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胃癌HER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分析

    作者:刘俊林;李振凯;信芳杰;赵涵;赵伟;高源;胡继霖;张宪样;张茂申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收治的80例胃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和显色原位杂交(CISH)方法检测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HER2蛋白表达(-)51例,(+)12例,(++)12例,(+++)5例,阳性表达率为21.3%(17/80);HER2基因扩增4例,临界扩增3例,基因扩增率为8.8%(7/80).IHC和CISH检测结果呈正相关(P<0.05),两者的符合率为85.0%(68/80).HER2表达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率,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RNA干扰抑制KATO-Ⅲ CD133阳性胃癌细胞CD133基因表达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王守练;俞继卫;蔡成;陆瑞祺;吴巨钢;倪晓春;姜波健

    目的 探讨CD133基因表达被抑制后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克隆球形成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磁珠分选KATO-Ⅲ胃癌细胞中的CD133阳性细胞,将合成的CD133小干扰核糖核酸分子(siRNA)转染至KATO-ⅢCD133阳性胃癌细胞内,使用荧光标记的siRNA (FAM-siRNA)检测转染效率,通过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CD133基因表达的沉默效果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E-cadherin、Snail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采用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单克隆球形成实验和CCK-8等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克隆球形成能力及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结果 转染24 h后,转染效率可达到(87.7±8.1)%.干扰组CD13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转染24、48和72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均得到显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72 h,干扰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较阴性对照组降低了(52.1±8.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细胞侵袭数减少[(41.7±6.0)比(130.3±11.0),P<0.05],克隆球形成率降低[(24.3±4.3)%比(45.1±6.4)%,P<0.01],Snail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1),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增高(P<0.01).干扰组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显著增强,5-FU对干扰组细胞的抑制率为(62.4±3.3)%,较阴性对照组的(21.5±2.2)%增加(P<0.01).结论 CD133基因在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克隆球形成和化疗抵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胃癌干细胞新型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关键词: 胃肿瘤 干细胞 RNAi CD133
  • 全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甲明;刘晶晶;文大成;房学东

    目的 探讨全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全腔镜下吻合(36例,全腔镜吻合组)与小切口辅助吻合(47例,小切口辅助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小切口辅助组切口长度为(7.1±0.9) cm,全腔镜吻合组为(2.6±0.4) cm.小切口辅助组吻合时间为(70.9±9.0) min,全腔镜吻合组为(29.1±4.9) min.术后小切口辅助组中度疼痛者6例,余41例为重度疼痛;全腔镜吻合组中度疼痛者29例,余7例为重度疼痛.小切口辅助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全腔镜吻合组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全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与小切口辅助吻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和疼痛感减轻等优势.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多方位集束治疗

    作者:王大广;张洋;何亮;陈岩;于金海;孙璇;王立新;所剑

    目的 探讨多方位集束治疗策略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的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多方位集束治疗者13例(治疗组),采用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者1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d好转率分别为76.9%(10/13)和44.4%(8/18),7d治愈率分别92.3%(12/13)和77.8%(1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2.3±1.5)d比(4.7±1.9)d]、肛门排气时间[(2.9±2.4)d比(5.1±3.7)d]、排粪时间[(3.5±2.7)d比(6.2±2.8)d]、腹胀消失时间[(4.6±2.3)d比(9.1±3.4)d]、开始经口进食时间[(5.9±1.8)d比(10.2±2.7)d]、腹部CT肠管改善时间[(6.6±3.5)d比(11.4±9.6)d]以及从治疗开始至出院时间[(7.3±2.9)d比(14.8±11.2)d]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方位集束治疗策略可有效缩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结直肠癌组织5-脂氧合酶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李月春;王东霞;李菜诗;叶镇彭;吴志明;陈建华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5-脂氧合酶(5-LOX)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5-LOX的表达,分析5-LOX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5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5-LOX表达阳性者38例(73.1%).5-LOX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组[87.8%(36/41)]高于无转移组[18.2%(2/11),P<0.05],浸润较深组[T3~T4,81.1%(30/37)]高于浸润较浅组[T1~T2,53.3%(8/15),P<0.05];Ⅲ、Ⅳ期组[79.5%(31/39)]高于Ⅰ、Ⅱ期组[53.8%(7/13),P<0.05];低分化和未分化组[100%(24/24)]高于高、中分化组[50.0%(14/28),P<0.05];而肿瘤大小、脉管侵犯、腹膜转移与5-LOX阳性表达率无关.结论 5-LOX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淋巴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

  • 胸段食管鳞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王喆歆;茅腾;郭旭峰;方文涛

    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大多已为中晚期,第七版UICC食管癌新分期Ⅲ期以上肿瘤单纯手术切除往往疗效不满意,系统性的多学科治疗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前同期放化疗是为有效的诱导治疗方式,可使肿瘤降期并提高根治性切除率;针对食管鳞癌中常见的多组、多野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诱导化疗不失为可行的选择.对于已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肿瘤,术后辅助放疗或有助于弥补手术清扫范围的不足以加强局控;术后辅助化疗的作用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胸段食管鳞癌与西方国家常见的食管下段腺癌有本质的不同,需要积累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形成适合我国食管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模式.

  • 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以提高食管癌的远期疗效

    作者:陈克能

    食管鳞癌是我国常见病,手术是食管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单一手术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旨在改善远期生存的围手术期治疗受到重视,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可在术前行诱导治疗,也可在术后行补充治疗.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认为术前治疗于术后治疗,放化疗好于单一化疗或放疗.因此,术前诱导放化疗是改善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的标准治疗手段与研究方向.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于振涛

    前哨淋巴结(SLN)是原发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时首先累及到的淋巴结,SLN导航手术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证实.近年来,在胃肠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然而,与其他肿瘤相比,由于食管癌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和淋巴引流途径,SLN在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存在较大争议.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SLN微转移的检测对食管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论述近年来SLN活检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并阐述其临床意义.

  • 十二指肠破裂浆肌瓣修补术后浆肌瓣下包裹性积液一例

    作者:郑军;姚周佳;斯友光;黄海江

    患者男,36岁,因"上腹部刀刺伤1h"于2009年2月1日急诊入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积血;下腔静脉贯通伤,裂口长3 cm;十二指肠水平段距屈氏韧带8 cm处贯穿伤;空肠断裂,并有两处破裂口.遂行下腔静脉修补术加空肠部分切除术加十二指肠修补术加空肠造瘘术.因考虑十二指肠贯穿伤,前后壁裂口超过周径1/2,肠壁水肿明显,同时合并下腔静脉损伤,修补血管时需游离较多周围组织,影响破裂处肠管血供,故修补十二指肠时予外包带蒂空肠浆肌瓣以加强.取5 cm长带蒂空肠段,对系膜缘切开,电刀烧灼破坏黏膜层,制成浆肌瓣,外包于破损十二指肠管外,涂以纤维蛋白胶,四周间断缝合固定.

    关键词: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在代谢外科手术治疗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郑志海;王小坤;朱恒梁;郑晓风;蒋飞照

    目前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方式之一,但对于其治疗机制仍然还不明确.很多试验证明,糖尿病外科手术以后,解剖生理结构的改变导致了与代谢有关胃肠道分泌的激素和神经肽类分子水平的明显变化,这些分子在功能上与葡萄糖代谢、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其在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而GLP-1必须与GLP-1受体(GLP-1 receptor GLP-1R)结合后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本文就GLP-1及其受体在代谢外科手术治疗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邱强;曹家庆;俞景奎

    近年来,胃癌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治疗备受外科医师的关注.早期经口进食是影响胃肠道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术后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1].本研究前瞻性比较了胃癌根治术后早期经口进食(early oral feeding,EOF)与传统进食(traditional feeding,TF)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旨在探讨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 直肠前突与出口梗阻型便秘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福;万亮;龙惠珍;刘英超;钟继红;郑华君;江向红;胡裕耀;毛捷鸿

    一般认为,直肠前突的解剖结构性改变是常见的便秘原因[1].应用外科手术解决直肠前突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表明,术后复发令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2].本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在浙江中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便秘专科门诊就诊的44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直肠前突与便秘类型的关系,从而为直肠前突和便秘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再手术原因及防治探讨

    作者:姜宝飞;于仁;陶国全;王海啸;朱墨;葛恒发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已开展10余年,其遵循TME的原则,并且淋巴结清扫效果与开腹手术一致[1].但是,少数患者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因各种并发症需再次手术,这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共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再手术15例,本文分析该组病例资料,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及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 软质探针在高位肛瘘瘘管探查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平;杜金林;戴志慧;韩越俊

    高位肛瘘术后愈合时间长,复发率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治疗高位肛瘘的常用术式是肛瘘切开挂线术,而准确寻找内口和完整切开瘘管是手术的关键[1-2].本研究旨在探讨软质探针在高位肛瘘瘘管探查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浙江大学金华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在2009年11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99例,按住院号的单双号将本组病例分为传统的肛瘘切开挂线术组(传统组,48例)和应用软质探针的肛瘘切开挂线术组(改进组,51例).两组基本资料经检验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 全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推广之路

    作者:毛友生;赫捷;薛奇;邵康;苏凯;李宁;谭锋维;周佳

    我国食管癌的临床诊治一直以来以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或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实施,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诊治标准.由于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国整体规范化诊治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少和各地诊治方案各不相同,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30%~40%.本文总结了自本世纪初逐步开展的系列食管癌巡讲学术推广活动及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的编写与解读历程,并对其在食管癌诊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述.

  •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

    作者:傅剑华

    局部晚期食管癌单纯手术治疗预后较差,新辅助放化疗并手术治疗的方案可明显延长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目前,该治疗方案已成为欧美国家及我国对局部晚期食管癌进行规范化治疗的指南.然而,由于只有经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病理缓解的患者可从中获益,治疗无反应的患者预后可能比单纯手术更差.因此,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区分优势人群和耐受人群,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极为重要.分子标记物用于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研究前景广阔,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导局部晚期食管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决策.

  • 病理N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郭旭峰;茅腾;吉春宇;谷志涛;陈文虎;方文涛

    目的 探讨病理N1(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N1期的9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术后3年内有52例(54.7%)出现复发转移,其中局域性复发42例(44.2%),血行转移10例(1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RR=3.604,P=0.027)、淋巴结转移组数(RR=4.834,P=0.009)、淋巴结转移野数(RR=5.689,P=0.003)及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RR=1.594,P=0.048)是影响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对于术前临床评估为多组或多野淋巴结转移者,诱导治疗或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红霉素对食管癌术后胃电活动与排空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俊峰;刘成军;石志华;刘新波;姜涛;王福顺;曹富民;李保庆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红霉素对胃电图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将30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后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胃电图和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试验组术后于检查前1周开始口服红霉素0.25 g/次,每日3次.结果 术后患者胃电图平均振幅、主频以及正常慢波百分比较术前均降低,术后1个月,试验组各参数均已达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术后1年才达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患者胃排空明显延缓,术后12个月试验组半量胃排空时间达到术前水平(P>0.05),而对照组远未达到术前正常水平(P<0.01).结论 红霉素促进食管癌术后胃电活动和胃排空功能的恢复.胃排空恢复迟于胃电活动的恢复可能与胃壁的缺血、水肿有关.

  • 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引发脓胸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对策

    作者:胡崇明;周福有;耿明飞;付东宏;师晓天

    目的 探讨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导致脓胸的发生特点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河南省安阳肿瘤医院胸外科施行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共计3342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其中左颈左胸二切口2248例(左颈左胸术组),右胸三切口1094例(右胸术组).术后共计发生颈部吻合口瘘237例(7.1%,237/3342),左颈左胸术组152例(6.8%),右胸术组85例(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19例患者引致脓胸(8.0%,19/237),左颈左胸术组3例(2.0%),右胸术组16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胸发生在3d以内者14例(73.7%,14/19).19例脓胸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行胸腔闭式引流,经鼻腔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或通过空肠造瘘管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辅以肠外营养支持及抗炎对症治疗.终治愈16例,死亡3例.结论 右侧开胸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易导致脓胸.充分引流及良好的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点.

  •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作者:柳硕岩;陈啸风;王枫;郑庆丰;王健键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11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5例)和肠外营养组(15例).两组于术前3d至术后8d期间分别给予肠内营养素(安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每日动态监测血糖;术前1d和术后8d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营养支持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均较为满意:3餐前手指末梢血糖为5.0~9.0 mmol/L,3餐后2h手指末梢血糖为7.0~10.0 mmol/L,晚10时和凌晨3时的血糖波动于4.0~8.0 mmol/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小于3.5 mmol/L).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2.4±15.7)h,明显快于肠外营养组的(90.8±22.4) h(P<0.01).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650.8±45.8)元,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16.5±152.6)元(P<0.01).结论 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在有效调控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营养支持的费用.

  • 术前放化疗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胡荣贵;傅剑华;罗孔嘉;张旭;杨弘;刘孟忠;刘慧;李群;胡永红

    目的 探讨术前放化疗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2-2013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术前同期放化疗并手术治疗的63例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及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放化疗前后肺功能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放化疗后,63例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较治疗前明显降低(83.7±17.7比96.4±17.8,P<0.01),而其他肺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4.9%(22/63),其中肺炎19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术前肺弥散功能正常者(DLco%大于或等于80)和异常者(DLco%小于80),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7%(11/37)比41.7%(10/24),P=0.338].放疗后DLco%明显下降者(DLco%下降大于或等于15%)和无明显下降者(DLco%下降小于15%),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1.6%(6/19)比37.8%(14/37),P=0.664].结论 术前放化疗会降低食管癌患者肺弥散功能,但并不损伤肺通气功能,亦不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 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83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楚;王群;蒋伟;刘愉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摘除食管平滑肌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2年8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肿瘤直径为0.8~12.0(平均3.3)cm,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 cm者22例.结果 3例患者术中发现食管黏膜破裂,其中2例于胸腔镜下行食管黏膜修补,另1例中转开胸修补.全组手术时间40~300(平均83.0)min,术中出血20~150(平均52.4)ml,术后住院时间3~50(平均5.8)d.术后1例患者出现食管瘘,经胸腔引流保守治疗治愈.80例(96.4%)患者获2~117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消失,未见肿瘤复发、食管憩室及食管狭窄等发生.结论 胸腔镜下摘除食管平滑肌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并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对于大于5 cm的食管平滑肌瘤,胸腔镜下摘除也是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但应在具有一定胸腔镜手术经验的中心开展.

  • Ⅰ型食管闭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作者:关茜思;余家康;钟微;李乐;王勇;何秋明;李瑞琼

    目的 分析Ⅰ型食管闭锁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长期生活质量,以探讨其佳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2例Ⅰ型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6例患儿家属放弃手术治疗,其余16例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食管造影所判断的两盲端距离选择手术方式.2例于出生后即行一期近、远端食管端端吻合术;14例出生后行颈部食管造瘘和胃造瘘,其中8例完成二期胃管(胃)代食管吻合术,另有6例尚在等待二期手术.对上述行根治手术的10例患儿进行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营养状况及神经发育情况评估.结果 10例根治手术患儿术后近期并发症:胸腔积液1例,吻合口瘘4例,倾倒综合征1例,吻合口狭窄1例;远期并发症:食管狭窄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3例.术后随访2~62月,其中2例于随访2年后失访.按年龄别体质量,8例获随访的患儿中2例营养情况正常,5例存在轻度营养不良,1例存在中度营养不良;神经发育进程明显迟于正常儿童.结论 根据食管两侧盲端的距离来选择Ⅰ型食管闭锁的合理治疗方式,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活质量.

  • 调强放疗并同步化疗与单纯调强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吉福志;朱卫国;于长华;陶光州;潘鹏;周锡垒;李涛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联合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化疗(IMRT-TP)与单纯IMRT治疗Ⅱ~Ⅲ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入组2004年9月至2008年4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0例Ⅱ~Ⅲ期食管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MRT组(85例)和IMRT-TP组(8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6 MV-X线全程实施调强放疗,IMRT-TP组放疗剂量为60 Gy/30次,IMRT组放疗剂量为66 Gy/30次,IMRT-TP组同步进行2个周期TP方案(多西他赛加顺铂)化疗.结果 IMRT-TP组有10例患者中途退出研究,终IMRT-TP组入组75例,IMRT组入组85例.5例患者(3.1%,IMRT-TP组3例,IMRT组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5.5月.与IMRT组相比,IMRT-TP组总复发率[69.3%(52/75)比84.7%(72/85),P=0.020]和局部复发率[50.7%(38/75)比67.1%(57/85),P=0.035]明显降低,5年总生存率(29.3%和15.3%,P=0.031)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24.0%和10.6%,P=0.015)明显增高,但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54.7%(41/75)比4.7%(4/85),P=0.000].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化疗较单纯调强放疗能明显降低Ⅱ~Ⅲ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提高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但不良反应也会明显增加.

  • 青年人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张冬坤;苏晓东;张旭;张兰军;胡祎;戎铁华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中老年人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71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17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599例大于45岁(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除肿瘤分期外,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青年组Ⅲ期患者所占比例为47.9%(56/117),明显高于中老年组的33.6%(201/599,P=0.010).但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的预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36.0%比33.8%,10年生存率:29.2%比25.0%,P=0.41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不是食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160,RR=1.187,95%CI:0.935~1.506).结论 尽管青年人食管癌的病理分期较晚,但其预后与中老年人并无明显差异.

  • 淋巴结转移率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张洪典;马钊;唐鹏;段晓峰;任鹏;岳杰;于振涛

    目的 比较AJCC/UICC胃癌淋巴结(pN)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率(MLR)分期及以其为基础的TNM与TRM分期系统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414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pN、MLR与送检淋巴结数3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检验pN、MLR、TNM及TRM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它们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414例患者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17(4~71)枚/例,中位转移淋巴结数目4(0~67)枚/例.阳性淋巴结数与淋巴结清扫数目呈正相关(P<0.01),MLR与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pN和MLR均可单独作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且MLR的相对危险度(HR)值高于pN(1.573比1.382);但当pN与MLR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时,MLR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1),而pN不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5).MLR和pN预测患者预后所对应的AUC分别为0.726和0.714,TRM分期和TNM分期所对应的AUC分别为0.747和0.7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LR是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MLR及以其为基础的TRM分期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或优于pN及以其为基础的TNM分期.

  • RNA干扰畸胎瘤源性生长因子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郑庆丰;柳硕岩;王海燕;王枫;王镇;陈啸风;王健键;应敏刚;郑雄伟

    目的 探讨RNA干扰畸胎瘤源性生长因子(PCDGF)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PCDGF-shRNA的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应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PCD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和Boyden小室法检测转染后Eca-109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转染组PCD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其他组下调.转染24、48和72 h转染组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抑制率分别为20.4%、21.1%和20.9%,其细胞增殖活性较未转染组、阴性质粒组和脂质体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未转染组、阴性质粒组、脂质体组和转染组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118.8±12.0、100.8±9.0、114.3±4.7和53.5±16.3,转染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P=0.002).结论 RNA干扰PCDGF基因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及侵袭能力,PCDGF基因可能成为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跃军;邹求益;朱广;汤轶;吴冠宇;刘哲亮;肖高明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 食管微创解剖特点在食管癌三野清扫中的应用

    作者:郑浩胜;傅俊惠;杜泽森;郑春鹏;李卓毅;李佳杰

    目的 探讨食管及其周围结构的微创解剖特点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间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根据食管系膜的微创解剖学特点选择恰当的操作平面;胸腔镜下以奇静脉为界,将操作空间分为上、下食管三角;胰腺是腹腔镜下胃游离的关键解剖标志,胰周间隙是腹腔镜手术和天然外科平面;椎前筋膜是颈部清扫的底面,两侧则以颈动脉鞘为界.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220~320(平均251.6)min,术中出血量为40~320(平均105.6)ml.共清扫淋巴结1949枚,每例13~46(平均29.1)枚,其中胸区淋巴结平均15.1枚/例,腹区8.2枚/例,颈区5.8枚/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14(平均8.2)月,随访率98.5%(66/67),受访患者均存活,出现反流性食管炎10例,吻合口狭窄3例.结论 建立腔镜下整体解剖观念、明确食管系膜的解剖层面和镜下定位,有助于提高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

  •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传贵;崔林;唐鹏;于振涛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作为食管鳞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收治的78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电发光免疫测定法和微粒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7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血清HMGB1、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的水平.以60名健康成人血清HMGB1的95%单侧参考值范围作为阳性判定标准(大于96 μg/L);以CEA大于5.0 μg/L、Cyfra21-1大于3.3 μg/L、SCC大于1.5μg/L作为其他血清标记物的阳性判定标准.结果 7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血清HMGB1水平为(748.7±92.4) μg/L,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有关(P<0.01,P<0.05).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为(181.4±20.5) μg/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但在T4、N1和Ⅲ期中仍相对较高(P<0.01,P<0.05).血清HMGB1对食管鳞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4.6%(66/78),明显高于CEA[10.3% (8/78)]、Cyfra21-1[25.6%(20/78)]和SCC [42.3% (33/78)];但4种血清肿瘤标记物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3.3%(56/60)、88.3%(53/60)、90.0%(54/60)和93.3%(56/60).结论 与CEA、Cyfra21-1和SCC相比,血清HMGB1检测食管鳞癌灵敏度高,易于检测,特异度好,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食管鳞癌的辅助诊断、病期评价及预后判断.

  • 食管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径路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杨玉赏;牛中喜;陈龙奇

    目的 评价前纵隔胸骨后与后纵隔食管床两种食管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径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研究与循证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有关前纵隔胸骨后与后纵隔食管床两种径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6月.由2位研究者逐篇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共计376例患者,其中前纵隔胸骨后径路179例,后纵隔食管床径路197例.合并分析显示,两种径路在手术死亡率(RR=0.49,95%CI:0.18~1.36)、吻合口瘘(RR=0.95,95%CI:0.44~2.07)、心血管并发症(RR=0.51,95%CI:0.25~1.04)、肺部并发症(RR=0.69,95%CI:0.41 ~1.15)、吻合口狭窄(RR=0.88,95%CI:0.62~1.25)、吞咽困难(RR=1.26,95%CI:0.75~2.11)及术后早期(6个月内)体质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两种径路的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鉴于胸骨后径路可降低间置器官因术后复发或辅助放疗引起的功能障碍的风险,故推荐由此径路完成消化道重建.远期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证实.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