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孙烈;陈国卫;尹杰;朱静;田孝东;杨尹默;万远廉;刘玉村

    目的 观察外源性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胰腺癌细胞Mia PaCa-2和PANC-1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性SPARC(0、0.5、1.0、3.0、5.0、10.0 mg/L)作为实验组,以空白组作对照,采用噻唑蓝(MTT)实验分析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将胰腺癌细胞Mia PaCa-2和PANC-1中加入5 mg/L外源性SPARC,以空白组为对照,培养24 h,采用单个细胞移动实验分析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Matrigel侵袭力实验分析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外源性SPARC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10.0 mg/L外源性SPARC可使Mia PaCa-2和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下降(32.8±7.4)%和(32.5±1.8)%.5.0 mg/L外源性SPARC能够使Mia PaCa-2和PANC-1细胞在24 h的移动距离分别下降26%和39%,细胞侵袭转移数目分别下降30%和56%.结论 外源性SPARC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细胞外基质成分对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产生影响.

  • 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王红钰;王爱军;徐晋珩;张志勇;吴肖;程健;张超;郑宝军;施华

    目的 通过抑制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在结肠癌细胞中表达,探讨TAZ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Z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合成针对TAZ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抑制TAZ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Cyclin) D1、p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AZ mRNA(1.124±0.236)、蛋白表达(1.410±0.13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AZ mRNA (0.428±0.163)、蛋白表达(0.559±0.089,P<0.05).有效抑制SW480中TAZ表达后,转染组SW480细胞的活性在24 h(0.245±0.028)、48 h (0.413±0.051)、72 h(0.458 ±0.04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335±0.042、0.649±0.071、0.912±0.089);细胞划痕结果在TAZ-siRNA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分别为17.17±1.96、38.67±5.88、42.20±4.34,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分别为14.68±2.24、25.50±3.25、26.86±2.42,转染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减弱(P<0.05).TAZ-siRNA转染后SW480中PCNA、Cyclin D1、MMP-1、MMP-2表达下调,而p21、TIMP-1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中的TAZ可以通过调节增殖和迁移侵袭相关基因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 Krüpple样转录因子6和核组蛋白-2在大鼠胃癌模型胃肠道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王建锋;王耿泽;宋展;厉冰

    目的 观察在胃癌大鼠模型胃肠道组织中Krüpple样转录因子6(Klf-6)和核组蛋白-2(NUCB2)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er大鼠96只分为3组,A组32只,采用黄曲霉素B1(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3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B组32只,应用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6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C组32只,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f-6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f-6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 A、B组成功制备了胃癌大鼠模型,但不同诱导时间两组大鼠胃癌发病的程度和发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f-6和NUCB2在B组的表达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Klf-6和NUCB2表达又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7、4.95、3.79,P<0.05).RT-PCR结果显示,B组胃肠道组织中Klf-6和NUCB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A组,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4.13、3.52,P<0.05).结论 肌氨酸乙酯盐酸盐诱导胃癌模型时间越长,胃癌大鼠胃肠道Klf-6和NUCB2的表达也越强.

  • 卵巢切除对间质性膀胱炎动物模型膀胱肥大细胞的影响

    作者:胡海龙;谢林国;韩瑞发;张卫;王旭;吴长利;李艳奎

    目的 观察卵巢切除对硫酸鱼精蛋白介导的间质性膀胱炎(IC)大鼠模型中膀胱肥大细胞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孕激素在I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卵巢切除+硫酸鱼精蛋白(OVX+ PS)组、假手术+PS(Sham+ PS)组和正常对照组.OVX+ PS组和Sham+ PS组膀胱内灌注PS建立IC膀胱黏膜损伤机制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60 d后处死大鼠并切取膀胱,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膀胱黏膜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标记并计数肥大细胞,分析肥大细胞活性.结果 PS灌注组可见膀胱黏膜损伤,黏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OVX+ PS组膀胱黏膜固有层和逼尿肌肥大细胞计数分别为(2.770±1.112)、(1.180±0.598)个/高倍镜视野,Sham+ PS组肥大细胞计数分别为(2.640±1.022)、(0.990±0.630)个/高倍镜视野,与正常对照组[(1.160±0.523)、(0.330±0.177)个/高倍镜视野]比较均明显增多(P<0.01);OVX+ PS组与Sham+ PS组比较肥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X+ PS组膀胱黏膜固有层和逼尿肌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7.46±15.69)%和(36.93±19.64)%,与Sham+ PS组[(90.94±8.46)%、(80.58±24.18)%]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22.92±9.52)%、(24.95±18.81)%]比较,OVX+ PS组膀胱黏膜固有层和逼尿肌的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ham+ PS组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PS大鼠膀胱灌注可构建较为典型的IC动物模型;卵巢切除可显著抑制IC模型中膀胱肥大细胞的活化及脱颗粒.

  • 下调Brg1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罗智勇;张哲;于明生;张晨雨;吴亚群

    目的 观察下调Brg1表达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及体内成瘤的影响.方法 将靶向Brg1基因shRNA质粒及阴性对照(NC)质粒分别转入MDA-MB-231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Brg1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平板克隆生长实验检测下调Brg1表达对MDA-MB-23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下调Brg1对成瘤的影响.结果 与NC组细胞比较,Brg1shRNA组细胞Brg1表达明显降低;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48、72 hBrg1 shRNA组细胞450 nm处吸光度值分别为0.55±0.04和1.31±0.07,而NC组细胞为0.37±0.03和0.67±0.05,下调Brg1表达后细胞增殖水平分别降至NC组细胞的67%和51%(P<0.01);shRNA Brg1与NC组细胞克隆形成数分别为(234±46)和(63±9)个,下调Brg1表达后细胞的克隆形成抑制率为27% (P <0.05);体内试验显示下调Brg1表达显著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Brg1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抑制其功能可作为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 雷帕霉素对大鼠胆管缺血术后磷酸化p70S6激酶含量的影响

    作者:吴田田;郑方;李虎城;杨广顺;李为民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后磷酸化p70S6激酶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A组为对照组(假手术组)28只,B组为假手术+雷帕霉素组28只;C组为缺血组32只,D组为缺血+雷帕霉素组32只.雷帕霉素按每天2.0 mg/kg大鼠胃内注入.各实验组于术后第1、3、7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术后14 d处死全部大鼠.切取肝脏组织,Western blot 检测磷酸化p70S6激酶(p-p70s6k)含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样本间的比较经秩转换处理后行One Way ANOVA检验,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缺血组p-p70S6k含量增加,术后7d达峰值(4.81 ±0.45),为对照组9.64倍(P<0.01);雷帕霉素处理后,p-p70S6k含量术后无明显增加,术后3、7d其含量明显低于缺血组(P<0.01).结论 雷帕霉素抑制胆管缺血后p70s6k磷酸化,影响p-p70S6k的生成,这是雷帕霉素抑制胆管缺血后代偿性增生的机制之一.

  • 体内微环境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李常海;廖铂;王艳军;董为;董汉华;梁慧芳;陈孝平

    目的 研究体内微环境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肝卵圆细胞是否可在体内分化为肝癌.方法 在使用黄曲霉素作为诱癌剂的情况下,将转染乙肝病毒X基因(HBx)的大鼠卵圆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形成肿瘤后再移植至同一裸鼠肝实质内,使其继续生长.收集皮下肿瘤和肝内肿瘤,用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检查,明确其性质.结果 10周时,实验组中10只(10/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对照组中8只(8/15)裸鼠形成皮下肿瘤,两组在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皮下分化成间质肿瘤,表达间质性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皮下间质肿瘤移植至肝内8周后,在肝内种植处长成肝内肿瘤;经病理确诊实验组肿瘤为肝癌肉瘤(由恶性间质细胞和肝癌细胞组成),表达HepPar1、细胞角蛋白8(CK8)和甲胎蛋白(AFP)抗原,说明肝卵圆细胞在HBx和黄曲霉素的共同作用下可部分分化成肝细胞癌.结论 肝卵圆细胞具有可塑性,局部微环境对其分化方向起关键作用;肝癌可能来源于卵圆细胞的异常分化.

  • BRIT1通过调控p53蛋白的表达发挥肿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建华;罗琨;冯梦宇;杨娟;张波

    目的 探讨BRIT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功能,并研究其可能通过调控p53蛋白的活性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BRIT1真核表达载体p3×FLAG-CMV-BRIT1,实现BRIT1基因的过表达,检测p53蛋白的表达;以及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敲低了MCF10A细胞中BRIT1基因的表达,建立DNA损伤模型后检测p53蛋白在DNA损伤时的反应.利用体外细胞增殖实验观察BRIT1的肿瘤抑制功能是否依赖p53蛋白的活性.结果 BRIT1过表达可以上调p53蛋白的活性,敲低BRIT1的功能使p53蛋白的表达下降;当面临DNA损伤时,BRIT1的功能缺陷能够阻碍p53的表达水平.当细胞具备正常p53功能时,BRIT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10.55±0.12比15.83±0.11,P<0.05);而当p53蛋白表达被降低时,BRIT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降低(13.84 ±0.09比10.55±0.12,P<0.05).结论 BRIT1基因不仅调控p53蛋白的活性,而且依赖野生型p53基因的功能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关键词: BRIT1 P53 DNA损伤 乳腺癌
  • 一种提取大鼠骨总RNA的改良方法

    作者:单冰晨;张鹏;刘禄林;王沈栋;董启榕

    目的 当经典Trizol法提取骨组织RNA不能满足实验要求时,使用盐溶液再处理提取的一种改良方法.方法 对经典Trizol法提取的骨组织RNA,用异丙醇再沉淀时,加入柠檬酸钠、氯化钠混合盐溶液溶解,再抽提RNA.测定RNA纯度、浓度和完整性,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其有效性.结果 重新提取的RNA能够被焦磷酸二乙酯(DEPC)水充分溶解,盐溶液处理后的RNA浓度与处理前相近;处理后RNA的A260/A280比值、A260/A230比值分别为1.96 ±0.11、1.90 ±0.21,均分别显著高于处理前(1.52±0.05、0.27 ±0.08);凝胶电泳示RNA完整性,逆转录后可扩增出目的基因.结论 改良Trizol法重提的总RNA纯度较常规法显著提高,且完整性好,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研究的要求.

    关键词: 骨组织 RNA提取 大鼠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田培超;刘玉峰;王怀立;罗强;陈铮;王越

    目的 观察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TAE684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BE(2)细胞凋亡水平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TAE684浓度滴度(1、5、25、125、625 nmol/L)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作用的合适终质量浓度,Western blot检测TAE684对ALK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TAE684对SK-N-BE(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15 nmol/L,TAE684组ALK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分别为0.036±0.003和0.190±0.015;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0.161 ±0.003和0.949±0.003,凋亡水平明显升高,为22.593 ±0.075.TAE684组与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抑制剂TAE684可能通过对凋亡分子的调控来实现对体外培养的SK-N-BE(2)细胞凋亡促进作用.

  • 输尿管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

    作者:宋南;符伟军;王忠新;李钢;王晓雄;张旭;刘振湘;白志明

    目的 比较组织块法与酶消化法两种不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探讨更有效的输尿管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 取临床肾癌切除术后患者的1段输尿管,分成2组,分别利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的尿路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成功率以及细胞长出所需平均时间.通过倒置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原代培养细胞的鉴定.结果 应用组织块法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率明显高于酶消化法.输尿管上皮细胞组织块法成功率为86.7%,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6.25±1.50)d;酶消化法成功率为20.0%,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3.15 ±0.80)d,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均符合正常输尿管上皮的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生长良好.输尿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块法成功率为66.7%,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5.05±1.50)d;酶消化法成功率为13.3%,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2.00±1.20)d,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均符合正常输尿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生长良好.结论 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输尿管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培养成功率明显高于酶消化法,酶消化法细胞长出时间明显短于组织块法.

  • 沉默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切因子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郭瑜;龚明敏;王建军;丁汉军;廖月;蔺兵虎

    目的 探讨沉默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切因子(PSF)后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人结肠癌DLD-1细胞构建针对PSF的小干扰RNA (siRNA-PSF),转染48 h后,观察PSF基因沉默前后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SF基因沉默前后结肠癌细胞中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未转染组和转染siRNA-vector组比较,转染siRNA-PSF后,结肠癌DLD-1细胞PSF表达明显下降(P<0.05),同时其增殖明显抑制,DNA增殖荧光值为25.05±3.94比132.88±8.73、127.61±8.02(P <0.05),而凋亡明显增加,凋亡率为(54.6±5.5)%比(8.5±1.3)%、(10.1±2.0)%(P<0.05).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沉默PSF后,结肠癌DLD-1细胞的LC3B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 沉默PSF后通过抑制自噬蛋白LC3B表达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

  • 微小RNA-10b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作者:任辉;史莹;林巍;姜涛

    目的 观察微小RNA-10b(miR-10b)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5种胃癌细胞株,根据其不同分化程度分为3组,即高分化组(AGS)、中分化组(N87、SGC-7901)、低分化组(MKN-45、BGC-823),以胃黏膜上皮永生化细胞GES-1为第4组,即正常组,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定量检测,观察miR-10b在6种不同分化水平的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 miR-10b在正常组及高分化组中几乎不存在表达,设定其在GES-1中的表达量为1.0,高分化组相对表达量为2.5,中分化组弱表达,相对表达量为7.5、7.0,在包括BGC-823、MKN45这种具有高度转移倾向的低分化组中明显高表达,相对表达量为10.5、12.5.结论 miR-10b在低分化胃癌细胞株中过表达,同时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

  • 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背根神经节中表达的变化

    作者:沈其孝;陈燕花;陈江海;李涛;陈振兵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背根神经节(DRG)的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40只SD大鼠,采用经典的MACKINNON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模型,分别在正常及术后第2、4、6周时取大鼠L4 ~6 DRG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D大鼠DRG神经细胞中CTGF的表达和合成水平.结果 正常大鼠DRG神经元中有CTGF表达和合成.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DRG神经元中CTGF的表达水平在2、4、6周时分别为5.527 3±0.013 6、6.0567±0.141 5和4.533 3±0.0929;其合成水平分别为13.96±1.23、17.97±1.35和15.63±0.87.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DRG神经元中CTGF的表达和合成在2周时开始显著增加,4周时达到高水平,6周时开始逐渐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CTGF参与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DRG神经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与保护DRG的神经元有关.

  • 转化生长因子-β1通过Smad-3对膀胱慢性炎症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作者:郑小青;郑浩;吕夷松;韦胜威;李怀富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过Smad-3对膀胱慢性炎症纤维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剂量及小剂量干预组.通过尿流体动力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三色染色检测各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慢性炎症纤维化显著,膀胱顺应性由(0.99±0.11) ml/mmHg降低为(0.29±0.05) ml/mmHg,膀胱TGF-β1、Smad-3、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0.79±0.07、0.73 ±0.06、1.09 ±0.09、1.32 ±0.05,P<0.05).两个剂量SB431542干预后,大鼠膀胱顺应性分别增高到(0.64±0.07)和(0.71±0.05) ml/mmHg,Smad-3表达降低为0.30±0.04和0.25±0.05,膀胱炎症及纤维化改善(P<0.05).结论 TGF-β1通过调节Smad-3在膀胱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 钾通道开放剂后处理对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成鑫;葛圣林;时应路

    目的 探讨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二氮嗪后处理组(DE组)及二氮嗪±5-羟基葵酸(5-HD)后处理组(DE+ 5-HD组),测定各组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AI),检测肺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与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光镜及电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和DE+ 5-HD组肺组织AI明显增大[I/R组(32.42±4.57)%比Sham组(1.87±0.37)%;DE+5-HD组(31.51±5.33)%比Sham组(1.87±0.37)%,P<0.05];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加[I/R组(0.83±0.07)比Sham组(0.44±0.04)、DE+ 5-HD组(0.81±0.07)比Sham组(0.44±0.04),P<0.05];bcl-2/bax比值明显减低[I/R组(1.20±0.16)比Sham组(1.45 ±0.10)、DE+ 5-HD组(1.22±0.15)比Sham组(1.45±0.10),P<0.05];与I/R组和DE+ 5-HD组比较,IPO组和DE组肺组织AI明显减小[IPO组(15.43±2.32)%、DE组(15.19±3.46)%比I/R组(32.42±4.57)%、DE+5-HD组(31.51±5.33)%,P<0.05]、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IPO组(0.69±0.05)、DE组(0.65±0.04)比I/R组(0.83±0.07)、DE+ 5-HD组(0.81±0.07),P<0.05]、bcl-2/bax比值表达升高[IPO组(1.84 ±0.33)、DE组(1.86±0.27)、I/R组(1.20±0.16)、DE+ 5-HD组(1.22±0.15),P<0.05];I/R组各指标与DE+ 5-HD组、IPO组各指标与D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氮嗪后处理可以通过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肺保护的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bax的表达有关.

  • 转化生长因子-β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朱磊;谭金海;肖紫春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方法 取第3代BMSCs接种于3.5×103个/孔密度培养板,分为3组:A、B、C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B、C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 μg/L TGF-β1、5μg/L TGF-β2,每孔200μl,每组4孔.7d对3个实验组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Collagen Ⅰ表达,第3代BMSCs以5×107/L细胞浓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每组1板,分组添加方式同前,21d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结果 A、B、C组第7天的ALP活力值分别为1.15±0.16、4.26±0.39、4.34±0.1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的染色面积及深度、Von kossa染色钙化结节C组强于B组和A组,B组强于A组;Collagen Ⅰ表达C组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TGF-β2体外诱导BMSCs成骨能力较转化生长因子-β1强.

  • 模拟人体环境下拓扑结构对细胞倾向性的影响

    作者:马昌科;沈忆新;孙涛;韩国霞;毛锦宁

    目的 观察微纳米拓扑结构在体外模拟的人体环境下对细胞倾向性生长的影响.方法 制备宽度分别为12.5、25.0、50.0、75.0 μm的拓扑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以及光滑的PDMS,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E组),实验组分A组(12.5μm)、B组(25.0 μm)、C组(50.0 μm)及D组(75.0μm)4个亚组.按4种实验方式分别将成纤维细胞和神经胶质瘤细胞培养于各组PDMS上,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和分布,选择PDMS上、PDMS上方0~ 30μm范围内以及PDMS上方200~300 μm各5个视野,测量细胞长轴与水平线夹角α角度值,分为0~ 30°、31°~ 60°以及61°~ 90°3个等级,统计并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各组细胞均沿PDMS沟槽结构生长,细胞α角大多数分布于0 ~30°;4个亚组中,A组和B组这一倾向性较C组及D组更明显.PDMS上方0~ 30 μm,只有B组细胞呈现0 ~ 30°的倾向性生长,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MS上方200 ~ 300μm,各组均无明显生长倾向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人体的环境下,拓扑结构仍能影响细胞出现倾向性生长.宽度为12.5μm和25.0 μm的拓扑结构对细胞倾向性影响明显,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对细胞倾向性的影响也减弱.

  • 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输尿管战创伤的研究

    作者:王忠新;谭海颂;符伟军;许永德;李钢;王晓雄;刘振湘;白志明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战创伤性输尿管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行设计定位爆炸装置,构建战创伤输尿管损伤动物模型.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和双J管分别置入损伤段输尿管,6周时模拟临床实际取出双J管,通过静脉肾盂造影(IVP)、肾图及组织学方法评估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修复输尿管战创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术后18周,影像学检查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侧未见明显输尿管支架影,提示支架已降解排出,输尿管引流通畅;而双J管侧输尿管及肾盂出现中、重度积水;肾图提示双J管侧肾小球滤过率由术前(32.10±3.56) ml/min下降至(15.00±3.35) ml/min,半排时间由术前(4.80±0.75)s延长至(13.10±1.26)s;而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各时间点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侧组织反应轻,生物相容性好.结论 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输尿管支架可有效地修复输尿管损伤,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 大鼠食管静脉曲张模型食管黏膜下血管中CD133阳性内皮细胞的研究

    作者:郑凯;项帅;董汉华;关强;范亚男;梅斌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侧枝血管形成过程中是否有内皮祖细胞(EPCs)的参与.方法 建立大鼠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共15例,为实验组;假手术大鼠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门静脉血中EPCs数量的差异,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中EPCs数量与食管组织血管密度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组大鼠及人体食管静脉表达CD133.结果 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组EPCs克隆数量[(17.5±4.9)个]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多[(6.3±2.7)个,P<0.叭];EPCs细胞克隆数量与食管组织血管密度密切相关(P<0.01).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大鼠食管黏膜下血管中可见CD133阳性的内皮细胞,而对照组无阳性发现.结论 EPCs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新血管的形成.

  • Hsa-miR-145调控Rab GTP酶家族成员27A基因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唐莉;葛梦圆;韦达;严枫

    目的 观察hsa-miR-145对Rab GTP酶(GTPase)家族成员27A(Rab27A)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以及对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hsa-miR-145与乳腺癌迁移侵袭能力相关的潜在的靶基因Rab27A,将含有hsa-miR-145结合位点的Rab27A3'端非编码区域(3'-UTR)片段(2 539 bp)连入psi-CHECK2载体,转染293T细胞48 h后检测hsa-miR-145与靶基因的结合特性.将hsa-miR-145模拟物和阴性对照10 μmol/L瞬时转染MDA-MB-231细胞,分别培养48、72 h检测Rab27A蛋白表达,18h检测细胞迁移率变化,24h检测细胞侵袭率的变化.结果 空白组双荧光测定比值为1.50±0.12,hsa-miR-145模拟物组为1.05±0.05,hsa-miR-145抑制物组为2.18-0.14.转染hsa-miR-145模拟物48、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Rab27A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下降为59.07%、28.57%.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hsa-miR-145使细胞相对迁移率降低为(32.96±1.54)%,相对侵袭率降低为(43.89±2.80)%.结论 hsa-miR-145能与Rab27A直接结合,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迁移与侵袭.

  • Ni-Ti伞状记忆合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手术过程的个体化动态有限元仿真研究

    作者:代志鹏;陈志雄;许伟华;杨述华;贾杰;冯晓波;周武;田青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动态模拟Ni-Ti伞状记忆合金在早期坏死股骨头内打开的过程.方法 应用UG 6.0、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11.0、Hypermesh 11.0等软件,采用快速个体化建模方法对早期坏死的股骨头螺旋CT数据进行快速建模;根据记忆合金伞的各个参数,建立Ni-Ti记忆合金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记忆合金伞通过骨隧道植入股骨头内后打开的过程,采用Lsdyna分析Ni-Ti记忆合金伞打开后的位置,以及股骨头内破坏的情况.结果 记忆合金伞植入过程需要伞的顶部全程固定,才能放到预想位置,有效率为82.4%.患者骨密度直接影响记忆合金伞植入的效果;骨量较低的患者,记忆合金伞穿透股骨头的风险极高.记忆合金伞套筒的位置对放置时产生的股骨头骨质破坏的范围有影响,套筒初始置放于合金伞中部对股骨头骨质破坏轻.结论 骨密度是Ni-Ti伞状记忆合金植入坏死股骨头手术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评估患者手术风险.

  • 射频消融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热场的分布

    作者:韩秀鑫;王国文;张超;阚阳;单露玲;马育林;多健

    目的 观察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射频消融(RFA)的热场分布及椎体后皮质的隔热作用,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椎体肿瘤的有效杀伤范围及椎体后皮质对脊髓的热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离体肿瘤模型共30具,选用10具,分别于75、80、85、90、95℃进行射频消融,测量不同作用针长(1.0、2.0 cm)、不同设置温度在离体肿瘤模型中有效射频消融范围.选用20具新鲜成年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椎体后皮质完整组和椎体后皮质破坏组,制作两组肿瘤模型,分别于95 ℃进行射频消融,对椎体后皮质前后侧进行实时测温并记录.结果 射频电极针裸露1.0cm时,温度控制在75、80、85、90、95℃时RFA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有效消融范围半径均未超过5.0mm,分别为(3.80±0.79)、(4.10±0.74)、(4.30 ±0.82)、(4.40±0.84)、(4.50±0.71) mm.射频电极针裸露2.0 cm时,温度控制在75、80、85、90、95℃时RFA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达到50℃的消融范围半径分别为(6.40 ±0.52)、(7.40±0.71)、(8.00±0.67)、(8.20 ±0.63)、(8.30±0.68) mm.椎体后皮质完整组椎体后皮质前侧、后侧温度分别为(50.28 ±4.21)、(38.26 ±4.47)℃,其前后侧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坏组椎体后皮质前侧、后侧温度分别为(51.07±4.23)、(49.27 ±3.84)℃,其前后侧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2.0cm作用针长在杀灭肿瘤过程中安全、有效,并且椎体后皮质对脊髓具有热保护作用.

  • 2型糖尿病大鼠胃旁路术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在胰腺表达的变化

    作者:徐键;林杉;尹家俊;尹敏;王伟;聂哲群;王亚东;韩玉龙;赵会庚

    目的 观察胃旁路术(GBP)后2型糖尿病大鼠(GK大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其受体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GBP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方法 将30只8周龄雄性GK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饮食配对组(10只),另8周龄雄性SD作为空白对照组(10只).检测和比较术前及术后1、2、4周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GLP-1水平.术后4周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胰岛大体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 R)的变化.结果 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FPG水平[(11.06±0.52)、(7.49±0.34)、(5.20 ±0.08) mmol/L]均低于术前(P<0.05);GLP-1[(12.11±0.40)、(13.64 ±0.23)、(26.40±0.39) pmol/L]明显升高(P<0.01);HE染色胰岛逐渐饱满,胰腺组织中GLP-1R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GBP降糖效果确切,GLP-1及其受体的上调是血糖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 内质网应激诱导人肝癌细胞对阿霉素产生耐药的研究

    作者:翟文龙;叶健文;李仁锋;周闯;梁志伟;冯若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肝癌细胞耐药.方法 利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因子衣霉素(5 mg/L)建立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的内质网应激模型,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及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 s)的表达;将贴壁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分为4组:未加药对照组、衣霉素(5 mg/L)处理组及阿霉素(10 mg/L)处理组及衣霉素(5 mg/L)+阿霉素(10 mg/L)处理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结果 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衣霉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后Bip及XBP1s表达量均显著增强.衣霉素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SMMC7721及HepG2细胞的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5.1±0.7)%、(57.3±1.5)%及(36.7±2.1)%;(16.2±0.4)%、(54.9±2.1)%及(30.8±1.4)%;与阿霉素处理组比较,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相对生长抑制率明显下降.两种细胞株中对照组、衣霉素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0.5)%、(13.2±1.6)%、(47.6±2.4)%、(29.8±2.0)%;(1.9±0.8)%、(11.7±1.1)%、(42.1±2.9)%、(26.9±1.8)%.与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与阿霉素处理组比较,衣霉素+阿霉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 内质网应激参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对阿霉素产生耐药.

  • 高表达β1,6分支N-糖链的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诱导巨噬细胞M2表型分化

    作者:张思胜;刘世清

    目的 检测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对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 苦马豆素预处理的CD133+ CD44+骨肉瘤细胞LM8与骨髓巨噬细胞共培养后检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标志分子的表达.结果 与未处理组比较,1 mg/L苦马豆素处理组巨噬细胞精氨酸酶(Arg)-1[(12.0±3.1)%比(40.0±2.6)%,P<0.05]和白细胞介素(IL)-10[(90.0±4.4) ng/L比(150.0 ±6.8) ng/L,P<0.05]表达下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50.0±2.1)%比(12.0±1.3)%,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240.0 ±8.1)ng/L比(50.0±3.3) ng/L,P<0.05]表达上升.结论 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高表达1,6分支N-糖链诱导巨噬细胞M2表型转换.

  • Jagged1活化Notch通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抑制其增殖

    作者:王汝杰;邓小军;刘复州;邱浩;邹传奇;陈培;王洪凯;张莹;初同伟

    目的 观察Jagged1通过活化Notch通路对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破骨分化、增殖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Jagged1在肺癌骨转移标本中的表达,Ficoll法联合磁珠分选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分别加入Jagged1重组蛋白、Jagged1重组蛋白及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分组培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组织蛋白酶K(CK)、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降钙素受体(CTR)及Notch靶基因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HES相关YRPW主题-1(HEY-1)mRNA的表达,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扫描电镜检测破骨细胞溶骨功能.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CD14+单核细胞增殖.结果 Jagged1在肺癌骨转移标本中高表达,癌旁组织无或低表达;Jagged1组TRAP、CK、CTR及HES-1、HEY-1 mRNA的表达、TRAP+细胞数较对照组及DAPT组明显升高(P<0.05),而DAPT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细胞培养48 h,Jagged1组细胞增殖较对照组及DAPT组明显抑制.结论 Jagged1通过活化Notch通路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抑制其增殖.

  • 二甲双胍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增殖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中明;刘艳

    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家族,其可以通过抑制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2].我们以乳腺癌MCF-7细胞为对象,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其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PDCD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PDCD4在二甲双胍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关键词:
  • 简易标准化兔脑开放性爆炸弹片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周龙;林进皇;郁毅刚;魁国菊;林俊明;张建华;江秀文

    颅脑损伤是军人和平民平时和战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犯罪伤害案例中有约40%是由火器造成的伤害[1].本研究旨在建立既符合临床颅脑爆炸伤实际,又能持续观察伤情,并给予治疗的简易标准化动物模型,是提高认识其发生发展机制及临床诊治水平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 转化生长因子β1启动子509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Meta分析

    作者:徐艳松;赵波;李辉;刘刚;路星;唐卫中

    一些基因是结直肠癌的易感基因,转化生长凶子(TGF)-β1作为TGF-β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2].我们通过Meta分析,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关键词:
  • 乳腺癌患者CD4+ CD25+CD127dim/-调节性T细胞受体β链CDR3谱型漂移特征

    作者:任宇;杨伟明;姚新生;刘勤;骆礼波;苏晓玥;贺新媛;石磊;陈梦婷

    白细胞介素(IL)-7受体α链(IL-7Rα) CD127是CD4+ CD25+ Tregs细胞重要的鉴定指标[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识别抗原.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形成抗原互补决定区(CDR1、CDR2、CDR3),“CDR3区”具有多样性.不同的T细胞具有不同的CDR3序列和长度,测定CDR3序列可以反映T细胞功能[2].我们利用毛细吸管电泳技术在筛选出单/寡克隆性增生的TCR β链的T细胞受体β链区域(TRBV)家族并进行测序.

    关键词:
  • 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网加刃厚皮一步法移植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华强;张中原;张青

    关键词: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作者:吴光;蒋民军;陈建春;侯建全

    膀胱原发性嗜铬细胞瘤非常罕见,在膀胱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0.05%[1],大多数患者因具有“排尿相关发作症状”的病史而得到确诊[2].我们报道了1例因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并未得到确诊患者.

    关键词:
  • 肝动脉阻断对患者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作者:黄强;谭庆丰;龙万平

    为了研究肝动脉阻断后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我们对2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断流或分流手术患者在术中检测了肝动脉阻断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并观察肝癌的介入治疗对门静脉循环的影响,同时对12只家犬阻断肝动脉后2周、1、2个月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探讨肝动脉阻断后肝组织细胞水平的改变.

    关键词:
  • 结石占胆囊容积比与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研究

    作者:鲁蓓;石玉宝;王会斌;刘斌;梁凌;刘世红;陈宝霞

    我们对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100例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行LRCL术的胆囊结石患者,随访24个月,探讨结石占胆囊容积比例与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共100例,男34例,女66例.年龄21 ~ 74岁,平均45.3岁.术后胆囊结石复发3例、脑梗死1例,余96例按结石占胆囊容积比分组:A组:结石占胆囊容积<30%,共40例;B组:30%≤结石占胆囊容积≤70%,共35例;C组:结石占胆囊容积>70%,共21例,其中充满型结石9例.

    关键词:
  • 兔桡骨缺损骨愈合模型中骨痂密度与骨愈合质量的关系

    作者:华伟伟;冯靖;吴富章;蔡靖宇;何亮;刘畅;张鹏礼;郭涛;吴子详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密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关性,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与材料:本研究选用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制作一侧肢体骨缺损模型[1],并行自体骨移植治疗.2.实验方法:20只实验兔随机分4组,每组5只.术后4、8、10、12周分别处死,取实验侧与健侧对照侧桡骨标本行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BMD)测定、大抗折载荷(MBL)检测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
  • 京尼平苷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万军;赵振国;李传郡;邹亮;樊攀;陈园;鲍同柱

    骨关节炎(OA)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软骨细胞变性、过度凋亡在O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京尼平苷具有抗炎镇痛、促进成骨、抑制破骨的作用、促进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对大鼠膝关节正常软骨细胞有显著的抗软骨细胞退变去分化、活化软骨细胞的作用[1].本实验旨在观察京尼平苷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作用,探讨京尼平苷治疗OA的机制.

    关键词:
  • C6/Wistar脑胶质瘤模型构建中定位方法的优化

    作者:万希晨;田新华;魏峰;张龙;林晓宁;丰伟

    同种原位移植瘤C6/Wistar脑胶质瘤模型生长特点与人较为接近,是目前脑胶质瘤实验研究中应用为广泛的模型之一[1].但该模型构建的立体定位参数选择仍有待规范,为构建更稳定、高效、便于研究观察的大鼠胶质瘤模型,我们将对不同定位方法的参数选择进行探讨,为脑胶质瘤建模参数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
  • 一期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结石性肾积脓

    作者:任选义;张雪培;刘建华;黄随富;李华强

    为探讨一期PCNL的可操作性,我们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F24通道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清石术治疗结石性肾积脓33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3例单侧上尿路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男16例,女17例,年龄(52±4)岁.病程3 d~3个月,平均26d.结石位于右侧20例,左侧13例.

    关键词:
  • α-干扰素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晓昕;刘景诗;左朝晖

    环氧合酶-2(COX-2)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以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其作用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来实现的[2].本实验旨在观察α-干扰素(α-IFN)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

    关键词:
  • 肾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查研究

    作者:张涛;木拉提·热夏提;威力江·赛买提;王玉杰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缺乏早期诊断标准.我们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通过检测肾癌患者、肾脏良性占位病变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蛋白质图谱,寻找出有显著差异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拟为早期诊断肾癌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 亲骨性药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的制备及对骨肉瘤裸鼠模型的靶向治疗

    作者:田大为;张鹏;黄晓华;熊敏

    提高化疗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骨肉瘤治疗的关键,也是骨肉瘤靶向治疗治疗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席弗碱原理,以亲骨性药物——阿仑膦酸钠(ALN)为骨导向部分,制备骨靶向药物表阿霉素(EPI)-氧化葡聚糖(Dex)-ALN聚合物,并验证及其对骨肉瘤动物模型的效应.

    关键词:
  • 超声引导或传统解剖定位下区域阻滞在踝关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张义轩;张挚;张鑫;朱书涛;王朝阳;马传根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或传统解剖定位下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踝关节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下行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持续时间、穿刺或调整针头方向次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 T3时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分别为:1.84±0.16、2.45±0.27,1.52 ±0.09、1.30 ±0.12;股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分别为:1.91 ±0.20、2.46±0.47、1.49 ±0.10、1.03 ±0.19,与对照组比较感觉与运动阻滞效果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4 h时VAS评分为(2.64±0.28)分、穿刺或调整针头方向次数为2.69±0.76,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麻醉较传统解剖定位阻滞麻醉效果更确切、安全性高,较传统阻滞方法优越.

  • 影响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手术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王红军;袁复强;苟林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9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Hunt-Hess(H-H)评分、术前脑内血肿和M1段动脉瘤解剖位置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翼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良好的患者为34例(69.38%).其中术前H-H评分为0~Ⅱ及Ⅲ~Ⅳ的患者预后好的比例分别为75.8%和5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内无血肿患者临床预后好的比例为79.4%,明显的高于存在脑内血肿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段动脉瘤上壁型和下壁型的术后恢复好的比例分别为62.1%和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年龄对手术治疗后手术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位置及脑内血肿的有无是影响M1段动脉瘤患者手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应对这3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 β1整合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苏琳;吕春龙;高品;纪奕顺;郑淑龙;高军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β1整合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1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标本中β1整合素的表达,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1例中有29例(70.7%)肝转移癌β1整合素表达阳性.29例中28例(96.6%)有脉管侵犯,明显多于无脉管侵犯者(1例,3.4%);26例(89.7%)有淋巴结转移,明显多于无淋巴转移者(3例,10.3%);Ⅲ期(9例)+Ⅳ期(16例)共25例(86.2%),明显多于Ⅰ期(0例)+Ⅱ期(4例)共4例(13.8%);中分化18例(62.1%)+低分化11例(37.9%),明显多于高分化者(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有相关,β1整合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肾移植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万峰春;刘玲玲;林春华;张春红;李爱丽;柳东夫;高振利

    目的 探讨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以及肾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肾移植的459例受者中,用Luminex 200系统法检测DSA抗体.对肾移植受者进行术后2~6个月随访,共检测出4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10%,在这些致敏受者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17 ~ 72岁,平均年龄45岁.46例致敏肾移植受者中18例体内检测出DSA.结果 与DSA阴性患者比较,DSA阳性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33.3%比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也较高(27.7%比3.6%,P<0.01);6个月后在DSA阳性组中,发生4例移植物丢失,而DSA阴性组只有1例发生移植肾失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患者死亡,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的存在与排斥反应以及移植肾功恢复明显相关.对于DSA阳性的高危肾移植患者,术后应定期监测DSA,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 “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春华;王科;李光磊;于胜强;王健涛;刘庆祚;高振利

    目的 探讨“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我院在128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拱形窗”技术,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龄31~76岁,平均54岁.肿瘤位于肾上极65例,中部31例,下极32例.肿瘤直径0.8~6.2 cm,平均2.6cm.术前按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0M0.结果 128例后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出现13例,包括血尿8例,皮下气肿2例,切口延迟愈合3例,其中血尿患者经相关保守处理后痊愈.手术时间55 ~ 186 min,平均89 min.术中出血量30 ~ 220 ml,平均60 ml,术中均未输血.肾动脉阻断时间14 ~ 35 min,平均22 min.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切缘均为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术后随访1 ~ 25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肾功能正常.结论 “拱形窗”技术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

  • 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在结肠癌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鹏;张景亚

    目的 观察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在结肠癌中表达.方法 纳入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标本107例,组织芯片中SLPI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SLPI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LPI表达与性别及年龄无相关(P>0.05);而SLPI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相关(P<0.05);SLPI在结肠癌中呈阳性表达,而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结论 SLPI表达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 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刘清高;鄢含坤

    目的 观察CD13在骨瘤及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良性骨瘤及56例骨肉瘤组织中CD1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13mRNA在20例骨肉瘤及相应肉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D1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3蛋白在良性骨瘤及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蛋白在Ⅲ期及Ⅰ~Ⅱ期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RT-PCR结果显示CD13 mRNA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肉瘤旁组织(P<0.05).结论 CD13的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及进展明显相关.

  • 线粒体细胞色素B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鲁力;谢敏;谈凯;魏少忠;王彦峰;叶啟发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有转移和无转移的患者胃癌标本差异蛋白表达.方法 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手术患者1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标本6例,无淋巴结转移标本6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胶图分析、质谱分析及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筛查并鉴定差异蛋白,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证实.结果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查询,发现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共存在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种差异蛋白为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其在转移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Q-PCR检测证实CytB转移组明显降低(P<0.05);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检测发现,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14.42±3.62)%,明显少于无淋巴转移组[(22.32±0.02)%,P<0.05].结论 CytB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促进胃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呼吸链,引起继发性氧自由基(ROS)产生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 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肝门部胆管癌血浆诊断标志物

    作者:李之帅;谭蔚锋;姜小清;张柏和;罗祥基;刘辰;冯茂辉

    目的 探讨外周血代谢组学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30例、原发性胆管结石15例、胆总管囊肿的患者15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 MS)检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对检测结果进行多变量统计学分析,建立鉴别诊断模型,筛选出有意义的血浆诊断标志物.结果 鉴定了右旋-半乳糖醛酸为1种肝门部胆管癌特异的血浆代谢物.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健康对照组、胆管囊肿组、胆管结石组中的峰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001 204 584、0.00011087、0、0.000 002 389 3(mAu×min).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组中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管囊肿组(P<0.05)、胆管结石组(P<0.05).结论 通过对肝门部胆管癌、原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囊肿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表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及研究其发病机制.

  • 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和SIAH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白山;高雅慧;李双齐

    目的 检测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和SIA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3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hA2和SIAH2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hA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5.90%比12.05%,P<0.01),SIAH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7.47%比16.87%,P<0.叭);EphA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IAH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EphA2及SIAH2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 原钙黏蛋白-20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机制

    作者:卓毅;冯茂辉

    目的 探讨原钙黏蛋白-20 (PCDH20)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关系以及PCDH20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qRT-PCR)检测PCDH20在15例正常成人肺组织和20例肺癌组织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20例肺癌组织中PCDH20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PCDH20在几乎所有正常组织中表达,在95%的肺癌组织中不表达(19/20).80%的肺癌组织中存在PCDH20启动子的甲基化,而在正常肺组织中未检测到.结论 DNA甲基化是PCDH20在肺癌中表达下调或缺失的原因之一,PCDH20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肺癌 原钙黏蛋白-20
  • 1倍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于麻醉诱导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

    作者:韩阳东;赵岩;屈昊;陈鹏;梁枫;李龙云;赵国庆

    目的 观察1倍ED95顺阿式曲库铵用于麻醉诱导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 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Ⅰ组(n=40)和Ⅱ组(n=39).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睫毛反射消失后,Ⅰ组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 mg/kg,5 min插入喉返神经监测专用气管导管;Ⅱ组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4%时插入喉返神经监测专用气管导管,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条件评分;采用神经肌电监测仪监测喉返神经诱发肌电位,于手术40 min时每隔5 min记录肌电信号,直到手术80 min;实验过程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 两组Cooper评分,Ⅰ组为8.6±1.3,Ⅱ组为7.5±2.2.与Ⅱ组比较,Ⅰ组麻醉医生对气管插管条件评价较高(P<0.05);两组不同时点神经肌电信号波幅值分别为,Ⅰ组为(1 163±723)、(1 196±787)、(1 201 ±987)、(1 287±946)、(1 258±836)、(1 306±963)、(1 327±954)、(1 306±824)、(1 316±967) μV;Ⅱ组为(1659±1 140)、(1 684±1 032)、(1 689±983)、(1 698±1 040)、(1 606±939)、(1 623 ±891)、(1 597±961)、(1 683±962)、(1 591 ±908) μV.与Ⅱ组比较,Ⅰ组各时点肌电信号波幅降低(P<0.05),而2组均测得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信号(V/R信号),信号连续性满足监测要求.术中DBP、SBP和HR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1倍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麻醉诱导不影响术中喉返神经监测.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水平的变化

    作者:李涛;陈义雄;陈存飞;戴维;陈娇;黄杰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sGP73)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3例正常人以及65例PLC患者sGP73水平,并比较24例Ⅱ期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以及22例Ⅰ期PLC患者手术前后sGP73水平的变化.结果 PLC患者sGP73水平[(212.19±18.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0±3.74) μg/L,P<0.01],sGP73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Ⅲ期[(228.79±11.99) μg/L]明显高于Ⅱ期[(216.21 ±8.10) μ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192.03±8.26) μ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PLC患者sGP73水平[(211.07 ±8.22) μg/L]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216.21 ±8.10)μg/L],手术后PLC患者sGP73水平[(183.50±8.49)μg/L]明显低于手术前[(192.03±8.26) 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GP73水平检测有助于PLC疗效的评估及预后预测.

  • 转录因子Sp1在肾盂尿路上皮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任选义;李华强;王磊;陈芙蓉;刘建华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1在肾盂尿路上皮细胞癌(肾盂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Sp1蛋白在43例肾盂癌标本和11例肾盂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Sp1蛋白在肾盂癌和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32/43)和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1在低分级和高分级肾盂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13/22)和90.5%(19/21),Sp1在浅表性(Tis~T1)和浸润性(T2~T4)肾盂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14/24)和94.7%(18/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录因子Sp1蛋白在肾盂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T分期呈正相关,提示Sp1参与了肾盂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

  •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和CD133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曹传敏;刘杨桦;冯泽荣;邓洪强;吴东波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和CD133与结直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82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73和CD133在组织中表达水平.结果 GP7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4.15%比64.63%,P<0.01),GP7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CD13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7.56%比15.85%,P<0.01),CD13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同时检测GP73和CD133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PDLIM2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肖峻;朱园园;陈凌武;宣强;陈昊;黄涛;诸禹平

    目的 探讨PDLIM2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PDLIM2基因在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进展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8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10例膀胱黏膜正常组织中PDLIM2 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PDLIM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仅是正常组织中表达量的49.8%,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数目、大小相关,随肿瘤分级、分期、数目、直径的增加而减少(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级、分期、数目及PDLIM2 mRNA表达量是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进展的预后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LIM2 mRNA表达是评估膀胱癌患者无病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RR)=0.982,95%可信区间(CI)=0.967 ~0.997,P<0.05],PDLIM2表达低的膀胱癌患者较PDLIM2高表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或进展.多因素分析发现膀胱肿瘤的分级、数目与PDLIM2 mRNA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 PDLIM2 mRNA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预测膀胱癌术后复发或进展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关系

    作者:于清霞;夏永宏;王静;高艳玲;刘鲁沂

    目的 观察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CT、CRP、HMGB1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AP患者46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1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2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3、5、7天动态监测各组患者的PCT、CRP、HMGB1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AP组患者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1.419±0.835)、(14.594±10.906)、(10.341 ±7.956)、(2.561±1.666) mg/L,MAP组患者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0.785±0.468)、(1.254±0.866)、(0.647±0.535)、(0.320±0.244) mg/L.SAP组患者第1、3、5、7天CRP值分别为(35.719±18.542)、(78.686±22.129)、(55.114±22.357)、(33.409±12.931) mg/L,MAP组患者第1、3、5、7天CRP值分别为(15.240±7.457)、(35.768±17.243)、(26.176±10.358)、(18.196±6.927) mg/L.SAP、MAP、正常组的HMGB1值分别为(12.007±2.623)、(5.534±1.332)、(1.976±0.643) μg/L.AP患者中PCT、CRP、HMGB1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与MAP的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AP患者PCT、CRP、HMGB1的水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阳运强;钟文;廖强;赵强;孙静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104例,对双侧颈动脉行B超检查,分成4组: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36例),稳定斑块组(30例)及不稳定斑块组(18例),另选取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6、MMP-9水平.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IL-6、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95.3±43.8)、(369.5±46.2) 、(446.2±44.7)、(533.6 ±48.1)ng/L比(216.7 ±39.8) ng/L和(172.3 ±24.6)、(228.6±26.2)、(287.4±30.1)、(372.8±31.5) μg/L比(98.7±20.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IL-6和MMP-9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血清IL-6、MMP-9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明显相关,可提示ACS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 应用免疫激活磁珠分选技术CD45去除方法富集——免疫细胞化学联合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

    作者:郭立民;鲁岩;彭吉润;蒋力

    目的 探讨免疫激活磁珠分选(MACS) CD45去除方法富集后,以细胞角蛋白(CK)为标记联合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CTC)的价值.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8种上皮肿瘤细胞株的CK(CK8、CK18、CK19)表达;采集健康志愿者、肝癌患者外周血,以MACS技术CD45去除方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富集,以CK为标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HE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结果 在18种上皮性肿瘤细胞株中CK8、CK18、CK19表达率分别为72.22%、83.33%和66.67%;9种肝癌细胞株中CK阳性表达占绝对多数;在MACS技术CD45去除富集肿瘤细胞基础上,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E染色结果显示,肝癌患者外周血存在完整肿瘤细胞,检出率为63.15% (12/19),健康志愿者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结论 CK可作为检测外周血肝癌细胞标志物;MACS技术CD45去除方法富集后,CK免疫细胞化学和HE染色同步检测方法有助于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对乳腺癌CC类趋化因子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永云;陈创;谢闵;孙金中;赵迎春;孙圣荣

    目的 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L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量子点定量信息对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利用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检测21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CCL5和MMP-9的表达,获得量子点评分(QDS),分析定量参数与3年预后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阴性、阳性组CCL5 QDS为36.952±3.070、74.822±3.582,Lunminal A、Lunminal B、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三阴性组CCL5 QDS为39.134±3.709、70.911±4.984、59.260±5.785、61.316±9.212,CCL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阴性、阳性组MMP-9 QDS为18.912±1.356、39.459±2.083,MMP-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L5 QDS与3年无病生存(3-DFS)呈负相关(r=-0.329,P<0.01),MMP-9 QDS与3-DFS呈负相关(r=-0.346,P<0.01);MMP-9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曲线下面积(AUC) [95%可信区间(CI):3.489(1.736 ~7.011)].结论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技术能简便准确地获取乳腺癌中CCL5和MMP-9定量信息,提示乳腺癌在CCL5和MMP-9表达上的异质性.

  • 自整合障碍因子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龙腾;金湘东;郭玲霞;董忠生;方华;陈志勇;张清勇;高峰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组织中自整合障碍因子1(BANF-1)的表达,探讨BANF-1与MG胸腺异常的关系.方法 Trizol法提取增生型(30例)、萎缩型(22例)、胸腺瘤型(20例)及正常胸腺(24例)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BANF-1 mR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ANF-1蛋白表达.结果 4种胸腺组织类型之间BANF-1 mR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7,P<0.05).与正常(17.77 ±13.01)、增生型(29.58 ±22.81)和胸腺瘤型(15.99± 16.33)胸腺组织比较,萎缩型胸腺BANF-1基因(54.79 ±35.13)表达增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G患者3种类型胸腺组织BANF-1均有表达.结论 BANF-1可能与MG患者异常胸腺的发生有关,尤其与MG胸腺萎缩有关.

  •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基因家族和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郭东生;王宝峰;毛峰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LRIG)基因家族含有3个成员:LRIG1、LRIG2及LRIG3[1].目前对该家族成员LRIG1的研究较多,对LRIG2、3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LRIG1被认为是一个抑癌基因,LRIG3也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LRIG2作用则相反,可能是一种促癌基因.现就LRIG基因家族的发现,功能,其与人类肿瘤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亓旭晨;万英锋;李新伟;王坤;王义荣;杨树旭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家族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lnc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及转录后等水平通过影响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转录、拼接、转运和翻译等过程,从而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1].lncRNA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2-3].现就lnc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核外体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蕴豪;张长青

    核外体在细胞间沟通和调控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为深入研究细胞分化、损伤及修复的机制提供了新方法.现今,核外体用于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已得到可喜的成果.本文旨在介绍核外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中的新进展.

    关键词:
  • 骨质疏松症与一氧化氮、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张志伟;刘昌戎;廖金辉;沈为栋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近年来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均是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三者水平的变化均可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平衡失调,骨密度下降,从而诱导或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2-4],现对ET、NO及CGRP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的三组改良方法比较

    作者:朱宁;陈东晖;刘合玉;李付广;郑鹏远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大脑中动脉线栓改良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只.对3组大鼠采用不同线栓插入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分别检测3组大鼠的模型制作成功率、术后72 h内死亡率、平均手术时间及插入线栓所需时间.观察术后72 h存活的成功模型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C组大鼠术后72 h内死亡率为5%、平均手术时间为(18.20±0.99) min,插入线栓所需时间为(3.05±0.23) min,均低于A、B组(P<0.05).3组成功模型大鼠脑组织均显示有明确脑梗死病理改变.结论 C组大鼠所用的改良手术方法能明显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可更加快速、有效的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脑胶质瘤中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与CD13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程传东;牛朝诗;杨洋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AUSP)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志物CD133之间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1)取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AUSP、CD133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HAUSP+细胞和CD133+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2)血清剥夺法从U87胶质瘤细胞株分离培养BTSCs,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免疫细胞荧光双重染色观察HAUSP及CD133在不同时期表达.结果 Ⅱ~Ⅳ级胶质瘤中HAUSP+细胞率分别为(25.9±11.3)%、(49.8±19.8)%、(63.7±20.4)%;CD133+细胞率分别为(12.60±3.49)%、(18.90±5.81)%、(24.80±7.54)%,不同级别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胶质瘤中HAUSP+细胞、CD133+细胞表达水平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USP+表达和CD133+表达呈正相关(r=0.915,P<0.01);随着U87胶质瘤干细胞分化,HAUSP、CD133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HAUSP与干细胞标志物CD133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HAUSP在维持脑胶质瘤干细胞未分化或低分化的状态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微小RNA-14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金阳;陈谦学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14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估其在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96例胶质瘤及26例正常脑组织中miR-145的表达水平,用Kaplan-Meier法评估胶质瘤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miR-145在胶质瘤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P<0.01);miR-145的表达和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KPS评分、复发时间及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肿瘤切除范围、辅助治疗方式等无明显相关(P >0.05);miR-145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45.89±2.53)、(36.29±2.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5低表达胶质瘤患者死亡风险比(HR)为miR-145高表达胶质瘤患者的2.023倍(95%可信区间:1.107 ~3.695,P<0.05).结论 miR-145在胶质瘤中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胶质瘤中miR-145异常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

  • 沉默性别决定基因相关HMG盒基因-6对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张秋生;张猛;黄贤键;刘晓佳;李维平

    目的 观察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性别决定基因相关HMG盒基因-6(SOX-6)对体外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人胶质瘤母细胞细胞瘤LN229细胞株体外培养后,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以SOX-6 siRNA、Control siRNA-A转染后培养,空白组常规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法鉴定SOX-6 siRNA转染成功率,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改变.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SiRNA转染率>80%;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实验组SOX-6表达显著降低(0.427±0.032比0.612±0.055比0.609±0.049),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吸光度(A450)值在24、48、72 h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采用siRNA沉默SOX-6基因可调控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

  • 人脑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

    作者:付朋;黄琴;姜晓兵;王旋;张方成;赵洪洋;项炜

    目的 从人脑胶质瘤新鲜标本中分离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完成鉴定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肿瘤组织经过机械法和胰酶消化后经梯度离心法所得的单个细胞悬液使用磁珠分离法筛选CD133阴性细胞进行培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标志物,使用细胞计数法分析细胞亚群的生长曲线和促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果 脑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该细胞阳性表达CD73、CD90、CD105,而阴性表达CD14、CD45、CD31,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且其条件培养液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脑胶质瘤微环境中,并可能对脑胶质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Ephrin-B2基因敲除小鼠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强的研究

    作者:杨建凯;陈晓霖;胡军;霍浩然;赵宗茂;任泽光;史学芳

    目的 观察小鼠脑损伤后Ephrin-B2配体在脑内的表达规律及Ephrin-B2信号传导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育Ephrin-B2基因敲除(KO)小鼠,将KO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各116只建立可控性皮层损伤模型,且随机分为4组,于损伤后3、7、14、21 d4个时间点采集标本,进行以下检测: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损伤后Ephrin-B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周围Ephrin-B2、磷酸化Ephrin-B2(pEphrin-B2)和GFAP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损伤周围及损伤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尼氏染色检测损伤后21 d时损伤空洞体积.平衡木行走试验进行运动协调及平衡功能评分.体外划痕试验检测KO星形胶质细胞长入损伤区域的数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WT小鼠脑损伤后21d内,Ephrin-B2和pEphrin-B2蛋白在损伤周围表达明显增加,主要表达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膜和突起上.在脑损伤后早期(3 d),KO小鼠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WT小鼠明显增加,GFAP的表达上调;FQ-PCR检测显示KO小鼠损伤周围及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均较WT小鼠呈明显增高.尼氏染色显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21d时形成的损伤空洞较小.划痕试验显示K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数量较WT组显著增多.行为学评分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Ephrin-B2反向信号传导在脑外伤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

  • RNA干扰沉默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健;陈谦学

    目的 观察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靶向hTERT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转染U87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TERT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TERT mRNA表达水平,采用噻唑蓝(MTT)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转染后U87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凋亡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各siRNA-hTERT干扰组hTER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各siRNA-hTERT干扰组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 ±0.11、0.58±0.15、0.39±0.16,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siRNA-hTERT后U87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且在第3天时明显;转染48 h后各siRNA-hTERT干扰组U87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31±0.93)%、(17.57±0.61)%、(22.68±1.04)%,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hTERT基因的siRNA转染U87细胞后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作者:左右;袁先厚;李雪松;杜娟;赵庆锁;朱平安

    目的 观察天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大鼠脑动脉瘤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MMPs干预组(各16只),前者手术造成肾性高血压,后者应用天然性MMP-2、MMP-9干预,分别于术后1、3、5周采集标本,观察脑动脉瘤形成,并检测MMPs血浆浓度及其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病理学观察见高血压组有5只大鼠的脑底动脉环有明显动脉瘤形成,干预组结构基本正常.缸浆MMP-2、MMP-9浓度变化:高血压组在术后MMP-2、MMP-9水平逐渐升高,术后3周分别为(105.89±8.24)、(130.79±14.18) mg/L,术后5周分别为(124.34±11.33)、(151.85±16.54) mg/L;MMPs干预组在术后3周分别为(78.97±6.25)、(79.54±7.06) mg/L,术后5周分别为(84.30±7.03)、(86.29±9.27) mg/L,两组MMP-2、MMP-9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见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第5周,干预组仅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并激活MMPs可能是导致脑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 胶质瘤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突变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作用机制

    作者:左浩;施金龙;施炜;倪兰春;陈建

    目的 观察胶质瘤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构建表达IDH1 R132H突变体的慢病毒载体,转染U87胶质瘤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溶性四唑盐(WS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构建裸鼠动物模型,绘制肿瘤生长体积曲线与重量柱形图.结果 表达IDH1 R132H突变体的胶质瘤细胞生长明显抑制,免疫荧光染色以及TUNEL法证实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多;细胞内NADPH水平降低伴随GSH含量降低和ROS蓄积,H2O2(1 mmol/L)可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GSH(1 mmol/L)则可减弱抑制作用.结论IDH1基因R132H突变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细胞内GSH含量降低和ROS蓄积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基因过表达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Smac/DIABLO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运松;赵洪洋;项炜

    目的 观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基因过表达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第二线粒体来源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激活剂或低等电点的凋亡蛋白抑制剂家族直接结合蛋白(Smac/DIABLO)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将携带人bax基因的表达质粒转入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同时设转染pEGFP空载体和未转染的U251细胞为对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中bax、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Smac/DIABLO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结果 bax蛋白表达水平在转染外源性bax基因组为0.82±0.12,相较于未转染组(0.35±0.05)、转染pEGFP组(0.32±0.09)显著增高(P<0.05).Smac/DIABLO蛋白表达在转染bax组为1.09±0.16,相较于未转染组(0.62±0.10)、转染pEGFP组(0.70 ±0.20)表达上调(P<0.05).bax、Smac在未转染和转染pEGFP细胞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Smac/DIABLO主要分布于胞质.结论 外源性bax基因转入人脑胶质瘤细胞中并过表达,能够上调Smac/DIABLO蛋白表达.

  • 丙戊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局部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金保哲;李武雄;司昊天;张新中

    目的 检测丙戊酸(VPA)干预颅脑损伤大鼠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及动态变化,探讨丙戊酸对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1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建立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并进行干预,颅脑损伤后4h、1、2、3、4、7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内TNF-α和IL-1 β蛋白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TNF-α和IL-1β的动态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80±2.44)、(16.56 ±2.78)个/高倍镜视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36±0.5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为25.37±1.28,低于单纯损伤组的(57.48±1.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分别为(89.23±3.76)、(88.35±3.97) 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7.35±3.7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为(103.83 ±3.26) μg/L,低于单纯损伤组的(132.53 ±3.2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通过下调TNF-α和IL-1β的表达抑制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

  • ω-3联合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疗效的研究

    作者:张新元;冯娟;秦海林;王在贵;刘征;范艳;别毕洲;祝源

    目的 观察使用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单药组)和ω-3联合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组)对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白细胞介素(IL)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21例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n=10)和联合组(n=11).观察两组术前、用药后第3天、用药后第7天IL、CRP、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用药后第3天,单药组IL-6[(318.5 ±51.7) mg/L]和CRP浓度[(93.1±33.6)mg/L]较术前IL-6[(338.9 ±44.6)mg/L]和CRP浓度[(123.7 ±37.2) mg/L]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IL-2[(650.1 ±59.3)mg/L,P<0.01]、IL-6[(286.4±34.9)mg/L,P<0.01]、IL-8[(306.4 ±44.8) mg/L,P<0.01]、IL-10[(82.8±32.1)mg/L,P<0.05]和CRP浓度[(89.2±37.1)mg/L,P<0.01]较术前显著降低;使用后第7天,单药组IL-2[(635.1 ±70.3)mg/L,P<0.01]、IL-6[(286.2 ±41.8) mg/L,P<0.01]、IL-10[(158.6±51.1)mg/L,P<0.05]和CRP浓度[(88.9±29.2) mg/L,P<0.05]较术前显著降低,联合组中IL及CRP浓度进一步降低.结论 联合使用ω-3和ω-6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及改善患者预后.

  •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

    作者:贺道华;杨铭;潘力;刘鹏;刁波;马廉亭

    目的 探讨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兔侧壁型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家兔成功建立侧壁型动脉瘤9个,其中6个作为实验组置入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支架置入术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另外3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组不置入支架,于建模成功后立即及术后28 d分别进行造影随访,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6个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均即刻动脉瘤腔显影,造影剂在腔内滞留时间延长,流速变慢,未见涡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支架位置准确;支架置入术后28 d动脉瘤腔闭塞,支架无移位,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病理检查示支架置入术后28 d支架的内皮化基本完成,动脉瘤腔内均有血栓及纤维组织充填,支架嵌于载瘤动脉血管壁内,表面被新生内膜覆盖.而对照组兔3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 局部密网血流转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简单、安全、有效.

  • 自噬在白藜芦醇诱导脑胶质瘤U87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作者:胡火军;黄益玲;汪雷;郭金满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脑胶质瘤U87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0、12.5、25.0、50.0、100.0、150.0、200.0 μmol/L白藜芦醇分别处理脑胶质瘤U87细胞12、24、48 h后,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白藜芦醇对U87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白藜芦醇对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eclin-1、VPS34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白藜芦醇作用后对LC-3、Beclin-1、VPS3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细胞数呈上升趋势,而经白藜芦醇处理的U87细胞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经25.0、50.0、100.0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24h后,LC-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71± 0.28)、(2.65±0.54)、(3.03±0.61)倍;Beclin-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96±0.07)、(3.22±0.19)、(6.15±0.10)倍;VPS3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2.14±0.23)、(4.13±0.27)、(6.21±0.45)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3、Beclin-1、VPS34蛋白表达条带明显增强.结论 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脑胶质瘤U87细胞生长,自噬参与了白藜芦醇诱导的U87细胞死亡,LC-3、Beclin-1、VPS34基因表达上调是其诱导自噬的可能机制.

  • Toll样受体蛋白4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

    作者:孙国柱;杨建凯;赵宗茂;马波涛;朱小辉

    目的 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蛋白4(TLR4)与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探讨TLR4对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制作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术后6、12、24 h、3、7d断头处死,用干湿重法、免疫织化法分别测定水肿脑组织含水量及其TLR4、IL-1β、IL-6、TNF-α表达.结果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组大鼠脑含水量从6h开始增加[(78.86 ±0.54)%],24 h时达到大值[(83.07±0.27)%],持续至3d开始下降[(81.85±1.26)%];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水肿脑组织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均在6h时开始增高(1.50±0.58、3.75±0.48、3.50±0.58、5.75 ±2.36),在12h或24 h时达到高峰(5.50±1.00、7.80±1.64、7.75±1.05、7.50±1.73),7d后降低.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LR4表达与IL-1β、IL-6、TNF-α表达呈正相关(r=0.941、0.907、0.836,P<0.05).结论 大鼠颅脑液压冲击伤TLR4、IL-1β、IL-6、TNF-α均出现高表达,TLR4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因子介导继发性脑损伤.

  • 神经酰胺信号通路在花生四烯酸乙醇胺抑制人U251胶质瘤细胞侵袭中的作用

    作者:马超;江普查;李志强;付锴;王伟;徐成仕

    目的 观察神经酰胺信号通路在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5 μmol/L AEA、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作用24h的预处理U251细胞,同时与先用10 μmol/L烟曲霉毒素(FB1)预处理U251细胞24 h后的实验组比较,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U251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U25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5μmol/L AEA、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均能抑制U251细胞侵袭生物学行为的作用,5μmol/L AEA组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分别降低66.53%和83.85%,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组分别降低71.64%和86.43%;而用10 μmol/L FB1先预处理U251细胞24 h后,5μmol/L AEA组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仅分别降低27.43%和32.23%,5μmol/L AEA+ 10 μmol/L C2-神经酰胺组则分别降低56.61%和68.11%.结论 AEA具有人胶质瘤U251细胞黏附和侵袭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慢反应神经酰胺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 异丙酚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亓海燕;王端玉;金延武;王迪芬

    目的 观察异丙酚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I/R)、依达拉奉干预组(ED)和异丙酚联合依达拉奉组(PE),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后,设再灌注4、12、24、48 h组,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取脑,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三步法测定大鼠脑梗死边缘带GFAP表达.结果 I/R组再灌注后4h已出现梗死灶,随着时间的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增大,24 h梗死体积大;ED、PE组梗死边缘带GFAP表达量[(45.10±2.93)、(43.30 ±2.71)个]较IR组表达量[(23.30±2.71)个]增加且表达高峰提前(P<0.05).ED、PE组与I/R组各时间点比较,梗死灶体积[(16.50±0.67)%、(16.80±0.76)%比(20.50±0.78)%]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75±0.61)、(1.77±0.54)比(1.69±0.63)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表达水平,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联合应用异丙酚对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无显著影响.

  • 补体应答基因32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作用的影响

    作者:李文辉;惠超杰;张广华

    目的 观察补体应答基因32 (RGC32)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增殖实验、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细胞凋亡流式检测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RGC32基因表达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RGC32基因过表达促进U25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使其分别上升56.52%和119.05% (P <0.05),而对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RGC32基因沉默则会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作用,使其分别降低43.47%和65.32%(P<0.05),同时促进U251细胞的凋亡,使凋亡比例上升了128.57% (P <0.05).结论 RGC32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神经胶质瘤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通过靶向性抑制RGC32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地促进神经胶质瘤的凋亡和抑制其增殖和侵袭.

  • γ-氨基丁酸B型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白惠萍;刘朋;杨淑红;吴川;任伟;郭跃先;王秀丽

    目的 利用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和拮抗剂(CGP55845),观察作用GABAB受体对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组)20只和糖尿病神经痛合并抑郁模型组(D组)8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结合强迫游泳实验,3周后,D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两组大鼠均行鞘内置管.根据鞘内给药不同将D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n=20):D1组:生理盐水10 μl+生理盐水10μl;D2组:巴氯芬0.5 μg+生理盐水10 μl; D3组:CGP55845 10 μg+生理盐水10 μl; D4组:CGP55845 10 μg+巴氯芬0.5 μg.C组:生理盐水10μl+生理盐水10μl.5组大鼠2次鞘内注药间隔15 min,连续4d,分别于第4天给药完成后2 h(T1)、给药完成后2周(T2)测定50%缩足阈值(PWT)和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IMFST),并在T1、T2时间点每组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BDNF表达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时间点PWT明显降低[(13.02±1.68)g比(3.46±0.84)g,P<0.05],IMFST明显延长[(47.14 ±3.65)s比(178.12±12.49)s,P<0.05],BDNF阳性细胞数减少[(34.10±3.37)个比(16.50±2.41)个,P<0.05],其mRNA(0.93 ±0.04比0.52±0.09,P<0.05)及蛋白(1.09±0.06比0.56 ±0.09,P<0.05)表达显著下降.与D1组比较,D2、D3组大鼠各时间点IMFST明显缩短(P<0.05)、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5),D2组大鼠各时间点PWT显著升高(P<0.05),而D3组PWT无明显变化(P >0.05);D4组与D1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上述指标各组T1与T2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激活或阻断GABAB受体均可通过上调海马组织BDNF表达,改善糖尿病神经痛大鼠的抑郁状态.

  • 不同级别恶性脑胶质瘤中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的表达差异

    作者:扈玉华;吴建梁;刘兵;田红伟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 (GalNAc-T14)在不同级别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11例Ⅱ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14例Ⅲ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和9例Ⅳ级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GalNAc-T14的表达水平.结果 QPCR方法显示GalNAc-T14在正常脑组织标本及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细胞标本中的电泳条带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956 4±0.079 1、0.525 6±0.0647、0.298 9±0.080 8、0.151 4±0.0624.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SNK-t分析比较,GalNAc-T14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NAc-T14在Ⅱ、Ⅲ、Ⅳ级星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显示GalNAc-T14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和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细胞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63.6%、42.9%和33.3%,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比较,GalNAc-T14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GalNAc-T14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中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 有丝分裂原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徐希德;龚佩佩;施炜;陈建;倪兰春;樊健

    目的 探讨有丝分裂原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MSK1)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90只SD大鼠分实验组(35只)、假手术组(35只)及对照组(20只).实验组以脂多糖(LPS)侧脑室注射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模型,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注入侧脑室建立模型,模型建立后观察时间点设置为0、3、6、12h、1、3、5d,采集标本.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等方法观察脑损伤及炎性反应过程中,MSK1及磷酸化MSK1(p-MSK1)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和细胞定位及其与炎症相关凶子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关性.结果 在炎性受损的大脑皮层中,p-MSK1主要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0、3、6、12h、1、3、5d时段采集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MSK1(Set360位点)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46 ±0.075、0.988±0.101、1.126±0.097、1.096±-0.103、1.168±0.095、0.757±0.082、0.726±0.090,p-MSK1(Thr581位点)相对表达量分别值为0.298±0.034、0.441 ±0.052、0.679±0.075、0.831±0.107、0.888±0.103、0.426±0.051、0.419±0.057;6~ 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K1的磷酸化主要位于苏氨酸581号位的磷酸化位点.1d时行免疫荧光染色量化分析,MSK1及p-MSK1在大脑皮层中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LPS刺激1d后的大脑皮层中,iNOS、TNF-α及GFAP等表达均显著增加,1、3、6、9、12h、1、3d时段采集标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iNOS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63±0.056、0.925±0.095、0.889±0.101、1.224±0.121、1.375 ±0.119、1.095 ±0.106、0.862±0.105;TNF-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1±0.053、0.425±0.041、0.670±0.082、0.995±0.110、1.007±0.108、0.845±0.093、0.817 ±0.095;GFA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5±0.037、0.403 ±0.061、0.695±0.084、0.791±0.075、1.092±0.107、1.195±0.108、1.092±0.107;与p-MSK1表达有相关.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表明,LPS侧脑室注射1d后,皮层中p-MSK1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与TNF-α有共定位.结论 MSK1磷酸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控其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

  • 胶质瘤U251耐替莫唑胺细胞株放射照射后细胞周期及P-糖蛋白表达变化

    作者:黄从刚;郭振涛;陈谦学;卞红强;段栩飞;李正伟;周利华;马钊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TMZ)诱导人脑胶质瘤U251耐药细胞株(U251/TR)经放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改变.方法 逐步递增剂量诱导方法建立U251/TR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倒置显微镜观察亲本U251细胞及U251/TR两种细胞结晶紫染液染色后形态差异;医用直线加速器6 Gy剂量放射线照射两种细胞后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耐药蛋白细胞膜P-gp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诱导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U251耐药细胞株后,结晶紫染液染色显示显微镜下两种细胞存在形态学差异.CCK-8法检测显示U251/TR对TMZ、阿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硫酸长春新碱化疗药物的耐受指数分别为2.63、2.76、2.15、10.58、3.5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在同步化之后,经6Gy X线照射后6、24、48、72 h细胞周期各时比较,提示U251/TR细胞株较亲本细胞G2/M期明显减少,G0/G1期和S期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 Gy放射线照射U251/TR和U251细胞后,P-gp的蛋白表达均下降(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35±0.002、0.349±0.004),说明6 Gy放射线对两种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结论 经小剂量6Gy X线辐射照射可抑制甚至杀伤胶质瘤U251细胞及耐TMZ细胞U251/TR,一定剂量放疗后两种细胞放射敏感性均增高.

  • G蛋白耦联受体137对人脑胶质瘤U251增殖、克隆和周期的影响

    作者:宗钢;李佳;卞尔保;王洪亮;赵兵

    目的 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137(GPR137)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胶质瘤细胞U251、U-87中GPR137 mRNA的表达.构建包含GPR13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人胶质瘤U251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验证GPR13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噻唑蓝比色法、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分析法评价GPR137对U25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GPR137在两种胶质瘤细胞中均显著表达[在U251中表达增加了(66.2±1.8)%,在U87中表达增加了(33.8±3.4)%)].GPR137-shRNA对U251的抑制率达到76.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减少了37.4%;克隆实验表明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周期分布为:G0/G1:52.18%,S:41.05%,G2/M:6.77%,周期停滞在S期.结论 GPR137在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沉默GPR137基因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并阻滞其细胞周期于S期.

  • 深入探讨小胶质细胞参与恶性胶质瘤侵袭的机制

    作者:雷霆;胡峰;张华楸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难治性肿瘤.其中,恶性胶质瘤由于侵袭性强、复发时间短、预后差,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常驻的免疫细胞,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抵御外来病原侵入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胶质瘤组织中伴随着大量小胶质细胞浸润,但其固有的免疫特性被显著抑制,不再扮演神经系统“守护者”的角色.与此相反,它对胶质瘤的增殖、侵袭等生物学特征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