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作者:曹永磊;周燕;江从庆;杨贵义;宋辉;刘侣峰;艾旭;钟京;龚治林;丁健华;符炜;钱群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Altemeier术)治疗直肠全层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6年7月间9家医院行Altemeier术治疗的52例直肠全层脱垂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8例,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1例,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例,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3例,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湖北省团风县人民医院1例,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4例,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2例,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例.Altemeier手术步骤:充分显露齿状线后,先将脱垂的直肠暴露于肛门外;在齿状线近侧1~3 cm以超声刀或Ligasure环形切开外层直肠,用电刀在直肠黏膜标记预切除线;在前方打开下降的盆底腹膜;切开外层肠管并将之翻转复位、游离显露脱垂的内层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上游离并去除多余的盆底腹膜后,将上方的盆底腹膜与直肠或结肠前壁缝合重建盆底;直肠后方进行肛提肌成形;轻轻向肛门外牵拉直肠乙状结肠,在无张力状态下选定肛门外约2~3 cm作为近端内层肠管预切除线,沿预切除线离断近端肠管,再行断端肠管全层端端吻合.统计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并采用Wexner便秘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和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52例患者均为中度以上直肠全层脱垂,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22~83(平均53)岁.脱垂肠管长度6~20(平均9)cm,病程0.5~46(平均19.5)年.全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9.6%)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裂开1例,吻合口狭窄1例,营养不良1例.术后随访5~71(中位数40)月,随访期内共5例(9.6%)复发.术后6月,Wexner便秘评分和Wexner失禁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2.1±1.4)比(4.6±3.4);(4.8±4.1)比(6.8±4.1);均P<0.05],胃肠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103.0±9.1)比(99.6±8.0),P<0.05].术后12、24和36月,上述3项评分继续维持或持续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temeier手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应用吻合环复合装置对直肠癌手术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琦;曹烽;周金哲;刘黎明;葛步军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吻合环复合装置"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在直肠癌术中对保护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及医疗联合体集团医院(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并附加保护性回肠造口的116例成年直肠癌患者(同济医院90例,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26例),应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案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吻合环复合装置保护性回肠造口(吻合环组,58例)与传统末端回肠造口术(传统造口组,58例)的对比研究.吻合环复合装置由可降解的Valtrac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引流管和避孕套等组合而成.在完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腹腔镜下经切口游离出回盲部;制作两个肠管环形荷包,并在荷包间切开肠壁置入吻合环复合装置;收紧荷包,闭合吻合环,包埋并将吻合环复合装置从右下腹Trocar孔引出腹腔外,腹壁外缝合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或外罩造口袋,完成经回肠吻合环复合装置保护性造口术.比较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转归,附加手术的相关并发症以及总住院天数、总费用支出.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口手术.吻合环组造口手术操作时间为(34.6±13.8)min,传统造口组手术操作时间为(25.8±1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35).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7例,其中常规造口组3例,均症状轻微;吻合环组4例,1例再次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后左下腹结肠造口.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环组共有17例(29.3%)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传统造口组(35/58,60.3%;χ2=3.216,P=0.002).116例患者均于术后7~37 d出院.吻合环组住院总费用(包括二次还纳住院费用)为(5.2±1.1)万元,低于传统造口组[(6.5±2.8)万元;t=2.683,P=0.027].吻合环组和传统造口组住院时间(包括二次还纳住院时间)分别为(21.0±16.8)d和(23.6±11.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4,P=0.083).结论 与传统的末端回肠造口术相比,应用吻合环复合装置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治疗对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启仪;冯啸波;倪玲;田宏亮;李广科;姜军;李宁;黎介寿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治疗对于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2015年间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确诊顽固性功能性便秘并行金陵术治疗的198例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式的不同,非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00例,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术后如存在腹泻、腹胀等胃肠道症状时给予益生菌和益生元治疗)和微生态治疗组(98例,除围手术期常规处理外,术前2周开始口服益生菌和益生元,并行肠内营养;术后待恢复排气排粪后再继续予以益生菌和益生元).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1、3、6和12月进行术后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和Wexner便秘评分,并记录腹泻和腹胀发生情况.结果 微生态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以及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生态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6%(27/98)和37.0%(37/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但微生态治疗组小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0%(2/98)比9.0%(9/100),P=0.034],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7.2±3.1)d比(9.8±3.6)d,P=0.040].术后1月,微生态治疗组患者腹泻和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腹泻:30.9%(29/94)比46.9%(45/96),P=0.024;腹胀:44.7%(42/94)比60.4%(58/96),P=0.030],GIQLI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2.36比43.55)(P=0.026).术后12月时,两组患者腹泻、腹胀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腹泻:3.4%(3/89)比3.3%(3/90),P=0.989;腹胀:6.7%(6/89)比5.6%(5/90),P=0.7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QLI和Wexner便秘评分均逐渐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治疗可明显降低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术后小肠炎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减轻术后早期腹胀及腹泻症状,改善术后早期的生活质量.

  • 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113例疗效分析

    作者:戎龙;刘冠伊;年卫东;汪欣;蔡云龙;梁进雨;贺琰;张继新

    目的 探讨内镜对早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113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内镜治疗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淋巴转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为高、 中分化腺癌,内镜治疗组肿瘤大小(26.2±21.5)mm,外科手术组则为(30.9±24.3)mm(P=0.257);病变一般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中位数15.0 min比203.0 min)(χ2=69.322,P=0.000),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3.0 d比17.0 d)(χ2=76.180,P=0.000).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淋巴结转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治疗组有10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均为肿瘤浸润黏膜下层者,其中7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3例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经过(20.5±0.9)月随访,未发现复发.全组患者经过(17.5±15.8)月随访,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3%(6/113)和0(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3,P=0.321).两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91.8%比97.0%,χ2=1.533,P=0.216).结论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

  • 皮下置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胃肠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华摄;陈永和;刘爱红;向军;林义佳;温月娥;吴晓滨;彭俊生

    目的 分析胃肠肿瘤患者应用皮下置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7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对1912例胃肠肿瘤患者通过静脉输液港进行了化疗,其中上臂静脉置管者127例(上臂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置管者865例(锁骨下静脉组),颈内静脉置管者920例(颈内静脉组).回顾性分析其应用皮下置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12例患者中,术后233例(12.2%)发生并发症共计243例次,上臂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47/127)、15.5%(134/865)和6.7%(62/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0,P=0.000).输液港置入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61例次(3.2%)(术后当天,包括导管异位、气胸及动脉损伤等),其中上臂静脉组发生率为14.2%(18/127),高于锁骨下静脉组[3.4%(29/865)]和颈内静脉组[1.5%(14/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67,P=0.000).术后出现远期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血栓、导管夹闭综合征、置入术后底座外露和导管脱落等)182例次(9.5%),颈内静脉组发生率[5.2%(48/920)]明显低于上臂静脉组[22.8%(29/127)]和锁骨下静脉组[12.1%(105/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8,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OR=0.536,95%CI:0.341~0.843;P=0.007)、颈内静脉置管(OR=0.156,95%CI:0.096~0.253;P=0.000)、操作时间<40 min(OR=0.458,95%CI:0.342~0.613;P=0.000)和规范化培训(OR=0.233,95%CI:0.171~0.318;P=0.000)均为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锁骨下静脉置管(OR=0.458,95%CI:0.342~0.613;P=0.000)、颈内静脉置管(OR=0.233,95%CI:0.171~0.318;P=0.000)以及规范化培训(OR=0.313,95%CI:0.173~0.568;P=0.000)均为预防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皮下置入式输液港是一种理想的静脉通路,选择合适的置管入路和规范化培训可有效减低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入路较上臂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更为安全可靠.

  • 辅助化疗对Ⅱ期结肠癌高危患者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武爱文;陈鹏举;孙婷婷;王鑫宇;刘新志;姚云峰

    目的 探究辅助化疗对Ⅱ期结肠癌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Ⅱ期结肠癌患者资料,分析其中高危患者的预后及辅助化疗(2个月内进行,采用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主的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高危因素定义为具有至少一项下述因素:(1)肿瘤为T4期;(2)肿瘤组织分化差;(3)有脉管癌栓;(4)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12枚;(5)合并梗阻(或穿孔).结果 本项研究纳入了Ⅱ期结肠癌共497例.其中合并高危因素者共258例(51.9%),包括肿瘤T4期80例(16.1%)、肿瘤分化差80例(16.1%)、有脉管癌栓37例(7.4%)、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12枚者88例(17.7%),合并梗阻(或穿孔)85例(17.1%);合并1至4项高危因素的比例分别为170例(34.2%)、68例(13.7%)、16例(3.2%)和4例(0.8%).末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12月.全组497例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81.7%,无高危因素的239例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87.0%,合并1至4项高危因素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9%、73.7%、66.7%和25.0%(P=0.001).103例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与39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 比82.8%,P=0.814).258例高危患者中有80例(31.0%)接受了辅助化疗,其5年总体生存率与178例未接受辅助化疗者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1.4% 比74.7%,P=0.147).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癌胚抗原检测水平、T4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的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Ⅱ期结肠癌合并至少一项高危因素者比重较高,尽管其预后相对较差,但总体而言,辅助化疗似未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远期疗效

    作者:于永红;张斌;丁健华;卓光鑚;倪国威;朱军;赵克

    目的 评价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DS)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火箭军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采用STARR手术治疗95例女性O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克利夫兰便秘评分(CSS)、Longo ODS评分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评价临床症状的程度及强度,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定义术后12月时的临床症状评价为早期疗效,至随访终点(2016年8月)为远期疗效(≥48月).结果全组95例患者,平均年龄54.5(29~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5(48~78)月,术后分别有80例(84.2%)和44例(46.3%)完成早期和远期疗效评价.与术前基线水平比较,患者随访终点时CSS评分(14.69比6.02)、ODS评分(16.51比5.73)和SSS评分(14.64比5.14)均明显降低(均P<0.01),VAS评分(3.96比7.20)明显升高(P<0.01).随访终点时ODS症状复发10例(22.7%);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0例(22.7%),满意17例(38.6%),比较满意9例(20.5%),不满意8例(18.2%);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1.8%(36/44).结论 STARR治疗ODS远期疗效良好,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 盆腔手术中骶前大出血三种止血方法

    作者:王晓学;刘智敏;谢尚奎;任东林;吴印爱

    目的 评价盆腔手术中骶前大出血的3种止血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9例)和解放军广州总医院一五七分院(2例)接受盆腔手术时出现骶前大出血(出血量超过300 ml)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止血方法包括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法(整体压迫)、图钉按压止血法(局部点压迫)和吸收纱布粘贴法(局部点压迫后采用医用胶将可吸收纱布粘合至出血部位),分析评价上述3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效果.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40~79(平均65.2)岁.直肠癌患者8例,骶前恶性肿瘤2例,直肠良性病变1例.术中出血量300~2500(中位数800)ml.2001—2012年期间,4例术中出血后采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法,其中3例手术方式由计划的直肠前切除术更改为Hartmann手术;术后死亡3例,均死于慢性渗血以及感染导致的全身衰竭,另1例接受二次手术.2001—2012年期间,5例采用图钉按压止血法,成功止血3例,均按计划完成直肠前切除术,治愈出院;2例止血失败患者中1例改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后接受二次手术;另1例改用可吸收纱布粘贴法止血,治愈出院.2013—2016年期间,2例采用可吸收纱布粘贴法,止血成功后完成预定的直肠前切除术,治愈出院.结论 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法是骶前大出血基本处理方法,图钉按压止血法和可吸收纱布粘贴法止血精准,无需更改手术方案,手术风险小;但图钉按压有止血失败的可能.

  • 建立影像学无远处转移结肠癌患者发生腹膜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作者:王枭杰;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黄胜辉;孙艳武;叶道雄

    目的 建立影像学无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腹膜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影像学无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腹膜转移的术前独立预测因素,并进一步运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相加各项预测因素得分计算出总分,获得相对应的腹膜转移风险.列线图得分越高,腹膜种植转移风险越高.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术前预测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腹膜转移的预测能力.结果 1417例影像学无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年龄为(60.5±13.3)岁,其中男性835例(58.9%).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者132例(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移与患者年龄、腹痛发生率、黏液血便发生率、癌胚抗原(CEA)水平、肠镜通过率、肿瘤直径、浸润型癌比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cT分期和cN分期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龄(OR:0.974,95%CI:0.958~0.990,P=0.001)、cT分期较晚(OR:2.949,95%CI:1.588~5.476,P=0.001)、肠镜不能通过病灶(OR:0.519,95%CI:0.314~0.858,P=0.011)、 肿瘤为浸润型(OR:1.812,95%CI:1.099~2.987,P=0.020)、 肿瘤较大(OR:1.044,95%CI:0.998~1.093,P=0.061)、CEA水平较高(OR:1.004,95%CI:1.001~1.007,P=0.007)及组织学类型为黏液腺癌(OR:1.642,95%CI:1.009~2.673,P=0.046)是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基于以上7个术前独立预测因素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总分350分,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腹膜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00).结论 基于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腹膜转移高风险患者的筛查,从而减少对影像学无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行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 阶段性菌群移植治疗顽固性便秘疗效观察

    作者:张薛磊;田宏亮;马春联;杨波;花月;朱轶凡;顾立立;李宁

    目的 探讨阶段性菌群移植(FMT)治疗顽固性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经鼻空肠管行FMT治疗的49例顽固性便秘患者纳入本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单次菌群移植25例(单次移植组:仅连续6 d行经鼻空肠管菌群移植治疗),阶段性菌群移植24例(阶段性移植组:在单次移植组的基础上,1个月后重复6 d菌群移植).治疗后随访12周,记录分析移植治疗前、治疗后4、8和12周患者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每周自主排粪次数及相关不良反应,对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差值越大,提示改善程度越好.结果 单次移植组和阶段性移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T治疗前单次移植组和阶段性移植组Wexner评分分别为17.32±2.66和16.25±2.47,GIQLI评分分别为81.84±8.73和83.25±7.87,每周自主排粪次数分别为(1.64±0.57)次和(1.42±0.65)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FMT治疗后4、8和12周,单次移植组和阶段性移植组Wexner评分、GIQLI评分及每周自主排粪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行FMT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Wexner评分、GIQLI评分及每周自主排粪次数改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阶段性移植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单次移植组,与治疗前比较的差值Wexner评分第8周时为7.29±2.05比5.96±2.30(t=2.135,P=0.038),第12周时为7.21±1.98比5.80±2.43(t=2.218,P=0.031);GIQLI评分第8周时为25.71±8.91比20.20±8.53(t=2.211,P=0.032),第12周时为24.16±8.99比18.92±8.28(t=2.127,P=0.039);每周自主排粪次数第8周时为(2.42±0.93)次比(1.72±0.61)次(t=3.110,P=0.003),第12周时为(1.37±0.88)次比(0.84±0.62)次(t=2.454,P=0.018).结论阶段性菌群移植治疗顽固性便秘疗效优于单次菌群移植.

  • 229例单中心中国南方儿童结肠镜检查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劲华;禹汇川;钟伟杰;陈泓磊;孔宪和;孙家琛;王小琳;李初俊

    目的 探讨儿童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 可行性及临床价值以及不同年龄儿童的结肠镜检查原因与检出疾病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29例0~14岁儿童的结肠镜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按年龄段分为两组,分别为0~6岁组和7~14岁组,比较两组患儿行结肠镜检查的原因、检查情况及检出疾病的分布.结果 229例患儿中,0~6岁组57例(24.9%),7~14岁组172例(75.1%).全组进行结肠镜检查常见的原因包括腹痛(81/229,35.4%)、 便血(64/229,27.9%)和肛周脓肿或肛瘘(40/229,17.5%).便血是0~6岁患儿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40/57,70.2%),腹痛是7~14岁患儿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74/172,43.0%).本组分别有50例(87.7%)0~6岁和147例(85.5%)7~14岁患儿完成结肠镜检查,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671).229例患儿中,仅1例(1/229,0.4%)在麻醉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血氧下降,经鼻导管吸氧、吸痰等处理后迅速恢复正常.无一例出血、穿孔、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29例患儿中有147例(64.2%)检出肠道病变,主要为炎性肠病(57/147,38.8%)、息肉(40/147,27.2%)和其他肠炎(39/147,26.5%).0~6岁儿童共发现结直肠病变45例(45/57,78.9%),息肉28例(28/57,49.1%),其中25例(25/28,89.3%)以便血为主要症状;7~14岁儿童共发现结直肠病变102例(102/172,59.3%),炎性肠病54例(54/172,31.4%),其中29例(29/54,53.7%)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结论 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安全有效,便血和腹痛分别是0~6岁和7~14岁儿童结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而息肉和炎性肠病分别是其主要检出疾病.

  • 肛瘘复发与人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的关系

    作者:陶勇;杨关根;裘建明;汪鸿涛;王东;邵书先

    目的 探讨肛瘘复发与人血清miRNA6086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60例肛瘘联合混合痔患者(肛瘘组)的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另选取年龄、性别和体质量与之相匹配的行单纯混合痔手术的20例患者(对照组)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对比两组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肛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与肛瘘复发的关系.结果 60例肛瘘患者血清miRNA6086相对表达量为(65.85±15.57),较20例对照组(13.52±7.32)上调4.8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肛瘘患者中,24例(40%)发生肛瘘复发,其血清miRNA6086相对表达量为74.06±12.92,高于36例未复发肛瘘患者(60.38±1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与肛瘘类型、瘘管数量及肛瘘位置有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肛瘘类型(χ2=6.890,P=0.009)、瘘管数量(χ2=0.554,P=0.000)及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χ2=11.390,P=0.001)与肛瘘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miRNA6086高表达(OR=3.22,95%CI:1.31~8.22,P=0.011)及肛瘘类型(OR=4.75,95%CI:1.84~12.01,P=0.001)是肛瘘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RNA6086高表达与肛瘘特征有关,其对于术后肛瘘患者的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慢性便秘的诊治

    作者:房志学;黄忠诚

    慢性便秘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疾病.由于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传统医疗模式下其总体疗效欠佳.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是新型的团队医疗模式,是系统化、 模式化临床医疗的重要方式.开展慢性便秘MDT是提高慢性便秘疗效的有效途径.在诊断方面,通过汇总患者详细病史,完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精神状况和营养状况,MDT团队可更精准明确患者诊断和分型.在治疗方面,MDT团队可在基础、药物、物理、精神心理、手术和转化治疗等多方面合作,为慢性便秘的诊治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 功能型便秘与脑-肠-菌群轴的关系

    作者:陈启仪;姜军

    虽然功能型便秘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对于功能型便秘的诊断和治疗仍较为局限于结肠本身.功能型便秘涉及肠道菌群、 肠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脑功能的异常可导致结肠动力、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同时,功能型便秘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性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及活性的重要调节者.因此,认识脑-肠-菌群轴间相互作用可能对于功能型便秘和神经精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 基础研究在慢性便秘临床疗效提高中的推进作用

    作者:王李;童卫东

    慢性便秘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往往被低估.慢性顽固性便秘临床诊治较棘手,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发病机制不明有关.基础研究有望在未来明确顽固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提出终极解决方案的途径,提高临床疗效.目前较受关注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肠神经系统(如肠神经细胞、肠神经递质、肠道感觉神经调控机制等相关研究)、 肠道平滑肌细胞、Cajal间质细胞和骶神经调节术以及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目前基础研究仍然很初步,但已经为临床新药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 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在盆底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丁曙晴

    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慢性便秘、尿失禁、排粪失禁、 盆底痛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安全有效,但其适应证选择的异质性影响疗效评价及技术交流.盆底生物反馈疗法的佳适应证包括:(1)盆底功能障碍以肌原性为主,不伴有严重的脏器脱垂和严重神经原性损伤;(2)患者认知及精神状况能与治疗师配合,治疗依从性好.其训练方案包括在院指导和家庭训练,主要训练流程为:(1)帮助患者定位训练的盆底靶肌肉;(2)改善盆底Ⅰ型肌张力性收缩的稳定性;(3)改善盆底肌Ⅰ型肌和Ⅱ型肌的活动协调性;(4)加强盆底肌肌力,改善直肠的便意感.疗效的评估涉及不同症状、评估量表的使用、患者的满意度认知及长期结果等.随着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应用,通过临床设计及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相信盆底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能得到进一步证实,有望推广至基层初级医疗.

  • 慢性便秘的术式选择和手术风险的把握

    作者:隋金珂;张卫

    手术作为治疗慢性便秘的方法之一,是非手术治疗失败后的后选择.手术方式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客观检查证据和医生团队的经验:(1)慢传输型便秘:国内目前广泛采用次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或升结肠直肠吻合,疗效确切;(2)出口梗阻型便秘:手术治疗需要慎之又慎,目前手术方式并无共识,建议遵循"能微创,则微创"的原则;(3)混合型便秘: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外科治疗方法,金陵术是其有前景的手术方式;(4)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基本原则是切除狭窄段、移行段和明显扩张段,推荐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5)成人特发性巨结肠:宜选择次全结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或升结肠直肠吻合;(6)神经节细胞减少症:少见,外科治疗未形成共识.如何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以及对手术风险的把控,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内容.随着腔镜技术优势的体现,微创外科将成为便秘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向.

  • 消化道重建方式和胃肠减压管放置对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

    作者:顾焱晖;韩广森;张世甲;赵玉洲;任莹坤;李剑;马鹏飞;曹养辉;霍明科

    目的 探讨消化道重建方式和减压管放置对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是否放置胃肠减压管,将入组研究的71例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切除术患者分为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未放置减压管组(端侧吻合未减压组,16例)、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放置减压管组(端侧吻合减压组,18例)、 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未放置减压管组(RY吻合未减压组,21例)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放置减压管组(RY吻合减压组,16例).比较4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RY吻合组(减压或不减压)的手术时间较端侧吻合组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而放置减压管并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P>0.05).端侧吻合未减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16),明显高于其他3组[端侧吻合减压组5.6%(1/18),RY吻合未减压组4.8%(1/21),RY吻合减压组0%(0/16);P=0.024].术后恢复方面,无论是术后排气时间、营养管拔除时间还是术后住院时间,端侧吻合组均优于RY吻合者,而胃肠减压组亦优于未减压组.结论 虽然传统的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Roux-en-Y吻合明显增高,但放置胃肠减压管后,其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

  • 新辅助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马磊;李怀章;刘广余;张丹丹;丁克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的时间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山东省枣庄市立第四医院外科进行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当时新辅助化疗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为6~8周组(49例),9~11周组(51例)和12~14周组(53例).观察患者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于术后1月和术后1年检测3组患者的肿瘤血清标志物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P=0.629)、术中出血量(P=0.806)、清扫淋巴结数(P=0.772)、手术保肛率(P=0.419)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P=0.3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周组6.1%例(3/49),9~11周组5.9%(3/51),12~14周组7.5%(4/53),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9~11周组术后1月CEA、CA19-9和CA125检测水平较手术后1年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6~8周组和12~14周组患者术后1年CEA、CA19-9和CA125检测水平明显高于术后1月检测结果(均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9~11周行手术治疗可能会使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获益较大.

  • 经单纯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23例

    作者:高峰;徐明;宋枫;杨增强;吴伟强

    目的 探讨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5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3例行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脱垂长度>4 cm的直肠脱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0(80±25)min,术中出血20~240(50±18)ml.全组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8(2~84)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坠胀、粪便排出困难、排粪不净感等症状;亦未出现排尿困难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术后2月复查发现仍有约2 cm长的直肠脱垂,行10号丝线肛门紧缩加经肛门后侧括约肌折叠术,后再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治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月、2年时出现轻度直肠黏膜脱垂,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愈.1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但较手术前明显减轻(术前脱垂长度为13 cm,复发时长度为3 cm),复查发现该患者合并直肠黏膜蔓状血管瘤.手术治愈率91.3%(21/23).随访中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为100%.结论 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 应用蔡氏套管器进行腹腔镜辅助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左结直肠癌根治术随机对照研究预结果

    作者:陈志正;丁志杰;张诗峰;邱兴烽;闫峰;袁思波;许淑镇;蔡建春

    目的 分析应用蔡氏套管器(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专利号ZL201410168748.2)进行腹腔镜辅助经自然腔道取标本(LA-NOSE)的左结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入组的40例左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产生1~40个数字的随机顺序,根据患者来院顺序依次分为LA-NOSE组(20例)和传统腹腔镜辅助(CL)左结直肠癌根治术20例(CL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近期疗效.结果 LA-NOSE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改行CL或中转开腹;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远近切缘距肿瘤距离、环周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肛门功能、住院时间、住院费以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NOSE组术后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均短于CL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也早于CL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L组,术后疼痛时间也明显短于CL组,术后镇痛泵外止痛药使用率低于CL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腹腔灌洗液中均未发现瘤细胞和细菌污染.结论 LA-NOSE左结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 罕见结肠杜氏病一例

    作者:王丽娟;段晨红;许良璧

    患者男性,67岁. 因"便血3 d,加重1 d入院". 患者3 d前因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出现间断解暗红色血便,4次/d,总量约2500 ml,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无好转,解血便次数及量增多,达6次/d,总量约3000 ml. 1 d前上述症状持续,并伴晕厥,经抢救后恢复正常. 患病以来精神差、睡眠差.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及血糖控制可;3年前因"消化道出血"就诊于我院,经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 查体: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贫血貌.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余无特殊.

    关键词:
  • 食管鳞癌术后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磊;李印;孙海波;郑燕;王总飞;陈先凯

    食管癌的发病率位于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第八位,其死亡率居世界癌症的第六位.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国家,而且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类型是鳞癌,约占90%以上.虽然外科技术和理念不断进步,但食管鳞癌经手术治疗后的预后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依然较低.迄今为止,食管鳞癌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如何有效的预防也无从谈起.术后病理被认为是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重要的信息之一.目前,对食管鳞癌术后预后的评估主要依靠TNM分期,但其具体分期的一些内容和标准仍存在争议.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将对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术后病理特征进行综述.

  • 持续炎性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治疗策略初探

    作者:苏和毅;郭振辉

    受医学和科研水平限制,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手段防治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部分慢性危重症(CCI)患者出现的持续炎性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由于PICS不受控制地持续进展,CCI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晚期死亡率大大增加,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显然已迫在眉睫.针对PICS在老年脓毒症患者等特定人群中高发、病程进展后干预难度极大和多种重要病理变化合并出现的特点,其治疗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重点筛查,早期防控,多手段联合干预".而在具体干预措施方面,借鉴部分病理生理上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的免疫代谢紊乱疾病,并采取"合成代谢营养支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干预方案研究中潜力较大的突破口.本文总结了部分PICS的治疗策略,以期为PICS临床治疗策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年版)解读

    作者:刘宝华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于2017年更新发布了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年版),主要修改意见包括:(1)将便秘病因按排粪反射涉及部位分为结直肠外因素、结直肠因素、结直肠内因素三部分,更有条理性,能够明确病因部位及可能的发病机制.(2)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主要考虑出口梗阻型便秘如直肠内脱垂和直肠前突手术名称的书写.(3)便秘的检查方法中,结肠传输试验增加了口服标记物后6h摄腹部X线平片时间点,能够了解胃和小肠是否有传输功能减慢.(4)便秘非手术治疗增加了微生态制剂、促动力药和促分泌药,还增加了心理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5)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删除了顺行结肠灌注术,直肠内脱垂的外科治疗增加了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删除了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Delorme)手术,直肠前突手术增加了经直肠和经会阴入路.本文对比多版国内外便秘相关指南,对2017年版《便秘外科诊治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主要修改意见进行解读.

    关键词: 便秘 外科手术 指南
  • 功能性便秘的新认识——罗马Ⅳ标准更新点解读

    作者:俞汀;姜柳琴;林琳

    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Ⅳ标准于2016年5月发布.基于脑-肠轴、肠道微生态、 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FC)的定义、诊断标准、临床评估、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作出如下不同程度的修改:(1)定义:FC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再认为是两个疾病,两者以病理生理特征为联系存在于一个症状谱内,而这些特征则体现于每例患者临床表现不同.(2)诊断标准:罗马Ⅳ增加了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1~2型和每周自发排粪(SBM)两个指标,分别细化了粪便性状标准和排粪频率的评价.(3)临床评估:规范了FC的临床评估步骤,旨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了解合并的解剖结构改变,判断分型指导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以提高诊断效率.(4)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在罗马Ⅲ基础上,罗马Ⅳ增加了大量篇幅阐述FC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危险因素及遗传学、结肠推进力不足和排粪障碍等.(5)治疗:提出了促分泌剂、胆汁酸转运抑制剂等新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新老药物的安全性作了评价.相比罗马Ⅲ标准,罗马Ⅳ对FC的诊断更加严谨、高效,治疗方案更加规范、合理.

  • 内镜下阑尾脓肿支架置入术

    作者:王敏;陈赫;范志宁

    传统的阑尾炎的治疗方式一直是外科手术治疗.然而随着微创概念的提出,以及关于阑尾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阑尾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内镜下阑尾脓肿支架置入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阑尾炎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其能够保留阑尾解剖结构的完整及潜在的生理功能.阑尾炎的主要病因是粪石或淋巴滤泡增生造成的阑尾管腔阻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镜下阑尾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内镜下阑尾支架植入术是在内镜下直接进行阑尾插管引流,并可选择性进行抗生素或无菌水冲洗、球囊取石等操作,支架的置入可解决狭窄部位,并可长期进行引流,持续减压.这一操作方法其实与消化内镜领域中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 ERCP)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视频介绍一例内镜下阑尾脓肿支架置入术,谨与同道分享.

    关键词:
  • 改良腹腔镜下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孙绍伟;张焕虎;郑香云;孙胜波;刘伟峰;王文昌;宫庆;赵国伟;李乐平

    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ELAPE) 操作步骤是先在平卧位行腹部操作后,再翻转患者体位至俯卧折刀位,行会阴部操作.虽然术中进行体位变换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但俯卧折刀位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视野,更加有利于对组织层次的精准解剖, 保护血管神经. 有研究报道, 在截石位下经腹行腹腔镜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术中不变换体位也会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1-3]. 笔者所在的团队逐步摸索并改良了腹腔镜下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式,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痔芍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指南(2017版)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疾病专业委员会

    痔是发生于肛管齿状线上下的常见病. 注射疗法是治疗痔病的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单方便,临床效果良好,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1-2]. 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根据所选药物不同而有所区别, 基本的共同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痔组织内及周围组织中,诱发痔血管闭塞、组织纤维化形成而使痔组织萎缩、出血停止等[3-6].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医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痔注射疗法,先后发明并形成了坏死剂注射疗法、 硬化剂注射疗法及其注射所用药物,成为临床上治疗痔病的常用方法之一[6-9].

    关键词:
  •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

    作者:宋顺心

    《结直肠疾病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于2016年第12期发表了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所制定的新版肛周脓肿、 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1]. 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业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 骶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排粪失禁的Meta分析

    作者:朱元增;吴刚;张建成;闫文锋;韩明阳;张涵;孙培春

    目的 评价骶神经刺激疗法(SNS)治疗排粪失禁的效果.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Ovid Medlin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表评价SNS治疗排粪失禁效果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限定在1946—2016年期间.系统评价SNS对患者排粪失禁发作次数(FIE)或Wexner失禁评分(WIS)变化的影响,采用RevMan5.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临床研究文献,包括270例排粪失禁患者,其中SNS组147例,对照组123例.结果显示,SNS疗法可显著降低FIE(SMD=-0.69,95%CI:-0.97~-0.41,P=0.000),降低患者WIS(SMD=-5.05,95%CI:-8.73~-1.36,P=0.007).敏感性分析显示,合并的研究结果方向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改变(均P=0.000),本研究的结果稳定.漏斗图显示本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SNS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排粪失禁状况.

  • 人体的功能层解剖模型及其在胃肠外科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王旭东

    目前的胃肠外科手术(甚至所有的外科手术)都是基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认识与思路.我们以胚胎学为借鉴和来源,在人体分层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功能层解剖模型.并从这一模型出发,提出了腹膜腔-系膜层、 系膜外间隙和筋膜系统等新的解剖学概念,提出了对浆膜划分、系膜划分和肿瘤T分期划分的再认识,在胃肠外科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层切除术的理念和相关阐释.这一模型的建立,也许将成为传统解剖模型的有益补充,为外科手术思维带来崭新启示,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开始,并且还有待论证.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