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残胃复发癌60例的外科治疗及其生存分析

    作者:杜义安;郭剑民;张云利;周立新;张则伟;王新保;胡建国

    目的探讨残胃复发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 1990年至 2003年间 60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再次接受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平均生存期 32.6个月,中位生存期 27.0个月.其中根治性手术 37例(61.7%),平均生存 45.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 23例(38.3%),平均生存 12.7个月;两组比较,P< 0.001.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期、病理类型、根治情况、有无腹膜种植、肝转移与否、肿瘤组织的 CD44v6、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与生存期相关(P< 0.01),而性别、年龄、复发距首次手术时间、化疗与否与生存期无关(P >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晚期、局部晚期分别与局限期比)、腹膜种植及根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6.248、3.104、11.084、3.571.结论临床分期、腹膜种植及根治情况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肿瘤术后机体免疫的影响

    作者:陈荣;蔡景理;周斌;姜爱芬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的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结直肠肿瘤患者 72例,术后分别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研究组,36例)或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对照组,36例),于术前、术后第 1、8天分别检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结果术后第 8天,研究组血清谷氨酰胺、精氨酸、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自然杀伤细胞(NK)、免疫球蛋白(Ig) G、IgM明显高于对照组,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改善结直肠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 环氧化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孙为豪;孙运良;方仁年;欧希龙;薛绮萍;邵耘;许海尘;程蕴琳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 96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 COX-2的表达,采用抗 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 COX-2表达与 MVD和胃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 COX-2阳性表达率和 MVD分别为 80.2%和 32.5 ± 8.3,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的 13.3%和 13.1± 2.4;P< 0.01.临床 TNM分期中Ⅲ、Ⅳ期胃癌标本 COX-2表达率与 MVD为 91.4%和 34.9± 8.7,显著高于Ⅰ和Ⅱ期胃癌标本(P< 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OX-2表达率和 MVD分别为 87.9%和 35.0± 8.5,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COX-2表达与 MVD呈显著正相关(γ =0.311,P< 0.01).结论 COX-2表达在胃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COX-2及其诱导的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 激活蛋白-1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与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卫东;刘天舒;姚庆娟;纪烈辰;崔艳苓;刘刚;朱理玮;王鹏志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1(AP-1)在结直肠癌及癌周组织中与 DNA探针结合活性的变化及 AP-1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方法,检测 3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癌旁 2 cm、5 cm组织和远癌切端组织中 AP-1与 DNA探针的结合活性;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各位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转录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 AP-1与 DNA探针的结合活性明显高于癌旁 5 cm组织和远癌切端组织(P< 0.01);结直肠癌组织 AP-1结合活性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P< 0.01),而与肿瘤组织学分型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直肠癌组织 VEGF、MMP-9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癌远切端组织(P< 0.01,P< 0.05).结直肠癌组织 AP-1结合活性增强与 VEGF、MMP-9高表达显著相关(P< 0.01).结论 AP-1信号转导通路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过程密切相关;此通路的活化参与肿瘤转移过程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降解.

  • 环氧化酶-2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张俊;计骏;袁菲;严超;于颖彦;刘炳亚;朱正纲;尹浩然;林言箴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评价上述两指标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63例胃癌原发灶标本 COX-2与 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 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 63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 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6.7%(42/63)和 52.4%(33/63),35例标本(55.6%)中可检测到 LYVE-1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 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 0.05);但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 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 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 黑斑息肉综合征六例临床分析

    作者:董科;李波;李本海;关泉林;霍永忠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诊断方法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 6例 PJ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均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起病,以肠套叠和息肉出血入院.4例患者的父亲,3例患者的祖父和 1例患者的母亲患有 PJS,3例患者有癌症家族史.病例 4和病例 5由于肠道内息肉复发引起肠套叠或反复腹痛而多次接收手术治疗.病例 1和 4的息肉同时伴有腺瘤样改变,病例 2息肉同时伴有胃癌.治疗主要为息肉切除和部分小肠、结肠切除.结论 PJS患者有明显的癌症家族史和息肉的高复发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 PJS患者的胃肠道和其他有可能恶变的脏器应进行随访.

  • 胃癌中RhoC和CD44v6及ICAM-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增强;余佩武;赵永亮;石彦

    目的探讨 RhoC、CD44v6和 ICAM-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 RhoC、CD44v6和 ICAM-1在 40例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hoC、CD44v6和 ICAM-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深度无关(P >0.05),但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 0.05).RhoC与 CD44v6和 ICAM-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分别为 r=0.355,P=0.006;r=0.354,P=0.003).当 RhoC为阳性,CD44v6和 ICAM-1两者之一为阳性时,对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3.8%和 62.5%.结论 RhoC、CD44v6和 ICAM-1的阳性表达预示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联合检验以上 3种指标有望成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又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 常规检查淋巴结阴性No.7组胃癌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研究

    作者:孙振青;周岩冰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特点,并分析微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淋巴结组织连续切片和端粒酶 RT-PCR ELISA方法检测 46例胃癌患者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 No.7组淋巴结 138个,并结合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 13例(28.3%) 32枚淋巴结(23.2%)经连续切片检出有微转移;而端粒酶阳性表达为 20例(43.5%) 49枚淋巴结(35.5%).端粒酶 RT-PCR ELISA检测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84%,阳性预测值为 65%,阴性预测值为 100%,诊断准确率为 88%.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转移淋巴结分型无关(P >0.05),但与原发肿瘤大体类型、大小及是否浸透浆膜有关(P< 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为客观评价胃癌临床病理分期及其预后,有必要监测其微转移,端粒酶 RT-PCR ELISA方法可以作为传统组织学检查方法的补充.

  • 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与处理

    作者:吴强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 1998- 2003年 224例胃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有 9例(4%)在术后 3~10(平均 7.2) d时出现 FDGE,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胃造影和胃镜检查确定.其中毕Ⅱ式胃肠吻合术患者 FDGE的发病率为 6.1%,显著高于毕Ⅰ式 1.8%.经非手术综合治疗 9~56(平均 22) d后,8例治愈,1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死亡.结论 FDGE是胃术后的近期并发症,毕Ⅱ式吻合术后易发.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一般能明确诊断,确诊后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 重视肠造口的术前准备

    作者:喻德洪;王汉涛

    肠造口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治疗,近年来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重视,广州和北京造口治疗师学校的成立,培养了大批的造口护理人员,促进了我国肠造口康复治疗的发展,患者也从中受益菲浅.但对于肠造口的术前准备,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影响了造口患者的术后康复.因此,加强肠造口的术前准备,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 直肠肛管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高枫

    直肠肛管恶性肿瘤包括来源于上皮的直肠肛管癌和其他少见的肿瘤.外科在直肠肛管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据为重要的地位.随着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保肛手术等的争论和发展,目前有较多的文献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本文在文献理论的基础上,与同道一起探讨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 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术式探讨

    作者:万远廉;潘义生

    低位直肠癌(距肛缘7cm以下)是常见的直肠肿瘤.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转移规律的认识、手术技术的提高、尤其双吻合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对肿瘤距肛缘 6 cm以上者行双吻合技术低位前切除术或超低位前切除术已成为常规术式,而关于距肛缘6cm以下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正成为当前探索的热点.

  • 局部切除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广福;李俊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临床实际可行性.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 42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42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 2、5年生存率分别为 63.4%和 14.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1.9%.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局部切除术对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是一种安全而较有效的可选择术式,对大于 3 cm的肿瘤采用局部切除应慎重.

  • 骶管吗啡联合亚甲蓝长效止痛用于肛肠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蒋建婷;王静;方先荣;饶智

    目的探讨骶管吗啡加亚甲蓝长效止痛用于肛肠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对 76例肛肠手术患者,均先采用 1%利多卡因骶管麻醉;再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骶管麻醉加创面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和对照组(20例,创面只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剂).结果治疗组镇痛有效率 98.2%,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2~14(平均 9) d,对照组 7~22(平均 15) d,两组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痛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反应 23.2%、尿潴留 21.4%)较对照组(15.0%、5.0%)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骶管麻醉加创面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对肛肠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 辅助性肝动脉泵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的应用

    作者:文军;沈文律;杨少华;郭国湖;陈少逸;邓兰树

    目的分析辅助性肝动脉泵化疗对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局限于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行肝切除时置入肝动脉化疗泵,术后经肝动脉泵注入氟尿脱氧核苷(FUDR) 250 mg,每周注射 2次,术后第 1年内注射 24次,第 2年再重复 24次,总共注射 48次.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 16例完成了整个疗程(48次),1例在 FUDR注射 15次后因出现较重的肝毒性反应终止化疗.肝切除术后 2年内共有 3例发生肝转移灶复发,14例(83%)2年肝内无瘤存活.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应用肝动脉泵化疗,可能是一种减少肝内复发的有效方法.

  • 机械吻合与食管胃分层吻合术治疗食管和贲门癌的对比研究

    作者:伍硕允;叶敏;马良赟

    目的比较机械吻合术与分层吻合术在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 316例食管和贲门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机械吻合组(162例,采用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和分层吻合组(154例,采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分层吻合术).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1.2%和 2.0%,而分层吻合组则分别为 3.9%和 4.7%,两组比较 P< 0.01.两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88.8%、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方面,机械吻合优于分层吻合法.

  •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丁汉军;王海林;刘伟锋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10例经病理证实的 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0例 GIST中单发 9例,其中胃 4例、小肠 3例、直肠 2例;多发(胃及肠系膜) 1例.恶性 GIST 9例,有 1例伴肝转移.有 4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胃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趋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坏死或出血.5例行 CT、5例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GIST影像学表现对 GIST诊断有帮助.

  •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玲;王兴武;左文述;宋现让;李敏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抗人结肠癌细胞 SW480生长及其机制.方法采用 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生长、凋亡、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Fas、Bcl-2表达率及细胞内钙离子(IECa2+)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As2O3可显著抑制 SW480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其 24、48和 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 9.71、8.78和 7.34 μ mol/L.As2O3作用的 SW 480细胞周期阻滞在 G2/M期,Fas和 IECa2+含量增加、PCNA表达下降(P< 0.01),但 Bcl-2表达无变化(P >0.05).结论 As2O3可有效抑制 SW480生长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 Fas和 IECa2+含量、降低 PCNA表达及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 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36例报告

    作者:郑晓风;林卫红;蒋飞照;张启瑜;韩少良

    目的评估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LCR)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 2000年 1月- 2004年 11月间 36例行 LCR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 LCR获得成功,其中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 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 4例,Miles手术 9例,Dixon手术 15例,全结肠切除术 1例.手术时间 120~280(平均 160) min,术中出血 5~150(平均 80) ml.中转开腹 Dixon手术 2例,术后并发肠梗阻 2例,输尿管瘘 1例,尿储留 1例.术后随访 15.7(1~36) 个月,肿瘤复发 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 1例,局部复发加肝内转移和门静脉瘤栓 1例,右半结肠 Dukes C期术后 1年腹腔内广泛转移 1例.未发现穿刺孔种植.结论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的、且近期疗效良好.

  • 胃癌细胞中线粒体DNA D-环区的突变及其对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赵一兵;杨宏宇;陈国玉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 D-环区在胃癌细胞中的突变对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 PCR方法对 20例胃癌组织及其邻近的正常胃黏膜线粒体DNA D-环区进行扩增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突变组和无突变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活性氧及细胞周期,以比较两组中活性氧及细胞周期的差异.结果在 20例癌组织中,有 7例(35%)存在线粒体 DNA D-环区突变,突变位点 18个,其中 4个属微卫星不稳定.突变组中的活性氧、细胞增殖及凋亡率较无突变组均显著增高(P< 0.05).结论胃癌细胞线粒体 DNA D-环区是一个具有高度突变性的区域.线粒体 DNA D-环区的突变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直肠畸胎瘤一例

    作者:张梅;金秀丽;付冬云;王莉;张世权

    患者女, 73岁.以无明显诱因便血 8次于 2004年 8月 9日 15时急诊入院.无发热、心悸、头晕、恶心、呕血及腹痛.查体:神志清楚,肝脾未及.血白细胞 10.0× 109/L, 中性 0.79 ,电子结肠镜检查,在降结肠可见 5个 0.5 cm× 0.5 cm× 0.3 cm大小半圆型广口憩室;直肠距肛门 10 cm处见 1个 4.0 cm× 4.0 cm× 1.5 cm大小广口憩室;憩室底部有 3.0 cm× 1.8 cm × 1.8 cm大小香肠样柱状肿物,淡红色,质地硬韧(手感约Ⅱ度硬),被膜完整、光滑,表面有散在分布的黑褐色毛发.柱样肿物基部一侧形成一个直径 2.0 cm大小球形囊状突起,淡黄色,质软,沿肿物球形基底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柱状肿物完整离断.其基部为扇形,断端呈白色焦痂状,无活动渗血.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瘤体.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常华;詹文华;何裕隆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 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MMR)基因突变,使 DNA复制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导致微卫星的不稳定(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和肿瘤的发生.携带有 MMR突变者终身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是 80%~ 85%,其子女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 50%.

  • 结直肠肛门外科疾病治疗的进展与趋势

    作者:郁宝铭

    结直肠肛门外科疾病是指上起自盲肠、下止于肛门,包括肛门周围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如先天发育的畸形、炎症性疾病、良性和恶性肿瘤、功能性便秘以及后天组织衰退产生的异常等.

  • 经腹胃切开途径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气管瘘一例

    作者:江志伟;汪志明;黄琦;李强;佴勇军;刘碧竹;吴素梅

    胃镜下置放内支架治疗食管梗阻及食管气管瘘,已是常规治疗,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1,2],但少数患者因梗阻严重或瘘口巨大,不能经口途径成功置放导丝到达食管下段,导致扩张及内支架失败.我们 2004年 2月对1例食管气管瘘 (瘘口内径约 3 cm)患者经腹胃切开途径成功置入食管内支架,现报告如下.

  • 肛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丁义江;杨伯林

    1934年 Bissell首先报道了同时有小肠局限性肠炎和肛周肉芽肿的病变 [1].1938年 Penner等 [2]描述了 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肛瘘表现,包括无痛的肛裂、多发性肛瘘、脓肿、溃疡和皮赘,常伴有活动性肠道克罗恩病,亦可单独表现;其典型的特征是不断进展的肛周病变,不管是否得到足够的外科处理,状况仍可能愈来愈糟.

  • 美国近期胃肠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罗成华;赵荣华

    近期美国胃肠外科领域举办了几次盛会,即第十六届国际结直肠疾病研讨会( 2005年 2月 17~ 19日,劳德代尔堡,佛罗里达)、美国胃肠及腔镜外科学会( SAGES) 2005年会( 2005年 4月 13~ 16日,好莱坞,佛罗里达)、美国外科学会( ACS)春季会( 2005年 4月 16~ 19日,好莱坞,佛罗里达)以及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 ASCRS) 2005年会( 2005年 4月 30日~ 5月 5日,费城,宾西法尼亚).每次会议均有来自世界各地 1000人以上的代表参加,交流的论文代表了当今胃肠外科领域的新动态及进展.现对上述会议的内容作一扼要介绍,供国内同行参考.

  • 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于 2005年 5月 26- 29日在十三朝古都西安胜利召开,这是我国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主办的又一次高水平学术论坛,得到国内外著名胃肠外科专家热烈响应.此次会议共收录论文 377篇,出席代表 402名, 38位专家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大会气氛热烈,论坛内容丰富,涵盖了胃肠外科研究热点和新进展,代表了我国胃肠外科的高水平.尤其是我国临床营养支持奠基人、德高望重的外科专家黎介寿院士出席会议,及其精彩的<肠衰竭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使大会增光生辉,使与会者受益匪浅.大会还邀请了海外著名学者参加,新加坡中央医院余光荣教授的出席及其题为< PPH与痔传统手术比较>的精彩报告,增加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此次大会另一创新是,在老前辈、资深专家和中青年专家论坛之外还增设录像专题报告会,一场场精湛的手术表演受到与会者好评.此次大会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 修订《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暂行规范》会议纪要

    作者: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作为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的一个新技术,在我国开展 5年来,已施行 1万 9千余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 2002年 1月在上海召集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暂行规范>,经 4年临床应用,证实有较好的指导性.2005年 2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邀请了有关专家在长春市召开了修订< PPH手术规范(暂行)>学术研讨会,修订了<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PH)暂行规范>.

  • 半导体激光痔凝固术对Ⅲ度内痔疗效的探讨

    作者:王东;钟克力;陈建林;王晓学;潘凯;夏利刚;陈小春;杨晓东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痔凝固术对Ⅲ度内痔的治疗效果.方法将 2004年 3月至 12月收治的 86例Ⅲ度内痔患者分为激光组与痔切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激光组术后第 1天及第 7天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痔切除组.排便时两组均有少量出血,其中激光组 12例,切除组 35例,均无需止血治疗.6个月后门诊随访,两组患者痔核脱出均得以纠正,无复发,无肛门失禁,满意度评分激光组患者平均 2.8分,痔切除组平均 2.6分.结论半导体激光痔凝固术治疗Ⅲ度内痔方法简单、疼痛轻微、安全有效.

  • 乙状结肠成形在超低位直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志祥;邵永孚;赵平;白晓枫;王滨

    目的评价乙状结肠成形在超低位直肠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乙状结肠成形超低位直肠吻合术(观察组,35例)和乙状结肠-直肠超低位吻合术(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17.1%,对照组 2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12个月,观察组患者每日大便 1~5.5次(平均 2次 /d),对照组 1~9次(平均 3.5次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大便控制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患者的自我满意程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肛门功能得分观察组 2.57分,对照组 7.21分,两组比较,P< 0.01.结论乙状结肠成形应用在超低位直肠吻合术中,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结肠直肠直接吻合术.

  • 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或单纯放疗加前切除术与Miles手术远期疗效对比

    作者:刘建东;杜同海;刘丽岩;魏文杰

    目的分析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加前切除术或术前放疗加前切除术与 Miles手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15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 1983年1月至 2000年12月收治,原发肿瘤距肛门中位距离 6.1 cm,临床分期Ⅱ期 69例,Ⅲ期 88例(TNM,UICC).放疗方法为术前直线加速器的盆腔四野照射,35~45 Gy/4~5周;化疗方法为以氟尿嘧啶为主的联合化疗.予以术前放、化疗加前切除术 52例(A组);术前单纯放疗加前切除术 51例(B组);单纯 Miles手术 54例(C组).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随访率 91.7%.5年生存率 A组 71.1%,B组 47.1%,C组 42.6%;A组明显高于 B和 C组(P< 0.05).无瘤生存率 A组 61.5%,B组 37.3%,C组 35.2%;A组仍明显高于 B和 C组(P< 0.05).局部复发率 A组 13.5%,B组 15.7%,C组 11.1%;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率(包括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A组 23.1%,B组 49.0%,C组 46.3%;A组明显低于 B和 C组(P< 0.05).但 B组与 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化疗加前切除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方法可改善 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 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肛瘘

    作者:陈小岚;黄志恒;詹勇强;刘民生;盛光;徐敏;郑凯;王成友

    目的探讨复杂肛瘘的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 192例复杂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经括约肌间隙入路)手术组和切开切除手术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创面出血情况、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与切开切除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 [(36.5± 15.3) min,P< 0.05];术中及术后渗血时间短 [(2.0± 0.5) d,P< 0.05];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 [(1.5± 0.5) d,P< 0.05],创面愈合时间短 [(18.5± 5.5) d,P< 0.05];肛门瘢痕小 [(3± 2) cm2,P< 0.05];肛门畸形发生率低(5.2%,P< 0.01);肛门部分失禁发生率低(2.1%,P< 0.01);但术后复发率两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肛瘘效果较切开切除为佳.

  • 复方角菜酸酯栓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后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钟芸诗;姚礼庆

    目的评价复方角菜酸酯栓对缓解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后患者早期不适症状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 2002年 11月至 2003年 7月行 PPH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角菜酸酯栓组,42例)和对照组(常规处理组,3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 24 h和第 6及第 12天时的症状改善情况、术后 24 h有无尿潴留情况、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试验结束时伤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和换药次数、停药及停药的原因以及伴随用药情况.结果术后 24 h治疗组患者症状总得分(4.4)较对照组(6.1)低,P< 0.05.但至术后第 6和第 12天时,两组症状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症状得分减少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 24 h出现尿潴留的比率和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方角菜酸酯栓对于缓解 PPH术后早期的不适症状效果良好.

  • 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森;高枫;陈利生;唐宗江;梁君林;吴全

    目的了解原发性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9例原发性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以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 56岁,病程 5.8个月;首发症状以血便为常见,其次为肛门肿物突出.94.7%的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在距离肛缘 5.0 cm范围内;肿瘤大径(3.3± 2.1) cm;其中 54.5%可活动;有 19.1%的肿瘤表面光滑;6.6%的肿瘤质地软;14.0%同期发现转移,肝转移常见,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次;1/2 的病例出现误诊,超过 1/2 者被误诊为良性疾病;手术治疗中以 Miles术为主,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其次.结论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极易误诊.手术治疗为主.

    关键词: 直肠 肛管 黑色素瘤
  • 直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万德森;丁培荣;伍小军;李力人;潘志忠;周志伟;卢震海;陈功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远期效果和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和分析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689例根治性切除直肠癌患者的资料.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 0.7%,随访率 96.7%,术后 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9.9%、77.3%、69.6%和 63.3%,中位生存期为 67.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生存率与首发症状、肿瘤位置、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比例、大体类型、组织类型、侵犯肠壁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范围、Dukes分期和术式等因素相关.采用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位置、组织类型、侵犯肠壁深度及 Dukes分期是直肠癌根治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远期疗效与肿瘤位置、组织类型、侵犯肠壁深度及 Dukes分期相关.

  • 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预后分析

    作者:董文广;詹文华;汪建平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sphincter preservation operation,SPO)手术选择标准,分析影响直肠癌保肛术适应证选择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4年 4月至 2004年 4月间,手术治疗 7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SPO术与经腹会阴切除手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段癌 66例;直肠上段癌 138例;直肠中段癌 195例;直肠下段癌 309例.APR术 227例;SPO手术 481例,其中 Dixon手术 449例,拖出保肛手术 12例," J" Poch 20例.SPO和 APR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脏转移、肿瘤长径、浸润深度、Dukes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有无合并低位肠梗阻、癌肿部位、组织学分化程度、侵犯周径、淋巴结转移及根治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全组根治性切除 660例(93.2%).SPO术保肛率 66.7%(311/481),其中低位直肠癌 43.7%(135/309).手术死亡率 0.4%(3/708);术后局部复发率 5.5%(39/708).SPO组中位生存时间(65.0± 6.9)个月,5年生存率 59.3%;APR组中位生存时间(42.2± 5.6)个月,5年生存率 42.3%;两组比较 P< 0.01.结论直肠癌患者在确保根治前提下应首选 SPO术,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手术者经验选择 SPO适应证应是可行的.

  • 华人遗传性混合息肉病综合征患者单倍型及遗传连锁分析

    作者:彭慧;曹霞;李慧华;黎桃;余光荣;汪建平

    目的探讨华人遗传性混合息肉病综合征(HMPS)患者基因单倍型定位与公认 Ashkenazi家系(SM96)是否一致.方法从 31个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 DNA,多重 PCR扩增 4个微卫星标记 D15S1010、D15S1007、ACTC和 D15S118.采用单倍型和遗传连锁分析方法,验证人染色体 15q13区域 2.8 cM范围内遗传标记是否与致病基因连锁.结果 12号家系中该病的单倍型在一个患病个体无标记连锁,同时 2号家系未发现该病的单倍型.ACTC标记两点及多点遗传连锁分析大对数优势记分 LODs分别为 0.20(θ=0.3)和- 5.0.结论单倍型及遗传连锁分析提示,Ashkenazi单倍型与华人 HMPS无关,两者存在遗传背景的差异性.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作者:楼征;孟荣贵;于恩达;刘连杰;郝立强;王汉涛;傅传刚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2年 6月至 2004年 6月间收治的 15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年龄 17~54岁.入院前有 9.5个月至 50.0年(平均 21.4年)的长期便秘、腹胀史;6例患者有急性腹痛史;均无脱水或营养不良表现.钡剂灌肠可见肠管狭窄段和扩张段.予以 Soave手术 2例,次全结肠切除加结肛吻合术 13例;术后所有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结论自幼长期慢性便秘史和钡灌肠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结肠次全切除加结肛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金黑鹰;崔龙;丁义江;阎于悌;孟荣贵;刘飞;张晓春;喻德洪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符合中国人特点的 HNPCC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联合全国多家医院,对符合 Amsterdam标准的 HNPCC进行随访,同时与疑似 HNPCC患者和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31个符合 Amsterdam标准的 HNPCC家系 167例患者,发病年龄平均 48.6(22~78)岁,升结肠癌与直肠癌多见,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0.3%、49.9%和 39.7%,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发生率为 20.4%.结论中国人 HNPCC发病早,有一定生存优势,除升结肠外,直肠癌多见,中国人肿瘤肠外谱中胃癌为常见肿瘤.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