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

创伤外科杂志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창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4237
  • 国内刊号: 50-112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张连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皮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的疗效回顾性分析

    作者:郑建东;李春青;洪云峰;杨荣华;解永林

    回顾40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比较分析经皮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经皮微创内固定优于切口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 加长型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全彬;王东振;石永进;耿周

    将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加长型PFNA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后路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杨文明

    选择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16例,采用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良好。

  • 枕骨髁骨折:历史回顾及诊治现状

    作者:金怀剑;刘鹏;赵建华

    近年来,由于CT检查在颅颈交界区创伤中的广泛应用,枕骨髁骨折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故不应将其视为一种罕见损伤,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其发生率。本文就枕骨髁骨折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型及诊治情况进行综述。

  • TGF-β与烧伤创面愈合

    作者:李芬;李巍;舒勤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影响烧伤创面愈合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影响烧伤预后。目前TGF-β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急性伤口愈合、肿瘤生发侵袭等方面。在烧伤创面愈合领域,目前关注的重点集中于TGF-β与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TGF-β的促瘢痕机制、血清TGF-β与烧伤创面愈合结局的关系、TGF-β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针对烧伤后TGF-β异常表达的药物干预研究等领域。本文就TGF-β与烧伤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 倒“L”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庚启;唐田;徐文强;谢林;王黎明

    目的:探究倒“L”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1~69岁。均采取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62.3±39.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76.4±52.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5.2±4.5)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0.1±7.4)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4.8)个月,术后12个月平均膝关节HSS评分为(83.5±16.2),优良率为85.7%(18/21),术后12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126.5±17.3)°。结论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安全可靠,适用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

  • 胸腔镜治疗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张喜军;王峰;李淳成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对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52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胸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6例。开胸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实验组(腔镜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各种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72.23±23.28)mL、手术时间(45.68±11.26)h、术后VAS评分(3.51±1.14),均少于开胸组(352.26±34.39)mL、(95.32±18.26)h、(7.18±1.87);腔镜组的住院时间(6.13±2.09)d、下床活动时间(1.69±0.23)d、恢复日常生活时间(9.58±1.25)d,均少于开胸组(8.16±1.25)d、(3.25±1.07)d、(17.26±3.64)d,腔镜组术后24h引流液量(253.21±52.14)mL,少于开胸组(280.32±52.31)mL,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高于手术前,但腔镜组的各项指标要低于开胸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创伤,能够减少患者手术的痛苦,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是一种有效且较为安全的方式。

  • 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作者:朱宏斌;高宗保;雷志刚;王涛;程超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获得随访的29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57岁,平均32.5岁。按Tile分型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结果随访6~18个月,2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恢复原来工作。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18例,良8例,可3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难愈性烧伤创面的效果

    作者:杨江艳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难愈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难愈性烧伤创面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医用海绵材料;观察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藻酸盐敷料,比较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新鲜肉芽生长时间、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7、14天,观察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2.0%(46/50)、26.0%(13/50)、2.0%(1/50),对照组分别为90.0%(45/50)、48.0%(24/50)、14.0%(7/50)。第1天时,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7、14天时,观察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及新鲜肉芽生长时间分别为(5.1±1.2)次、(28.2±4.3)d、(15.4±2.7)d,对照组分别为(7.2±1.5)次、(35.1±3.8)d、(22.3±3.5)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46/50)和64.0%(3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难愈性烧伤创面,可明显减少创面细菌感染,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

  • PFNA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志勇;罗剑;尹国栋;陈观华;蒲晓斌;郭珊成;何平;陈菜凤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4例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65~96岁,平均69.2岁。致伤原因:摔伤65例,高处坠落伤9例,道路交通伤及其他意外伤10例。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33例( PFNA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51例(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方面,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3个月内Harris评分明显优于PFNA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术式选择上应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及骨折类型决定。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偏心距重建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贤芳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 THA)术中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在髋关节软组织张力平衡中的作用,分析重建髋关节偏心距与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单侧THA患者98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全部使用Depuy (强生)公司( Pinnacle Acetabular System )髋系统和Corail人工关节柄。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髋关节三维CT扫描,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双下肢全长、股骨偏心距的长度、髋臼偏心距的长度、髋关节外展肌力矩关节偏心距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髋关节偏心距与髋关节外展肌力矩有正相关性(r=0.558,P<0.001);(2)髋关节术后的活动度Harris评分与髋关节偏心距具有明显的回归相关关系( r=0.439,P<0.001);(3)髋关节偏心距的重建对双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意义(χ2=4.83,P<0.01)。结论 THA术中偏心距的重建,可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力矩和髋关节的活动度,与功能的改善及稳定性增加呈正相关。

  • 快速诊断规则在诊断青年踝关节扭伤是否合并骨折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庞显伦;卢成康

    目的:探讨快速诊断规则(Ottawa ankle rules,OAR)在诊断青年踝关节扭伤合并骨折中的准确性,并评估其对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12月就诊的足踝扭伤患者93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5例;年龄19~26岁,平均23.4岁。所有患者首先采用OAR检查,均接受足踝X线检查,结果阴性症状较重者行CT检测。结果93例患者中OAR阳性者38例,影像学结果显示36例患者伴有骨折( X线确诊34例,CT确诊2例),4例OAR阴性而疼痛持续,X线确诊伴有骨折。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诊断率和阴性诊断率分别为85.7%、100.0%、89.5%、92.7%。结论 OAR规则在急性踝关节损伤相关的骨折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可能检测X线不可见的隐匿性骨折。

  • 1例射频消融术后股动脉血肿并发伤口感染的护理体会

    作者:钟菁;张丽敏;赵佩群;张艺

    报道1例患者因阵发性房颤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术后出现穿刺部位活动性出血并形成血肿并发感染,积极行外科血肿清除术及血管缝合术后血肿得到有效治疗。术后切口感染,通过有效的抗感染引流及局部皮肤护理等治疗,患者切口愈合并痊愈出院。

  • 上颈椎创伤诊治:重要理念回顾与常见误区分析

    作者:刘鹏;赵建华

    上颈椎指颅颈交界区域,包括3个椎节(枕骨髁、寰椎和枢椎)与2个椎间关节,由于贡献了近一半的颈椎活动度,上颈椎易于损伤。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具有特殊的运动学特征,导致其创伤的诊治具有挑战性。基于文献及作者的临床实践,本文旨在为读者回顾上颈椎创伤诊治过程中的关键点,并分析常见的失误。笔者建议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骨折愈合的可能性,以及椎间关节功能(稳定与节段间运动)恢复的可能性。

  • 《创伤外科杂志》2016年第18卷主题索引

    作者:

    关键词:
  • 山东省急诊外科建设模式与人才战略研究

    作者:杨国春;赵刚;徐忠法

    通过调研山东省急诊外科及人才建设现状,提出建立急诊大创伤外科及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设置急诊外科专业,培养“多能一专”的优秀急诊外科人才,制定急诊外科医生职称晋升制度。

  •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作者:王革非;任建安;吴秀文;任华建;洪之武;黎介寿

    对22例肠空气瘘患者成功使用片堵技术进行肠腔隔绝,从而避免肠空气瘘带来的肠液丢失、创面污染以及肠内营养实施障碍。终22例患者均接受了肠空气瘘切除加腹壁重建手术,成功治愈。

    关键词: 腹腔 肠腔隔绝
  • 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洪全明;杨可佳;沈飞;孙春华;严家生;季一明

    目的:探讨比较脊柱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42例)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评价指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ASIA )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7.3±38.7) min、术中出血量(607.5±162.3) mL、手术切口长度(10.3±1.8) cm、术后住院时间(10.6±2.0)d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P<0.05)。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量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后路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5±0.17)mm、Cobb角丢失(1.26±0.72)°,均显著低于前路组(7.18±1.51)mm、(7.43±1.85)°。术前、术后后路组和前路组ASIA分布差异不显著( P>0.05);术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恢复分布较术前均显著好转( 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优级率(77.08%)高于前路组(52.38%),良和差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后路组的ODI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前路组( 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较前路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Cobb角度丢失小,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正中入路行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史继德;周斌;耿喜林;张谦;张海鸿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SS )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及患者Oswestry( 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 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 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与伤椎形态量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燚;邵益民;张永良;王强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伤椎矫正度丢失与伤椎形态量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d及取出内固定3d后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上下椎间隙高度,计算矫正度丢失率,并在术前按自制伤椎形态量表对所有伤椎进行评分并分组,对量表评分和矫正度丢失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19个月,平均15.5个月,自制形态量表评分和矫正度丢失率存在明显相关性。三组患者矫正度丢失具有明显差异(P<0.05),轻度组Cobb角丢失0.5°,压缩率丢失0.6%;中度组Cobb角丢失2.7°,压缩率丢失4.4%;重度组Cobb角丢失4.1°,压缩率丢失8.4%,说明伤椎量表评分等级高的患者在术后伤椎矫正度丢失越明显,重度组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自制伤椎形态量表与术后矫正度丢失存在相关性,该量表对胸腰椎骨折的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李翀;尹毅;单辉强;黄伟;邬亚明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3例共95个椎体,均采用经椎弓根单侧或双侧PKP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术后病椎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值、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Oswestry评分的疼痛改善情况、骨水泥的渗漏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83例术后均获得平均16个月(6~40个月)的随访,95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手术效果均满意。术后VAS和Oswestry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明显缓解(P<0.01),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改善(P<0.01);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骨水泥渗漏,总体发生率为43%,但并未引起患者不适症状。结论 PKP手术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 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作者:杨俊龙;赖震;张兆飞;刘志祥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55~76岁,平均(62.3±4.8)岁。骨折均为高能量打击所致,所有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住院期间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3.6±22.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28.6±76.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1.6)d;随访12~16个月,平均(13.7±2.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切口感染、内固定移位或断裂以及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及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为(23.4±4.7)°,出院时为(5.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6.1±2.4)°,增加(0.9±0.2)°,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为(57.5±6.9)%,出院时恢复至(96.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90.8±4.0)%,丢失(5.7±1.1)%,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保持伤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

创伤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