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DNA倍体分析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王洪义;顾晋;金山;薛钟麒;王怡;徐光炜

    目的研究DNA倍体异常与结直肠癌预后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82例Ⅱ、Ⅲ期结直肠腺癌癌组织标本的DNA倍性.结果在82例标本中,二倍体36例,占439%,异倍体46例,占561%.近侧结肠癌的二倍体数目明显多于远侧结肠癌(分别为657%和277%,P=0001),DNA倍性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关系.全组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DNA异倍体肿瘤患者术后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二倍体患者(P=0043).此外,在近侧和Ⅱ期结直肠肿瘤中,均以异倍体组患者的预后为差(分别为P<00001;P=00005).结论流式细胞DNA倍性分析有助于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屠世良;邹寿椿;王辉;邓高里;刘放;董全进;郭杰;王仁华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8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同时或异时结直肠多原发癌134例,占3.2%;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39例,占0.9%.结直肠多原发癌伴结直肠腺瘤96例,占71.6%,以管状腺瘤多见,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可使其术前检出率从48.3%(1990年以前)提高到91.4%(1990年以后),1990年后行术后结肠镜检查并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使术后异时癌的发生率由1.5%降至0.7%.结论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应注重术前行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全面探查和术后随访.

  • 组织因子表达与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及其调控

    作者:吴楠;万远廉;王振军;刘玉村;黄(艹延)庭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在原发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初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直肠癌细胞(HT29)TF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40例原发直肠癌组织、6例直肠良性腺瘤组织TF表达特点,分析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2)以VEGF(25ng/ml)孵育HT29细胞,分别应用免疫印记法、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促凝血活性分析法检测不同时间点HT29细胞TF的表达水平及活性.结果(1)40例原发直肠癌中20例(50%)TF表达阳性,正常黏膜和直肠良性腺瘤无TF表达,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F是影响原发直肠癌预后的因素之一(P=0024);(2)直肠癌同时性和异时性肝转移组TF的表达均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2和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F为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因素(P=0003);(4)静止状态下HT29细胞存在TF基础表达,VEGF(25ng/ml)可诱导HT29细胞TF表达增强,6h达高峰,刺激效应可维持24~32h.结论(1)TF可能参与原发直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过程,其阳性表达可能作为高危患者术后肝转移的预测指标应用于临床;(2)TF是影响原发直肠癌预后的因素之一;(3)VEGF可能参与直肠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上调过程.

  • 慢传输性便秘结肠阿片受体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王亚旭;时德;刘宝华

    目的探讨慢传输性便秘(STC)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检测患者结肠mu、kappa阿片受体,观察其含量变化.结果STC患者结肠mu阿片受体的大结合数(Bmax)和解离常数(K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Bmax400950比96304pmol,KD431314比179839pmol);kappa阿片受体含量检测亦有类似结果(Bmax:375073比45264pmol,KD485407比141016pmol).结论STC患者阿片受体含量增加,内源性阿片肽活性增加.提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可能是治疗STC的一个新途径.

  • 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陈春生;秦晔;王强;孙威;赵毅;王明德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ISMT)的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GISMT中MVD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VD、VEGF的表达按平滑肌瘤、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高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的顺序依次明显增高(P<001或P<005).同时,MVD、VEGF的表达与肿瘤良、恶性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肿瘤中心有无坏死亦有明显关系(P<001或P<005).MVD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1).而VEGF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此外,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P<001).结论MVD、VEGF是反映GISMT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标志物,联合测定可以互补作为判断GISMT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 不接触分离技术抑制结直肠癌术中癌细胞门静脉播散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国锋;王元和;王强;张明敖;韩策然;饶应阳

    目的从基因水平评估"不接触分离技术"是否对结直肠癌术中癌细胞门静脉播散起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MASA),检测结直肠癌术中处理肿瘤前、中、后期的门静脉血中癌细胞播散情况.4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2例施行传统手术,24例应用"不接触分离技术".在打开腹腔处理肿瘤前,经胃网膜右静脉在门静脉中置入一静脉导管,然后分别于处理肿瘤前、中、后期经导管各采血10ml.用MASA法检测肿瘤特异性标记物--Kras的12、13、61密码子和P53的5、6、7、8外显子,并用3′末端20bp的寡核苷酸作为PCR的引物.结果22例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中,15例体细胞有突变,其中12例(800%)术中在门静脉血中用MASA法检测到原发肿瘤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而在24例"不接触分离技术"中,有17例发现有Kras和P53基因的突变,其中仅2例(118%)在术中于门静脉血中检测到原发肿瘤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显示传统手术操作与癌细胞播散呈正相关(P<005).经随访,传统手术组术后2年内,有5例出现肝转移,并有4例死亡;而"不接触分离技术"组,术后2年内仅1例出现肝转移并死亡.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不接触分离技术"能抑制结直肠癌手术操作过程中癌细胞的门静脉播散,有效地降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率,提高患者的2年生存率.

  • 结直肠癌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作者:安萍;蔡慧芸;于波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对46例结直肠癌的新鲜癌组织进行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VEGF表达率的检测.结果46例结直肠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522%(24/46),P53基因突变率为630%(29/46),Kras基因突变率为434%(20/46).P53基因突变的29例中VEGF表达阳性20例,占689%,表达阴性9例,占310%,P<005.Kras基因突变的20例中VEGF表达阳性14例,占700%,表达阴性6例,占30%,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和Kras基因突变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此点为临床基因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于志强;朱立元;王有德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证实了以往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光镜)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从良性到高度恶性都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GIST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GIST,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

    作者:金德;孙玉成;金恩鸿;李哲浩

    1980年2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19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蔡阳;朱玮;封光华;夏金声;罗中尧;金慧成;林乃弓;钱锡元;张健

    胃肠道是结外型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误诊率高,其疗效和预后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不同.我院1995~2001年共收治38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作者:陈亚进;杨明智;陈积圣;闵军;张杰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约50%~70%,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中约50%是肝转移所致,如何处理肝转移成为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1].

  • 肠系膜精原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运慧

    患者女,76岁.持续性右下腹疼痛10d,伴寒战、发热,于1999年5月9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9.3℃,右下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并可触及一8cm×6cm大小的肿块.

  • 胃黏膜皱襞肥大症一例

    作者:张仁亚

    患者女,48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1995年1月8日入院.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反酸20年,近3年上述症状明显加剧.1月前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伴食欲减退,在外院行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下垂.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无浮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 阑尾周围脓肿致阑尾子宫瘘一例

    作者:薛文龙;李庆;卜德永

    患者男,45岁,右下腹包块13个月.发现包块时约鸡蛋大小,近几个月增大较明显,站立时有胀痛感,大便无异常改变,无恶心、呕吐、发热.于2001年5月18日入院.

  • 灌肠致乙状结肠穿孔一例

    作者:石彦;宋爽;余佩武

    患者女,65岁.灌肠后全腹剧痛4h,于2001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习惯性便秘50年,长期用温盐水灌肠导泻,4h前用约500ml温盐水自行灌肠导泻后出现全腹剧痛,不能平卧.

  • 先天性双卵黄管纤维索带致绞窄性肠梗阻一例

    作者:刁同进;李又林;赵晓东;严玉平;王志远

    患者男,20岁.右下腹疼痛8h,伴呕吐,于1999年7月29日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因饱餐后出现右下腹、脐周及腰背部持续性闷胀痛,疼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于幼年时曾有脐周疼痛发作史及右腹股沟斜疝史.

  • 双阑尾畸形一例

    作者:傅岳武;王树声;杨明;陈志强

    患者女,19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4h,伴发热,于2001年8月22日入院.体检:体温37.9℃,脉搏86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正常,腹平坦,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及腰大肌试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2g/L,白细胞20.1×109/L.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遂于硬膜外麻醉下经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髂窝处无脓血性分泌物,回盲部游离,其下位可见阑尾长约7cm,直径约1cm,系膜较长,浆膜充血不明显,遂切除阑尾.因术中见阑尾组织炎症反应与临床表现不相符,进一步探查回盲部及末段回肠后,意外发现回盲部内上方还有一阑尾,长约6cm,充血肿胀明显,呈紫黑色,未见穿孔及粪石,根部未见脓苔,周围有少许渗液,系膜短,紧贴回盲部,两阑尾根部相距4cm,逆行切除阑尾,术后检查两标本均有黏膜空腔管道及盲端.病理诊断:双阑尾,其一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其二是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作者:宋明;王宇

    消化道原发性间叶肿瘤是一种异源性肿瘤,由几组不同的整体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缺乏定向分化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 消化道肿瘤转移淋巴结显影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钟克力;潘凯

    在胃癌根治性切除的病例中,有淋巴结转移者占774%[1],结直肠癌手术病例中,其淋巴结转移率为566%[2].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5年生存率随着转移淋巴结阳性个数的增多呈下降趋势[3].不言而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对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为完善胃癌的现代外科治疗而共同努力

    作者:陈峻青

    近20年来,国内外胃癌的诊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与后期,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报道了我国首例早期胃癌;同时对进展期胃癌开展了以淋巴结扩大清扫为中心的胃癌根治术,并在国内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与之同时俱进的还有胃癌诊断方法的进步、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与临床的应用、围手术期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等,使我国胃癌的诊治水平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但这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进一步规范、完善这些成果,尚需广大同道共同努力.现着重提出几点与同道商榷.

  • 结直肠癌合并腺瘤的处理

    作者:郭志义;李平;蔡强

    结直肠癌合并腺瘤者极为常见,临床上往往重视结直肠癌而忽视或遗漏了对腺瘤的处理,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疗效及结直肠重复癌发生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结直肠癌合并腺瘤患者132例,占同期结直肠癌的18%,分析如下.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的诊治

    作者:汪静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现就我院近40年来收治的82例分析讨论如下.

  • 胃腺瘤的病理及处理原则

    作者:沈正荣;董汉光;周凡

    分析我院近30年来收治的51例胃腺瘤的病理特点,以规范其治疗原则.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一期外长产治疗内镜新进展研修班报告通知

    作者:

  • 第七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胃肠 外科学术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胃肠外科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五期胃肠外科新技术应用研修班报名通知

    作者:

  • 解放军第一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 第八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 P27KIP1和P53及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杜少陵;黄文斌;李树仁;陈斌

    目的研究P27KIP1、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567%、511%;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恶性程度增加,P27KIP1、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53阳性表达则相反;P27KIP1与P53、P21WAF1/CIP1表达显著相关(P<005);P27KIP1、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P5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27KIP1、P53、P21WAF1/CIP1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其蛋白检测尤其是P27KIP1、P21WAF1/CIP1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官国先;王川;郑朝晖;张祥福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意义及消化道重建的佳术式.方法总结分析我科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580例,随访率943%.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453%、325%.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07例,姑息性切除术108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489%与5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比同期近侧胃大部切除术466例5年生存率202%,全胃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P<005).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手术死亡率为29%.消化道重建术式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对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除皮革样胃癌、胃体癌、多原发癌以及残胃癌应行全胃切除术外,贲门区癌无论早、晚期,只要一般条件许可,应常规行全胃切除术,以提高生存期.消化道重建术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 胃近端和远端癌的预后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詹文华;蔡世荣;何裕隆;郑章清;彭俊生;陈正煊;黄奕华;汪建平

    目的探讨胃近端、远端癌的临床和预后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将我院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定期随访资料输入数据库,对其一般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胃近端、远端癌的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但胃近端癌男性发病的比例较高.标本大体分型中,两组Borrmann分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但胃近端癌的TNM分期较晚,特别是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远端癌,组织分化类型则无明显差别.虽然胃近端癌全胃切除率较高,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胃近端癌手术后的生存率较胃远端癌低.结论胃近端癌预后较胃远端癌差,其重要原因可能与肿瘤的位置特殊、出现症状较晚及就诊时肿瘤分期较晚有关,而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明确的关系.

  • 胃类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马毅;孟刚;施松;张应开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作者:刘统成;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蔡世荣

    目的探讨不同的根治手术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Spitzer生活质量总体评分量表及ChewwunWu的特殊症状量表,按不同的胃切除范围(全胃切除、胃次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方式(D2、D3,4)及有无合并脏器切除等分组,在相同时期内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评估.结果89例患者中,术前每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全胃切除(TG)(37例)及胃次全切除(STG)(52例)组中,总体评分及特殊症状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D2式淋巴结清扫组(75例)总体评分优于D3,4组(14例)(P<005);术后6个月,D3,4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D2组增多(P<005);体重减轻方面,D2组于术后1、3、6个月明显优于D3,4组(P<005).无合并脏器切除组(33例)于术后12个月总体评分、饮食类型、进食量及进餐时间明显优于合并脏器切除组(19例)(P<005).结论全胃或胃次全切除术后的QO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QOL密切相关,清扫范围越大,术后QOL越差;合并脏器切除对术后QOL有负影响.

  •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陈国庭;尹浩然;朱正纲;刘炳亚;林言箴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56例胃癌中,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5%,hMSH2蛋白为100%;在Ⅰ、Ⅱ期胃癌、胃窦部胃癌、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中,hMLH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hMLH1蛋白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在胃癌各期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结论hMLH1蛋白可能与早期和(或)胃窦部胃癌的发生有关.

  • 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毛伟征;陈峻青;王舒宝;徐惠绵;戴冬秋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的意义.方法通过185例D2以上手术切除的转移淋巴结资料,对各站、各组转移淋巴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常分布在第Ⅰ、Ⅱ站各组淋巴结,其中No.6多,No.12~14v各组亦有一定的转移率;(2)第Ⅰ站各组淋巴结转移后,易发生第Ⅱ站No.7及No.8a淋巴结转移;(3)第Ⅱ、Ⅲ站中存在两个中间淋巴结群,一个由No.1、No.7及No.9组成,另一个由No.8a及No.12组成.No.3、No.4d、No.6及No.4d可分别预测No.8a、12群及No.1、7、9群转移;(4)跳跃转移占103%,其中超越第Ⅱ站者4例.结论(1)胃下部癌根治术应强调扩大清除淋巴结,范围至少达D2,并应注意彻底清除No.6、No.7及No.8a;(2)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2版规定的胃下部癌D2清除范围欠充分,部分病例需清除No.12~14v;(3)中间淋巴结群No.8a、12群及No.1、7、9群应整体清除,No.3、No.4d、No.6术中活检,预测它们的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4)D2清除术的有效性受跳跃转移的干扰.

  • 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再切除7例报告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张建国;果永海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199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残胃断端再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Ⅰ式2例,BillrothⅡ式5例).首次手术到残胃断端再发癌诊断平均间隔时间461个月(25~66个月).再手术均为残胃全切,其中6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和(或)部分肝切除.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残胃断端再发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胃肿瘤 再发 切除
  •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诱导抗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雷晓;余佩武;石彦;万颖杰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肿瘤疫苗诱导的抗胃癌效应对荷瘤裸小鼠的作用.方法使用胃癌细胞冻融抗原,体外致敏从小鼠骨髓诱导分化来源的DCs成为肿瘤疫苗,用其来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得到肿瘤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其对荷瘤裸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早期凋亡诱导作用.结果经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得到大量形态典型、具备强烈刺激增殖能力、高表达CD1a、CD11c、CD40和CD80的DCs.肿瘤抗原致敏DCs刺激脾脏淋巴细胞成为CTL后,可显著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并致瘤细胞早期凋亡增加.结论DCs肿瘤疫苗可通过CTL的作用,抑制荷瘤裸小鼠的胃癌细胞生长及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

  • 多发胃癌胃切除范围的研究

    作者:胡祥;毕伟;安伟德;刘革;吴功侃

    目的明确多发胃癌的合理胃切除范围.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发早期胃癌及背景黏膜上分布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状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和癌抑制基因产物变异型P53蛋白的阳性率.结果分化型多发早期胃癌与其背景黏膜上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一致,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03%)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及肠上皮化生黏膜(78%,210%),且高度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89%)与癌(441%)相近.与此同时,变异型P53蛋白在异型增生病变中被发现,并随其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分化型多发胃癌及具有高度癌变潜能的异型增生病变主要分布于幽门腺、中间带领域.因此,多发胃癌切除时应将幽门腺领域、中间带领域一并切除.

  • 胃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詹友庆;李威;孙晓卫;仲坚;徐立

    目的探讨提高胃癌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间经外科治疗的5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952%.其中根治性切除405例(808%),姑息性切除96例(192%).手术死亡率0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5%.随访5~10年,总的5年生存率为353%.其中根治性切除组为434%,姑息性切除组为73%,未行肿瘤切除组为0.胃癌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746%,Ⅱ期560%,Ⅲ期250%,Ⅳ期10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根据病期早晚、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浆膜改变、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生物学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施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

    作者:林锋;吴伍林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全身恶性肿瘤的第3位.胃癌的预后较差,经过根治性切除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20%~50%之间.胃癌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虽然使胃癌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术后残留和复发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4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手术以外治疗胃癌的方法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和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化疗是其中研究早也是研究范围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