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茧症203例综合分析

    作者:屠金夫;黄秀芳;朱冠保;廖毅;蒋飞照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综合分析203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我院7例,国内文献报道196例.结果患者男:女为1.2:1,平均年龄33岁.临床表现以急、慢性肠梗阻为主者147例(72.4%),腹部包块53例(26.1%).术前检查包括X线腹部拍片163例,B超85例,CT 68例,钡餐透视32例.术前6例(3.0%)诊断为腹茧症.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纤维包膜切除、肠粘连松解172例(84.7%),同时小肠部分切除34例(16.7%),同时阑尾切除51例(25.1%);单纯阑尾切除21例(10.3%).术后再次并发肠梗阻55例(27.1%),保守治愈37例,再手术18例.192例(94.6%)治愈,死亡11例(5.4%).结论腹茧症术前诊断困难.有肠梗阻表现者宜行手术治疗.复发粘连性肠梗阻是术后主要并发症,慎再次手术.

  •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联合氟尿嘧啶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唐绍贤;叶燕丽;陈功;林素暇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so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 胃上部癌手术保留脾胰清除No.10、11淋巴结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孙卫红;惠希增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保留脾脏、胰腺治疗6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50例有淋巴结转移(80.6%),No.10转移率为19.4%(12/62),No.11转移率为22.6%(14/62);每组清扫淋巴结数为3~8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无死亡病例.结论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手术操作可行,是胃上部癌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 中下段直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

    作者:万进;吴泽宇;林华欢;骆新兰;张威;杜嘉林;姚远;王志度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中下段直肠癌的表达及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75%(42/56)的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T2、T3期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88.9%,明显高于T1期直肠癌的33.3%(P=0.013).Ming分型中,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直肠癌的40.0%(P=0.001).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系膜转移阳性的36例中有31例(86.1%)MMP-2表达阳性,而系膜转移阴性的20例中仅11例(55.0%)MMP-2表达阳性(P=0.01).结论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和Ming分型密切相关.MMP-2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发生.

  • RE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寒松;王国斌;张颖;陶凯雄;汤绍涛;牛彦锋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人群RET基因位于exon 2(密码子45)、exon 13(密码子769)、exon11(密码子691)和exon 15(密码子904)的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背景,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正常对照组(122例)及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组(HD组,94例)G45A(GCG→GCA)、T769G(CTT→CTG)、G691A(GGT→AGT)和C904G(TCC→TC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G45A、T769G和G691A在对照组中均存在多态性,但未发现C904G存在基因多态性,均为CC型.G45A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17、AG 0.72和GG 0.11,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和0.47;而G45A在HD组则分别为AA 0.61、AG 0.35和GG0.0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78和0.22.T769G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GG0.30、GT 0.52和TT 0.18,G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6和0.44;而T769G在HD组则分别为GG0.49、GT0.36和TT0.15,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7和0.33.两组间的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64,P<0.001;x2=5.27,P=0.022).G691A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05、AG 0.16和GG0.79,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13和0.87;而在HD组则分别为AA0.02、AG 0.14和GG 0.8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9和0.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2,P=0.267).结论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RET密码子904可能不存在基因多态性,未发现G691A与先天性巨结肠存在相关性,而G45A和T769G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相关.

  •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董功航;蔡菊芳;郝俊;钟琪光;李应军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PN组),每组20例.EN组术后12 h经造瘘管给予营养液;PN组术后按常规,营养支持共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CD3+、CD4+、CD8+及CD4+/CD8+,并观察感染率的变化.结果7 d后EN组补体C3、IgA、IgG、CD4+及CD4+/CD8+的恢复程度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感染率(10.0%)较PN组低.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

  • 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双表位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强;张轶;陈雪华;曹伟新;顾琴龙;朱正纲;刘炳亚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表位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双表位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s)肿瘤疫苗用于胃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用CTL表位MAGE-3 41-49和Th表位MAGE-322-36混合多肽冲击DCs,每周刺激脾脏T细胞1次,4周后收集多肽特异性T细胞.流式仪分析T细胞亚群分布,测定CD4+T细胞识别抗原细胞因子分泌及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效能,观察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治疗胃癌的保护性免疫效应.结果双表位致敏的DCs体外可同时活化CD4+和CD8+T细胞,其中CD4+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后分泌大量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CD8+T细胞强效杀伤MFC.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小鼠体内免疫治疗获得抵抗后继胃癌细胞MFC的免疫保护能力,并显著高于单一表位(CTL或Th)修饰的DCs疫苗.结论Th和CTL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可同时激活CD4+Th1细胞和CD8+CTL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胃癌细胞.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标记的研究

    作者:陈道瑾;周逢强;甘毅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LN)体外亚甲蓝定位活检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前哨淋巴结组织学状况能否用于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纵行剪开,在癌肿四周注射亚甲蓝,2-5 min后沿着蓝染的淋巴管追踪寻找首先蓝染的前哨淋巴结,将其切下后单独进行病理切片,检测有无癌转移,并与系膜淋巴结病理结果予以比较.结果有30例标本成功显示57枚SLN,平均每例标本显示1.9枚SLN.在SLN阳性的13例患者中,5例非SLN呈阳性,8例非SLN呈阴性;在17例SLN为阴性的标本中,15例非SLN呈阴性,仅2例非SLN呈阳性.统计本组患者SLN标记成功率为93.8%(30/32),准确率为93.3%(28/30),假阴性率为11.8%(2/17),特异性为100%(13/13).结论结直肠癌标本前哨淋巴结体外亚甲蓝标记法可行,其组织学状况可较准确反映区域淋巴结群的癌转移情况.

  •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作者:秦华东;张东伟;杨维良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肛瘘疗效的比较

    作者:朱镇宇

    目的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17例高位肛瘘患者分别用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切除组,62例)和肛门外瘘管旷置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旷置组,55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复发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切除组高位单纯肛瘘37例,高位复杂肛瘘25例;旷置组高位单纯肛瘘39例,高位复杂肛瘘16例.切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5-20(17±2)d,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病例.旷置组患者的治愈时间25-55(35±8)d,6例(10.9%)复发脓肿性肛瘘,其中1例(2.6%)术前诊断为高位单纯性肛瘘,5例(31.3%)为高位复杂性肛瘘.对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两种方法比较,x2=6.23,P=0.01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χ2=5.06,P=0.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转移相关基因nm23和P53及S100A4在晚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观贞;王杰军;陈颖;倪灿荣;朱明华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nm23和P53及S100A4)在晚期胃癌转移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nm23、P53和S100A4在74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脏、胰腺、卵巢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同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P53和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nm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同癌组织相比,淋巴结中nm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远处转移组织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1).3者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部分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癌组织中nm23+/P53+、P53+/S100A4+和nm23+/S100A4+的基因表型比例分别为48例(64.9%)、50例(67.6%)和39例(52.7%),其中P53+/S100A4+、nm23+/S100A4+和nm23+/P53+/S100A4+均与胃癌的高转移潜能相关.结论nm23和S100A4在肿瘤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检测nm23、P53和S100A4的表达可用于评定胃癌的转移潜能.

  • 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和外科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李玉明;詹文华;韩方海;何裕隆;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赵刚

    目的分析影响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2月间收治的44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无转移的576例胃癌病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肝转移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和探查性手术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腹水、盆结节、腹膜侵犯、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受累以及肿瘤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都与胃癌肝转移有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膜侵犯(P=0.003)、浆膜浸润(P=0.000)、淋巴结转移(P=0.081)是影响胃癌肝转移重要的因素.本组胃癌肝转移患者行根治性切除16例(36.4%),姑息性切除15例(34.1),探察性手术13例(29.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5、11.0和6.2个月;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肝转移是胃癌的晚期事件;根治性切除胃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仍然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作者:郑海涛;唐华美;彭志海;周崇治;贺林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 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 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 cM及1.8 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 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 直肠癌前切除超低位吻合术

    作者:顾晋;李明

    虽然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在全部结直肠癌中的发病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三分之二,而且我国的直肠癌患者大部分是低位直肠癌[1].随着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和探索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重建方法,特别是吻合方法.自1939年Dixon倡导保肛手术以来,直肠癌的吻合技术就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正确认识和评价直肠癌的前切除及其吻合方式对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存在的若干问题

    作者:周总光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概念提出已20多年了,TME的临床效果目前已得到国际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把TME理念引入直肠癌根治术,甚至作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由于其手术路径系沿解剖间隙在切除了盆腔的直肠肿瘤的同时,还切除了隐含大量微小癌灶的直肠系膜,从而使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获得了低局部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可喜临床疗效.此外,由于TME在实施正确手术解剖路径的同时强调对盆腔神经丛的保护,所以真正掌握了TME精髓的手术者尽管实施的是开腹TME手术,却能获得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的微创效果,因此有人称TME为外科解剖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功能性根治术.

  • 结肠J储袋和结肠成形术应用现状

    作者:傅传刚;丁健华

    近年来,随着吻合器,尤其是双吻合器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时由于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理念的推广,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保肛手术治疗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经典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成为患者和医生的首选.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为广泛的开展,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部分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1,2].基于此,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经与Heald等提出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一起被认为是近20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发展历程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由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单纯针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与腹腔镜结肠手术相比,开展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关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为该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不少临床依据.

  • 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付应峰;李恒;兰明银;江斌;狄茂军;周猛;余洋

    目的探讨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治疗的33例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呕吐;大便性状改变13例;低热、盗汗8例.18例(55%)患者以肠梗阻症状出现而误诊;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术前已确诊;18例抗结核保守治疗.全组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均消失而痊愈出院.结论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易误诊,治疗以抗结核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

  • 自体结肠平滑肌片在腹膜外结肠造口的应用

    作者:刘琴远;胡阶林;俞冠东;胡饶;朱共元;张东铭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在Miles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6年5月至2003年9月间36例肛管直肠癌行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5例肠造口水肿,1例造口狭窄,未见移植平滑肌片感染坏死及其他并发症.15例行测压检查,造口处静息压平均为(35.5±7.1)mmHg.27例患者有排便感,粪便节制率为75%(27/36).结论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和排便节制功能好的优点.

  • 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

    作者:何铁汉;许新才;王云海

    目的总结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率38%.26例Dukes A、B、C期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11例Dukes D期患者中7例行结肠造瘘术,2例术前行化疗后再行姑息性切除,2例因全身衰竭放弃治疗.26例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时间超过3、5年者分别为7例及2例;11例Dukes D期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青年人直肠癌恶性程度高,手术根治性低,应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疗效比较

    作者:余杰雄;叶勇;陈学中;孔刚

    目的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传统直肠癌切除术对于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TME手术(TME组)和54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ME组患者术后性功能减退(7.8%)、勃起障碍(8.6%)及射精障碍(19%)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30.2%、24.3%和40.5%);TME组女性患者术后阴道疼痛(15.6%)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43.8%);TME组的1年局部复发率(14.4%)低于传统手术组(32.1%);两组比较,P<0.05.结论TME直肠癌根治手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姜蔚;赵大建;刘金明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部拍片、B超、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8例中术前确诊6例.1例胆石自行排出后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3例行一期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和肠切开取石术;3例行肠切开取石术;1例因肠穿孔、腹膜炎行坏死肠段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征结合胆道结石史和肠梗阻症状,辅以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诊,积极行肠切开取石术较为安全、有效.

  • 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贵平;李其肯;李德川;鞠海星;冯海洋;刘勇;曹浩明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 112例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程应东;梁平;张朝军;罗云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间进行的112例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8例成功完成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中转开腹24例.术后全组无死亡.平均手术时间225 min,平均术中出血135 ml,淋巴结切除数平均9枚/例,阳性淋巴结数平均2枚/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8.0%.术后12-72 h均恢复胃肠功能,术后平均住院8.6 d.91.1%获3-28个月随访,未发现Trocar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肿瘤转移.结论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胃肠干扰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以达到安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近期效果满意.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2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目的总结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收治的24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发生于直肠癌术后.24例患者(100%)均表现为进行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经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透视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盲肠结肠扩张直径6~8 cm者6例(Ⅰ型);9~12cm者11例(Ⅱ型);13 cm以上者7例(Ⅲ型).6例选用非手术治疗,8例予以盲肠造口术,10例进行了结肠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22例痊愈,死亡2例(8.3%).结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腹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可以确诊;一般经非手术可以治愈,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

  • 肛周Paget病合并胃癌一例

    作者:倪敏;金黑鹰;叶辉;丁义江

    患者男,78岁.因肛周皮肤长期、反复瘙痒4年于2005年4月9日入院.患者从2001年开始无明显诱因肛门周围出现一小片丘疹,轻度瘙痒,诊断为"肛周湿疹",曾予抗过敏及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症状无好转.2004年在门诊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癌,于2004年4月19日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管状腺癌,癌组织位于黏膜层.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 医源性结肠破裂三例

    作者:林加宝;林卫平

    结肠破裂比小肠破裂少见,医源性结肠破裂更为少见,其后果严重,处理棘手,值得注意.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3例医源性结肠破裂,现报告如下.

  • 胃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二例

    作者:赵建国;彭开勤;张应天

    患者例1女,33岁.因呕吐不能进食10 d于2004年1月3日入院.2001年曾行胃癌切除术,当时经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短肠综合征并谵妄一例

    作者:王宏业;周正忠;杨秀义

    患者男性,64岁.因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4 d于2004年2月4日入院.患者1年前患脑梗死,恢复良好.3个月前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活动差.

  • 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

    作者:叶盛威;顾晋

    准确的术前分期(local staging)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开展多中心合作、积累符合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临床资料的重要条件.

  • 结直肠癌外科治疗水平差异的思考

    作者:汪建平

    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水平差异甚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医院之间有差异,大小城市之间有差异,同一医院医生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点:(1)肿瘤临床病理分期不严密,如送检淋巴结数量不够或未能了解肿瘤穿透肠壁或浸润周围脏器时有无伴发微灶播散等;(2)没有严格的机制来规范手术操作程序和方法,如"不接触技术(no touch)"的采用,术中是否化疗等;(3)外科医生手术技巧的个体差异;(4)有无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外的综合性辅助治疗措施.如何缩小外科治疗效果的差异,是我国结直肠外科专业学组及有关的专业委员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 重视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中的荷包处理

    作者:张振勇;张霓;蔡碧波;谢敏;谢坚;甄艳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中的荷包处理,关系到痔上黏膜切除的宽度、深度、完整性和痔体的悬吊、固定、断流作用等,与PPH术的成败与否有着密切关系.荷包的处理具体体现在荷包缝合的高度、深度、进针次数,以及单、双荷包的选择和荷包的收紧、牵拉等诸多环节的处理.

  • 铆钉式修补法治疗13例无法切除的胃癌巨大穿孔

    作者:李凯;李玉山;刘爱武;夏立建;杨明宇

    胃癌穿孔是指胃癌原发灶发生急性穿孔,是胃癌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术中发现胃癌已无法切除,而穿孔直径在1~3 cm之间,传统的修补法很难将穿孔修补,且术后易发生消化液再渗漏.我们采用的"铆钉式修补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术中将大网膜在穿孔处形成"铆钉"状修补.现介绍我院对13例胃癌穿孔者应用"铆钉式修补法"行修补术的临床经验.

  • 芬太尼透皮贴剂在肛肠病术后镇痛的应用

    作者:林国强;蔡丽群

    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众多,曾有人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取得显效,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肛肠病术后预先镇痛方法[1].现将我们对107例肛肠病术后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果报道如下.

  • 门脉高压断流术后消化道重建治疗消化道出血

    作者:黄建明;高林;蒋小青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离断术)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是治疗各种类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法之一[1].但术后容易复发.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采用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的术式治疗10例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近期效果满意.

  • 美国直肠癌治疗临床指南(2005年修订)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邵万金

    说明结直肠癌排在西方国家癌症死因的第2位,直肠癌比例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占近25%,2004年美国直肠癌新发患者数为40 570例.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未被认识的盆腔平面

    作者:许宝琨;彭慧;萧俊

    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广泛承认.在无辅助放疗情况下,单独应用TME技术就能够使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减少至5%以下[1,2].

  • 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盆腔内脏神经保护

    作者:董新舒;徐海涛;李志高;于志伟;崔滨滨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保留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排尿、性功能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61例(62.3%)术后可以正常勃起,56例患者(57.1%)有正常的性功能.57例患者的平均导尿时间为60 h,残余尿量为28ml,大尿意尿量为400ml.保留内脏神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2%.结论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能减少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 120例直肠疾病患者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邱辉忠;林国乐;吴斌;肖毅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间1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61例,其中伴癌变者26例;直肠癌25例;直肠黏膜下结节17例;直肠阴道瘘13例;直肠尿道瘘1例;直肠良性狭窄3例.103例直肠肿物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8例,直肠节段切除术5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7%),直肠-皮肤瘘4例(3.3%),肿瘤局部复发3例(2.9%).全组术后无发生肛门失禁者.确诊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后存活逾5年者达90.2%.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 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作者:赵东兵;毕建军;高纪东;邵永孚;赵平

    目的探讨低位Ⅰ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性手术138例,均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手术原则进行;其中93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行保肛手术;肿瘤局部切除术28例.局部复发率根治性手术者为5.1%(7/138),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为6.5%(6/93),保肛术组为2.2%(1/45);局部切除术组为17.9%(5/28).χ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9)和手术方式(P=0.039)与局部复发相关.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保肛术组为95.5%,局部切除术组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0)和局部复发(P=0.00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低位Ⅰ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指征.

  • 不同时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变化及其因素分析

    作者:汪建平;吴小剑;宋新明;王磊;黄美近;兰平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 cm以上、5 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时,按手术方式分为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组(103例)和保肛手术(SP)组(213例).分别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APR的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前期组55.1%,后期组23.8%),而行SP的患者从前期的44.9%上升到后期的76.2%(P=0.000).SP和APR两组比较,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性别、不同时期、肿瘤周径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体分型、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与后期两组比较,性别、术中输血量、Duke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行LAR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比率为2.7%(1/37例),后期组为1.3%(2/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且明显减少了术中输血量,并未延长手术时间,也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作者:王振军;梁小波;杨新庆;杨斌;黄莛庭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 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 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 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