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优化工艺制备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作者:张阳德;丁诚;张宗久;张浩伟;齐贵新;潘一峰

    目的 以优化工艺制备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方法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再以二步法制备EPI-PBCA-NP,以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应用U9(95)均匀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右旋糖酐-70(Dextran-70)用量为10~90 mg,普流罗尼克F68(Pluronic F68)的用量为10~90mg,表阿霉素的用量为1~7mg;pH值的范围为1~5.结果 制备EPI-PBCA-NP的优化条件为反应液pH为1,Pluronic F68 90.0 mg,Dextran-70 10.0 mg,表阿霉素为9.0 mg,在优化条件下制备EPI-PBCA-NP平均粒径为(135.5±16.8)am(n=15);平均包封率(86.78±11.20)%,平均载药量为(18.65±2.89)%.结论 本研究通过优化工艺制得粒径满意的纳米粒,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均高于单纯性表面吸附或包囊方式.

  • 肾细胞癌组织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朱朝辉;徐凯;邢诗安;王艳波;董继华;曾甫清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中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Oct4的表达同肾细胞癌分型和分期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27例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0例肾细胞癌组织病理标本进行Oct4表达的检测.结果 在绝大多数(25/27)的肾细胞癌标本中有4.6%~5.5%的Oct4阳性细胞,RT-PCR显示10例肾细胞癌组织在相应位置均出现目的基因Oct4的条带,正常肾皮质组织和癌旁组织并没有出现Oct4条带.Oct4表达的阳性率及强度与肾细胞癌分期和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 肾细胞癌组织中有少量表达全能干细胞标志物Oct4的细胞,是否为肾癌干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受体猪表达供体MHCⅡDRβ分子对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

    作者:钱建民;张浩;芮晓辉;史留斌;王乾伟;李国祥

    目的 通过回输表达供体部分MHCⅡDRβ分子的自体骨髓细胞,观察受体对供体肝移植物的排斥情况.方法 将供体猪MHCⅡDRβ分子进行克隆,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反转录病毒载体pLNCX2上,经过细胞学操作获得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体外感染受体骨髓细胞,并将感染后的骨髓细胞回输给受体,随后采用Nothern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供体基因的表达,并通过MLR反应检测受体对供体的免疫排异反应;之后进行全肝脏移植实验,观测移植物的排异反应.结果 实验组6头受体全部有外源基因的表达;进行回输后受体免疫功能都基本回复,MLR检测显示受体对供体的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对第三方的有较强的排异反应;进行移植后实验组中的5头移植物存活良好,而对照组于12~18周先后死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受体在接受供体肝脏移植前,如果用供体的部分MHCⅡDRβ分子进行修饰并在体内进行表达,可以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 酪氨酸激酶Syk两种蛋白异构体在乳腺癌细胞内的分布

    作者:王磊;汪建平;宋新明;兰平

    目的 观察长脾脏酪氨酸激酶[Syk(L)]和短脾脏酪氨酸激酶[Syk(S)]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胞核、胞质分离技术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BT474和MB468中两种Syk蛋白异构体的细胞内分布.构建表达Syk(L)或Syk(S)的MB435稳定细胞克隆,采用细胞胞核、胞质分离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Syk(L)及Syk(S)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在乳腺癌细胞系BT474和MB468中,Syk(L)在细胞质、细胞核内均有表达,Syk(S)只表达在细胞质中.MB435-Syk(L)稳定细胞株中的Syk(L)在细胞质、细胞核内均有表达,MB435-Syk(S)稳定细胞株中的Syk(S)只分布在细胞质内.结论 在乳腺癌细胞中,Syk(L)可由细胞质移位到细胞核内,而Syk(S)只存在于细胞质中.Syk(L)的抑癌功能可能与它的细胞核内功能有关.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与死亡相关蛋白3的关系

    作者:陈进宏;蔡端;张群华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死亡相关蛋白3(DAP3)与其的关系.方法 建立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TRAIL(0、1、5、10mg/kg体重)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Western b1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AP3蛋白和DAP3 mRNA表达情况.结果 5mg/kg体重和10mg/kg体重两组的瘤重分别为(2.57±0.35)g和(2.49±0.26)g,均低于1 mg/kg体重组(3.23±0.32)g和对照组(3.57±0.47)g,前两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6.69±5.16)%和(39.69±6.13)%,低于对照组(48.06±6.99)%;Westem blot和RTPCR法分别测得前两组中DAP3蛋白和mRNA的表达高于1 mg/kg体重组和对照组.结论 TRAIL可有效抑制裸鼠胃癌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DAP3表达有关.

  • 乳腺癌中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健;马鸿达;孙燕;谷彦军;曹群;古强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白细胞介素(IL)-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IL-10和VEGF的表达及S100+DC和CD1a+DC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IL-10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69.0%(49/71)和70.4%(50/71).S100+DC和CD1a+DC的阳性率分别为76.1%(54/71)和53.5%(38/71).IL-10表达仅与CD1a+DC的密度呈负相关(rs=-0.244,P<0.05),而VEGF表达与S100+DC和CD1a+DC的密度均呈负相关(分别rs=-0.380,P<0.01和rs=-0.476,P<0.01).结论 乳腺癌细胞分泌的IL-10和VEGF可能通过抑制DC的产生和分化成熟而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 新型支架材料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二聚体复合物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作者:肖飞;郑治;王剑龙

    目的 评价新型支架材料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二聚体(CPC-PLGA)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3种浓度材料浸提液(100%、50%、10%)对L929细胞生长的影响;分光光度法分析3种浓度材料浸提液的溶血性;复合物植入SD大鼠臀肌2周和4周后取出评价组织相容性;种植BMSC1周扫描电镜观察生长状况.结果 24 h 3种浓度材料浸提液RGR分别为76%、76%、85%,48 h分别为75%、84%、96%,72 h分别为76%、77%、84%,细胞毒性评级均为1级;3种浓度浸提液对健康人血的溶血率分别为3.45%、2.59%、0.86%;肌肉内植入2周复合物组炎性反应为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1例,纤维囊腔形成10例均为Ⅳ级;4周复合物组炎性反应为Ⅰ级5例、Ⅱ级5例,纤维囊腔形成Ⅲ级3例、Ⅳ级7例;种植1周BMSC形态正常、生长状态良好.结论 CPC-PLGA复合物无细胞毒性,无溶血作用,植入后无炎症反应,种植细胞生长良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血管形成抑制剂3TSR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

    作者:朱少俊;金洲祥;张雪峰;章小平;董磊;徐鲁白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形成抑制剂3TSR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3TSR(1μmol/L)、键择(Gem,1μmol/L)和3TSR+Gem(1μmol/L 3TSR,1 μmol/L Gem)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24只免疫缺陷雌鼠胰腺原位接种胰腺癌细胞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3TSR(3mg/kg体重)、Gem(150 mg/kg体重)和3TSR+Gem(3mg/kg体重3TSR,150 mg/kg体重 Gem),连续3周后,观察肿瘤体积、肿瘤坏死面积、肿瘤微血管.结果 体外培养时3TSR对胰腺癌细胞无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3TSR+Gem在体外无协同作用.体内实验时3TSR组、Gem组和3TSR+Gem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TSR治疗组肿瘤坏死面积百分比为(53.46±3.23)%,较对照组扩大94.5%;Gem组肿瘤坏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小,为(6.75±1.60)%,但3TSR+Gem组肿瘤坏死面积百分比较单纯Gem治疗组明显增加;3个处理组肿瘤平均微血管数分别为31.8±10.9、47.0±17.0、36.9±8.3;微血管面积分别为(289.3±128.7)、(408.7±185.3)、(278.4±150.3)μm2;微血管密度(3.4±0.9)%、(6.0±1.7)%、(3.7±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TSR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具有显著减少肿瘤体积、肿瘤血管和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的作用,但与化疗药物Gem合用没有明显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 腺病毒介导的人血管抑素基因治疗胰腺癌

    作者:潘新亭;张子祥;李德春;朱青云;朱兴国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人血管抑素基因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病毒重组技术将人血管抑素基因克隆入增殖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中,获得腺病毒滴度达5.5×1010 pfu/ml,观察转染表达后的生物学活性,通过建立裸鼠动物模型(每组数n=15例),分析基因转导后胰腺癌组织中血管抑素的表达情况及对肿瘤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 构建了血管抑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CA13-hAG;检测到血管抑素在体外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率分别为87%和81%,得到279 bp电泳条带和38 000大小的蛋白条带;荷瘤裸鼠体内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VD为9.85±1.20,两对照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20.35±2.15、17.66±2.34(P<0.05).结论 所构建的pCA13-hAG重组腺病毒载体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血管抑素,使肿瘤内微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减慢,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食管鳞状细胞癌EMMPR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惠忠;李海刚;华平;王梅;魏益平;刘金耿;吴澄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5例ESCC、18例癌旁不典型增生(AH)、38例癌旁"正常"鳞状上皮(NSEBC)和15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NSE)中EMMP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ESCC、AH、NSEBC和NSE中EMMPR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0%(68/85)、39%(7/18)、66%(25/38)和20%(3/15);ESCC中EMMPRIN蛋白阳性率高于非癌肿组织(P<0.01,r=0.35)且阳性细胞分布区域不同;高、中度分化组ESCC中EMMPRIN蛋白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P<0.01,r=0.29);ESCC中EMMPR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食管壁的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EMMPRIN蛋白在ESCC组织的表达与在非癌肿组织的表达存在显著不同,且它与癌肿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 生育酚结合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温星桥;刘勇;黄文涛;周祥福;蔡育彬;高新

    目的 探讨生育酚结合蛋白(α-TAP)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 构建TAP-N端的质粒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Condon Plus,以1 mmol/L IPTG诱导3 h表达蛋白,用Ni-NTA琼脂糖柱纯化TAP蛋白并免疫兔生产抗体.将pGEM-T-easy质粒酶切线性化,37℃体外转录120 min合成地高辛标记的TAP-RNA探针.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测定TAP在分别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的表达.结果 制备到毫克量的TAP-N端蛋白、特异性TAP抗体和RNA探针.TAP主要表达于前列腺上皮,很少位于基质成分.BPH组TAP表达阳性率(37例,92.5%)比Pca组高(7例,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TAP表达的33例Pca患者术前PSA水平(12.5±3.3)μg/L、Gleason评分(7.3±1.4)分均高于其余7例TAP阳性患者(P<0.05),后者PSA为(6.7±2.6)μg/L、Gleason评分为(4.6±2.1)分.TAP阴性的Pca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时间(32.5±6.2)个月小于TAP阳性患者(78.5±12.6)个月(P<0.05).结论 TAP在前列腺癌的表达比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明显下调,无TAP表达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和Gleason评分高于TAP阳性患者.

  • 丝裂霉素磁性纳米制剂抗肿瘤的研究

    作者:刘敬伟;王国斌;陶凯雄;舒晓刚;田源;夏泽锋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药物丝裂霉素磁性纳米球(MMC-MNS)的释药特点,及其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和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透析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MMCMNS在体外中性介质中的释药特性;以乳癌细胞株MCF-7为对象,SRB法测定MMC-MNS在4种不同药物浓度下的体外抑瘤效率;将乳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分为4组(分别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MC、空白MNS以及MMC-MNS组),瘤体表面均给予相同三维立体梯度磁场作用,观察MMC-MNS靶向治疗裸鼠乳腺癌的效果.结果 MMC-MNS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MMC-MNS对乳癌细胞MCF-7有明显的杀伤活性,呈剂量-效应关系;经MMC-MNS处理后的肿瘤生长较其他组明显减慢,瘤重抑瘤率高达54.2%.结论 MMC-MNS在体外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应,能在较长时间维持有效作用浓度,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杀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抗肿瘤应用前景.

  • 胃癌浸润转移与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附蛋白的关系

    作者:曹华祥;陈平康;金留根;孙春雷;费伯健

    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上皮钙黏附蛋白(sE-CD)的浓度在胃癌诊断及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5例正常人,65例胃癌患者术前末作任何治疗,术后1周无感染血清中sE-CD的浓度,研究其浓度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的关系.同时测定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及血清癌胚抗原(CEA)作对照.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中sE-C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清中sE-C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sE-CD浓度下降.结论 sE-CD有望成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判定复发的指标.

  • 转染肝癌总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赵海专;陈祖兵;陶剑平;胡文杰;喻瓴;沈世强

    目的 探讨转染肝癌细胞总RNA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抑制肝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联合培养6 d成小鼠骨髓来源不成熟DC(iDC),质脂体转染肝癌细胞系Hepa1-6 RNA入iDC,用LPS刺激后成为Hepa1-6RNA/DC疫苗,对照组为iDC组、LPS/DC组Saline组,以每只2×106个细胞腹腔注射免疫小鼠每周1次共3次,然后接种5×105 Hepa1-6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特异性CTL活性的测定以及抗体阻断实验.结果 实验组Hepa1-6 RNA/DC组肿瘤在第8周为(8.5±3.6)mm,而iDC组、LPS/DC组、Saline对照组分别为(36.6±3.6)、(31.3±4.7)、(32.2±4.0)mm,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脾细胞对Hepa1-6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而对肺癌LLC细胞无杀伤活性.所诱导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包括CD8+、CD4+T淋巴细胞.结论 肝癌细胞的总RNA转染的DC肿瘤疫苗能诱导CD8+、CD4+T细胞免疫,是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肝癌免疫治疗方法.

  • 反义组织因子cDNA转染对LoVo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7及其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

    作者:汤坚强;万远廉;刘玉村;戎龙;汪欣;朱静

    目的 探讨反义组织因子eDNA转染对LoVo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及其抑制物(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构建有反义TFcDNA的质粒pcDNA3.1/Zeo转染LoVo细胞系,应用Western b1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系中ProMMP-7/TIMP-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10%胎牛血清刺激组中,转染反义TFcDNA的LOVo细胞系中MMP-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细胞组(分别为0.07±0.02、0.25±0.05、0.24±0.06,P<0.05),其ProMMP-7蛋白表达也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0±0.02、0.21±0.04、0.20±0.03,P<0.05);TIMP-1在三组细胞中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MMP-7表达与各组细胞中的TF表达相关(r=0.938,P<0.01).结论 MMP-7/lIMP-1表达的失平衡在组织因子促进人类大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DD3基因不同外显子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

    作者:陈占国;陶志华;陈晓东;吴秀玲;张筱骅;胡元平;李澄棣;谢辉;王瓯晨;毛晓露;翁志梁

    目的 探讨DD3基因不同外显子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方法 根据基因库所收录的DD3 mRNA序列,设计跨越不同外显子的3对DD3 mRNA序列特异的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61例前列腺组织和70例前列腺外的其他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DD3 mRNA检测,并对前列腺癌组织DD3 mRNA进行全序列分析.结果 跨越DD3 mRNA外显子1与3、外显子1与4及外显子3与4之间设计的引物所检测DD3 mRNA结果完全一致,21例前列腺癌组织与1例前列腺上皮内肿瘤组织中DD3 mRNA均为阳性,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70例其他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DD3 mRNA均为阴性.21例前列腺癌组织DD3 mRNA序列之间完全一致(GenBank登陆号为AY894120),与国外报道序列(AF103907)之间有99.8%同源.结论 DD3 mRNA仅在前列腺癌中特异性表达,外显子3和外显子4均可作为DD3 mRNA特异的外显子.

  • 脊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訾英;范广宇;朱悦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 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细胞移植后1、2、4周应用斜板实验和Tarlov评分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应用nestin标记观察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移植后1周、2周、4周,移植组和对照组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38.30±0.84)°、(18.50±0.76)°;jm(39.40±0.78)°、(19.70±0.66)°;(45.00±0.81)°、(22.30±0.69)°;Tarlov评分分别为3.37±0.45、2.32±0.34;3.45±0.38、2.41±0.43;3.63±0.47、2.45±0.48;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有神经干细胞的存活.结论 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孙凯;黄晓卉;甄茂川;汪谦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的PPARγ天然配体(15-d-PGJ2)或合成配体(GW7845)作用后,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状态,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探讨PPARγ配体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透射电镜观察HSC形态学变化.结果 15-d-PGJ2和GW7845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凋亡而抑制HSC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效应(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PPARγ活化可显著抑制HSC中bcl-2基因表达(同时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且此抑制作用可被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部分或完全逆转,说明此种抑制效应确由PPARγ所介导;电镜观察亦显示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结论 PPARγ活化可显著抑制HSC增殖,并通过下调bcl-2基因表达而诱导凋亡,提示PPARγ可作为逆转肝纤维化治疗的新的有效靶点.

  • 精氨酸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机制

    作者:吕伟明;雷尚通;张强;张赟建;王深明;石汉平

    目的 观察精氨酸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Lewis大鼠,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7 d后在大鼠背部制作伤口,置入PVA海绵,每天腹腔注射L-精氨酸1g/kg体重,10 d后动物安乐死取样,观察伤口液精氨酸、鸟氨酸、瓜氨酸、Nox、尿素氮及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伤口液总蛋白、Nox水平显著升高,精氨酸、鸟瓜氨酸、瓜氨酸及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精氨酸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机制可能与iNOS途径有关,与精氨酸酶途径无关.

  •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

    作者:张阳德;雷蕾;张煦;潘一峰;王吉伟

    目的 观察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SD大鼠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14d后,从中随机取12只,测定肿瘤的长短径,为治疗前的肿瘤体积.并将余下肿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除生理盐水组外,EPI组给表阿霉素每只1.67 mg/kg体重,EPI-PACA-NP组给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每只相当于1.67 mg/kg体重表阿霉素.PACA-NP组给空白纳米粒每只相当于EPI-PACA-NP组所给纳米粒不载药纳米粒的量.1周后记录肿瘤治疗后的生长率、肿瘤的坏死范围,存活天数,生命延长率.结果 治疗后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PACA-NP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病理切片可见EPI-PACA-NP组可见肿块里有大面积无核结构,纤维组织替代,以重度坏死为主,无轻度坏死.与NS组和EPI组比较,EPI-PACA-NP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延长(P<0.01);且以EPI组作为对照组,则EPI-PACA-NP组大鼠的生命延长率增加80.95%.结论 尾静脉注射EPI-PACA-NP组肿瘤生长率明显降低、生命延长率显著提高(P<0.01).

  • 槲皮素对TRAMP-C2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军晖;邢念增;康宁;闫勇;牛亦农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TRAMP-C2前列腺癌小鼠模型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前列腺癌细胞株TRAMP-C2小鼠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A组(对照组);B组(槲皮素25 mg/kg体重治疗组);C组(槲皮素50mg/kg体重治疗组);D组(槲皮素100mg/kg体重治疗组).观察槲皮素对各组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检测各组肿瘤标本的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接种5周后A、B、C、D各组小鼠的肿瘤重量分别为(1.85±0.23)、(1.61±0.10)、(1.10±0.17)、(0.79±0.11)g,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C、D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3%、41%、57%.各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39.29±6.39,31.61±4.82,23.42±3.91,14.00±4.01,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槲皮素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株TRAMP-C2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有关.

  • 淫羊藿甙逆转胃癌细胞恶性表型的研究

    作者:张京伟;周云峰;文显梅;魏蕾;杨国梁

    目的 观察淫羊藿甙(ICA)抑制胃癌细胞黏附、移动及侵袭的效应,探讨ICA对其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方法 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200 mg/L淫羊藿甙作用细胞48 h后,检测黏附率、迁移速度、侵袭力(Transwell法)及蛋白激酶A(PKA)活性.结果 200 mg/LICA处理48 h后,SGC-7901细胞在Ⅰ型胶原上黏附40 min时和80 min时,其黏附率分别为34.72%、58.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31%、68.42%(P<0.05),并且这种黏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更为明显;细胞迁移速度[(1.27±0.22)μm/h]和细胞的侵袭力[(41.67±4.80)细胞数/每视野],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28±0.39)μm/h;(137.25±7.25)细胞数/每视野](P<0.01);但PKA活性由(0.6±0.1)U/ml增高到(0.9±0.1)U/ml(P<0.01).结论 ICA抑制SGC-7901细胞黏附、移动及侵袭,增加了细胞内PKA活性,从而发挥逆转其恶性表型的作用.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单肺通气时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作者:周礼湘;周清河;肖旺频;曹浩强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食道手术单肺通气下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 45例ASAⅠ~Ⅱ级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择期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组(RP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组(FP组),异氟醚组(IS组).通过靶控分别输入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芬太尼和异丙酚及吸人异氟烷维持麻醉.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HR.分别于清醒仰卧位吸空气时(T0),麻醉双肺通气15 min(T1),单肺通气15 min(T2)、30 min(T3)、60 min(T4)、120 min(T5)及再次双肺通气30 min(T6)等7个时间点分别经桡动脉、颈内静脉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2 ml进行血气测定,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IS组MAP在T01下降大于其余两组(P<0.05)、在T02上升大于其余两组(P<0.05),IS组HR在T02增高大于其余两组(P<0.05);3组患者PaO2在吸人纯氧后均于T1时达到高在T3时降至小,后又逐渐增高;与T0相比,PaO2在麻醉后各时点均显著增加.PO2在麻醉后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IS组增加更明显(P<0.05).Qs/Qt在T3左右达到高后逐渐降低;IS组在T2~6时点增加更明显.RP组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3种麻醉方法术中均能满足手术要求.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能维持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动脉血氧和降低肺内分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术毕苏醒迅速且苏醒质量高.

  • RNA干扰沉默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作者:胡新华;张强;杨军;杨德华;刘程伟;张志深

    目的 构建靶向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RNA干扰表达载体,观察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大鼠mTOR基因序列设计2个短发夹环RNA(shRNA)序列,化学法合成单链寡核苷酸序列,将cDNA序列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IN,脂质体介导转染包装细胞PT67后获得mTOR的重组逆转录病毒shRNA表达载体,感染VSMC,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TOR及其下游底物真核细胞启动子4E结合蛋白(4E-BP1)、p70s6k等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细胞周期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VSMC增殖活性的改变.结果 shRNA序列插入pLXIN载体并感染VSMC,证实其能够显著抑制mTOR的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mTOR通路下游的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表达相应减少,而4E-BP1的表达却显著增强;感染前VSMC细胞G1/G0期比例为71%,S期为15%,凋亡细胞为2%;转染后72 h,G1/G0期比例为87%,S期为6%,凋亡细胞为6%(P<0.01);表明G0/G1→S过程受阻,VSMC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凋亡机制启动,更多细胞停滞在G0/G1期.结论 成功构建靶向mTOR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VSMC分裂、分化和增殖.

  • 缺氧诱导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和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祺;龚凡杰;谭泽明;李永国;周建平

    目的 构建缺氧诱导模型和观察缺氧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氯化钴(CoCl2)构建缺氧诱导模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测定CoCl2缺氧诱导与SW480细胞HIF-1α和Survivin基因mRNA表达的时效关系(0、2、4、8、24 h)和量效关系(0、50、100、150、200μmol/L).结果 HIF-1α和Survivin基因mRNA表达与氯化钴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HIF-1α基因表达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4 h亚组出现一个表达高峰,Survivin基因在缺氧诱导4 h呈现表达高峰;HIF-1α与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在缺氧诱导量效关系(r=0.521,P<0.05)和时效关系(r=0.693,P<0.05)中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缺氧可以诱导HIF-1α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增加;HIF-1α与Survivin基因的表达均呈显著相关,提示Survivin基因可能与HIF-1α存在某种调控关系并在缺氧抗凋亡机制中发挥作用.

  • 蛋白质组技术在胃癌相关标志物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李炜;刘炳亚;李建芳;陈雪华;李琦;蔡劬;顾琴龙;朱正纲;林言箴

    目的 建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从中发现有意义的胃癌相关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总蛋白,银染显色,PDQuest软件分析,从中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或MALDI-TOF-TOF-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胃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15个得到鉴定,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有10个,其余5个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结论 建立了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应用质谱技术鉴定了1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

  • 胃癌体外药敏试验与多药耐药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帅晓明;韩高雄;陈俊华;王国斌

    目的 探讨胃癌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与胃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42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进行胃癌原代细胞培养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其对9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MDR1和MRP mRNA表达,分析药敏试验结果与MDR1、MRP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42例胃癌组织中MDR1、MRP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1%和28.9%.CDDP、ADM和OXA耐药组中,MDR1 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敏感组;在CDDP和HCPT耐药组中,MRP 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敏感组.结论 MDR1和MRP高表达是胃癌对多种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的标志,结合体外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筛选有效的化疗药物.

  • N24p55γPI3K靶向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王晶;刘双又;高霞;罗学来;夏献民;陶德定;龚建平;胡俊波

    目的 探讨PI3K的调节亚基p55γN端24个氨基酸-N24p55γPI3K对胃癌细胞系MKN-28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系MKN-28中Rb家族蛋白(p130/107,p110)和p55γPI3K蛋白的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质粒N24p55-GFP导入MKN-28,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通过BrdU掺入法,激光共聚焦及流式检测Cycli D1,CyclinA的表达以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胃癌细胞系MKN-28含有Rb家族蛋白p130/107而无p110,也含p55γPI3K蛋白,且p130/107与p55γPI3K相结合.与对照质粒pEGFP-C1相比,转染了N24p55-GFP的MKN-28细胞增殖受抑制,G0/Gl期增加,S期减少,Cy-clin D1和Cyclin A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这种新的N24P55γPI3K调节亚单位可通过p130/p107途径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增殖,从而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

    作者:张万广;朱虹;陈孝平;李东华;张必翔;张志伟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HepG2细胞生长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HIF-1α转染人人肝癌细胞HepG2中,观察HepG2细胞生长.建立人肝癌裸鼠模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10只),HIF-1α转染细胞组(B组,10只).1个月后,切除瘤灶、称瘤重、计算促瘤率.标本用Western bIot检测HIF-Iα、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HIF-1α转染HepG2细胞后,细胞生长速率加快.转染HIF-1α的裸鼠肿瘤生长较对照组快,A组、B组的瘤重分别为(3.51±0.33)、(4.64±0.40)g,促瘤率为32%.B组HIF-1α、Survivin和bcl-2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但Caspase-3的水平则低于A组.结论 转染HIF-1α体内、外均可促进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其机制除促进血管生成外,还可能与其能抑制凋亡有关.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天然支架组织工程瓣膜作用

    作者:仇玉明;董念国;史嘉玮;叶晓峰

    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关键在体外重建宏观、微观培养环境[1].我们以去细胞瓣作天然支架,肌成纤维细胞作种子细胞,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TEHV微环境影响[2,3].

  • TRAIL、DcR1、DR4、Caspase-3与bcl-2在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郝建军;温实;卞永生

    TRAIL也称Apo-2L(Apoptosis-2 Ligand)是Wiley研究小组于1995年早克隆和命名的又一TNF家族成员.大量研究发现TRAIL主要引起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转化细胞的凋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1-3].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RAIL及DcR1、DR4受体、Caspase-3、bcl-2在直肠癌、癌旁6 cm组织,及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RAIL在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

  • SST2R与DPC4、p53、Ras基因在胰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方汝亮;刘志梅;秦仁义;颜廷俊;王欣;邹声泉;裘法祖

    有研究结果表明,DPC4、Ras、p53突变基因是肿瘤血管形成的重要突变基因[1,2];人体胰腺癌细胞SST2R基因的表达变化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切有关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有关[3].本研究旨在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探讨SST2R基因表达变化与胰腺肿瘤血管发生机制的关系.

  • Ad-TGFβ1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秦宏敏;佟向阳;许铁;冯斌;陈孜;刘凯;姚爱明;张轶;刘林;谢春雷;孟扬;朱锋辉

    利用软骨组织工程修复人体关节面的软骨面缺损是自20世纪末以来人们探讨的研究方向[1,2],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是具有优势的一个热点[3-6].我们利用重组腺病毒作为载体,将TGFβ1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其向软骨细胞表型的分化提供实验基础.

  • 柯萨奇腺病毒受体抑制膀胱肿瘤细胞T24体外迁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林琳;李磊;李翔;贺大林;朱国栋;张栋;王新阳

    我们通过构建重组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CAR转导入膀胱肿瘤细胞T24中,建立了稳定表达株,利用体外迁移实验检测CAR高表达对于膀胱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睾丸生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

    作者:瞿长宝;蔡广增;杨书文;王亚轩

    精索静脉曲张(VC)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在正常人群中VC的发生率为15%~17%[1,2],而不育者中VC的发生率占30%~40%.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左侧VC患者双侧睾丸生殖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变化,探讨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远金;李光辉;段军;柯雯昙;张欣;史火喜

    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原发损伤后一系列进行性继发损害导致了神经元不可逆的结构改变.甲基强的松龙(MP)具有多方面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不仅可以减轻脊髓水肿,而且能阻止或减轻脊髓神经细胞凋亡[1].我们应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时间窗用药效果的差异.

  • 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作者:施永彦;张功礼;江良波;喻爱喜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一种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的因子,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及功能发挥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有密切关系.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髓中的中胚层来源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分化为神经元.将大量表达NGF的MSCs移植到受损的神经组织中,可以增加组织中NGF浓度,有利于残存神经元存活和组织修复,同时移植的MSCs还有可能实现神经元再生.本实验通过人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重组复制缺陷性重组腺病毒(Ad-hNGFβ)转染MSCs,以解决上述问题.

  •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琳;赵青川;陶开山;杨雁灵;安家泽;何勇;窦科峰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良性肝病和早期肝胆系肿瘤的有效措施.现将我院112例肝移植,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 血管化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作者:张善中;谭建明;唐孝达

    啮齿动物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免疫研究中广泛应用[1,2].其中,小鼠模型更具优势:近交系小鼠品种丰富;小鼠易于转基因、基因敲除操作;小鼠的分子生物学探针、抗体和工具药品种丰富;小鼠体重轻,对于昂贵、来源稀少的药物,小鼠模型可降低研究成本.但小鼠血管细,凝血机制活跃,容易发生动脉内膜损伤,血栓形成,导致手术失败.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鼠心脏移植成功的影响因素.

  • CD44v、p53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的定量研究

    作者:张建生;游德怀;尹建华;李学峰;刘三光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胆管癌及慢性胆管炎组织中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胆管癌组织标本取自本院存档的石蜡包埋组织,共35例.所有胆管癌患者术前均未经过放化疗.临床分期采用TMN分期.另取10例慢性胆管炎组织作对照.p53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AB1801、CD44v鼠抗人单克隆抗体HCAM,均选自Santa Cruz公司.

  • 裸鼠原位种植人肝癌模型化疗指导临床用药研究

    作者:郜永顺;陈孝平;张水军;丁磊;吴在德

    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策略已成为当今的共识[1],但化疗前患者对化疗药是否敏感报道尚少.我们在自己建立的人肝癌组织裸鼠原位种植模型上,进行了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内筛选.

  • 脑出血后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

    作者:张弩;周辉;杨林

    近年来,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研究已有报道[1],我们通过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进行成年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出血部位移植神经干细胞的生长情况.

  • 弹力带阻抑烧伤愈合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光裕;郭振荣

    我科于1985年以来收治各种原因烧伤3540例,其中深Ⅱ度~Ⅲ度烧伤2880例,在深Ⅱ度以上的患者创面治愈后应用压力疗法治疗1985例,并以未加压治疗的创面895例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白藜芦醇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研究

    作者:杜强;陈燕凌

    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一种从葡萄、虎杖等植物中提取出的一种天然药物,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微循环等众多生理功能.近年来又发现其抗肿瘤的功能[1],且对于肝癌细胞,白藜芦醇有着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我们从肿瘤细胞黏附、运动及侵袭三个方面探讨白藜芦醇对不同肝癌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

  • 淋巴管造影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健;刘定益;姚敏;唐崎;顾炯;周文龙;王名伟;吴瑜璇;祝宇;张翀宇;巢志复;何小舟

    目的 评价淋巴管造影在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61例前列腺癌患者行足背淋巴管造影,对10例阳性、4例可疑及47例阴性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淋巴结活检.结果 10例淋巴管造影阳性者,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9例,假阳性1例.4例可疑患者,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47例阴性者中,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证实假阴性4例(8.5%).结论 淋巴管造影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阳性或可疑淋巴结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可避免假阳性,但有一定的假阴性.

  • 磁性纳米载体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颖;常津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美国科学家率先尝试在癌症治疗中使用局部化学疗法代替全身化学疗法,并选择了磁性材料作为局部治疗的药物载体,取得了一些进展[1].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前期模拟测试数据和动物实验,并未得到期待的治疗效果.随后的40多年中,各国的科学家又对磁性材料在癌症局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磁性材料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广阔的发展前景.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磁性载体材料在磁性能,热性能及化学性能上均不同于普通磁性材料,根据其特殊的性能,在癌症局部治疗中,目前已主要发展了靶向投递,局部高温和物理阻塞等治疗方式,均已取得一定成就[2-4].

  • 量子点在生物分子、细胞及体内生物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运龙;覃莉;蔡继业

    长期以来,有机染料一直被用来标记生物大分子来研究各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但是由于有机染料的一些缺点,例如较窄的激发谱,光稳定性较差,荧光寿命短等,限制了其作为标记物在生物分子、细胞、体内生物成像研究中的应用.量子点(QD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荧光标记物,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光谱特征和光化学稳定性,良好的水溶性,对细胞、生物体无毒性[1-6],因此QDs将成为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标记物[1].现就量子点在生物分子、细胞及体内生物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 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志宇;张玉君;王曙光;别平;董家鸿;李晓武

    目的 建立稳定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对端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双袖套法"重建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支架法重建胆管.结果 共施行50例小鼠原位肝移植,术后24 h存活率92%(46/50),1周存活率84%(42/50),2周存活率80%(40/50).结论 本实验中小鼠原位肝移植存活率较高,稳定可靠,易于标准化,是一种研究移植免疫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肝移植 动物模型
  • 一种可应用于研究脑血管痉挛的新型细胞模型

    作者:洪涛;段剑;汪阳;蒋丽萍;冯九庚;江志群

    目的 在体外模拟血管外壁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研究氧合血红蛋白(OxyHb)诱导的脑血管痉挛的新型细胞模型.方法 以微孔多聚碳酸酯膜(PET膜)作为载体,模拟血管壁外弹力层,将成纤维细胞(AFB)和平滑肌细胞(SMC)分别接种于PET膜的两侧共培养,建立AFB-PET-SMC血管外壁重构模型.在PET膜一侧接种的AFB中加入含1×10-6 mol/L OxyHb的培养液,而另一侧的SMC培养液中无OxyHb,分别共培养24、48、72 h,应用扫描电镜观察SMC的长度.结果 AFB-PET-SMC组织结构关系类似于体内血管外层(成纤维细胞-外弹力层-平滑肌细胞)结构;模拟体内出血环境,OxyHb处理AFB 24、48、72 h后SMC平均长度分别为(41.6±9.21)、(28.34±8.38)、(19.80±7.09)μm,与正常组(55.66±10.35)tt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xyHb作用于PET膜一侧的AFB引起对侧未直接接触OxyHb的SMC发生持续收缩,该细胞模型可应用于研究OxyHb诱导的脑血管痉挛.

  • 维甲酸致胎鼠骨骼畸形模型的建立

    作者:余家康;夏慧敏;Juan A Tovar

    目的 利用维甲酸胎鼠模型,观察其骨骼畸形出现的情况,探讨骨骼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于孕期第10天经胃管给SD母鼠注入125 mg/kg体重全反式维甲酸,对照组仅予载体溶液.分娩前24 h剖腹取出胎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随机各取20只和10只胎鼠去除软组织,行骨软骨双重染色法,显微镜观察骨骼情况.结果 实验组胎鼠体重(4.294±0.670)g与对照组(4.743±0.542)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骨骼畸形.维甲酸组有18只(90%)胎鼠可见明显的全身骨骼畸形,常见的畸形分别是长骨畸形(80%)、腕掌跗跖骨缺如(80%)、胸廓外形异常(80%)、椎体畸形(75%)、骨盆畸形(70)和脊椎裂(65%).结论 维甲酸有较强的胎鼠骨骼致畸作用,这种作用是多部位的.维甲酸大鼠是研究骨骼先天性畸形的实用工具模型.

  • 膀胱肿瘤实验研究发展方向

    作者:王国民;胡礼炳

    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术后复发和进展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也是泌尿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虽然新的医疗设备和抗肿瘤药物层出不穷,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膀胱癌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分子信息,使得我们对肿瘤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肿瘤治疗的未来方向将是在对其分子机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靶向性治疗,改变肿瘤发生的遗传学本质,从根本上消除肿瘤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XIA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

    作者:汪良;毕娅兰;曾甫清;郑丽端;朱朝辉

    目的 探讨XIA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及其与TCC增殖活性的相关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检测47例TCC癌组织,6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XIA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 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仅有1例XIAP表达阳性(16.67%),而在47例TCC癌组织中有37例XIAP表达阳性(78.73%),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XIAP表达显著增高(P<0.01);复发的TCC癌组织中XIAP的阳性表达率(89.47%,17/19)明显高于初发的癌组织(71.43%,20/28)(P<0.05);但是,不同分级和分期的癌组织中XI-A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XIAP表达阳性的TCC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核增殖活性,其Ki-67标记指数为(37.51±15.85)%,明显高于XIAP表达阴性的TCC癌组织的(17.76±11.42)%(P<0.05).结论 XIAP在TCC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无明显相关,但是与肿瘤的核增殖活性相关,这可能与TCC发生的早期事件及药物耐受机制有关.

  • 过表达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对膀胱肿瘤细胞UM-UC-2体外增殖影响

    作者:李磊;贺大林;何辉;张林琳;罗勇;王新阳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基因(PML)对于膀胱肿瘤细胞株UM-UC-2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建立稳定可诱导表达的膀胱肿瘤细胞株UM-UC-2,Western blot检测PML蛋白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肿瘤生长情况;Giemsa染色、TUNEL和DNA Iadder法检测肿瘤的凋亡情况.结果 经100 μmoI/L的ZnSO4诱导表达后,与对照组比较PML组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并且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Giemsa染色提示过表达PML蛋白的细胞核浓染,细胞变圆,DNA ladder电泳提示转染PML细胞细胞在诱导表达后24 h出现梯状凋亡特征的电泳条带,TUNEL显示转染PML细胞细胞核内蓝褐色颗粒,对照组未见明显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 建立了稳定的可诱导表达PML的膀胱肿瘤细胞株.同时,过表达PML可以抑制膀胱肿瘤细胞株UM-UC-2的体外增殖作用,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

  • bcl-2过表达对阿霉素诱导的膀胱癌细胞凋亡和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作者:刘奔;孔垂泽;高建;时京;李振华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过表达对阿霉素(ADR)诱导的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bcl-2基因转入膀胱癌BIU87细胞,G418筛选获得抗性亚克隆细胞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比较BIU87、BIU87/neo和BIU87/bocl-2细胞对ADR的敏感性.用ADR分别作用于上述细胞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情况.结果 建立分别稳定表达bcl-2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neo)的膀胱癌亚克隆细胞株BIU87/bcl-2、BIU87/neo.RT-PCR BIU87/bcl-2细胞的bcl-2 mRNA水平显著高于BIU87、BIU87/neo(P<0.01).噻唑蓝(MTT)检测显示BIU87/bcl-2细胞对ADR的化疗敏感性明显降低(P<0.01).ADR作用24 h后,BIU87、BIU87/ne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5±3.72)%、(21.94±1.27)%,而BIU87/bcl-2细胞为(3.38±0.95)%(P<0.01);ROS分别为(90.45±1.96)%、(88.4l±3.88)%和(77.00±3.86)%,BIU87/bcl-2细胞较前两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 bcl-2基因能够抑制ADR诱导的膀胱癌BIU87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是其发挥抗凋亡作用的重要机制.

  • 不同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膀胱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肿瘤组织c-met的表达差异

    作者:潘卫兵;张青汉;余毅恺;叶绪龙;董能本;Toshikazu Nakamura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的膀胱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其肿瘤组织c-met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术前患者血清H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肿瘤组织中c-met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对照组血清HGF水平分别为(4.32±0.58)、(5.67±0.63)、(6.81±0.42)、(1.96±0.23)tμmol/L,高分化组低于低分化组和对照组(P<0.05),中分化组低于低分化组(P<0.05);而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血清H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行细胞癌组织c-met表达明显高于鳞癌和腺癌(P<0.05),但是在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GF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分化程度的指标,但其表达程度与组织学类型无关.c-met在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癌患者组织表达明显增高,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 丝裂霉素C与C2-神经酰胺联合应用治疗膀胱癌

    作者:时京;孔垂泽;孙志熙;王侠;罗阳;刘奔;张莹;刘博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MC)与C2-神经酰胺(C2-cer)联合应用对人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膀胱癌BIU-87细胞后,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合用指数(CI),流式细胞仪(FCM)检测BIU-87细胞凋亡率,吖啶橙(AO)荧光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在细胞内分布变化,并检测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 单独应用时MMC与C2-cer的中效浓度分别是159和28μmol/L,联合用药时下降为55和11μmol/L,CI=0.74.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导致BIU-87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的凋亡率高于各自单用(P<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在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较对照组减少,联合用药时减少为明显,细胞质内细胞色素C含量在联合用药时增加也为明显(P<0.05).Caspase-3活性在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较对照组升高,联合用药时升高为明显(P<0.05).结论 MMC与C2-cer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共同诱导细胞凋亡,协同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活性变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含线粒体促凋亡蛋白基因人膀胱移行上皮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廖贵益;曾甫清;岳相辉;汪良;卢银平;朱朝辉

    目的 构建含线粒体促凋亡蛋白基因(Smac)、人尿路斑块蛋白I b(UpI b)启动子调控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在膀胱癌细胞的表达.方法 MluI+XbaI分别双酶切含Smac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mac和UpIb启动子片段,T4DNA连接酶环化目的片段构建新质粒,酶切凝胶电泳和测序鉴定.新质粒转染12孔BIU-87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孔的Smac mRAN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法检测另6孔的Smac蛋白表达.结果 pcDNA3.1-Smac中人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和T7噬菌体启动子(T7)被成功替换为UpI b启动子,构建新质粒pcDNA3-UpIb promoter-Smac;转染后BIU-87细胞Smac mRNA表达增强2.1倍、71%癌细胞中Smac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 UpIb启动子调控含Smac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能在膀胱癌细胞中有效表达.

  • 神经酰胺对人膀胱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孔垂泽;时京;王侠;李振华;朱育焱;曾宇

    目的 探讨神经酰胺(cer)对人膀胱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C2-神经酰胺(C2-cer)作用于膀胱癌T24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AO)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并对半胱天冬酶(Caspase)-3活性、bcl-2蛋白含量和细胞色素C在细胞内的分布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T24细胞存活率与C2-cer浓度呈负相关(r=-0.973,P<0.01).对照组和5、10、20、40 μmol/L的C2-cer处理组凋亡率分别为2.95%、9.18%、14.23%、29.12%、48.46%,C2-cer处理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spase-3活性随C2-cer浓度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2-cer作用下,T24细胞内bcl-2蛋白含量下降,细胞色素C向细胞质释放.结论 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激活可能是C2-cer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 利用RNA干扰阻抑膀胱癌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和诱导凋亡

    作者:王小林;侯建全;温端改;何军;岑建农;谷敏

    目的 探讨RNA干扰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后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及Surviyin基因抗凋亡机制.方法 设计、合成一对Surviyin编码基因序列特异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用脂质体包裹转染T24膀胱癌细胞,分不同的浓度组(50~200 nmol/L).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urvivin基因和Caspase-3基因mRNA表达.结果 Survivin编码基因序列特异性siRNA能有效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大效应浓度为100 nmol/L,此时与对照比较Survivin表达水平下调75.91%,并显著的抑制了细胞生长,抑制率达5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达239.80%,细胞凋亡率亦增加至45.70%,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干扰显著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后,能明显促进T24膀胱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Survivin基因可能是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来抑制凋亡.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