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损伤控制理念下结肠损伤的处理方式

    作者:叶志强;杨跃武;罗刚健;黄勇

    目的 比较损伤控制手术(DCS)处理严重结肠损伤时,二期确定性手术肠切除肠吻合与肠造口两种结肠修补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DCS处理的67例严重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二次确定性手术中结肠修补方式,分为吻合组(40例,单纯肠缝合修补术,或肠切除肠吻合术)和造口组(27例,肠切除肠吻合加近端预防性肠造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吻合组与造口组患者一般资料、损伤程度、入院时生理状态及初次手术处理(包括输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后,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肠外瘘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和造口组分别有6例(15.0%)和3例(1 1.1%)患者出现结肠吻合口瘘(P>0.05).在9例结肠吻合口瘘患者中有7例(7/9)出现左半结肠损伤,明显高于其在无吻合口瘘者中的比例(41.4%,24/58) (P<0.05);腹膜关闭中位时间为10d,较无吻合口瘘患者(2 d)明显延迟(P<0.05).结论 在严重结肠损伤的DCS处理中,肠造口术不宜优先考虑;尽早关闭腹膜或有助于降低结肠吻合口瘘的发生概率.

  • 3D腹腔镜系统在进展期直肠癌闭孔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作者:季福建;刘选文;刘卓;房学东

    目的 对比三维成像系统(3D)与二维成像系统(2D)在腹腔镜直肠癌深部闭孔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加闭孔淋巴结清扫的3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在3D系统下完成(3D手术组),20例在传统2D系统下完成(2D手术组).比较两组闭孔淋巴结清扫完成的时间、手术总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错抓次数(同一部位需要两次以上的定位才能正确抓取)和闭孔淋巴结清扫期间的出血量.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3D手术组和2D手术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206±26) min和(222.5±27.5) min(P<0.05),闭孔淋巴结清扫时间分别为(23.5±2.5) min和(25.0±3.0) min(P<0.05),错抓次数分别为(5±2)次和(6±4)次(P<0.01),清扫闭孔淋巴结期间的出血量分别为(15.5±1.5) ml和(17.5±2.5) ml(P<0.01),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24±6)枚和(21±9)枚(P<0.05).术后获1年随访者3D手术组有6例,2D手术组11例,均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3D腹腔镜技术对于直肠癌闭孔淋巴结清扫较2D手术系统有明显优势,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 结肠癌组织中微小RNA分子组学分析

    作者:徐学虎;吴小兵;李勇;刘海波;江庆萍;孙嫣

    目的 检测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微小RNA(miRNA)的差异表达.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iRNA分子的差异表达,筛选具有显著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大于2.4且P<0.01)的miRNA,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不同miRNA之间的聚集性.并分析miRNA与其他结肠癌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7个miRNA分子在结肠癌组织中显著下调.聚类分析显示,其中miR763-3、miR451和miR99a表达相近.血浆CK20水平与miR100(r=-0.948)、miR125a-5p(r=-0.948)、miR125b(r=-0.949)、miR145 (r=-0.949)和miR145* (r=-0.949)均呈高度负相关(均P<0.05).结论 miR145等17种miRNA可作为结直肠诊断的分子标记物;miR100、miR125a-5p、miR125b、miR145和miR145*可能成为提示结肠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 右侧入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尤俊;黄正接;许林;卢传辉;刘凯华;黄安乐;李永文;罗琪

    目的 探讨右侧入路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7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右侧入路92例(右侧入路组),左侧入路86例(左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根据体质量指数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对于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4 kg/m2的患者,右侧入路组(35例)较左侧入路组(31例)手术时间缩短[(227±17) min比(262±23) min],术中出血量减少[(73±9) ml比(84±8)ml],清扫的淋巴结数增多[(35±4)枚比(30±5)枚],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缩短[(2.1±0.1)d比(2.6±0.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提早[(2.2±0.2)d比(2.8±0.6)d],肠功能恢复加快[(3.6±0.3)d比(4.2±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体质量指数小于24 kg/m2的患者,右侧入路组(57例)与左侧入路组(55例)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术后随访3~2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右侧入路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能清扫更多的淋巴结.

  • 三角吻合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楠;乔庆;吴涛;包国强;郑波波;周帅;张波;杨莹;谢爽

    目的 对比分析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全腹腔镜下三角吻合与腹腔镜辅助Brillroth Ⅰ式吻合的近期疗效,探讨三角吻合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开展的50例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加三角吻合的临床资料(三角吻合组),并以同期开展的43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加Brillroth Ⅰ吻合作为对照(BⅠ吻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角吻合组切口长度[(3.4±0.4)cm]和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3.1±1.0)]小于BⅠ吻合组[(6.9±0.8)cm和(4.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三角吻合技术安全可行,在切口美观和舒适度方面较腹腔镜辅助下Brillroth Ⅰ式吻合更有优势.

  • 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洗液悬浮细胞CDH1甲基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鲁发龙;杜刚毅;郑少康;彭林;陈金泉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洗液悬浮细胞中CDH1基因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中山市中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术中腹腔灌洗液悬浮细胞中CDH1基因启动子区域5'-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将甲基化百分率大于20%定义为甲基化,小于或等于20%为非甲基化;分析CDH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CDH1甲基化组47例,非甲基化组55例.与非甲基化组比较,甲基化组患者肿瘤直径更大,浸润型比例更高,分化程度更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率更高,临床分期更晚(均P<0.05).甲基化组患者中位生存期短于非甲基化组(26.0月比41.4月,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CDH1甲基化状态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27.5,95%CI:3.8~51.3,P<0.01].结论 术中腹腔灌洗液悬浮细胞中CDH1基因发生甲基化的结直肠癌患者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与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鑫;申占龙;谢启伟;尹慕军;杨晓东;姜可伟;王有利;曹键;叶颖江

    目的 比较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与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治疗的6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ELAPE组(33例)和传统APE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效果.结果 ELAPE组患者较传统APE组术中出血量减少[(201±147) ml比(343±308) ml,P=0.022]、术后排气时间缩短[(3.8±1.5)d比(4.6±1.6)d,P=0.039)]、会阴伤口并发症发生率降低[9.1%(3/33)比25.0%(7/28),P=0.042],但手术时间[(292±46) min比(256±28) min)]和会阴引流拔除时间[(1 1.1±4.8)d比(7.1±2.7)d]延长(均P<0.01).ELAPE组与传统APE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和阳性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LAPE组患者术中穿孔率(6.1%)低于传统APE组(1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粪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会阴平均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会阴伤口拆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APE手术,ELAPE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会阴伤口并发症较低,术中穿孔率较低.ELAPE手术安全性较好,术后短期疗效良好.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建立和推广

    作者:张苏展

    结直肠肝转移是非常常见而又可以有效治疗的晚期肿瘤疾病.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会牵涉到多个临床学科.因此目前各国包括我国的临床诊治指南中都要求采用多学科综合诊治(MDT)对结直肠肝转移进行治疗.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的建立,组织,运行的基本要求提出建议.

  •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治疗选择

    作者:王自强;周总光

    直肠癌放化疗出现临床完全缓解或显著缓解后密切观察及局部切除已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新治疗策略.但由于放化疗后分期准确性低、临床与病理缓解的低符合率以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保留直肠治疗策略的确切适应证尚存争议,应结合放化疗疗效及放化疗前肿瘤分期确定具体治疗方式,对分期较早(如:cT0-2)放化疗显著缓解(如:ypT0-1)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可选择密切观察或局部切除,局切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策略,反之仍宜直接施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方式可根据放化疗后分期重新评估,宜在放化疗后6~12周内进行.

  • 分子靶向药物在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健;沈琳

    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胃肠道肿瘤治疗中,被证实可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并延长总生存期.因此,其在局部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被逐渐重视.曲妥珠单抗用于HER-2基因阳性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大量研究证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于KRAS基因野生型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总生存期;而贝伐珠单抗在KRAS基因突变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转化治疗中的作用正在评估中.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虽现有的证据显示,分子靶向药物在新辅助治疗中未能带来长期生存益处,但终结论仍存议甚多.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的西妥昔单抗在二期临床研究中未能显示治疗获益,贝伐珠单抗的作用同样需要在三期临床研究后进一步证实.与晚期肿瘤单一治疗模式不同,在肿瘤综合治疗中,需要系统评估分子靶向药物与细胞毒药物、手术以及放疗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及协同作用,制定出科学并适用于临床实践的综合治疗模式.

  • 进展期直肠癌放疗时机的选择

    作者:朱骥;章真

    对于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已成为规范.放疗作为其中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放疗也从术后转到了术前进行.相对于术后放疗,术前放疗显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但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手术标准下,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未能得到提高.术前短程大分割放疗和长程放疗这两种不同的术前放疗模式在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但长程化放疗可获得更好的肿瘤退缩.近年来的一些小样本临床研究对术前放疗进一步进行了优化,如延长放疗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加用巩固化疗;在放疗前先用诱导化疗等.这些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放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完成度,从而可能使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全内脏反位合并胃癌行D2根治术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何磊;沈毅;涂从银;余超;刘少军;文刚

    患者 女性,38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伴间断性黑粪4月余"于2012年12月6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入院查体: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位心,心率72次/min、律齐,腹部平软、未触及异常包块,直肠指检呈阴性.胃镜检查示:反向胃,胃窦小弯侧有2 cm×2 cm溃疡病灶,表面糜烂和出血,周围隆起;病理提示:(胃窦)低分化腺癌.胸部X线片示:右位心.腹部CT示腹腔内脏反位,见图1.上腹部CT扫描、血管重建示:腹腔内脏和血管反位,肝总动脉自腹腔干分支发出,在腹主动脉右侧弧形旋转后转向左侧行走,并于门静脉后方分成2支肝固有动脉进入左位肝脏;脾动脉自腹腔干发出,向右走行;胃左动脉自腹腔发出后向左进入胃壁;肠系膜下静脉与胰腺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然后于胰腺后方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

  • 胃癌化疗栓塞术致胃破裂一例

    作者:贾中芝;田丰;蒋国民

    患者 男,68岁.因"确诊胃癌3月,恶心、呕吐3天"于2013年10月23日入院.3月前患者于本院胃镜病理检查示:胃底部腺癌;未进行治疗.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萎靡,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部平坦,上腹部轻压不适,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示:胃底部位块状占位,造影剂经胃小弯侧纤细的腔隙缓慢进入十二指肠,提示上消化道梗阻(胃癌进展导致).上腹部CT示:胃底部胃壁明显增厚,胃腔缩小,提示胃癌晚期伴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小肠营养管,经小肠营养管注入流质食物2000~2500 ml/d.

    关键词:
  • 基于循证医学的结肠癌新辅助化疗

    作者:杨晓东;刘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处于高发状态,是致死率较高的肿瘤之一.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方式.而逐渐兴起的新辅助化疗使得手术成功率有所提升并显著提升了术后生存率.除了传统的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分子靶向药物显示出了较高的反应率并在延长疾病复发时间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但新辅助化疗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化疗期间原有病灶进展、出血及肝损伤等问题,也需要注意.此外对于应用新辅助化疗的指征及使用的时间也没有达成共识.未来,在一些大型RCT实验的基础上,这些争议有望得以解决.

  • 影像学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分期的评估价值

    作者:詹淑芳;朱洪波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的综合治疗.高达30%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研究显示,病理完全缓解的病例,局部复发率低、预后较好.故有学者提出,对新辅助治疗后达到部分或完全临床缓解(cCR)的病例,可分别采取手术局部切除术或严密随访的治疗方案,以避免根治性手术带来的风险或功能障碍.当前,影像学检查能对新辅助治疗前的直肠癌进行准确分期,但治疗所引起的肿瘤及周围组织的改变,会影响治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尤其是预测pCR的准确性一直比较低.如何在术前判定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就当前常用影像学技术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分期诊断中的价值及pCR的预测作一简要综述.

  • 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肿瘤血供及含氧量的机制探讨和应用展望

    作者:徐小雯;傅传刚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一些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其原理为使肿瘤血管退化和再生抑制,从而剥夺肿瘤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临床上,抗血管生成药物与放、化疗方案联合使用能起到协同抗肿瘤的效果,然而放疗和化疗需要依靠血液来输送氧气和药物,理论上血管退化应当是抑制而非增强放、化疗的效果,这与临床事实相矛盾.随着“血管正常化”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在破坏肿瘤血管之前,先使肿瘤血管的整体生理机能正常化,达到改善肿瘤血供、增加组织含氧量的效果.这对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挑战.本文针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肿瘤血液供应和含氧量的机制、相关研究以及应用展望进行综合论述.

  • 进一步认识和提高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理念

    作者:曹晖;卞育海;赵刚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根治性手术仍然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重要基石,但已非唯一手段.为进一步改善预后,需要外科医师重视和提高综合治疗的理念:必须强调开展准确的术前TNM分期,以选择恰当的治疗模式;在规范化手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化疗、放疗和分子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佳的肿瘤预后;对晚期转移性患者不轻言放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应充分认识到胃癌的异质性,科学看待东西方人种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在治疗上加强多学科协作,以实现规范化和个体化相融的综合治疗模式,使患者获益.

  • 经会阴切割吻合器治疗直肠脱垂8例

    作者:申震;刘铜军;姜洋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多需行外科手术治疗,经会阴直肠脱垂切除术适用于老年或体弱患者[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间对8例直肠脱垂患者行经会阴切割吻合器治疗术,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患者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60~79(平均72)岁;病程5~15年,直肠脱垂出肛门外8.0~15.0(平均12.5)cm;其中有6例产妇,5例有便秘史,2例合并子宫脱垂,1例男性患者有前列腺肥大史8年.临床表现均有肿物自肛门脱出,肿物可自行或手助还纳肛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粪不尽和下坠感.

  •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关键解剖和“两平面四边界”的手术原则

    作者:叶颖江;申占龙;王杉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为目前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手术方式.近研究发现,传统的APR存在较高的标本环周切缘(CRM)阳性率和术中穿孔率(IOP),并被认为是导致APR术后局部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是由欧洲外科学家、影像学家和病理学家共同倡导的一种认为可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和术中穿孔率的新术式.明确的操作平面和解剖学边界是该术式的核心内容,也是确保手术安全及顺利实施的前提;而了解会阴区直肠周围的肌肉、筋膜和血管和神经解剖是开展该手术的基础.本文就ELAPE手术中所涉及的关键解剖进行了介绍,并将ELAPE手术操作要点归纳为“两平面、四边界”原则,以利于该术式的推广和应用.

  • 把握今天 拥抱明天——《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纪实

    作者:卜建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4年11月7日下午在广州隆重举行.中华医学会领导和140多位编委以及编辑部全体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大会由一部浓缩了杂志16年成长历程的微电影拉开了序幕.在总编辑汪建平教授的开幕致辞之后,罗玲副秘书长代表中华医学会领导对杂志的第四届编委会工作进行了肯定,并向为杂志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届编委会全体成员、以及为杂志的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的编辑部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新组建的第五届编委会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接下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社长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对成立《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的批复文件及第五届编委会全体成员名单;并与罗玲副秘书长一起向第五届编委会的顾问、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颁发了聘书.

    关键词:
  • 与放疗抵抗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在不同放疗敏感性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作者:徐小雯;袁捷;左志贵;于志奇;刘永明;傅传刚

    目的 筛选与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 将HT29、SW480、RKO、Lovo和HCT116等5株结直肠癌细胞梯度照光后行克隆形成实验,通过细胞存活率(SF2值)来检测5株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差异;利用高通量lncRNA芯片筛选在SW480、RKO和Lovo细胞株中两两比较表达差异均大于2倍的lncRNA,并通过实时定量PCR进一步检测所选lncRNA在5株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5株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由低至高(即SF2值由高至低)依次为HT29 (0.83±0.03)、SW480 (0.69±0.02)、RKO (0.53±0.02)、Lovo (0.47±0.05)和HCT116(0.32±0.03)(P<0.01).lncRNA芯片筛选得到5种与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相关的lncRNA基因,其中R05532、NR_015441和NR_033374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放疗抵抗呈正相关(均P<0.01),而NR_073156和AA745020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放疗抵抗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R05532、NR_015441和NR_033374三种lncRNA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预测分子,其高表达提示放疗抵抗.

  • 胃癌并腹膜转移腹腔镜姑息性切除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作者:夏渭超;胡彦锋;牟廷裕;陈韬;余江;李国新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并腹膜转移姑息性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姑息性切除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100 mg顺铂、1000 mg氟尿嘧啶、2000 ml生理盐水)的37例胃癌并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8例患者获完全缓解,4例获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肿瘤总缓解率为59.5%(22/37),Kamofsky功能状态评价获显著改善者6例,改善者13例,稳定者10例,进展者8例,改善与稳定患者占78.4%(29/37).严重不良反应(Ⅲ/Ⅳ级)3例(8.1%),其中腹痛2例(Ⅲ级),恶心呕吐1例(Ⅲ级).结论 胃癌并腹膜转移腹腔镜姑息性切除术后应用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的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安全的,对延缓肿瘤进展具有一定作用.

  • 改良FOLFOXIRI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线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作者:蔡月;胡华斌;王文静;曹泰源;邓艳红

    目的 观察降低剂量的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组成的改良FOLFOXIRI方案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连续收治的53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改良FOLFOXIRI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11例联合了靶向药物治疗.按照常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CTCAE)3.0版行安全性评价;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版进行疗效评价;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测序法进行Kras和Braf基因检测,评估两种基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全组5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17/53),其中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3.2%(7/53),贫血发生率为11.3%(6/53),疲乏发生率为9.4%(5/53).44例患者获疗效评价,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5.9%(29/44)和90.9%(40/44),R0切除率为29.5%(13/44).三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者ORR为72.7%(8/11),较单纯三药治疗患者(63.6%,21/33)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5).48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标本检测中发现,发生Kras突变者21例(43.75%),Braf突变者3例(6.25%).两种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的ORR和D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FOLFOXIRI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近期疗效较为满意,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 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在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震峰;朱文强;曹勤洪;陈志伟;吴晓宇;陈彻;许哲;李为苏;姚学权

    目的 探讨短程新辅助化疗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化疗方式短程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短程(1个周期)EOF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加亚叶酸钙)新辅助化疗的3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全身静脉化疗方案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310例患者均完成了1个周期的短程EOF方案新辅助化疗,无一例因化疗毒副反应而终止.术后病理缓解率为33.9%(105/310),其中5例(1.6%)获病理完全缓解.接受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者的病理缓解率为42.4%(72/170),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化疗者的23.6% (33/140) (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化疗方式是影响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27; 95% CI:1.006~3.316; P=0.048).结论 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率总体较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的术后病理缓解率.

  •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在结肠癌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付强;张永磊;成静;陈小兵;谢建国;罗素霞

    目的 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在结肠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结肠癌组织及32例癌旁组织中DAPK的表达.以氟尿嘧啶(5-FU)诱导建立的结肠癌耐药细胞系HCT116/5-FU为模型.通过转染DAPK-siRNA下调DAPK的表达(DAPK-siRNA组),转染FAM-siRNA(FAM-siRNA组)作为对照;通过过表达载体上调DAPK的表达(DAPK过表达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的DAPK、多药耐药蛋白(MRP)和P-糖蛋白(P-g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MTT法及流式细胞法分别测定3组细胞在未经5-FU处理及浓度为8 μg/ml的5-FU处理下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DAPK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8.0%(11/61)比90.6%(29/32),P<0.05].与FAM-siRNA组比较,DAPK-siRNA组细胞中DAPK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DAPK过表达组则均显著升高(均P<0.05).在5-FU处理下,相比FAM-siRNA组,DAPK过表达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0.05);DAPK-siRNA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FAM-siRNA组比较,DAPK过表达组两种耐药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DAPK-siRNA组与FAM-siR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PK能够抑制结肠癌耐药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可能通过抑制MRP和P-gp的mRNA和蛋白表达,来增强结肠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 择期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袢式回肠与结肠造瘘相关并发症的Meta分析

    作者:耿宏智;迪力旦·纳斯尔;刘兵;高华;徐艺可

    目的 比较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前切除术预防性袢式回肠造瘘术(LI)与袢式结肠造瘘术(LC)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造瘘方式的选择.方法 检索1966-2013年间Medline、PubMed、Ovi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比较择期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做LI与L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造瘘阶段相关的并发症和造瘘还纳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5篇文献的10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LI组652例,LC组373例.分析显示,造瘘阶段相关并发症中LI组的盆腔脓肿发生率(OR=0.15,95% CI:0.03~0.92;P=0.04)、造瘘口脱出发生率(OR=0.28,95% CI:0.09~0.85;P=0.03)及造口旁疝发生率(OR=0.28,95% CI:0.09~0.84;P=0.02)均明显低于LC组.造瘘还纳阶段相关并发症中,LI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OR =0.25,95% CI:0.09~0.68;P=0.006)及切口疝发生率(OR=0.24,95% CI:0.09~0.68;P=0.007)亦明显低于LC组.结论 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前切除术预防性LI与LC相比,具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势.但仍需大规模的RCT研究来证实.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