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利义;李继坤;沈云;于亮;张建海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ax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和Runx3蛋白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频率(55.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2.5%)(P<0.01);胃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阳性率(37.5%)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P<0.05);Runx3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 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表达失活的主要机制,有望成为胃癌分子诊断和病期评估的标志之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促进胃癌淋巴管生长

    作者:倪效;燕敏;严超;刘炳亚;陈雪华;瞿颖;计俊;俞焙秦;朱正纲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CF-D)与胃癌淋巴管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胃癌旁正常组织中扩增人VEGF-D全长cDNA,经T-A克隆酶切鉴定及测序得到完整的序列后,亚克隆并构建pEGFP/VEGF-D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低表达VEGF-D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体外G418抗生素筛选得到高表达VEGF-D的肿瘤细胞克隆,用这种高表达VEGF-D的胃癌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盐受体(LYVE-1)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淋巴管密度和形态.结果 对照组和转染pEGFP/VEGF-D组肿瘤的重量分别为(1.13±0.40)g和(2.24±0.82)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管密度分别为2.89±1.32和5.74±1.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肿瘤组织存在扩张的功能性淋巴管.结论 VEGF-D在胃癌中可能通过主动促进淋巴管生长来促进肿瘤生长和远处转移.

  • 9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周海涛;周志祥;张海增;毕建军;赵平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收治的98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腹痛为本组病例常见的临床症状,占51.0%.患者全部为Ⅰ、Ⅱ期肿瘤;PGL术前的确诊率为56.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1%、86.0%和73.0%;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9.5%,Ⅱ期患者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手术治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77.2%,非手术治疗组患者为7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结论 对于PGL,可首选全身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在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无明确活检病理诊断或化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微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直肠癌进展的关系

    作者:常家聪;魏宜胜;刘弋;张红;王道兵;陈向红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 (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 VEGF-D和MI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杜春燕;师英强;周烨;傅红;赵广法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对141例GIST进行基因检测,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c-kit基因第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的序列,分析基因突变与GIST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41例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108例(76.6%),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99例(70.2%,99/141);9号外显子突变8例(5.7%,8/141);13号外显子突变1例(0.7%,1/141);未检测到17号外显子突变病例.97.0%为杂合性突变,3.0%为纯合性突变,11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突变常见65.7%(65/99),其次为点突变(24.2%)和插入突变(串联重复)(10.1%);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区,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共检测到4例PDGFRA基因的突变,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12.1%(4/33),占CD117阴性GIST的40%(4/10),均为外显子18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GIST不同原发部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9,P=0.027;x2:7.000,P=0.03),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IST中存在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不同原发部位间有差异.

  • 经内镜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的疗效评价

    作者:钟芸诗;姚礼庆;徐美东;周平红

    目的 评价经内镜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1999年3月至2008年1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采用内镜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65±14)岁;晚期胃窦癌17例,胃癌术后复发15例(其中毕Ⅰ式吻合8例),十二指肠癌4例,壶腹周围癌7例,转移性肿瘤13例.支架置入成功率98.2%(55/56).49例患者(87.5%)在支架置入1~3(2±1)d后开始进流质饮食,进食半流质的时间为4~9(6±2)d;42例(76.4%)患者在支架置入10~16(13±3)d后开始进普通饮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疼痛14.5%、支架移位1.8%和出血25.5%,无穿孔.截至2008年1月20日,53例(96.4%)接受了随访,生存期14~332(139±15)d,中位生存期135 d.支架通畅率94.3%(50/53),有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43 d、158 d和190 d出现了再狭窄,通过再次置入金属支架后好转.结论 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是治疗胃出口梗阻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 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初大可;张健;施海;董光龙;刘新平;王为忠

    目的 分析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人类结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30例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及其正常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DRG2 mRNA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分析NDRG2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别提取30例组织的总蛋白,应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NDRG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结果显示,30例结肠癌组织中,有12例的NDRG2 mRNA表达明显降低.蛋白印迹结果显示,30例结肠肿瘤组织中有12例NDRG2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RT.PCR结果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NDRG2阳性率分别为90.0%(27/30)和53.3%(16/30),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G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级别相关,高、中分化组NDRG2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组(P<0.05).结论 NDRG2在某些结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而且其表达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其可能对结肠癌的发生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为研究结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

  • 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肖毅;邱辉忠;周皎琳;徐协群;林国乐;吴斌;杨宁;杨堤

    目的 总结国内文献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3年至2006年收治的4例和检索1979年至2006年国内文献报道的54例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100:1.0,43.1%的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发病,98.3%的患者表现为反复血便,纤维结肠镜、直肠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91.4%的患者病变呈弥漫浸润性,8.6%的病变表现为局限性.82.8%的患者接受了外科干预治疗,3.5%的患者未接受治疗.结论 纤维结肠镜是诊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诊断方式.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 从盆腔筋膜的外科解剖来理解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

    作者:林谋斌;金志明;尹路;丁文龙;陈伟国;倪俊声;朱正纲

    目的 探讨直肠系膜与盆腔筋膜和神经的关系,以明确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合理的切除平面.方法 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 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2段3层,2段指耻骨联合至坐骨棘和坐骨棘至骶岬;3层分别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壁筋膜.在膀胱腹下筋膜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盆丛及其膀胱、子宫神经分支,而在脏、壁筋膜之间存在腹下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结论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在直肠后方为脏、壁筋膜之间,而在直肠侧方实际上位于脏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之间.侧后方的腹下神经、侧前方的盆丛及其分支是正确层次的标记.

  • 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和SU6668联合氟尿嘧啶对结肠癌的影响

    作者:曾庆黎;楚朝辉;周凯;罗小江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Endostatin和SU6668联合氟尿嘧啶(5-FU)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将6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种植12 d后分别自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Endostatin(E组)、SU6668(S组)、Endostatin加SU6668(E加S组)、Endostatin加SU6668加5-FU(E加S加F组),1次/d,共4周.种植后第6周末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观察肿瘤肝腹膜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出现情况.结果 对照组、E组、S组、E加S组、E加S加F组抑瘤率分别为0、64.9%、63.5%、76.4%和88.2%;MVD分别为(18.10±5.65)、(2.75±0.75)、(3.17±0.58)、(0.94±0.42)和(0.36±0.45);腹膜转移率分别为90%、16.7%、25%、0和0;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0、0、0和0.E组、S组、E加S组、E加S加F组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0.05);尤以E加S加F组明显(P<0.01).结论 Endostatin和SU6668联合5-F1U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和转移.

  • 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hMLH1和hMSH2及hMSH6种系突变与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

    作者:倪敏;金黑鹰;丁义江;刘飞;丁曙晴;樊志敏;王业皇

    目的 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患者的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特征和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 对前瞻性收集的34例MSI结直肠癌患者检测其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并研究其肿瘤的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34例MSI结直肠癌中,共检测到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19例(55.9%).19例MSI-H结直肠癌中检测到MLHI基因的甲基化14例(73.7%);15例MSI-L结直肠癌检测到MLH1基因的甲基化5例(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共发现8个hMSH2和hMSH6基因的突变,其中hMSH6基因突变3个.hMSH2基因突变5个.结论 中国人MSI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未测到MLH1基因14突变)和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检出率可能有别于国外MSI结直肠癌.

  • NCCN推荐流程筛选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

    作者:沈凯;王杉;叶颖江;尹慕军;杨晓东;许峰;梁斌;姜可伟;崔志荣

    目的 探讨NCCN-2007推荐的流程筛选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NCCN-2007版推荐的筛选流程,首先应用Revised BethesdaGuidelines(Revised BG)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419例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HNPCC的初步筛选: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后通过基因测序方法来进行验证,并与原标准进行比较.EnVision二步法对90例符合Revised BG(其中符合原筛选标准--AmsterdamⅡ者的8例为A组,另82例为B组)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hMLH1和hMSH2染色.初步确定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缺陷表型.对错配修复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检测hMLH1和hMSH2种系突变.结果 筛选出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缺失者18例(A组5例,B组13例).临床诊断HNPCC患者终为21例(A组8例,B组13例).基因测序检测到B组中基因突变3例,此3例原不符合Amsterdam Ⅱ标准,但终被确诊为HNPCC.结论 NCCN推荐流程可以有效地进行HNPCC的筛选,减少临床漏诊病例.

  • 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柏霖;谷云飞;祝新;邵万金;孙桂东;丁曙晴;金黑鹰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术前指诊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有25例患者诊断为复杂性肛瘘,1例为骶前囊肿合并与直肠相通的瘘道,2例肛瘘伴癌变.25例肛瘘Parks分类显示:经括约肌肛瘘3例,括约肌间肛瘘10例,括约肌外肛瘘5例,括约肌上肛瘘7例;MRI与术前指诊检查结果比较,内口检出符合率为84%比48%:原发主管、支管或脓腔检出准确率为100%比76%、94.7%比5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MRI相控阵列线圈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排除肛瘘伴其他肛管直肠周围病变具有确切意义.

  • 肠内营养物质在低灌流小肠中的转运变化

    作者:李宁;黄骞;钮凌颖;朱维铭

    目的 研究小肠低灌流时谷氨酰胺和葡萄糖在肠刷状缘的转运变化、载体表达及其对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低灌流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60 min)和对照组(剖腹.不阻断血流),每组6只.同时在肠袢内原位灌注甘露醇、葡萄糖或谷氨酰胺.Ca2+沉淀法制备肠刷状缘膜囊;快速混合滤过法检测Na+依赖性葡萄糖及谷氨酰胺转运;双盲观察组织形态.结果 组织乳酸盐浓度值低灌流组4.9+0.3,与对照组的3.1±0.2比较明显增高(P<0.01).尤其葡萄糖灌注组的乳酸盐浓度值6.0±0.3,显著高于甘露醇灌注组的2.9±0.2(P<0.01)和谷氨酰胺灌注组的3.1±0.3(P<0.01);但甘露醇组与谷氨酰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灌流组肠刷状缘膜囊Na+依赖性葡萄糖的转运及其载体表达为(76±10)pmol·mg-1·10 s-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13)pmol·mg-1·10 -1,P<0.01;而谷氨酰胺则未见明显变化.在低灌流组中,葡萄糖灌注引起的组织结构损害为严重.结论 肠内营养中葡萄糖及谷氨酰胺在创伤及应激情况下的转运和载体表达调控不同.

  • 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作者:脱帅;张宁;刘秋珍

    目的 为探讨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中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分别植入裸小鼠的小肠黏膜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肝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人小肠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均获移植成功.建成一株人原发性小肠(原发灶)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SIM-0501)和一株人原发性小肠(肝转移灶)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SIM-0502).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高度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显示S-100蛋白;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45阳性;电镜下瘤细胞质内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及黑色素复合体.染色体众数55~59条;流式细胞DNA指数值1.49~1.61;均为异倍体.HSIM-0501和HSIM-0502分别传至25代和27代;共移植裸鼠317只;肿瘤移植成瘤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SIM-0501肝转移率为46.2%,淋巴结转移率为36.7%;HSIM-0502肝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小肠内自主侵袭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 HSIM-0501和HSIM-0502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可用于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侵袭和转移及抗转移实验治疗的研究.

  • 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

    作者:蔡常洁;李敏如;易述红;汪根树;陆敏强;陈规划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肠梗阻的58例患者,根据时间和治疗方法分成A组(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31例,给予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适当胃肠内、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的常规治疗)和B组(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27例,同A组常规治疗措施外,配合采用生长抑素及口服万古霉素).结果 本组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为13%(58/441).B组患者恢复肠鸣音及排气、排便的时间分别为(7.1±2.0)d和(8.4±2.4)d,A组则分别为(9.1±3.0)d和(10.8±3.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胃肠减压引流量[(298±58)ml/d]明显比A组[(485±106)ml/d]减少;B组发生菌群失调的比例(55%)比A组(77%)明显降低;两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

  •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崔冀;汪建平;黄奕华;向军

    目的 探讨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为直肠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6月间收治的535例直肠癌根治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比较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本组局部复发53例(9.9%),其中合并远处复发转移病例39例(7.3%).首次手术至复发时间4~54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P<0.001)、分化程度(P<0.001)、组织学分型(P=0.038)、有无淋巴结转移(P=0.023)、Dukes分期(P=0.045)、有无输血(P=0.001)和术中是否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原则(P<0.001)与肿瘤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有关;而手术方式(P=0.908)、肿瘤浸润深度(P=0.735)、肿瘤大体病理分型(P=0.562)、手术医生年资(P=0.171)和术后辅助化疗与否(P=0.772)与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输血情况、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术中TME的应用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 有输血、肿瘤位置低、分化程度低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较易复发,术中严格遵守TME原则是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关键.

  •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治疗

    作者:詹天成;顾晋;郭军;姚云峰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化学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7-2006年确诊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4例患者,11例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其中单纯接受APR术的5例患者生存时间4.5~12.0(平均6.9)个月;6例术后采用生物化疗者生存时间3.0~24.0(平均12.0)个月.另外3例除生物化疗外分别予以局部扩大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和未手术,生存时间分别为11、10和54个月.结论 对于ARMM患者手术后使用生物化学辅助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血清蛋白和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作者:安大立;谭嗣伟;赵团结;李志霞

    目的 研究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血清蛋白和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30 g/L)的结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肠内营养治疗)和对照组(20例,普通饮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肿瘤组织PCNA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CNA无明显变化(P=0.244).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有效,且并未刺激肿瘤生长.

  • 皮革胃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蔡嵘;任刚;陈克敏;金冶宁

    目的 分析皮革胃的CT特征,评估CT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40例皮革胃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表现为广泛的环行病灶.胃壁的厚度为1.0~3.4(平均1.6)cm.35例患者病灶均匀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患者出现壁内钙化.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CT正确分期33例(82.5%),6例低分期,1例高分期.6例CT分期为Dukes D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累及食管下端3例,腹膜转移3例.结论 CT是皮革胃患者重要的辅助影像诊断方法.

  • 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的残胃癌远端胃切除术一例

    作者:薛绪潮;张旭魁;卢正茂;方国恩

    患者 男性,5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5月余,进食后呕吐半月于2007年3月19日入院.14年前曾因食管下段癌行经胸近端胃加食管下段切除加食管残胃吻合术.查体:消瘦,中重度营养不良,左胸部第7肋间可见一长约25 cm切口瘢痕.胃镜检查:胃窦癌伴幽门梗阻.腹部超声检查:肝脏有肝硬化征象.

  • 十二指肠水平部自发性破裂一例

    作者:周信永

    患者 男性,58岁.因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3 h,伴恶心呕吐于2004年8月1日急诊入院.18年前因胃溃疡曾行胃大部切除术.查体:急性痛苦貌,强迫卷屈卧位,上腹正中可见长约12 cm手术瘢痕,腹壁静脉无曲张,腹式呼吸减弱,无胃肠蠕动波,全腹肌卫,压痛伴反跳痛(+).右下腹穿刺阴性.腹部X线透视未见异常.

  • 腹膜原发肝样腺癌一例

    作者:李启炯;叶颖江;尹慕军;姜可伟;王杉

    患者 男性,36岁.因腹胀5个月,消瘦1个月于2006年10月9日人院.有乙型肝炎病史3年,母亲死于肝癌.查体:腹膨隆(腹围84 cm),腹部张力高,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AFP 1210 μg/L,CEA4.19μg/L,CA199 10.45 kU/L.丙氨酸转氨酶7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0 U/L.

  • 直肠巨大绒毛状腺瘤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一例

    作者:从志杰;傅传刚;于恩达

    患者 女性,59岁.因反复黏液稀便1个月,症状加剧3 d于2006年10月30日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稀便,色淡红,大便5~8次/d.自服止泻药物症状无缓解.3 d前症状加重伴呕吐及腹泻,大便10余次/d,以水泻及大量黏液稀便为主,并感乏力、头晕,尿量减少.

  • 袖带胃减容手术

    作者:蔡景理;郑成竹

    袖带胃减容术起源于胆胰转流手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BPD)的改良术式.Scopinaro等[1]首先报道BPD手术,但BPD存在腹泻严重、吻合口溃疡、营养不良等缺点.

  • 胃肠癌联合脏器切除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孙益红;刘凤林

    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广泛开展,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外科治疗领域集中表现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正逐渐为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胃肠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日益趋向理性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 纳米微粒活性炭在胃癌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显色效果

    作者:黄美雄;苏伟;肖刚;周新平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主要的转移方式之一,胃癌根治术中清除淋巴结的多少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我们对41例胃癌患者术中应用纳米微粒活性炭,在癌组织周围局部注射,根据局部淋巴结黑染的情况,了解胃的淋巴走行规律,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现对其淋巴结清扫后病理和黑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 食管癌术后并发谵妄18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毅;武民;昂春臣

    由于术前或手术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患者在术后可能并发短暂的急性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共进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1200例,其中术后并发谵妄者18例(1.5%),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 急性肠脂垂炎11例误诊分析

    作者:谢锷;陈锐平

    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的腹部外科疾病,其主要病变为肠脂垂扭转、急性炎性反应、粘连形成及坏死脱落.目前认为该病系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1].临床上肠脂垂炎几乎都是由于误诊或漏诊而在剖腹术中被发现才得到诊断[1].我院自1997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11例肠脂垂炎患者,现将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杨新庆;刘宝华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于2007年4月讨论制订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对客观诊断便秘、合理治疗便秘、提高和改善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机械缝合器在食管胃颈部侧侧吻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冯明祥;谭黎杰;蒋伟;钱成;王群

    全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是治疗食管癌的常用手术方式,但颈部吻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6%~26%),一直是困扰国内外胸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1,2].自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62例患者采用机械缝合器结合手工缝合行食管胃颈部侧侧吻合,临床效果满意.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