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5-氮-2′-脱氧胞苷对RKO结肠癌细胞株maspin基因去甲基化的转录调节作用

    作者:唐波;彭志红;余佩武;曾冬竹;张超

    目的探讨 DNA5′ CpG岛去甲基化对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对细胞株生长增殖的生物学影响 ,寻找抗癌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检测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核心启动子区 CpG岛甲基化情况;用特异性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5-氮- 2′-脱氧胞苷 (5- aza- 2′- deoxycytidine, 5- aza- CdR)作用结肠癌细胞株 72 h后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maspin mRNA表达,四唑盐 (MTT)比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前后 RKO细胞株生长存活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存在 CpG岛甲基化.与对照组相比, 3组不同浓度 5- aza- CdR作用后, maspin基因 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 10.89、 16.91和 23.97倍,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 G0/G1期, 诱导细胞凋亡, 凋亡率分别为 5.17%、 8.71%和 11.23%.结论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 5′端核心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沉默的主要原因;特异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5- aza- CdR能较好地逆转 RKO细胞 DNA异常甲基化,并有效地激活因高甲基化所致 maspin基因沉默的再转录,诱导该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 猪小肠血管在小肠移植中的解剖研究

    作者:闫朝岐;邹小明;袁友萍;柏春枝;宋茂力;李晓林;李刚;秦华东

    目的探讨小猪小肠移植时供体、受体和佳血管的选择.方法麻醉,先后称量 30头小猪及其小肠的体重与长度,测算两者比例关系;对离体小肠行造影、色料灌注、 X线摄片,观测腹主动脉、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在体和离体的分布情况.结果小肠的长度平均为体长的 11.5倍;小肠的重量平均为体重的 2.3%.腹主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近段在体与离体灌注后血管外径分别为 4.3/ 4.6 mm和 2.5/ 2.7 mm左右,肠系膜前静脉较肠系膜前动脉粗 1~ 2 mm.肠系膜前动脉水平段分支多为 6~ 8支.一般第 5、 6支长 [(20.0± 7.0)mm和 (22.0± 8.2)mm],在体与离体血管外径分别达到 1.9、 2.2 mm左右.结论腹主动脉、近段肠系膜前动脉及其第 5、 6分支水平肠系膜前动脉可以分别作为小猪全小肠和节段小肠移植的首选血管;在实行节段小肠移植时,可以利用肠管长度比例系数,进行初步筛选实验动物.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生存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元水;叶再元;赵仲生;施敦;邹寿椿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C和生存素( 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6.0%和 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 P< 0.05);VEGF- 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 C和 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 C和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 C及 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 温热疗法增强前药氟胞嘧啶对转基因结肠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作者:李金茂;黎成金;赖大年;王小军;何显力;包国强;吴涛;阴继凯

    目的探讨温热疗法能否增强前药 5-氟胞嘧啶 (5- fluorocytosine,5- FC)对转染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 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的结肠癌细胞 SW480的靶向性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转染 G1CEACDNa之结肠癌 SW480细胞接种到 96孔细胞培养板中,同时加入含各种浓度梯度的前药 5- FC.实验组以水浴加温法在 43℃下热处理 30 min,对照组不加热.第 8 d去除培养液,以 MTT法测定活细胞比率,分析前药 5- FC联合温热疗法对转 CD基因结肠癌 SW480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热化疗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热化疗前后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t=2.403,n=9);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 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P< 0.001,t=7.158,n=6);透射电镜观察下显示实验组细胞膜微绒毛消失,边缘变平直,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聚集在核模下.结论温热疗法能明显提高转 CD基因结肠癌 SW480细胞对前药 5- FC的敏感性;两者联用能使转 CD基因结肠癌 SW480细胞产生 S期阻滞,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 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胃癌病理分期的影响

    作者:吴泽宇;詹文华;李靖华;何裕隆;汪建平;兰平;彭俊生;蔡世荣

    目的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 pN分期的影响.方法采用 CK- 20 m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对 2003年 12月至 2004年 4月间行手术切除的 30例胃癌患者共计 850枚淋巴结扩增检测微转移.结果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 27.1%( 233/850),而 RT- PCR法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则为 36.5%( 310/850);两种方法比较, 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7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 12.5%, 77/617).有 7例( 23.3%)患者的肿瘤 TNM分期提高,分别为Ⅰ B→Ⅱ、Ⅰ B→Ⅲ A、Ⅱ→Ⅲ A、Ⅲ A→Ⅲ B、Ⅲ A→Ⅳ各 1例,Ⅲ B→Ⅳ 2例.结论 RT- PCR法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

  • 71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与病理学特征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 (SA)的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2年 1月至 2005年 7月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 71枚 SA的内镜和病理资料.结果 71枚 SA中 47枚为隆起型 (无蒂 23枚,亚蒂 5枚,有蒂 19枚 ), 24枚为表面型 (扁平 16枚,侧向发育型 8枚 ),平均大小分别为 10.5 mm和 16.6 mm,常见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组织病理学上,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 SA分别为 53、 9和 9枚;不典型增生程度,轻度 47枚,中度 22枚, 2枚局部有癌变病灶. 10 mm以下的 SA 不典型增生程度较大于或等于 10 mm SA轻 (P< 0.01).腺管开口 (pit)分型的 60枚 SA中,Ⅳ型 SA多由绒毛状腺体 (64% )组成,Ⅲ L型 SA多由管状腺体 (68% )组成,但有 40%的 SA(24枚 )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样的Ⅱ型,全部由管状腺体组成;腺体异型性Ⅱ型与Ⅲ L型相近而小于Ⅳ型息肉 (P< 0.05).结论Ⅱ型 pit的息肉可能为 SA. SA具有肿瘤性息肉的一般特点,应视为一种新的可能性癌前病变.

  • 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在痔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钟克力;王东;潘凯;汪迎;王晓学

    目的探讨 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 LVSS)在痔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2002年 12月至 2003年 11月间 36例采用 LVSS切除的病例在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等方面与 30例传统痔切除手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的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 LVSS痔切除手术组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 (P< 0.05).结论 LVSS具有痛苦少、安全、操作方便、创伤小和缩短手术时间等特点,可代替传统手术.

  • 连续性空肠间置在胃次全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叶再元;张勤;余建法;张琪;李青;徐继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术时采用连续性空肠间置完成消化道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远端胃癌患者 34例,随机分成两组, A组 16例, B组 18例.胃次全切除后, A组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的输入袢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输出袢空肠分别结扎阻断,形成完整的连续性间置空肠代胃. B组行 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 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 Visick分级指数、血浆白蛋白水平、每餐进食量和体重,并用胃镜检查残胃和吻合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 1年观察, Visick分级指数两组比较, u=2.1,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所有患者平均每日进食量均在术前水平的 85%以上, B组只有 14人达到该水平.两组手术前后体重减少值比较, t=- 2.181,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变化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25, P< 0.05);A组在 1年后显著增加,与术前相比( t=- 2.175,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 1年胃镜复查, A组残胃未发现胆汁反流,吻合口通畅,吻合口黏膜和间置空肠无充血、水肿,而 B组发现残胃内胆汁潴留 11例 (61.1% ),吻合口炎症 13例 (72.2% ),吻合口溃疡 2例( 11.1%).结论连续性空肠间置能够恢复消化道生理通道并避免反流性胃炎的发生.

  •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与开放式痔切除术后患者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作者:陈朝文;詹学兵;牛立军;张伟华;陶雅丽;赵芳;张同琳;吕旌乔

    目的比较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PH)与开放式痔切除方法的疗效.方法通过术后问卷调查结合门诊复查的方法,了解 2001年 3月至 2004年 3月以不同的手术方法行痔切除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有效问卷 184份,其中 PPH组 96例,开放式痔切除组 88例. PPH和开放式痔切除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痔脱出( 92.7% vs 96.8%, P=0.282)、出血 (91% vs 81%, P=0.241)和疼痛 (91.7% vs 91.5% ,P=0.977)等症状,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30.2% vs 29.5%, P=0.923)和总复发率 (21.8% vs 20.5% ,P=0.81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总体满意度 PPH组和痔切除组分别为 87.5和 84.8,两组比较, P=0.218. PPH组 6例术后排便或排气不能控制, 1~ 3个月缓解.结论 PPH是一种与开放式痔切除同样安全、有效的治疗脱垂痔的方法.

  • 黏膜环切除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司徒光伟;杜寒松

    目的分析吻合器切除黏膜环的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经 PPH治疗的 480例不同类型的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患者均采用 33 mm吻合器切除,切除规则黏膜环 303例,切除不规则黏膜环 177例.术后随访 1- 24个月.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出现痣核脱垂 8例,较不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者的 18例少 (χ 2=12.363, P< 0.01).规则黏膜环切除术中 ,切除不同的黏膜环宽度术后出现脱垂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331, P< 0.01),切除黏膜环宽 3 cm以上出现脱垂者少.结论切除黏膜环的宽度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切除黏膜环宽大于 2 cm手术有效,切除规则黏膜环宽 3 cm以上效果好.

  • 中国人 2025例多原发结直肠癌荟萃分析

    作者:何建军

    目的总结中国人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多原发结直肠癌为检索词,电脑检索 1989- 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1)发病率 2.9%,有癌家族史 13.1%,平均患病年龄 53岁;(2)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率 55.2%,术中探查诊断率 37.5%,术后标本诊断率 15.7%;(3)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率 94.8%,平均间隔时间 5.2年;(4)癌灶部位:直肠 30.9%,乙状结肠 19.9%,降结肠 9.0%,结肠脾曲 5.2%,横结肠 9.1%,结肠肝曲 6.1%,升结肠 11.8%,盲肠 8.1%;(5)伴肠外癌灶 37.6%,伴腺瘤或息肉 43.7%,有淋巴结转移 34.6%;(6)组织学类型相同者 60.6%,不相同者 39.4%,腺癌 89.2%,腺瘤或息肉恶变 8.4%;(7)根治性切除 85.9%,姑息性切除 10.1%;(8)术后 3、 5、 10、 15年生存率,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分别为 64.3%、 44.6%、 26.3%和 9.4%,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分别为 69.6%、 59.2%、 45.0%和 36.7%,两组比较,分别 P >0.05、 P< 0.05、 P< 0.01和 P< 0.01.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临床少见,诊断主要靠纤维结肠镜检和术中探查;根治性切除率高;预后良好,且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优于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

  • 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中相关标志物的筛查和鉴定

    作者:李炜;刘炳亚;李建芳;陈雪华;郝建宏;蔡劬;顾琴龙;朱正纲;林言箴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质组技术在血清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查并鉴定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期望从中发现有意义的胃癌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 2- DE)分离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总蛋白,银染显色, PDQuest软件分析,从中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 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得到 6个仅在胃癌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和 4个仅在对照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结论在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与健康者血清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利用蛋白质组学这一高通量的筛查技术可望从中发现与低分化胃癌相关的标志物.

  • 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作者:黎剑;蔡世荣;何裕隆;黄美近;董文广;梅开勇;汪建平;詹文华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 pN0)胃癌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87例 pN0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男性 79.3%,女性 20.7%;超过 60岁者占 44.8%. 26.4%的肿瘤位于上部( U), 23.0%在中部( M), 51.4%位于下部( L).肿瘤小于或等于 2 cm者 29.9%, 2~ 5 cm者 57.5%,大于或等于 5 cm者 12.6%. D2式淋巴结清扫 86.2%, D3式(包括 D3+式)淋巴结清扫 13.8%.远端胃切除 67.8%,近端胃切除 4.6%,全胃切除 27.6%. 57.5%的患者术中输血. 23例 (26.4% )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全组患者 5年生存率 56.5%.是否术后化疗、不同 pT分级、有无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患者间的生存率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分级中的 T分级增加是危险因子,术后化疗是保护因子.结论为提高 pN0胃癌患者 5年生存率,需选择合适的术后化疗.

  •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作者:池畔;林惠铭;徐宗斌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 2000年 9月至 2005年 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 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 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 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 14例( 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4.8%与 3.6%(χ 2=0.446, P >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 1例,直肠残端裂开 2例;有 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 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 2例,输尿管损伤 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3.5%与 36.8%(χ 2=9.598, P< 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 3.5%与 6.5%(χ 2=2.102,P >0.05);吻合口瘘分别为 2.0%与 3.0%(χ 2=0.089, P >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 5.8%与 3.5%(χ 2=1.064, P >0.05);乳糜瘘分别为 1.5%与 2.5%(χ 2=0.201, P >0.05);肺部感染分别为 7.0%与 9.0%(χ 2=0.635, P >0.05);切口感染分别为 5.5%与 14.1%(χ 2=4.978, P< 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 结肠镜检查5690例患者的适应证及疾病分布特征

    作者:金黑鹰;叶辉;吴崑岚;朱勇;张金浩;刘萍;张铁娥;丁义江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与各适应证对应的疾病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12月间进行的 569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男性 3096例,女性 2594例;年龄( 52± 15)岁.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原因: 26.9%为便血;25.8%为不典型腹部疼痛;11.1%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不成形;7.6%为肛门坠胀、疼痛不适;7.0%为便秘;3.0%为排黏液或脓血便;0.9%为体检发现直肠肿块和腹部包块;10.9%为结肠镜息肉摘除术后复查;1.5%为结直肠癌术后复查;2.2%为单纯体检者;其余 3.1%为其他原因进行检查者.结肠镜到达回盲部的比例为 97.7%,共发现各种疾病 2283例( 40.1%).其中结直肠癌 10.3%,结直肠息肉 19.6%,溃疡性结肠炎 4.3%,克罗恩病 0.5%.结论应对出现便血、非特异性腹痛、腹泻或便秘者和结直肠癌术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遗传受累者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 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世拥;于波

    目前,外科手术依然是可治愈结直肠癌的惟一手段.虽然外科治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结直肠癌的 5年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手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提高了直肠癌根治率,但术后复发在临床上仍很常见.就结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来看,结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为 3.1%~ 25.6% [1];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 4%~ 40% [2,3].而临床上对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未经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一般为 3.5- 13.0个月 [4].对术后局部复发争取再次手术切除机会,依然是获得治愈的关键.如何提高再次手术切除成功率也成为胃肠外科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 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以后还应做什么

    作者:兰平

    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技术的应用,明显升高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 5年生存率 [1].作为把患者的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外科医生,在 TME之后还应做些什么呢?其一,提高结直肠癌的预警以及早期诊断率;其二,减少肿瘤的复发率;其三,复发、尤其是局部复发后应如何处理?本文就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后的治疗进行探讨.

  • 腹膜假性黏液瘤 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肖玉根;段晓帆;王昆

    目的总结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治经验.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和全身消瘦, B超和 CT检查均提示腹部包块呈不均质囊性和 /或不均质腹水.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 22例来自阑尾黏液腺癌, 10例来自卵巢囊腺癌, 3例来自黏液性胃癌, 1例来自结肠黏液腺癌.手术包括切除原发病灶、网膜或其他脏器及尽可能清除黏液性病变组织.术后辅以化疗.全组无手术死亡.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2.4%、 63.6%、 43.1%.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根治性切除和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先天性巨结肠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及肠电图的同步研究

    作者:唐维兵;徐小群;耿其明;张杰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和 Cajal间质细胞( 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 HD)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计算 48例 HD患儿和 10例正常对照儿 SY和 ICCs阳性染色区域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HD患儿扩张段内 SY和 ICCs阳性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7± 1.05) vs.(3.53± 0.89);(2.09± 1.28)vs.(2.22± 1.31);P >0.05],而狭窄段肠壁内 SY和 ICCs镜下阳性面积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1.34± 0.97)vs.(3.53± 0.89);(1.41± 0.85)vs.(2.22± 1.31);P< 0.01]. HD病变肠段肠电图出现异常波型.结论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是 HD的重要病理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形成和兴奋传导的异常,引起或加重了 HD的动力障碍.

  • 老年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16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登秋;张喜成;姜宝飞;陈一尘

    目的总结老年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 1982- 2004年间收治的 15例老年人 S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者 2例( 23.3%),术前误诊 13例( 86.7%).均行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 150 cm.其中 2例术后因近期 SMVT复发而再手术.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治愈 13例( 86.7%),死亡 2例( 23.3%).结论充分认识老年人 SMVT的临床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而恰当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是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 小肠重复畸形合并溃疡穿孔一例

    作者:贾树森;邬二喜

    患者男性, 15岁.腹部剧烈疼痛 12 h于 2002年 10月 17日入院.检查:体温 39.4℃,血压 105/70 mmHg(14/9.33 kPa).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 ),肝脾未扪及.右腹部叩诊实音,左腹部浊音,移动性浊音(+),肠鸣减弱.血常规:血红蛋白 144 g/L,白细胞 16.3× 109/L,淋巴细胞 0.03,中性粒细胞 0.96. B超提示: (1)右下腹肠管扩张;(2)下腹部肠间隙无回声区(积液);(3)肝内管壁回声增强.腹部 X线平片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

  • 空肠黏膜下恶性淋巴瘤误诊为阑尾脓肿一例

    作者:钟显铭;田志强;李斌;严天军;王建力

    患者男, 39岁.以中下腹部疼痛半月并转移性右下腹部痛 7 d于 2002年 4月 14日以"阑尾脓肿,回盲部肿瘤待排"收入院.查体:体温 36℃,脉搏 84次 /分,呼吸 20次 /分,血压 105/82 mmHg(14/11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异常蠕动;全腹压痛,以右腹"麦氏点"周围明显;腹肌紧张,右下腹麦氏点偏内可扪及 4 cm× 5 cm大小肿块,质软,边界不清,无活动,压痛明显,肠鸣音 3~ 5次 /分,未闻及气过水声.

  • 肛周 Paget病并发肛管直肠癌一例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程明荣;陈骏;徐宏智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 2005年 5月 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 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 2~ 3 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 4 cm× 4 cm.见图 1.病理活检:肛周 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 (CK)(+), CK7(-), CK20(+),低分子 CK(-),高分子 CK(±), S- 100(-), Ki67指数 >0.30,黑色素瘤抗体 (HMB45)(-),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

  • 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一例

    作者:尹勇;张晓膺;王中林;蒋南青

    患者男, 43岁.以间歇性进食梗噎 14年,加重伴胸、背部疼痛 2月余于 2004年 12月 13日入院.既往有 10余年吸烟史.查体:轻度消瘦、贫血貌,颈部淋巴结未及,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中上段巨大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破坏、消失,管壁僵硬,管腔狭窄,食管中下段高度扩张,大直径约 8 cm,贲门部呈光滑鸟嘴样改变,见图 1.内镜检查:距中切牙 22~ 30 cm处见一不规则隆起性病变,下段食管扩张,贲门黏膜光滑,开闭可.病理活检:鳞癌.入院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中上段癌.于 2004年 12月 24日经左颈、右后外侧胸腹联合切口入路手术,术中见胸段食管明显增粗,直径约 8 cm,肿瘤上缘位于主动脉弓上 3 cm,下缘平肺下静脉,胸上食管旁及颈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底颈部吻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溃疡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 10.0 cm× 3.5 cm× 2.0 cm大小,已侵及食管外膜伴颈气管旁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于 2005年 1月 11日出院, 2月 15日接受放疗,剂量为 50 Gy,疗程 1个月.术后因肿瘤复发、转移而于 2005年 7月 22日死亡.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消化系肿瘤

    作者:夏金堂;李雯;汪建平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系活化 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于 1966年由 Bloom等 [1]首次发现并命名.随着 MIF基因克隆成功及其蛋白结构的阐明,目前对 MIF的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人类 MIF基因 845 bp,染色体上的定位为 22q11.23,由 3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 MIF为 115个氨基酸组成的 12.5kDa 的多肽,三维结构为α /β结构,以同源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2,3]. MIF与已知的细胞因子之间无明显的氨基酸同源性,不属于现知的任何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MIF存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各种组织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MIF不仅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症及免疫反应,而且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4].

  • 胃肠干细胞与胃肠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赵向阳;陈凛

    胃肠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制能力的原始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胃肠组织中几乎所有的细胞,对维持胃肠黏膜更新及保持组织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可能是基因突变和积累的靶细胞,胃肠肿瘤的发生可能是胃肠干细胞突变的结果.然而由于胃肠干细胞缺乏特异性标志而不能分离和鉴别,所以目前关于胃肠干细胞与胃肠肿瘤关系的研究一直处于初始阶段.

  • 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局部复发的外科防治策略

    作者:邵永孚;吴铁成

    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者中,有 30%~ 50%的患者只出现单独的盆腔脏器衰竭;盆腔局部复发为直肠癌根治术后 5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复发肿瘤不能切除,患者只能接受结肠造瘘、化疗等姑息性治疗,疼痛、出血、肠瘘、尿瘘、肠道尿道梗阻等症状常使患者痛不欲生.因此,直肠癌术后盆腔内局部复发是肿瘤治疗领域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通过良好的局部控制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胃肠癌术后复发的外科治疗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胃肠道恶性肿瘤临床主要以胃癌和结直肠癌为主.对于胃癌和肠癌患者来说,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就是肿瘤复发问题.胃癌和结直肠癌同属消化道肿瘤,但术后癌复发的形式却明显不同.胃癌腹膜转移占 40%~ 50%,肝转移占 10%~ 15%;而结直肠癌则相反,肝转移占 50%左右;两者预后也不一样,胃癌肝转移预后较差,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则发展较慢 [1,2].因此,我们将两者分别加以讨论.

  • 自发性结肠穿孔 16例诊治体会

    作者:张琳鑫;毛根军;邵爱评

    自发性结肠穿孔系指正常肠管在无任何病变 (肿瘤、憩室、粘连 )或外伤的情况下 ,突然发生穿孔而导致继发性腹膜炎.本病临床上较少见 ,好发于老年人 ,易误诊.我院自 1980年 2月至 2005年 8月共收治 1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 成人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症 7例诊治分析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徐关根

    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与中肠的发育不良有关.其病理类型复杂,尤其是成人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 [1].我院从 1995年 1月至 2004年 1月收治 7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症,现报告如下.

  • 胃超声造影法对胃癌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观察

    作者:崔庆;郭静;冯延昌;沈超

    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肿瘤向胃壁深部的浸润程度,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也是浸润的深度 [1].因此,利用超声对软组织的良好分辨能力,尤其对胃壁层次结构的显示来观察胃癌的浸润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院从 2001年至 2004年对 49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胃超声造影检查,现总结报道如下.

  • 胆石性肠梗阻 25例诊治分析

    作者:沈历宗;张映河;华一兵;王国梁;俞学明;吴文溪

    胆石性肠梗阻为胆系结石少见并发症 [1].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不易,常在手术中确诊,病死率较高.我院 1990- 2005年收治 25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 结肠癌术后复发类型与再手术治疗

    作者:单毅;车旭;赵东兵;毕建军;周志祥;邵永孚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 1999年 1月至 2005年 12月再手术治疗的 87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再手术切除率 74.7%,根治性切除率 55.2%.行根治性切除的 4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49个月;行姑息性切除的 17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24个月;行探查和短路手术的 2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10个月;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3).结论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切除率高,积极行再手术治疗,可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 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铁成;邵永孚;李井泉;吴健雄;周志祥;徐立斌;王滨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3- 2000年间单个医疗机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的 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有 150例患者 (15.7% )复发转移,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盆腔内局部复发 57例 (6.0% )、肝脏转移 47例 (4.9% )、肺部转移 40例 (4.2% )和其他部位转移 6例 (0.6% ),中位复发转移时间 18个月 (2- 85个月 ).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 8个月 (1- 62个月 ). 23例患者 (15.3% )切除了肿瘤,术后中位生存 30个月,生存超过 5年者只有 3例( 13.0%).低龄 (P=0.024)、有肿瘤家族史 (P=0.000)、癌胚抗原( CEA)水平 (P=0.003)、肿瘤浸透肌层 (P=0.000)、淋巴结转移 (P=0.000)、脉管瘤栓 (P=0.000)、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 (P=0.000)显著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 (P=0.001)、 CEA阳性 (P=0.033)、肿瘤浸透肌层 (P=0.000)、淋巴结转移 (P=0.000)、脉管瘤栓 (P=0.001)、印戒细胞癌或者黏液腺癌 (P=0.012)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存在特定的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盆腔、肝脏和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部位.

  • 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术前放化疗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

    作者:武爱文;顾晋;王嘉

    目的研究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术前治疗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8月间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 161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接受直肠癌手术的 1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其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2.5%,低于对照组的 8.0%(χ 2=5.144;P=0.023).研究组中 57例接受术前治疗,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1.8%;而没有接受术前治疗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3.0% (χ 2=1.781, P=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与否、接受术前治疗与否、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分期、脉管癌栓、辅助化疗等因素作为协变量,以肿瘤局部复发作为因变量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直肠系膜切除和脉管癌栓是影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和脉管癌栓有无是影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