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胃癌浸润食管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何裕隆;李玉明;郑章清;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食管病例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和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 1994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外科治疗 693例胃癌患者发生食管侵犯 6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各站淋巴结转移率;比较经上腹部正中切口和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两组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析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各种因素.结果全组根治性切除率 85.7%,联合脏器切除 25例( 39.7%).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73.0%,其中腹腔内转移率为 73.0%;胸腔内转移率为 12.7%.经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者 35例,左侧胸腹联合切口手术者 28例;前者 5年累计生存率为 18%, 后者为 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脏器切除组 5年累计生存率 16%. Logistic分析:年龄、组织学分类,肿瘤直径、 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胸腔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胃癌侵犯食管应在腹腔淋巴结彻底清扫基础上清扫胸腔和膈肌上、下淋巴结;选择左侧胸腹联合切口可以提高根治率和 5年生存率.

  • 胃癌细胞周期G1/S转换期基因表达谱的分析

    作者:兰斌;刘炳亚;张济;王侃侃;陈雪华;朱正纲

    目的检测胃癌细胞在 DNA合成前期 /DNA合成期 (G1/S)交界点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胃癌细胞由 G1期进入 S期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胸腺嘧啶核苷( thymidine)-偌考达唑 (nocodazole)及双胸腺嘧啶核苷 (double thymidine)法分别阻断胃癌细胞株 (MKN45)于 DNA合成后期 /有丝分裂期 (G2/M)及 G1/S交接点释放后收集标本,应用 Cdna微阵列基因芯片检测细胞周期中 G1早期、 G1末期、 S早期及 S晚期的基因表达谱,专业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测到 4个时间点均可信的 2001个基因,其中 959个基因出现上调或下调. 147个基因在 G1末期出现上调,其功能涉及 DNA代谢、转录与翻译、翻译后修饰、泛素化、信号转导等 ,这些过程在不同环节上影响细胞周期.结论多基因参与胃癌细胞周期 G1期至 S期的转换,且为其转换所必需,部分参与以上过程的基因与胃癌过度增殖有关.

  • 高支链氨基酸配方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术后疲劳的影响

    作者:吴丹;楼健颖;何伯坤;刘桂杰;林汉庭

    目的探讨高支链氨基酸( BCAA)配方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和术后疲劳( POF)的影响.方法将 40例消化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静脉营养 1周,研究组给予高 BCAA配方,对照组给予普通复合氨基酸,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疲劳评分和氮平衡测定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营养指标的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第 4、 5、 6天及累计疲劳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先于对照组 2 d恢复正氮平衡,累计氮平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 1天相比,术后第 7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上升幅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视黄醇结合蛋白上升幅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04).结论高 BCAA配方营养支持可降低术后疲劳程度, 具有更佳节氮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生长激素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杨小冬;刘福坤;许哲;黎介寿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受体 (GH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了解生长激素 (GH)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IHC)测定 10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其附近正常黏膜中 GHR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 Ki- 67表达.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黏膜 GH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肿瘤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中 GHR表达( 81%)明显高于正常黏膜( 68%), GHR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相关( P=0.047、 P=0.003和 P=0.017),并与肿瘤增殖相关( P< 0.001).结论 GH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提示 GHR的表达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结直肠癌患者应用 GH应慎重.

  •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揭志刚;谢小平;秦克旺;刘逸;李正荣;戴安邦;姚育修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 2003年间 41例 GIST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及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及手术的切除程度与该病预后的关系.结果 GIST患者的病理切片中 CD117、 CD34和波形蛋白 (vimentin)的表达比较高,分别为 92.7%、 82.9%和 78.0%.生长在小肠的 GIST比生长在胃和结直肠者预后差( P< 0.05); 肿瘤直径大于 5 cm患者的预后较小于或等于 5 cm的差 (3年生存率为 54%比 72%, P< 0.05); 核分裂大于 5/50HPF者预后较小于或等于 5/50HPF者差( P< 0.05);行不完全性切除手术者比行完全性切除者预后差( P< 0.05).结论完全性手术切除肿瘤能明显提高 GIST患者的预后.生长在小肠的肿瘤、肿瘤直径大于 5 cm和核分裂大于 5/50HPF是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

  • 复方角菜酸酯对直肠黏膜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王振军;赵博;韩炜;汤秀英;杨新庆;黄莚庭

    目的研究复方角菜酸酯对大鼠直肠黏膜急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 3%乙酸制作 240只 SD大鼠直肠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每只经肛门置入复方角菜酸酯栓 20 mg, 2/d,对照组不用药;之后,每组分别在 30 min和 24、 72、 120 h各处死 30只大鼠.观察直肠黏膜损伤和病理变化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该药对 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白介素 8( IL- 8)、金属基质蛋白酶 9( MMP9)、缺氧诱导因子( HIF- 1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用药后 24、 72、 120 h,实验组大鼠直肠黏膜损伤计分和充血、水肿、腺体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病理现象明显较对照组轻,修复速度较对照组快,且没有明显的瘢痕形成.损伤后 24 h,实验组 MMP9、 VEGF的表达显著降低,损伤后 72、 120 h, 6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角菜酸酯栓可明显减轻 3%乙酸造成的直肠黏膜损伤,促进损伤愈合,且能减轻瘢痕形成;其降低 MMP9、 VEGF、 IL- 8、 PCNA、 iNOS、 HIF- 1α基因的表达,是直肠黏膜保护机制之一.

  • 不同胃癌细胞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与腹膜转移潜能相关的体外研究

    作者:丁友成;朱正纲;刘炳亚;纪玉宝;陈雪华;张奕;于颖彦;林言箴

    目的比较不同胃癌细胞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表达及其活性与腹膜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采用 ELISA和 Western印迹方法,比较不同胃癌细胞系 uPA表达的差异,并测定其活性.在 24孔培养板或 Boyden小室中与生长良好的间皮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与间皮细胞黏附的胃癌细胞,而用 MTT法评估胃癌细胞在间皮细胞间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 4株胃癌细胞( AGS、 SGC7901、 MKN45和 MKN28)的 uPA表达以 SGC7901高, uPA活性以 MKN45高, AGS两者皆低. MKN45的黏附能力明显强于 MKN28(P< 0.05)、 SGC7901(P< 0.05)和 AGS(P< 0.01),但其迁移和侵袭能力与 SGC7901和 MKN2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 AGS在 3方面均明显弱于其他 3株细胞.结论 4株胃癌细胞 uPA表达量及其活性差异较大,并且与其腹膜转移潜能呈正相关.

  • 膜表达热休克蛋白70的肠癌瘤苗抗肿瘤治疗作用研究

    作者:黄常新;余海;杨关根;王青青;沈芬平;李达;曹雪涛

    目的研制膜表达热休克蛋白( HSP) 70瘤苗并研究其抗肿瘤治疗作用.方法以膜表达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 pDisplay- mbHSP70转染肠癌细胞株 CT26.用 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扩增并制备瘤苗.观察瘤苗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刺激效应;在 BALB/c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中观察瘤苗的抗肿瘤治疗作用;并检测实验鼠的自然杀伤细胞 (NK)和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 (CTL)活性.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均证明,大量 HSP70表达并结合在肠癌瘤苗细胞膜表面.比较对照,胞浆表达 HSP70瘤苗显示出较高的鼠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效应,较强的瘤体生长抑制,并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延长;而膜表达 HSP70瘤苗比胞浆表达者有着更高的淋巴增殖刺激效应,更强的瘤体生长抑制作用,并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结论 HSP70表达并结合在细胞膜表面的肠癌细胞瘤苗对结直肠癌 CT26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治疗作用.

  • 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高平;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郑雪莲;高宏凯

    目的检测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 3( PRL- 3) mRNA在结直肠癌 (CR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 CRC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半定量 PCR测定 46例 CRC组织及其对应正常黏膜、 6例结直肠腺瘤( CRA)及其对应正常黏膜以及 18例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 PRL- 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单链多态性分析法( PCR- SSCP)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6例 CRC中 PRL- 3基因表达量较相应正常黏膜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0.7比 0.4± 0.1, P< 0.01); 6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与对应的正常黏膜中 PRL- 3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6± 0.3比 0.5± 0.2, P >0.05); 12例淋巴结转移灶和 6例肝转移灶 PRL- 3基因表达量分别为 2.1± 0.8和 3.3± 1.0,显著高于原发癌肿、正常黏膜、阴性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 P< 0.01). PRL- 3基因表达水平与 CRC 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关( P< 0.05),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 P >0.05). PCR- SSCP分析发现, 6例肝转移灶中有 1例出现异常泳动条带.结论 PRL- 3基因在 CR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基因表达上调和基因突变共同实现的.

  • 抑癌基因VHL治疗实体肿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学英;王建立;唐波;刘凤军;乔海泉;姜洪池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 VHL治疗 EL- 4实体肿瘤的效果.方法皮下注射 EL- 4淋巴瘤细胞建立 C57BL/6小鼠实体肿瘤模型.当肿瘤生长至直径分别为 0.1 cm和 0.4 cm时,将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6只.治疗组瘤体内采用脂质体法注射 pcDNA3- VHL基因,对照组注射空载体,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和 (或 )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 VHL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缺氧诱导因子- 1α (HIF- 1α )、抗凋亡因子 (bcl- 2)在瘤组织内的表达,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 (MVD); TUNEL法测定肿瘤的凋亡指数 (AI).结果 VHL基因治疗能够根除小的肿瘤 (直径 0.1 cm),但只能减慢而不能消除较大肿瘤 (直径 0.4 cm)的生长.治疗组 VHL基因在瘤组织内高表达, VEGF、 HIF- 1α和 Bcl- 2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MVD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AI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VHL基因疗法对小鼠 EL- 4实体肿瘤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Survivin转录变异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孟化;戴德坚;陆才德

    目的研究 survivin各转录变异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 PCR技术,对 77例胃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正常胃黏膜的成对标本进行 mRNA定量检测.结果在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野生型 survivin、 survivin- 2B与 survivin-△ Ex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量( P< 0.01).在胃癌组织中, survivin的表达率为 100%( 77/77), survivin- 2B的表达率为 79.8%( 61/77), survivin-△ Ex3的表达率为 64.9%( 50/77). Survivin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 P< 0.01).结论 Survivin的 3个转录变异体中,野生型 survivin对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 胃肠减压在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后应用的必要性评价

    作者:雷文章;赵高平;李卡;程中;王天才

    目的评价术后应用胃肠减压在下消化道手术中的必要性.方法将 368例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后胃肠减压组与术后无胃肠减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减压组术后每天胃液量 10~ 520 ml,第 1天低于术后第 2、 3天.术前、术后平均腹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术前腹围均小于术后( P< 0.001).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减压组并发症发生率 (28 0% )明显高于无减压组( 8.2% ), P< 0.001, 其中咽喉炎发病率达 23.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手术后不置胃肠减压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食管癌切除术后不同重建途径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方文涛;陈文虎;范利民;曹克俭;陈勇;蒋勇

    目的了解食管癌切除术后经不同径路重建,发生吻合口瘘的情况;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后,经胸骨后胃代食管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1105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 229例经左胸行胸内吻合 (A组 ), 716例经右胸食管床胃代食管行颈部吻合 (B组 ), 160例予以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经胸骨后行颈部吻合 (C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径路的 3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情况.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 A组 5/229( 2.2%)、 B组 85/716( 11.9%)、 C组 31/160( 19.4%), C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 A、 B组( P< 0.01和 P< 0.05).比较 C组不同重建方式吻合口瘘发生率显示,手工吻合与器械吻合( 22.2%与 11.6%, P=0.133)、全胃重建与管状胃重建( 25%与 15.6%, P=0.146)间吻合口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延长胃肠减压管留置时间至术后 7 d,吻合口瘘发生率由 23.3%降至 9.1%( P< 0.05).结论胸骨后胃代食管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前纵隔内的胃体受压、冲击吻合口所致;通过延长胃肠减压管留置时间能有效减少瘘的发生.

  • 动态磁共振成像与盆腔器官造影术诊断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毅;龚水根;张伟国;刘宝华;张连阳

    目的采用盆底动态 MRI与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比研究女性盆底功能失调,寻找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佳影像学检查模式.方法对 30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分别行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膀胱尿道造影加腹膜腔造影加阴道造影加排粪造影)和盆底动态 MRI检查,比较两种影像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盆底动态 MRI与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评价膀胱颈膨出的诊断符合率为 100%,其次依次是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 95.2%),盆底陷窝疝( 86.7%)和子宫颈脱垂( 85.7%).但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检出 12例直肠膨出和直肠黏膜脱垂或套叠 28例( 93.3%),而盆底动态 MRI仅检出 6例( 50.0%)直肠膨出.盆底动态 MRI的平均检查时间是( 16± 3) min.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为( 34± 9) min( P< 0.01).结论盆底动态 MRI结合排粪造影术是全面评价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佳影像学检查模式.

  • 小肠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白月奎;邵永孚;石素胜;高燕宁;孙耘田;万玉良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复阅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诊断;两点取材构建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CD117、 CD34、 SMA、 Desmin、 S- 100、 Ki- 67、 P53及 bcl- 2蛋白等 8种抗体表达;单因素分析各变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8.3%、 69.7%、 50.9%.单因素分析,患者预后仅与肿瘤大小及性别有关 (P< 0.05).结论对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应加以关注,小肠间质瘤直径大于 5 cm,应高度警惕其复发转移.

  • 胃癌术后膳食纤维和早期肠内营养与消化道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刘俊;夏强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膳食纤维和早期肠内营养 (EN)与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把 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能全素组和能全素加膳食纤维组,经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 EN),观察两组 EN常见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P >0 05).两组患者的术后腹胀、腹泻的发生率相似,均 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例能全素加膳食纤维组患者因吻合口水肿、输入袢不完全性梗阻而发生恶心、呕吐, 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和呕吐.结论胃癌术后的早期膳食纤维 EN并不增加 EN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 黏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抗反流的食管动力学研究

    作者:邱社祥;毛跃;蔡辉华;邹育培;杨殿才

    目的寻找一种实用有效的抗反流食管胃吻合术式.方法将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 464例随机分为黏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组( A组, 175例)、器械食管胃吻合术组( B组, 151例)和单纯手工缝合食管胃一层吻合术组( C组, 138例).应用同位素测定胃食管反流指数和 24 h监测 Ph值,进行 3组间的食管运动功能比较.结果同位素测定胃食管反流指数显示, A组反流阳性率为 0, B组为 33.3%, C组为 6.7%.食管运动功能及 24 h监测 Ph显示, A组检测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值, B、 C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黏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式具有优异的抗反流功能,并能有效地防止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 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和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作者:杨晓东;汪建平;康嘉保;陈朝文;曹金铎;姚礼庆;杨新庆

    目的研究复方角菜酸酯乳膏治疗痔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复方角菜酸酯栓剂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对比的研究方法,将 252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和复方角菜酸酯栓剂,在用药后 30 min至 6 d量化评价两组疼痛、出血、水肿、脱出等情况.结果用药后在疼痛以外的其他症状改善方面,两组疗效均显著,有效率分别为 87.3%和 94.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在各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平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在用药后 30 min和 3 h,止痛起效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治疗组在 30 min和 3 h总起效患者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 P< 0.01).用药期间,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用于混合痔的治疗,在缓解疼痛和起效时间上有优势;在改善疼痛以外的症状方面,与复方角菜酸酯栓相似.

  • Dieulafoy病的微创诊治

    作者:冯家宁;陈小伍;戎祯祥

    目的探讨 Dieulafoy病的微创诊治方法.方法分 2个阶段回顾性分析 1993至 2003年收治的 20例 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阶段( 1993至 1995年) 4例均误诊,采用传统的剖腹切开胃体探查, 2例盲目进行胃大部切除术, 1例剖腹探查 4次, 1例死亡.第二阶段( 1996至 2003年) 16例,内镜确诊率 100%,内镜临时止血率 93.8%( 15/16),内镜硬化治疗持久止血率达 91.7%( 11/12).联合术中胃镜指示病灶,行胃壁楔形切除 5例, 2例使用腹腔镜技术,均治愈.结论内镜是 Dieulafoy病诊断及治疗的首选,若内镜下止血失败,应及时中转手术,联合术中内镜、腹腔镜治疗,手术简单、微创,疗效可靠.

  • 非手术疗法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

    作者:陈良斌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非手术疗法.方法总结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而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 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 11.5%. 13例 (86.7% )经非手术综合治疗治愈; 1例行横结肠造瘘, 1例改行 miles术.从瘘发生至瘘治愈 6- 42(平均 18) d.结论结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绝大部分可以用非手术疗法治愈.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50例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王炜;王鹏志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 5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镜、 CT检查确诊率分别是 86%、 85%和 67%.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8例,术后 1、 2、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7%、 70%和 32%.十二指肠乳头局部切除术 4例,分别于术后 8~ 10个月复发死亡.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的 6例,术后长存活 19个月.姑息性手术或无法手术者 12例,均于术后 1~ 7个月死亡.结论十二指肠镜检查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确诊率高;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提高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荷包缝合钳代替直线型吻合器行直肠癌低位保肛术

    作者:王崇树;魏寿江;石刚;赵国刚

    目的探讨经济、实用、安全的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方法.方法对 24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要求切除直肠,荷包缝合钳封闭直肠残端,管型直肠吻合器行低位保肛术.结果低位前切除 106例,超低位前切除 117例,结肠肛管吻合术 22例.本组切缘均无肿瘤残留.术后出现吻合口瘘 10例( 4.1%),均经横结肠造瘘后痊愈;尿潴留 16例 (6.5% );手术死亡 1例 (0.4% ).结论用荷包缝合钳代替直线型吻合器行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安全、简便、经济.

  • 成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78例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马玉林;张浩民;赵志;裴建华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AHNE)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1963- 2004年收治的 78例成人 AHNE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 18~ 34岁青壮年居多,占 72%.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腹腔穿刺,本组误诊率 37%.均经手术治疗,根据小肠病变的大小、范围、病理改变,分别选择不同的术式, 40例治愈.死亡率 49%.结论 AHNE一旦确定诊断,或无法与其他外科急腹症相鉴别者应急诊手术治疗.

  • 贲门癌经腹与经胸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智勇;范杨航;章克毅;郑海波;黄建豪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贲门癌的佳径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351例贲门癌患者,经腹切除术 101例(经腹组),经胸切除术 250例(经胸组),比较两组术前高危因素、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经腹组较经胸组术前存在更显著的高危因素( P< 0.01),但两组术后心肺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经腹组发生吻合口瘘 2例 (2.0% ),吻合口狭窄 5例 (5.0% ),吻合口出血 1例 (1.0% ),吻合口残端癌残留 2例 (2.0% );与经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腹入路术后恢复时间较经胸入路者显著缩短( 13比 22 d, P< 0.05).结论经腹入路手术能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肺并发症风险,并不增加吻合口并发症;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 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贵军;杨月卿;杜权;翟瑜

    目的探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寻找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自 1991年 7月至 2004年 5月收治的 12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 ,10例治愈 ,2例死亡.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保守治疗一般可治愈.

  • 摘除法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镇宇;刘敬国

    目的评估摘除法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126例诊断为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摘除法治疗.结果总治愈率为 96.8%,治愈者未出现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大便失禁及局部瘢痕形成和肛门狭窄等现象.结论摘除法治疗单纯性肛瘘可取得满意疗效,并能有效减少手术后遗症.

  •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胃黏膜继发性损害的微生物学变化与治疗

    作者:易秉强;王振军;杨新庆;黄莚庭

    目的探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胃黏膜继发性损害和微生物学变化及治疗.方法 6例患者确诊为急性术后胃瘫综合征后均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继发性损害,对胃液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并行保护胃黏膜和抗菌治疗.结果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后胃(残胃)黏膜出现明显的糜烂和出血点,并伴有菌丛的紊乱和致病菌的生长.通过使用保护胃黏膜、增强胃动力、抑制胃内细菌 /真菌生长的药物后 6例患者均恢复了胃动力.结论急性术后胃瘫综合征存在胃黏膜的继发性损害和微生物学变化;针对性治疗可能有利于恢复.

  • 胃肠胰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后血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

    作者:黄炯强;雷建;郑文博;胡明;叶熹罡

    目的观察胃肠胰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血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 ZnSOD)含量变化,从而探讨乌司他丁的抗损伤机制.方法随机将 120例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与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 1 d及手术后 1、 2、 3 d分别给予乌司他丁 20万 U静脉输注,对照组术后按常规处理.两组术前 1 d及术后第 3天检测 Cu- ZnSOD含量变化.结果对照组手术后 Cu- ZnSOD水平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 Cu- ZnSOD水平下降不明显,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间接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可减轻手术造成的创伤.

  •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泽宇;詹文华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胃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成为可能,其临床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

  • 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术后胃肠道动力紊乱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但会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和降低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尽早预防和及时处理.

  • 经皮内镜下乙状结肠造口

    作者:江志伟;汪志明;丁凯;吴素梅;李宁;黎介寿

    经皮内镜下乙状结肠造口(percuta- neous endoscopic sigmoid colostomy,PEC)在国内尚未有报道.我们于 2004年8月3日对 1例胃癌术后因盆腔种植转移导致直肠低位梗阻的患者,利用 PEC进行姑息性乙状结肠减压,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全直肠系膜切除游离直肠后壁时寻找正确解剖平面的体会

    作者:毕冬松;孙国瑞;靳祖涛;方允治;戴勇;孙靖中;李兆亭

    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已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其技术的关键是在直视下沿脏、壁层筋膜之间的无血管间隙进行锐性分离 [1].但是游离直肠后壁时如何寻找此解剖间隙,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施行了30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在寻找此解剖间隙方面有一点体会,现报告如下.

  • 全国结直肠癌氟尿嘧啶门静脉插管化疗预后分子机制的研究

    作者:赵东兵;邵永孚

    循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定义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循征医学可靠的证据来源是严格设计和实施的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 结肠癌治疗指南

    作者:

    一、术前评估 一旦发现结肠癌时,应迅速进行术前评估和治疗.应在确定外科手术的几个月内行结肠镜检查.术前评估重要的部分是要确保结肠镜检查已经观察到整个结肠及直肠,因为存在有多原发结肠肿瘤.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