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

儿科药学杂志

Journal of Pediatric Pharmacy 아과약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08X
  • 国内刊号: 50-115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33
  • 曾用名: 儿科药学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儿科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李廷玉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作者:贺时飞;张颖;贺建军

    目的:探讨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3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平均病程、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腹泻次数、SIgA水平及轮状病毒含量等.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病程为(5.67±1.22)d,长于观察组的(4.50±1.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腹泻次数、SIgA水平及轮状病毒含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患儿治疗后3d轮状病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3d、5d、7d及10 d后腹泻次数和轮状病毒含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d、3d、5d、7d及10d后S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有助于促进病毒清除及SIgA形成,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病程.

  • 457例儿童情绪障碍原因分析及药物治疗

    作者:梅其霞;王敏健;魏华

    目的:通过分析457例情绪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情绪障碍更恰当的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心理科门诊457例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治疗进行总结,分析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性别、情绪障碍类型、情绪障碍的内因和外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情绪障碍患儿年龄以13 ~ 17岁居多,为335例(61.6%);性别以女性较多(248例),男女之比为1∶ 1.19;情绪障碍类型多的为焦虑症,共169例(37.0%),其中80.5%(136例)是分离性焦虑症;情绪障碍儿童发病的内因是个性不良,369例(80.7%)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型,外因是各种各样的心理诱因,单一因素多的为环境转变,共242例(32.1%);339例患儿(74.18%)需要采用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结论:儿童情绪障碍在青春期更容易出现,且女性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类型以焦虑症,尤其是分离性焦虑常见;情绪不稳定个性儿童更有可能发生情绪障碍.应及时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儿童情绪障碍可获得良好预后.

  • 利巴韦林与干扰素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蔡春燕;王忠敏;赵仕勇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与干扰素α1b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8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手足口病(HFMD)的患儿488例,其中轻症349例,重症139例,分别按治疗用药情况分为干扰素组、利巴韦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补液,静脉滴注能量合剂、维生素C,体温>38.5℃时口服布洛芬或用冰袋等物理降温等;干扰素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α1b 0.5μg/(kg·d)肌肉注射,连续5d;利巴韦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10.0 mg/(kg·d)静脉滴注,连续7d.比较三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评价疗效,并采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检测重症患儿脑脊液中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同一病情的三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病情的三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重症患儿恢复期脑脊液IL-1β、IL-12p70水平均未见明显下降(P均>0.05).干扰素组和利巴韦林组恢复期CCL2/MCP-1、CCI5/RANTES、IL-10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均<0.05),但对照组恢复期脑脊液CCL2/MCP-1水平较急性期升高(P<0.05),CCL5/RANTES、IL-10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对小儿HFMD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否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槐杞黄颗粒佐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汤景平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槐杞黄颗粒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白三烯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槐杞黄颗粒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槐杞黄颗粒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咳嗽症状缓解及消退时间、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IFN-γ、IL-4水平的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患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咳嗽症状缓解时间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槐杞黄颗粒组咳嗽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血清IgA、Ig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gE水平明显降低,且槐杞黄颗粒组改善更为明显;除常规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改善不明显外,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其他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槐杞黄颗粒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患儿血清IFN-γ水平及IFN-γIL-4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4水平明显降低,且槐杞黄颗粒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槐杞黄颗粒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x2 =4.841,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能提高近期疗效,缩短咳嗽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更好地促进患儿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率.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N末端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洪泽;孙兴珍;程学英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KD的48例患儿为KD组,并选取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两组儿童血清TNF-α、NT-proBNP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情况,将KD组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结果:急性期KD患儿的血清TNF-α、NT-proBNP和cTnI水平分别为(2.11±0.76)μg/L、(0.88±0.19) μg/L、(0.28±0.16) μg/L,均显著高于恢复期KD组[(0.90±0.32)μg/L、(0.16±0.07) μg/L、(0.14±0.04) μg/L]和对照组[(0.75±0.38)μg/L、(0.12±0.05) μg/L、(0.13±0.05) μg/L].CAL组血清TNF-α、NT-proBNP和cTnI水平分别为(2.83 ±0.45) μg/L、(0.97±0.19) μg/L、(0.35±0.19) μg/L,显著高于NCAL组的(1.67±0.54) μg/L、(0.83±0.17) μg/L、(0.24±0.13) μg/L.KD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NT-proBNP水平与cTnI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41、0.731,P<0.01).结论:血清TNF-α和NT-proBNP水平与KD患儿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对预测KD患儿心肌和冠状动脉损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金林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3例患儿为观察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119例为对照组,对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2例RMPP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13例(9.85%).单因素分析显示,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特殊体质、侵入性操作、季节、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补体C3水平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住院时问≥20 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是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MPP患儿有发生医院内感染风险,医院需加强院内感染监控力度,针对其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 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马科;寇艳;卢蓉

    目的:分析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8例应激性溃疡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奥美拉唑0.8 mg/(kg·d)静脉滴注,试验组患儿采用奥美拉唑2.0 mg/kg持续24h微泵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平均止血时间和胃内pH的动态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01,P>0.05),但试验组患儿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21.11,P<0.05).止血时间试验组为(1.04±0.29)d,对照组为(1.98±0.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P<0.05).治疗前两组惠儿的胃内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24 h试验组患儿的胃内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不适症状,尽快止血,稳定调节胃内pH,且安全有效,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1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儿童的药学监护

    作者:刘桢宇;徐丽丽;陈春林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治疗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从药品用法用量的选择,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患儿提供药学服务,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结果:经过治疗后,患儿各种不适症状得到消除,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痊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查房,深入临床,指导医师合理选药,可提高临床用药治疗水平,提升患儿生命质量.

  • 我院儿科抗哮喘药物用药分析

    作者:张丽芳;王楠;马莉;甄健存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诊抗哮喘药物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抗哮喘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合理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儿科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和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的抗哮喘药物总用药金额分别为122.86万元和175.31万元,后者比前者增加42.69%;两个时间段的吸入制剂用药金额构成比均>60%.用药金额排前3位的药品依次是孟鲁司特钠片、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DDDs排前3位的药品依次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孟鲁司特钠片、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和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的哮喘患儿分别为182例和276例,合理用药率分别为84.62%和90.22%,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是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当、选药不当.结论:我院门诊主要为轻、中度哮喘患儿,治疗药物以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为主,主要采用吸入途径给药,抗哮喘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我院2014年儿科急诊退热药处方分析

    作者:麦志慧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14年儿科急诊退热药处方,了解退热药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儿科急诊退热药处方2 679张,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9.96% (2 142/2 679)的退热药处方患儿年龄为0~3岁;退热药品处方中,72.71%(1 948/2 679)为非甾体抗炎药,27.29% (731/2 679)为中成药;不合理处方比例为1.83%(49/2679),不舍理情况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适宜、缺临床诊断、剂量不适宜.结论:我院儿科急诊退热药使用基本合理.药师应加大处方点评力度,确保退热药合理使用;临床医师应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制度,保障惠儿用药安全.

  • 某儿童医院1034株医院感染病原菌调查分析

    作者:杨祖群;李随容;王荔;代珍雨;景春梅;刘晓;段雯婷

    目的:探讨我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科室送检的44 451份标本中,明确为医院感染的病原菌l 0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3株(67.02%),革兰阳性菌232株(22.44%),真菌109株(10.54%).病原菌检出的标本依次为痰(526株)、静脉血(197株)、支气管灌洗液(62株)、尿(56株)、分泌物(50株)、穿刺液(49株)及大便(36株)等.病原菌检出科室主要为新生儿科(198株)、血液肿瘤科(148株)、重症医学科(127株)、心胸外科(134株)、肾脏免疫科(63株).多重耐药菌33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52株)、大肠埃希菌(50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45株)、肺炎链球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等;主要的多重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结论:我院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时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血液感染为主,感染对象主要是危重患儿和免疫力低下患儿.此结果提示,医院感染管理科要有针对性的监控重点部门,指导其减少易感因素,重视病原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新生儿产ESBLs菌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睿;杨玲;肖玉;李涛

    目的:探讨新生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疑似细菌感染的13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取患儿咽拭子、痰液及大便进行检验,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对产ESBLs菌阳性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产ESBLs的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新生儿入院24 h经咽拭子、痰液及大便共检出30株病原菌,ESBLs菌检出率为11.90%;入院72 h后经咽拭子、痰液及大便共检出145株病原菌,产ESBLs菌检出率为53.90%,显著高于入院当天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33,P<0.05).ESBLs阳性菌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荆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唑林、替卡西林和环丙沙星明显耐药,耐药率高于ESBLs阴性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4.462、35.559、53.829、41.738、29.796、39.602、34.462,P均<0.01).ESBLs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抗生素、妥布霉素较为敏感.ESBLs阳性菌和ESBLs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临床应重视对产ESBLs菌感染的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治疗产ESBLs菌所致的新生儿严重院内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荆复合制剂治疗.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孙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临床上以持续存在且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三大核心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疾病,部分可持续至成年,可对儿童学习、成人职业表现、情感、认知功能、社交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在ADHD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ADHD的发病机制和佳治疗方案的仍未达成共识.本文主要就ADHD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宋晓洁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指一次痫性发作持续30 min以上,或2次及以上痫性发作而意识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持续30 min以上.临床上根据有无惊厥发作将SE分为惊厥癫痫持续状态(convulsive statusepilepticus,CSE)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status epilepticus,NCSE).早于19世纪初期,法国医师将惊厥发作后出现的精神行为异常或意识障碍描述为“癫痫性躁狂、癫痫性谵妄”等.随着脑电图的广泛应用,脑电生理与临床紧密结合,近60多年来逐渐提出“失神发作状态、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棘波昏迷”等特殊癫痫发作类型[1-2],并于1962年国际癫痫会议正式提出NCSE.

    关键词:
  • 细菌定植或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朱道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病史,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1].哮喘的病因有多种,包括遗传、感染、环境、肥胖等.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而细菌定植感染与哮喘的关系尚不明确[2].本文就呼吸道细菌、幽门螺杆菌、肠道益生菌等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 间断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反复喘息儿童中的应用

    作者:赵艳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哮喘通常在儿童早期就有所表现[1].一项纵向出生队列研究得出,学龄前期儿童喘息的累积患病率约有50%[2].全球哮喘诊疗指南(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3]推荐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作为长期控制哮喘发作、减轻气道炎症的一线用药.

    关键词:
  • 儿童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治疗进展

    作者:侯子盎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复发缓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继发进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sclerosis,SPMS)、原发进展型(primary progressivemultiple sclerosis,PPMS)和进展复发型(progressive-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PRMS).儿童MS以RRMS为主,PPMS罕见.虽然该病多见于成人,但随着对MS认识的提高,2% ~ 10%的MS患者在儿童期起病[1].

    关键词:
  • 不同载量人博卡病毒肺炎患儿临床特征及肺功能分析

    作者:陈营;刘伟东;张桂芹;尹芳;李玲;王美娟;严永东;徐宏;顾国英

    目的:比较不同载量人博卡病毒(HBoV)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肺功能指标,了解HBoV载量与肺炎的关系,探讨HBoV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11月因支气管肺炎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婴幼儿1 653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痰液中HBoV-DNA,检出HBoV阳性患儿12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HBoV-DNA≥1×104 copies/mL) 65例,低病毒载量组(HBoV-DNA<1×104 copies/mL)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高载量组36例、低载量组28例进行肺功能检测,观测患儿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TBFV环)形态及其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不同HBoV载量感染组间临床症状比较,除喘息外,其他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肺功能比较,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到达峰流速时间(TPTEF)、到达峰流速时呼出气量(VPTEF)及反映小气道功能指标到达峰流速时间/呼气时间(TPTEF/TE)、到达峰流速时呼出气量/呼气容积(VPTEF/VE)、剩余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 25%)及剩余2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呼气峰速(TEF 25%/PF)均明显降低,且高病毒载量组上述值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病毒载量组中代表大气道功能的指标平均呼气流速/平均吸气流速(ME/M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TBFV环形态上看,HBoV肺炎患儿呼气峰左移,呼气相降支呈波谷样凹陷,且高病毒载量组凹陷更加明显.结论:苏州地区HBoV肺炎住院患儿存在一定的肺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塞性功能障碍.病毒载量与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损害程度相关,高载量组喘息发作率高,小气道损害明显.

  • P2X7受体表达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岳琴;王琴;方昕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P2X7受体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间P2X7受体、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研究组P2X7受体表达水平为(151.4±14.3)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7±10.8)ng/mL(P<0.01);研究组TNF-α表达水平为(1.72±0.14)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4±0.16) ng/mL(P<0.01);研究组IL-1β表达水平为(0.89±0.14)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3±0.15) ng/mL(P<0.01).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P2X7受体表达与TNF-α、IL-1β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2分别为0.533、0.666,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存在P2X7受体及TNF-α、IL-1β过度表达,且P2X7受体与TNF-α、IL-1β表达呈正相关.

  • 布地奈德对哮喘大鼠肺组织14-3-3蛋白及14-3-3β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淑娟;陈雅;童夏生;颜文辉;蒋珍凤

    目的:观察14-3-3蛋白及14-3-3β mRNA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布地奈德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鸡卵白蛋白(OVA)复制哮喘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14-3-3蛋白及14-3-3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哮喘组肺组织14-3-3蛋白OD值为0.353±0.023,14-3-3β mRNA OD值为1.78±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211 ±0.028、1(P<0.01).布地奈德组14-3-3蛋白OD值为0.310±0.024,显著低于哮喘组(P<0.01);14-3-3β mRNA(1.39±0.51)的表达水平与哮喘组(1.78±0.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急性期14-3-3蛋白及14-3-3β mRNA呈现过度表达,可能发挥促炎的作用,但这种表达可以被布地奈德抑制.

  • 血清降钙素原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卢余洲;刘晓微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97例确诊为CAP的患儿,分为细菌感染性CAP组(47例,A组),非细菌感染性CAP组(50例,B组),另选取我院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45例,C组),检测各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以及A组内重症感染者(D组)与非重症感染者(E组)血清PCT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1)A组PCT水平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2)A组及B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WBC)计数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CRP水平、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PCT水平显著高于E组(P<0.05).(4)治疗后A组PCT、CRP水平以及WBC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B组CRP水平及WBC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对小儿细菌感染性CAP与非细菌性感染CAP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且对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评估作用.

  •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致肿瘤患儿速发型过敏反应1例

    作者:赵扬;刘秋玲;王军;苗丽霞

    肿瘤化疗常应用对心肌有损害的药物,代表药物有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出血性心肌坏死等,因此,化疗期间常用磷酸肌酸钠来保护心肌.国内外关于磷酸肌酸钠过敏报道较少,我院收治1例在化疗中使用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治疗时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儿科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