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

    作者:方文涛;陈文虎;陈勇;沈宇舟;蒋勇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87例接受食管次全切除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前食管腔内超声和颈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性进行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结果 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三野清扫35例(40.2%,三野清扫组),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者的比例(16/24例,66.7%)显著高于中、下段肿瘤者(19/63例,30.2%)(P=0.002).三野清扫术扫除淋巴结13.7组/例,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52例,59.8%)的10.5组/例(P<0.001).术后病理检测三野清扫组转移淋巴结1.5组/例,也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的0.8组/例(P<0.01).颈淋巴结转移(pM1-LN)17例(占全组19.5%,占三野清扫组4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15/48例,31.3%)显著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9例,5.1%)(P<0.01).上、中、下纵隔及上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3%、23.0%、5.7%和24.1%,颈淋巴结转移与上纵隔(P<0.01)及中纵隔(P<0.01)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与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无关.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34.6%,P=0.020).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返神经损伤者吻合口瘘发生率(7/13例,53.8%)显著高于无喉返神经损伤者(10/74例,13.5%,P=0.001).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或上纵隔及中纵隔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根治效果.

  • 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进行小肠吻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汪志明;丁凯;刘碧竹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AC)进行小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将40例需行全胃切除术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CAC进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吻合;对照组使用常规吻合器进行空肠-空肠吻合.术后观察有无发生与小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并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以及CAC的排出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与吻合相关的小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肠道排气、排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均于术后9-16 d排出体外.结论 应用CAC进行小肠吻合安全、可靠.

  • 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

    作者:王争;陈锦先;王平治

    目的 评价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方法 将5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使用10.3%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照组使用10.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浓度和氮平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8天,研究组与对照组营养状况比较:白蛋白浓度[(36.12±3.16)g/L与(30.61±3.55)g/L]比较,P<0.05;前白蛋白浓度[(237.10±37.29)mg/L与(191.73±27.60)mg/L]比较,P<0.05;转铁蛋白浓度[(2.18±1.34)g/L与(1.71±0.84)g/L]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氮平衡从术后第5天始优于对照组,为9.91±6.53;而对照组第6天仍为负氮平衡(-9.73±11.2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发生率仅占8.3%,而对照组为38.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使用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注射液可减少蛋白分解,尽快改善负氮平衡,并促进伤口愈合.

  • 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钟海均;应杰儿;马胜林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supportan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时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33例患者在化疗期间采用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EN组);另外33例(对照组)给予基本膳食.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14 d时测量体重(BW)、血红蛋白(Hb)、总蛋白、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以评价营养状况;并测量自然杀伤细胞(NK)、CD4、CD8、CD4/CD8、白介素(IL)-1α、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评价免疫功能.结果 化疗前后EN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化疗后ALB、TFN、Hb和BW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N组化疗后CD4、CD4/CD8明显升高,而NK、IL-1、IL-6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IL-6、TNF-α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尽管EN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情况较对照组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可以预防化疗后营养不良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减轻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代偿的影响

    作者:吴国豪;陈吉;李杭;吴肇汉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形态及功能代偿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切除小肠75%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GLP-2组,术后1-5 d内自由进食.GLP-2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GLP-2(250μg·kg-1·d-1);对照组每日2次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另设1组正常进食大鼠作空白对照.术后第6天行残留小肠黏膜形态学检测、细胞增殖核心抗原(PCNA)测定,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SGLT1)和二肽转运体(PEPT1)的mRNA表达检测以及在体小肠循环灌流实验测定大鼠回肠的单位长度及单位重量的葡萄糖吸收率.结果 GLP-2组残留小肠黏膜形态学指标、PCNA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低于对照组;残留回肠SGLT1和PEPT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灌洗段回肠每g湿重葡萄糖吸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P-2能刺激小肠黏膜上皮增生、抑制凋亡,促进短肠大鼠残留小肠黏膜的形态及功能代偿.

  •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抗肿瘤研究

    作者:沈历宗;王建华;王海权;华一兵;吴文溪

    目的 研究胞嘧啶脱氨酶(EC-CD)自杀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含EC-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质粒pLCDSN将人EC-CD基因转导入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抗性克隆CT26/CD,比较CT26/CD与野生型CT26的成瘤性,评价CT26/CD对野生型CT26细胞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 CT26/CD能在含0.6 g/L G418的培养液中稳定生长;RT-PCR证实EC-CD基因在CT26/CD中表达;CT26/CD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加(P=0.000),且具有良好的旁观者效应;CT26/CD的成瘤性与野生型CT26相似(P=0.892);CT26/CD联合5-FC对野生型CT26的肝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延长了荷瘤小鼠存活期(P=0.000).结论 EC-CD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 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

    作者:詹文华;王鹏志;邵永孚;伍晓汀;顾晋;李荣;万德森;丁克峰;师英强;于吉人;卢辉山;邹小明;毕建威;孙益红;陆云飞;陈道达;张信华

    目的 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大径在5 cm及以上、病理核分裂相在5/50个高倍视野及以上、CD117阳性、肿瘤能作完整切除的GIST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服用IM,每天400 mg;疗程持续12个月或以上.主要终点观察指标为术后1、3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按方案完成12个月或以上的IM治疗,且至少有1次主要终点指标评估者归入符合方案(PP)分析,至少服用过1次研究药物者归入意向治疗(ITT)分析.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者57例,其中男34例,年龄(50.6±12.2)岁;女23例,年龄(50.0±10.8)岁.肿瘤部位:胃50.9%,小肠38.6%,结直肠10.5%;全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归入PP分析者12例,归入ITT分析者57例.至中期报告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无病生存期ITT分析为(268.3±120.2)d,PP分析为(396.7±38.2)d;不良事件发生率44.4%.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评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400 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帆;曹杰;夏金堂;黄炽明;杜洪;陈国勤;温敏杰;戴丽华;赖越元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 肠移植早期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在大鼠移植小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的表达

    作者:刘骥;王为忠;管文贤;陈冬利;李纪鹏

    目的 探讨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MAdCAM-1)在大鼠小肠移植早期移植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后分3组:第1组,非手术对照组(F344/N);第2组,同基因移植组(F344/N→F344/N);第3组,异基因移植组(BN→F344/N).术后1、3、5、7 d取各组移植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检测MAdCAM-1表达的分布及变化,同期进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各检测时点的肠黏膜组织表现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异基因移植组肠黏膜组织表现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渐进过程,2周后移植肠绒毛变的低平,散在黏膜上皮脱落,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萎缩明显.MAd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期,高表达于移植肠固有层及其肠系膜淋巴结,特别是高表达于肠黏膜固有层中的扁平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同基因移植组术后MAdCAM-1的表达在1-7 d均无明显量的变化;而异基因移植组MAdCAM-1在移植肠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在其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MAdCAM-1与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进展关系密切.

  •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沉默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作者:兰斌;刘炳亚;陈雪华;瞿颖;张晓青;蔡劬;戴起宝;张健;朱正纲

    目的 观察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TK15)沉默后对胃癌细胞MKN45凋亡的诱导作用,阐述STK15基因对胃癌细胞生存的关键作用.方法 化学合成小片断干扰RNA(siRNA)抑制MKN45细胞STK15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STK15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MKN45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变化;Hoechest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pro-caspase 3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靶向STK15的siRNA作用48 h后,STK15 siRNA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较多MKN45细胞呈现G2期细胞DNA含量(P<0.05);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伴随pro-caspase 3水平下降.结论 抑制STK15基因表达通过caspase 3途径导致MKN45细胞凋亡,STK15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存活起着关键作用.

  • 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夫景;杨茂鹏;于洪亮;杨维良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KLF-6和APC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KLF-6与APC的mRNA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37.5%和34.3%,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96.9%和93.8%(P<0.05).KLF-6与APC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8.1%和25.0%,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81.3%和84.4%(P<0.05).KLF-6与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抑癌基因KLF-6和APC的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且两者存在相关性.

  • 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锚定的膜表达热休克蛋白70的肠癌瘤苗的抗癌治疗作用研究

    作者:黄常新;余海;杨关根;王青青;李达;马文学;沈芬平

    目的 研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锚定的膜表达热休克蛋白(HSP)70的肠癌细胞瘤苗,研究其抗肿瘤治疗作用.方法 以先期实验制备的膜表达HSP70肠癌细胞株CT26.扩增后以本研究组早先研制的跨膜型SEA蛋白转染法锚定肠癌细胞,灭活并制备双重修饰的肠癌细胞瘤苗.观察瘤苗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刺激效应;在BALB/c小鼠结直肠癌移植模型中观察瘤苗的抗癌治疗作用:瘤体生长抑制和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并同时检测实验鼠的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均证明瘤苗细胞的双重修饰:SEA锚定,HSP70表达并结合在瘤苗细胞膜表面.比较对照,SEA锚定或膜表达HSP70的单一修饰瘤苗均显示出较高的鼠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效应;较强的瘤体生长抑制,并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延长.而SEA锚定的膜表达HSP70的双重修饰瘤苗比单一修饰瘤苗,有着更高的淋巴增殖刺激效应,更强的瘤体生长抑制作用,并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结论 成功研制了超抗原SEA锚定的膜表达HSP70的肠癌细胞瘤苗,此双重修饰瘤苗对结直肠癌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治疗作用.

  • 氟尿嘧啶联合黄芪对小鼠胃癌组织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作者:章志翔;戚峰;周德俊;梁晓宇;朱理玮;王鹏志

    目的 研究氟尿嘧啶联合中药黄芪对3-甲基胆蒽(MC)诱发的小鼠胃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规律.方法 建立MC诱发小鼠胃癌的模型,分别设立氟尿嘧啶治疗组(A组)、氟尿嘧啶加黄芪治疗组(B组)、氟尿嘧啶加高剂量黄芪治疗组(C组)、胃癌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P组)和正常组(N组),对各组标本进行病理检测,并测定胃癌标本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 MC诱发3个月时小鼠胃癌发癌率为48.7%.P组胃组织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含量高于正常组织(P<0.05),且与D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D组中的丝氨酸含量高于N组(P<0.05);A、B组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P、N组(P<0.05),且A、B、C、D组的数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C、D组胃癌组织中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P、N组(P<0.05),且A、B、C组的数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讨论MC诱发的小鼠胃癌模型中丝氨酸、脯氨酸升高可反映其氨基酸代谢紊乱;氟尿嘧啶与黄芪联合应用,可减少胃癌组织中谷氨酸含量而抑制肿瘤生长.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Ez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史荣亮;李建芳;瞿颖;陈雪华;顾琴龙;朱正纲;刘炳亚

    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蛋白Ez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上90例胃癌组织及12例正常胃组织标本中Ezrin的表达,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应用Western印记检测胃癌细胞株的Ezrin的表达,体外侵袭试验验证其侵袭能力.结果 90例胃癌组织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为93.3%,而12例正常组织Ezrin表达均阴性,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Ezrin阳性率与胃癌患者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MKN-45细胞株中Ezrin的表达(171.72)明显高于其他4个细胞株(47.44~132.51);同时,MKN-45细胞的侵袭能力(220.21)也强于其他4株胃癌细胞(89.23~210.35).结论 胃癌组织中的Ezr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并与胃癌的转移相关.

  • 腹腔镜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胡伟国;马君俊;陆爱国;臧潞;董峰;王明亮;李健文;郑民华

    目的 评价腹腔镜对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间经腹腔镜诊断和手术治疗的42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腹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得到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其中4例完全在腹腔镜下行小肠肿瘤局部切除;36例在腹腔镜辅助下作部分小肠肠段切除;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切除,1例行腹腔镜下的探查和活检.腹腔镜手术时间(73.1±32.9)min,术中失血(20.7±31.2)ml,切口长度为(3.7±1.2)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2±0.8)d,术后住院时间为(8.0±3.1)d.2例(4.8%)患者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术后随访3-30个月,除1例小肠腺癌腹腔内广泛转移外,其他病例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不仅能明确小肠肿瘤的诊断,而且对小肠手术具有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可洲;伍晓汀;李宁;黎介寿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近交系Wistar(RT1k)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10只)行常规TPN支持,EGF组(10只)行常规TPN支持的同时加用重组人(rh)EGF 200μg·kg-1·d-1,观察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参数: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和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肠黏膜蛋白质和DNA含量改变.结果 移植前,肠黏膜形态学参数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并TPN后,对照组各项参数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而EGF组各参数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EGF组移植肠绒毛高度为(284.47±31.58)μm,绒毛宽度为(99.37±11.57)μm,隐窝深度为(98.78±10.83)μm,黏膜厚度为(389.56±31.72)μm,绒毛表面积为(0.089±0.009)m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6.45±14.62)μm、(74.2±16.85)μm、(74.45±8.34)μm、(259.38±24.65)μm和(0.041±0.005)mm2,P均<0.01.EGF组移植肠黏膜蛋白质含量[(84.65±8.32)mg/g wet w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73±11.45)mg/g wet wt,(P<0.05)]而与基准值[(92.64±10.52)mg/g wet wt]接近;DNA含量[(0.86±0.10)mg/g wet wt]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51±0.06)mg/g wet wt,(P<0.01)].EGF组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结论 EGF能较好保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维持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

  • 用基因芯片筛选胃黏膜癌变相关基因

    作者:许沈华;余传定;牟瀚舟;姜志明;朱赤红;刘祥麟

    目的 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与胃黏膜癌变相关的基因.方法 利用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U133A基因芯片,对癌旁黏膜和切缘正常胃黏膜基因表达谱进行检测,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癌旁黏膜与正常胃黏膜比较差异3倍以上共有150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SLR(信号比的对数值)>1.5]有130个,表达下调(SLR<-1.5)有20个.从表达差异的基因功能分类看,以酶和酶调控子活性改变多(28,占18.7%);其次是与核酸结合活性相关基因(17,占11.3%);第三是与信号传导活性相关基因(15,占10%);第四是与蛋白结合活性相关基因(13,占8.7%).除了40个功能未知的基因占总数26.7%外,以上4大类共占基因总数的48.7%.(2)癌旁黏膜(P)和胃癌(T)同时与正常胃黏膜比较,有71个相同的基因表达差异.其中表达上调(癌旁上皮SLR>1.5)有61个,表达下调(癌旁上皮SLR<-1.5)有10个.71个同时出现癌旁黏膜和胃癌的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发现19号染色体异常基因多有11个;其次是1、2、16、17号染色体,分别是6个;5、14、22号和y染色体未发现异常的基因.结论 71个癌旁黏膜与胃癌同时出现、表达相同的基因可能与早期胃癌的演化有关.酶和酶调控子活性、核酸结合活性、信号传导活性和蛋白结合活性4大类相关基因是研究胃癌发生的重要基因.19号染色体及1、2、16、17号染色体是研究胃癌发生的重要基因位点.

  • 术后早期腹腔化疗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生物蛋白胶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作者:张松岩;石磊;迟强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和生物蛋白胶(FS)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行肠切除吻合;腹腔化疗组(5-FU组),术后连续3 d腹腔内注射氟尿嘧啶(5-FU)(20mg·kg-1·d-1);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早期腹腔化疗;GH联合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GH(1 mg·kg-1·d-1)及早期腹腔化疗.术后8 d处死各组大鼠,剖腹切取吻合口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提示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越重)和测量吻合口破裂压力及进行吻合口组织学评分.结果 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评分2.00,低于FS组(2.13)和对照组(2.38),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显著低于5-FU组的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力229.9475,高于对照组(199.7525)和FS组(199.4338),P<0.05;显著高于5-FU组(171.7938),P<0.01.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组织学评分2.9,高于FS组(2.3)和对照组(2.1)及5-FU组(1.7),P<0.05.结论 联合应用GH和FS能提高吻合口愈合强度,促进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 肛管腺癌49例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伍小军;卢震海;丁培荣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 胃肠外科专业医师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

    作者:王维民

    胃肠外科作为普通外科的亚科,承担着普通外科疾病诊疗的重要内容,胃肠外科专业医师的培养对于普通外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普通外科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胃肠专业外科医生的水平.

  • 胃肠外科医师对消化道内镜的学习与应用

    作者:刘玉兰;冯桂建

    医学的发展跟随着科学飞速前进的脚步也在向前飞奔,在专业越来越精、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师更加专注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相关学科的发展,缺乏跨学科间的沟通.

  • 重视胃肠外科医师培养过程中的胃肠影像学培训

    作者:张晓鹏;孙应实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胃肠道的影像诊断已经涉及到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进展程度的监测和预后评价等诸多方面.在胃肠外科医师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胃肠影像学的基本特点和常用方法,并能够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对于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

    作者:颜登国;张汝一;甄运寰;姬清华;鞠冬阳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5例(8.1%),其中40例(88.9%)与直肠手术有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3 h-51 d.4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36例(85.7%)治愈,平均瘘口愈合时间为(28.9±15.4)d;6例未愈合,其中5例改行结肠造瘘,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放入金属支架扩张狭窄.8例(17.8%,包括5例非手术治疗失败者)予以手术治疗.死亡4例(8.9%).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

  • 溶脂法检测直肠癌淋巴结分布与转移规律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文军;王青;张才全;林祖朝

    目的 研究溶脂法检测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和转移规律的临床意义,为直肠癌手术根治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溶脂法对60例直肠癌手术标本检测淋巴结及癌转移结节;并与常规法对40例直肠癌手术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溶脂法在60例标本中检出淋巴结2566枚,癌结节56个;常规法在40例标本中检出淋巴结352枚,未检出癌结节;两种方法比较P<0.0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溶脂法检出5 mm以下的淋巴结总数占78.0%,阳性40.1%;5 mm及以下的癌结节占59.0%.远端直肠系膜总播散率为13.3%(8/60),播散远距离达4.5cm.结论 溶脂法是一种精确可靠的淋巴结检出方法,本组检测结果证实直肠癌手术必须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

  • 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同源病手术中组织化学快速诊断方法

    作者:周峻;魏明发;冯杰雄;王果;茹立强;张艳;史慧芬

    目的 探讨术中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症(HD)及其同源病的佳方案.方法 联合应用改进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乳酸脱氢酶(LDH)染色等组织化学方法对HD及其同源病手术中取得的新鲜组织进行快速诊断.结果 58例患儿中共诊断HD 34例、肠神经发育不良症(IND)10例、HD合并IND 4例、神经节细胞减少症4例和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3例.每例经过几种方法检查的结果均与术后病理检查一致,而快速诊断总共所需时间不超过30 min.结论 改进的AChE和LDH染色联合应用在HD的根治手术中,能快速地作出诊断并准确判断病变肠段的范围.

  • 肝癌肝移植术后合并胃癌一例

    作者:袁伟升;刘鹏;王志远;刁同进;宫林

    患者 男,43岁.因"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于2004年9月3日在我院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粗梁型,Ⅲ级.

  • 胃癌象皮肿样皮肤转移二例

    作者:徐景云;李士宽

    患者 例1,女,52岁.腹痛呕吐5 d于2004年2月15日入院.13个月前因胃窦癌,低分化腺癌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6个月前出现脐部、左股内侧及腹股沟部皮肤变硬,有结节.

  • 以持续性高热与血小板增多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产甲胎蛋白胃癌一例

    作者:马向涛;付静;余力伟;王杉;杜如昱

    患者 女性,43岁.因腹胀伴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伴发热2周以腹胀原因待查于2005年8月7日收入院.

  • 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致小肠假性梗阻一例

    作者:张小龙;唐卫中;唐宗江

    患者 男性,40岁.因反复腹胀、腹痛、呕吐1月余,于2003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1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中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多发多层肠套叠一例

    作者:于俊兰;刘连杰

    患者 男,13岁.因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1 d于2005年12月13日急诊入院.查体:贫血貌,口唇及双手指掌侧、双足趾散在黑色斑点,左上腹略膨隆,有压痛,未及明显肿块,无肠鸣音.

  • 巨大肠系膜淋巴管囊肿一例

    作者:郑玥;王平;叶有生;林家嘉

    患者 女,38岁,已婚.因腹痛、腹胀5 d,停止排气、排便23 h于2004年8月19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右侧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

  •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正荣;詹文华

    临床上诊治的胃癌多为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之后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是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破问题,其中约50%左右的患者存在腹膜复发转移.

  • 胃肠外科专业医师的培养

    作者:顾晋;彭亦凡

    胃肠外科作为普通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以及培养外科医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正式的胃肠外科医师训练及培养规范.根据美国和欧洲的成功经验,规范化的胃肠专科培训和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年轻医师的诊疗水平,并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制定一套这样的规范无疑对于胃肠外科年轻医师的培养和胃肠外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胃肠外科专科医师的培训

    作者:黄莚庭

    外科范围内的各个专科主要是按传统、按医院条件及约定俗成的模式来划分的.普通外科是古老的专业,其领域涵括腹部、体表软组织、颈部、乳腺、四肢血管等诸多部位.近年来,由于新技术新疗法不断用于临床,同时也为了促进专科的发展,需要一些外科医生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因此,作为外科基础的普通外科也开始向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 Delorme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七例

    作者:胡明;麦文豪;曾晓玲

    不少学者是采用Delorme术治疗直肠脱垂的[1,2].自2000年起至今,我院对7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通过Delorme手术治愈,现总结如下.

  • 空肠双腔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治疗食管穿孔18例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汪文东;詹曦;马千里;杨光海

    食管破裂穿孔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疗效差、病死率高,外科医生一直在探讨其治疗手段.我科采用空肠双腔造瘘(经十二指肠、逆行胃减压引流和空肠肠内营养)加纵隔胸腔引流治疗食管穿孔18例,疗效满意,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改良Milligan-Morgan术治疗环状痔

    作者:杨关根;杨琴燕;左振魁;柴瑞;黄常新

    环状混合痔是一类较严重的肛门疾病,首选手术治疗,以往常用Milligan-Morgan术治疗.

  • 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

    作者:成世盈;陈超武;刘升锋;唐梅徕;崔龙

    肠粘连是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93.3%的患者有明确手术史[1].处理棘手,容易复发,特别是反复粘连者.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1977年7月至2004年7月,我们应用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的方法[2]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 轨道式牵引法取出直肠异物

    作者:段文志;李美荣;刘杨桦;罗敏怡

    2005年12月30日,我院对1例直肠异物嵌塞患者采用轨道式牵引法取出异物,手术成功.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痔是常见、多发的疾病.痔的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若治疗不当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2006年7月,在原《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再次就痔的病理生理以及对痔的诊疗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进一步修订了《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