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

创伤外科杂志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창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4237
  • 国内刊号: 50-112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张连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多钢板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分析

    作者:程根熙;杨火发

    胫骨多段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处粉碎程度高,极不稳定,周围软组织常严重损伤,容易出现软组织感染、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神经损伤. 而且,胫骨多段骨折严重破坏血供,故常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者骨不连[1-3]. 因此,此类骨折的治疗给骨科医生带来了挑战. 笔者对2011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7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采取多钢板治疗,有效地减少了切口及创伤,减少了软组织并发症及骨膜剥离,保护了骨折部位及软组织的血供,固定牢靠,对不适合其他固定方式的病例能起到良好作用和治疗效果. 现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采用多钢板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适应证进行总结.

  •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

    作者:宾永焰;郭义城;王猛;鲜建英;郭文杰

    胸腰椎骨折多由暴力所致,需要通过手术重建椎体的稳定性. 近年来,微创手术越来越被重视,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发展迅速. 2015年6月—2017年1月新疆伊宁解放军第十一医院骨科收治33例胸腰椎压缩性不稳定骨折患者,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 某三甲医院连续三年医院感染监测分析

    作者:周月琴;马珍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感控工作重点提供重要依据. 为掌握本院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指导感染管理工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笔者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5年—2017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育刚;曾智谋;许泽川;杨红胜;常山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dis-placement type transcervical fracture,DTT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治疗DTTF患者136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86例;年龄63~82岁,平均70.45岁;致伤因素:道路交通伤28例,摔伤84例,坠落伤18例,其他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HA组(n=68)与空心钉内固定组(hollow nail internal fixation,HNIF,n=68).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THA组术中出血量(311.86±31.34)mL、手术时间(85.68±8.64)min、输血量(364.63±36.47)mL、术后1d视觉模拟评分(VAS)(5.74±0.58)分、治疗费用(4.60±0.48)万元,均多于HNIF组[术中出血量(141.63±14.22)mL、手术时间(62.86±6.30)min、输血量(182.87±18.42)mL、术后1d VAS评分(4.63±0.47)分、治疗费用(2.74±0.28)万元];THA组住院时间(17.32±1.74)d,少于HNIF组(22.51±2.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髋关节功能、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增大,THA组髋关节功能、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大于HNIF组(P<0.05).THA组术后1年优良率(82.35%)高于HNIF组(48.53%,P<0.05).THA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2.94%)低于HNIF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治疗老年DTTF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后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

  • 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洋;龙浩;邹伟;肖杰;周昌俊;刘杰;王国贤

    目的 比较低温灌注技术与常温灌注技术,评价其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诊断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并行PVP治疗的66例患者,按骨水泥灌注技术不同分为常温灌注组(采用常温下调制好骨水泥分两次灌注的方法)33例、36个椎体,低温灌注组(将调好的骨水泥置于0℃冰盐水中缓慢、低压、间断灌注)33例、35个椎体.比较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术后6~15个月)时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度,骨水泥渗漏及弥散情况.结果 低温灌注组的骨水泥工作时间(10.2±1.2)min明显长于常温组(8.3±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随访(12.7±4.5)个月和(12.4±2.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常温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灌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VAS评分、ODI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角度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灌注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比例多于常温组(P<0.05),低温灌注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常温灌注组(P<0.05).结论 骨水泥低温灌注技术应用于椎体成形术时,可以显著延长骨水泥的工作时间,在获得良好骨水泥弥散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渗漏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D-dimer、PAF、Apelin-13、PCT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DIC的早期临床评估

    作者:李申涛;李贺;高明;项和平;王伟;姜大同

    目的 分析D-dimer(D-二聚体)、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Apelin-13、降钙素原(PCT)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临床评估意义.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5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1999年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IC组(27例)和非DIC组(31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分别于患者就诊后第1、2、3、5、7天静脉取血,测定D-dimer、PAF、Apelin-13、PCT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对照分析.结果 DIC组的D-dimer、Apelin-13、PCT含量均高于同时段的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升高(D-dimer≥352μg/L),Apelin-13升高(Apelin-13≥30ng/L),PCT升高(PCT≥7ng/mL),三者联合评估结果更准确,相对危险度更高,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更高.DIC组的PAF含量较非D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imer、Apelin-13、PCT可作为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DIC的早期临床评估依据,且三者联合评估时,关联强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

  • 院前适度低压复苏对严重创伤出血患者器官功能保护作用观察

    作者:李涛;胡平;胡弋;刘良明

    目的 观察严重创伤患者院前允许性低压复苏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对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和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急救部收治的63例严重创伤患者(ISS 16~25),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压复苏组(MAP 80mmHg,38例)和低压复苏组(MAP 60mmHg,2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7例;道路交通伤52例,刀刺伤7例,坠落伤4例.观察止血前分别采用常压复苏或低压复苏处理对患者输血输液量、血流动力学、血气、凝血功能以及器官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常压复苏组相比,手术止血前低压复苏可降低患者运输和手术过程中的输血、输液量,增加血球压积,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改善氧饱和度,常压复苏组的输液量、术中输液量和术中输血量分别为1643、3526和361mL,低压组分别为543、1801和201mL(P<0.01);低压组血球压积为32.3%,显著高于常压组(24.1%,P<0.01);同时低压复苏组患者的器官功能(肝、肾)和凝血功能明显优于常压复苏组.结论 适度低压复苏可保护严重创伤患者的器官功能,MAP 60 mmHg是较理想的目标复苏压力.

  • 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邹毅;叶茂;何玲莉;冷华伟;张玉峰

    目的 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9月于中国贵航集团三O二医院骨科治疗的1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63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岁;摔伤96例,道路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伤8例.依据术后髋关节功能将患者分为优、良、可、差四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58~93分,平均82.7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46例、良64例、可16例、差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分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机、骨质疏松、复位质量为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2.357,95%CI:3.553~87.286,P=0.013)、骨折分型(OR=12.206,95%CI:1.528~36.654,P=0.029)、ASA分级(OR=9.675,95%CI:1.412~32.344,P=0.035)、手术时机(OR=18.542,95%CI:3.206~78.348,P=0.022)、复位质量(OR=19.685,95%CI:3.347~85.376,P=0.016)为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影响因素较多,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手术时机、复位质量为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

  • 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毅;黄玉良;巫洪波;李国文;邬哲慧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6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内科合并疾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复位质量、术中是否植骨、是否行石膏制动、是否行CPM功能锻炼等.其中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23~64岁,平均35.86岁;道路交通伤40例,高处坠落伤14例,摔伤7例,其他伤5例.依据膝关节HSS评分将患者分为优良组和非优良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股骨远端骨折LISS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26±7.14)个月;截止末次随访,62例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8±0.7)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优32例,良17例,可12例,差5例,优良率为74.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8)、骨折AO分型(P=0.000)、手术时机(P=0.000)、复位质量(P=0.000)、是否行CPM功能锻炼(P=0.011)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443,95%CI:1.736~37.546,P=0.027)、骨折AO分型(OR=20.665,95%CI:3.884~57.365,P=0.009)、手术时机(OR=9.882,95%CI:1.557~30.754,P=0.043)、复位质量(OR=15.667,95%CI:3.206~49.758,P=0.015)、CPM功能锻炼(OR=10.646,95%CI:1.652~34.376,P=0.036)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龄、骨折AO分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CPM功能锻炼等.

  • 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向登;林炎水

    目的 比较防旋髓内钉(PFNA)及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6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68例;年龄41~72岁,平均54.63岁.依据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DHS组,各78例,DHS组行DHS治疗,PFNA组行PFNA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7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炎性因子;5-羟色胺(5-HT)、P物质(SP)、多巴胺(DA)、前列腺素E2(PGE2)、去甲肾上腺素(NE)等疼痛因子水平;术后1、6、1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均小于DHS组(P<0.05).术后7d,PFNA组IL-6、IL-1β、TNF-α、IL-18及5-HT、SP、DA、PGE2、NE均低于DHS组(P<0.05).PFNA组术后1、6、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DHS组(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6%)低于DHS组(12.82%,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疼痛因子及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 烧伤操作痛管理策略研究进展

    作者:孙占颖;王艳;舒勤

    烧伤创面换药是严重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所带来的烧伤操作性疼痛(procedural pain)常见、痛苦大,并可造成机体过度应激反应,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且长期不受控制的疼痛不仅使患者情绪恶化,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问题,还可直接影响创面的愈合速度与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烧伤患者的预后与转归.医护人员对烧伤操作痛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部分操作者对烧伤操作性疼痛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烧伤操作痛的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综述了烧伤操作痛的药物管理、非药物管理两方面的临床发展现状,以期为临床烧伤操作痛的管理提供参考.

  • 后踝骨折的治疗

    作者:陈亚伟;杜传超

    虽然内踝骨折和外踝骨折的治疗原则已被广泛认可,但对于后踝骨折的治疗仍有较多争议.笔者对近几年关于后踝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共有33项研究950例患者(8项研究属于生物力学领域和25项属于临床医学领域)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提示后踝骨折患者预后较内踝和外踝骨折患者差,但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影响患者预后.虽然关于后踝骨折的治疗尚未有一致观点,但多数医师认为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如骨折移位情况、关节面有无台阶、胫距关节残余半脱位等对预后有影响.虽然间接的证据表明较大的后踝骨折块及骨折移位与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有关,因而可能需要手术固定,但是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1/4会影响踝关节骨折的预后,故后踝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更多考虑骨折移位程度及胫距关节脱位等因素.

  • 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桂芳;邓大群;唐红华

    目的 研究老年髋关节骨折(hip fracture,HF)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HF老年患者178例,男性98例(55.06%),女性80例(44.94%);年龄62~81岁,平均71.6岁;致伤原因:摔伤97例,道路交通伤56例,坠落伤18例,其他7例.依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59)与无DVT组(n=119),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ISS评分、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应用抗凝药物比例,并对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VT组男女比例(54.24%vs.45.76%)、BMI与无DVT组男女比例(55.46%vs.44.54%)、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各合并疾病发生率均高于无DVT组各合并疾病发生率(P<0.05).DVT组年龄、ISS评分、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无DVT组(P<0.05).DVT组应用抗凝药物比例(76.27%)高于无DVT组(57.14%,P<0.05).使用抗凝药物患者DVT发生率(20.54%)低于未使用抗凝药物患者(37.88%,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ISS评分≥30分、骨折至手术时间≥3d、手术时间≥4h、使用抗凝药物等均为老年HF患者围术期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ISS评分≥30分、骨折至手术时间≥3d、手术时间≥4h、未使用抗凝药物等均为老年HF患者围术期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估

    作者:吴川;吴元勇;陆慧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与传统正中入路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估.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3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7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32例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经皮组),39例行传统正中入路术(传统组).经皮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27~59岁,平均42.7岁.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4分10例、5分以上者22例.骨折部位: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14例.骨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压伤4例.传统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1~60岁,平均41.8岁.TLICS评分4分14例,5分以上者25例.骨折部位:胸椎骨折24例,腰椎骨折15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压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评价,测定手术前后血清肌酶(LDH、CK、Myo)、血清应激分子(NE、E、Cor、Ins)和血清神经损伤分子(NSE、S100B、GFAP)变化以对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经皮组和传统组患者术后3、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7±11.4)%vs.(96.0±13.3)%、(95.7±12.5)%vs.(96.8±14.0)%]、矢状面指数[(92.9±13.5)%vs.(93.4±14.1)%、(93.5±14.8)%vs.(94.0±15.2)%]和Cobb角[(5.8±1.0)°vs.(5.9±0.9)°、(5.4±0.8)°vs.(5.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经皮组患者Frankel分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肌酶(LDH、CK、Myo)、血清应激分子(NE、E、Cor、Ins)和血清神经损伤分子(NSE、S100B、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组患者术后1、3d血清肌酶,血清应激分子和血清神经损伤分子含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更轻.

  • 腹腔镜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文;柴大海;马俊文;张全虎;秦毅

    目的 研究腹腔镜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traumatic rupture of small intestine,TROSI)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TROSI患者106例,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56)与开腹组(n=50).开腹组行开腹治疗,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术前、术后3d疼痛评分,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K+、五羟色胺(5-HT)等疼痛因子水平,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A、G(IgA、IgG)、CD4+、CD4+/CD8+等免疫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70.87±7.1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9±0.19)d、术后首次下床时间(3.22±0.33)d、住院时间(6.27±0.65)d,均少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198.95±21.06)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26±0.33)d、术后首次下床时间(5.84±0.61)d、住院时间(9.54±0.98)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64.86±17.65)min,长于开腹组(124.65±13.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腹腔镜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NE、K+、5-HT均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3d,腹腔镜组IgA、IgG、CD4+、CD4+/CD8+均低于开腹组(P<0.05),IFABP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开腹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TROSI创伤小,疼痛轻,对免疫机制扰动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与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宋志会;陈进;陈思;熊树鸿;马俊昌;袁键冰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与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10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5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PPO组和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组(Henry组),每组各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60~83岁,平均70.03岁.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评分(DAS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时间为(37.28±4.17)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27±2.24)d,均短于Henry组[(57.68±6.38)min,(17.62±2.78)d,P<0.05],MIPPO组术中出血量(9.76±1.63)mL,少于Henry组[(19.32±3.17)mL,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DASH评分低于Henry组(P<0.05).MIPPO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00%,Henry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显著改善上肢功能.

  •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Ⅲ型)疗效分析

    作者:何和与;吴开弟;黄泽晓;万海山;王日兴

    目的 探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Ⅲ型)的临床疗效,为该类骨折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对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创伤外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Ⅲ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98例患者均获得6~18个月门诊随访,平均10.8个月.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中医手法组.手术组4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45~82岁,平均61.78岁;NeerⅡ型15例,NeerⅢ型33例.中医手法组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5~81岁,平均61.24岁.NeerⅡ型20例,NeerⅢ型30例.手术组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医手法组则采取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肩关节功能、关节肿胀消除时间、关节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中医手法组患者腕关节功能及相关并发症和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医手法组关节肿胀消除时间、关节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优于手术组(P<0.05).结论 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确切,可加速疼痛肿胀消退和骨折愈合,并发症少,亦能改善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Ⅰ~Ⅲ型骨折患者的疗效

    作者:何欢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Ⅰ~Ⅲ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8月江油市903医院骨科收治90例Schatzker分型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50例采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钢板固定组),40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位固定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伤口软组织感染、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钢板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82.56±12.54)min、(18.23±5.67)min、(3.35±1.24)d、(83.56±10.37)d]短于复位固定组[(112.38±15.82)min、(36.61±6.15)min、(5.52±1.45)d、(95.15±9.64)d],术中出血量(115.22±11.25)mL少于复位固定组(160.54±21.5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固定组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少于复位固定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时的膝关节活动度为(117.2±7.5)°,大于复位固定组(110.2±8.7)°;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5.52±3.21,高于复位固定组20.54±2.68;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0.0%)高于复位固定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分型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好,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

  • 1例胸主动脉破裂患者的抢救经验和教训

    作者:魏长江;茅怡铭

    胸主动脉破裂的病死率极高,在创伤导致胸主动脉破裂出血入胸腔者院前的病死率就高达80%[1]. 笔者科室和兄弟单位接力联合成功抢救了1例胸主动脉破裂的患者,现将病例资料和救治的经验、教训整理如下.

  • 1例成人单纯Tillaux骨折病例报告

    作者:李云鹏;赵强;赵文志

    Tillaux骨折为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Paul Tillaux于1892年第一次在尸体解剖中定义了该骨折[1]. 此骨折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12 ~14 岁青少年的胫骨远端骨骺闭合前[2] ,属于骨骺损伤Salter-Harris Ⅲ型,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Ⅰ度,而成年人的单纯Tillaux骨折更不多见.

    关键词: Tillaux骨折 内固定
  • 髋部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袁志;刘常浩

    髋部骨折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存,影响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器械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国际上在髋部骨折诊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部分规范化共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我国目前髋部骨折诊治的整体现状并不乐观,尤其体现在诊治观念的更新不及时.因此,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选择、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治疗方式、围手术期护理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焦健;刘重;张朝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多数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为了提高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效果,本文就该病损伤机制、临床特点、术前考虑、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简要阐述.

  • 探讨手术时间的差异对老年髋部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刘青春;陈云丰

    目的 基于手术时间的差异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患者232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48h(n=79),中期组患者手术时间48~96h(n=76),晚期组患者手术时间>96h(n=77).对三组患者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三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感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早期组仅为3.9%与3.9%,同期中期组上升至7.6%与6.6%,而晚期组则高达10.5%与1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表明,与早期组的优良率高达98.7%相比,中期组只有93.2%,而晚期组仅有86.3%,表明随着患者接受手术时间的延长,评分越低,恢复越慢,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手术能够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创伤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