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POSSUM评分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价值

    作者:朱岭;彭开勤;龚少敏;全卓勇;张应天

    目的探讨 POSSUM评分系统评估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17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分别在术后立即进行生理学和手术侵袭度评分,预测术后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性,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实际值,并与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POSSUM评分预测并发症发生例数为 75例,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的 96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3529). POSSUM评分预测死亡例数为 22例,与实际死亡的 17例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 (P=0.3326).结论 POSSUM评分能较好地评估胃肠道肿瘤手术的预后.

  •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

    作者:陈国庭;朱正纲;尹浩然;刘炳亚;计骏;张俊;林言箴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 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 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 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别在 BAT26、 BAT40、 D2S123、 D5S346和 D17S250 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 3组: 出现 2个或 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为高 MSI组( MSI-H);出现 1个位点不稳定性为低 MSI组( MSI-L);无 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组( MSS). 61例胃癌患者中, 12例( 19.7%)为 MSI-H, 11例( 18.0%)为 MSI-L, 38例( 62.3%)表现为 MSS. MSI-L组与 MSS组患者在胃癌各临床病理生物学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但这两组与 MSI-H组比较,在肿瘤的发生位置、 Lauré n分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MSI-H型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多见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肠型和较早期胃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SI-H型胃癌与 MSI-L或 MSS型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行为, MSI-H型胃癌与肿瘤位置、淋巴结是否转移、 Lauré n分型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另一分子机制.

  • 手术方式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晓霞;郭杰;王辉

    目的比较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APR)与经肛局部扩大切除术( wide local excision, WLE)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1980年至 2002年经手术治疗的 42例 A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局部复发 WLE术后 62%、 APR术后 61%;平均生存时间 WLE术后 24.3个月, APR术后 20.0个月;两组生存期比较,χ 2=0.728, P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MM患者的预后与外科手术方式无关,应根据患者的综合因素来选择手术方式.

  • 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外科治疗价值的探讨

    作者:傅剑华;黄植藩;戎铁华;张诠;郭朱明

    目的探讨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7年以来 14例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结果,其中下咽癌 6例,近端食管癌 8例.结果全组均行下咽、全喉、全食管切除,咽胃吻合术,其中 3例并行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患者出院后全部随访.术后 1例双肺感染, 1例医院内死亡, 1例吻合口狭窄;患者均能经口进食,日常生活自理; 2例应用电子喉可进行交流. 13例已死亡,中位生存期 20个月.结论下咽、全喉、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术治疗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方法可行,但预后差,生活质量欠满意,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维持大鼠生理需要短移植肠管长度的探讨

    作者:邹小明;李晓林;袁友萍;秦华东;张建国

    目的探讨维持大鼠生理需要短移植肠管的长度.方法 42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肠切除组(切除组):分别切除大鼠小肠远端的 80%(切除Ⅰ组)、 70%(切除Ⅱ组)和 60%(切除Ⅲ组)及盲肠;同系原位小肠移植组 (移植组 ):切除受体全小肠及盲肠,分别移植小肠近端的 20%(移植Ⅰ组)、 30%(移植Ⅱ组)和 40%(移植Ⅲ组);每组 6只.观察大鼠术后体重变化,定期采血检测血清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甘油三酯 (Tg)和胆固醇 (T-ch)的变化,定期做麦芽糖吸收实验;移植组动物死亡时取移植肠管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切除Ⅰ组和移植Ⅰ组大鼠分别于术后 (14.8± 1.3)d和 (9.2± 1.6)d死于营养不良.切除Ⅱ组 4/6只和切除Ⅲ组全部、移植Ⅱ组 2/6只和移植Ⅲ组 4/6只大鼠存活超过 30 d.术后 30 d时,切除Ⅱ组与移植Ⅱ组、切除Ⅲ组与移植Ⅲ组相比,大鼠的体重增长、血清 Tp、 Alb、 Tg、 T-ch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结论切除大鼠全小肠及盲肠后,至少需要移植 30%的近端小肠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需要.

  • 中国结直肠癌 20年来发病模式的变化趋势

    作者:李明;顾晋

    目的研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模式近年来的变化.方法收集发表于 1980年至 1999年 CJCR收录的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21篇中、英文文章.本研究总计 10 20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发病时间, 将他们分为 80年代( 1980~ 1989年)和 90年代( 1990~ 1999年)两组.结果 80年代组有 3420例患者,而 90年代组有 6781例患者.男、女比例 80年代( 1.50∶ 1)与 90年代( 1.26∶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原发肿瘤常见的部位两组均在直肠,但直肠癌所占比例显著下降,横结肠和升结肠癌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与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近侧结肠癌的比例增加( 10.9%升至 15.2%, P< 0.001). 90年代组的 Dukes B期患者比例高于 80年代组,而 Dukes D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P< 0.001).结直肠腺癌的比例增高.结论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模式近年来变化很大,女性患者比例升高,发病部位逐渐右移.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尹勇;彭俊生;詹文华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实验、细胞形态学观察、片断 DNA电泳、流式细胞技术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对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细胞经 40 μ g/ml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作用 24~ 72 h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同时诱发细胞凋亡,且呈现时间依赖关系.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胞膜突起出泡、核染色质凝聚、边集和凋亡小体形成. DNA裂解片断呈典型的凋亡"阶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峰. EPA和 DHA作用 72 h, 胃癌细胞内 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01). EPA和 DHA对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ω-3PUFA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来阻遏胃癌细胞的生长,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增加有关.

  • 类巨噬细胞增强 5’-脱氧氟尿苷抗结直肠癌细胞活性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沟井贤幸;椎叶健一;佐々木严;松野正纪

    目的探讨类巨噬细胞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 dThdPase)能否增强细胞内激活抗癌药物 5′-脱氧氟尿苷( 5′-DFUR)抗结直肠癌细胞作用.方法应用 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 LS174T、 Clone A、 Colo320、 CX-1、 LOVO、 MIP101和类巨噬细胞系 THP-1、 U937的 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 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 5-FU)和 5′-DFUR在 6株结直肠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把 5-FU或 5′-DFUR同 THP-1或 U937细胞一起培养 24 h,其上清液 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 MTT分析,测定 IC50有无改变.并在培养 THP-1或 U937的培养基中加入定量 5′-DFUR后检测 5-FU的生成量.结果 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仅 LS174T检出 0.5 U/mg、 LOVO检出 8.9 U/mg的 dThdPase蛋白,其他 4株未检出.而 THP-1和 U937的 dThdPase蛋白含量则分别为 18.2 U/mg和 19.3 U/mg. 5′-DFUR对全部癌细胞的 IC50高于 5-FU的 14.5~ 94.4倍( P< 0.01). 5-FU和 5′-DFUR同 THP-1(或 U937)细胞一起培养 24 h后, 5-FU对 6种癌细胞的 IC50无明显改变( P >0.05),而 5′-DFUR的 IC50则分别下降到原来的 5.4%~ 41.8%( P< 0.001).并从加入 400 μ mol 5′-DFUR的 THP-1和 U937的培养液中分别检出 40.2 μ mol和 32.9 μ mol的 5-FU.结论 6株结直肠癌细胞基本无 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 5′-DFUR为 5-FU.类巨噬细胞表达的 dThdPase可以转化 5′-DFUR为 5-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抑制癌细胞生长.

  • 37例残胃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

    作者:陈力;田华;何志刚;陶思丰;彭淑牖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3年 1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胃镜检查分期和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 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累积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37例残胃癌患者中,早期残胃癌 9例( 24.3%),进展期残胃癌 28例( 75.7%),两者根治术后累积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5.3%和 16.5%( P< 0.01).残胃癌根治性切除 21例 (56.8% ),与姑息性手术组相比,两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40.3和 13.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手术是提高残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 基质金属蛋白酶-10在结肠癌侵袭转移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殷平;李才;于建渤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0( MMP-1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结肠腺癌 MMP-10、 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Ⅳ型胶原及 FⅧ Ag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 MMP-10、 MMP-9和 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 64%、 71%和 80%. 3者呈正相关共同作用于肿瘤间质血管,致微血管密度( MVD)增多. MMP-10的阳性表达强度较 MMP-9弱 ,MMP-10具有激活 MMP-9的功能. MMP-10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患者的发病部位、性别和组织分型无关.结论 MMP-10、 VEGF和 MMP-9的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周总光;陈尧

    随着人类基因研究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已相继问世,这为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敏感、简便及高通量的手段,使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向医学各学科渗透、交叉,促进了医学各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 腹腔镜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凛

    腹腔镜技术用于胃癌手术始于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但至今仍限于各国的少数医院而未普及开展,国内个别医院也只限于个例报道.究其原因,腹腔镜下胃癌手术的技术难度大,此技术对肿瘤的根治性原则能否实现临床上尚有疑问.但现有经验已经显示了腹腔镜下胃癌手术创伤小、痛苦轻和恢复快的优势 [1-3].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癌手术是一项重要课题.

  • 胃癌术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败血症一例

    作者:范西红;张小化

    患者男,60岁.上腹不适2个月,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窦癌,于2002年4月27日入院.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播散至胃一例

    作者:程黎阳;韩晓蓉;彭向荣;陈晓东;冯晓冬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yG)是 1972年由 Liebow等 [1]首先报道的一种少见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主要侵犯肺组织,并可累及全身多种脏器组织,但肺外侵犯胃的病例极其罕见,现介绍我院收治的 1例肺 LyG累及胃的诊疗过程及预后随访.

  • 阑尾扭转三例

    作者:门学博;韩恩昆;杜庆云

    患者例 1 男性, 14岁.因右下腹疼痛 8 h于 1990年 9月 10日入院.疼痛为跑步后突然发作,无转移及放射,伴恶心、呕吐及发热.查体:体温 38.2℃,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白细胞 16× 109/L,尿常规、腹平片及 B超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予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距其基底部 2 cm沿其纵轴顺时针扭转 360度,阑尾远端呈紫黑色坏疽,阑尾长约 12 cm,行阑尾切除,术后 5 d出院.病理报告:阑尾扭转、出血坏死.

  • 小肠扭转伴十二指肠旁疝并麦克尔憩室一例

    作者:万厚民;李海;王震宇

    患者男, 20岁,塔吊工人. 4 h前于餐后上下塔吊过程中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呈持续性绞痛,伴阵发性加重.

  • 胃和舌根多原发恶性肿瘤一例

    作者:李尚明

    患者男, 67岁.因"慢性胃溃疡"于 1999年 9月 1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大弯侧距贲门切端 2 cm处见一巨大溃疡,直径 7.5 cm× 6.0 cm,镜下见溃疡底部肌层被瘢痕组织取代,但未见癌细胞;溃疡周围见低分化腺癌细胞,为未分化癌,侵犯肌层;诊断为慢性胃溃疡癌变.于当月 13日出院,予以氟尿嘧啶、顺铂、足叶乙甙、恩丹西酮联合化疗 5个疗程,随访近 4年,恢复良好. 2003年 7月 6日患者因吞咽不适 1个月入院.查体:左侧舌根部见一肿物,大小约 2.3 cm× 1.2 cm× 0.8 cm,表面凹凸不平,覆灰白色假膜,双侧腭扁桃体未见异常.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物表面覆正常鳞状上皮,表皮下淋巴结构破坏,肿物由相对单一形态的大细胞组成,有 1~ 3个核仁,贴于核膜附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癌胚抗原( CEA) (- ), CD20(+), CD45RO(- ).诊断为舌根原发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确诊后予 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联合化疗 1个周期,后予加速器电子束射线体外照射,放射治疗肿瘤总计量 50 Gy.治疗后肿物缩小约 2/3 ,于 2003年 9月 10日出院,至今一般情况良好.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建昆;周总光;陈志新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 laparoscopic colorectal-carcinoma surgery,LCS)自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来,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操作视野清晰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结直肠肿瘤外科医师的重视.对 LCS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近年来亦逐渐增多.我们对此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恶性黑色素瘤抗原基因与胃肠肿瘤

    作者:梁寒;郝希山

    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携带有可以被特异性的细胞毒 T淋巴细胞( cytoxic T lymphocytes, CTL)所识别的抗原.恶性黑色素瘤抗原基因( melanoma antigens gene, MAGE)家族包含 17个成员,除睾丸和胎盘外,几乎仅限于肿瘤组织中表达.与 MAGE-1基因一样, MAGE-3基因编码的肿瘤抗原亦将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1作为存在的前提 [1].此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率高于 MAGE-1,并且可以于多种组织来源肿瘤中表达.由 MAGE编码的抗原具有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MAGE基因在消化道肿瘤特异性和广泛表达使得 MAGE肽疫苗治疗消化道肿瘤成为可能.

  • 胃肠外科应用新技术的若干问题

    作者:黄莚庭

    在外科领域中,胃肠外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悠久,经验成熟.因而,发展的空间不如其他学科宽阔,特别是发展速度比一些新兴学科显得缓慢.但由于影像学技术、介入技术等很多新技术为各学科所共享, 也必然带动了胃肠外科的前进步伐;何况有些新技术,比如内镜技术、腔镜技术、钉合 (stapling)技术等更是主要用于胃肠外科.无可讳言,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胃肠外科的新纪元.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癌性阻塞性黄疸

    作者:江志伟;黎介寿;李宁;汪志明;姜军;李国立

    本研究报告 3例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然后再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通过 PEG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同时回输外引流胆汁入胃肠道,此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

  • 术中上行式胃减压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成宏

    自 2002年 6月至 2003年 4月我们采用手术中经空肠置入胃管并上行经胃肠吻合口入胃的置管方法 23例,取代传统的经鼻置管方法,效果较好.

  • 霉菌性胃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林才照;于吉人;郑树森

    霉菌性胃溃疡首例报道于 1938年,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而施行手术,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1995~ 2001年我院收治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霉菌性胃溃疡的患者 9例,报告如下.

  • 巨细胞病毒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黄金狮;邹音;徐本源;朱小春;钟华生

    为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巨结肠 (HD)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HD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中巨细胞病毒早期蛋白( CMV-EA)、晚期蛋白( CMV-LA)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中 18例患儿行血 CMV-IgM、尿 CMV-DNA PCR检测.

  • 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周承惇;陆泽元;张贵昌;李浩;任南征

    随着对危重病患者代谢特点的认识,人们发现危重病患者单纯使用全肠外营养 (TPN)并发症发生率高,维持营养状态效果差;而肠内营养 (EN)的实施又因危重病患者肠道运动、消化及吸收功能的改变而受到限制.我院重症监护室( ICU)对患者采用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全结直肠切除 J型回肠袋套入式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张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CNUC)是以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渗出、糜烂、溃疡、出血以及多发性息肉样变为特征的慢性顽固性炎性肠病. 25%~ 30%的患者终发展为重症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desperate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DNUC) [1].我院自 1986年 6月以来手术治疗 DNUC 16例.现报告如下.

  • 检测血清 CA125水平对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的诊断价值

    作者:秦克旺;揭志刚;刘寄尘;黄顺生

    胃癌术后复发多是由于胃癌腹膜广泛转移而在临床不能达到治愈性切除,因此,如何在术前判断有无腹膜转移,对是否再次手术有重要意义.近年有用血清 CA125检测疾病复发、决定化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 [1].我们对 1998~ 2002年间已行胃癌根治术、但因肿瘤复发再次行开腹探查术的 25例患者进行血清 CA125检测,探讨 CA125水平与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关系.

  • 吻合口溃疡的外科治疗及术式探讨

    作者:刘金明;邹寿椿;姜蔚;赵挺

    吻合口溃疡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外科再手术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确定性术式,疗效也未达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我院于 1993年 1月至 2003年 1月期间共收治吻合口溃疡 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Menetrier病

    作者:张伟峰;杨维良;杨大成

    Menetrier病 (Menetrier disease, MD)是良性增生性胃病的一种,以胃内黏膜增生肥厚为主要表现,初由 Menetrier于 1888年发现并描述为片状多发腺瘤,故而得名.本病曾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胃黏膜巨大肥厚症、巨大肥厚性胃炎、胃巨大皱襞肥厚、胃黏膜息肉样肿、胃腺乳头状瘤病、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由于本病既非炎症亦非肿瘤,故称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较妥.

  • 腹腔镜手术的新概念--腹腔镜胃腔内手术

    作者:印慨;郑成竹;邹晓平;孙振兴;胡明根;胡兵;李兆申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概念的腹腔镜手术方式--腹腔镜胃腔内手术( LIGS术).方法采用 LIGS术治疗 2例患者,分别为胃窦后壁胃黏膜病变局部切除及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手术主要步骤:根据病灶部位,胃镜引导下经腹壁及胃前壁将 3个气囊 Trocar直接穿刺入胃腔后,按传统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分别为 130 min及 110 min,术中出血均少于 20 ml.术后患者恢复平稳,疼痛轻微,均可早期恢复饮食及活动.结论临床结果显示 LIGS术是一种新型的简单、安全的微创外科手术.

  •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三例

    作者:陈凛;李荣;田文;孔庆龙;夏绍友;刘飞德;刘小平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根治的可行性.方法对 3例早、中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 24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77 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 60 h,均于术后 7 d出院.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3~ 10个月, 患者饮食基本正常, B超、钡餐等影像检查及血液肿瘤标记物检测无异常.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性手术技术可行.应合理选择适应证.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 肿瘤 M2型丙酮酸激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波;陈道达;王国斌;李家萍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肿瘤 M2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PK)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 54例胃癌和 54例结直肠癌患者以及 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将予以依地酸( EDTA)处理后的血浆,用酶结合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 Tumor M2-PK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浆 Tumor M2-PK平均值:胃癌组为 26.937 U/ml,结直肠癌组为 30.588 U/ml,对照组为 10.965 U/ml;胃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 Tumor M2-PK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50.47%)比传统肿瘤标志物 CA72-4( 35.37%)高,而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 68.52%)比癌胚抗原( CEA)( 43.12%)高. 结论 Tumor M2-PK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临床意义,且敏感性高于 CEA和 CA72-4.

  •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术后盆腔复发再治疗的应用

    作者:徐万里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对于直肠癌手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的疗效.方法 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灌注组( 57例)采用 FAM化疗方案(氟尿嘧啶 500~ 750 mg/m2,丝裂霉素 15 mg/m2,阿霉素 40 mg/m2)作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再接受手术;直接择期手术组 47例.对比两组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标本病理变化特征和 5年生存率.结果再手术成功率:动脉灌注组 87.7%,直接择期手术组 5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 5年生存率:动脉灌注组 40.3%,直接择期手术组 1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动脉灌注组手术切除标本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癌细胞固缩、凋亡、坏死,组织水肿减轻和供应血管栓塞;直接择期手术组手术标本则无特异性改变.结论对直肠癌术后盆腔复发的患者予以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后再手术,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期.

  •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35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卫星;杨平;邓建中;程龙庆;彭翔;苏树英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 1999年 8月至 2003年 8月施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 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结肠分离,辅助小切口,于腹腔外行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淋巴清扫、右半结肠切除和吻合.无手术死亡,中转开腹 2例,中转率 5.7%( 2/35).平均手术时间 181 min,平均出血量 94 ml,辅助切口平均长 5 cm,平均术后住院日9d,术后早期肠梗阻1例.33例患者术后随访 1~ 48个月, 1例 Dukes C2期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 4个月发现双肺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的 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于各期的回盲部和升结肠肿瘤.只要手术医师遵守肿瘤处理原则、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就能顺利地完成此类手术.

  • 术中实时 RT-PCR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癌胚抗原 mRNA的初步研究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吕火祥;赵仲生;施敦;姜蔚;赵大建;叶再元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定量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 CEA mRNA)诊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 RT-PCR技术检测 98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水平,并与常规 RT-PCR、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PLC)阳性率为 38.8% (38/98),常规 RT-PCR CEA mRNA检测阳性率为 52.0%( 51/9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浓度术前为 [172.11± 63.07(范围 0~ 5.623× 106) ]拷贝 (copies)/ml,术后为 [606.32± 76.21(范围 2.564× 102~ 4.677× 107) ]copies/ml,术后显著高于术前( P< 0.01).肿瘤侵犯浆膜,病期Ⅲ、Ⅳ期,细胞学检查及 RT-PCR CEA mRNA阳性者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水平显著升高(均 P< 0.01),而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组之间的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05). PLC(- )PCR(- )组、 PLC(- )PCR(+ )组和 PLC(+ )PCR(+ )组 3组间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 P< 0.05).本研究将判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 CEA mRNA界值初步定为 21.73 copies/ml.结论实时 RT-PCR定量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是诊断腹腔游离癌细胞快速、敏感、可行的方法,有望成为术中腹腔化疗个体化的指导依据.

  • 腹腔镜下一期行结直肠癌切除与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

    作者:刘展;张抒;彭秋生;杨枫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同时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6例术前确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癌,经 CT发现肝脏有实性占位的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吻合器吻合肠段后,再在腹腔镜直视下行肝脏肿瘤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转移癌后,即经皮多电极针穿刺进入肝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6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24~ 72 h.术后 3个月 CT复查发现肿瘤明显液化并完全坏死;存活 4例,其中 1例又再做肝移植至今; 2例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腹腔镜下应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避免了二期手术的创伤和不良预后.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郑民华;胡艳艳;陆爱国;李健文;王明亮;董峰;毛志海;蒋渝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 2001年 9月至 2003年 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 62例, 其中 3例( 4.8%)中转开腹; 开腹手术 79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55.1± 48.8) min和( 136.1± 34.9) min,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69.3± 70.1) ml和( 100.7± 110.5) 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 P< 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腹腔镜组为( 2.0± 1.4) d,开腹组( 3.2± 1.1) 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6.1%和 38.0%,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4).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3.4%和 5.4%.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达到 TME的治疗原则,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