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响

    作者:莫敖;赵永亮;钱锋;石彦;郝迎学;唐波;罗华星;余佩武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胃癌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实施胃癌根治术的340例伴发COPD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26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腹内压维持在8~10 mmHg),比较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220.4±19.1) min]明显长于开腹组[(194.2±31.5) min, P=0.000],而术中失血量[(131.2±14.7) ml]明显小于开腹组[(246.7±49.0) ml,P=0.0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14/262)和15.4%(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PD严重程度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1, HR=2.456,95%CI:1.306~1.789),而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126)。结论应用较低腹内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轻、中度COPD的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轴突导向因子4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牟林军;王金申;郭晓波;郑升;单可树;靖昌庆;李乐平

    目的:比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2例正常组织中HIF-1α和Sema4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IF-1α和Sema4D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58.1%(50/86)比7.7%(4/52),χ2=34.624,P<0.01;60.5%(52/86)比11.5%(6/52),χ2=31.839, P<0.01]。 HIF-1α和Sema4D蛋白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P=0.003,P=0.010)、TNM分期(P=0.003, P=0.017)和淋巴结转移(P=0.003,P=0.020)明显有关;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67,P<0.01)。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其中HIF-1α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56%(P=0.003);Sema4D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和59%(P=0.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ema4D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6),而HIF-1α表达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501)。结论 HIF-1α和Sema4D具有协同关系,两者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为预测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磷脂酶Cε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余胜;吴芳;郭坤;邵钦树;陶厚权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LC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25例胃癌手术标本及其癌旁胃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LCE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41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分析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LCE1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67/125)和24.0%(3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9%(27/41)的胃癌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胃黏膜上调2倍以上。 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1)。 PLCE1阴性与阳性表达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0%和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PLCE1表达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LCE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 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赵桂彬;曹守强;张凯;辛衍忠;韩敬泉;董庆;崔键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 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 h比(75.1±6.8) h,P=0.000],住院时间[(7.8±1.1) d比(9.3±1.3) 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许超;池畔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30 d内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由同一组医师实施的136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术后肠梗阻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全组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5.1%(70/1366)。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2期(OR=1.893,95%CI:1.083~3.306)、结直肠肿瘤切除史(OR=4.899,95%CI:1.490~16.110)、术前合并肠梗阻(OR=2.616,95%CI:1.297~5.280)、右半结肠切除术(OR=2.024,95%CI:1.052~3.894)和左半结肠切除术(OR=3.030,95%CI:1.401~6.550)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OR=0.520,95%CI:0.319~0.849)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 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对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刘英俊;韩广森;王刚成;万相斌;任莹坤;程勇;蒋志强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SiewertⅡ~Ⅲ型)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1990-2012年间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 5.0软件对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营养状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0篇文献2481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近端胃切除组862例,全胃切除组1619例。分析显示,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病死率(OR=1.00, P=0.99)、并发症发生率(OR=2.14, P=0.12)及术后营养状况(WMD=2.09, P=0.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胃切除组较近端胃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OR=5.40, P<0.01)及反流性食管炎(OR=7.12, P=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全胃切除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孙延东;吴国豪;张波;蒋奕;韩寓嵩;何国栋;庄秋林;秦新裕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 (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 cm和(3.6±1.4) 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 ml比(175.0±41.0) 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 d比(3.4±0.9) 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 d比(4.4±1.5) 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 d比(11.6±6.2) 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 min比(120.0±26.7) 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 载氟尿嘧啶聚乳酸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

    作者:顾钧;李茂岚;吴向嵩;吴文广;张林;丁琦晨;杨佳华;翁昊;丁倩;包润发;束翌俊;刘颖斌

    目的:制备荷载氟尿嘧啶(5-FU)的聚乳酸(PLLA)碳纳米管(CNT)复合材料(5-FU-PLLA-CNTs),并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NK45)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以PLLA-CNTs为原料,采用超声乳化法荷载5-F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5-FU-PLLA-CNTs形态和结构;用紫外可见光光度仪测定不同时间5-FU-PLLA-CNTs的5-FU释放量及累计释放量,并绘制体外释放曲线;设计实验组(不同浓度的5-FU-PLLA-CNTs)及阳性(相应浓度的5-FU)和阴性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5-FU-PLLA-CNTs对MGC803和MNK45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FU-PLLA-CNTs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5-FU-PLLA-CNTs药物深层薄膜,薄膜载药率为(4.54±0.43)%,包封率(21.56±2.36)%。体外释放实验显示,5-FU-PLLA-CNTs在24 h内释放率为23.9%,呈缓慢上升趋势,至31 d体外累计释放率达85.3%。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FU-PLLA-CNTs对两株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呈持续抑制状态。流式细胞仪显示,经1 mg/孔5-FU-PLLA-CNTs处理的实验组MGC803和MNK45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FU-PLLA-CNTs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对胃癌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增殖作用,其佳浓度为1 mg/孔。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关键词: 胃肠外科 委员会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更新要点解读

    作者:沈琳

    基于胃肠间质瘤近几年来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中国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意见,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2011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进行了修订。通过反复沟通和讨论,后达成统一意见,形成2013年版新的共识。新版共识主要在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方面修订多,包括其定义、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基因分型和复发转移风险分级等,而手术治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方面改动很小。2013年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作为临床实践的参考,更加简洁明了并适用于中国人群。本文对其主要更新部分进行说明。

  •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新进展

    作者:史一楠;梁小波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获功能性突变的KIT和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是多数胃肠间质瘤发病的关键因素。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是晚期或不可切除胃肠间质瘤患者疗效确切的一线及二线治疗选择,但伊马替尼耐药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及研究热点。本文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和耐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靶向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讨论。未来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胃肠间质瘤疗效,改善患者生存。

  • 胃肠间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价值

    作者:潘志忠;伍小军;姜武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 重视野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曹晖;汪明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其重要的特征。有10%~15%的胃肠间质瘤不存在 c-kit 基因及 PDGFRA基因的突变,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这一类胃肠间质瘤在分子机制及临床特征上与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有显著差异,且其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医师在诊断与治疗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对策

    作者:梁寒

    靶向药物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的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耐药后,特别是外显子9突变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疾病控制率。 TKI联合手术切除可能延长GIST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TKI联合手术可能是目前治疗复发转移 GIST 的佳模式。多激酶抑制剂regorafenib和帕唑帕尼(pazopanib)对标准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仍可获得显著疗效。

  • 巨大胃胃肠间质瘤同时破入腹腔和胃腔一例

    作者:冯立波;夏冬;刘庆;刘亿;徐亮

    患者男,50岁,因“腹部渐进性增大包块伴腹胀、食欲下降5月余”于2013年10月25日入院。无特殊既往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包块主要在左侧腹部,无压痛,边界清,不伴发热、黑粪、贫血及恶性呕吐等。腹部CT示左侧腹部巨大包块,见图1;腹部B超提示肿瘤为囊实性,37.1 cm×12.6 cm大小,血液学检测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腹部包块待查。入院2d后,患者突发呕血、腹痛、发热,肿瘤体积较前缩小,板状腹,压痛、轻微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血红蛋白降至63 g/L。考虑患者空腔脏器穿孔伴发消化道出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腹腔内感染,予补液、输血、抗感染治疗。患者情况稍稳定,于10月29日行剖腹探查术。腹部正中切口入路进入腹腔,见少量食物残渣和脓血性液;腹腔肿块呈囊实性,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与脾、横结肠、胰腺及腹膜等粘连不甚紧密,周围组织器官未见异常。在肿瘤基底近胃壁处可见肿瘤破裂,见图2;大弯侧胃壁穿孔,与肿瘤破口相通,连接通道内仍有坏死物、食物残渣及血凝块等,见图3。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粘连,行胃大部切除术,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CD117(+),DOG-1(+),S-100(-), SMA(-),见图4。确诊为胃的胃肠间质瘤(高度危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由于经济原因,未予以服用伊马替尼。于2013年11月13日出院,术后随访2月,未发现复发转移迹象。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三例

    作者:鲍弢;梁寒;邓靖宇;焦旭光

    病例1男,67岁,因“左上腹痛14 d”于2012年8月2日入院。腹部CT示脾胃之间软组织肿物,考虑胃的胃肠间质瘤;超声内镜提示胃底固有肌层一8 cm×8 cm低回声肿物。于2012年8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近端胃次全切除术,病理确诊胃高度恶性GIST。术后予以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 ,于8月23日出院。但2个月后,出现全身性皮疹,躯干为著,见图1。考虑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停服4个月后复查,见全身皮疹范围较前缩小。随访至今,全身皮疹未见彻底消退,未见肿瘤复发。

  • 胃肠间质瘤精索转移一例

    作者:蔡寨;刘冰洋;厉周;李秀勤;赵敏生

    患者男性,72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右下腹隐痛不适1周而于2013年5月12日入院,疼痛无放射,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自发缓解。患者曾于2011年4月22日因“左上腹腔肿物待查”而入院行“腹腔镜辅助胃壁肿物切除术加脾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当时病理诊断示:胃的胃肠间质瘤,高危险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示:CK (-),Vim (+),CD34(+),CD117(+),Dog-1(+),P53(+), Ki-67约10%(+)。术后规律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之后分别于2012年5月9日和11月2日复查腹部CT未见复发征象。此次再次入院腹部CT示:右下腹壁和右侧精索上方见3.0 cm×2.4 cm大小圆形团块影,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均正常。于5月15日行“右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4 cm×3 cm×3 cm大小、质硬、表面边界清楚的椭圆形肿物,底部与右侧精索紧密粘连并侵犯周围精索及精索血管。请泌尿外科医师会诊后,将肿物及其侵犯精索完整切除,见图1。术后石蜡切片镜检示:瘤组织呈束状、交错状或席纹状排列,见图2;瘤细胞丰富而密集,呈短梭形,核呈杆状或椭圆形,核深染,核分裂易见,见图3;符合胃肠间质瘤,高危险度。免疫组化检测示:DOG-1(+),见图4;PDGFR (+),CD34(+),Vim 部分(+),CD99(-),S-100(-), CD117(-),HHF-35(-),EMA(-),CD68(-),Ki-67约1%(+)。病理诊断:胃肠间质瘤精索转移。于2013年5月23日出院。

  • 基因工程化小鼠模型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蒋燕南;于颖彦

    基因敲除技术是以DNA同源重组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为基础,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修饰的实验方法,是揭示基因功能直接的手段之一。小鼠和人的基因相似性达95%。小鼠培育简单、价格便宜、繁殖能力强、生命周期短,适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观察。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改造小鼠基因便可产生模拟人类基因变异导致的表型效应,可为人类疾病模型的复制及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随着基因操作技术的不断开发与改进,基因工程化小鼠模型在胃癌研究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系统介绍了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

    作者:李文迪;姚宏伟;贾易木;袁炯;王德臣;张同琳;付卫;修典荣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肿瘤的完整切除[1]。腹腔镜手术因其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胃GIST的治疗[2]。2013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采用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方式对1例47岁女性胃底近贲门处GIST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继发性耐药机制

    作者:林国生;卢辉山;周永建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传统放疗或化疗几乎无效。伊马替尼作为进展或不可切除GIST治疗的一线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但研究显示,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存在广泛的继发耐药现象。探索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014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

    作者:

    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现代外科一代宗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亲笔题名的“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始终遵循着“学术交流促发展,探索前沿勇创新,精英荟萃增友谊,弘扬医学为民众”的宗旨。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市隆重召开的“2014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海峡两岸外科医学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本次盛会时逢裘法祖教授诞辰100周年,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 第七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外科医师 年会
  • 第十届北大肿瘤医院中美胸外科论坛暨全国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由中国医师学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北大肿瘤医院中美胸外科论坛暨全国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学习班”与“第五届全国胸外科学术大会”同期于2014年6月13日举行。“中美胸外科论坛暨全国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学习班”始办于2005年,每年1届,共举办了9届。该论坛以中美专家同台表演复杂的胸外科手术为主,兼有学术讲座。第一届邀请了美国MD Anderson胸外科、整形外科临床专家以及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专家10余名,国内200余名代表参会,共演示手术9台;第二届于2007年9月举办,会议邀请了两名美国MD Anderson胸外科专家演示手术;2008年9月的第三届会议以演示胸腔镜肺切除手术为主;2009年12月的第四届会议重点讨论肺癌的多学科治疗,来自MD Anderson的多位专家与胸外科,放疗科,内科专家共同参会;2010年3月第五届会议为中日胸外论坛,参会专家为来自日本的Dr.Kohno一行,以腔镜手术为主;第六届于2011年7月举办,邀请美国胸腔镜外科另一流派主要代表Duke大学的D′Amico教授作为主要交流嘉宾参会;2012年4月的第七届会议,D′Amico教授再次出席,就VATS食管癌手术做了深入交流;2012年9月举办第八届, D′Amico教授三度访问北京肿瘤医院;2013年9月,第九届与安阳食管癌国际论坛并会,邀请了Cedars Sinai Medical Center的 Robert J McKenna 教授、Stanford Cancer Institute 的 Joseph Shrager 教授、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 James Huang教授、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Mark Berry教授及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ns的Stephen Yang教授,主要就肺癌的肺段切除及食管癌腔镜手术作深入交流,并进行手术演示。此次即将召开的第十届会议,将作为“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胸外科学术大会”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于大会前举行,主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当前胸外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同时举行《第二届“爱惜龙”菁英杯全国胸外科优秀青年医师手术技术比赛》。欢迎各位同道的参与和指导。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范梦颖,13651100224;闫万璞,13426360592。

  • 中华医学会第13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 第10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

    作者:

    为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交流和规范国内结直肠诊疗,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上海外科协会结直肠肛门病学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和《中国临床杂志》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将于2014年6月14-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为期2天的会议里,来自英国的欧洲肿瘤外科协会主席利物浦大学Graeme John Poston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Scott Russell Steele教授、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Wei Zhang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Weijing Sun教授、欧洲ESMO侯任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Sabine Tejpar教授、欧洲ESMO前任主席德国哈勒大学医院Hans-Joachim Schmoll教授、德国奥尔登堡大学Klinikum医院Claus-Henning K?hne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Seon-Hahn Kim教授、日本东京大都会驹野癌症医院Keiichi Takahashi教授和国内郑树、万德森、吴肇汉、秦新裕、王衫、汪建平、张苏展、蔡三军、顾晋、郑民华和周总光教授等著名专家将就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MDT)治疗经验、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微创外科的新进展、结直肠癌及转移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尤其对近来热点领域如: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及肝转移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进行探讨,欢迎国内位同仁踊跃报名参加。联系人:常文举,13764476150,Email:chang_erich@hotmail.com;吉美玲,13817087534,Email:jimeiling1@163.com。

  • 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6月28-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 本刊对文稿中摘要撰写的要求

    作者:

    关键词: 文稿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作者:

    为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防止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诱导作者投稿、并通过骗取相关费用非法获利,现将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稿件管理系统网址公布如下,请广大作者加以甄别。

  • 本刊对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作者:

    关键词: 文稿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关键词: 论文 英文缩写
  •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作者:

    关键词: 文稿 错别字
  • 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置策略

    作者:何裕隆;张信华

    尽管胃肠间质瘤(GIST)的年发病率仅为1~2/10万,但中老年人群中1 cm以下的微小 GIST 检出率却可达3%~35%。这些小体积的GIST常见于胃中上部,并可检测到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本文将全面介绍这些小体积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临床处置策略。

  • 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2013)会议纪要

    作者:汪明

    2013年度的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GIST & NET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NET GOLS)于2013年11月16-17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这是这一传统的全球专家峰会首次同时关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这两个焦点问题。本届峰会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GIST和NET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参加,我国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疗效分析

    作者:张信华;宋武;韩方海;陈创奇;宋新明;陈剑辉;蔡世荣;何裕隆;詹文华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 cm,手术时间(96.0±28.2) min,术中出血量(49.6±38.6)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 d,术后住院时间(6.8±1.9) 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 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作者:张李;蔡明志;邓靖宇;王晓娜;王宝贵;刘宁;潘源;张汝鹏;崔青皓;梁寒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入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的治疗,其中根治术后口服伊马替尼89例(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另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患者中,根治术后肿瘤进展后口服伊马替尼26例(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姑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27例,未手术而单纯服用伊马替尼14例。比较原发肿瘤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56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全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中位时间27)月,1、2、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6%、81%和71%。高危组1、2、3年OS分别为95%、77%和65%,中危组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原发于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7%、90%和84%;肿瘤原发非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5%、69%和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8%、95%和90%。晚期GIST患者1、2、3年OS分别为91%、58%和43%;其中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分别为92%、74%和56%,姑息术后治疗组分别为92%、51%和21%,未手术治疗组分别为77%、27%和0;前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组(P=0.000)。结论高危GIST和肿瘤位于非胃以及晚期患者的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及应用伊马替尼能够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预后。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颖;李艳霞;罗和生;于红刚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E治疗的8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做全瘤活检以明确GIST危险度,记录ESE手术并发症,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复发情况。结果8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的分级标准,极低度危险者12例,低度危险者30例,中度危险者25例,高度危险者19例。肿瘤越大、起源越深及存在表面水肿或出血者,危险度越高(均P<0.05)。 ESE手术出血率为5.8%(5/86),其中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延迟性出血4例;其中3例为中度危险者,2例为高度危险者。穿孔率为10.5%(9/86),其中5例为中度危险者,4例为高度危险者。术后复发率为5.8%(5/86),其中4例为中度危险者,1例为高度危险者。结论 ESE治疗胃GIST安全而有效;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可能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

  • 不同治疗方法对63例小肠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

    作者:刘立成;刘雅刚;吴欣;陈凛;徐文通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0切除的55例患者分为R0切除加服药组(13例)和R0切除未服药组(42例),肿瘤未获R0切除的8例患者分为非R0切除加服药组(7例)和非R0切除未服药组(1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3~120)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94%和80%。R0切除加服药组、R0切除未服药组、非R0切除加服药组患者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4、24和23月;术后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97%和83%,3年PFS分别为100%、45%和83%,5年PFS分别为100%、28%和42%,R0切除加服药组PFS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均P<0.05);而非R0切除亦未服药的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亡。获R0切除的55例患者16例肿瘤复发,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43%和58%。其中局部复发8例,肝脏复发3例,广泛复发5例;分别予以单纯伊马替尼治疗、手术加伊马替尼治疗以及伊马替尼加介入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5月、92.5月和48月;主动放弃治疗的1例17月后死亡。结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 山东省胃肠间质瘤多中心回顾性调查

    作者:宁亮;晏玮;张孟来;公红磊;戴勇;姜立新;林惠忠;张东峰;周岩冰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 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01)。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0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 61例直肠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作者:伍小军;姜武;张荣欣;丁培荣;陈功;卢震海;李力人;方淯靖;王福龙;孔令亨;林俊忠;潘志忠;万德森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 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P=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 异位胰腺误诊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屠霖;徐佳;曹晖

    目的:提高对异位胰腺与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4例术前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而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9例,女5例,年龄26~69岁。其中8例有上腹隐痛不适症状,2例为肠梗阻表现,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病变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空肠;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异位胰腺,其中10例以胰腺腺泡和胰腺导管混合存在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平滑肌组织以及少量胃黏膜组织;3例以胰腺腺泡为主;1例以胰腺导管及平滑肌为主。随访时间为(26.5±5.1)月,均无复发和死亡者。结论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术前辅助检查手段,易与胃肠间质瘤混淆。手术切除是治愈异位胰腺的唯一有效手段,而术后病理是鉴别两种疾病可靠的诊断方法。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作者: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既往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1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随后的2年里,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于该共识,多次组织专家讨论,根据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广泛征求意见,由此形成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现予公布。

  • 关于我刊论文投稿的相关声明

    作者:

    近来,许多作者和读者反映,通过百度搜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网址,见到了许多“眼花缭乱”的投稿信息,甚至出现了“代写包发”、“协议发表”等网站。在此,我刊发出严正声明,我刊没有、未来也不可能与任何“论文公司”签定这样的发表协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坚持同行评议及三审定稿制度,对每篇稿件都秉持公正、公平的学术评审机制,对一些论文公司“代写”、“包发”等不良学术乱象坚决抵制。

  • 应进一步关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

    作者:

    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发展,我刊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组织了两期“胃肠间质瘤”重点期,受到了专业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为此,我们又策划和组织了本期的的相关选题,请专家们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论述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 规范胃肠间质瘤中文命名的建议

    作者:叶颖江;沈琳;王杉

    胃肠间质瘤作为独立的一类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近10年来,国内学者也加大了对其研究的力度。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该疾病的命名仍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规范此类疾病的命名,有利于日后临床诊断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