初筛阳性患者行阴道镜下活检,根据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CINI阳性率80.77%□,CINⅡ81.25%,CINm100%□,侵润癌100%,总阳性率90.50%.结论:利用亚甲蓝显色和醋酸白化反应双重定位及指示,不仅可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而且操作简便,判读容易,结果快速,成本低廉.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剑君;吕龙;李华;包呼日查;李临齐;陈学明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60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治疗优良率、手术前后不同Crowe分型Harris评分、手术前后行走及疼痛情况、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①根据Harris评分,本组治疗优良率91.67%(55/60);②术后各Crowe分型患者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组术前自行行走及辅助行走例数分别为23及37例,术后分别为39例及21例;术前疼痛情况:无、轻、中及重度疼痛例数分别为1例、6例、22例及31例,术后分别为18例、28例、12及2例,手术前后行走情况及疼痛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根据SF-36生活质量评价标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42.16±10.32)分,显著高于术前(115.24±7.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Fn14在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盈;王雪娇;夏靖华;文苗苗;邢昊;庞赛楠;李小飞;张志培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125例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组织及与之相对应的30例正常肺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和比较其Fn14的表达,分析Fn14的表达与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的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n1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和胞质中.在125例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01).鳞癌和腺癌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6);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不同TNM分期的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P=0.000).Fn14蛋白的表达与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的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以及肿瘤解剖学分类均显著相关(P=0.000、P=0.029、P=0.000、P=0.026),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均无关(P=0.816、P=0.122、P=0.816).结论:Fn14在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中呈异常高表达,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很可能通过上调Fn14通路,促进NSCLC的发生和发展.

  • SDF-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炜;张超峰;陆萍;费哲为

    目的:分析SDF-1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乳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SDF-1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前(69例)血清SDF-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例)(6406.7± 1302.5 pg/mL vs 5217.4±1225.7 pg/mL),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发生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11例)血清SDF-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者(58例)(7656.4±784.1 pg/mLvs 6169.7±1364.6 pg/mL),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ER及Her-2表达阳性乳腺癌的患者SDF-1水平较ER及Her-2表达阴性者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l可能是预测乳腺癌发生及远处转移的重要标志物.

  • 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围术期焦虑及抑郁的影响

    作者:王鑫;高艳红;王丹;汪艳华;古丽君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围术期肿瘤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SDS及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率、血压、SDS及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减轻肿瘤患者围术期焦虑及抑郁状况,有利于维持患者血压和心率稳定.

  • 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宇;姜美凤;张金树;杨涛;高德禄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检验科进行的生化常规检测10256例次的检查结果,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生化定值多项3水平质控品于检测前、中、后进行质控分析,对产生偏差的原因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进行归类总结.结果:84例经复核出现超过10%以上偏差,占总分析例数的0.82%.实验前不良事件是产生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占总体产生偏差例数的78.57%,其中患者因素与标本处理不当构成了实验前干扰因素的主体,分别占实验前因素的39.39%和36.36%.不明原因溶血与标本采集方法不当也是实验前的实验干扰因素.实验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为仪器故障、试剂过期和失效、定标品或定标曲线过期,分别占实验中因素的46.67%、33.33%、20%.实验后干扰因素均为审核不及时或不细致导致的检测报告不合格.结论:在进行临床常规生化检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有可能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患者因素、标本采集方法不当及处理不当,均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 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许国卿;梁延春;于海波;王祖禄;韩雅玲;王冬梅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 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 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 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于心尖部(P=0.024)显著相关.结论: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起搏部位是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 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螺丝钉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永湘;张生权;金晓波;肖启述;曾兵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行椎弓根螺丝钉固定,术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伤口感染,症状复发,脊髓损伤,肺栓塞,恶心、呕吐等,观察组症状复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及BAHA安装一期手术的研究

    作者:朱静静;石润杰;江晨艳;孙艺渊;吴晴伟

    目的:研究通过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植入,一期完成全耳廓再造+骨锚式助听器BAHA安装,术后观察耳廓外形变化,听力恢复程度,了解一期联合手术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对前来就诊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术前进行外形,听力,影像学评估,对于Jahrsdoerfer评分小于及等于5分,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植入,一期耳廓再造术+骨锚式助听器(BAHA)植入术.术后两周起,定期观察患者耳廓改善及听力恢复情况,了解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病例3例,术后两周起开始随访,再造耳廓外形逼真,无支架外露;所有患者听力均获得较大程度改善.结论:该方法具有疗程短、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佳等优点.该方法切实可行,可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 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中不同营养途径的护理管理效应

    作者:张楠;代彩林;程心;裴艳波;邹滨英;孙晶;年红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包括直接经食管与间接经鼻饲、胃造瘘进食的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一年来放射治疗的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直接经食管进食,其余17例治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进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及放疗并发症护理.结果:放疗前行鼻饲或食管造瘘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放射性食管炎能更好的控制,未发生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等重大放疗并发症.结论:放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的食管癌患者,周密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主动的护患沟通,会导致积极的临床效应,可减轻放射损伤,降低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 人参皂苷对BALB/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刘艳艳;张凯;关家伟;曹雪姣;吴大畅

    目的:随着人参药用和保健价值的不断发掘,人参皂苷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人参皂苷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为空白领域,本实验旨在探明人参皂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人参皂苷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有机溶剂法提取人参皂苷,将正常BALB/c小鼠按2 mg/0.1 kg人参皂苷进行连续灌胃饲养,分别在灌胃第10d和第13d无菌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肠道细菌基因组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菌群结构相似性、多样性分析,并将感兴趣的优势条带进行切胶、测序分析,对获得的序列在Gene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灌胃人参皂苷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荧光假单胞菌和丁酸梭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人参皂苷使小鼠肠道的菌群结构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天然的人参皂苷口服很难被直接吸收利用,因此推测人参皂苷可能以肠道菌群作为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靶点,进而行使提高健康水平等保健功能.

  • 血卟啉单甲醚对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光动力学杀伤效应

    作者:宋远见;刘立凤;许鹏;郭哲;王书会;韩继武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HMME)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对人食管癌细胞杀伤效应的佳作用参数,为HMME-PDT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4 μg· mL1HMME与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后,利用形态学软件分析其荧光强度;进一步予不同浓度(0.5 μg·mL-1~8μg· mL-1)HMME与细胞孵育1.5小时后,在特定波长下以不同能量的激光(2、4、8 J·cm-2)照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HMME在细胞内的荧光强度于给药1.5h后达到高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MME浓度与激光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当HMME浓度增高到4μg·mL-1时,光照强度增高到4 J·cm-2,进一步提高药物浓度与激光剂量,细胞存活率并不随之降低.结论:不同的孵育浓度、不同的孵育时间及不同的光照剂量密度可以显著的影响HMME-PDT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体外效应.

  • TNFα和IL-1β靶点抗炎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构建

    作者:王星华;谭琰;丁海敏;张琦;华茜

    目的:构建两个高表达人TNFα和IL-1β细胞系,建立抗炎药物筛选细胞模型.方法:运用PCR的方法从载体pCMVSport-TNFα和pCMVSport-IL1β上扩增目的基因,以亚克隆方法将目的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和pFLAG-CMV中,用单酶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重组效果,然后将重组成功的质粒转入HEK293细胞系内,挑选能够稳定表达并遗传的单克隆细胞株,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结果:三种鉴定方法均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株T3、T4均能较高表达炎症因子TNF-α;细胞株I2、I3、I5均能较高表达炎症因子IL-1β.结论:成功构建了TNFα和IL-1β靶标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为筛选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 瘦素对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姜霞;薛宝瑶;谢婷婷;徐晓博;于月成

    目的:探讨瘦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瘦素(0、50、100、200 ng/mL)处理人卵巢癌SKOV3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细胞的生长;以血清饥饿诱导细胞凋亡,同时给予瘦素刺激,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p21、cyclin D1、Bcl-2、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和ERK1/2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瘦素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同时抑制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瘦素处理可下调p21和上调cyclinD1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分子Bax的表达和上调抗凋亡分子Bcl-2的表达.瘦素可诱导细胞中ERK1/2通路的活化,其抑制剂PD98059可明显抑制瘦素诱导的促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同时伴随有cyclinD1、Bcl-2蛋白表达的下调和Bax的上调.结论:瘦素可能通过活化ERK1/2通路调节细胞有丝分裂进程,进而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同时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凋亡.

  • BPA激活GPER-EGFR-ERK1/2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增殖

    作者:茅昌飞;唐金海;孙大伟;吴建中

    目的:研究雌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通路在双酚A促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SKBR-3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Western Blot观察ERKl/2磷酸化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11~10-7M浓度的双酚A具有促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10-9M浓度的双酚A可诱导细胞增殖大效应(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约38.84%,P<0.001);预孵GPER、EGFR、ERK1/2特异性抑制剂G15、AG-1478、PD98059后,双酚A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明显减少,细胞活力与单纯双酚A(10-9M)处理相比降低约14.27%、12.23%和17.98 %(P<0.05);双酚A(10-9 M)处理细胞0.5、1、3小时后,发现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双酚A可快速激活ERKl/2;而阻断GPR30和EGFR后,ERKl/2的磷酸化表达减少.结论:双酚A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可能与GPR30-EGFR-ERKl/2信号通路有关,但不是唯一通路.深入研究双酚A对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机制,可能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 XPD和ERCC1基因多态性与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铂剂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的毒副作用

    作者:张正华;侯凯生;谢芳;金重华;洪洁艳;卫海民;吴学勇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eroderma Pigmentosum D,XPD)和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l(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多态性基因型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的毒副作用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m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应用含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42例汉族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XPD和XRCC1的多态性基因型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XPD、ERCC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布与年龄、性别、淋巴转移、肿瘤的部位、化疗史、分化程度、器官转移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XPD基因型中,其中AA基因型以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为主,AG基因型以腹泻及肝肾损伤为主,GG基因型以神经毒性及口腔黏膜炎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基因型中,LG基因型以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为主,LL基因型以肝肾损伤、神经毒性及口腔黏膜炎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PD和ERCC1的基因型可能与结直肠癌铂类药物化疗的不良反应有关.

  • NAIF1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谷愉愉;赵玫;杨梅;王佳;彭华;黄声凯;李佳;桑建利;袁兴华

    目的:在肝癌细胞HepG2中过表达外源NAIF1(核凋亡诱导因子1),探讨NAIF1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对HepG2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为对照组,pEGFP-N1-NAIF1为实验组,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G2,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AIF蛋白表达效率;以DAPI染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定位,确定NAIF1的亚细胞定位;通过MTT方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通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NAIF1对HepG2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肝癌细胞HepG2中,外源表达NAIF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对照组HepG2/pEGFP-N1相比,HepG2/pEGFP-N1-NAIF1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下降(P<0.05).结论:外源表达NAlF1蛋白定位于HepG2细胞核,过表达NAIF1抑制HepG2的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NAIF1可能作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抑制Livin基因对肺腺癌SPC-A1细胞增殖及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庄莉;董超;杨润祥;高春林

    目的:Livin是近年来发现的人类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的新成员,发现在多数肿瘤中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可能作为肿瘤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siRNA-Livin和夫拉平度(Flavopiridol,FP)协同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两种方式有效抑制Livin表达,诱导非小细胞肺癌SPC-A1凋亡并增强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方法:siRNA-Livin转染SPC-Al,Real-Time PCR检测L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MTT检测干扰组和干扰加药组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活性;TRAIL、FP单独及联合作用诱导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表达水平,MTT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增殖及活性.结果:100 nmol/LFP处理组(F)细胞存活率为(84.30± 1.34)%,100 ng/mLTRAIL处理组(T)为(93.40± 1.56)%,FP和TRAIL联合组(F+T)为(48.02± 1.35)%,siRNA-Livin处理组为(50.88± 1.14)%,1.2 μg/mL Cisplatin处理组为(19.30±0.89)%,siRNA-livin+Cisplatin组为(14.37±0.81)%,FP+T+Cisplatin组为(10.86±0.87)%,C组存活率为100%.F+T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siRNA-livin+Cisplatin与siRNA-Livin组相比、FP+T+Cisplatin与FP+T组相比都显著增强了化疗药物对SPC-A1的杀伤作用.50 μmol/LZ-VAD-FMK预处理后联合用药组细胞的存活率为(88.16± 1.64)%,caspase抑制剂能明显抑制F+T联合处理组的凋亡效应.结论:RNA干扰和F+T联合用药都能显著降低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表达,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并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为肺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一种白细胞介素-12缓释微球制备及体外表征

    作者:李晓鸣;徐健雄;赵笑天;张向荣;林清

    目的:开发一种白细胞介素-12(IL-12)长效缓释微球剂型.方法:采用水包油-油包固(S/O/W)法制备了白介素-12因子多糖微粒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LA)微球,研究了微球的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并且运用ELISA方法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放效果和免疫活性.结果: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12因子微球光滑圆整,体外缓释达45天,累积释放率近90%.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白介素-12因子微球,不仅具有有效地保护IL-12蛋白活性,同时实现长效缓释的目标,是一种可行的IL-12缓释方案.

  • 气相色谱法测定猪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作者:耿梅梅;许丽卫;袁红朝;王久荣;孔祥峰;王敏

    目的:为了准确测定猪结肠内容物中蛋白质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含量以研究猪结肠蛋白质代谢情况,本文拟利用气相色谱建立一种更准确快速分析猪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实验选用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单栏饲养.试猪麻醉后放血致死,迅速剖开腹腔,收集结肠末端内容物,保存于-80℃.收集到的结肠末端内容物用偏磷酸预处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程序升温测定猪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结肠内容物经偏磷酸预处理3h后,在程序升温、0.8 mL/min载气流量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得到有效分离,其回收率为93%~113%,相对标准偏差为0.46%~0.70%,变异系数小于1%.结论: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是测定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较为理想的方法.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静;吴建军;韦宏;高艳辉;陈延军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初被认为是较简单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之一.但是,这一想法随着RAAS阻滞剂:肾素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T1受体拮抗剂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深入研究而受到挑战.因此,RAAS的组成、以上药物发挥作用的具体通路及副作用均得到重新定义.在RAAS阻滞剂的应用过程中,机体肾素水平升高,并刺激肾素原受体(即无活性的肾素前体,PRR),进而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同理,在AT1受体拮抗剂的应用过程中,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升高,并与2型血管紧张素Ⅱ(AT2)受体结合,进而对机体产生有利作用.此外,随着ACEI及ARB的应用,血管紧张素1-7水平升高,其与Mas受体结合,发挥心脏及肾脏保护的作用,还可通过刺激干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

  • 磁共振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宁宛亭;孙夕林;王凯;王丹;申宝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当今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神经元的脱失、神经纤维缠结及老年斑形成.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被认为是AD及其他老年痴呆症的前驱阶段,可进一步转化成AD,且MCI与AD有着相似的病理变化.随着MCI和AD患病数的逐年增加,其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增添了巨大负担,因此,对MCI和AD作出早期诊断变得尤为重要.然而,MCI和AD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突出,且实验室检查也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当临床医生做出明确诊断时,多数患者已处于AD的中晚期.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MCI和AD的研究中,并为MCI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本文分别从结构性磁共振(sMRI)、静息态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MRI分子影像几个方面,阐述多种磁共振技术在MCI和AD研究中的进展.

  • 鞍区常见肿瘤影像学诊断现状

    作者:徐芳芳;季阳;于蒙蒙;王凯;王丹

    鞍区占位包括垂体起源的和非垂体起源的占位性病变,其中以垂体腺瘤为常见.由于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在颅内的解剖位置与垂体腺瘤十分接近,因此垂体腺瘤的诊断与鞍区其它肿瘤的鉴别诊断,是影像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将鞍区其它少见的占位性病变与垂体腺瘤相鉴别,给出正确的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手术入路和避免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鞍区占位性病变常需要将垂体腺瘤与Rathke囊肿、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脊索瘤、颅内转移瘤相鉴别.本文总结了目前垂体腺瘤等其他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以便于鞍区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NMDAR在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燕;王国年;林鹰;杨光;徐德生

    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是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一种痛阈降低和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超敏反应为特点的感觉异常现象.瑞芬太尼是一种μ受体激动剂,且由于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而恒定,重复用药亦无蓄积,这些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导致它发生的痛觉过敏现象也明显频于、强于其他阿片类药物.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激活在产生超敏现象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关于NMDAR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然缺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本文简要介绍了NMDAR,总结了NMDAR在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机制中的作用,归纳了临床上一些NMDAR拮抗药物来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现象,以期对后续的围术期的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人类非洲锥虫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杜金;朱明彦

    人类非洲锥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威胁着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药物有四种,这些药物副作用多,用药困难并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因此有必要开发安全有效且利于服用的药物.目前有三类候选药物相继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进入临床应用.另外,还有许多正在研究的治疗药物,包括天然产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亮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微管蛋白抑制剂以及一些靶点尚不明确却有很好的锥虫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壳二孢呋喃酮选择性较好,喹啉-3-羧酸类衍生物毒性低,5-硝基-2-呋喃酰胺类化合物对硝呋莫司耐受的锥虫仍有活性.这些研究无疑都为新型抗锥虫药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药物会在临床使用.

  • 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作者:臧凤莉;白宁;王宝菊;李婷婷;史立军

    贲门失弛缓症尚无根治的方法,但90%以上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得到缓解.对于初发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临床症状轻,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及药物治疗缓解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情逐渐加重,药物治疗不满意时,可行内镜下治疗.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BT注射治疗及暂时性支架置入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但长期疗效暂时性支架置入治疗优于扩张治疗,扩张治疗优于BT注射治疗.对老年患者、不能行扩张或手术者,可予内镜下BT注射治疗.POEM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但是对于扩张治疗失败或需多次扩张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此综述,旨在为患者寻找一种个性化、有效、创伤小、费用低的治疗方式.

  • 寄生虫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作者:杨帆;彭静;赵艳宁;元绍苓;李洋

    在西方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卫生条件改善,儿童时期感染的几率下降(卫生假说).目前寄生虫感染是预防还是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在讨论中.多种寄生虫用于不同的动物模型显示了其在多种疾病中限制疾病活动的能力,包括炎性肠病、多发硬化、l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在动物实验阶段,然而已经有一些临床试验在进行中.因此本文回顾了评估寄生虫的抗炎作用的几个临床试验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寄生虫诱导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是抑制IFN-γ和IL-17产生,促进IL-4、IL-10和TGF-β释放,诱导CD4+T细胞FoxP3表达及调节性巨噬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产生,然而寄生虫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寄生虫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动物实验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进一步的研究是针对寄生虫调节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模拟的人造类似物.

  • 右美托咪定的临床麻醉应用进展

    作者:赵丽佳;岳子勇;公维东;胡丽娟;于永婧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多项研究证实:围术期或ICUs住院期间给予患者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患者机械通气耐受力,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病情恢复,减少呼吸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剂用量及降低麻醉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抑制应激反应,保护肺脏、神经功能、心脏功能,降低谵妄发生率,抗寒颤等作用特点.虽然右美托咪定存在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故应控制给药速度、剂量,合理用药在以便循环波动可控范围内.目前,右美托咪定可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s)、全身麻醉、区域麻醉、小儿麻醉、日间手术及无痛检查等辅助用药.本文主要对右美托咪定的临床麻醉应用做以下介绍.

  • rhBNP在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孙丽秀;高宇囡;支继新;许圆圆;李学奇

    心力衰竭同时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恶化,也称为心肾综合征,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较高.重组人脑利钠肽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制成的人脑利钠肽,与内源性脑利钠肽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扩张血管,降低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减轻心脏负荷,可以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通过激活心肌细胞内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G-1,产生细胞应激性保护,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RAAS及SNS,抑制反射性心动过速和血管收缩,无正性肌力作用和正性心率作用,抑制心脏重塑.重组人脑利钠肽作用于肾脏可以改善肾脏血流灌注,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虽然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很好地效果,但其对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重组人脑利钠肽具有多重活性且不良反应少,已被许多专家视为很有应用前景的新药.

  • 儿童孤独症与拷贝数变异的研究

    作者:雷礼磊;葛陈捷;邬素萍;吴铮;唐春玲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患几常表现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多起病于三岁之前,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1,患儿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孤独症在美国的患病率约为9.1‰.据公认的假说“常见疾病-常见变异”推测,孤独症的风险等位基因和其他复杂疾病一样,在普通人群中将会变得很常见.由于该病起病早,难以进行早期识别,而且尚无特效药或方法可以彻底治愈这种病症,因而给社会及患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但关于儿童孤独症的双生子研究和家系研究都显示它是一个高度遗传性疾病,而且很多证据都表明孤独症是受多因素影响的遗传性疾病,近年来关于孤独症和拷贝数变异(CNVS)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将主要就儿童孤独症的拷贝数变异研究现状和新进展进行论述.

  • MiRNA-221/222对肝癌的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崔清昱;孙传东;张炳远;刘世海

    MicroRNAs(miRNAs)在人类肿瘤致瘤生长机制的作用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已经通过基因增殖和功能性研究所证实.肝癌中异常表达的miRNAs与其他类型的肿瘤有密切关系,其中较为独特的是上调的miR-221/222.MiR-221/222是高度同源基因,在HCC中明显上调,被认为是致瘤基因.本文对miR-221/222的分子及生物机制进行综述,并对其作为新的HCC诊断及治疗工具的可能性做出探讨.

    关键词: 肝癌 miRNAs MiR-221/222
  •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进展

    作者:刘雪涛;李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关节肿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依据发展的时间及原理,共分为五代:第一代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第二代是糖皮质激素;第三代是改变病情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第四代是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为主的早期生物制剂;第五代为直接针对T细胞发生作用的新型生物制剂.其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简要阐述,重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Fe3O4/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研究

    作者:姚岚;解云川;倪鹏飞;郭大刚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因具有尺寸小、低毒性和超顺磁性等特点,已经引起了生物化工、医药工业领域的广泛关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中活跃的领域之一,已广泛用于外科手术缝合线,植入体材料及药物释放载体等.将Fe3O4和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进行复合,可以扩大两者的应用范围,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有望开创临床治疗的新时代.本文介绍了磁性四氧化三铁粒子的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重点阐述了磁性壳聚糖,磁性聚乳酸,磁性PEG,磁性PC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它们在酶的固定化、磁靶向药物及基因载体等医学领域的应用,显示了Fe3O4/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后对复合材料走向临床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 S-腺苷蛋氨酸在肝病患者中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巍巍;刘云顺;王颖;王青

    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e)是一种天然分子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中,在肝脏、肾上腺以及松果体中具有较高浓度,在大脑中亦均匀分布.S-腺苷蛋氨酸通过抗氧化自由基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机制对肝细胞具有多重保护作用长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肝病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抗肝纤维化等治疗.近年来,研究亦发现S-腺苷蛋氨酸可增加患者脑中神经元膜的流动性及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产生等对改善肝病患者情绪、治疗肝病患者抑郁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双重作用.通过静脉或口服用药,均可提高患者脑脊液中SAMe浓度,对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辅助治疗,更具安全性、有效性,这为人类的“生理-心理”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将其对肝病患者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的遗传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邵鑫;王雪梅;谢祖龙;孔祥龙;王锡山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多在青春期发病,发病率约1/10000,主要临床表现为大肠中多发的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予治疗,几乎100%的患者会发展成为结直肠癌.一直以来,FAP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由APC基因胚系突变引起.根据临床特点的不同,FAP患者可以分为经典型FAP(CFAP)和轻表型FAP(AFAP).然而近年来,在一些无APC基因胚系突变的FAP患者中发现了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这种由于MutYH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而无APC生殖突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Mut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2](MAP).M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FAP.另外,很多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突变位点与结肠腺瘤病的严重程度、癌变的风险程度和某些肠外表现相关.MAP的发现和对FAP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完善了对FAP遗传病因学的认识,对于FAP患者及高危亲属的合理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云技术与医学信息化教育

    作者:吕玉红;范维;程庆元;徐武;喻明霞

    云技术是一门信息资源整合、规模集约的前沿科技,与通信网络、物联网等一起成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云技术以其安全、便捷、资源集约、配置动态、资源池化和透明等特征,不仅促进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云技术因其多方面的优势正引起着教育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用于医学教育中的兴趣.本文简述了传统的信息技术在医学教学方面中的应用,继而引入对云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云服务平台,后着重分析了云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契合以及将其利用到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 概念图策略在生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周鹰;刘洪;凌存保;郝玲;田郡

    目的:探讨概念图策略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57名学生作为实验组,54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施行概念图策略教学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分别比较两组学生的单元测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并于全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4.34%的学生认为教学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而对照组为64.81%;实验组84.21%的学生认为教学有助于提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对照组为64.11%;实验组87.72%的学生认为教学促进师生互动,而对照组为38.89%;实验组84.21%的学生认为教学可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而对照组为57.41%.实验组的调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概念图策略引入高职护理专业的生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理论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与开放式综合实验设计初步效果探讨

    作者:余少培;杨静;杨康生;陶萍;王宗成

    目的:探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Experimental biochemistry inspection teaching,EBIT)与开放式综合实验设计(Ope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OCED)的初步效果,为EBIT教学提供新型选择方案.方法:选择2012届我们所带教医学检验专业的2个班级111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EBIT中予以传统的模式,观察组则采用OCED模式.对比两组实验成绩、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ED方式应用于EBIT过程中,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荐.

  • 两种外周血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丹;邓春青;赵龙凤

    目的:外周血DNA的提取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临床疾病的基础,所提取DNA的质与量直接关乎下游研究的成败,经济、高效、便捷的外周血DNA提取方法对于疾病分子水平的研究尤为重要,本实验旨在比较两种外周血DNA提取方法,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方法:以外周抗凝血为试验样本,分别采用改良盐析法和DNA提取试剂盒法(硅胶柱纯化)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分光光度仪测量DNA浓度和纯度,并进行PCR扩增及电泳实验.比较改良盐析法与试剂盒提取法(硅胶柱纯化)的效果.结果:试剂盒提取法(硅胶柱纯化)标本用量甚微,省时,提取DNA纯度高,步骤繁琐,PCR条带单一、亮度差;改良盐析法操作步骤少,提取DNA浓度高,PCR条带亮度佳、杂带多,耗时长.结论:两组方法各有优缺点,试剂盒提取法(硅胶柱纯化)可靠、快速,但所获DNA量少、极易降解,改良盐析法耗时,但所获DNA浓度高、量多,可根据实验时间与经费,实验所需的DNA纯度与浓度,提供的样本体积等不同的临床研究需求及条件来综合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