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超声引导下建立兔肢体软组织肿瘤的影像病理表现

    作者:王崇文;丁娇娇;李文婷;杨磊;白靖平;姚兰辉;周洋;时广力;闫悦

    目的 通过超声引导建立兔肢体软组织肿瘤模型,为后期的干预研究和影像学评价奠定基础.方法 选用雄性新西兰兔30只,6~8个月龄,体重3.5~4.0 kg,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24只.两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和三维超声观察肿瘤的形态、信号特点及体积变化.对照组在采集影像后处死兔观察组织学变化.模型组于第14、21、28天随机分批处死6只兔观察组织学变化.剩下6只兔不处死,观察带瘤生存时间.结果 三维超声显示:对照组在注射部位未见任何回声.模型组在第24小时、7、14、21、28天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61±0.18)、(4.15±0.27)、(7.92±0.50)、(15.02±0.70)、(18.23±0.67) cm3.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WI:对照组未见明显的异常信号.模型组在左侧后肢可见肿瘤影像,肿瘤组织在MRDWI图呈高信号;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低信号.组织学结果:对照组可见正常的横纹肌结构.模型组第21天大体标本观察,可见肿瘤实质呈现不规则的坏死区.第60天,解剖胸腔,可见两肺弥漫性转移结节.结论 通过超声引导注射肿瘤组织悬液,成瘤率高,肿瘤生长范围较局限.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提示:后期的干预研究应在种植肿瘤后的第14天左右进行,以降低肿瘤实质液化坏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羟考酮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吕帅国;卢锡华;李廷坤;孙亚林;汪蕾

    目的 观察羟考酮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180 ~230 g,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羟考酮+神经病理性痛组(OX组).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NP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OX组于结扎坐骨神经后至处死每天腹腔注射羟考酮15μg/kg,1次/日,连续14d,S组和NP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于结扎前1d、结扎后3、7、14 d时测定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并于结扎后14d时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4和L5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fos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c-fosmRNA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术后3~14d时MWT在NP组[(5.1±1.2)、(4.7±1.6)、(5.2±1.4)g]和OX组[(8.3±1.5)、(9.1±1.8)、(8.7±1.6)g]降低,TWL在NP组[(8.5±1.9)、(6.7±1.6)、(7.2±1.8)s]和OX组[(12.1±2.2)、(11.4±1.9)、(12.5±2.1)s]缩短,术后14 d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在NP组(0.92±0.18)和OX组(0.68±0.13)上调(P<0.05),c-fos mRNA表达在NP组(1.84±0.32)和O组(1.33±0.15)升高(P<0.05);与NP组比较,OX组术后3~14dMWT[(8.3±1.5)、(9.1±1.8)、(8.7±1.6)g]升高,TWL[(12.1±2.2)、(11.4±1.9)、(12.5±2.1)s]延长,术后14 d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0.68±0.13)下调,c-fos mRNA表达(1.33±0.15)下调(P<0.05).结论 羟考酮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与其下调脊髓背角c-fos表达有关.

  • 白细胞介素-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武豪杰;王晓;张明辉;张永东

    目的 通过建立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OA滑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A1、A2、A3组为模型组,B1、B2、B3组为对照组.A1、A2、A3组用1.6%木瓜蛋白酶膝关节腔内注射,建立兔膝关节OA模型,分别在2、4、6周后处死,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及标本滑膜中IL-1β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1)实验组4周和8周软骨细胞IL-1β和MMP-9细胞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软骨细胞IL-1β和MMP-9细胞分数4周较8周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1β、MMP-9的表达:A1组>B1组、A2组>B2组、A3组>B3组(P<0.05),模型组中A1组<A2组、A2组<A3组(P<0.05).(3) 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模型组滑膜中的IL-1β3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A1组(0.80±0.05) >B1组(0.40±0.02)、A2组(1.08±0.06) >B2组(0.51±0.03)、A3组(1.26±0.08)>B3组(0.61 ±0.03,P<0.01),且随实验进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A1组< A2组,A2组<A3组(P<0.05).结论 IL-1β和MMP-9的差异表达与OA退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 氧甾酮133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兔后外侧腰椎模型中腰椎融合率的比较

    作者:张超;路坦;周迎锋

    目的 探讨氧甾酮133 (Oxy 133)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兔后外侧腰椎模型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对24个月龄雄性成年新西兰白兔(3.0 ~3.5 kg)的L3~L4脊椎实行双侧后外侧脊椎融合术.实验兔分成4组:对照组(A组)、30 μg rhBMP-2(B组)、20 mg Oxy 133(C组)、60 mg Oxy 133(D组).4周后,荧光显影检查其融合,8周后处死兔,通过放射显影、临床触诊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其融合效率.结果 8周时放射显影技术进行融合率分析各组分别为:A组41.7%;B组91.7%;C组91.7%;D组100.0%.处死兔后剥离其脊柱通过临床触诊分析其融合率结果:A组0.0%;B组83.3%;C组83.3%;D组66.7%.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进一步确定以上结果.结论 20 mg和60 mg Oxy 133都能促进骨融合,融合效率基本与30 μg rhBMP-2接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Oxy 133有希望替代rhBMP-2成为促进骨融合的治疗剂.

  • 表观遗传学药物对肝内胆管癌的作用

    作者:周文杰;张锦前;贺轲;段小鹏;黄睿;夏正林;何景亮;向国安

    目的 筛选肝内胆管癌敏感的表观遗传学药物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活力实验筛选对RBE细胞敏感的药物;在多种细胞株上比较其作用;选择敏感的药物探讨其机制:通过Giemsa染色观察肝内胆管癌细胞经药物处理后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联合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 RBE细胞分别经96种表观遗传学药物处理48 h,27 μmol/L浓度下22种药物对RBE细胞有抑制作用(细胞活力<60%),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有12种,3μmol/L浓度下仅5种药物对RBE细胞有抑制作用,HDAC抑制剂4种;其中,玉米原斑病菌毒素(HC toxin)对多种肝内胆管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为突出;与对照组比较,HC toxin处理CCLP-1细胞48 h后,能引起包括小体凋亡等多种细胞形态变化,能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82.93%比48.51%),能通过非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HDAC抑制剂,尤其是HC toxin,通过多种方式对肝内胆管癌细胞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 转录因子红系核蛋白的特异转录因子1参与脓毒症小鼠血小板生成减少的调控

    作者:刘延军;程平;朱鹏程;陈丁;吴少梅;薛寅凯;陈立波;郑海

    目的 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是否参与脓毒症血小板减少及转录因子红系核蛋白的特异转录因子1(GATA1)对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C组)、脓毒症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组]、LPS±地塞米松治疗组(Dex组).每天检测血小板计数;LPS注射1d细胞涂片染色观察巨核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41、CD61表达;LPS注射1、3d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录因子GATA1、FOG1 mRNA表达.结果 (1)LPS注射1 ~3 d LPS组血小板计数[(334.0±125.7)×109/L、(217.0 ±80.2)×109/L、(293.0 ±27.8)×109/L]较C组[(1 148.0±56.6)×109/L、(1 020.0±55.9)× 109/L、(1 158.0±43.8)×109/L]明显降低(P <0.05);LPS注射1 d Dex组[(316.0±99.8)× 109/L]血小板较C组降低(P<0.05),3 d[(401.0±106.1)×109/L]较LPS组明显升高(P<0.05).(2)LPS注射1d时LPS组、Dex组巨核细胞数较C组升高[(17.6±5.7)、(16.9±3.6)、(7.8±2.9)个],3d时LPS、Dex组巨核细胞数较1d时下降[(12.8±6.4)、(10.5±7.1)个],但仍高于C组[(8.3±2.0)个,P<0.05].LPS组、Dex组巨核细胞胞质体积较C组明显增大,但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较C组减少(P<0.05),两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释放减少;(3)LPS注射1dLPS组与Dex组GATA1、FOG1表达较C组降低(LPS:0.27 ±0.02、0.61 ±0.05;Dex:0.22±0.02、0.10±0.01,P<0.05),LPS组与Dex组GATA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GATA1与FOG1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LPS注射3d时Dex组GATA1、FOG1表达水平高于LPS组(Dex:0.38±0.02、0.22±0.01;LPS:0.21 ±0.01、0.20±0.01),两组仍明显低于C组表达(P<0.05);(4)LPS注射1d时LPS、Dex组TNF-α、IL-6水平[LPS:(489.3±32.8)、(623.2±25.9) pg/ml;Dex:(468.1±34.9)、(635.1 ±37.7)pg/ml]较C组[(66.2±23.7)、(78.0±18.6)pg/ml]显著升高,P<0.01];3d时各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IL-6较C、D组升高[LPS:(222.6±52.3)pg/ml,C组:(81.2±14.5)pg/ml,D组:(98.0±42.5) pg/ml;P<0.05],Dex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是脓毒症时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LPS可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GATA1表达、抑制巨核细胞成熟而影响血小板生成.Dex通过上调GATA1表达促进巨核细胞成熟、脓毒症时血小板数量.

  • 三磷酸腺苷通过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录和转导激活因子3通路促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

    作者:李辉南;杜文君;夏英鹏;于斌;高军伟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录和转导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8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4组(n=20):A、B、C组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T8~ T10 SCI模型后,A组以ATP(40 mg/Kg)、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C组以ATP(40 mg/kg)加雷帕霉素(3 mg/kg)分别治疗7d;D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d.术后1、2、3、4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各时间点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通路因子mTOR、STAT3的表达.结果 术后1~4周A组大鼠BBB评分分别为2.30±0.44、6.65 ±0.46、9.88±0.52、12.16±0.54,B组为1.52±0.52、3.62±0.53、5.14 ±0.79、6.01 ±0.76,C组为1.60±0.52、3.30±0.61、5.25 ±0.71、6.06±0.70,D组均为21.00±0.00.A组大鼠BBB评分高于B、C组,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叭).Real-time PCR检测显示,术后1~4周A组mTOR (4.28 ±0.13、4.57±0.09、2.89±0.08、1.78±0.06)、STAT3 (2.42 ±0.10、2.56±0.09、2.25±0.07、2.08 ±0.11)、NSE mRNA(3.18±0.09、2.48±0.05、2.60±0.05、4.68 ±0.05)表达持续升高,Nestin mRNA(8.69±0.15、7.03±0.15、5.02±0.11、2.41±0.07)表达逐渐降低,但各时间点均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4周A组GFAP mRNA表达持续升高(1.71 ±0.05、2.03±0.07、2.44±0.07、1.95 ±0.06),但各时间点均低于B组(1.99±0.06、2.57±0.07、2.83 ±0.07、2.16±0.10)及C组(2.25 ±0.11、2.58±0.07、3.58±0.06、2.46±0.06),高于D组(0.80±0.04、0.87±0.04、0.79±0.04、0.8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B、C组各指标mRNA表达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mTOR、磷酸化mTOR (p-mTOR)、STAT3、p-STAT3 mR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蛋白检测结果与mRNA变化相似.结论 在大鼠模型内,ATP能激活mTOR/STAT3通路,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有助于脊髓损伤的愈合.

  • 微小RNA介导肾癌细胞旁效应的研究

    作者:毕建朋;贾占奎;顾朝辉;杨锦建;杨艳芳

    目的 观察肾癌细胞受X射线辐射后是否可通过转移培养基的方法诱导旁效应且微小RNA(miRNA,miR)在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照射组、照射后条件培养基提供组、无转染和脂质体(Lipo)空转条件培养基接受组,转染Dicer-siRNA和Negative-siRNA的条件培养基接受组.照射组用X射线照射肾癌细胞,培养48 h后微核试验检测细胞内微核率,培养24h后免疫荧光检测P53结合蛋白1焦点数(53BP1 foci),克隆存活实验检测细胞存活数;条件培养基提供组照射后3h后将条件培养基移到无转染组、Lipo空转组、转染Dicer-siRNA和Negative-siRNA组进行培养,同上微核试验检测细胞内微核率和免疫荧光检测53BP1foci,克隆存活实验检测细胞存活数;siRNA干扰效果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结果 实时定量PCR证明Dicer-siRNA转染组Dicer 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的(0.36±0.03)倍.对照组细胞内微核率和53BP1 foci分别为3.7±0.3和7.9±0.4;照射组,无转染,Lipo空转和转染Negative-siRNA的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内微核率分别为(7.6±0.8)%、(5.6±0.3)%、(5.9±0.3)%、(6.0±0.5)%;53BP1foci为(17.2±0.3)、(10.1±0.6)、(10.5±0.4)、(1 1.0±0.3)个;克隆存活数为(0.45±0.07)、(0.76±0.05)、(0.70±0.03)、(0.69±0.05)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转染,Lipo空转和转染Negative-siRNA的条件培养基组与照射组比较,微核数和53BP1foci降低,克隆存活数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Dicer-siRNA的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内微核率和53BP1foci为(4.0±0.6)个和(8.1±0.1)个,克隆存活数为(0.90±0.03)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癌细胞照射X射线后可通过转移条件培养基的方式诱导旁效应,miRNA是介导辐射诱导的旁效应的关键因素.

  • 颈椎椎体螺钉失效后补救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胡勇;孙肖阳;董伟鑫;张蛟;袁振山;谢辉

    目的 评估颈椎椎体螺钉(4.0 mm)失效后,常规颈椎椎体补救螺钉(4.5 mm)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取4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C7),游离出20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左右两侧分别置入直径4.0 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的大旋入扭矩.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行大轴向拔出力实验,记录大轴向拔出力.沿原进钉点、原钉道置入直径4.5 mm的补救螺钉,测量补救螺钉置入时的大扭矩,置入后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大轴向拔出力实验.比较颈椎椎体螺钉与补救螺钉的大旋入扭矩以及大轴向拔出力,分析大旋入扭矩与大轴向拔出力的关系.结果 颈椎椎体螺钉组平均大轴向拔出力为(380.01±161.07)N,补救螺钉组平均大轴向拔出力为(169.63±77.20)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椎体螺钉组置入的大扭矩平均值为(2.64±0.88) kgf/cm,补救螺钉组置入的大扭矩平均值为(1.50±0.36) kgf/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椎体螺钉组置入的大扭矩与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68.P<0.01),补救螺钉组置入的大扭矩与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534,P<0.01).结论 直径4.0 mm的颈椎椎体螺钉失效后,通过原钉道置入直径4.5 mm的补救螺钉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白藜芦醇对裸鼠H22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作者:栗敏;白桦;肖鹏;李瑞君;刘桂举;沈继朵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肝癌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裸鼠皮下注射H22肝癌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ig)]、白藜芦醇高剂量组(20 mg/kg,ig)、低剂量组(10 mg/kg,ig)和5-氟尿嘧啶(5-Fu)组[10 mg/kg,腹腔注射(ip)],连续给药10d,游标卡尺测量裸鼠体内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处死裸鼠后称量瘤重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瘤组织中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A1(eEF1A1)、第10号染色体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丢失基因(PTE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EF1A1的蛋白表达以及磷脂酰肌醇激酶(PBK)p85、蛋白激酶B(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高、低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6.1%和25.8%.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白藜芦醇组瘤组织中eEF1A1的mRNA表达水平(10 mg/kg:86.2±24.9;20 mg/kg:63.7±14.2)较对照组(100.0±25.6)显著下降(P<0.05),PTEN(10 mg/kg:129.3±33.0;20 mg/kg:174.7±31.9)、Caspase-3(10 mg/kg:139.6±27.2;20 mg/kg:168.8±32.3)和Caspase-9(10 mg/kg:121.2±37.3;20 mg/kg:184.6±46.2)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PTEN:100.0±33.1;Caspase-3:100.0±29.6;Caspase-9:100.0±22.7)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组瘤组织中Akt、PI3K p85和mTOR的总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水平(p-Akt:10 mg/kg:89.3±19.8;20 mg/kg:72.3±18.3;p-p85:10 mg/kg:91.3±12.9;20 mg/kg:81.2±13.2;p-mTOR:20 mg/kg:64.2±13.7)均较对照组(p-Akt:100.0±27.1;p-p85:100.0±22.5;p-mTOR:100.0±27.4)显著下降(P<0.05),eEF1A1的蛋白表达(10 mg/kg:77.6±22.0;20 mg/kg:65.2±19.6)也较对照组(100.0±29.5)明显下降(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H22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eEF1A1表达以及H3K/Akt/mTOR信号通路,阻滞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有关.

  • 化疗药复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理化性质研究

    作者:侯明明;杨博;李亮;邓洲铭;蔡林

    目的 观察化疗药复合后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的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复合化疗药的PMMA骨水泥理化性能.方法 将甲氨蝶呤(MTX)、表阿霉素(EPI)进行75℃热处理10 rmin之后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分析其活性改变.将MTX与PMMA以1%、2%、4%的质量比复合;EPI与PMMA以0.1%、0.2%、0.4%的质量比复合;MTX联合EPI与PMMA以1%+0.1%、2%+0.2%、4%+0.4%的质量比复合,分别检测其机械性能及电镜下微结构改变.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MTX和EPI热处理后,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X和EPI分别或联合与PMMA以质量比不高于4%和0.4%复合后,复合骨水泥各项机械强度性能指标均高于国际参考值.以抗压强度及抗弯模量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发现.MTX和EPI与PMMA复合质量比不影响抗压强度及抗弯模量(P>0.05).以抗弯强度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发现MTX与PMMA复合质量比不影响抗弯强度(P >0.05);EPI与PMMA复合质量比显著影响抗弯强度(P <0.05,B=2 315.305).电镜下复合PMMA表面或断面上的不规则孔隙变浅变少.结论 PMMA骨水泥聚合放热过程对MTX和EPI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复合MTX和EPI后对PMMA机械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PMMA微结构孔隙可作为化疗药的良好载体.

  • 自噬基因Beclin-1通过食管癌相关基因4通路影响A549肺癌细胞自噬和凋亡

    作者:王文玉;樊红琨;李晓燕;伍钢;赵国强;李林蔚

    目的 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表达沉默对A549肺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A549肺癌细胞Bec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生长增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自噬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A549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食管癌相关基因4(EC RG4)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Beclin-1小干扰RNA (siRNA)慢病毒颗粒后,A549细胞中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Beclin-1 mRNA的沉默效率分别为35.56%、89.22%和66.78%;感染Beclin-1siRNA慢病毒颗粒后,A549细胞凋亡率为(4.31±0.49)%,和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感染Beclin-1 siRNA慢病毒颗粒后,A549细胞群体平均倍增时间为(37.7±2.6)h,和对照组比较,平均倍增时间缩短(P>0.05);感染Beclin-1 siRNA慢病毒颗粒后,和对照组比较,A549细胞自噬细胞阳性数量减少(P>0.05);感染Beclin-1 siRNA慢病毒颗粒后,和对照组比较,ECRG4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自噬基因Beclin-1通过ECRG4通路影响A549肺癌细胞自噬和凋亡.

  • X射线损伤修复基因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李继强;陈谦学;刘宝辉;邵灵敏;吴庭枫;杨吉安

    目的 系统评价X射线损伤修复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查找XRCC1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共3 788例脑胶质瘤患者和4 026例非脑胶质瘤对照病例.研究结果显示:XRCC1 Arg194Trp[等位基因模型C比T:优势比(OR)=0.83,95%可信区间(CI):0.77 ~0.90;共显性模型CC比TF:OR =0.59,95% CI:0.48 ~ 0.72;显性模型CC比CT+ TT:OR=0.86,95% CI:0.79 ~ 0.95;隐形模型CC+ CT比TT:OR=0.61,95% CI:0.50 ~0.74]和Arg399Gln(等位基因模型G比A:OR=0.78,95% CI:0.72~0.84;共显性模型GG比AA:OR=0.56,95% CI:0.47 ~0.66;显性模型GG比GA± AA:OR=0.77,95% CI:0.70~0.84;隐形模型GG +GA比AA:OR =0.62,95%CI:0.53 ~0.73)的基因多态性与群胶质瘤发病之间有明显相关,XRCC1 Arg280His的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发病之间无相关(等位基因模型G比A:OR=0.96,95% CI:0.75~1.23;共显性模型GG比AA:OR=1.04,95% CI:0.60 ~ 1.78;显性模型GG比GA+ AA:OR=0.96,95% CI:0.76 ~ 1.22;隐形模型GG+GA比AA:OR =1.03,95% CI:0.62 ~ 1.72).结论 XRCC1 Arg194Trp等位基因C突变为T以及Arg399Gln等位基因G突变为A将明显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XRCC1 Arg280His的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无关.

  • 拉科酰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作者:姜迎海;夏令杰;陶熔;刘琳

    目的 观察拉科酰胺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镇痛作用.方法 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DNP)模型大鼠27只,随机分为3组(n=9):A组为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NS)5 ml;B组为腹腔内注射拉科酰胺60 mg;C组为腹腔内注射拉科酰胺120 mg.测定给药前、给药后10、20、30、40、50 min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结果 各时间点B组大鼠MWT[10 min(17.46±0.71) g;20 min(18.17±0.61) g;30 min(17.21±0.41) g;40 min(17.82±0.53)g;50 min(18.17±0.37)g],TWL[10 min(9.21±0.37) s;20 min(8.90±0.62) s;30 min(9.46±0.29)s;40 min(9.28±0.73) s;50min(9.41±0.32)s],均较A组明显增加(P<0.05);各时间点C组大鼠MWT[10 min(21.02±0.29) g;20 min(20.89±0.35) g;30 min(20.24±0.62) g;40 min(21.71±0.36) g;50 min(21.07±0.74)g],TWL[10 min(10.46±0.23) s;20 min(11.21±0.74) s;30 min(10.97±0.27) s;40 min(10.62±0.46) s;50 min(10.71±0.39)s],均较A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腹腔内注射拉科酰胺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 氟中毒大鼠后纵韧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及其对骨化的影响

    作者:王雯筠;彭昊

    目的 观察氟中毒大鼠后纵韧带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7的表达及其对大鼠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周SD大鼠40只,将其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各10只大鼠,A组给予饮用正常自来水,B、C、D3组饮用3种浓度的高氟水(分别是33.2、47.8、106.0 mg/L),建立1组正常大鼠,3组氟中毒大鼠模型,140 d后手术切取4组大鼠颈椎后纵韧带,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BMP-2和BMP.7蛋白表达测定.结果 A、B、C、D4组大鼠后纵韧带中BMP-2表达水平分别为1.40000±0.266 67、3.20000 ±0.44222、6.00000±0.61464、8.20000±0.80000;4组大鼠后纵韧带中BMP-7表达水平分别为1.30000±0.30000、4.00000±0.557 77、6.00000±0.60696、8.80000±0.646 36;B、C、D3组BMP-2及BMP.7结果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P<0.05,C、D组:P<0.01),氟中毒对大鼠后纵韧带骨化有影响.3组大鼠BMP.2、BMP-7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骨化程度与氟中毒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氟中毒大鼠后纵韧带中BMP-2与BMP.7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氟中毒程度有关,是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之一.

  • 兔椎间盘生理屏障损伤后髓核组织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平衡漂移状态的研究

    作者:王靖;史立君;滕红林;李驰;王斌

    目的 探讨兔椎间盘生理屏障损伤后辅助性T细胞1 (Th1)/辅助性T细胞2(Th2)平衡漂移状态.方法 采用纤维环穿刺构建兔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在术后1、3d、1、3周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及IL-4].结果 造模后的1、3d、1、3周兔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为(150.531±56.74)、(83.833±37.434)、(90.990±3.554)、(87.950±13.289) ng/L;IFN-γ含量分别为(99.263±18.421)、(125.427±9.156)、(180.368±18.293)、(165.531±12.548) ng/L,明显高于造模前(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血清中TNF-α与IFN-γ含量高于假手术组与正常组(P<0.05).造模后的1、3d、1、3周兔血清中IL-10含量分别为(33.947±3.164)、(27.928±0.493)、(29.992±4.33)、(30.025±2.339) ng/L;IL-4含量分别为(34.517±3.032)、(35.056±1.882)、(35.983±2.369)、(32.549±5.086) ng/L,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增高(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血清中IL-10与IL-4含量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屏障损伤后椎间盘发生退变的机制与Th1优势状态有关.

  • 不同血清培养条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徐钧;贾凯;蔚洪恩;尹海珍

    目的 观察不同血清培养条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活力和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hUC-MSCs,分别以下列血清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分组A:2% Ultroser G血清替代品,分组B:1% Ultroser G血清替代品+5%脐血血清,分组C:10%脐血血清,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增殖能力.利用含肝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的培养基将hUC-MSCs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分化后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质素18 (CK18)、白蛋白(AL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血清培养条件下hUC-MSCs的形态正常,2% Ultroser G血清替代品组与1% Ultroser G血清替代品+5%脐血血清组的增殖能力均高于单纯10%脐血血清组(分别较单纯血清组高35.8%和17.5%,P<0.05).诱导分化后AFP、ALB、CK18蛋白在含Ultroser G血清替代品组中的表达高于单纯脐血血清组.结论 含血清替代品的培养条件有助于hUC-MSCs的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

  • 盐酸戊乙奎醚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Jun氨基末端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刚;卢锡华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en)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表达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SD大鼠40只,7日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只.Pen组大鼠经腹腔注射Pen注射液0.3 mg/(kg·d),连续7d,生理盐水(NS)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等量的NS,连续7d.药物干预结束后各组随机处死10只大鼠,留取海马组织并测定湿/干重比(W/D)和总含水量(TCW),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JNK mRNA及磷酸化JNK (p-JNK)蛋白表达,原位末端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两组余下大鼠于2月龄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随后处死大鼠,留取海马组织并测定其W/D和TCW.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JNK mRNA及p-JNK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细胞AI.结果 与NS组[(17.67±7.94)s、(12.35 ±6.78)s;(2 122.67±543.56) mm、(1 123.78 ±369.22) mm]比较,Pen组小鼠逃避潜伏期[(54.58±9.85)s、(56.73±7.85)s]及游泳距离[(4 789.54±677.83) mm、(4 987.34±884.85) mm]均延长(P<0.05).与同组大鼠14d龄时比较,Pen组大鼠2月龄时的W/D(4.94 ±0.77比3.43 ±0.51)、TCW(3.94±0.76比2.43 ±0.50)和AI[(35.15±5.97)%比(2.91±0.98)%]均升高(P<0.05),海马组织JNKmRNA(0.97 ±0.17比0.45 ±0.10)及蛋白表达(2.78±0.75比1.08±0.25)均增加(P<0.05).与NS组比较,Pen组大鼠2月龄的W/D(4.94±0.77比3.36 ±0.45)、TCW(3.94 ±0.76比2.36±0.48)和AI[(35.15±5.97)%比(2.89±0.99)%]均升高(P<0.05),海马组织JNK mRNA (0.97±0.17比0.44±0.09)及蛋白表达(2.78±0.75比1.03±0.28)均增加(P<0.05).结论 Pen可能通过上调JNK表达及诱导海马组织细胞凋亡而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 二甲双胍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干预

    作者:陈天文;玉素甫·买买提;刘泽明;何文山;黄韬

    目的 以曲妥珠单抗(TRA)为对照,观察二甲双胍(MET)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乳腺癌干细胞(BCSCs-HP)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方法 (1)以乙醛脱氢酶1(ALDH1)为标记,通过悬浮培养富集ALDH1阳性乳腺癌肿瘤干细胞(SC细胞);(2)采用微球体形成试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Transwell侵袭试验研究二甲双胍对BCSCs-HP生物学行为及其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作用;(3)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分别应用TRA、MET及TRA+ MET干预BCSCs-HP(SC-TRA组,SC-MET组以及SC-MET-TRA组)后p21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SC-TRA、SC-MET、SC-MET-TRA组的干细胞比例分别为(29.17±2.06)%、(14.08 ±1.18)%,(8.12±0.42)%,微球体形成率分别为(17.85±1.87)%、(11.08±0.94)%、(6.57±0.52)%,同时干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均降低,p21及mTO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以影响干细胞微球体的形成,抑制其体外增殖、侵袭及下调p21和mTOR蛋白的表达,抑制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玉冰;殷德涛;李朵璐;韩超;李峰;安琪;张晓坚;阚全程

    目的 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1(CDK1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DK11的表达在乳腺癌病情评估、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T-474、MCF-7、MDA-MB-231、MDA-MB-468乳腺癌细胞株及HBL-100永生化的正常乳腺细胞中CDK11的表达,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CF-7和MDA-MB468细胞中CDK11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中CDK11的表达.应用商品化的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芯片中每个组织中CDK11的表达,并分析CDK1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探讨CDK11的临床意义.结果 CDK11在BT-474、MCF-7、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的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95±0.03、0.83±0.02、0.39±0.07和0.91±0.03,均明显高于永生化的正常乳腺细胞的0.07±0.01(P <0.01).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DK11在MCF-7和MDA-MB-468细胞中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细胞质中有少量表达.组织芯片检测结果显示,CDK1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3.56分比2.56分,P<0.01),病理学分级Ⅲ级乳腺癌组织中CDK11的表达水平高于Ⅱ级乳腺癌组织(3.50分比2.59分,P<0.05).CDK11高表达(≥4分)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小于CDK11低表达(≤3分)的患者(P>0.05).此外,TNMⅢ期乳腺癌组织中CDK11的表达水平高于TNMⅡ期乳腺癌组织(3.25分比2.92分,P>0.05),死亡患者乳腺癌组织中CDK11的表达水平高于存活患者(3.57分比2.97分,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K1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

  • 谷胱甘肽减少大鼠隐睾生精细胞凋亡的机制

    作者:吴媛媛;李朋粉;张丹;赵冬梅;谭丽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GSH)减少大鼠隐睾生精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隐睾组、GSH治疗组,采用“3周尾吊”法复制大鼠隐睾模型,采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睾丸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隐睾组中睾丸重量、GSH-Px活性及T-AO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577 ±0.019)g,(22.68±1.22) U/mg prot,(11.9±1.4) U/mg;(1.804±0.022)g,(31.68±0.85) U/mg prot,(29.7 ±2.5) U/mg],生精细胞AI、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1.73±0.06)%、(2.72±0.13) nmol/mg prot;(0.55±0.05)%、(0.53±0.07) nmol/mg prot],GSH治疗组中睾丸重量、GSH-Px活性及T-AOC均明显高于隐睾组[(1.285 ±0.012)g、(32.83±0.95) U/mg prot、(30.9±1.8)U/mg;(0.577 ±0.019)g、(22.68±1.22) U/mg prot、(11.9±1.4) U/mg],生精细胞AI、MDA含量均低于隐睾组[(1.11±0.06)%、(1.14 ±0.07) nmol/mg prot;(1.73 ±0.06)%、(2.72 ±0.13) U/mg].结论 及时补充外源性GSH通过提高睾丸组织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减少隐睾所致的生精细胞凋亡.

  • 构建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花蕾;卜寿山;曹晓建;张继生;庄海;尹林

    目的 观察自主构建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生物相容性及对颌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运用电纺技术和明胶.甲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制备聚已内酯/明胶复合支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小鼠前成骨细胞与支架共培养的细胞活性.并在新西兰大白兔颌骨缺损模型中植入电纺复合支架.术后12周对新生骨组织进行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扫描,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马松(Masson)染色.结果 CCK-8结果显示,在7d时实验组(1.939 3±0.417 4)与对照组(2.457 4 ±0.318 0)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icro-CT检测,实验组新生骨密度(0.220±0.253)与新生组织构成比(11.941±3.046)均高于对照组(0.179±0.348、5.809±2.433.P<0.05).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组中未见纤维结缔组织侵入再生区域,复合支架部分降解,支架内层可见片层状新生骨组织.结论 这种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维持骨再生空间,促进新骨形成.

  • pEGFP-N1-hPer2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程安源;郭卫春;戢鹏;方硕;杨俭;余铃

    目的 构建人的生物钟基因Period2 (hPer2)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Per2,观察其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从MG63细胞中扩增hPer2,并将PCR产物经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入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骨肉瘤细胞MG63,采用F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Per2的表达.结果 重组质粒经Pst Ⅰ、Kpn Ⅰ双酶切和测序与hPer2基因序列一致,利用脂质体介导将pEGFP-N1-hPer2重组质粒成功转染到骨肉瘤细胞MG63中并获得了hPer2基因的过表达.FQ-PCR显示实验组(pEGFP-N1-hPer2组)的mRNA水平(7.84±1.17)明显高于空载体组(pEGFP-N1组,1.42±2.11)和空白对照组(1.21±1.61);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hPer2蛋白(0.382±1.13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载体组(0.178 ±2.110)和空白对照组(0.166±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pEGFP-N1-hPer2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过表达.

  • 过表达与沉默DNA结合抑制因子2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作者:朱水波;周孜孜;王荣平;郗二平;朱健;张瑜

    目的 观察过表达与沉默DNA结合抑制因子2(ID2)基因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靶向ID2的小干扰RNA (siRNA)并转染HA-VSM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筛选出沉默效率高的siRNA序列.生物合成人ID2基因序列,将其插入pIRES2-ZsGreen1质粒载体,构建过表达ID2重组质粒载体pIRES2-ZsGreen1-ID2并鉴定.HA-VSMC分5组培养:空白对照组、空质粒对照组、ID2过表达组、siRNA对照组、ID2 siRNA组.F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ID2、平滑肌22α(SM22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骨桥蛋白(OPN)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设计并合成有较高沉默活性的靶向ID2的siRNA,并成功构建了pIRES2-ZsGreen1-ID2过表达质粒.与空白对照组、空质粒对照组、siRNA对照组比较;ID2过表达组的ID2、OP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ID2 mRNA:2.637±0.053;OPN mRNA:1.692±0.086;ID2:0.580±0.017;OPN:0.460±0.015],SM22α、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SM22α mRNA:0.367±0.048;α-SMA mRNA:0.428±0.031;SM22α:0.100±0.004;α-SMA:0.063±0.010] (P<0.01);而ID2 siRNA组ID2、OP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ID2 mRNA:0.322±0.046;OPN mRNA:0.250±0.056;ID2:0.061±0.007;OPN:0.066±0.006],SM22α、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SM22α mRNA:1.827±0.041;α-SMA mRNA:1.653±0.088;SM22α:0.547±0.009;α-SMA:0.671±0.051,P<0.01].结论 过表达ID2基因可诱导HA-VSMC发生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表型转化,而沉默该基因可抑制这一过程.

  • 猪富血小板血浆冻干粉细胞因子释放的研究

    作者:潘龙;徐剑炜

    目的 在制备较高血小板浓度的猪富血小板血浆(PRP)基础上,探索PRP冷冻干燥(FD)方法,研究PRP冻干粉中细胞因子释放动力学.方法 实验分组:静置PRP组、PRP钙剂激活组(Ca PRP)、PRP激活后冻干组(Ca-FD PRP)、PRP冻干后激活组(FD-Ca PRP).所有FD PRP样本室温(22℃)密封保存4周,检测样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AB(PDGF-A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15 min和1h的浓度.结果 Ca PRP组1h的细胞因子浓度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PRP组(P<0.05),PDGF-AB在FD-Ca PRP组[15 min:(6 137.5± 800.3)ng/L;1 h:(5 659.1±656.4)ng/L]和Ca PRP组[15 min:(5629.8±580.1)ng/L;1 h:(5 294.6±679.2)n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Ca-FD PRP组[15 min:(942.6±178.5)ng/L;1 h:(895.8±110.0)ng/L]和Ca PRP组[15 min:(589.7±272.9) ng/L;1 h:(782.5±109.5)ng/L)在相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Ca-FD PRP组15 min的浓度[(14 801.5±445.2) ng/L]高于Ca PRP组[(7 812.6±571.0) ng/L,P<0.05].结论 PRP可以被钙剂有效激活,PRP冻干粉室温保存4周后仍富含细胞因子,且先激活后冻干的PRP使用较为方便.

  • 微小RNA-203抑制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干细胞特性

    作者:邓一帆;祝刚;黄小山;李百升;秦忠宗

    目的 培养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观察微小RNA (miR)-203对其干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在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免疫磁珠法分选CD133+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分选后细胞CD133、巢蛋白(Nes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将人miR-203模拟体和无意义寡核苷酸链(NC)分别转染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作为miR-203组、NC组,用成球试验检测miR-203对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两组细胞CD133、Nestin、GFAP、MA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表达干细胞标记物CD133、Nestin,分化后细胞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GFAP、神经元的标志物MAP2;转染后7d,当NC组细胞球数目为100%时,miR-203组一、二次球数目分别为(67.84±13.79)%和(30.53±8.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miR-203组细胞CD133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29±0.15,nestin mRNA为0.27±0.18;GFAP、MAP2mRNA表达升高,分别为7.89±3.99和2.59±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03可以抑制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并促进其多向分化,可能成为新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神经妥乐平对大鼠脊髓神经的影响

    作者:冉菊红;李明明;李新新;马民玉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神经妥乐平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脊髓组织的病理变化及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鼠鞘内注射神经妥乐平的脊髓神经毒性.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20 ~ 25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n=15):鞘内注射神经妥乐平1.2 NU/ml 10 μl(Ⅰ组);鞘内注射神经妥乐平0.6 NU/ml 10μl(Ⅱ组);鞘内注射神经妥乐平0.3 NU/ml 10ul(Ⅲ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1(Ⅳ组).于鞘内置管前1d及鞘内给药后1、3、7d分别行平面翻正试验并测定左后足底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于给药后1、3、7d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取腰膨大处脊髓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给药后1d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大鼠(每组5例)各时间点平面翻正试验均为阳性.Ⅰ、Ⅱ、Ⅲ和Ⅳ组大鼠鞘内置管前1d、鞘内给药后1、3、7d左后足底PWT分别为[(14.81±0.24)、(14.77 ±0.23)、(14.84 ±0.25)、(14.79±0.30) g];[(14.58±0.29)、(14.80±0.24)、(14.87±0.26)、(14.58±0.30)g];[(14.54±0.28)、(14.61±0.31)、(14.54 ±0.28)、(14.81 ±0.24)g]和[(14.90±0.27)、(14.58±0.30)、(14.87±0.26)、(14.81±0.31)g],与鞘内置管前1d比较,给药后1、3、7d,各组大鼠左后足底P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组比较,Ⅰ、Ⅱ、Ⅲ组大鼠给药后各时间点P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后1、3和7d,脊髓组织均无明显病理变化.Ⅰ、Ⅱ、Ⅲ、Ⅳ组大鼠鞘内给药后1d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4.95±1.02)、(15.75±1.19)、(15.64±1.27)、(15.19±1.25)个,与Ⅳ组比较,Ⅰ、Ⅱ、Ⅲ组给药后1d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神经妥乐平未见明显的脊髓神经毒性,安全可靠.

  • 沙利度胺对肝癌BEL7402细胞株细胞周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秦涛;胡明星;王玉柱;付强;张旭;潘延凤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对肝癌BEL7402细胞株体外生长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BEL7402细胞株,加入不同浓度(25、50、100μg/ml)的沙利度胺体外培养24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沙利度胺对肝癌BEL7402细胞株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状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沙利度胺作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沙利度胺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当200 ug/L浓度沙利度胺作用24h,其抑制率为46.7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加入25、50、100μg/ml沙利度胺干预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为46.41±2.02、2.15 ±3.22、68.11±1.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为39.20±1.45、28.08±2.56、18.33 ±2.1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入25、50、100 μg/ml沙利度胺干预后,VEGF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2±0.310、0.206±0.250、0.098±0.4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沙利度胺下调VEGF的表达有关.

  • 不同材质人工血管在犬体内应用的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赵辉;刘建阳;刘宏伟;李航

    目的 分析研究涤纶人工血管、真丝人工血管、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及CD34+细胞种植ePTFE人工血管在犬体内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健康杂种家犬共20条,分为4组,分别植入涤纶人工血管、真丝人工血管、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CD34+细胞种植ePTFE后人工血管,均选择犬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进行植入.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小板计数、前列腺素F1α(PGF1α)、血浆血栓素B2(P/T)比值、通畅率、新生内膜厚度等.结果 CD34+细胞组血小板浓度低、血清PGF1α高,P/T比值高,该组术后1个月的血小板浓度、血清PGF1α、P/T比值分别为(302.17 ±9.75)/L、(176.28 ±7.87) pg/L、0.31 ±0.04,与其他组别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4+细胞组动、静脉血管闭塞率、狭窄率均低于其他组,人工血管内膜厚度小于其他组别,其中CD34+细胞组的动脉闭塞率与狭窄率分别为0.00%与30.00%;静脉分别为30.00%与50.00%;CD34+细胞组的动静脉新生内膜厚度分别为(146.27±3.99) μm和(190.09 ±8.86) μm,分别与其他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组人工血管腔面内膜内皮细胞排列均匀完整,其他组别欠完整.结论 纯化后CD34+细胞种植ePTFE可以保持较为理想的通畅率和内皮化,有效抑制PGFlα,减少血小板过度升高,避免血栓形成.

  • p65小分子干扰RNA对THP-1细胞种植瘤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春美;卢洁;王颖超;谢垒;方营旗;刘玉峰;盛光耀

    目的 探讨p65小分子干扰RNA (siRNA)对BALB/c-nude裸鼠体内THP-1细胞种植瘤生长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处于指数期生长的THP-1细胞(1×107个细胞/只)接种到BALB/c-nude裸鼠右腋皮下,建立THP-1细胞皮下种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65siRNA治疗组(每只每次2μg)、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剂Pathenolide(PN,每次10 μg/kg)治疗组,隔日1次,共2周.隔日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瘤组织中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中p65、IκBα的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1)全部裸鼠于接种后7~10d成瘤,对照组肿瘤体积持续增大;p65 siRNA组、PN组中肿瘤于治疗的前5d内生长速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以p65 siRNA组作用为明显;(2)对照组、p65 siRNA组、PN组瘤重量分别为(1.34 ±0.30)、(0.61±0.24)、(0.89±0.35)g,p65 siRNA组、PN组抑瘤率分别为54.56%、38.03%;(3)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65 siRNA组、PN组中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IκBα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以p65 siRNA组作用为显著(P<0.05).(4) TUNEL检测结果提示:p65 siRNA组及PN组中瘤组织凋亡细胞的阳性率[(17.95±3.97)%、(10.29±2.74)%]显著增高(P<0.05),以p65 siRNA组作用为明显(P<0.05).结论 成功建立THP-1细胞种植瘤模型;p65siRNA可有效抑制THP-1细胞种植瘤的生长,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妊娠期麻醉药物七氟烷暴露对出生后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作者:周雪;陈晓辉;陆迪涵;冯霞

    目的 观察孕鼠在孕中晚期暴露不同浓度及次数七氟烷对其后出生幼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妊娠中晚期SD乳鼠50只,建立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暴露模型,将孕鼠随机分为5组:孕14d大鼠暴露空气对照组(C组),孕14d大鼠单次暴露0.3%七氟烷组(S1组),孕14 d大鼠单次暴露1.3%七氟烷组(S2组),孕14 d大鼠单次暴露2.3%七氟烷组(S3组),孕鼠于孕7、10、14 d多次暴露2.3%七氟烷组(S4组).运用Morris水迷宫试验于幼鼠出生后28 d行学习记忆检测.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定位航行试验各组平均逃避潜伏期随测试天数逐渐缩短,但5组每日平均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试验记忆成绩结果:统计大鼠空间平台搜索试验时的朝向角[5组依次为(22.12±8.65)°、(32.17±10.76)°、(28.33±9.15)°、(31.14±9.06)°、(27.98±11.73)°]、经过平台次数[5组依次为(4.21±1.35)、(3.46±1.67)、(3.55±1.02)、(3.22±1.04)、(3.01±2.19)次]及跨越目标象限占整个游泳距离百分率[5组依次为(43.01±10.28)%、(38.15±9.76)%、(37.11±6.81)%、(39.64±8.09)%、(36.09±7.49)%],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建立孕鼠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暴露模型,妊娠期七氟烷暴露对幼鼠产生长期的学习记忆行为学无明显影响.

  • 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对梗阻性黄疸小鼠模型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陈琳;付强;唐强;刘传江;楚皓源;张辉;张宏伟

    目的 探讨肝脏自然杀伤(NK)细胞对梗阻性黄疸小鼠模型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A组:手术+聚肌胞(Poly I∶C)组(n=20)、B组:手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20)、C组:假手术+Poly I∶C组(n=20)、D组:假手术+PBS组(n=20).手术组行胆总管双重结扎术构建梗阻性黄疸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胆总管.A、C组腹腔注射Poly I∶C,B、D组注射等量PBS作为对照.于第7天比较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病理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脏NK细胞表面标志(NK1.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 手术组血清ALT[A:(562.33±173.28) U/L,B:(383.09±144.56) U/L]高于假手术组[C:(26.20±3.97) U/L,D:(25.38±4.63) U/L],A组较B组升高(P<0.05).肝脏HE染色A组较B组坏死面积增大.NK1.1 mRNA相对表达量A组为159.96±17.26、B组为36.04±4.42、C组为87.79±6.68、D组为1.00±0.25,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IL mRNA与TNF-αmRNA表达量分别为A组11.83±0.88、5.79±0.94.B组1.96±0.29、3.03±0.60,C组1.05±0.17、1.47±0.06,D组1.10 ±0.12、1.00±0.13,A组高于B组(P<0.01),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ly I∶C诱导小鼠NK细胞活化及肝内聚集,加重梗阻性黄疸小鼠肝损伤,其可能通过TRAIL途径参与梗阻性黄疸小鼠模型急性肝损伤.

  • 三种大鼠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

    作者:杨友生;瞿祥春;胡松

    目的 比较3种大鼠肝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差异.方法 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A法)、离体两步灌流法(B法)及剪切消化法(C法)3种方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法计数肝细胞产量,采用0.4%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活力,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肝细胞至活力在92%以上,然后接种于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糖原染色(PAS)法鉴定肝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定期收集肝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葡萄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白蛋白的水平.结果 A、B、C法分离获得的肝细胞总数分别为(2.14±0.66)×108、(2.09±0.58) ×108、(1.16±0.03) ×108个/整肝,C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法获得的大鼠肝细胞活力分别为(93.80±4.68)%、(84.40±2.43)%、(38.95±4.89)%,B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液上清葡萄糖水平在3~11d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AST、ALT水平在培养3d后下降显著,6~9 d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白蛋白的分泌功能第7天达高峰,11d内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培养液上清第7天上述生化指标,B法和C法与A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3种分离方法均成功分离并原代培养了肝细胞,C法获得的肝细胞产量和活力较低.DMEM-F12培养条件下肝细胞可有效保持良好形态结构和一定的生物合成代谢能力,实验显示第5 ~11天为肝细胞体外功能研究的佳阶段.

  • 微小RNA-135a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3的表达促进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

    作者:付强;秦涛;刘传江;陈琳;楚皓源;胡明星;王玉柱;张宏伟

    目的 探讨微小RNA-135a(miR-135a)是否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3基因的表达促进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中胰腺腺泡细胞(AR42J)凋亡.方法 设计miR-135a模拟物及反义寡核苷酸链,并通过慢病毒转染AR42J细胞,72 h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R42J细胞荧光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转染后miR-135a的表达量.使用50 μg/L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AR42J细胞建立体外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模型(AEP),淀粉酶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上清淀粉酶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AR42J细胞的凋亡率.构建Sp3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3'非编码区(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135a对Sp3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F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miR-135a模拟物及反义寡核苷酸链后Sp3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 转染miR-135a模拟物组较转染空病毒组miR-135a表达量升高(5.84±0.16)倍,转染miR-135a反义寡核苷酸链组miR-135a表达量是转染空病毒组的(0.54±0.0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模型后,转染miR-135a模拟物组AR42J细胞凋亡率[(40.63±3.24)%]较转染空病毒组[(25.40±0.79)%]明显升高,转染miR-135a反义寡核苷酸链组AR42J细胞凋亡率[(15.10±0.10)%]较空病毒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软件及荧光素酶定量实验结果表明Sp3是miR-135a的靶基因,转染miR-135a模拟物组Sp3 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较转染空病毒组明显降低,转染miR-135a反义寡核苷酸链组Sp3 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较空病毒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35a可能能够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3基因的表达促进大鼠体外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中AR42J细胞的凋亡.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相关蛋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机制的研究

    作者:高鹏;司继媛;杨彬;于吉祥;孟冉冉;陈彬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AT1)受体相关蛋白(ATRAP)通过AngⅡ1型受体(AT1 R)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ATRAPcDNA转至pSV2neo载体,然后转染至来源于成年SD大鼠胸主动脉的VSMCs.VSMCs内DNA合成,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及ERK磷酸化的表达分别通过3H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利用球囊损伤血管的模型,观察转染和未转染ATRAPcDNA的12周雄性SD大鼠的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 (1)在AngⅡ刺激VSMCs 48 h后,ATRAP过表达可以抑制AngⅡ诱导的3H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P<0.05).ATRAP的过表达使磷酸化ERK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并明显抑制了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增生.(2)术后4周阴性对照组的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为(99.43±10.27) μm和(146.82±12.61) μm,术后8周为(158.62±15.93) μm和(201.04±17.92) μm,术后4周ATRAP转染组的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为(54.27 ±7.71) μm和(99.62±9.82) μm,术后8周为(84.82 ±9.16)μm和(137.93±13.94) μm.术后4周阴性对照组的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为(203.38±29.57) μm和(374.63±38.27) μm,术后8周为(347.16±27.05) μm和(439.59±35.52) μm,术后4周ATRAP转染组的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为(126.18±19.26) μm和(258.42 ±23.92) μm,术后8周为(161.46±22.49)μm和(160.28 ±22.91) μm.术后4、8周各组实验动物颈总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均有所增厚,面积也有所增大,pSV2neo转染组较对照组内膜和中膜厚度增加均明显减轻(p<0.01);管腔面积在各时间段pSV2neo转染组均大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3)定量图像分析显示:与pSV2neo转染组比较,ATRAP转染组的动脉内膜面积几乎减半,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RAP转染的损伤动脉内膜形成受到了显著抑制,但ATRAP过度表达并未影响损伤动脉的中膜面积.结论 AT1受体介导的ERK活性在AngⅡ调节的VSMCs增殖中起重要作用.ATRAP对VSMCs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干扰AT1受体介导的ERK活性.

  • 梯度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究

    作者:薛波新;周焱;代光成;张文芳;单玉喜

    目的 探讨新型梯度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动物体内的后引流作用、降解特性与原位组织相容性.方法 10条比格犬随机分为2、4、6周3个时间组,分别将梯度降解输尿管支架管与聚氨酯支架管置于比格犬的左右侧输尿管内.分别于术前、支架置入后第1、2、4、6周进行尿液分析、血细胞、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同时术后即刻、2、4、6周尿路平片(KUB)/CT检查评价支架管降解、肾积水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术后2、4、6周后通过过量麻醉分别处死犬2、2、6条,整块取出肾脏、输尿管及膀胱,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对照支架管置于犬左右侧输尿管内后,血细胞、血生化指标术后各周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尿pH值明显下降,术后1~4周(6.80±0.14、6.23±0.13、5.50±0.11、5.00±0.14)与术前(7.30±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周尿pH值开始上升;尿液中白细胞在术后即刻、术后1、4、6周分别为(264.30±63.36)、(137.67±32.49)、(43.50±19.15)、(7.67±3.78)×106/L,术后各组与术前[(0.83±0.98)×106/L]比较的P值分别为P<0.01、P<0.01、P<0.01、P<0.05.X线检查:术后2周实验组支架管已部分降解,长度缩短;术后4周CT平扫证实支架管已基本消失.术后2、4周CT增强扫描显示实验侧与对照侧的皮、髓质同时强化,肾盂同时排泌,实验侧无延迟显影.置人后大体形态观察实验侧较对照侧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比较:置入后2、4、6周,两组肾实质结构均正常;肾盂、输尿管及输尿管开口处膀胱壁黏膜组织学表现相似.结论 梯度降解输尿管支架管在动物输尿管内约能支撑2周,然后梯度降解,降解过程中产物对肾盂、输尿管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但不影响肾功能及引流;其导致的炎性反应轻、可逆,降解完后消失,原位组织相容性良好.

  • 微小RNA-151a-3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常虹;卢祖能

    目的 探讨微小RNA(mniRNA,miR)-151a-3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本文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MCAO)观察鼠神经缺陷、脑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以及凋亡水平,同时通过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中的氧化应激和核因子(NF)-κB通路中的分子变化.结果 miR-151a-3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和小鼠模型中均表达升高,分别为6.45±4.02比1.78±1.22 (P <0.05),6.22±3.13比1.18±0.26 (P <0.05).封闭miR-151a-3p后能够减轻鼠神经缺陷(2.52±0.92,3.34±-1.22比0.00),脑梗死面积减小(22.51±1.92,33.21±2.27比0.00),脑水肿情况减轻(31.63±2.03,43.01 ±2.42比0.00),凋亡水平降低(60.22±3.02,79.28±2.97比9.08±1.93).通过检测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中的氧化应激分相关分子的水平发现MDA水平降低[(6.92±1.32),(8.53±1.22) nmol/mg比(4.28 ±0.93) nmol/mg]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升高[SOD:(206.46±13.95),(104.98±10.92) U/mg比(288.51±15.02) U/mg;GSH:(3.62±0.77),(2.18±0.43) mg/g比(3.95±0.25) mg/g].封闭miR-151a-3p后NF-kB通路中IKBa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mRNA:0.72±0.15,0.43±0.20比1.00;蛋白:0.92±0.21,0.61±0.21比1.00),而p-IKBa和p-IKKa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IKBa:mRNA:5.44±1.25,7.21 ±2.10比1.00;蛋白:1.54±0.19,2.11 ±0.31比1.00;p-IKKa:mRNA:5.78±1.57,8.32±2.23比1.00;蛋白:0.73±0.15,1.61 ±0.24比1.00).结论 miR-151a-3p是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

  • 西妥昔单抗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贺春语;张见龙;刘如;吴小源;刘劲松;王启鸣

    目的 探讨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EC9706细胞培养于DMEM/F12培养液中,实验分为对照组、药物组、放疗组、联合组(Cetuximab+放疗).药物干预细胞24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形态上观察各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IK3CA)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GFR、PIK3CA蛋白的表达.结果 Cetuximab抑制EC9706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当2 μg/L浓度Cetuximab作用24h,其抑制率为65.25%;流式细胞技术显示药物组G0/G.期细胞比例为(45.41 ±2.4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和联合组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为(28.36±2.68)%、(49.22±1.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放疗组和联合组S期比例下降为(39.20±1.45)%、(31.08±2.56)%、(14.33±2.1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EC9706细胞EGFR和PIK3CA蛋白表达结果显示药物组放疗组均表达下降(P<0.05),联合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 Cetuximab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株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能通过下调EGFR和PIK3CA表达、G2/M期阻滞来增加EC9706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低能激光对大鼠梗死心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作者:马超;余海彬;法宪恩;柳兵;周玉阳;黄真锋

    目的 观察低能激光照射(LLLI)对大鼠梗死后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梗模型,假手术组同部位只穿线不结扎,3周后治疗组使用LLLI处理梗死区域,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照射同一区域但治疗仪不接通电源,各组分别于照射后l、24、48、72 h、l周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心肌中VEGF和iNOS的表达.结果 在LLLI处理后,治疗组VEGF的表达在1~48 h持续上升,峰值表达与对照组比较(2.27 ±0.22比1.46 ±0.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iNOS表达在照射后1h开始升高,48 h达到峰值,与对照组比较(1.90 ±0.18比1.40 ±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开胸后1周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示[(39.83±1.64)%比(47.62±2.75)%,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示[(18.03±1.25)%比(24.15±2.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LLI后1周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69.50±14.50)/mm2比(111.50 ±9.00)/mm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LLI处理能明显上调梗死后心肌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改善梗死区微循环,提高心功能.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造血的影响

    作者:杜幸军;余海彬;刘玉峰;张传新;王叨;贾国存;曾利

    目的 观察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入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后对其早期造血的影响.方法 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人PMSC,运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表面标志;以人PMSC和PBSC为供体,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将两种细胞单独或联合移植入经亚致死量照射预处理的SCID小鼠体内,18只受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PBSC移植组;C组为PMSC与PBSC联合移植组.移植后的28 d取各组存活SCID小鼠股骨中的骨髓细胞,并用FCM检测分析人CD34+、CD45+细胞的植入水平.结果 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PMSC,FCM检测其表型正常;SCID小鼠移植后28 d,对照组小鼠存活1只,造血干细胞组和联合移植组小鼠6只全部存活,C组股骨骨髓腔内的人CD34+、CD45+细胞的百分比[(39.06±2.23)%、(36.54±1.63)%]均明显高于B组小鼠.结论 人PMSC可以促进PBSC的植入,缩短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

  • 微小RNA-21表达的下调对食管鳞癌细胞中K-ras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卉;吴春芳;杨德生;马许辉;索智敏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miR-21)表达的下调对食管鳞癌细胞中癌基因K-ras表达的影响,为寻求食管癌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设计合成1条miR-2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及1条无关序列寡核苷酸(N-ODN)分组转染培养的食管癌EC9706细胞株.采用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细胞中转染前后miR-21及K-ras的表达.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后K-ras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的变化.结果 食管癌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iR-21的表达率分别为77.5%和25.0%;K-ras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和5.0%;K-ras的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浓度的miR-21 ASODN对食管癌EC9706细胞中K-ras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以浓度为250 mg/L的ASODN作用72 h抑制效果强.转染miR-21 ASODN后,EC9706细胞中K-ras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miR-21表达的下调可抑制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中K-ras的表达.miR-21及K-ras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癌发生、发展.

  • 磷酸肌醇3激酶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联合抑制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博;李春生;张凯;于威;张怀宇;刘铜军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靶点中具代表性,但单独应用EGFR抑制剂埃罗替尼及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不能充分抑制肿瘤的生长,使埃罗替尼及雷帕霉素在肿瘤化疗单一用药有很大的障碍[1-2].本实验拟对多通路联合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进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试剂及抗体:埃罗替尼与雷帕霉素购自美国LCL aboratories公司;抗体购自美国Cell Signalling Technology公司.

    关键词:
  • 鬼臼毒素聚合物胶团的制备及检测

    作者:王耿焕;沈和平;金成胜;黄嬛;蒋小红

    鬼臼毒素(PPT)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肿瘤及抗病毒活性,但其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我们制备鬼臼毒素聚合物胶团,以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一、材料与方法1.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的合成:将壳寡糖及硬脂酸混合,加入碳二亚胺后搅拌,冷却后置于透析袋中除去副产物,将透析液冷冻干燥,得壳寡糖硬脂酸聚合物(CSO-SA)固体粉末.2.鬼臼毒素载药胶团制备:将PPT与CSO-SA混合,制备不同投药比例的鬼臼毒素聚合物胶团(CSO-SA/PPT).

    关键词:
  • 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解剖和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李明;秦勇;于洪波;王丛;邱庭辉;潘海乐

    2013年Claes等[1]首次明确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存在后,国外关于ALL的研究逐渐兴起.但关于中国人ALL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为明确国人ALL的解剖及是否能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其存在,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方法选取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3岁)进行解剖,在膝关节外侧面做矩形切口.清除髂胫束、伸肌装置和股二头肌短头表面脂肪组织.切断髂胫束、外侧支持带、外侧副韧带及其表面附着物后,透过关节囊可见一条从股骨外上髁到胫骨近端Gerdy结节后方的纤维束,即为ALL.之后,对10例标本和3例自愿者(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27岁)进行MRI(Siemens MAGNETOM Trio 3.0T)检查.

    关键词:
  • 经胸骨上窝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建立

    作者:安君;李永财;安康;刘旭光;高健;王敬琦

    心肌肥厚模型目前有药物诱导、转基因[1]及主动脉缩窄[2]等,主动脉缩窄为常用.我们通过胸骨上窝利用钽夹部分夹闭主动脉弓的方法使其模型形成时间相对固定,成功率得到提高,肥厚程度可控,模型制备相对简单,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和分组:选用雄性昆明种系小鼠共58只,假手术组24只(1、3、5周组分别8只);经胸骨上窝利用钽夹部分夹闭主动脉弓组24只,进而分为部分夹闭主动脉弓为0.40 mm(夹闭处直径0.40 mm)组24只(1、3、5周组分别8只)以及0.25 mm(夹闭处直径0.25 mm)组10只.

    关键词:
  • 双色荧光示踪胶质瘤细胞定植脉络膜丛的生长特征

    作者:秦汝渭;陈阳;费喜峰;陈寒春;蒋栋毅;王之敏;黄强

    我们曾在双色荧光示踪胶质瘤脑尾状核移植的裸小鼠模型中偶尔见到为数极少的脉络膜丛上有胶质瘤细胞定植[1],但难于分析脉络膜丛对胶质瘤细胞生长所起的作用.我们将胶质瘤细胞经脑室注入直接定植于脉络膜丛,制备类似脉络膜乳头状癌的模型,并分析其生长特征.一、材料与方法参照文献[2]方法将红色荧光蛋白(RFP)转染GL261胶质瘤细胞(中国科学院细胞所),借助立体定向仪(淮北正华公司)经位于前囟前0.22 mm、中线左侧旁开1 mm的事先钻孔处,将1 ×105个(10ul)GL261-RFP细胞在微量注射泵控制下,垂直、缓慢注入自家培育的荧光裸小鼠脑室内,共接种10只鼠,约4周,小鼠出现恶病质时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用4%多聚甲醛进行心脏灌注,然后解剖取出全脑,置于4%多聚甲醛中7~8h后转入20%蔗糖溶液脱水,待沉底后转入30%蔗糖溶液再次脱水,再次沉底后置于SLY冠状位脑切片模具内(北京硕林苑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厚1mm连续切片,收集见到肿瘤组织的第1张和后1张片,再进行厚5 μm连续切片,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双色荧光照片.

    关键词:
  • 低频脉冲电磁场对肌卫星C2C12细胞增殖过程中成肌诱导因子5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兴辉;韩福军;毕佳琦;李卫;曲志伟;阴爽;孟庆刚

    临床上肌肉营养不良疾病(MD)患者几乎表现为无力,磁场对生命机体器官的活动有一定影响[1],我们通过低频脉冲电磁场对成肌诱导因子5(Myf5)表达的影响,探讨电磁场对MD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成肌细胞C2C12、试剂等,自制电磁场仪器.2.方法:培养C2C12细胞,用直接计数法估算细胞增殖率;将传代培养好的细胞分为对照组、0.5mT磁场组、1.0 mT磁场组、1.5 mT磁场组,进行连续5d内培养,每天用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表型的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yf5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
  • 电针百会穴对小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永强;李永华;杨烁慧;郭君;龚志刚;冯煜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脑损伤已成为导致患者终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电针刺激百会穴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疗效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的关注和肯定[1].我们将观察电针百会穴对CA/CPR后小鼠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韩氏电针仪(LH202H);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C57BL/6小鼠80只,体重18 ~22 g,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2.模型和分组:静注氯化钾法进行CA/CPR小鼠模型制备[2].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假手术组小鼠仅进行麻醉、气管插管和股静脉置管操作.

    关键词:
  • 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蛋白激酶C的调控

    作者:曾鸿鑫;刘达兴;梁贵友;夏宇;张建;容松

    前期研究已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减轻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1-2],但在防止细胞凋亡过程中对重要信号因子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目前报道尚少.我们通过同系大鼠心脏移植建立心肌缺血模型,给予EPO及PKC干预,观察EPO对于PKC的调控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0)g,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渝]2012-0005),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标准饲养.

    关键词:
  • 瘦素对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及侵袭性的影响

    作者:吴志圣;周灵杰;许晶晶;韦永中

    本研究旨在观察瘦素对骨巨细胞瘤(GCT)细胞增殖及侵袭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及细胞培养:骨巨细胞瘤标本取自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RPMI 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Matrigel胶、胰蛋白酶、瘦素、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将GCT肿瘤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后用含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RPMI1640培养基于适当环境传代培养.传3代后用于本研究.

    关键词:
  • 硫化氢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崔永华;汪洋;虞正权

    硫化氢(H2S)是一种新型的神经调节因子和信号传递分子.然而,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否存在保护作用尚未得到解释[1].我们从SAH后的氧化应激、脑水肿、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细胞凋亡出发,验证H2S是否存在保护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300~ 350 g(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NaHS(美国Sigma公司);凋亡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抗体(英国Abcam公司);总蛋白提取试剂盒(碧云天生物科技发展公司);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检测试剂盒(Roche公司);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 微小RNA-125b过表达对肿瘤顺铂耐药细胞的影响

    作者:陈志铭;张岩;纪妹

    化疗为卵巢癌主要治疗手段,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被证实具有良好疗效,然而在使用顺铂的过程中,易产生顺铂耐药并导致化疗失败[1].因此,研究其耐药机制并设法逆转卵巢癌细胞耐药至关重要.微小RNA(miRNA)表达的改变在化疗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我们构建卵巢癌A2780s/顺铂(DDP)细胞株,使用miRNA-125b模拟物转染耐药细胞株,观察miRNA-125b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关键词:
  • 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后乳糜漏的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马飞;赵二江;姬社青;张斌;刘英强;张占东;花亚伟

    目的 探讨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后乳糜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70例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术后发生乳糜漏组和未发生乳糜漏组在年龄、性别、术前是否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前辅助化疗、胃切除范围、T分期、N分期、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分析术后乳糜漏与胃周各组淋巴结的关系,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乳糜漏患者共13例(3.5%),其中男10例,女3例;6例患者存在术前贫血和低蛋白血症,7例患者进行了术前辅助化疗,术后病理显示7例患者NO.9淋巴结转移.乳糜漏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0.31±4.97)枚,非乳糜漏组清扫淋巴结(17.85 ±6.08)枚,乳糜漏组转移淋巴结数目(5.01±4.42)枚,而非乳糜漏组为(3.77±3.12)枚.在年龄、性别、术前贫血、胃切除范围、肿瘤的T分期及N分期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NO.9淋巴结转移、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辅助化疗及转移淋巴结数目是影响术后乳糜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低蛋白血症、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前辅助化疗、NO.9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施行腹腔镜胃食管结合部癌D2根治术后乳糜漏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术中应积极进行预防.

  • 股骨干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葛波涌;王玉波;丁丽;王明太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5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基础临床资料,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DVT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干骨折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57例股骨干骨折的患者中,DVT的总发生率为24.6%(14/57),骨折合并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中DVT发生率分别为57.1%、78.6%、28.6%、85.7%,且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股骨干骨折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股骨干骨折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应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 微小RNA-30a在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及其下游靶基因预测

    作者:程剑剑;刘豹;刘红梅;吴纪珍;马利军;赵丽敏;于丹

    目的 检测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微小RNA(miRNA.miR)-30a的表达,并对其进行潜在靶基因预测和验证.方法 选择我院呼吸内科IPF患者32例为观察组,与观察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6例为对照组.提取分离所有受试者肺泡灌洗液中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miR-30a的表达水平,运用miRanda、PicTar和TergetScan等靶基因预测分析软件及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miR-30a潜在调控的靶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71.8% (23/32)的IPF组中miR-30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测的56个交集靶基因涉及到离子通道、细胞凋亡、细胞分化、信号传导、免疫自噬等通路,并检验确证miR-30a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激酶1(TAK1)结合蛋白3(TAB3)存在直接的调控关系.结论 miR-30a在IPF患者肺泡灌洗液中低表达,由此产生的基因TAB3高表达可能是导致纤维化加剧的关键因素之一.

  • 胃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

    作者:沈娣;冯玉阳;茆勇;屠惠明;费伯健;黄朝晖;华东

    目的 探讨胃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胃间质瘤手术患者80例,其中7例采用单纯胃镜切除,32例采用腹腔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41例为开腹手术切除,分析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及临床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1)所有胃间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均达到完全(R0)切除,患者性别(P>0.05)、年龄(P>0.05)、肿瘤部位(P>0.05)与肿瘤术后危险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式(r=0.311,P<0.05)与肿瘤术后危险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微创手术组(胃镜组和腹腔镜或腹腔镜联合胃镜组)在手术时间[(57.14±27.21)、(100.31±38.56)比(126.95±45.39) min]、术中出血量[(34.29±16.18)、(56.00 ±23.14)比(102.07±44.37) ml]、引流液量[0、(62.13±32.80)比(78.59±38.71) ml]、术后排气时间[(2.57±1.40)、(2.81±1.28)比(5.41±1.66)d]、术后住院时间[(5.57±1.27)、(7.09±2.68)比(12.54±3.56)d]均小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直径≤2 cm时,胃镜组在手术时间[(57.14±27.21)比(106.25±42.64)min]、术中失血量[(34.29±16.18)比(57.65±22.91)ml]、术后住院时间[(5.57±1.27)比(7.35±3.05)d]上均小于腹腔镜或腹腔镜联合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2.40±0.94)比(2.57±1.40)d]上腹腔镜或腹腔镜联合胃镜组小于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且≤5 cm时,腹腔镜或腹腔镜联合胃镜组在手术时间[(90.42±29.65)比(115.87±40.67) min]、术中失血量[(53.25±24.28)比(92.61±35.06) ml]、引流液量[(53.08±33.36)比(87.13±37.95) ml]、术后排气时间[(3.50±1.51)比(5.48±1.93)d]、术后住院时间[(6.67±1.97)比(12.09±4.08)d]上均显著小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间质瘤患者肿瘤直径≤2 cm时,单纯胃镜手术治疗安全有效;而肿瘤直径>5 cm时,仍建议开腹手术;2cm<肿瘤直径≤5 cm时,腹腔镜或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疗效等同于开腹手术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的研究

    作者:冯贵喜;刘军;张福江;刘文彬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XA)局部关节腔内注射预防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75例(175膝)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男80例,女95例,平均年龄(64±4)岁,平均病程(24±14)个月.TXA干预组82例患者术中关闭创口前采用0.03 g/ml TXA生理盐水溶液50 ml关节囊内注射干预治疗,对照组93例患者采用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关节囊注射.分别于术后3、7d、1、6个月、1年对患者的术侧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测定比较.所得结果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的所有病例TKA手术顺利完成,研究随访过程中未见感染、脂肪液化、坏死等并发症,无假体不良反应.两组病例患膝术前挛缩角度、大屈曲角度、活动范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随访过程中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比较方面,术后3 d[TXA组(99.7±12.1)°,对照组(98.2±10.1)°]和7 d[TXA组(103.4±11.2)°,对照组(101.5±1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TXA组(126.1±13.5)°,对照组(111.3±13.4)°]、6个月[TXA组(128.5±11.3)°,对照组(112.9±10.2)°],1年[TXA组(129.9 ±10.1)°,对照组(114.1±9.8)°],TXA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HSS评分方面,术后1个月[TXA组(67.32±10.35)分,对照组(58.49±11.91)分]、6个月[TXA组(71.44±14.19)分,对照组(62.18±12.28)分]和1年[TXA组(72.31±15.32)分,对照组(64.44±13.37)分],TXA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TXA的关节腔局部应用能改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起到预防关节粘连形成的作用,对患者术后疼痛无治疗效果.

  • 胰岛素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

    作者:王玉柱;秦涛;张宏伟;付强;刘传江;薛焕洲

    目的 探讨胰岛素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本治疗组24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三酰甘油水平> 10 mmol/L.根据血糖水平分为胰岛素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8例),分析两组三酰甘油降低水平、腹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胰岛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三酰甘油水平<5.65 mmol/L患者百分比在第1个24 h分别为56.25%和12.50%.3d为75.00%和25.00%,5d为87.50%和37.50%;腹部疼痛VAS评分胰岛素治疗组第1个24 h后为(6.06±1.12)分,对照组为(8.38±0.92)分,3d时两组分别为(3.13±1.20)分和(5.50±1.19)分,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胰岛素治疗组为(21.2±3.5)d,对照组为(30.6±4.3)d;胰岛素组无低血糖发生,对照组1例患者死于胰周感染和出血.结论 静脉应用胰岛素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是安全和有效的,能迅速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和减轻早期腹痛症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涛;王福顺;朱继业;冷希圣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和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78例患者中发生PGS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PGS发生于术后的7~14d.经过保守治疗恢复时间为10 ~72 d,平均29.61 d.术前低蛋白血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有无腹部并发症与PGS的发生相关.结论 PGS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治疗措施,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联合白蛋白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曙光;刘平;侯夏宝;王宗仁;赵冰;展辉

    目的 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在早期诊断吻合口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93例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患者,分为早期吻合口瘘组(AL+)88例和非吻合口瘘组(AL-)205例.动态观察术前术后血清降钙素原(PCT)、CRP以及白蛋白水平变化趋势.结果 血清PCT水平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组表现快速上升在第5天达到峰值[(7.79±1.57) μg/L,P<0.01].两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快速下降在第3天达到低谷后,AL+组持续维持低水平而AL-组缓慢回升.术后第5天内CRP术后血清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维持在较高水平[(86.67±10.36) mg/L比(69.21±15.35) mg/L,P>0.05].使用PCT峰值水平做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取截断值为7.8 μg/L,对吻合口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和80%.结论 食管癌术后PCT水平快速升高同时伴有ALB持续低水平得不到纠正以及血清CRP水平居高不下的患者可能是吻合口瘘的高危人群.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严丽;冀宏;李清怀;丹海俊;郝芳

    目的 探讨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20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PTM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203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6例(32.5%).这66例中肿瘤直径≥7 mm者48例(72.7%)、包膜侵犯14例(21.2%)、多灶21例(31.8%)、双侧癌16例(24.2%).x2检验结果表明:肿瘤直径≥7 mm、包膜侵犯、多灶和双侧癌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年龄和性别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7 mm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不增高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和暂时性声音嘶哑的发生风险.结论 肿瘤直径≥7 mm是导致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膜侵犯、多灶和双侧癌是导致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次要影响因素.PTMC具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右美托咪定喷鼻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镇静镇痛及术后躁动的影响

    作者:王建平;朱永锋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术前喷鼻在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镇静镇痛及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儿共90例,年龄2~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30例.A、B和C组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以咪达唑仑0.2 mg/kg、Dex 1.0 μg/kg或2.0 μg/kg喷鼻.记录3组患儿基础值(TD)、给药后5 min (T1)、给药后15 min (T2)、给药后25 min(T3)、麻醉诱导后10 min(T4)、手术开始后30 min(T5)、术毕(T6)及术后30 min(T7)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于T0~T3时对3组患儿进行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记录3组患儿与家长分离时镇静情绪评分和静脉穿刺接受程度评分,记录3组患儿术后躁动评分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A组[(5.6±0.7)、(4.8±0.7)分]和B组[(5.5±0.6)、(4.9±0.6)分]比较,C组患儿T2~T3时[(4.5±0.9)、(3.5±1.0)分]的OAA/S评分均降低(P<0.05),且T2~T3、T6~T7时的HR[(99.5±9.2)比(108.8±10.4)、(109.4±10.3);(89.5±9.6)比(99.4±11.2)、(98.5±10.4);(94.8±9.1)比(103.7±10.9)、(105.7±10.3);(98.8±10.4)比(107.8±11.7)、(109.7±12.2)次/分]、MAP[(79.8±7.0)比(87.8±7.5)、(85.8±7.2);(78.3±7.8)比(81.8±8.3)、(80.7±7.3);(82.7±10.6)比(89.8±10.7)、(91.8±11.2);(83.7±9.3)比(90.7±10.9)、(92.8±11.3) mmHg(1 mmHg =0.133 kPa)]及BIS(67.6 ±4.3比75.6±5.1、73.5 ±4.8;52.7 ±4.2比63.5 ±4.9、61.6 ±4.7;75.5 ±7.3比83.3 ±7.6、82.5±7.8;84.5 ±7.5比94.7±7.9、93.5 ±7.3)均降低(P<0.05).与A组[(2.3±0.5)、(1.9±0.6)分]和B组[(2.4±0.6)、(2.1±0.7)分]比较,C组患儿与家长分离时的镇静情绪评分[(3.3±0.7)分]及静脉穿刺接受程度评分[(3.2±0.8)分]均升高(P<0.05),而麻醉诱导时间[(53.6±4.9)比(69.8±5.7)、(72.3±6.8)s]和苏醒时间[(8.3±1.9)比(15.3±2.9)、(13.5±2.6)min]均缩短(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儿术后10 min、30 min时的躁动评分[(1.5±0.6)比(2.3±0.6)、(2.5±0.7);(1.3±0.3)比(2.1±0.4)、(2.3±0.5)分]均下降(P<0.05).B组(0)和C组(10.0%)患儿喷鼻刺激发生率均低于A组(40.0%,P<0.05).结论 Dex(2.0 μg/kg)术前喷鼻用于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提供更为满意的术前镇静效果,发挥较好的术后镇静和镇痛效应,并更有效地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作者:许斌;王子亮

    目的 探讨支架成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颅内支架成形术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结果 143例患者共149处狭窄,成功置入支架146枚(有4例患者支架置入失败,1例颈内动脉床突段狭窄患者置入2枚支架),术前狭窄率为(79.3±8.8)%,术后即刻狭窄率为(8.6±8.6)%.手术成功率为97.2%(139/1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8%(14/143),死亡率为4.2%(6/143),如果剔除操作相关并发症,则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8% (8/137),死亡率为1.5%(2/137),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随访113例(82.5%)患者,其中77例(56.2%)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11)个月(10 ~45个月),再狭窄发生率为18.2%(14/77),其中症状性再狭窄4例(5.2%),无症状性再狭窄10例(13.0%).对有、无再狭窄两组患者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或校正x2检验,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包括糖尿病和高血脂(P<0.05),其余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和高血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个因素均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病例,规避高危患者后,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一种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显示支架成形术可以有效预防严重卒中再发,高血脂和糖尿病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尚待研究.

  •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术式疗效比较

    作者:胡淼;顾朝辉;贾占奎;杨锦建

    目的 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术式疗效比较.方法 将6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以提高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选择佳手术方案.其中28例行回肠原膀胱术,有16例因尿道狭窄或尿道侵犯行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有19例因肠道疾病或无法耐受其他手术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UUCS).采用t检验对手术时间比较,采用F检验对生活质量比较,采用,检验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回肠原膀胱术与Bricker术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手术时间均长于UUCS.生理评分依次(67.3±1.7)、(65.8±1.6)、(41.8±3.6)分;心理评分依次(70.4±1.7)、(62.7±1.6)、(25.4±1.7)分;社会关系评分依次(52.5±3.2)、(52.5±3.4)、(33.5±4.0)分;环境评分依次(1.5±2.5)、(61.2±2.0)、(34.4±2.7)分.UUCS在4个方面评分均低,与Bricker术、回肠原膀胱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社会关系和环境方面,Bricker术与回肠原膀胱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方面,Bricker术与回肠原膀胱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肠原膀胱术在4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术式,回肠原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早期并发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并发症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R×C列联表x2检验,P<0.01).回肠原膀胱术组与Bricker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原膀胱术组与UU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icker术组与UU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原膀胱术能大限度接近生理排尿的特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在符合适应证的前提下,首选回肠原膀胱术.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及白细胞介素-9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熊金梦;毛科稀;叶旭军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Th9)及白细胞介素-9(IL-9)在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的变化,探讨其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COPD急性加重期组(AECOPD)患者22例、COPD稳定期组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h9细胞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IL-9水平.结果 AECOPD组外周血Th9及IL-9含量较COPD稳定期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升高[(0.91±0.17)%、(0.27±0.13)%和(0.28 ±0.13)%,P< 0.05;(3.36 ±2.59) pg/ml、(1.47±0.83) pg/ml和(1.82±0.62) pg/ml,P<0.05],AECOPD组IL-9水平与Th9比例呈正相关(r =0.436,P<0.05).COPD稳定期组IL-9水平与Th9比例较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9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9参与了AECOPD发病过程.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功能及分化能力的变化

    作者:代志鹏;郑稼;黄遂柱;刘珂;赵甲军;张振

    目的 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数目、功能和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是否改变,并探讨氧化应激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就诊32例激素性ONFH患者,21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抽取患者股骨骨髓10 ml.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用10 μmol/L谷胱甘肽对ONFH组MSCs进行干预,比较各组MSCs的集落形成能力,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以及关键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骨折组比较,骨坏死组MSCs集落形成能力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骨坏死组MSCs成骨分化后茜素红染色阳性率为(46.70 ±4.21)%较骨折组[(79.20±6.48)%]明显降低,谷胱甘肽干预[(61.20±5.92)%]后升高;骨坏死组MSCs成脂分化后油红O染色吸光度(A)值(0.641 ±0.042)较骨折组(0.371±0.038)明显升高,谷胱甘肽干预(0.4918 ±0.031)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t相关基因2(Runx2)、碱性磷酸酶(ALP)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0.84 ±0.14、0.91 ±0.12),骨坏死组(0.27 ±0.12、0.18 ±0.07)显著降低,谷胱甘肽干预组分别为0.70 ±0.13、0.56±0.10.骨坏死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的表达水平为0.74 ±0.11、0.85 ±0.12,对照组为0.31 ±0.08、0.34 ±0.07,谷胱甘肽干预组为0.45±0.09、0.4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相应基因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激素性ONFH患者MSCs数量和功能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成骨能力下降,成脂能力增强.谷胱甘肽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逆转这种变化.

  • 基于三维CT的模拟手术重建高位脱位髋关节全髋置换髋臼

    作者:徐海军;周一新;陈廖斌;王俊文;勘武生;马德彰

    目的 探讨通过模拟手术,准确重建髋臼.方法 收集28例高位脱位来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共32髋.通过MIMICS软件对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进行模拟手术重建髋臼臼杯.记录臼杯位于满意位置时旋转中心的坐标,计算不同前倾角时臼杯的骨性覆盖率.结果 为了获得更好的髋臼方位,在重建髋臼臼杯时需要向内挫磨(4.18±2.59) mm,向后(4.61 ±2.59) mm,向上(2.58±2.08) mm.臼杯前倾角为5°时覆盖率为(84±7)%;前倾角为15°时覆盖率为(88±4)%;25°时为(92±7)%;35°时为(93±8)%.每一个臼杯均可以获得大于70%的覆盖率.髋臼的骨性覆盖率随臼杯的前倾增加而增加.结论 我们发现高位脱位臼杯重建时可以适当内移、后移并轻微上移旋转中心.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精确的术前设计,术中准确地实施,所有的臼杯均可以获得满意的位置、方向和覆盖率.

  •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电切术与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疗效比较

    作者:张道秀;苏明阳;赵会平;尹翠

    目的 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剜除电切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电切手术治疗的106例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56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剜除术,对照组50例患者行传统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失血情况、电切综合征、切除组织重量、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2.13±0.94)d、(12.12±0.94) d(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7.64±9.01) min、(85.20±10.74) min(P<0.05),切除组织数量分别为(82.6±20.3)g、(71.3±16.5) g(P <0.05),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变化分别为(5.86±2.45)%、(11.67±4.46)%(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电切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有更加好的疗效和意义,手术更加安全,术后效果更加明显.

  •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琰;陈豫民;李娇娇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食管正常黏膜(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60例)中STAT3和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TAT3在食管正常黏膜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56.7%,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和80.0%.STAT3和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食管正常黏膜(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TAT3、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之间明显相关(P<0.05),但是两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TAT3和VEGF的表达增加,提示两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延长疗程至72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潘延凤;辛宁波;潘延庭;张贤强;陈丽丹

    目的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延长疗程至72周与标准治疗的48周疗程比较,是否获得更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方法 113例基因型1b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知情同意分为两组,A组(疗程48周)37例,B组(疗程72周)76例,分别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分别于治疗第4、12周,治疗结束时和结束后24周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结果分析采用按意向性治疗原则(ITT)方法.结果 A组与B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分别为78.38%(29/37)、80.26% (6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分别为83.78% (31/37)、85.53% (6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分别为91.89%(34/37)、90.79%(6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R分别是64.86%(24/37)、84.21%(6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中取得RVR患者的SVR分别是75.86%(22/29)、95.08% (5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基因型1b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不论是否取得RVR,将疗程延长至72周与标准治疗的48周比较获得更高的SVR.

  • 白细胞介素-22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飞;王梦;周芬芳;张驰;王小康;谢伟

    白细胞介素-22(IL-22)作为肝细胞癌(HCC)患者体内兼具保护性作用和促进炎症应答双重功能的细胞因子,以多样化的角色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对于IL-22在HCC中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其在HCC中所发挥的作用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主要对IL-2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HCC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的作用作一综述.

  • 创伤性脑损伤中孕酮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蒋天伟;杭春华

    孕酮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作用富有争议,本文从孕酮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机制、孕酮在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基础研究及孕酮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保护作用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旨在分析其中矛盾存在之处、存在原因.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孕酮
  • 脓毒症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黄鹤;田昭涛;黎檀实

    研究结果表明,严重脓毒症可以迅速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全身免疫系统参与应激过程.近些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机体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免疫激活状态,在严重创伤、休克及脓毒症时机体不仅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而且存在着严重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因此深入了解免疫细胞调控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意义,将为深入理解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Wnt与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相互作用

    作者:陈明;董启榕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参与调节成骨细胞的形成、增殖与分化.目前有关这些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的调节作用仍有很大争议,甚至不同的研究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主要是由于TGF-β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近期一些研究关注了成骨细胞分化过程这两条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综述总结了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TGF-β和Wnt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一些关键调控分子,以更好的理解成骨细胞分化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

  • 苹果酸脱氢酶与p53蛋白相互调控对肿瘤进程的影响

    作者:伍科;刘志宏

    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肿瘤抑制机制十分复杂,p53基因编码的p53蛋白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的进程.苹果酸脱氢酶(MDH)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酶,但是MDH作用并不局限于代谢调节.p53蛋白与苹果酸脱氢酶的相互调控作用能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衰老和凋亡.同时,也对肿瘤细胞中葡萄糖、谷氨酸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脂质等物质代谢有重要影响.文章拟对MDH与p53蛋白相互调控作用对肿瘤细胞进程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 雪旺氏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巍;李岩;刘燊;徐云强;冯世庆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雪旺氏细胞(SCs)是构成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受损的外周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宁;王斐

    随着影像学及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检出率也随之增加,逐渐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现综述PTMC相关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张秋艳;熊艳;叶啟发

    肝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肝病患者及肝功能不全的肝肿瘤患者的治疗金标准,缺血-再灌注(IR)损伤在肝移植过程中是不可避免,是影响术后移植肝功能及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其相关细胞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十分热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可以表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肝细胞再生,或分化为具有肝细胞样表型的细胞,发挥肝细胞的功能,促进损伤的肝脏修复.针对BMSCs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本文就BMSCs修复肝脏IR损伤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组织蛋白酶在心脏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贤;邓勇志

    许多心血管疾病都伴随着心脏重塑的发生,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终发展为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组织蛋白酶是一种溶酶体蛋白酶,包括K、S、L等十几种亚型.许多研究提示,组织蛋白酶与心脏重塑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组织蛋白酶在心脏重塑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CD146促进黑色素瘤间质式运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星;张学瑜;王焕

    目的 极化是细胞运动的前提,对胚胎发育、白细胞变形和肿瘤细胞的侵袭是必要的.然而,来自细胞外环境的信号是如何诱导细胞极化的,目前报道较少.本文主要介绍黑素色瘤细胞极化并收缩的过程及机制,即CD146在Wnt信号的作用下通过囊泡运输使之由原先的均匀分布重新转变为尾端极化形式,继而以CD146为中心在细胞尾部募集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Ⅱ形成极化的Wnt-receptor-actin-myosin-polarity(WRAMP)结构,并通过尾部细胞膜的收缩和与粘连物分解之间的协调来使细胞进行间质式运动.可见CD146作为WRAMP结构的核心部件,在黑色素瘤间质式运动中有重要作用.

  • 小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分级

    作者:金卫篷;周源;尉辉杰;王东;林云鹏;江荣才;李少武;张建宁

    目的 建立稳定的不同级别小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方法 采用60 ~ 80、160 ~180、260 ~ 280 kPa,3种不同的液压冲击力建立小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造模后进行生命体征观察;造模后第12小时、第1、2、3、7天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造模后第1、3、7天行大体标本观测、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小动物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造模后第7~12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各组小鼠目标象限百分率分别为:对照组(31.2±8.0)%,轻型损伤组(30.0±l1.7)%,中型损伤组(26.4±17.4)%,重型损伤组(15.0±9.0)%.重型损伤组小鼠目标象限百分率与对照组小鼠目标象限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9.0)%比(31.2±8.0)%,P<0.05].打击力度越大,小鼠脑损伤越重,死亡率越高,mNSS评分越高,脑水肿越重,脑挫裂伤灶和MRI影像学改变越明显.结论 本实验模型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小鼠颅脑创伤.

  • 改良盲肠造疝原位接种大肠癌模型的构建

    作者:吴湛彬;吴礼浩;何兴祥;陈羽

    目的 构建改良盲肠造疝原位接种大肠癌模型,探讨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现象.方法 通过Transwell等方法筛选高转移率的CT26大肠癌细胞株,分为A、B1、B2三组,经实体瘤接种及盲肠造疝原位接种大肠癌的方式构建A、B1、B2三组模型小鼠各6只,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原位肿瘤、肝脏转移瘤,并通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S100A8、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波形蛋白(Vimentin)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B2组细胞对36只小鼠重复模型构建验证该模型稳定性.结果 经过Transwell筛选,普通CT26细胞呈对数增长,分裂相细胞较多,并成功构建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S100A8、MMP-2、Vimentin等蛋白在B2组原位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重复实验提示模型稳定性良好(P>0.05),并通过病理检查发现显性肝转移率为27.7% (10/36),隐性肝转移为58.3%(21/36).结论 通过Transwell方法改良盲肠造疝原位接种大肠癌模型可更好地模拟大肠癌肝转移现象,并初步论证了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现象.

    关键词: 大肠癌 肝转移
  • 大肠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申占龙;王搏;姜可伟;叶颖江;王杉

    大肠外科实验研究主要围绕大肠外科常见疾病,如大肠癌、炎症性肠病、结直肠息肉等开展.目前,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和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证据不断积累,结直肠息肉癌变机制逐步深入,对揭示大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改善患者预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大肠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进行阐述.

  • 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对β1整合素表达及裸鼠体内肝转移的影响

    作者:郑淑龙;高军;高品;纪奕顺;吕春龙;张敏

    目的 观察结肠癌SW480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对β1整合素表达及裸鼠体内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用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72 h后检测SW480细胞发生EM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EMT前后SW480细胞β1整合素mRNA表达.裸鼠开腹于脾脏被膜下注射SW480细胞建立体内肝转移模型,30 d后处死裸鼠,计算肝转移癌的数量、大小及重量.结果 EMT后SW480细胞β1整合素mRNA表达较EMT前明显增强(t=3.764.P<0.05);EMT后结肠癌细胞裸鼠体内肝转移的数量为(9.92±1.44)个/只、体积为(33.82±0.33) mm3/只、重量为(0.231 5 ±0.0046)g/只,均较EMT前[肝转移的数量为(4.44±0.96)个/只、体积为(16.64±0.61) mm3/只、重量为(0.118 3±0.003 7)g/只]明显增高(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发生EMT后β1整合素表达升高,体内肝转移能力增强.

  • 微小RNA-196a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小干扰RNA沉默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作者:张健;李亚兰;韩广森;蒋志强;王道海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196a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小干扰RNA(siRNA)沉默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72例,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为siRNA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和不同转染组SW480细胞中miR-196a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miR-196a表达量为2.15 ±0.3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24±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肠癌组织中miR-196a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siRNA组细胞中miR-196a表达量(0.67±0.12)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95±0.17和0.93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组细胞转染24、48、72、96 h时吸光度(A)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小室检测结果显示,siRNA组细胞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96a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特异性沉默结肠癌细胞中miR-196a可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

  • 抑制具有PDZ结合域的转录共刺激因子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王红钰;王爱军;徐晋珩;郑宝军;吴肖;程健;张超;施华;冯俊伟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具有PDZ结合域的转录共刺激因子(TAZ)基因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合成TAZ的小干扰RNA(TAZ-siRNA)以80 nmol/L转染结肠癌细胞株HCT116,抑制TAZ表达;转染48 h后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各组HCT116细胞TAZ、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细胞色素C(Cyt 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TAZ-siRNA能有效沉默HCT116细胞TAZ基因的表达(24 h抑制率为40.5%,48 h抑制率为82.5%,72 h抑制率为69.8%).有效抑制HCT116细胞中TAZ表达后,转染组细胞的活性(1.01 ±0.1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con-siRNA组(1.73 ±0.12和1.68±0.09);凋亡率在TAZ-siRNA组、阴性对照组、con-siRNA组分别为(33.20±0.35)%、(11.67±0.12)%和(12.03±0.11)%.TAZ-siRNA转染后HCT116中TAZ和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而bax和Cyt C基因表达升高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结直肠癌HCT116细胞TAZ基因后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活性,并能明显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TAZ通过调控线粒体相关凋亡途径影响细胞凋亡.

  • 阿托伐他汀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贾廷印;李海中;李永坤;杨建勇;郭明浩;柳光霞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培养基处理人结肠癌LoVo细胞,分为3组:低剂量组(20 μmol/L)、中剂量组(60 μmol/L)、高剂量组(100 μmol/L).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阿托伐他汀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阿托伐他汀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结肠癌LoVo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且此作用随着阿托伐他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0.40±1.28)%、(51.48±1.20)%、(69.14±1.42)%;(5.95±0.13)%、(20.38±0.33)%、(29.87±0.32)%],阿托伐他汀还能够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诱导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与其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有关.

  • WEE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戈小川;吴帆;薛福龙;刘建伟;王百林

    目的 探讨WEE1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4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和102例石蜡包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的WEE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基因和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结果 WEE1基因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392及0.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也显示,WEE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2.9%(54/102),WEE1基因表达上调与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P<0.05)及TNM分期(P<0.05)密切相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EE1高表达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短于WEE1低表达组[(50.6±5.6)、(65.6±2.5)个月,P<0.05].结论 WEE1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为高表达,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WEE1 结直肠癌 预后
  • 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2在人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对HCT116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

    作者:陈德波;周艳峰;许荣誉;王青兰;洪成业;洪志鹏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2(PRDX2)蛋白在结直肠癌、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关系;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特异性沉默PRDX2基因的表达,观察沉默PRDX2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分析PRDX2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构建稳定沉默PRDX2细胞株,设立阴性对照组(shControl)和沉默PRDX2实验组(shPRDX2-F3),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检测体外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Slug蛋白表达.结果 PRDX2蛋白在结直肠癌、腺瘤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减低(P<0.01).其表达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P<0.01)、肿瘤分化程度(P<0.01)有关,PRDX2蛋白阳性表达者生存率(71.90%)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6.28%,P<0.05).沉默PRDX2基因后能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生长;PRDX2沉默后HCT 116细胞克隆数量[(69.53±5.20)个]少于空载对照组[(98.33±10.69)个,P<0.05];沉默PRDX2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且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N-cadherin、Vimentin、Snail、Slug蛋白表达增强.结论 PRDX2蛋白表达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结直肠癌的预后有关.沉默PRDX2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促进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转录因子Snail、Slug表达有关.

  • Luminex技术筛选结直肠癌外周血微小RNA指纹图谱的研究

    作者:傅天啸;付永清;刘翔;凌志强;华晨;裘华森

    目的 应用Luminex技术筛选结直肠癌外周血微小RNA(miRNA,miR)指纹图谱.方法 收集70例结直肠癌患者、60例对照健康人和2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血清,提取RNA,应用Luminex技术筛选结直肠癌外周血5种miRNA指纹图谱,并分析结直肠癌特征性mi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筛选出结直肠癌特征性miRNA 2种,分别为miR-29a和miR-92a,两者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度一致,术后血清中的表达显著降低(二者术前术后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分别为miR-29a:3.01和2.05.miR-92a:4.09和2.01,Z值分别为-5.77、-3.51、-3.30,P<0.01),且均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血管浸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x2值分别为37.686、37.686、7.504、40.519、43.636,P<0.05),miR-29a和miR-92a高表达的患者预后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均为41个月,显著短于正常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 结直肠癌特征性miRNA指纹图谱能够反映结直肠癌进展和评估预后.

  • 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蔡逊;马丹丹;张智勇;金炜东;田俊

    目的 观察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FAM96B)在86例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6例结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6例结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FAM96B mRNA及蛋白表达分布.并分析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86例结肠癌组织中,FAM96B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54±0.20比0.63±0.10,P<0.05).FAM96B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同样低于癌旁组织(P<0.05).且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的FAM96B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然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FAM96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且FAM96B在结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67/86)和29.1%(25/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M96B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

  • 不同手术切除方案对转移性结肠癌小鼠预后的影响

    作者:周正;陈长亮;杨连君;夏雨;李涛;李炎

    目的 观察转移性结肠癌灶在不同手术切除方案实施后对小鼠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CT26细胞建立皮下结肠癌移植瘤鼠模型,按切除转移结肠癌的方案不同分为非手术组、80%手术切除组、30%手术切除组,分别处理实验鼠.行为学监测实验鼠质量、脏器重量和肿瘤体积变化,形态学检测不同切除比例后肿瘤组织的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等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 实验鼠肿瘤在切除80%之后小鼠质量变化率较切除30%稍低;80%切除组的脾脏指数[(3.1990±0.405 9)%]较30%切除组[(5.7340±0.7320)%]明显下降(P<0.05);80%切除组肿瘤体积变化率[(279.700±27.370)%]较30%切除组[(40.390±7.663)%]明显增大(P<0.05),非手术组的肿瘤体积变化率小;80%切除组终肿瘤组织瘤重[(0.371 90±0.085 51)g]较30%切除组[(1.59300±0.181 60)g]明显减低(P<0.05);VEGF在不同手术切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E-cad含量在80%切除组;累计吸光度(IA)值为(115 200±9 161)较30%切除组(49 850±16 200)明显升高(P<0.05),而Ki-67在不同切除比例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鼠在肿瘤切除80%之后预后较30%切除组好,提示肿瘤晚期的小鼠不能得到R0切除时,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有助于改善预后.

  • 盲肠结扎穿孔术大鼠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改变及意义

    作者:朱丹丹;于健;王之余

    目的 动态观察盲肠结扎穿孔术后脓毒症大鼠外周血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探讨盲肠结扎穿孔术后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的变化情况及其趋势.方法 1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脓毒症组(n=50),各组分别在术后0、6、12、24、48 h各取10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浆检测EMPs的百分比,观察比较两组大鼠活动度、肾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0h两组血浆EMP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4.31 ±5.21)%,脓毒症组:(23.19±4.98)%,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血浆EMPs变化不明显,在6、12、24、48 h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h对照组:(26.02±7.89)%,6h脓毒症组:(35.94±5.74)%,12h对照组:(25.73±9.92)%,12h脓毒症组:(65.49±4.93)%,24 h对照组:(26.47±4.93)%,24 h脓毒症组:(59.07±4.35)%,48 h对照组:(25.87±3.98)%,48 h脓毒症组:(42.36±7.95)%,P<0.01].脓毒症组血浆EMPs百分比在术后6h开始升高,12h达到峰值,24 h之后略有下降[6 h:(35.94±5.74)%,12 h:(65.49±4.93)%,24h:(59.07±4.35)%,48 h:(42.36±7.95)%,P<0.01].结论 盲肠结扎穿孔术所致脓毒症大鼠存在内皮细胞微粒水平的升高.

  • 慢传输便秘患者结肠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刘韦成;万松林;张秋雷;张廷涛;任相海;丁召;郑科炎;秦前波;李颀

    目的 观察慢传输型便秘型(STC)患者与正常人结肠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以及质谱鉴定方法,对5例STC患者与5例正常人结肠组织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平均胶蛋白斑点数为239个,STC组平均胶蛋白斑点数为215个,与正常对照组平均胶匹配点数为197个,匹配率为82%,有14个蛋白质点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 10,P<0.05),其中有12个蛋白点表达发生明显上调,有2个蛋白点表达发生明显下调.结论 STC患者与正常人结肠组织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STC的发病机制.

  • 人大肠癌癌旁不同部位组织中相关间质分子的特征比较

    作者:陈丹;胡丰良;文彬;李玉英;孙锋

    目的 检测距离大肠癌癌旁不同部位组织中其相关间质分子的表达差异,以探讨肿瘤微环境及相关间质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收集20例结肠中分化腺癌标本,从距离大肠癌病灶近端10、5、2 cm获取组织样本,并分别命名为1、2、3号位组织样本,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不同部位组织中隐窝微架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检测3个部位组织中细胞外间质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透明质酸酶1(HYAL1)、Ⅰ型胶原蛋白(Col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HE染色发现:距离肿瘤不同部位的组织其隐窝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免疫组织化学:Col1在1、2、3号位的校正吸光度值(CA)分别为1.845 3±0.2586、2.153 9±0.235 3、1.972 3±0.2091;HYAL1在3个部位的CA值分别为1.582 3±0.2686、1.871 5±0.201 6、1.8095±0.197 0;E-cadherin在3个部位的CA值2.081 9±0.234 7、1.822 4±0.238 4、1.758 6±0.351 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cadherin在1、2、3号位的表达呈递减,其表达量分别为:5.563 5、1.987 5、0.921 0;Col1、HYAL1在2号位的相对表达量高,其在1、2、3号位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11 9、2.4604、0.869 9;1.463 5、2.5462、0.8646.结论 大肠癌中越靠近肿瘤部位的组织,其隐窝结构的损害越大,异常隐窝灶(ACF)越突出且多,相关间质分子(E-cadherin、HYAL1、Col1)在大肠癌癌旁不同部位组织的分布表达存在差异,其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 冬凌草甲素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邵换璋;许隽颖;丁军利;阮婷彦;陈敏斌;陆培华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浓度为1~50 μmol/L的冬凌草甲素分别作用结肠癌细胞或转染小干扰RNA (siRNA)的结肠癌细胞,噻唑蓝(MTT)法观察冬凌草甲素对结肠癌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冬凌草甲素作用的HT.29细胞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磷酸化AMPKα (p-AMPKα)、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ACC(p-ACC)、磷酸化p53(p-p53)、磷酸化S6K(p-S6K)及磷酸化S6(p-S6)的表达.结果 冬凌草甲素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活力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曲线,50 μmol/L的冬凌草甲素作用HT.29细胞72 h后的细胞活力低,为21.6%.随着作用时间和剂量的增加,HT-29细胞p-AMPKα、p-ACC和p-p53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S6K及p-S6的蛋白表达减弱.转染AMPKαsiRNA的结肠癌细胞活力为(73.3±2.8)%,明显高于转染错义siRNA组的细胞活力[(19.5±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MPKα、p-ACC、AMPKα和p-p53蛋白表达强于转染错义siRNA组,而p-S6的蛋白表达弱于转染错义siRNA组.结论 冬凌草甲素通过AMPKα活化通路抑制HT-29细胞活力.冬凌草甲素抑制结肠癌细胞活力与p-AMPKα、p-p53蛋白激活及p-S6K与p-S6的蛋白抑制相关,p53、S6可能是冬凌草甲素抑制结肠癌细胞p-AMPKα活化通路的下游蛋白.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结肠高动力的调节作用

    作者:卢平;罗和生;全晓静;余光;唐勤彩;樊菡;陈炜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结肠高动力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假避水应激(SWAS)和避水应激(WAS)大鼠模型,取结肠黏膜层检测BDNF和P物质(S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B)在近端结肠的分布;取近端结肠制备纵行肌(LM)及环形肌(CM)肌条,用张力换能器及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观察BDNF及其受体抗体(TrkB-antibody)对SP诱导的LM和CM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 WAS组黏膜BDNF和S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BDNF (6.4±0.3)ng/mg比(3.3±0.2)ng/mg,P<0.01;SP (661.5±20.6)pg/mg比(250.1±12.1)pg/mg,P<0.01];TrkB主要分布于肠神经元及黏膜层,且WAS组肌层TrkB表达显著高于SWAS组(P<0.01);BDNF预处理肌条后,WAS组SP诱导的结肠CM收缩显著高于对照组[R值(SP诱导的3 min内收缩峰值与基础值的比值定义为R值),8.71±0.90比5.38±0.75.P<0.05],且该作用被TrkB-antibody阻断.结论 BDNF通过TrkB参与慢性应激诱导的结肠高动力的发生,其受体拮抗剂对应激诱导的肠道动力紊乱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 多效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比较

    作者:谢晓

    目的 对比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多效生长因子(PTN)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我院收入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将此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招入的志愿者共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取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TN mRNA及其组织内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PTNmRNA表达阳性率为66.25% (53/80),PT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8.75% (47/80),对照组PTN mRNA表达阳性率为32.05% (25/78),PT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0.51% (16/7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N mRNA和PTN蛋白表达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无明显相关,同患者的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内PTN mRNA及PTN蛋白呈高表达状态,可能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

  • 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颖;杜朝晖;周青;李建国

    目的 观察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脓毒症组、卡巴胆碱组、α-银环蛇毒素(α-BGT)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后6h取距回盲瓣10 cm处回肠组织,用于紧密连接蛋白-1(ZO-1)、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IκB)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脓毒症大鼠比较,卡巴胆碱组回肠组织ZO-1移位减少、含量增加(0.75 ±0.12,P<0.05),NF-κB含量减少(0.56 ±0.09.P<0.05),回肠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1.25±0.05,P<0.05).经α-BGT拮抗后,卡巴胆碱保护效应被抵消.结论 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细胞黏附分子L1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罗庆伟;李志红;叶辉;刘黎明;田小林

    目的 观察细胞黏附分子L1(L1 CAM)在结直肠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L1 CAM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15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L1 CAM mRNA的表达;进一步用RT-qPCR方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L1CAM mRNA的表达,分析L1 CAM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年龄为(45±27)岁,15例患者L1CAM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终随访79例患者(男∶女=57∶41),其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52例,高、中分化结直肠癌患者27例.L1 CAM在低分化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2.93±1.54比1.74±0.83.P<0.01).与高表达L1 CAM组第1、3年生存率比较,L1 CAM低表达组生存情况显著提高[(87.9±19.4)%比(69.0±15.7)%,P<0.01;(64.0±21.2)%比(29.8±17.3)%,P<0.01].结论 高表达L1 CAM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 结直肠癌的组学研究现状

    作者:邹小明;李晓林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已经成为研究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热点.近年来组学技术成为结直肠癌研究的重要工具,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就结直肠癌的组学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