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4-12
  • 曾用名: 生物磁学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申宝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60例颅内外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苗丽;靳耀锋;周乐;马莉;陈晓黎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分型与临床预后.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Ventana法对60例(包括2例特殊部位)脑膜瘤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脑膜瘤中WHO Ⅰ级有57例,其中皮细胞型19例,纤维型23例,过渡型10例,化生型2例,砂砾体型2例,血管瘤型1例,WHO Ⅱ级有3例,均为非典型性脑膜瘤.肿瘤发生在大脑凸面者占53.3 %(32/60例),大脑镰旁16.7 %(10/60例),小脑桥脑角及其它部位共占30 %(18/60例).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imentin、EMA阳性表达率均为96.7 %(58/60例),PR阳性表达率69.2 %(42/60例);S-100阳性表达率47.4 %(28/60例);CK阳性表达率10%(6/60例);GFAP阳性表达率8.3%(5/60例);Ki-67阳性表达指数在WHO Ⅰ级中平均为4.9%,WHO Ⅱ级中平均为13.3%.其中,鼻窦脑膜瘤EMA、Vimentin及S-100均为阳性,PR少数细胞阳性.侧脑室脑膜瘤Vimentin和S-100阳性,EMA和PR灶状阳性.结论:脑膜瘤的组织学分级大部分为WHOⅠ级,少部分为Ⅱ级(非典型性)和Ⅲ级(间变型),共15种组织学亚型.颅外与颅内脑膜瘤的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该肿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部分术后可复发,且有肿瘤病理分级越高,复发率越高的现象.

  • 磁性附着体用于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

    作者:于学垠;张雯雯;杭晓东;赵奇;康晓燕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用于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80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观察组采用磁性附着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固定力、咀嚼效力、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及牙周微生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固定力、咀嚼效力大于对照组[(4.07± 0.38)N vs (3.10±0.29)N,(0.80± 0.23)% vs (0.59± 0.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均优于对照组[(4.21±0.45)score vs (3.10±0.42)score,(4.79± 0.50)score vs (3.90± 0.42)score,(3.98± 0.61)score vs (2.76± 0.56)score],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I、PD显著小于对照组[(1.34±0.31)°vs (1.49± 0.43)°,(1.53± 0.29)mm vs (1.67± 0.32)mm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治疗牙列缺损疗效显著,能够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提高舒适度和咀嚼功能.

  • 基于因子分析的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雪梅;张薇;孟晓晶;张志毅

    目的:分析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为综合性医院科学、有效的缩短平均住院日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应用因子分析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行重要程度的分析.结果: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诊疗感染率、合并症与并发症管理、手术患者比例、诊疗延误、患病程度、患病种类、病床轮转率、用药安全.结论:因子分析可以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可为医院缩短平均住院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IL-6,IL-17及VEGF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朝侠;张欢瑞;程格庆;方正;王颖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IL-1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R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IL-6、IL-17及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1d、3d、7d、14 d时血清IL-6、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d、3d、7d时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4d时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早期采用Rt-PA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6、IL-17、VEGF水平有关.

  • 多索茶碱注射液对急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8,IL-33及TNF-α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吉梅;孙成英;娄明远;许玲芬;王佳斌;姜锋

    目的:探究多索茶碱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1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氨茶碱治疗,实验组采用多索茶碱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喘息缓解时间、哮鸣音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IL-18、IL-33、TNF-α,内皮素(ET)、一氧化碳(NO),NK细胞、CD3+、CD4+、CD8+、CD4+/CD8+,大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喘息缓解时间、哮鸣音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18、IL-33、TNF-α、ET、CD8+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NO、NK细胞、CD3+、CD4+、CD4+/CD8+、PEF、FVC均上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索茶碱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肯定,降低血清IL-18、IL-33、TNF-α水平,同时能够利于血管内皮功能、肺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善.

  • 凉血止痢汤与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

    作者:易满;刘金辉;黄凤;王军省;潘芳杰

    目的:观察凉血止痢汤与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锡类散治疗,观察组给予凉血止痢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腹痛、腹泻、脓血便消失时间,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红蛋白数目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白细胞数目、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血红蛋白数目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凉血止痢汤与锡类散联合对溃疡性结肠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更快消退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且安全性高.

  • 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IL-6,IL-1β,MMP-9的影响

    作者:郭清保;谢曼丽;杨彦龙;马涛;李立宏

    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白介素-6 (IL-6)、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1例每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血肿周围水肿量、血肿量,血清IL-6、IL-1β、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2%(48/51)比78.43%(40/51)](P<0.05);神经功能评分、血肿量、周围水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1.04± 1.21)分、(8.65± 0.54)mL、(5.87±0.54)mL比(19.87± 1.76)分、(13.56±1.23)mL、(9.65± 0.92)mL] (P<0.05);血清IL-6、IL-1β、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8.98± 0.87)ng/mL、(12.34± 1.21)ng/L、(74.21±8.42)ng/L比(11.21± 1.02)ng/mL、(23.87±2.37)ng/L、(92.17±9.86)ng/L](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6、IL-1β、MMP-9水平有关.

  • 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对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董必锋;陈玲;李亮;付洛安;刘文博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对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诊治的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给予替莫唑胺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替莫唑胺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8.7%和23.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肝肾反应、胃肠道反应、疲乏、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KPS与ECOG评分分别为64.22± 2.19分和1.65± 0.45分,对照组为56.35± 4.50分和2.41± 0.51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与治疗前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个月和21个月,观察组的3年生存率为41.0%,对照组为16.4%,观察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可显著改善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疗效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李正;樊立宏;董炜;邢武君;尚卫华;胡柯军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e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e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 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磊;王军;刘树文;常海霞;张涛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9例.对照组采用利尿、平衡电解质、扩血管、营养心肌等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内皮素-1水平、一氧化氮水平、心率、血压、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肱动脉内径和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浆内皮素-1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一氧化氮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心率、血压、肾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美他嗪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内皮素-1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有关.

  • 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M-CSF,CK-MB及sICAM-1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鲁壮;宋晓洁;崔喜才;祁振国;于兰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效果及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变化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UAP患者60名,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药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变化,对M-CSF、sICAM-1水平采用TMI危险积分进行判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M-CSF、sICAM-1、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血水平,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MI危险积分随外周血M-CSF、sICAM-1水平升高,且对比对照组水平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UAP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且能有效改善外周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M-CSF、CK-MB、sICAM-1三种指标是评估UAP患者的重要参考指标.

  •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管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韩宝华;董倩;魏雪茹;刘谊;罗晓婷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率、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9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20 mg/天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剂量(5~10 mg/天)瑞舒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水平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IS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治疗前增加明显(P<0.05),而对照组该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对照组以上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IS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通过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患者机体炎症状态,积极恢复内皮组织损伤,进而预防ISR的发生.

  • 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刘萍萍;田晓先;黎新艳;李雪芹;林莲恩;李圆圆;黄欢;韦佳宋

    目的:探究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116例患有NEC的新生几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修正Bell-NEC分级标准将之分为确诊组(n=50)和疑似组(n=66),再依据临床转归分为手术组(n=37)和内科治愈组(n=79),对比确诊组和疑似组的腹部超声与X线检查结果,以及内科治愈组和手术组的腹部超声与X线检查结果.结果:在确诊组和疑似组中,腹部超声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摄片(P<0.05).腹部超声还发现了肠道蠕动缓慢、肠道蠕动消失和腹腔积液;内科治愈组腹部超声对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和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低于手术组(P<0.05);内科治愈组X线摄片对肠管扩张的检出率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腹部超声能够提高NEC的检出率,且对NEC的临床转归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罗苗;郑磊;周玉;侯勇;王晋超;王天生

    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1)、病程(x2)、涕血(x3)、头痛(x4)、单侧或双侧病变(x5)和钙化斑(x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1+0.497 x2+4.576 x3+1.188 x4+2.697x5+4.118x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

  •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布地耐德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MMP-9,IL-6,IL-8,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宋本艳;胡强;任世友;舒立群;王利玲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布地耐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以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MMP-9、IL-6、IL-8、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醇(SOD)水平、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气峰流速(PEF)、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用力肺活量(FVC)、CD3+、CI4+、CD8+、CD4+/CD8+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64% vs 80.35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MP-9、IL-6、IL-8、TNF-α、MDA水平、PaCO2、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PaO2、PEF、MMEF、FVC、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清MMP-9、IL-6、IL-8、TNF-α水平,改善肺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并改善动脉血气及免疫功能.

  • 甘氨双唑钠联合螺旋藻对原发性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TPS,sMICA,HIF-1α及Her-2水平的影响

    作者:江茂琼;贾钰铭;雷开键;李娜;江健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联合螺旋藻胶囊对原发性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可溶性人类MHC-1类分子链相关基因A蛋白(sMIC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原发性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4例每组.对照组采取放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甘氨双唑钠联合螺旋藻胶囊.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TPS、sMICA、HIF-1α及Her-2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CCA、CEA、TA-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SCCA、CEA、TA-4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PS、sMICA、HIF-1α及Her-2水平和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TPS、sMICA、HIF-1α及Her-2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较高(P<0.05),CD8+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口腔黏膜炎、贫血、腹泻、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毒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联合螺旋藻胶囊能有效降低原发性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PS、sMICA、HIF-1α及Her-2水平,对患者免疫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能降低毒副反应率,临床疗效良好.

  • 烧伤患者血浆IGFBP-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兴华;张逸;蔡玉辉;王磊;王冬

    目的:探究烧伤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组,依据总体表烧伤面积(TBSA)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Ⅰ组(1%~15%)34例、Ⅱ组(16‰30%)9例、Ⅲ组(31%~50%)17例、Ⅳ组(51%~95%)10例;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者IGFB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分析其与TBSA的相关性.结果:在10d观察期内,Ⅲ组和Ⅳ组患者的IGF-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Ⅱ组患者IGF-1水平仅在烧伤后1d时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且在烧伤后2d,随着分级的增加,血浆IGF-1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IGFB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分级的增加,血浆IGFBP-1有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烧伤患者血浆IGF-1水平与TBSA值呈负相关(r=0.693,P<0.05);血浆IGFBP-1水平与TBSA值呈正相关(r=0.377,P<0.05).结论:烧伤患者血浆IGF-1水平显著下降,而IGFBP-1水平则显著升高,与烧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判断烧伤患者预后的重要预警指标.

  • 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IL-6,VEGF,VCAM-1水平的影响

    作者:胡艳云;李鸿燕;边志颖;贾丽艳;陈婕

    目的:研究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1例每组.对照组使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使用α-硫辛酸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VEGF、VCAM-1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68%(38/41)比60.98%(25/4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VEGF、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Ⅱ-6、VEGF、VCAM-1、LDL-C、TG、TC水平更低(P<0.05),HDL-C水平较高(P<0.05).结论:α-硫辛酸治疗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IL..-6、VEGF、VCAM-1水平,且临床疗效较好.

  •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淑萍;陈宝军;胡淑娜;李玉虎;管进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脊柱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注入舒芬太尼3μg/kg·h镇痛,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1.5 μg/kg·h联合1.5μg/kg·h舒芬太尼.分别记录患者术后6h,12h,24h以及48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MAP、HR以及SpO2等生命指征;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期10 min,20 min,30 min以及60 min的RSAS躁动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监护仪监护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生命指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HR,MAP以及SpO2等指征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结束手术苏醒期的躁动情况,RSAS躁动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30 min之后较对照组相对安静,没有较明显的躁动行为(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镇静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0-24 h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48 h发生恶心呕吐和寒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脊柱手术术后镇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镇静状态,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用于筛选shRNA的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作者:胡志嵩;刘欣禹;杜晓;欧阳清;李昂;杨安钢;赵晶;阎博

    目的:构建一个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用于准确高效地筛选有效抑制靶基因表达的shRNA.方法:采用PCR、定向克隆、基因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中需要的报告基因载体、shRNA真核表达载体和内参载体三个功能,整合于一个新型的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FLuc-C-TK-RLuc-shRNA之中.应用该载体对靶向人PD1基因以及Furin基因的shRNA进行干涉效果比较.结果:应用pFLuc-C-TK-RLuc-shRNA载体进行单质粒转染方法与传统的三质粒转染方法均提示shRNA#1对靶基因PD1的抑制效果优;但是使用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检测结果的标准差数值显著低于传统方法.以pFLuc-C-TK-RLuc-shRNA单质粒转染方法得到的各组样品结果的均一性显著提高,能够准确地反映出shRNA#3较shRNA#2具有更强的Furin基因抑制作用;而传统方法未能有效判断二者的差异.结论: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传统三质粒共转染方法所引起的检测结果大幅波动,进一步增强了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的信噪比,提高了筛选抑制靶基因表达shRNA的准确性.

  • YAP蛋白核过表达与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林帅;李淑媛;王洪玲;史策;孔祥菊;吴春凤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与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8例原发性卵巢癌和30例正常卵巢石蜡切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分析YAP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非转移性卵巢癌组织及转移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YAP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卵巢癌腹膜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YAP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非转移性卵巢癌组织及转移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YAP蛋白核过表达与组织学分化、残余病灶、复发、腹膜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YAP蛋白核过表达是独立的影响卵巢癌腹膜(OR:5.443;95% CI:2.287-12.950;P<0.001)和淋巴结转移(OR:4.477;95% CI:2.059-9.735;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YAP基因核过表达与卵巢癌腹膜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临床上预测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 云南肺癌易感性与HLA-A,HLA-B,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铮;印卫锋;任晔;郝萍;王江

    目的:测定云南肺癌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DRB1、DQB1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探讨HLA各等位基因位点与云南省肺癌发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云南籍肺癌患者和健康个体各30例,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对HLA-A、HLA-B、HLA-DRB1及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测定,与正常组对比测算相对危险因子(relative risk,RR).结果:肺癌组的HLA-A*02频率为90.0% (A*0201为主),B*46频率为40.0%,DRB1*15频率为40.0%,较对照组的43.30%、0%、10.0%明显升高(Pc<0.05,RR>1).肺癌组的HLA-A* 31频率为3.30%,A*33频率为6.70%,B*27频率为3.30%,B*52频率为6.70%,DRB1*03频率为0%,DRB3*01频率为60.0%,DQB1*02频率为0%,DQB1*06频率为0%,较对照组的23.30%、26.70%、26.70%、26.70%、23.30%、86.70%、23.30%、26.70%降低明显,(RR<1,Pc<0.05).结论:云南肺癌易感性可能与HLA-A*02的频率(90%)具有相关性;而HLA-A* 31、HLA-A*33、HLA-B*52、HLA-B*27、HLA-DRB1-*03、HLA-DRB3*01、HLA-DQB1* 02及HLA-DQB 1*06在肺癌患者中的频率较低,在云南肺癌发病中可能具有遗传拮抗作用.

  • 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联合荧光定量高敏检测三种疱疹病毒方法的建立

    作者:刘雪;邢益平;严玉娟;韩亚萍;严友德;张帆

    目的:建立一种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高敏定量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新方法.方法:根据文献筛选出数十条随机引物,分别对三种疱疹病毒进行随机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稳定清晰条带进行分离、纯化及克隆测序,应用blast-nr比对genebank现有病毒序列,选取高于99%匹配度的基因序列作为目的片段,并在其内部用primer3.0设计特异性内引物.经过引物筛选及条件优化后建立RAPD联合qPCR检测新方法,分别检测三种疱疹病毒.结果:经过筛选,确定了HSV、HCMV、VZV扩增灵敏性及特异性好一组引物,建立的RAPD-qPCR可分别检测出1∶106 HSV、1∶105 HCMV和1∶105 VZVDNA,而单一 qPCR仅能检测1∶103 HSV、1∶102HCMV和1∶103 VZVDNA.RAPD-qPCR相比于单一qPCR灵敏性提高100-1000倍,RAPD-qPCR扩增大于1∶105病毒DNA得到的CT值均小于22.96±0.81,与102 copies/μL的标准线相距远,易于区分阴性和阳性.此外,用乙型肝炎病毒及疱疹病毒互为对照未见非特异扩增,特异性好.结论: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联合荧光定量是一种检测三种病毒高度灵敏及特异的检测方法.

  •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失衡对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

    作者:丁宁;张欣;刘姗姗;林艳;李晓曦;李芳红;赵子建

    目的:探讨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失衡对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方法:健康的30只C57/B6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高脂组(HF)、花生四烯酸组(HF+AA).喂食16周,做合笼实验并记录致孕率,通过精子动力分析仪检测小鼠精子活力和数量的变化,用Elisa试剂盒测血清中睾酮和甘油三酯水平.通过病理组织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利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小鼠睾丸中Dazl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高脂组、花生四烯酸组与对照组相比精子活力[(16± 0.01;12.33± 2.83 vs72.2± 12.73)%,P<0.001],精子数量[(7.5±1.13;6± 0.14 vs 13.87± 0.35)million/mL,P<0.001],致孕率[(28.57;14.29 vs 78.57)%,P<0.001]及血清睾酮含量[(0.35± 0.14;0.27± 0.07vs 3.51± 0.7)ng/mL,P<0.001]均显著性降低.高脂组、花生四烯酸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增高[(0.74± 0.04;0.74±0.04 vs0.45± 0.04)mmol/L,P<0.001].病理组织染色观察到花生四烯酸组小鼠睾丸组织出现了明显异形,曲细精管内部的初级精母细胞明显缺失,管腔中从初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发生过程出现了变异,精子的数量也显著性下降.参与精子生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前的有丝分裂增殖期、精原细胞的发育等过程的Dazl基因在高脂组和花生四烯酸组小鼠睾丸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0.87± 0.05;0.65± 0.03 vs 1.07士0.04,P<0.05).结论:膳食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失衡会导致雄鼠精子发生发育的障碍

  •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表达条件优化研究

    作者:韩晓杰;段婷婷;庞雨;徐玉东;王宇;杨永清;尹磊淼

    目的:探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不同转膜方法和不同抗原抗体比例对磷酸化蛋白表达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及其磷酸化蛋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半干转印法、湿转法和1∶3000、1∶5000、1∶10000等抗体稀释比例对磷酸化蛋白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半干转印法(恒压16V,30 min)观察到蛋白信号断续;而同样样品利用湿转法(恒压130V,1h)检测发现信号连续且强度明显增高;对于磷酸化蛋白,半干转印法无法观察到磷酸化蛋白信号;而同样样品湿转法检测出现连续信号.统一利用湿转方法进行后续蛋白磷酸化检测,当抗体稀释比为1∶3000时,结果出现非特异性条带;降低抗体稀释比为1∶5000时无非特异性条带,且蛋白信号效果较好;抗体稀释比为1∶10000时条带图像出现弥散且背景较高.结论:选择合适的转膜方式和抗原抗体比例有助于磷酸化蛋白表达检测.

  • 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IL-17表达的影响

    作者:殷坚;陈红艳;陈安;李亮;李新华;卢芳国;唐曦;余清平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大脑神经元细胞凋亡及IL-17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24只,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SCI组、BYHWD组,通过在T3-T4横突间横断右侧半脊髓制备SCI模型,分别于手术前1d及术后1d、1w、4w、8w运动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术后8w用Tun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IL-17的表达.结果:BBB评分比较:SCI组、BYHWD组BBB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YHWD组在术后4w、8w两个时间点均高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比较:SCI组与BYHWD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BYHWD组凋亡率低于SC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阳性细胞率比较:SCI组、BYHWD组IL-17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P<0.01).BYHWD组IL-17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可能与IL-17的表达增加有关,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下调IL-17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 流式细胞仪分选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方法建立与评价

    作者:周翔;贺理宇;唐程远;周循;李玉珍;孙林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离外人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分离纯度及存活率.方法: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选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为例,推而广之,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选CD4+、CD8+T淋巴细胞,分离细胞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回测其分离纯度并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分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采用此方法能有效人外周血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分选前CD4+淋巴细胞纯度为(50.5±11.5)%、CD8+T淋巴细胞纯度为纯度为(15.4± 7.1)%;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为(94.3± 1.3)%、CD8+T淋巴细胞纯度为(93.6±1.6)%;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5.3± 1.8)%,CD8+T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4.8±1.5)%,细胞的形态完整.结论: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方法能够高效、快速的分离人外周血CD4+、CD84T淋巴细胞,且存活率高,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保证.采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也能高效、快速的分离出细胞.

  • 脂肪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来源的研究

    作者:王三虎;满荣勇;高细强;杨长顺;邓欢;朱琳;郑小飞;周细国

    目的: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得到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探讨其诱导分化潜能,并初步研究ADSCs的来源.方法:用脂肪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原代人ADSCs.第三代ADSCs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分别用油红O和茜素红S染色进行鉴定.脂肪组织块培养七天后取脂肪组织进行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ADSCs组织分布.结果:用脂肪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养出原代人ADSCs.ADSCs传代到第8代,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形态.ADSCs能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和骨细胞.通过对培养七天后的脂肪组织块进行HE染色,发现ADSCs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的间质血管和结缔组织周围.结论:用脂肪组织块培养出来的ADSCs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的潜能.ADSCs主要定位于间质血管和结缔组织周围.

  • 卵母细胞透明带异常及其对助孕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超群;滕璨;张硕屏;卢光琇;林戈

    人类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是在卵泡发生过程中由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同分泌的由ZP1-ZP4四种糖蛋白分子组成的高度有序结构,它与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等预后紧密关联.许多生殖中心实验室发现有些患者的卵出现全部或部分的透明带异常,而且不同实验室发现的透明带异常类型各异.研究发现这些透明带异常与卵母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关于透明带异常及其对卵母细胞受精、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工程化骨软骨生理微环境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

    作者:包暄文;王艳妨;秦建华;石杨;李洪敬

    骨组织工程是通过在体外构建有正常组织功能或疾病生理特点的临床模型,用以药物筛选,或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骨骼肌肉系统是载重系统,其功能与组织结构、细胞外基质等密切相关.在构建骨组织体外模型时,需要结合骨、软骨及其他构成成分的生理微环境,表现关节骨软骨接合处的生理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而模拟正常及病理状态下骨组织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本综述从骨软骨组织的生理构造入手,阐述了骨软骨连接处在退行性关节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系统的论述了体外构建三维骨软骨组织的方法及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体外构建骨软骨组织工程在临床上应用提供支持.

  • CYP1B1酶抑制剂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刘名超;孟青青;崔家华;李绍顺

    细胞色素P450(CYP)1B1是CYP1家族的一个亚型,参与多环芳香烃等前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并在17-β-雌二醇诱导的乳腺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该酶在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也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该酶的特异性分布及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它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新靶点.其抑制剂研究,在肿瘤预防及克服肿瘤耐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发现的CYP1B1酶的强选择性抑制剂,同时分析了它们的构效关系,对发现具有肿瘤预防及逆转肿瘤耐药作用的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及治疗进展

    作者:祁健;张俊江;孟庆溪;赵廷宝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创伤,多为脊柱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痛苦及生活障碍,给家庭及社会同样带来高额的负担.近年来,脊髓损伤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耗费、高致残率及低龄化的“三高一低”的发病趋势,逐渐成为学术界急需攻克的重大医疗问题.随着脊髓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发病机制不同阶段进行阻断的新药研究成为热点,加上千细胞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均为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