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严俊;应敏刚;周东;陈夏;陈路川;叶文飞;臧卫东

    目的 对比中间入路法与传统侧方入路法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将入院拟行手术治疗的4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分别行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中间入路法与侧方入路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2.5±25.8)min及(162.9±30.9)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8±36.2)ml及(104.6±58.2)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并发症分别为4.2%和8.3%,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3%和16.7%,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7.4±3.2)枚和(17.8±3.4)枚,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8±2.2)d和(8.0±3.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间入路法较传统的侧方入路法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 美国与中国两组结直肠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作者:罗成华;Steven D Wexner;刘庆森;李丽;赵荣华;于军辉

    目的 探讨美国与中国结直肠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 自1985年3月至2004年9月,收集美国Cleveland Clinic Florida 68例(美国组)和中国北京解放军总医院85例(中国组)结直肠克罗恩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肠外病变、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美国组和中国组女性患者分别占60.3%和36.5%(P=0.003),有家族史者分别占11.8%和1.2%(P=0.016);两组出现脓肿、直肠阴道瘘及肠外病变的概率分别为19.1%和0(P<0.001)、51.5%和0(P<0.001)、39.7%和20.0%(P=0.013);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国组有30例(44.1%)病变累及全结肠,而中国组仅4例(4.7%)(P<0.001);美国组回盲部以远各肠段受侵率均显著高于中国组(均P<0.05).结论 与中国患者相比,美国结直肠克罗恩病患者以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病变常累及远侧结直肠,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更为严重.

  •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潘燕;欧阳钦;胡仁伟

    目的 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华西医院收治的29例重症UC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除2例部分结肠切除外,其余27例按不同的切除方式分为全结肠切除(TC组,7例)和全结直肠切除(TPC组,20例);按不同的吻合方式分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PAA组,8例)、回肠直肠(IRA)或同肠肛管(IAA)吻合(直接吻合组,14例)和回肠造口(造口组,5例).采用CGQL量表法进行术后生活质量(QOL)评估.结果 TPC组和T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15.0%和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AA组和直接吻合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8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排便次数分别为(5.6±1.7)次/d和(9.1±2.9)次/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QO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C-IPAA是目前治疗重症UC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TC-IRA则是对有生育要求患者的首选术式,但术后需严格内镜随访、监测复发及恶变情况.

  • 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伟东;刘凤林;沈振斌;沈坤堂;孙益红;秦净;秦新裕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 结直肠癌γ-synuclein基因启动子CpG岛的去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叶青;冯波;彭远飞;蔡劬;陈雪华;俞焙秦;马君俊;陆爱国;李健文;王明亮;刘炳亚;郑民华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γ-synuclein基因的表达与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修饰之间的关系,以及γ-synuclein基因去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0例结直肠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γ-synuclein基因的表达及去甲基化试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干预对结直肠癌细胞COLO205、LoVo和SW480的γ-synuclein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测序(BSP)法检测5-Aza-C处理前后CpG岛的甲基化情况.采用巢式甲基化PCR(NMSP)及实时荧光定量MSP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相应癌旁组织中γ-synuclein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γ-synuclein mRNA的表达水平0.66±0.34,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的0.4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Aza-C处理后,COLO205、LoVo和SW480细胞γ-synucle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同时γ-synucle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80.0%(24/30)的结直肠癌组织和50.0%(15/30)的相应癌旁组织的γ-synuclein基因被去甲基化,结直肠癌组织中γ-synuclein基因去甲基化的趋势明显强于相应癌旁组织(P=0.030).γ-synuclein基因的去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结论 结直肠癌中γ-synuclein基因的上调表达与启动子区CpG岛的去甲基化状态有一定关联,γ-synuclein基因的去甲基化水平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 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法对结肠肿瘤手术切口选择的作用

    作者:楼征;张卫;于恩达;刘连杰;王汉涛;徐红莲;何海燕;孟荣贵;傅传刚

    目的 探讨肠镜联合钛夹定位法进行结肠肿瘤定位诊断对选择手术切口的指导意义.方法 30例结肠肿瘤患者在术前行结肠镜检查,于肿瘤处使用钛夹进行标记,摄腹部立、平卧位腹平片确定其体表投影部位并进行切口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在肠镜下有9例患者(30%)出现定位错误或无法准确判定;联合钛夹定位后,所有患者术前均明确肿瘤部位,以此指导手术切口选择,100%手术切口选择正确,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结论 肠镜对于结肠肿瘤定位困难,有一定误差率,肠镜联合钛夹标记法进行肿瘤定位,有助于准确定位并选择佳的手术切口.

  • 结肠癌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比较研究

    作者:盛新华;高春芳;季锡清;魏东;郑国宝

    目的 探讨肿瘤根治术后复发的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结直肠癌(结肠癌36例,直肠癌96例)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结肠癌与直肠癌复发者其原发肿瘤在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与直肠癌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14.0个月和21.5个月(P=0.028);并分别有16例(44.4%)和65例(67.7%)多部位复发(P=0.014);两组复发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5.6%和24.8%(P=0.02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肠癌与直肠癌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直肠癌复发患者预后优于结肠癌复发者.

  • 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的建立

    作者:杨波;脱帅;脱朝伟;张宁;刘秋珍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方法 采用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裸小鼠体内建成了一株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GBL-0305).移植瘤的组织病理学为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22、CD79α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6~69条;移植瘤细胞DNA指数为1.47±0.12,均为异倍体.目前该瘤株在裸鼠体内生长4年,已经传至45代,共移植裸鼠156只;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胃内自主侵袭性生长,浸润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HGBL-0305模型的肝转移率为69.5%,脾转移率为55.6%,淋巴结转移率为45.7%,腹腔种植转移率为30.5%.结论 HGBL-0305模型是成功的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高转移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为研究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转移生物学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 Altemeier手术在嵌顿性直肠脱垂急诊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左志贵;宋华羽;徐昶;李激;倪士昌;周振华;陈绍棋

    目的 评价Altemeier手术在嵌顿性直肠脱垂急诊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Altemeier手术急诊治疗的9例嵌顿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行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1.0~1.5(平均1.7)h,术中失血50~200(平均109)ml,术后首次排便时间1~6(平均2.8)d,总住院时间3~10(平均5.3)d.术后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泌尿生殖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直肠系膜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肛门不适症状.术后经5个月至6.5年(平均3.5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再次脱垂.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Kirwan Ⅰ级8例,Ⅱ级1例;所有患者均感到满意.结论 Altemeier手术治疗嵌顿性直肠脱垂术后肛门功能良好,可作为嵌顿性直肠脱垂急诊处理的首选术式之一.

  • 水通道蛋白4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王笑军;袁维堂;宋军民;张志永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与慢传输型便秘(ST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5例STC患者升结肠黏膜AQP4的表达.采用少量钡餐法测定胃肠道通过时间;按Bristol标准进行大便分型.比较手术前后胃肠道通过时间及大便分型情况.结果 45例STC患者结肠黏膜中AQP4高表达者36例(高表达组),低表达者9例(低表达组).两组患者术前大便干结者(Ⅰ型和Ⅱ型大便)分别有30例(83.3%)和3例(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高表达组大便干结消失,低表达组则仍有1例患者大便干结.两组患者胃肠道通过时间术前分别为(127.3±28.2)h和(64.2±12.9)h,术后分别为(17.3±7.0)h和(28.0±12.6)h;两组术前和术后胃肠道通过时间差异以及每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结肠黏膜中AQP4的高表达加速了水分的吸收,可能是S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 140例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伍小军;方清靖;卢震海;林俊忠;万德森;丁培荣;陈功;李力人;孔令亨;潘志忠

    目的 分析位于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胃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效果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6.7%和79.3%.肿瘤完全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90.0%和85.4%,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的38.1%、0和0(P<0.05).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组与肿瘤及所在器官联合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胃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 胃癌神经旁浸润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作者:谢洪虎;吕成余;黄文斌

    目的 探讨胃癌神经旁浸润(PN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78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胃癌组织石蜡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肿瘤细胞浸润神经束或神经束膜判定为PNI阳性.分析PNI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NI阳性78例(43.8%).PNI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TNM分期(P<0.01)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分化程度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与PNI、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1);PNI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28.6个月)明显短于PNI阴性患者(44.3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NI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2.257,95%CI为1.268~4.019,P=0.006).结论 PNI与肿瘤的进展有关,胃癌术后检测PNI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及复发转移的影响

    作者:刘彦;陶凯雄;王国斌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cyclin D1表达及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其是否行营养支持分为营养支持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案: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组成的营养液,行全胃肠外营养,术前7 d,术后3 d.采用原位杂交检测cyclin D1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患者肿瘤组织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23±5.12)%和(37.53±5.31)%;增殖指数分别为(7.21±2.56)%和(8.75±3.84)%;凋亡指数分别为(53.45±7.74)%和(56.74±8.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16.7%和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会影响cyclin D1的表达,也不会促进肿瘤复发和转移.

  • 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金黑鹰;王建东;张甦寅;孙宇;杨志坚;丁义江

    目的 建立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并对其肿瘤生物学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0只BALB/C nu/nu裸鼠,将其盲肠转移至皮下,并将携带荧光的肿瘤移植在盲肠处;对5只荷瘤裸鼠予以20 mg/kg的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处理组),另5只作为对照.观察成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情况.结果 10只裸鼠模型均成功构建,肿瘤移植后荧光灯下早发现肿瘤时间为3~9(4.7±1.3)d.5-FU处理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例,对照组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转移1例;原位肿瘤、淋巴结和腹膜转移肿瘤病理检查均为低分化癌.结论 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有建立方便、成功率高、肿瘤易早期观察、可反复取材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结肠癌新模型.

  • 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对食管癌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伍传新;陈树群;林昱;洪晓鹏

    目的 探讨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这一改良术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改良手术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18例).手术均行左胸人路食管癌切除弓上吻合术,改良手术组将胸腔胃制作成管状且于上纵隔内主动脉弓上原位食管床吻合;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囊状胃跨主动脉弓弓上吻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0、28、56天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大通气量(MVV)等呼吸功能指标.结果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改良手术组患者VC、FEV1、MVV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与术前相比,改良手术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与传统左胸入路的食管癌手术相比,改良的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晓兰;李兴谦;黄永红;王冬梅;杨清;汤献忠;马庆峰;徐一劲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应用于高位肛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VAC组(48例,采用VAC技术)和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功能、治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AC组术后疼痛减轻、换药次数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加快(均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功能和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C技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瘘与预防性造口

    作者:吴文铭;肖毅;邱辉忠

    根据我国国家癌症资料库,从1991年至2005年间,结直肠癌是发病率上升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直肠癌病例中,中低位直肠癌所占比例高达50%[1].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后的一个难题是如何预防和及早发现吻合口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其中预防更加重要.国内外很多医疗机构术中行预防性肠造口来避免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和减轻出现吻合口瘘以后的中毒症状,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对中低位直肠癌预防性造口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作一综述.

  •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

    作者:周总光

    近10余年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有了显著的进步,直肠系膜环周切缘癌残留被确定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沿胚胎发育的筋膜间隙精细游离直肠系膜并完整切除,能显著降低环周切缘的癌残留机会,术前辅助性放化疗可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降低术后泌尿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直肠癌外科治疗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一评述.

  • 胃癌根治手术的几个细节

    作者:马晋平

    胃癌根治术可简要分为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3个步骤,其中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在胃癌根治术应遵循"整块切除(en bloc)"的原则[1].在上述3个主要步骤中又以淋巴结清扫技术要求高,耗时长,相关损伤较多.本文简要介绍几个常见部位的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的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作者:余佩武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包括肿瘤根治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等重要的技术环节,每一个技术环节同开腹手术相比都有相同的处理原则及不同的处理技巧,而且每一个技术环节处理的是否恰当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技术方面,而消化道重建作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难点之一,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针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如何更安全、合理地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作一探讨.

  • 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的手术技巧及评价

    作者:王振军

    1908年,英国的Miles和美国的Moynihan分别提出了直肠癌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alperineal resection,APR),其后Gabriel报道了主要经过会阴完成游离的经会阴腹部直肠癌切除术.外科技术的进步、体位的变化,结合麻醉、输血等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APR,并成为20世纪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即便目前保肛手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常规的APR依然是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治疗的常用术式.

  • 腹腔镜远端胃癌D2淋巴廓清的解剖学思路

    作者:李国新

    远端胃癌D2根治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开腹手术,其对进展期胃癌的重要性已获得充分肯定[1].然而,这一术式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少量确定性报道[2-3].主要原因在于胃周解剖的复杂性所导致的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技术门槛.而后者是评价手术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4年实施这项术式以来,逐步积累了实施腹腔镜D2淋巴结廓清的经验,基于腔镜下解剖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套连贯合理的解剖思路和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手术程序.我们认为,对胃周解剖间隙、解剖标志和血管变异的充分认识的是成功施实腹腔镜D2淋巴结廓清术的基础.

  • 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技巧

    作者:池畔

    2009版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手术治疗的原则仍以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为中低位直肠癌标准术式;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仍然限于临床研究,因为在技术上开腹或是腹腔镜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TME相当困难[1-2].其次,缺乏腹腔镜与开腹TME治疗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我们通过9年近400余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实践与探索,自创了一种不易造成直肠系膜破损的TME--骶前隧道式分离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

  • 缓释氟尿嘧啶腹腔间质化疗预防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明;雷建;陈远光;黄炯强;柯传烽

    间质化疗是指将抗癌药物载入到赋形剂中制备成缓释药物系统,经不同方式植入肿瘤或瘤周组织的间质中或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在植入部位持久保持局部高药物浓度,降低系统不良反应,实现靶点给药的目的[1].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在直肠癌手术中采用缓释氟尿嘧啶腹腔间质化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救治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体会

    作者:吴泽宇;黄静;林锋;万进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较少见的临床病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广东省人民医院于2008年3月成功救治1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并发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道如下.

  • 罗哌卡因戳孔局部浸润缓解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疼痛

    作者:檀谊洪;程永雄;肖玉根;郭世强;刘剑文;王仁儒

    全身麻醉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具有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但并非是一个完全无痛的过程.我们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结束时给予戳孔周围罗哌卡因局部浸润,有效地缓解了患者术后戳孔疼痛.

  •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2010)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约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1].

  • 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

    作者:张鑫;高志冬;叶颖江;尹慕军;梁斌;刘慧君;王智峰;张万蕾;沈丹华;王杉

    病例介绍本例患者女性,74岁.主诉: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现病史:入院前1 d晚上少量进食后,突发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即刻呕吐1次(胃内容物)和排黄色软便1次,之后腹痛稍有缓解.不伴寒战、发热,无反酸、烧心感,无血便.入院当日凌晨,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急诊行腹部CT检查:肝内胆管积气,门静脉内部分积气;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内未见明确栓塞.查血和尿淀粉酶及心肌梗死三项未见异常.予禁食、补液、抑酸(法莫替丁)、止吐(甲氧氯普胺)、解痉(东莨菪碱、匹维溴胺)及抗炎(依替米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