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朱正纲;程东峰;燕敏;杨秋蒙;李琛;张俊;刘风华;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目的研究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 方法分别对 246例和 134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 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 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部位、大小等预后因素输入计算机 , 应用 Maruyama软件对淋巴结转移范围进行分析 , 再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研究 . 结果本组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正确率较高 . 在回顾性研究中 , N1为 89 0% 、 N2为 87 4% 、 N3为 95 5% , 总体达 89 0% ; 在前瞻性研究中 , 上述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正确率分别达 87 3% 、 82 1% 、 88 8% 和 87 3% . 结论通过 Maruyama软件分析 , 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达较高正确率 , 但为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 还应改善术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可靠性 .

  •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预后分析

    作者:贾振庚;花三海;温慧敏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方法研究分析 1984年 10月至 2000年 10月我科收治的 300例全胃切除患者的部分临床资料 ,包括手术前后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的变化及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等 , 并在各种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比较 . 结果本组胃癌 280例 ,胃恶性淋巴瘤 15例 ,胃平滑肌肉瘤 5例 . 消化道重建采用 4种方式 : Omega、 Roux en Y、 Roux en Y伴有“9”形袋状和与十二指肠直接吻合 . 30 d内手术死亡 8例(2 7%),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0 0% , 33 3% 和 18 3% . 采取 Omega及十二指肠直接吻合方式的患者全部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 而 Roux en Y与 Roux en Y加“9”吻合方式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 1、 3、 5年分别为 49% 和 49% 、 30% 和 35% 、 15% 和 20% . Omega与十二指肠直接吻合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较 Roux en Y与 Roux en Y加“9”吻合者明显降低 . Roux en Y方式吻合口瘘发生率为 2 2% , 明显低于 Roux en Y加“9”吻合方式(6 0%). 结论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时 , 简单 Roux en Y术式优于其他术式 .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多原发癌的特点

    作者:金黑鹰;崔龙;孟荣贵;喻德洪;阎于悌;徐洪莲;刘飞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 . 方法对登记的 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 . 结果在 32个家系 91例患者中 , 共 9个家系 10例患者(11 0%)发生异时性多原发癌 , 无同时性多原发癌发生 , 其中 8例(15 7%)来自典型的 HNPCC家系 , 2例(5 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 . 第 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者 9例 , 第 2个癌为结直肠癌 3例 , 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 2例 , 脑胶质瘤 1例 . 有 2例患者发生 3次癌 , 其后 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 60~108个月 , 中位数 68个月 . 第 2个癌除 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 , 手术切除率为 80.0% . 结论中国人 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者明显增加 . 对 HNPCC患者要加强随访 , 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 , 争取较好的疗效 .

  • SU5416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国锋;王元和;张明敖;王强;罗芸葆;韩策然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SU5416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 方法采用人结肠腺癌细胞株 SW1116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 , 建立类似于临床的结肠癌转移裸鼠模型 . 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氟尿嘧啶(5 Fu组)、 SU5416制剂(SU5416组)、 5 Fu与 SU5416联合应用(联用组), 共用 7周 . 种植后第 8周处死动物 , 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 、结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 , 观察肿瘤细胞腹膜、肝、其他脏器转移及腹水情况 . 结果对照组、 5 Fu组、 SU5416组、联用组的原位肿瘤瘤重分别为(1 38± 0.42)g、(0.71± 0.26)g、(0.25± 0.13)g、(0.16± 0.09)g; 抑瘤率分别为 0、 48.6% 、 81.9% 、 88.4% ; MVD分别为 13 4± 4.9、 11.7± 4.2、 2.6± 1.4、 0.94± 0.5; AI分别为(3.59± 2.46)% 、(6.81± 5.97)% 、(12.83± 4.56)% 、(20.18± 8.91)% ; 腹膜转移率分别为 90.9% 、 46.5% 、 25.0% 、 0; 肝转移率分别为 72.7% 、 33.3% 、 16.7% 、 0 . 5 Fu组、 SU5416组、联用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 , 组间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结肠癌的生长和腹膜、肝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 0.05) . 结论 SU5416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 ,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对体内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 且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可起协同作用 .

  • 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胃腺癌MGC-803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大年;朱明炜;刘亚林;贺修文;韦军民;黎健;曹金铎

    目的观察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胃腺癌 MGC 803细胞凋亡的现象 , 探讨野生型 P53基因导入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 . 方法构建含目的基因 P53腺病毒载体(AdCMV P53), 转染 P53基因表达缺失的人胃腺癌细胞 MGC 803.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 , 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及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 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 结果腺病毒介导的 P53基因转染人胃腺癌细胞 MGC 803后 , 流式细胞仪显示 75 7% 细胞生长停滞在 G0/G1期 , 20 8% 的细胞发生凋亡 ; 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呈阶梯状 DNA区带图谱(DNA ladder) ; AdCMV P53转染组可见细胞凋亡 , 细胞核内有特异性的蓝黑色团块 . 结论野生型 P53基因通过诱导 MGC 803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

  • 结肠造口旁疝的诊治

    作者:孙圣荣;魏文;姚峰;富成谧;王竹平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 .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1980年至 1999年收治的 34例结肠造口术后出现结肠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 结果 220例结肠造口术后出现结肠造口旁疝者 16例 , 占 7 3% , 其中 5例合并肠梗阻 ; 另有 18例为外院术后发生的结肠造口旁疝 . 临床表现为结肠造口周围肿块或结肠造口处渐有肠管脱出 , 均经手术治疗痊愈 . 结论结肠造口旁疝是结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 , 与手术方式不当有关 , 为避免疝嵌顿发生 , 应及时手术治疗 .

  • 胃癌组织smad4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竹林;李永国;黄生福;钟德玝;王群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 smad4 mRNA、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β 1) 、转化生长因子β 1受体(TGF β R1) 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 方法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 smad4 mRNA原位杂交染色及 TGF β 1、 TGF β R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结果 smad4 mRNA、 TGF β 1、 TGF β R1在胃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 组织学分级Ⅰ级、癌细胞未浸润至深肌层和淋巴结未转移的组织 smad4 mRNA、 TGF β 1、 TGF β R1阳性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细胞浸润至深肌层或浆膜层和淋巴结转移组织 , 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 smad4 mRNA、 TGF β 1、 TGF β R1在胃癌中表达密切相关 . 结论 smad4 mRNA、 TGF β 1和 TGF β R1 3者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可能有关 , 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学标记物 .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结直肠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 2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刘金林;何韵彬;陈万新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对结直肠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RTPCR技术对18例乙肝病毒感染、25例非乙肝病毒感染的结直肠癌切除标本测定TSP2的表达,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乙肝病毒感染组癌组织中的TSP2阳性表达率为56%,明显高于非乙肝病毒感染组的24%(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者结直肠癌组织中的TSP-2表达上调,从而可能降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 人胃癌耐药细胞株裸鼠原位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建文;陈道达;王国斌

    目的建立多药耐药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探讨移植瘤的耐药性 . 方法将人胃癌细胞株 SGC 7901和耐药细胞株 SGC 7901/VCR分别接种于两组裸鼠胃壁 , 用 MTT法测定瘤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及 RT PCR技术测定其多药耐药(MDR)基因表达 . 结果 MTT法测定 IC50分别为 0 98 mg/L和 5 78 mg/L, 与移植前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C50分别为 1 01 mg/L和 5 20 mg/L); RT PCR测定 MDR基因表达 : SCG 7901组表达阴性 , SGC 7901/VCR组表达阳性 . 结论耐药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为研究胃癌多药耐药性提供了具有器官微环境的动物模型 .

  • 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培春;周志强;吴刚;苏克军

    目的研究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规律 , 指导手术根治范围 . 方法收集 1997年 1月至 2000年 12月根治性切除 7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 , 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约定(JGR) 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 , 分析右半结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 . 结果 7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者 49例 , 转移率 64 5% ; 转移淋巴结 184个 , 转移度 17 1% . N1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阳性淋巴结分布率分别为 63 2% 、 21 5% 、 53 3% , N2组为 39 5% 、 16 5% 、 34 2% , N3组为 15 8% 、 9 0% 、 10 9% , N4组为 3 9% 、 1 5% 、 1 6% . N1站 98个阳性淋巴结沿肠管纵轴分布距肿瘤 5 cm以内、 5~10 cm、 10~15 cm、 15~20 cm各占 68 4% 、 29 6% 、 1 0% 、 1 0% , 20 cm以上无阳性淋巴结 ; 10 cm内外有明显的差异 . 淋巴转移和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 本组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者 10例 , 主要见于组织学分化较差、肿瘤较大、浸润较深者 , 尤其是肿瘤浸润深度达 pT3者 . 跳跃式转移的形式以 N1(+)~N2(-)~N3(+)为主 . 结论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主要向中枢方向转移 ; 对低分化癌、肿瘤浸润超过 pT3者主张把 D3式淋巴结廓清作为标准术式 ; 切除结肠肠管的长度以距肿瘤 20 cm以上为宜 .

  • 结直肠腺瘤腺癌组织微阵列制作及上皮钙黏附素和β链接素的检测

    作者:曾薇芬;谢丹车;丽洪;林汉良;丘钜世;詹文华;关新元

    目的建立结直肠癌组织微阵列 , 探讨上皮钙黏附素和β链接素的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方法应用微阵列制作机制作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微阵列 ,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微阵列 22例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 63例中上皮钙黏附素和β链接素的表达 . 结果制作了 85例患者的结直肠腺瘤腺癌组织微阵列 ; 原发各层腺癌组织及其转移灶中出现不同程度的β链接素核阳性表达 , 与正常黏膜相比(远处转移灶除外), β链接素细胞核内表达增加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颈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高成新

    颈段食管起自颈 6(C6)水平的环咽肌 , 止于胸 1(T1)水平的胸廓入口处 , 长约 5 cm. 颈段食管癌约占食管癌总数的 5% 左右 [1]. 由于解剖位置较深 , 初期症状不明显 , 加上颈段食管缺乏浆膜层的覆盖 , 肿瘤病变可很快穿透食管壁而侵入邻近的颈部结构 , 相当一部分的患者 , 在确诊时肿瘤已累及气管膜部、咽、喉、颈动脉等 , 而且长度常会超过颈段的界限 . 当肿瘤的近端侵及环状软骨后区域时 , 很难区分是颈段食管癌还是下咽部肿瘤 , 除了会造成严重的吞咽困难 , 还可发生窒息 . 大剂量的根治性放疗 , 不但远期效果不佳 , 而且常难以提供足够的姑息 , 对于肿瘤较大的病例 , 更显无力 , 有时还会引起颈动脉破裂、食管狭窄、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 . 其他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激光、置管等效果甚微 [2]. 因此 , 目前仍主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由于手术治疗涉及到食管近端、下咽部甚至喉的切除 , 造成局部组织的复杂缺损 , 对吞咽和发声功能存在很大的影响 , 消化道的重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 所以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 .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 , 大程度上切除肿瘤及其所侵及的组织 , 一期重建消化道 , 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 并尽可能地保留或重建发音功能是近年来外科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方向 . 胸外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 对于提高手术的质量和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

  • 食管癌外科治疗需要商榷的几个问题

    作者:邵令方

    食管癌外科治疗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 已成为各级医院的常规手术 , 但有些问题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 因此 , 影响手术的疗效和评价 . 现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 , 提出以下问题与同道们商榷 .

  •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

    作者:戎铁华

    外科治疗食管癌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手段 , 但由于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食管是跨越颈胸腹的非成对器官 , 食管淋巴引流特别是纵隔的淋巴网纵横交叉 , 上到颈部 , 下至腹腔 , 加之食管黏膜下层侧支淋巴管穿肌层达外膜 , 由此造成了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 ;(2) 食管黏膜癌多点起源 , 但全食管切除存在不可接受性 ;(3) 人们对食管癌异质性的认识非常有限 , 难以做到确实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 因此 , 食管癌治疗预后较差 , 中晚期食管癌根治术后 5年生存率仅 20% 左右 , 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 复发性食管癌采用非手术治疗者 , 5年生存率几乎为零 , 能再次手术者不多 , 即使再次手术 , 其难度大 , 并发症多 , 根治性切除率低 , 疗效也不满意 . 因此 , 如何预防食管癌术后复发和转移 , 不少学者进行了许多尝试 , 但迄今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

  • 肠系膜和腹膜后巨大良性间叶瘤一例

    作者:陈绍良;明洁;张修明

    患者男 , 43岁 . 因腹胀、进行性腹膨隆伴消瘦 , 活动后气促 8个多月 , 于 1997年 12月 10日入院 . 查体 : 消瘦 , 不能平卧 . 腹部膨隆 , 腹壁静脉怒张 , 腹部皮肤紧张度高 , 全腹无压痛 , 腹部扪及一巨大包块几乎占据整个腹腔 , 边界较清 , 不移动 , 质地中等 , 叩诊实音 , 无移动性浊音 , 肠鸣音正常 . B超示腹腔一巨大边界欠清的异常回声的实性包块 , 怀疑腹腔畸胎瘤 . 腹部 CT报告 : 中、下腹混杂密度肿块 , 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 , 不除外肿瘤合并陈旧性出血 . 入院第 3 d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 术中见肿瘤基底部位于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腹膜后间隙 , 呈浸润生长 , 质韧 , 表面光滑 , 无完整包膜 , 肿瘤大部分似脂肪组织 , 内有钙化成分 , 切除肿瘤重 14 kg. 术中肝、脾表面光滑 , 盆腔无转移性结节灶 , 腹腔无肿大淋巴结 . 术后病理报告为腹腔良性间叶瘤 , 部分黏液变性 . 4年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又出现腹部包块 , 且进行性增大 , 于 2001年 3月 8日再次入院 . 手术发现肿瘤大体标本与前次手术基本一致 , 呈分叶状、多灶性 , 具有向原手术创面及腹膜后潜在间隙生长的特点 , 切除肿瘤重 4 5 kg. 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腔良性间叶瘤 . 讨论良性间叶瘤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间叶组织所构成的混合性肿瘤 . 良性间叶瘤常发生在肾和四肢 , 同时发生在腹膜后和肠系膜者颇少 ,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 女性多于男性 , 预后良好 , 不发生恶变 , 但术后易复发 [1].

  • 管状重复回肠破裂一例

    作者:尚宏杰

    患者男 , 20岁 , 主诉“突发性腹痛 3 d, 伴发热、腹胀 2 d”入院 . 腹痛呈持续性 , 以脐周为主 . 伴恶心呕吐 ,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 检查 : 精神差 , 急性病容 . 心肺正常 . 腹稍膨隆 , 全腹肌紧张 , 压痛反跳痛(+), 以脐下偏右方为明显 , 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弱 , 未闻及气过水声 . 血常规 : 白细胞 17 8× 109/L, 中性粒细胞 0 90, 淋巴细胞 0 10. 尿常规正常 . 初步诊断 : 急性阑尾炎 . 予急诊手术 . 打开腹腔后见有大量深褐色液体 , 量约 2 000 ml, 阑尾正常 , 于回肠末段有一长约 80 cm、直径为 3 0 cm的管状囊肿与之伴行 , 距回盲部 50 cm处有一 1 0 cm× 2 0 cm的破裂口 , 仍有少量褐色液体流出 , 管状囊肿位于肠系膜夹层内 , 远端距回盲部约 20 cm, 两端逐渐变细而闭锁呈硬条索状 , 整段囊肿与回肠不融合 , 不相通 . 术中行囊肿全段及相应的回肠段切除 , 回肠端端吻合 , 切除回肠约 90 cm. 病理诊断 : 双管型回肠重复 . 术后 10 d痊愈出院 . 随访 1年 , 健康状况良好 .

  • 胃内异位脾种植一例

    作者:张敬杰;陈克能;邓福生;徐光炜

    患者男 , 36岁 . 因面黄伴乏力 4个月于 1996年 10月 2日入院 . 无黑便 , 呕血 . 5年前因复合性外伤致胃、脾破裂行全脾切除及胃修补术 . 此次住院检查 : 生命体征正常 . 重度贫血貌 , 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淤点、淤斑 , 巩膜无黄染 , 余查体未见异常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 8.6× 109/L, 中性粒细胞 0.71, 淋巴细胞 0.29; 血红蛋白 40 g/L, 血小板 190× 109/L. 尿常规正常 , 大便潜血(+ + +), 肝、肾功能正常 , 癌胚抗原 11 μ g/L. 胸片无异常发现 . 上消化道造影示 : 胃底占位性病变 . 拟诊 : 胃底平滑肌肉瘤 ? 完善术前检查后 , 在全麻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 术中见网膜上有一 1.5 cm× 1.5 cm× 1.5 cm的脾种植结节 , 一并予以切除 . 胃底部可扪及一 3 cm× 4 cm× 3 cm的肿块 , 浆膜面完整 . 术毕解剖标本 , 见胃底部有一 3 cm× 4 cm× 4 cm大小紫红色带蒂肿块 , 肿块剖面肉眼似脾组织 , 术后病理证实为脾组织 , 诊断脾外伤脾切除术后胃内脾种植 .

  • 直肠癌脾转移一例

    作者:王如然

    患者女 , 56岁 . 因便后滴血 , 消瘦 1个月于 2001年 5月 6日入院 . 无慢性结肠炎、痔等病史 . 无发热、里急后重、脓性便、腹部疼痛及其它不适 . 查体 : 生命体征正常 . 体质消瘦 , 轻度贫血貌 .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 心肺未见异常 . 腹平软 , 无压痛 , 肝脾肋下未触及 , 腹部无叩击痛 , 移动性浊音阴性 . 直肠指诊 : 距肛门 8 cm直肠的左前壁可触及一 4 cm× 3 cm肿物 , 活动度较好 , 无触痛 , 质韧 , 指套带血 . 经直肠镜活检证实为直肠中分化腺癌 . 术前全身检查中发现脾脏有一 4 cm× 3 cm的实性占位病变 . 术中探查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肝脏均无可疑转移病灶 , 脾脏中下极见 4 cm× 5 cm肿物 , 未侵及浆膜 . 遂行直肠癌根治、脾脏切除术 . 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脾转移 .

  • 晚期食管癌的姑息治疗现状

    作者:傅剑华

    目前食管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 , 但因食管本身所具有的高度可扩张性 , 使食管癌患者往往在病变浸润食管周径 1/2至 2/3以上、出现严重吞咽梗阻症状时才就诊 . 所以 , 食管癌确诊时只有约 25% 的患者能考虑手术治疗 [1], 其余的 75% 由于肿瘤侵犯主动脉、气管、支气管以及出现食管呼吸道瘘、全身广泛转移、恶性胸腹水、恶液质、心肺功能差或由于存在其他禁忌证而不适宜外科治疗 . 尽管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使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有了令人鼓舞的开端 , 但对无手术指征的患者 , 进行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 , 其结果仍不满意 , 平均生存期仅 10个月 [2, 3],而且死亡时约 80% 有进食问题 . 由于姑息的外科治疗(如食管胃转流术或结肠代食管颈部转流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且不能延长生存期 [4], 因此 , 目前已被微创的非外科技术所代替 .

  • 食管床内食管胃吻合术的体会

    作者:田志军;殷传军;朱忠信;安焱

    1981年初至 1998年底对 103例食管癌患者行左侧开胸 , 食管部分切除 , 胃经食管床在弓上(84例)或颈部(19例)行食管胃吻合 , 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现报道如下 .

  • 泛影葡胺造影在肠梗阻中的应用

    作者:刘学刚;吴国斌;王炬

    我们自 1994年 1月至 2000年 10月 , 对有典型临床表现 , 并经腹部 X线平片检查存在液平 , 考虑为肠梗阻的 126例患者 , 进行造影检查 , 发现其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可弥补腹平片的不足 , 且对梗阻有一定治疗作用 .

  • 急性结直肠梗阻行一期结肠切除吻合术的选择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严律南;曹高健;蔡宇;陈邦飞;陈展伟

    临床资料本组 64例(均为 1996年 1月至 2000年 12月我院收治病例). 男 38例 , 女 26例 , 年龄 37~86(平均 61) 岁 . 左结肠梗阻 38例 , 右结肠梗阻 26例 ; 结直肠癌 46例 , 结肠扭转 7例 , 炎性肠道疾病 6例 , 结肠外肿瘤侵及结肠 4例 , 胃癌术后结肠粘连 1例 . 其中盲肠穿孔 5例 , 病变部位穿孔 3例 , 占 12 5%(8/64例). 行右结肠切除吻合 21例 , 左结肠切除吻合 28例 , 横结肠造口 6例 , Hartmann手术 4例 , 短路手术 5例 . 左结肠切除吻合常规经盲肠插管行术中结肠灌洗 . 右及左结肠切除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各 1例 . 死亡 3例 , 均为结肠坏死穿孔行结肠造口术后的高龄患者 , 死因均为并发肺部感染后的脏器功能衰竭 .

  • 胃间质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杨春康;许东坡;黄永健;戴起宝

    长期以来 , 发生于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纤维瘤等 . 但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应用 , 这类肿瘤被统一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1]. 我们对近年来诊治的 14例胃间质瘤进行分析 , 以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诊治方法 .

  • 胃癌联合脏器切除 55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振中;王庆宝;张清军;王亚力;刘建刚

    自1988年~1996年 8月 , 我们行胃癌联合脏器切除 55例 , 临床效果满意 . 报告如下 .

  • 急诊左半结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

    作者:杨昌平;陈玉秀;郭宏荣

    结肠由于其生理解剖、微生物等特点,在没有肠道准备情况下急诊行一期切除吻合,在本世纪 50年代是绝对禁忌的。因肠瘘等并发症原因,只能分期手术。 60年代后,由于外科手术肠道减压技术的应用及抗生素的发展,对右半结肠梗阻、外伤行右半结肠急诊一期切除吻合已予肯定。但对于左半结肠急诊一期切除吻合至今仍视为畏途。作者近 10年来,对 54例左半结肠梗阻急诊行一期切除吻合,现将临床实践报告如下。

  • 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志庸;崔玉尚;李单青;李力;乔力

    溃疡病施行远侧胃大部切除后发生的食管癌 , 手术中用残胃与食管直接吻合 , 国内报道较少 [1, 2]. 我们对 6例溃疡病胃大部切除后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 恢复良好 , 现报告如下 .

  • 放射免疫显像在食管癌分期中的应用

    作者:林鹏;戎铁华;刘长征;樊卫;刘乐和;何军芳;张昌卿;肖锡宾

    目的探讨放射免疫显像(RII) 在食管癌分期的应用 . 方法(1)LSAB法测定组织切片和抗人食管鳞癌单抗 G9的反应 ;(2)125I标记 G9, 在荷食管癌裸鼠腹腔注射 125I G9后的连续 3 d内 , 测定各主要组织、器官的放射性 ;(3)食管鳞癌术前经纤维食管镜在原发灶周围黏膜下注射 131I G9后行 RII;(4)对清扫淋巴结行放射性测定 . 结果(1)LSAB显示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呈阳性 , 正常食管和淋巴结阴性 ;(2)125I G9在裸鼠体内分布显示 , 肿瘤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均明显高于其它器官 /组织 ;(3)镜下注药 48 h时 RII在食管旁纵隔、贲门旁、胃小弯旁出现散在的细点状放射性浓集 , 浓集区域所清扫的淋巴结中 , 包含有转移淋巴结 ; 无浓集区域 , 未发现转移淋巴结 ;(4)全部有转移淋巴结的放射性比活度均比无转移者高 , 且均数高出两倍多 . 结论(1)单抗 G9能选择性定位于食管鳞癌细胞膜 ;(2)125I G9在荷食管癌裸鼠有肿瘤组织导向作用 , 显像效果良好 ;(3)用 131I G9在食管鳞癌行 RII, 对转移淋巴结有定位作用 , 可作为 cTNM分期的选择手段 .

  • 生物型人工食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兰军;智发朝;戎铁华;彭秀凡;温东东;颜世强

    目的生物型人工食管重建食管 , 探索解决术后吻合口瘘及晚期狭窄的途径 . 方法 30只中国杂种犬经右侧开胸切除胸段食管 , 并以 8 cm长生物型人工食管进行重建 , 观察愈合过程 . 结果 30只犬存活率 81 5%(22/27) , 围手术期存活率 93 3%(28/30) . 吻合口瘘发生率 6 7%(2/30) . 术后平均 28 8 d人工食管脱落 , 术后 60~75 d出现不同程度狭窄 , 13例狭窄经扩张而缓解 , 5例需放置支架 . 病理结果显示新生食管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 其内面覆盖鳞状上皮 , 上皮下可见血供 . 结论生物型人工食管植入后 , 可短暂替代食管 , 并由机体修复为有上皮组织爬覆的纤维结缔组织新生食管 , 新生食管的后期狭窄经妥善的内科治疗可缓解 , 故人工食管可望成为有效的食管重建方式之一 ; 解决植入长度及减轻狭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作者:吴心愿;张祥福;殷凤峙;卢辉山;官国先

  • 食管癌的治疗进展

    作者:黄健灵;罗英杰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has seen much progres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used to be only three treatment option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this deadly disease: surgical resection, external irradiation therapy, and intubation with plastic prosthesis. For those with terminal disease, a gastrostomy tube was often inserted. This was an unsatisfactory procedure for it merely prolonged life without meaningful palliation. In recent years, surgical resection has been refined, techniques of radiation improved, neoadjuvant or adjuvant therapies with chemotherapy and/or radiotherapy added, and various new methods of endoscopic procedures made available for palliation. For each patient, the best single or combination of treatments has to be individualized.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esophageal cancer have indeed increased. There are three main areas in which progress is most evident: they are surgical resection,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and endoscopic palliation.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