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的应用研究

    作者:尤小兰;钱海鑫;秦磊;王元杰;李文琦;连彦军;赵小军;徐宁;黄传江;程之逸;刘贵远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数据库中,根据行D2胃癌根治术并达R0切除、TNM分期为Ⅱ~Ⅲ期、术后完成辅助化疗半年(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XELOX或FOLFOX方案)以及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等纳入标准,筛选出1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替加氟1000 mg和顺铂60 mg)分为灌注化疗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化疗不良反应、手术相关各项指标以及远期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具有可比性(均P>0.05)。术后Ⅲ~Ⅳ级化疗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67.9±14.8) h比(68.9±15.0) h,t=-0.380,P=0.705]、术后1周腹腔引流量[(66.1±17.1) ml比(61.9±18.2) ml, t=1.478,P=0.142]、近期并发症发生率[55.4%(36/65)比49.2%(30/61),χ2=0.256,P=0.613]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16.9%(11/65)比14.8%(9/61),χ2=0.111,P=0.7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化疗组术后3年生存率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58.4%比37.7%,χ2=5.382, P=0.020;58.4%比34.4%,χ2=6.636,P=0.010)。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行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生存率。

  • 是否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

    作者:安琦;余涛;曹祥龙;杨华;赵刚;吴国举;贾文焯;肖刚

    目的:探讨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而年龄≥65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计381例,均为经病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腺癌并首次手术者。根据是否共患心血管疾病分为共患心血管疾病组(258例)和无心血管疾病组(12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9%(72/258)比29.3%(36/1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按照外科手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两组并发症发生的级别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共患心血管疾病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7.4%(19/258)比0.8%(1/123),χ2=6.678,P =0.010];而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和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和肾脏并发症等)发生率共患心血管疾病组低于无心血管疾病组[2.7%(7/258)比8.1%(10/123),χ2=5.733,P =0.017]。不同心血管疾病类型以及不同级别的心血管风险指数和ASA评级,均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是安全的,但应对这类患者加强在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的监控,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 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谭子辉;张旭;王欣烨;傅剑华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7月期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胸腹部联合手术加颈部吻合)治疗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年龄为44~83岁,其中6例为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11例行单纯手术。全组患者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胸腹部手术,无中转开胸或开腹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的发生。术后病理分期: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中有3例为病理完全缓解,ⅡA期2例,ⅡB期1例;单纯手术患者ⅠA期1例,ⅡA期3例,ⅡB期5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95(145~3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30~200) 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8(8~40)枚/例,R0切除率为100%。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中位时间为4.5(1~36) d,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15.2(9~45) d。有4例(23.5%)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并发症3例(17.6%),声嘶2例(11.8%),乳糜胸1例(5.9%),无吻合口瘘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Sweet手术与Ivor鄄Lewis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鳞癌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晓冬;詹成;孙奉昊;陈力;时蒙昆;蒋伟;王群

    目的:比较Ivor-Lewis与Sweet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 Sweet或Ivor-Lewis手术的1308例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Sweet手术组1021例,Ivor-Lewis手术组287例。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和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Sweet手术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较Ivor-Lewis手术组减少(19.3枚/例比20.8枚/例,P =0.030)。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Sweet手术组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较Ivor-Lewis手术组降低[3.2%(33/1021)比8.0%(23/287),P =0.000],胃排空延迟出现概率降低[1.9%(19/1021)比5.2%(15/287),P=0.00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4.7 d比17.2 d,P =0.029)。 Sweet手术组与Ivor-Lewis手术组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0%比56.9%,P =0.873)。分层分析显示,在Ⅰ期和Ⅲ期患者中,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在Ⅱ期患者中,Sweet手术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56.4%比70.4%,P =0.039)。结论在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中,Sweet手术在减少术后胃排空障碍和伤口感染方面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尽管Ivor-Lewis手术比Sweet手术能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两种手术方式可获得相似的远期生存。因此,Sweet手术依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Ⅱ期患者应谨慎选择。

  • 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术前结肠病变范围精准评估初探

    作者:禹振华;刘祺;肖志刚;李丹;黄兴;黄忠诚

    目的:探讨结肠传输试验(CTT)联合肛门直肠测压(ARM)、钡灌肠(BE)及排粪造影(DFG)检查在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术前结肠病变范围精准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全组患者均行≥2次CTT联合ARM和BE检查,42例同时行DFG检查,对患者术前结肠病变范围进行评估。并以术中病理检查为标准,计算术前联合检查对定位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慢传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然后,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Kappa值≥0.75为一致性好,且Kappa值越大一致性程度越高)。术后6个月采用Heikkinen评分评价患者排粪功能。结果全组47例患者年龄18~56岁。 CTT联合BE、DFG定位慢传输结肠段在盲肠升结肠12例、横结肠26例、降结肠9例;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检查示慢传输结肠段在盲肠升结肠11例、横结肠23例、降结肠13例。42例(89.4%)术前联合检查定位慢传输结肠段与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检查的结果符合,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93.5%,阳性预测值为92.1%,阴性预测值为94.9%,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27(P <0.001)。手术治疗行结肠部分切除8例,结肠次全切除29例,结肠全切除10例。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6个月进行Heikkinen评分示,24例(60.0%)患者术后排粪功能为“优”,10例(25.0%)为“良”,6例(15.0%)为“一般”,无评分“差”的患者。术后随访1~7(中位数3)年,40例(85.1%)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均无长期腹泻及便秘、巨结肠复发。结论术前对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患者进行CTT联合ARM、BE及DFG检测,能够预先对结肠病变范围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 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田文泽;胡忠吾;嵇建;徐达夫;尤振兵;郭伟;徐克平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胸外科应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即通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治疗疾病)治疗4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集束化治疗组),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保守治疗的6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为对照(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营养指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及吻合口瘘分级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住院期间,全组共11例患者死亡,其中集束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6.8%(3/44)和11.8%(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8, P=0.390)。41例集束化治疗组患者与60例常规治疗组比较,中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4.1±2.4) d比(8.3±4.4) d,t=6.171,P=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8.2±3.8) d比(12.8±5.2) d,t=5.134, P=0.001]、瘘口愈合时间[(21.5±12.7) d比(32.2±15.8) d, t=3.610,P=0.001]均明显缩短,住院总费用亦明显减少[(6.3±1.2)万元比(7.4±1.9)万元,t=3.564,P=0.001]。在出现吻合口瘘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在瘘口愈合时,集束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患者的血红蛋白[(110.6±10.5) g/L 比(103.8±11.1) g/L,t=3.090,P=0.002]、血清白蛋白[(39.2±5.2) g/L比(36.3±5.9) g/L,t=2.543,P=0.013]和前白蛋白水平[(129.3±61.9) g/L比(94.1±66.4) g/L,t=2.688,P=0.008]均明显升高。结论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中,应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和营养状况。

  • 食管鳞癌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段晓峰;弓磊;尚晓滨;姜宏景;唐鹏;于振涛

    目的:探讨术前空腹血糖水平(FPG)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行食管切除术治疗的314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1 d FPG水平≥6.1 mmol/L者,定义为高FPG组(62例,其中14例合并糖尿病病史);FPG水平<6.1 mmol/L者,定义为正常FPG组(2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FPG组比较,高FPG组患者女性的构成比较高[22.6%(14/62)比8.7%(22/252), P=0.000],中位年龄偏大(66岁比59岁, P=0.010),吸烟和饮酒的比例低[48.4%(30/62)比73.8%(186/252),38.7%(24/62)比69.0%(174/252),均P=0.000],共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大[51.6%(32/62)比15.1%(38/252),16.1%(10/62)比1.6%(4/252),均P=0.000]。正常FPG组患者病理为中-低分化者占81.7%(206/252),明显低于高FPG组的93.5%(58/62)(P=0.023)。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2%(76/314),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并发症34例(肺炎24例,呼吸衰竭10例),其次为吻合口瘘28例,切口感染18例。两组在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肺炎、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是影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7),吻合口位置是影响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而FPG并不是影响术后总并发症、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P=0.683、P=0.836、P=0.784、P=0.637)。结论术前将FPG控制在理想水平并不会增加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血糖管控,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 中下段食管癌Ivor鄄Lewis术管状胃宽度与术后早期胃排空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甄福喜;施赛磊;薛磊;刘锦源;骆金华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Ivor-Lewis术管状胃宽度与术后早期胃排空障碍(DG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单一手术组行Ivor-Lewis术的28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管状胃制作宽度分为宽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5.0 cm,93例)、中等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3.0~5.0 cm,70例)和窄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3.0 cm,119例),其中窄管状胃组患者的管状胃完全纳入食管床,并行管状胃-心包固定。所有患者都未做幽门成型或切开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行上消化道造影造影检查,明确吻合口情况及有无DGE。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宽管状胃组、窄管状胃组患者各出现1例吻合口瘘;3组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相近(均P >0.05)。窄管状胃组平均胃液引流量为(98±57) ml/d,明显少于宽管状胃组[(157±62) ml/d, P=0.000]和中等管状胃组[(123±68) ml/d, P=0.008]。术后1周DGE总发生率为10.6%(30/282),其中宽管状胃组为17.2%(16/93),中等管状胃组为14.3%(10/70),均高于窄管状胃组3.4%(4/119)的发生率(P=0.001, P=0.006)。经保守治疗后,术后4周各组DGE患者无明显差异。全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月后复查无死亡病例。结论在Ivor-Lewis术中采用较窄管状胃代食管,并将其行管状胃-心包固定于食管床内,可显著降低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DGE的发生。

  • 结肠镜检查在肛瘘患者中排查克罗恩病的适用性研究

    作者:陈曦;何晓生;邹一丰;兰平

    目的:评估结肠镜检查在肛瘘患者中排查克罗恩病的适用群体。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收入院的302例肛瘘患者在治疗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鉴别克罗恩病患者和一般肛瘘患者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预测诊断克罗恩病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302例患者内镜检查确诊克罗恩病16例(克罗恩病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克罗恩病组与非克罗恩病组在26项临床和检查及检验结果中有11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括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腹痛症状、是否存在全身非特异症状、影像学显示多发瘘管、肛瘘复杂性分类、周围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浓度。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40岁(OR=14.464,95%CI:1.143~183.053, P=0.039)、BMI<24.0 kg/m2(OR=8.220,95%CI:1.005~67.200,P=0.049)、有腹痛症状(OR=13.148,95%CI:1.110~155.774, P=0.041)、复杂性肛瘘(OR=7.056,95%CI:1.166~42.688,P=0.033)以及血小板计数升高(OR=1.012,95%CI:1.004~1.019,P =0.003)均是结肠镜检查发现克罗恩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指标建立的回归数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有较好的检验效能;当模型建立的阈值为0.856时,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86.7%。结论年龄、体质指数、腹痛症状、肛瘘类型及血小板等指标可用于筛选肛瘘患者中的克罗恩病高风险人群,建议对高危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 胸段食管鳞癌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林栋;叶挺;马龙飞;邵龙龙;宋左东;姜姝君;相加庆

    目的:比较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与规范的食管癌Ivor-Lewis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2013年1—12月期间在胸外科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或Ivor-Lewis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37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1例患者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三野清扫组),其中胃-食管行颈部吻合16例,行胸内吻合75例;284例接受Ivor-Lewis手术(二野清扫组),均为胃-食管胸内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术后90 d内)、二次住院率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三野清扫组较二野清扫组的N3期[19.8%(18/91)比5.3%(15/284),P =0.000]、Ⅲ期[58.2%(53/91)比43.0%(122/284),P =0.007]以及胸上段患者[12.1%(11/91)比3.5%(10/284),P =0.027]比例更高,清扫淋巴结数目[(40.1±14.6)枚比(25.3±9.4)枚,P =0.000]及阳性淋巴结的数目[(3.3±4.0)枚比(1.7±3.2)枚,P =0.000]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肺炎和呼吸衰竭以及乳糜漏的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三野清扫组中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二野清扫组[(7.7%(7/91)比1.8%(5/284),P =0.011];其中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3/75),与二野清扫组的1.8%(5/2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2)。中位随访33月,全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4%、81%和70%;其中三野清扫组分别为90%、73%和66%,二野清扫组分别为95%、84%和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5)。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在Ⅰ、Ⅱ及Ⅲ期患者中,三野清扫组和二野清扫组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分别P =0.541、P =0.511、P =0.402)。在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中,三野清扫组与二野清扫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985、P =0.233)。结论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并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风险,且能获得更多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但其预后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规范的二野淋巴结清扫术也可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

  • 胃网膜弓侧颈部隧道式吻合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琳;葛鹏;陈家宽;汪健;王明;李小飞;姜涛

    目的:探讨胃网膜弓隧道式吻合术应用于微创食管切除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接受微创食管手术的1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应用圆形吻合器行管状吻合(管状吻合组),53例行胃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组;于管状胃网膜弓侧,距胃底边缘2~3 cm处行“隧道式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均无中转开胸或开腹病例,管状吻合和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时间分别为(20.2±3.1)和(38.9±2.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2, P =0.0000)。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21.4%(18/84)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至少6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4.3%(12/84)和3.8%(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结论胃网膜弓侧颈部隧道式吻合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的吻合方式。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权权;史晓辉;傅传刚;于恩达;张卫;孟荣贵;王汉涛;郝立强;王颢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74例(4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P=0.0002)、新辅助放化疗后癌胚抗原(CEA)水平(P=0.0112)、ypT分期(P=0.0000)、病理类型(P=0.0040)及肿瘤退缩程度(TRG)(P=0.0338)有关。进一步将以上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小(OR=2.385,95%CI:1.372~4.147, P=0.0021)、放化疗后CEA水平≥5μg/L (OR=2.310,95%CI:1.005~5.307, P=0.0486)、ypT分期偏晚(OR=2.592,95%CI:1.236~5.432, P=0.0117)是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RG和病理类型并非其独立危险因素,即使TRG1(即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有15.8%(3/19)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年龄偏小、新辅助放化疗后CEA≥5μg/L以及肿瘤浸润较深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故应慎重选择非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方案。

  • 食管系膜悬吊法在胸腔镜食管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应用

    作者:张振阳;宋前程;林江波;康明强

    目的:探讨食管系膜悬吊法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对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胸腹腔镜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的16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采用传统方法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84例采用上段“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将胸上段食管连同上纵隔区域淋巴结“整块”清除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系膜悬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分期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系膜悬吊组术中胸腔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清扫组[(85±5) ml比(140±7) ml,P=0.000],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亦明显多于传统清扫组,其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4)枚比2(1~3)枚(P=0.013)和3(2~6)枚比2(1~3)枚(P=0.007)。两组患者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区域转移率高的是贲门旁淋巴结[分别为22.6%(19/84)和22.5%(18/80)],其次为右喉返神旁淋巴结[分别为17.9%(15/84)和15.0%(12/80)]和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分别为16.7%(14/84)和12.5%(10/80)]。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上纵隔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以提高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质量。

  • 腹腔镜Nissen、Toupet和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苏福增;张成;克力木;王志;李义亮;李慧灵;杜智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Nissen、Toupet和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76例HH合并GER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49例患者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41例患者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Toupet组),86例患者行Dor胃底折叠术(Dor组),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GERD Q量表评分数据及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除Toupet组在减少长反流次数和长反流时间方面疗效并不明显外(均P>0.05),3组患者术后反流情况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对术后反流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发现,3种术式术后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比例、长反流时间比例和DeMeest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Dor组在减少反流次数及抑制长反流上优于Toup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流次数:(14.36±10.58)次比(29.83±19.71)次,长反流次数:(0.64±0.21)次比(6.20±3.48)次;均P<0.05],但两组在抑制长反流方面均逊于Nissen组[(0.38±0.16)次,均P <0.05]。和术前比较,三组术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残余压均明显升高,松弛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Toupet组术后无效吞咽次数较术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5±2.04)次比(6.36±3.26)次,P <0.05]。Toupet组与Dor组的食管压力比较示,Dor组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的恢复[(20.69±13.95) mmHg比(12.91±6.89) mmHg]和无效吞咽的减少[(9.15±6.44)次比(11.25±2.04)次]方面均优于Toupet组(均P <0.05),但与Nissen组相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19.87±10.40) mmHg,无效吞咽:(6.15±2.95)次,均P >0.05]。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GERD Q评分均显著降低(Nissen组:10.94±2.20比7.41±1.43,t=11.667, P=0.001;Toupet组:10.91±2.02比7.18±1.33,t=5.109,P=0.005;Dor组:10.69±1.69比7.10±1.30, t=7.610,P=0.002)。3组间术后GERD 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5, P=0.207)。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随访时间12~51(中位数19月),Nissen组有2例(1.3%)复发,Toupet组有1例(2.4%)复发,Dor组有1例(1.2%)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3, P=0.834)。结论三种胃底折叠术治疗HH合并GERD均为安全的、可行的,但腹腔镜下Nissen和Dor胃底折叠术在减少反流次数、抑制长反流、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及抑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上均疗效优于Toupet胃底折叠术。

  • 低位直肠癌拖出式适形切除术肠壁侧切缘安全距离的初步探讨

    作者:朱晓明;楼征;白辰光;龚海峰;马俊;孟荣贵;郝立强;张卫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肠壁侧方浸润距离,为拖出式适形切除术(PTCR)肠壁侧切缘的安全距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因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LAR)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患者的手术标本,经10%甲醛固定24 h后,分别在肿瘤标本顺时针走行的3、5、7和9点处,以肿瘤边界为原点,向外呈辐射状切取长度为1.5 cm,宽度为0.5 cm大小的正常肠管全层组织,测量肿瘤侧方浸润的距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到83例手术标本,总体侧方浸润率为71.1%(59/83),其中3、5、7和9点处,侧方浸润率分别为34.9%(29/83)、26.5%(22/83)、32.5%(27/83)和37.3%(3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4449,P=0.4853)。肿瘤的3、5、7、9点侧方浸润距离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1.00)、0(0.50)、0(0.55)及0(1.00) mm;4个点位的第5百分位数(P5)均为0 mm,4个点位的第95百分位数(P95)分别为2.5、1.6、2.6和2.5 mm,各点位间浸润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5.3310,P=0.1489)。 T1、T2、T3和T4期肿瘤侧方浸润率分别为0/4、58.3%(14/24)、83.0%(44/53)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是肿瘤发生侧方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22, OR =3.741,95% CI:1.606~8.716)。结论低位直肠癌存在肠壁侧方浸润, T分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施行PTCR时肠壁的斜行切除线距肿瘤边缘至少5 mm可保证侧切缘阴性。

  • 胸段食管癌三野与二野加淋巴结清扫的选择

    作者:柳硕岩;王镇;王枫

    目前,食管癌的外科手术仍然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争议大。对于三野淋巴结清扫与二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果主要来自日本及部分中国学者的回顾性研究。福建省肿瘤医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食管癌的三野淋巴结清扫,在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常规三野淋巴结清扫后,我们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胸上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较二野淋巴结清扫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胸中下段癌,三野淋巴结清扫仅能使部分患者获益。目前我们根据患者的肿瘤情况进行更加个体化的淋巴结清扫:对于胸上段食管癌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对于胸中下段食管癌常规行二野加淋巴结清扫,部分病例行选择性三野清扫。另外,在腔镜下完成二野加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结合我国国情,我们不推荐食管癌患者常规行胸导管切除,但是术者应意识到后纵隔及胸导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如有累及,则需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 食管癌腔镜和开放手术选择的评价

    作者:谭黎杰;唐汉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均已应用到食管癌的治疗中,但是手术切除依然在诊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创新,食管癌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该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微创手术是否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目前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原发病灶切缘情况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生存期等3个方面比较食管癌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差异,以期为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目前,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而其在手术彻底性和患者生存期方面,由于现有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尚不足以得出定论。因此,我们期待更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以证实腔镜食管癌手术的优劣。

  • 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策略与展望

    作者:李印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和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由于食管癌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极大限制了ERAS在其领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近年来,随着胸腹腔镜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组织器官保护理念的重视、管状胃技术的提高、吻合技术的突破和一些突破传统认识新理念的提出和应用,ERAS在食管癌外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食管癌ERAS治疗中所用到的一些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食管癌ERAS治疗临床路径。术前准备和评估阶段,我们倡导术前宣教、术前营养评估,不提倡常规肠道准备,要避免麻醉前用药,主张超前镇痛;术中处理阶段,需优化麻醉方案、适当控制液体输入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术中低温;术后处理阶段,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充分镇痛,主张减少引流管放置及提前拔除引流管,提前拔除尿管及胃肠减压管,并尽早经口进食及活动。未来的关键在于对这一治疗模式不断完善并进行系统培训和推广,以期在更多医疗中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普遍的专家共识。

  • 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比较

    作者:罗云;王崇树;吕其君;欧梦川;龚继川

    目的探讨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报告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2月9日收治的1例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病例;并应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中文数据库以及Google Scholar及PubMed英文数据库以“阑尾炎/全内脏反位、阑尾炎/肠旋转不良、阑尾炎/左下腹痛和左侧阑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术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排除重复及资料不全的病例文献后,共收集到157例左侧阑尾炎患者,加上本组诊治的1例共计158例。其中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120例,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38例。腹部疼痛固定部位: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以左下腹为主,占72.5%(87/120),右下腹仅占15.0%(18/120);而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左下腹、左上腹和右下腹疼痛者分别占39.5%(15/38)、23.7%(9/38)和18.4%(7/38)。 CT对肠旋转不良的发现率为81.8%(18/22),5例钡餐造影均发现肠旋转不良。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术前确断率为78.3%(94/120),而有76.3%(29/38)的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患者为术中确诊。内脏反位和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及穿孔的比例分别为15.8%(19/120)和47.4%(18/38),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的左下腹麦氏点切口的数量显著多于肠旋转不良型组(P=0.000),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周围严重粘连及阑尾穿孔的数量高于内脏反位(P=0.000和 P=0.001)。结论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的主要疼痛固定部位在左下腹;而肠旋转不良型则不确定且其术前诊断低,CT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手术可选左下腹麦氏点,而肠旋转不良型则宜选剖腹探查切口。

  • 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在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刘晨宇;马鹏飞;张俊立;任莹坤;李剑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在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进行食管空肠吻合的连续86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完全经腹手术11例,经腹切开膈肌进胸手术26例,胸腹联合49例。手术时间为(108.2±13.5) min,抵钉座放置时间为(5.2±1.6) min,食管空肠吻合耗时(11.9±2.3) min,术中出血量为(82.5±17.6) ml。术后发生显性吻合口瘘2例,胰漏1例,肠梗阻1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狭窄、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食管切缘距肿瘤平均(5.3±0.7) cm,残端均无癌残留,平均出院时间(8.9±1.6) d。出院后随访(2.2±0.6)年,3年无病生存率为57%,无吻合口复发。结论应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可以保障食管下端的安全切缘,并同时简化食管空肠吻合的难度,有望成为胃食管结合部癌手术的一种更加简洁的吻合方式。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宁;何中元;赵良柱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4例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28例,肠外营养组26例。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肠外营养组,而CD8+T淋巴细胞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及体质指数也均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8%(5/28),低于肠外营养组的42.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肠内营养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12.3±3.2) d,住院时间为(48.6±5.0) d;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4.1±3.0) d和(57.2±4.7) d(均P <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 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赵宏波;郝安林;王建正

    目的:比较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者3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腔镜组),并以同期行传统开放常规右胸三切口手术的31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开放组)。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心肺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和声音嘶哑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再入重症监护室的概率也更低(均P <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传统右胸三切口手术相比,食管癌胸腹联合腔镜手术能降低患者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近期疗效相当。

  •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腹腔转移一例报道

    作者:杨涛;王静;于兴泉;李玉明;李河圣;朱君;吴峰阶;孙庆磊

    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加重2 d”于2015年10月23日前往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胀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心慌、胸闷、憋气,偶有稀粪,未行特殊治疗。2d前突发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癌脑转移瘤,屈氏韧带处肠套叠;即行胃肠减压、输液等保守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患者既往肺癌病史2年,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曾因肺癌脑转移行伽马刀及生物治疗;20年前因“消化道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示:神志清,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少量哮鸣音。心率76次/min,律齐。腹部膨隆,可见部分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异常,退指指套无血染。外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直径约2.4 cm ×2.3 cm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增大,见图1a。颅脑CT符合脑转移瘤治疗后表现,见图1b。腹部CT示十二指肠扩张明显,见图1c;屈氏韧带处肠管可见同心圆征,见图1d。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部肠管形态欠规则,呈同心圆样改变,管腔明显狭窄,见图1e-f。

  • 胃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作者:姚月娟;荆结线

    胃癌患者的死亡主要源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转移的必要条件,作为液体活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胃癌CTC数量较少,检测需要经过富集,方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等基于CTC的密度、大小及介电差异等物理特性的方法,以Cell Search System为主的基于免疫源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方法。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分离出来的CTC还可进行核酸水平、蛋白水平及调控水平的后续分析。胃癌CTC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判断预后、评估分期、监测疗效及指导药物的研发。尽管胃癌CTC的临床转化也面临富集效率低、特异性表面标记少、以及辅助诊断效率未明等诸多挑战,但相对于病理活检,CTC取材无创,可反复取材、实时监测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本文就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介绍。

  • 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

    作者:杨丁;毛友生

    根据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多种手术方式。左胸入路和右胸入路在我国目前均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不同入路及其相应能够达到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程度对预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依据食管癌的发病部位、术前检查及准确的临床分期选择个体化的合适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更彻底,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较右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更完全,并终可能会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但大部分为回顾性研究,仍有待于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的开展来佐证。本文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从左、右胸入路治疗食管癌对淋巴结清扫结果及预后的影响,不同部位和分期食管癌个体化手术治疗入路如何选择,以及右胸入路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人群如何确定三方面来探讨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问题。

  • 胃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梦龙;李桂超;章真

    胃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广泛应用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已逐渐难以适应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随着基因芯片、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于胃癌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者从基因突变、染色体不稳定、转录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方面阐释胃癌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胃癌进行亚型分类。Tan分型、Lei分型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型和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分型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分型系统。其中TCGA分型和ACRG分型具有较大的样本量和丰富的检测数据,能够更为准确且全面地描述胃癌的基因特征,但两者具有较大差异,无法互相取代。目前仍无明确且公认的胃癌分子分型。对于中国的胃癌患者来说,样本来源于亚洲人群的ACRG分型相较于TCGA分型获得了更好的临床转归关联结果,更具临床意义。胃癌分子分型为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分子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还很有限。实现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以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 胸段食管癌手术入路选择争议与共识

    作者:毛友生;杨丁;高树庚;薛奇;赫捷

    食管癌是我国消化道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治疗模式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左胸入路和右胸入路。经左胸入路治疗食管癌在我国开展早,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仍应用较多,但是对于上纵隔淋巴结的清扫存在不足,影响预后。右胸入路可行完整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包括左、右侧气管食管沟和喉返神经旁的淋巴结。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既往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食管癌经左、右胸入路外科治疗后淋巴结清扫的结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对目前食管癌入路选择的争议和共识问题进行评述,形成以下共识和标准:对于可切除胸段食管癌,目前推荐右胸入路行食管癌切除加胸腹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入路和模式,但因得出以上结论的研究均为回顾分析研究,目前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处于Ⅲ级水平,推荐强度为中等,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的研究结果来佐证。对于上纵隔无淋巴结肿大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 2016“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议通知

    作者:

    关键词: 广州 消化道疾病
  • 胃切除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在仅有单个不可治愈因素的晚期胃癌中的疗效研究(REGATTA):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

    背景:化疗是晚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对于仅有单个不可治愈因素的晚期胃癌患者,胃切除联合化疗能否改善其生存尚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这类患者,胃切除联合化疗相比于单纯化疗是否有生存获益。方法:此研究联合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44家医疗中心,是一项开放、平行、随机的Ⅲ期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75岁的晚期胃癌患者,仅有单个不可治愈因素例如肝转移(H1)、腹膜种植转移(P1)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6a1/b2),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入单纯化疗组或胃切除联合化疗组。根据受试者机构、淋巴结转移状态和各不可治愈因素,随机化采取偏倚硬币分配的简化方法来平衡分组。化疗包括S-180 mg/m2/d,d1-21、顺铂60 mg/m2,d8,每5周重复一次。胃切除仅行原发灶切除及D1淋巴结清扫,不包括转移灶切除。采取意向性分析,研究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本研究已在UMIN-CTR注册(注册号UMIN000001012)。结果:2008年2月4日至2013年9月17日期间,175例患者随机分配至单纯化疗组(86例)和胃切除联合化疗组(89例)。单纯化疗组和胃切除联合化疗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1.7%(95% CI:21.7~42.2)和25.1%(95% CI:16.2~34.9);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6月(95%CI:13.7~19.8),14.2月(95%CI:11.8~16.3)(风险比:1.09,95% CI:0.78~1.52;单侧P=0.70)。3或4级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胃切除联合化疗组更高,包括:白细胞减少(18%比3%)、厌食(29%比12%)、恶心(15%比5%)和低钠血症(9%比5%)。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死亡,原因包括:单纯化疗组因在第2疗程化疗期间不明原因的突发心肺骤停,胃切除联合化疗组为术后12 d出院后急速进展的腹膜种植。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克罗恩样淋巴反应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

    背景: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和治疗有关,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增强的淋巴细胞反应可能也是一个重要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纳入北以色列236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肿瘤内浸润T淋巴细胞(TIL)、肿瘤周围克罗恩样淋巴反应(CLR)、微卫星不稳定(MSI)以及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多变量模型结直肠癌特异及全因病死率的危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且该模型经年龄、性别、种族、分级、分期及MSI校正。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每高倍镜视野≥2个的患者结直肠癌特异生存及总生存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类似地,对比无反应者,有显著克罗恩淋巴样反应的结直肠癌特异生存及总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均P<0.001)。将已知的预后因素较正后,结直肠癌肿瘤淋巴细胞浸润多(HR:0.76,95% CI:0.64~0.89, P<0.001)和明显的克罗恩样淋巴反应(HR =0.71,95% CI:0.64~0.80, P <0.001)与全因病死率下降明显相关,而MSI状态则与其无关。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概况: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作者:

    背景:约有1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腹膜转移。传统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和姑息手术疗效较差。因此,过去认为,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是无法治疗的。然而,近年来新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以及以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代表的肿瘤减灭术等新的治疗措施的开展,可能会使这部分患者获益。荷兰的研究者就新型全身化疗药物以及局部治疗对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在荷兰肿瘤登记库里选取1995—2014年艾恩德霍芬地区的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4个时间段评估这些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总生存期(OS)。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全身化疗和局部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995—2014年,该地区共有37036位原发结直肠癌患者。1661名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伴有腹膜转移,其中55%的患者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77%的患者接受了抗肿瘤治疗。接受全身化疗的患者比例从1995—1999年的23%增加到2010—2014年的56%(P <0.0001)。2005年开始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其应用比例在2005—2009年为10%,而在2010—2014年增加到23%。在此期间,针对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的外科手术比例从2%增加到10%。在此队列中,无论是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还是伴有腹膜及其他部位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从1995—2000年间的6个月改善到2010—2014年间的12.5个月(P <0.0001)。在采用包括全身化疗和局部治疗的多变量分析中,诊断年限对预后的影响消失(2010—2014年比1995—1999年的危险比:0.5,95%CI:0.43~0.62,P<0.0001)。

  • 腹腔镜灌洗与一期切除治疗急性穿孔性憩室炎的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

    穿孔性结肠憩室炎常需手术切除,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一些队列研究表明,腹腔镜灌洗治疗穿孔性憩室炎可能较切除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为了比较腹腔镜灌洗与一起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于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在瑞典和挪威的21家中心开展了随机临床试验。纳入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1)可疑穿孔性憩室炎;(2)需要急诊手术治疗;(3)CT检查提示存在腹腔游离气体。将符合条件的199例患者随机分至腹腔镜置管灌洗引流术治疗组(灌洗组)和结肠切除组(切除组),比较两组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评分>Ⅲa)的发生率、术后90 d病死率、再手术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终,灌洗组和切除组分别有101例和96例患者纳入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灌洗组和切除组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30.7%和26.0%(差值为4.7%,95%CI:-7.9%~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两组术后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9%和11.5%(差值为2.4%,95%CI:-7.2%~1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7)。对于无粪性腹膜炎的患者,灌洗组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切除组[20.3%(15/74)比5.7%(4/70),差值为14.6%,95%CI:3.5%~25.6%,P=0.01]。灌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切除组[(72±26) min比(149±54) min, P<0.001];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长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 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

    作者:杨梓锋;曾穗德;冯兴宇;郑佳彬;李勇

    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viscerum, SIV)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特征为内脏器官与正常解剖位置呈镜像分布[1]。全内脏反位的患者除了器官位置改变之外,其生理功能基本正常,常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报道较少,合并胃癌的病例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于2014年11月20号收治1例全内脏反位合并胃癌的患者,成功施行国内首例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现报道如下。

  • 全腹腔下四枪法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作者:蒋会勇;马锐;郭一君;张雪峰

    Kanaya等[1]于2002年报道了全腹腔镜下残胃十二指肠的三角(delta-shaped)吻合技术,应用直线型切割闭合器完成残胃和十二指肠后壁功能性端端吻合,解决了全腹腔镜下部分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毕Ⅰ式吻合消化道重建的问题。然而,这种方法使用过程中需要至少5枚价格昂贵的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不适宜广泛推广。沈阳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胃肠及疝外科治疗专业组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方法:三枪法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同步完成术。该方法仅需3枚直线切割闭合器即可完成胃十二指肠的切除及吻合[2]。三枪法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技术上较困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方法略做改动,变成了四枪法胃十二指肠吻合术,2015年6—10月间已有9例应用于临床,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本刊2016年第10期重点内容预告

    作者:

    关键词: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关键词: 医学会
  • 本刊特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

    作者:

    关键词: 论著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关键词: 论文 英文缩写
  •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5〕98号

    作者:

  • 本期导读

    作者:

    关键词: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