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AJCC新分期(2010年版)对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选择的影响

    作者:余一祎;刘天舒;王志明;李伟

    目的 探讨2010年版AJCC胃癌新分期对于术后辅助化疗选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按2010年版TNM分期为Ⅱ期(48例)或Ⅲ期(95例)且接受氟尿嘧啶联合铂类(两药组,96例)或氟尿嘧啶、铂类联合蒽环类(三药组,47例)方案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及总体生存期(0S)的差异,并进一步按肿瘤分期进行分层生存分析.结果 全组14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两药组和三药组中位DFS分别为23个月和30个月,中位OS均为4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2010年版TNM分期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两药组Ⅲ期患者中位DFS为15个月,明显短于三药组Ⅲ期患者的18个月(P<0.05),但中位OS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36个月比32个月,P>0.05).两组Ⅱ期患者DFS和OS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Ⅲ期胃癌(2010年版TNM分期)患者术后接受氟尿嘧啶、铂类联合蒽环类药物的三药联合方案化疗能带来无复发生存获益,但无总生存获益.

  • 小细胞食管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康晓征;马少华;梁震;陈克能

    目的 总结小细胞食管癌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单一手术组收治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涉及肿瘤特征、分期、治疗方案、疗效、短期预后及长期生存.结果 共计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546例,其中小细胞食管癌患者15例(2.7%).15例小细胞食管癌患者除1例接受单纯手术治疗以外,其余14例均接受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接受术前化疗4例,术后化疗10例;另有4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1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未纳人生存分析,其余1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3个月,明显劣于同期治疗的其他组织类型食管癌患者的42.2个月(P<0.05).结论 小细胞食管癌发病率较低,疗效较差.

  • 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

    作者:陈亮;王武军;蔡瑞君

    目的 系统评价胸腔镜腹腔镜联合与开放手术食管切除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Google学术搜素、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11年7月.收集比较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来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个临床对照试验共1017例样本,其中455例行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562例行开放手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3项主要结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10项次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胸腔镜腹腔镜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可以达到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融合技术对胃周动脉的评价

    作者:李雪华;孙灿辉;冯仕庭;严超贵;何裕隆;韩方海;李子平;孟悛非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4-8月间收治的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其中2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容积再现(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动脉和胃,并使之相融合,观察腹腔干分型和10条胃周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及其与胃的空间关系;将手术患者的术前MSCTA资料与术中所见对比,评价64-MSCTA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53例MSCTA均清晰显示腹腔干,其中Michels Ⅰ型(肝脾胃干型)46例(86.8%).通过融合技术可任意角度清晰显示胃周动脉和胃的空间解剖关系,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显示率均为100%(53/53),胃网膜左动脉94.3%(50/53),胃右动脉83.0% (44/53),胃短动脉58.5% (31/53),胃后动脉49.1%(26/53),替代肝左动脉15.1%(8/53),副肝左动脉、副胃左动脉及替代肝右动脉显示率均为7.5%(4/53).CTA术前预测各动脉的准确性为84.6%~ 100%,敏感性为82.6%~100%,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64-MSCTA可清晰显示胃周动脉,采用融合技术使胃周动脉和胃相融合,可真实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指导手术安全进行.

  • 胃癌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因子1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豪杰;沈振斌;孙益红;刘凤林;王洪山;陈伟东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58例胃癌组织中Th1细胞因子TRAV10、IRF1、TBX21、CD3Z、GZMB、GNLY、GATA3和IFNG 8种Th1细胞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58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58例胃癌患者中位随访期为42.5( 1~64)个月,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为84.5%和72.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脉管癌栓、GNLY mRNA表达水平及Th1细胞8因子综合表达水平与胃癌术后生存有关(均P<0.05).GNLY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者和下调者3年生存率分别86.2%和58.6%,Th1细胞8因子任意上调和全部下调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Th1细胞8因子综合表达水平是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 在Th1细胞因子中,GNLY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有关,但并不是独立因素.Th1细胞8因子综合表达水平可作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腹腔镜经腹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池畔;陈致奋;林惠铭;卢星榕;黄颖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经腹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于2010到2011年期间对6例距离肛缘3 cm以内的T3~T4期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经腹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在腹腔镜直视下经腹切除肛提肌,会阴部操作时未翻转患者的体位.其中3例患者应用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行盆底重建.结果 全部操作均成功完成,无术中并发症、腹腔镜相关并发症及中转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1.7 ml.所有标本均呈柱状,标本上的肛提肌均附着在直肠系膜上,环周切缘均为阴性.应用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重建盆底者未见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经腹切除肛提肌、不改变患者体位行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重建盆底是可行的.该术式极大地简化了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这一巨创、繁杂的术式,并具有肿瘤学效果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 进展期远端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对照研究

    作者:黄江龙;卫洪波;郑宗珩;陈图锋;黄勇;魏波;郭卫平;胡宝光

    目的 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间135例接受外科手术的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66例,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69例.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年龄、性别和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266.1±55.1) min比(223.8±26.8) min];但术中出血量更少[(131.9±88.7) ml比(342.3±178.7) ml],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更快[(3.18±1.22)d比(4.50±1.59)d],术后住院时间更短[(9.20±3.39)d比(11.35±4.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5.81±12.53)枚比(27.47±10.28)枚]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4/66)比15.94%(11/6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19个月,两组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方法.

  • SNCG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春光;孙力超;刘骞;解亦斌;王翔

    目的 探讨SNCG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7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其中113例伴肝转移,104例无肝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NCG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NCG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SNC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77/113)和27.9%(2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SNCG表达是判断结直肠癌是否伴有肝转移的独立因素(OR=8.29,95%CI:3.37~20.37,P<0.01).SNCG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个月和1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NCG表达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RR=1.97,95%CI:1.10~3.53,P<0.05).结论 SNCG在肝转移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SNCG表达不仅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预示因子,也是同时性肝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

  • 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在人结直肠癌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研究

    作者:刘志超;刘建刚;孔霞;姜涛;顾洁

    目的 比较磁导向下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和经聚乙二醇(PEG)修饰的5-FU-MAMS(PEG-5-FU-MAMS)在人结直肠癌裸鼠体内重要脏器的分布特征及对肿瘤的磁靶向性,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人结直肠癌裸鼠18只,分为游离5-FU组、5-FU-MAMS组和PEG-5-FU-MAMS组,每组6只.在各裸鼠肿瘤表面施加3000 GS磁场,3组小鼠经尾静脉分别予以5-FU、5-FU-MAMS和PEG-5-FU-MAMS(按5-FU 8 mg/kg),30 min后,经眼眶采血,处死小鼠,取肿瘤、肝脏、肺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 PEG-5-FU-MAMS组小鼠肿瘤中的药物浓度为(73.3±3.2) mg/L,明显高于5-FU-MAMS组(P<0.01);但肝脏和肺脏中的药物浓度[(22.1±2.7) mg/L和(26.3±2.8) mg/L]却明显低于5-FU-MAMS组[(46.3±8.2) mg/L和(39.4±5.4)mg/L,均P<0.01];两组小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9±0.63) mg/L比( 1.67±0.41) mg/L,P>0.05].结论 PEG修饰后能够增强磁性载药微球的主动靶向能力,减弱被动靶向作用,有效减轻了化疗药物对体内重要脏器的不良反应,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多基因联合提高结直肠癌甲基化检测阳性率的研究

    作者:邵书先;廖秀军;张延祥;裘建明;张秀峰;杨关根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对提高结直肠癌甲基化阳性率的意义.方法 收集90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和60例腺瘤性息肉(腺瘤组)患者及2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正常对照组)标本,提取组织标本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甲基化阳性率.结果 结直肠癌组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6.7%(60/90)、68.9% (62/90)和72.2%(65/90);腺瘤组则分别为53.3%(32/60)、55.0%( 33/60)和50.0% (30/6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和5.0%(1/20).结直肠癌组3个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均高于腺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93.3%(84/90)和76.7%(46/60),高于单个基因检测的甲基化阳性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本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升高,其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结直肠癌甲基化检测阳性率,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甲基化检测方案.

  • 经腹经裂孔纵隔内食管-胃和食管-空肠双吻合新技术的应用

    作者:王自强;孟文建;邓祥兵;张元川;魏明天;杨廷翰

    目的 探讨经腹经裂孔行扩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后,在纵隔内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的方法.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对15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在施行开放经腹膈肌裂孔扩大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后,采用腹段食管逆向置人抵钉座、弧形吻合器切断食管、利用缝线牵出抵钉座的方法予以双吻合技术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其中9例为近端胃大部切除行食管-管状胃端端吻合,6例为全胃切除术行食管-空肠吻合.结果 全部病例吻合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85.5±13.1) min,吻合耗时(42.0±8.6) min,术中出血量(106.7±34.9) ml,食管切缘距肿瘤近端(4.4±1.2) cm,残端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随访发现1例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缓解.结论 抵钉座逆向置入食管联合弧形切割闭合器双吻合技术能简单而安全地在下后纵隔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可能成为食管胃交界处癌行扩大胃切除术后的一种较理想的吻合方式.

  • 急腹症行腹腔镜手术失败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作者:傅继勇;陈超

    目的 分析急腹症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腹腔镜急腹症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急腹症行腹腔镜手术后失败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再手术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6~68岁;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8例,阑尾切除术后8例,消化道出血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后1例.再手术原因:腹腔脓肿13例,其中4例合并内瘘;回盲部牙签异物残留1例;回盲部淋巴瘤并梗阻1例;右侧闭孔疝1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1例.1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再次腹腔镜探查手术,其中5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7例中转开腹手术;另有5例行急诊开腹探查手术.所有患者均救治成功,术后7~21 d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外科急腹症时,须严格掌握腔镜探查指征和遵循手术操作规范,对于病情特殊、诊断及手术有难度者应及时中转开腹.

  •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刘颖斌;吴文广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术后总体生存率目前已有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在下降.这些应归功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根治性手术和麻醉的进步、围手术期的管理以及营养支持的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直接影响着胃癌手术的效果.目前在胃癌围手术期管理上仍有许多争议,比如说胃肠减压与否或具体实施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等.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更新的解读

    作者:范朝刚

    美国疾控中心正式发布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已有10余年,而去年根据大量研究结果再次发布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更新,主要针对减少污染、减少污染的影响、改善机体防御机能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对此更新作一解读,以利于外科医生改进临床实践,进一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 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利与弊

    作者:姚宏伟;刘荫华

    进入21世纪以来,结直肠癌诊治理念已经从“经验医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但是,如何把握术前肠道准备适应证,多项国际RCT研究以及荟萃分析并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目前,尚无指南或者规范给予明确的推荐.笔者同意《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中针对术前肠道准备的观点:“目前虽有认为准备与否差别不大、甚至全盘否定的观点,但是在国内外尚未完全一致认同时,仍然应该重视肠道准备”.同时,笔者认为,由于国人饮食结构更偏重低脂、高纤维素,并可能生成更多的食物残渣.因此,国外针对术前肠道准备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结直肠手术病例,尚值得商榷.我们期待全国性的专业学术组织协调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期获得适合国人的高级别证据.

  • 围手术期胃癌放疗的相关问题

    作者:章真

    放疗作为胃癌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得到较多的关注和重视.可切除胃癌的术后辅助放化疗已在INT0116研究中得到证实,而且在实际治疗人群证实了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获益.近期的ARTIST研究,在D2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优势仅显示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而且另外两项ACT-GC和CLASSIC研究,报道的极低局部复发率,与实际临床的差异,使得这些研究结果在实际临床治疗的应用需要慎重.早期单纯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在贲门癌中显示了疗效,随后的Ⅱ期新辅助放化疗研究均显示了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但同期联合的化疗毒性较高,值得在降低不良反应同时,探索新辅助放化疗的作用.放疗新技术的应用对胃癌放疗提高肿瘤控制和减轻不良反应有重要价值.确立合适治疗人群、放疗敏感性筛选、联合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在胃癌放疗中的应用,是胃癌放疗的发展方向.

  • 围手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争论中前行

    作者:李幼生

    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处理争论多的问题之一,目前常规和围手术期液体治疗还是基于50年代与60年代提出的限制性与开放性液体治疗理论,但总体而言液体量均超负荷,导致患者围手术并发症与病死率增加.基于个体化的围手术期液体目标导向治疗已成为高危患者围手术液体治疗的重要组成.

  •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相关问题

    作者:周岩冰;刘汉成

    高血糖可对机体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糖尿病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手术应激引起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也可产生同样不良后果,围手术期患者的代谢状态、麻醉方法、外源性葡萄糖输注、应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等均可影响围手术期血糖的水平,且造成患者临床结局不良.严格血糖控制与降低手术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尚不明确.血糖控制对围手术期患者是必须的,但是控制的理想状态仍需要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持.目前普遍认为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即可,严格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妊娠合并回肠内疝肠绞窄一例

    作者:王贺雷;何亮;曹雪源;夏明杰;所剑

    患者女,29岁,因“停经30+4周,无明显诱因下腹痛5h”于2011年5月18日急诊入院.患者5年前曾行阑尾切除及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入院查体:孕晚期腹型,右下腹见7 cm纵行陈旧瘢痕,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无异常.

  • 胃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邰建东;赵平伟;李柏;孙迪;曲亚罡;倪劲松;王磊

    患者女性,23岁.因“腹部渐生性肿物伴腹胀1个月”于2011年9月3日入院.该患者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腹部肿物,伴腹部坠胀不适,病情进行性加重而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心肺功能正常.腹部膨隆,中上腹明显,触诊肿物质韧,周围界限触不清,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差,叩诊呈浊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 炎性肠病相关贫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洪之武;任建安

    贫血是炎性肠病(IBD)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贫血可致该类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及住院时间和住院次数的增加.大量研究及相关结论证实:(1)贫血情况在IBD中普遍存在;(2)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贫血与IBD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但许多缓解期患者同样存在贫血和铁、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的缺乏;(3)贫血或单纯缺铁即可对患者病情转归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口服铁剂受患者低吸收率、耐受差和肠道病变部位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而疗效不佳;(5)静脉补铁有效率高,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为达到理想的血红蛋白水平,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使血红蛋白水平快速显著提高,进一步改善病情.因此,对于IBD患者,临床医生对贫血状况应该有全面认识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广亮;邢春根;吴勇;冯同胜;朱宝松;杨晓东;吴永友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直肠肿瘤方法,其兼备了内镜、腹腔镜和显微手术的优点,微创优势明显,具有术后疗效好、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术中出血少等优点[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自2008年6月起开展TEM,已用于33例直肠肿瘤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 腹腔镜手术在合并有腹部手术史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道荣;赵建国;蒋国庆;鱼海峰;汪刘华;陈杰;罗伟伦

    再手术微创化(reoperativ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泛指为对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无论是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再次手术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运用腹腔镜完成腹部再手术已有成功的经验.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苏北人民医院运用腹腔镜对52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结直肠癌患者完成了腹部再手术,现总结如下.

  • 自制腹腔双套管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科;薛晓文

    D2根治术是目前胃癌的标准术式,由于要行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手术创面较大、渗出较多.术中放置传统的单腔引流管,虽可引流腹腔内的积液及早期发现术后腹腔内出血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但易被腹腔组织或坏死组织堵塞,引流效果差.

  • 空肠起始部切除后改良消化道重建的体会

    作者:张健;韩广森

    空肠起始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一般都是采用十二指肠-空肠的直接吻合,其用于高危吻合口瘘患者的安全性受到质疑.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于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间对7例空肠起始部肿瘤或空肠受肿瘤侵犯患者进行改良的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均顺利出院,效果满意.

  •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作者:任建安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SI可增加胃肠外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患者、经治医生和医院环境均有发生SSI的风险因素.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轻脏器功能障碍和合理控制血糖的同时,针对我国外科实践,急需改进并推广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剪除手术野毛发;术前0.5~2 h内使用预防性针对切口致病菌的抗感染药物;术中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使用可吸收缝线或抗菌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切口皮下各层;少放引流物并及时拔除引流物.综合患者症状、体征、血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检测可早期诊断SSI,腹部CT有助于诊断腹腔深部和后腹膜感染.针对SSI中的浅层与深层切口感染,应采用逐层清创的原则;对腹腔和后腹膜深层感染或危重患者,可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的经皮脓肿穿刺引流;对腹腔感染范围较为广泛的患者可适时再次开腹,开腹手术应贯彻损伤控制的理念,达到控制感染源和通畅引流的目的即可,避免损伤肠管;应在抗感染药物使用前获得相应的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以指导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 2011版美国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于2011年11月发表了《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该指南以2005年发表的指南为基础,回顾分析了2010年2月之前发表的文献.指南不应被视为包括所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其主旨是给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信息,而不是具体的规定某种治疗.

  • 手助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和超低位前切除术

    作者:韩方海;李洪明;王皓晨;吴建海;何裕隆;詹文华

    目的 总结手辅助腹腔镜(HALS)下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经验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HALS下直肠前切除术的4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直肠癌患者肿瘤近端切缘(14.3±6.9) cm,远切缘(4.3±1.9)cm,手术时间(128.3±70.9) min,术后肉眼评估全直肠系膜切除完整者42例,接近完整者为7例;环周切缘大于或等于2mm者为42例,小于2mm者为7例;获得R0切除者46例,R1切除者3例.淋巴结受检总数(16.2±9.2)枚/例,转移淋巴结(1.12±2.19)枚/例.术后病理示TNM Ⅰ期12例,ⅡA期18例,ⅡB期1例,ⅢA期2例,ⅢB期8例,ⅢC期5例,Ⅳ期3例.术后住院时间(6.3±3.9)d,未见吻合口瘘、肠梗阻、腹、盆腔及吻合口出血,术后切口感染2例.结论 HALS下直肠癌低位和超低位前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效果良好.

  • 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刘汉成;张党政;王东升;王茂龙;周岩冰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SD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比例的影响.方法 根据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将SD大鼠48只分成对照组、抗生素组、肠道准备组、禁食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禁食组、肠道准备-手术处理-抗生索-术后早期进食组(术后早期进食组)及肠道准备-手术处理-抗生素-术后禁食组(术后禁食组)8组,每组6只,处死后取回盲部粪便,采用倍比稀释法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37C恒温培育48 h,对大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大鼠细菌总数、类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而大肠杆菌水平上升(P<0.05),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大鼠细菌总数、类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而大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杆球比下降(P<0.05);禁食组细菌总数、类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杆球比下降(P<0.05).术后早期进食组与术后禁食组相比,大肠杆菌、肠球菌及细菌总数明显升高(P<0.05),杆球比下降(P<0.05).结论 抗生素、肠道准备及禁食均可影响SD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和比例的改变,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术后早期进食对菌群失调有改善作用.

  • 老年冠心病患者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个体化容量治疗方案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郑宏;郭海;叶建荣;陈林

    目的 建立及评价实施胃肠道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个体化容量治疗方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胃肠道手术的60例老年(60-80岁)冠心病患者被前瞻性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转人重症监护室(ICU)24 h期间采用个体化的容量治疗方案,即在心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每搏变异度等指标指导下,进行滴定式容量治疗;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均采用常规容量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出入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手术开始时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在术中和手术结束时心指数显著增高,在麻醉诱导后、术中及ICU留置早期,每搏输出量均显著增高(均P<0.05).手术结束时及ICU留置期间,试验组患者血清乳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及留住ICU 24 h期间,试验组患者总输液量、晶体使用量及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胶体使用量则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7%(11/30),低于对照组的56.7%(17/30),但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排粪时间、恢复进流食时间、ICU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胃肠手术期间,应用个体化的容量治疗可有效减少各类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术后胃肠道功能并缩短住院时间.

  • 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朱德祥;韦烨;任黎;潘向鸥;梁立;翟升永;许剑民;钟芸诗;薛张纲;金玲;牛伟新;秦新裕;吴肇汉;吴肇光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ERAS)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597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被前瞻性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299例)和对照组(298例).ERAS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ERAS方案,包括一系列被证明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传统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营养代谢指标、应激指标及临床恢复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患者术后营养代谢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ERAS组患者术后第1天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患者(3.31±2.92比6.58±3.86,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5天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ERAS组患者直至术后第5天才较术前升高(P<0.01).ERAS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5.7±1.6)d比(6.6±2.4)d,P<0.01]和住院费用[( 15 998±2655)元比(17 763±3059)元,P<0.01]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9/299)比9.4%(28/298),P>0.05].结论 ERAS方案可减轻手术应激,加快术后恢复,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松;王茂龙;李宇;周岩冰;王东升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人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接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和术后禁食3个因素进行析因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入组患者分为8组,每组8例.收集手术前后粪便标本,倍比稀释后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恒温培育48 h,对肠道细菌进行计数,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菌群变化的程度.结果 与术前相比,各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菌总数、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且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显著紊乱.各组术后细菌总数经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及术后禁食均为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均P<0.05).与上述3项因素均限制组相比,抗生素未限制组术后大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及细菌总数均下降,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术后禁食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结论 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均可影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在数量及比例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 术前不同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作者:伍颖君;吴承堂;张晓槟;区文弢;黄鹏

    目的 比较传统肠道准备与快速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抓阄的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33例,术前仅行1d的肠道准备)和对照组(27例,按传统的3d方案进行肠道准备).分别于肠道准备前和术后第1次排粪时,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并观察术后肠道菌群紊乱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种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且对照组较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计数则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 8/27)(P<0.05).结论 快速肠道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术后肠道菌群的紊乱程度,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 留置胃管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于雪峰;魏玉哲;薛英威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留置胃管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74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8例,术中或术后第1天晨起拔除胃管)和对照组(86例,留置胃管直至排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时间及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恶心(14.8%比47.7%,P<0.01)、咽痛(6.8%比38.4%,P<0.01)、饮水后呛咳及异物感(3.4%比20.9%,P<0.01)和咳嗽咳痰不畅(36.4%比55.8%,P<0.05)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离床时间[(1.46±0.58)d比(1.68±0.61)d,P<0.05]和排气时间[(3.11±0.77)d比(3.75±1.03)d,P<0.05]明显提前.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及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4% (3/88)比5.8% (5/86),P>0.05].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表情评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分3.36比2.78,P<0.01).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拔除胃管是安全、合理的,可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尤振兵;徐达夫;嵇建;郭伟;朱卫国;肖勇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对患者的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1-6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鳞癌患者117例,其中4-6月63例(研究组),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处理;1~3月接受手术54例(对照组),围手术期按常规处理.结果 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9%(5/63)和24.1%(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