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

创伤外科杂志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창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4237
  • 国内刊号: 50-112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张连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改良肱三头肌劈开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王传功;卢翔;杨峰

    采用改良的肱三头肌劈开入路行切开复位双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11例.术后第1天即开始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且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按Cassebaum功能评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改良肱三头肌劈开入路可以保持肱三头肌的生理完整性,充分显露肱骨远端骨折端,有利于术中骨折端的复位内固定,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恢复肘关节功能,且避免了尺骨鹰嘴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 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周炎;明江华;李亚明;陈庆;邓明;胡戈亮;廖琦;刘世清

    目的 比较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56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腓骨入路显露,37例经后外侧入路,骨折均行钢板螺钉固定.比较及分析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个月(12~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腓骨入路组为(7.6±1.2)周,后外侧入路组为(6.3±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经腓骨入路组平均为(81.4±6.5)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后外侧入路组平均为(92.6±7.3)分,优2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经腓骨入路组3例行走时踝关节有疼痛感.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经腓骨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 三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

    作者:朱童;马林;花双林;秦洪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短节段、经伤椎三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三种固定状态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选取新鲜家猪脊柱标本(T13~L5)16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经伤椎短节段组、经伤椎三节段组和跨伤椎长节段组各4具,除正常组外均制备为L2椎体爆裂性三柱骨折模型,而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分别模拟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经伤椎三节段固定及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三种状态.使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在四组模型上模拟人体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四组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不同载荷下四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 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在前屈[(1.19±0.27°) vs.(1.29±0.48)°]、后伸[(1.13±0.34) ° vs.(1.02±0.46)°]、左右侧屈[(2.01±0.66)° vs.(1.94±0.61)°]及左右旋转[(2.48±0.50)° vs.(2.59±0.48)°]的ROM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经伤椎短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2.50±0.41)°]、后伸[(1.13±0.34)° vs.(1.70±0.44)°]、左右侧屈[(2.01±0.66)° vs.(3.44±0.85)°]及左右旋转[(2.48±0.50)° vs.(3.24±0.65)°]的ROM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194.12±99.83)N/mm vs.(238.36±96.01)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高于经伤椎短节段组[(194.12±99.83)N/mm vs.(157.91±52.87)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胸腰段爆裂性三柱骨折,经伤椎三节段固定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椎体固定数量少于后者,脊柱活动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右美托咪定在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朋;刘暌;郝继山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平均35.1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组(n=60例)和冬眠组(n=60例),右美组给予右美托咪定(2mL:200μg,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荷剂量为0.5~1.0μg/kg,持续泵注10min,后以0.2~0.7μg/(kg·h)速度维持3d;冬眠组肌注冬眠合剂(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mL:50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mL:50mg,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哌替啶注射液,2mL:100m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间隔8h给药1次,维持3d.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GCS评分、生命体征(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住院天数、预后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右美组患者年龄(36.2±10.8)岁、性别(男女比例38/22)、体重(68.3±13.2)kg、GCS评分(10.8±3.2)分,与冬眠组年龄(34.6±11.2)岁、性别(男女比例43/17)、体重(65.5±11.5)kg、GCS评分(10.2±2.6)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用药后心率及血压比较,用药后1h右美组,心率(72.4±7.8)次/min,血压(87.8±8.1)mmHg,相较于用药前无较大变化,但冬眠组心率(66.2±7.6)次/min,血压(87.8±8.1)mmHg明显降低.而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右美组96.4±2.9,冬眠组96.2±2.1)均无明显变化.(3)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入院后均持续升高,第3天达峰值,右美组为(32.8±7.1)mg/L,冬眠组为(41.2±7.9)mg/L,但右美组用药1d后C-反应蛋白增幅较冬眠组明显降低,用药后右美组和冬眠组的C-反应蛋白含量分别为(28.5±6.2)mg/L、(34.8±7.2)mg/L.(4)心动过缓、低血压、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右美组发生人次分别为13、10、7、8,冬眠组则为23、20、16、17,右美组显著低于冬眠组,而在右美组组内比较时,浅镇静组(心动过缓3人次、低血压2人次、应激性溃疡1人、肺部感染1人)明显低于深镇静组(心动过缓10人次、低血压8人次、应激性溃疡6人、肺部感染7人).(5)右美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12.8±5.5)d及总住院时间(21.2±6.5)d相较于冬眠组的ICU住院时间(15.3±6.1)d及总住院时间(28.5±7.4)d均显著缩短.(6)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GOS评分1~5分的人数比较,右美组分别为3、5、10、15、27人,而冬眠组则分别为5、9、13、16、17人,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右美=0.552,R值冬眠=0.448,P=0.048),右美组好于冬眠组,但右美组与冬眠组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别(5% vs.8.3%).结论 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满意,且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还可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患者预后,适用于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治疗.

  • 桡骨开口截骨植骨术与闭口式截骨术对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疗效及腕关节功能评价

    作者:陈虎;黄成校

    目的 探讨桡骨开口截骨植骨术与闭口式截骨术对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疗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4年5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临床资料,按照实施手术方法分为开口组25例和闭口组21例,开口组行开口式桡骨远端截骨术,闭口组行闭口式桡骨截骨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截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手术前、术后测量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尺骨变异程度,并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法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 开口组和闭口组患者手术时间[(129.4±13.2)min vs.(135.2±14.8)min]、截骨愈合时间[(2.1±0.4)个月vs.(2.2±0.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组并发症发生率16.0%(4/25),闭合组为14.3%(3/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掌倾角显著降低,尺偏角显著增加,尺骨变异显著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闭口组尺偏角显著小于开口组[(19.3±2.5)°vs.(24.6±3.7)°],尺骨变异显著低于开口组[(0.4±0.1)mm vs.(2.8±0.4)mm,P<0.05].术后两组患者屈伸活动、旋转活动均显著提高,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口组屈伸活动度显著大于开口组[(143.8±17.6)°vs.(114.3±14.7)°,P<0.05],两组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7.4±17.1)°vs.(153.7±16.5)°,P>0.05].闭口组优良率为95.2%,开口组优良率为72.0%,闭口组腕关节优良率显著高于开口组(P<0.05).结论 闭口式截骨术在改善桡骨远端畸形愈合患者尺骨变异、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方面显著优于开口式矫形截骨术,值得临床推广.

  • 氨甲环酸局部与静脉应用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影响比较

    作者:杨建祥;樊艳梅;赵杰;郭焕来;吴宏扬

    目的 观察和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霸州市第二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KA的12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龄 60~83岁,平均68.17 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应用组与静脉应用组,每组60例.局部应用组于关节腔关闭后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g;静脉应用组在止血带加压前15min静脉内注射氨甲环酸10mg/kg.观察和记录术前及术后1、3、5d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6h 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12h 引流量、 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和平均输血量.结果 两组术前H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d局部应用组Hb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应用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6h FIB、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 D-D水平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应用组术后12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及平均输血量少于静脉应用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较静脉应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TKA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刘世军;李治国;马治国;冯志伟;索海军;娄宏亮

    目的 通过尸体标本及有限元模型对前侧拉力螺钉固定、外侧L型钢板固定和后侧T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新鲜成人尸体胫骨标本24个,用电动摆锯制备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将模型随机等分为前侧拉力螺钉固定组、外侧L型钢板固定组及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各8具.另选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对其膝关节行螺旋CT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4.0等软件后得到三维胫骨平台实体,经分割等操作后获得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而后结合三维解剖数据,通过Solidworks2013软件制作相应的拉力螺钉及钢板,模拟前侧拉力螺钉固定、外侧L型钢板固定及后侧T型钢板固定三种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对各骨折内固定实体标本和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250、500、1000、1500N的轴向载荷,比较各组骨折块移位及受力情况.结果 实验生物力学结果表明,250N、500N和1000N载荷下前侧拉力螺钉固定组、外侧L型钢板固定组及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内固定实体标本骨折块移位值[250N:(0.14±0.02)mm vs.(0.13±0.02)mm vs.(0.14±0.13)mm;500N:(0.27±0.05)mm vs.(0.29±0.06)mm vs.(0.28±0.07)mm;1000N:(0.49±0.12)mm vs.(0.53±0.10)mm vs (0.50±0.0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00N载荷下前侧拉力螺钉固定组骨折块位移值(0.57±0.14mm)小于外侧L型钢板固定组(0.72±0.10mm)和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0.76±0.1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L型钢板固定组和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骨折块位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各载荷下前侧拉力螺钉固定模型的骨折块位移值及内固定大应力均小于外侧L型钢板固定模型和后侧T型钢板固定模型.两种实验方法所得大位移值分布区域均为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前侧拉力螺钉固定、外侧L型钢板固定和后侧T型钢板固定均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其中前侧拉力螺钉固定在稳定性方面具优势,应作为临床首选方案.

  • 带血管腓骨移植加桥接固定治疗下肢骨折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焦晓虎;陈时高;孙军锁

    目的 总结创伤后下肢骨折术后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对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7例骨折后下肢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1例,女性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8.9岁.骨缺损部位:胫骨40例,股骨17例.所有患者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修复下肢骨缺损,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Enneking系统评价方法对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4个月,移植骨瓣与胫骨或股骨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为3~7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下肢功能Enneking系统中肢体疼痛(3.8±1.0)分、功能活动(3.2±0.7)分、自我感受(3.5±0.8)分、支具使用(4.0±0.6)分、步态(3.1±0.7)分、行走能力(2.9±0.8)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的(4.4±0.5)、(4.5±0.3)、(4.4±0.4)、(4.8±0.2)、(4.2±0.6)、(4.2±0.5)分(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的Enneking总分(26.5±2.8)分显著高于(20.5±2.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后下肢骨折术后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手术效果较好,术后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较好.

  • 浅谈Segond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洪平;兰玉平

    Segond骨折容易合并前交叉韧带、半月板等结构的损伤,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重视,原因在于临床工作中如果只重视骨折而忽略了骨折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很容易造成漏诊.本文通过查阅目前国内外近年有关Segond骨折诊断及治疗的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高大家对Segond骨折的认识.

  • 改良Bosworth法联合Pulvertaft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

    作者:张春;刘世清;赵奇;廖琦

    目的 探讨改良Bosworth法联合Pulvertaft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15例,其中男性12例12足,其中左足7例,右足5例;女性3例3足,其中左足1例,右足2例.年龄27~50岁,平均36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红肿,给予抗感染、换药处理后乙级愈合,其余伤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无术后足外侧区感觉麻木.按照Arner Lindholm标准评定,优1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改良Bosworth法联合Pulvertaft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 InterTan髓内钉治疗4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体会

    作者:余新平;刘康;何智勇;梁建基;陈尔东;安宁;王金军;范宝莹;马东华

    目的 探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 笔者医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26例,年龄65~93岁,平均82.5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40例,Ⅱ型103例,Ⅲ型133例,Ⅳ型89例,Ⅴ型61例;合并其他疾病369例.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采取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观察手术操作要点、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5~65min,出血量350~450mL;术后3例因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放弃治疗,无切口感染,术后12个月随访生存385例,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已愈合,2例股骨颈联合螺钉部分切出,无退钉及断钉等现象,术后12个月时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优116例(30.1%),良221例(57.4%),差48例(12.5%),优良率87.5%.结论 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者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联合锁定钉把持力良好、术后股骨颈螺钉松动及切出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

  • 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柴大起;李丽

    目的 探讨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2例(对照组)和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8例(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1)在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对照中,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8.8±10.5)%大于对照组(85.1±10.1)%、矢状面Cobb角(5.7±3.2)°小于对照组(6.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6.0±10.4)%大于对照组(80.6±10.4)%、矢状面Cobb角(6.8±3.6)°小于对照组(12.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出血量实验组分别为(125±20.5)min和(252.6±48.4)mL,均大于对照组(100±26.4)min和(146.4±5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后凸畸形矫正、骨折椎体高度重建、术后恢复上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长,出血多.

  • 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效果比较

    作者:胡波;宋爱国;倪文卓;岳立群

    目的 对比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统计北京水利医院2011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男性19例,女性50例,年龄52~91岁,平均 66.7岁.采用单侧入路或双侧入路行PKP治疗,记录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VAS评分、Cobb角变化度、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等指标,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结果 单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28.6±6.4)min,显著优于双侧入路组的(40.1±9.6)min(P<0.05).两组的骨水泥用量分别为(4.2±1.7)mL和(4.5±2.0)mL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术前Cobb角分别为(19.5±7.9)°和(21.1±9.1)°,术后分别为(11.6±5.5)°和(12.2±5.8)°,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分别为(31.7±11.6)%和(34.2±15.1)%,术后分别为(12.4±5.7)%和(12.8±4.9)%,术后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恢复率分别为(60.9±20.1)%和(62.6±22.4)%,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65±1.91)和(7.82±1.75),术后即刻分别为(3.88±1.12)和(4.03±1.02),术后1d分别为(2.36±0.49)和(2.34±0.53),术后3d分别为(1.48±0.33)和(1.41±0.41),术后1月分别为(0.12±0.05)和(0.19±0.06).术后较术前疼痛均有明显缓解(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均能达到满意疗效,若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单侧入路手术时间更短.

  • 应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系统微创治疗军训相关半月板纵裂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欣伟;刘松波;刘铭;韩文锋;张敬东;王宇

    目的 探讨应用半月板缝合系统(Fast-fix)微创治疗内半月板纵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应用半月板缝合系统治疗内侧半月板纵裂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18~29岁,平均20岁.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8例均获随访2~7个月,平均4.5个月.全部病例疼痛、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半月板缝合系统微创治疗内侧半月板纵裂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疼痛、关节活动度,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半月板 关节镜 微创
  • 有占位效应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41例分析

    作者:赵鹤翔;徐丁;杨朝华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占位性损伤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历,筛查第一次手术清除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等占位性损伤术后保留骨瓣但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患者,分析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原因.结果 41例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其中术后局部脑水肿和进展性出血34例,术区新发血肿6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结论 有占位效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14.4%的患者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对大多数没有术中脑膨出的患者保留骨瓣是安全的,但对于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伤后早期低血压和初始颅内压>35mmHg的患者可能需要去骨瓣减压.

  •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重建上肢功能及修复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阿不来提·阿不拉;任鹏;依力哈木江·吾斯曼;买买提明·赛依提;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皮瓣重建上肢肌肉功能、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34例上肢肌肉功能、软组织缺损创面,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17 ~65岁,平均40.5岁.其中屈肘功能障碍者10例,屈肘并屈指功能障碍者7例,伸肘伸指功能障碍者5例,肘部皮肤缺损或骨外露12例.背阔肌肌皮瓣大小范围11cm×4cm~35cm×10cm;供区大部分采取一期缝合,2例供区部分缝合、部分采用中厚皮片植皮.结果 3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8个月~7年,平均21个月.其中术后出现血管危象2例,对症处理后好转;肌皮瓣的皮瓣部分坏死2例;背阔肌肌皮瓣完全坏死2例,发生局部感染1例,经清创换药完全愈合;其余18例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背阔肌皮瓣血运丰富 ,抗感染能力强,肌瓣可填塞死腔,背阔肌肌皮瓣是修复上肢肌肉功能、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和骨外露感染创面的一种理想皮瓣.

  • 诊疗规范能否规避腹部钝性伤救治中的风险

    作者:张连阳

    临床实践中,医师如果不遵循规范选择某项诊疗技术,则可能存在局限性,容易造成诊治方案的偏差和不一致性,甚至危及医疗安全.本文阐述诊疗规范的概念,分别介绍了国家政府、行业组织、教材专著和医疗机构等层面各类规范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以钝性脾损伤为例,指出遵循规范规避腹部钝性伤诊疗风险的初次评估方法,区分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不稳定患者的不同救治流程.提出了对现有规范分门别类,减少重复性,增加权威性;积极宣讲、示范规范,评价其实施效果;并注意区分诊疗规范与精益求精的医疗行为等.

  • 烧伤创面脓毒症的防治对策

    作者:吴田田;童亚林;姚咏明

    烧创伤破坏皮肤连续性及完整性,影响机体免疫反应,甚至诱导免疫抑制.感染是重度烧伤患者常见、严重甚至致死的并发症.创面脓毒症是创面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烧伤患者主要死因之一.创面脓毒症的治疗重在预防.对创面及时、有效的处置是防治创面脓毒症的基础及关键.在传统抗感染治疗策略基础上,探索抗感染治疗的新方向、新制剂对于缓解抗菌药物耐药、改善创面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创面脓毒症病原菌的免疫治疗亦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

    作者:阴彦斌;栾彦军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效果.方法 回顾2009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MSF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19~53岁,平均37.4岁.道路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18例,直接暴力伤、砸伤4例.采取后路椎管减压固定术28例,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20例,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伤、骨折类型均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疼痛指数等指标.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后路、前路手术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33.14±4.73)mm、(30.74±3.83)mm、后凸角为(5.31±2.51)°、(5.48±2.41)°,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上,治疗后后路、前路感觉评分分别为(152.8±9)、(157.4±7),运动评分为(67.31±2.51)、(78.48±2.41),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路手术在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后路(P<0.05).在疼痛指数上,二者无显著差异.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除切口感染外,前路手术均劣于后路(P<0.05).结论 对于胸腰段的多节段脊柱骨折,无论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术,还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均能取得满意的解剖学复位和神经功能恢复.前路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和疼痛评分,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存在劣势,应在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时选择.

  • 多发伤严重并发症的监护治疗

    作者:陈玺;周健;王耀丽;张连阳;蒋建新

    目的 总结ICU中多发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1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如创伤性休克、创伤致死三联征、脓毒症、腹腔间隙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生率以及监护治疗措施和结局.结果 本组共150例,发生创伤性休克109例(72.7%);创伤致死三联征89例(59.3%),其中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4.7%),死亡3例(2%);脓毒症41例(27.3%),其中脓毒性休克14例(9.3%);腹腔间隙综合征2例(14.7%),死亡2例(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6例(24.0%),死亡1例(0.6%);急性肾损伤37例(24.7%);急性胃肠损伤53例(35.3%).ICU住院天数5~36d,平均8.9d.顺利转科136例(90.7%),自动出院8例(5.3%),死亡6例(4.0%).结论 进入ICU的多发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创伤性休克为主,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死亡率高,其次是腹腔间隙综合征,多发伤患者进入ICU实施严密监测,对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多发伤 并发症 监护
创伤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