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

临床眼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림상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422
  • 国内刊号: 34-114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陈逖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刚;孙勇;秦艳丽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 分析经眼底检查、FFA、ICGA及OCT确诊的PCV患者16例(16只眼)的眼底图像资料.其中OCT检查资料为8例(8只眼).结果 16例(16只眼)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10例,占62.5%,女性6例,占37.5%.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3.4岁.眼底检查14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7.5%,2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12.5%.在黄斑区4只眼见橘红色结节样隆起病灶,13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11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16只眼早期均呈强荧光,后期进行性渗漏.其中6只眼表现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1只眼为浆液性PED,2只眼为血液性合并浆液性PED,1只眼呈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ICGA检查16只眼均可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其中12只眼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8只眼显示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其下可见结节状改变.1只眼无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改变.6只眼表现血液性PED,2只眼为浆液性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PCV单眼发病为主,好发部位为黄斑区,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及脂性渗出,部分患眼存在PED.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成人屈光性弱视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朱强;夏卫东;廖荣丰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近视矫正)术对成人框架镜佳矫正视力(BSCVA)不能纠正的屈光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影响.方法 调查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眼科门诊术前行框架镜佳矫正视力无法纠正的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成人弱视患者(n=26),在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术前与术后视觉恢复情况.结果 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前患者裸眼视力平均为(0.19±0.09)(范围:0.1~0.40),术前BSCVA平均为(0.68±0.12)(范围:0.30~0.50),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与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分别为(0.92±0.15)和(0.97±0.07),与术前裸眼视力及BSCVA值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可以矫正部分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框架镜佳矫正视力无法矫正)的成人屈光性弱视.

  • 泪液检测滤纸悬挂位置对Schirmer试验的影响

    作者:张育谋;胡俊;林春美

    目的 探讨泪液检测滤纸悬挂于下睑缘不同位置时基础泪液分泌量的差异,以便选择合适的悬挂位置.方法 30例(60只眼)进行schirmer试验眼表麻醉后将泪液检测滤纸悬挂于双眼下睑缘中内或中外1/3处(顺序随机),5 min后取下记录滤纸变色的长度,即Schirmer值.休息3 min后行双眼另一侧Schirmer试验,应用t检验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侧试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内侧和外侧Schirmer值分别为(6.94±5.34) mm和(7.33±5.8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r= 0.989,P=0.000).Bland-Altman分析也表明两者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泪液检测滤纸悬挂于下睑缘内侧或外侧可能并不影响基础泪液分泌量的检测,考虑到下眼睑外侧较宽且便于操作,建议滤纸悬挂于下睑缘中外1/3处.

  • IOL Master对不同性别、年龄白内障人群散光调查

    作者:袁媛;彭华琮

    目的 对湖北地区不同性别白内障人群的角膜散光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其变化规律.方法 用IOL Master对随机抽取的4558例湖北地区不同性别白内障人群进行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人群中,角膜散光在50~100度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其中男性为31.42%,女性为32.19%.人群中不论男女、各个年龄段,角膜散光均以50~100度为人数多,并且除49岁以下年龄段外,角膜顺逆规散光均呈现逆规散光人数多于顺规散光趋势.结论 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人群中,不论男女、各个年龄段,角膜散光在50~00度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并且除49岁以下年龄段外,角膜顺逆规散光均呈现逆规散光人数多于顺规散光趋势.

  • 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冬梅

    目的 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55例(6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对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只眼;全部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微,瞳孔圆.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9只眼(75.4%);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56只眼(86.2%),≥1.0者44只眼(67.7%).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混浊及角膜水肿,3 d至3周恢复.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术应为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必备技术,其可有效提高白内障的手术质量.

  • 角膜缘血管切断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效果观察

    作者:李惠荣;薛尚才

    目的 探讨角膜缘血管网切断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沙眼、热烧伤、感染、外伤等原因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35例(36只眼)行角膜缘血管网切断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合并角膜溃疡6只眼,合并角膜白斑3只眼;新生血管累及角膜中央区有6只眼,旁中央区8只眼,周边区12只眼,角膜缘区10只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部自觉症状、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原有新生血管数量减少,角膜水肿混浊程度减轻,炎症反应得到控制,角膜透明性有所提高.术后6个月,新生血管完全消失15只眼(41.6%);复发5只眼(13.8%).结论 角膜缘血管网切断联合丝裂霉素治疗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有效,无明显副作用,能减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缩短病程.

  • 共同性外斜视一家系中ARIX基因的多态性

    作者:张光虹;秦蕊;张水华

    目的 研究共同性外斜视家系中患者ARIX基因多态性及其意义.方法 对收集到的共同性外斜视一家系中所有成员提取外周血DNA,进行PCR扩增,DNA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人ARIX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家系中所有患者在ARIX基因外显子2处发生G116A改变,为同义突变,2例正常人也出现此改变.结论 ARIX基因可能不是本研究中所收集的共同性外斜视家系的致病基因.

  • 薄角膜高眼压症患者的OCT、GDxVCC检测与分析

    作者:张瑜;张琳

    目的 研究薄角膜高眼压症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GDxVCC)的参数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高眼压患者38例(38只眼)的病例资料做回顾性研究.把中央角膜厚度(CCT)高于中国人角膜厚度平均值(≥555 μm)[1]共11只眼,分为组1.把CCT低于中国人角膜厚度平均值(<555 μm)共27只眼,根据其CCT分为2组:组2(520 μm≤CCT<555 μm)和组3(CCT<520 μm),比较分析3组眼压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等相关检查结果.结果 3组患者的OCT和GDxVCC检测参数包括Savg、Iavg、Avg.Thick、SA、IA、TSNIT、NF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27例薄角膜高眼压患者(CCT<555 μm)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NFLD),以下方象限局限性缺损多见.盘沿面积(mm2)与RNFL平均厚度(μm)呈直线相关.结论 OCT和GDxVCC能对薄角膜高眼压患者视盘及RNFL做出定量测量和分析,在高眼压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而对于薄角膜高眼压患者,其角膜厚度水平与RNFLD程度无明显相关.

  • 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眼压变化对眼轴和眼底改变的影响探讨

    作者:单武强;刘耀梅;石一宁;陈研明;王云

    目的 研究眼压在近视自然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近视性眼底改变和眼轴的影响.方法 门诊就诊近视患者489例(976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眼压、验光、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结果 (1)在20岁前高度近视的眼压呈现2个高水平,以豹纹状改变阶段的6~15岁之间形成第一个高眼压高峰,和以出现病理改变的10~15岁之间第二个高眼压高峰,眼压的高水平维持至20岁,这一阶段的眼球尚未扩张、眼轴相对短;(2)以后各年龄组高度近视伴随眼轴的增长、眼底呈现病理性改变,并不呈现高眼压状态.结论 (1)在20岁前近视形成发展过程中,眼压具有眼球扩张的内动力作用.(2)青春期后已经扩张的眼球,控制眼压在正常平均值16 mm Hg以下1至2个标准差,即13 mm Hg以下,对终生维持-7 D、27 mm眼轴和监测豹纹状眼底改变、预防病理性改变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 20例眼眶继发性肿瘤的原因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作者:魏秋彩;宋莉娟;李晓华;柳晓辉;陈国铭

    目的 分析眼眶继发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及原因.方法 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9月眼病理室存档的20例(20只眼)眼眶继发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眼睑皮脂腺癌7例,占分析病例的35%,眼睑鳞状细胞癌6例(30%),眼睑黑色素瘤3例(15%),视网膜母细胞瘤3例(15%),眼睑基底细胞癌1例(5%).结论 眼眶继发性肿瘤常来源于眼睑,以皮脂腺癌常见,其次是鳞状细胞癌.

  •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早期圆锥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高度的研究

    作者:张雪;胡琦;康杨;李雪;周文艳;王珂萌

    目的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高度参数来探讨正常角膜与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关系,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选取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16例(16只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19例(19只眼),对照组56例(56只眼)正常人群.每例患者选取一只眼,将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前后表面高度参数进行差异检验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初步筛选出有用参数,进一步进行偏小二乘(PLS)分析,确定出终诊断模型,并利用ROC曲线方法对模型作出评价.结果 相对于正常患者,临床期患者与亚临床期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高度参数有明显的变化.ROC曲线分析显示所有参数对于将圆锥角膜从正常眼中区分出来有较高的预测精准度.应用PLS进行变量筛选并将VIP大于1.0的11个参数建立模型可以有效的将临床期圆锥角膜眼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眼从正常眼中区分出来.结论 由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的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高度参数可以有效地将圆锥角膜从正常角膜中区分出来,并且能作为疾病分期的诊断工具.

  • 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致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国培;朱敏;陈玉冰;虞林丽;陈燎原

    目的 分析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致黄斑囊样水肿(CME)的效果.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CRVO伴CME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A 和B 两组,A 组:格栅样光凝+药物治疗,B组:药物治疗.治疗后2周,1、3、6个月复查视力、FFA.结果 A 组视力略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全部黄斑水肿消退.B组治疗后2周,1、3个月视力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视力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8只眼CME消退.结论 黄斑格栅样光凝虽然不能有效提高视力,但可有效促进CME消退,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激光光凝是治疗CME确实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丽娟;苗林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对视网膜大动脉瘤24例(24只眼)进行治疗.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的瘤体大小及荧光渗漏情况,采用810 nm激光照射,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为500~1000 mW、800~1200 μm和60 s.结果 经1年随访,视力增进2行以上者9只眼.视力提高1行者8例,视力不变者5例,视力下降1~2行者2例.3个月后FFA显示:24例瘤体完全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结论 TTT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安全、有效.

  • 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蔡丹丹;谢学军;荣素然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病例资料17例(19只眼),对其临床特征、眼部体征、影像学检查及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 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眼部的临床表现较为隐蔽,17例均以视力下降就诊,2例有虹膜新生血管,1例有轻微的眼眶疼痛感.颈眼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17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示17例均有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短14 s,长45 s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短27 s,长240 s.6例出现动脉、静脉管壁染色,且动脉染色较甚.9例出现点片状或墨迹状出血.7例出现动脉变细和残端样改变.11例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4例出现黄斑囊样水肿,2例出现视盘新生血管.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易误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或中央静脉阻塞等疾病,确诊需要颈动脉血管的检查.它是值得眼科医生高度重视的一种严重致盲性疾病.

  •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鸿飞;王泓涛;冯旭

    目的 评价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26日26例(34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0.4%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术后情况.结果 有5只眼在缝合球结膜时有疼痛感需加滴一次麻药,其余患者术中均能很好配合.随诊3~12个月,术后16只只眼(47.06%)视力大于0.3,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眼底病变,32只眼眼压在20 mm Hg以下,平均眼压15.50 mm Hg,视野无进行性损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方便.

  •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手术前后黄斑区OCT观察

    作者:崔巍;马晓程;高伟;孙励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对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选择屈光度>-8.00 D、眼轴>27 mm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7例(50只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其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周患者的视力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结果.与对照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5例(50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与术后1周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与术前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术后佳矫正视力均呈负相关(r=-0.58).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白内障术后视力主要取决于黄斑区的改变.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眼底病变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更生;蒲一民;杨田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前对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欲行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808例(1611只眼)散瞳检查眼底,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分析病变类型与屈光度的关系,对有眼底病变者给予相应处理或建议.结果 1611只眼中检查发现有视网膜异常或病变的173例(265只眼),总体视网膜病变检出率14.71%.低度、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变性检出率分别为17.17%、12.46%、14.07%、23.03%.4组只眼底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u=1.1547,0.10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姚雪;魏花;李志;王林丽;梅军

    目的 观察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4例(62 只眼)PI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确诊,其中32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0例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在FFA检查动静脉早期图像中进行测量,确定病灶大小.结果 患者中女性32例,占72.7%,男女患者比率为1∶2.8.首次出现症状的发病年龄为19~67岁,平均发病年龄30岁.伴有近视者40例,占所有患者的90.9%.其中中、高度近视者37只眼,占所有患眼的59.6%.双眼累及者18例,占所有患者的40.9%.PIC活动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下的黄白色病灶,FF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或动静脉早期多表现为强荧光,少数患眼表现为弱荧光,轻度渗漏,晚期荧光增强;萎缩病灶FFA表现为透见和遮蔽荧光,病灶直径50~2000 μm.病灶全部以位于后极部为主.病灶数1~68个,其中≤10个者4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69.4%.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9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6.7%.FFA晚期视盘染色10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6.1%;节段性视网膜静脉炎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9.7%.OCT表现脉络膜血管层低回声腔隙增大11只眼,占受检患者36.7%,ICGA表现为弱荧光斑,周围伴或不伴周围强荧光环.结论 PIC主要累及中高度近视的青年女性,以后极部视网膜下多发的黄白色点状病灶为特征.CNV是常见并发症.

  •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及治疗后立体视觉恢复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申颖;郭文奇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后影响立体视觉恢复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7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立体视锐度分成三组,比较术前术后立体视均值,分析术后立体视觉恢复影响因素.结果 3组术后立体视均值比术前有所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斜视年龄、病程、能否控制正体、术后立体视觉训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斜视年龄、病程、术后立体视觉训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后患者立体视觉得到改善,同时根据恢复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立体视觉恢复效果.

  • PTK联合PRK治疗LASEK术后病毒性角膜炎致角膜白斑1例

    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李植源;张艳丽;李国桥

    患者男性,36岁.于2011年4月8日在我院行双眼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前近视右眼:-6.25 DS/-0.50 DC×30°矫正1.0;左眼:-6.50/-0.50×145矫正1.0.A超查角膜中央厚度:右眼487 μm,左眼491 μm.术前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16 mm Hg.术后常规用典必殊滴眼液qid,爱丽滴眼液qid,可乐必妥滴眼液qid.术后2周复查右眼角膜中央地图状溃疡灶约4 mm×3 mm,Fl(+),前房深清,左眼角膜透明,视力右眼:0.4;左眼:0.8.

  • 外伤后交感性眼炎2例

    作者:樊伟英;李健;李明新;牟莉

    例1 男,48岁.2011年3月17日因左眼被铁丝弹伤,于我院就诊.眼眶CT示:左眼球变扁,不规则,失去正常形态,晶状体区未见正常晶状体.诊断:左眼球破裂(图1).并于当日行左眼巩膜裂伤缝合术,当时左眼视力光感,右眼视力1.0.2011年5月6日患者因左眼玻璃体积血,颞侧周边脉络膜脱离在我院行左眼玻璃体切除、巩膜外冷冻、18%C3F8内填充术.

  •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1例

    作者:孙丽霞;尹元;张文松;郑雅娟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少见且愈后较差的眼病,以角膜内皮异常、虹膜基质萎缩、虹膜周边前粘连、房角关闭及继发青光眼为主要特征.因发病率较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ICE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病例分析如下.

  •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1例

    作者:胡艳;孙競

    患儿男婴,2个月,足月顺产,无吸氧史,全身发育良好,家族中无相关病史.出生后在我院进行的新生儿眼部疾病筛查中发现右眼球较左眼小,伴有瞳孔区发白,视力检查不配合,右眼角膜透明,前房常深,瞳孔圆,晶状体透明,晶状体后及玻璃体内可见白色机化组织连接晶状体与视乳头鼻侧,眼底见视盘扩大伴有视神经胶质增生,视乳头周围色素沉着,视盘向后进入深的漏斗状的葡萄肿样凹陷,周围的视网膜呈青灰色,色泽晦暗(图1).CT表现为右眼眼球明显变小,晶状体与视盘之间可见条索相连,视盘缺损并明显扩大,眼球后方视神经可见圆形囊性区,边缘光滑,前部与玻璃体相通,密度与玻璃体相同,呈典型的倒置的"带蒂葫芦样"改变.经上级医院会诊,诊断为"牵牛花综合征合并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定期复查,随诊3年,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右眼球随年龄增长逐渐生长,但仍较左眼小,眼底情况无明显变化.

  • 特发性眶内血肿致间歇性眼球突出1例

    作者:杜军辉;蔡莉;王雨生;李曼红

    患者男性,40岁.2009年2月1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肿胀突出,并逐渐加重,伴有流泪、恶心、呕吐和视物不清,眼球运动受限.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液病病史,无眼部及头部外伤史.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佳,于2009年2月23日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就诊.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眶周、耳前、耳后坐位及头低位均未闻及血管杂音.

  • 华蟾素注射液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中应用体会

    作者:赵俊生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单眼或双眼发病,当翼状胬肉生长到瞳孔区影响视力和美观时,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采取多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仍然很高,我们采用单纯切除术加局部注射华蟾素治疗18例(20只眼),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YAG激光治疗临床前期青光眼疗效观察

    作者:孙斌;王娜娜;何娟

    YAG激光技术已成为眼科常用和重要的治疗手段,它以其独特的优点弥补了传统切开眼球疗法的不足,我院于1998年7月使用日本产NIDEK YC-1600激光机对262例(495只眼)临床前期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虹膜切除术,以预防其急性大发作,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既安全又迅速,同时亦无内眼手术的并发症,目前用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青光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本组病例99.57%眼压得以控制,与文献报到的97%[1]较相符.0.41%因另眼行睫状体光凝,反应性头疼、眼疼,引起瞳孔散大、周边虹膜松弛,进而诱发青光眼急性大发作.

  • 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珊;张晓峰

    黄斑水肿是临床常见的眼病体征,是多种眼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如何治疗黄斑水肿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VEGF药物在黄斑水肿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治疗黄斑水肿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本文介绍了3种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 染色玻璃体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齐世欣;于建国

    现代玻璃体切除手术在向微创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于剥除较为透明的视网膜前膜(ERM)、视网膜内界膜(ILM)及彻底切除后部玻璃体是每一位手术医师面临的挑战.近几年,国外学者对于染色玻璃体切除术做了大量的离体实验、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本文就染色玻璃体切除术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光动力诱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血浆内皮素-1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存丽;王润生

    目的 观察通过光动力方法诱导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rAION)与正常鼠的血浆内皮素-1(ET-1)的浓度变化,探讨不同时间段血浆ET-1水平及与rAION水肿的关系,观察血浆ET-1的浓度变化与临床表现是否有同一性.方法 依据光动力方法诱导rAION模型,应用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20只,模型组再按照不同时间段分组各4只,造模后大鼠自由进食饮水,按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等时间段处死大鼠,心脏采血,离心后分离血浆,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浆ET-1的浓度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血浆ET-1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时间段血浆ET-1值不同时间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SD大鼠造模后血浆ET-l水平短期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持续在一个高水平.血浆ET-1早期高表达可能是导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水肿增加的一个原因.血浆ET-1的浓度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同一性.

  • As2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HIF-1及iNOS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琦;王建文;崔美芝;周文艳;王珂萌;徐洋涛;罗杰;俞佳伟

    目的 通过研究兔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HIF-1)、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的表达,观察局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 O3 )对兔角膜碱烧伤后HIF-1、iNOS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HIF-1及iNOS在As2 O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8只,碱烧伤法建立兔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随机分成A、B、C、D四组,实验组(A、B、C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结膜下注射,对照组(D组)给予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烧伤后第7、14、28天角膜组织中HIF-1、iNOS及VEGF的表达.结果 兔角膜碱烧伤后,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且随As2 O3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免疫组化法显示实验组角膜组织中HIF-1、iNOS及VEGF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2 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HIF-1和 iNOS是重要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因子,As2 O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是与HIF-1和 iNOS的表达有关.

  • 兔舌黏膜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的实验研究

    作者:顾正宇;廖荣丰

    目的 探讨兔舌黏膜上皮细胞以去上皮羊膜为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可行性和方法,试图为眼表重建寻求另一种来源丰富的有效组织工程化角膜移植材料.方法 胰酶消化去除羊膜上皮细胞,保留基底膜作为载体,将兔舌黏膜上皮细胞种植于去上皮羊膜基底膜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对培养获得的复合上皮片进行形态观察、常规病理切片HE 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采用AE1/AE3 单克隆抗体鉴定复合上皮片中有无角蛋白表达.结果 兔舌黏膜上皮细胞在去上皮羊膜基底膜面能黏附生长并增殖,体外培养2~3 周左右即可在羊膜上汇合成片并分层.形成的复合上皮片由羊膜基底膜和2~3层较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细胞之间可见桥粒连接,细胞表达角蛋白.结论 兔舌黏膜上皮细胞以去上皮羊膜为载体,经体外培养扩增获得的复层组织,初具角膜上皮的雏形结构.

  • 脂质体介导的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的抑制效应

    作者:庄华;徐国兴

    目的 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向纤维组织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评估脂质体介导转染对体外培养HLECs的转染率;通过脂质体转染CTGF反义寡核苷酸,测定第3代HLECs细胞生长曲线;采用RT-PCR检测细胞CTGF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 mRNA水平.结果 脂质体转染法细胞导入反义核酸阳性率高,脂质体转染24 h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能显著增加CTGF以及α-SMA mRNA的表达,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这种效应.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CTGF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能有效抑制HLECs TGF-β1诱导的CTGF与α-SMA mRNA表达上调.

  • 泪道疾病的通用图示标准初探

    作者:李晓东;冯秉民;陈蕾

    泪道疾病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眼科疾病第二位.泪道是人体中少有的不易见的腔隙,虽然已经有了泪道内窥镜可以直观的观察和照相、录像,但是因其昂贵的价格和分辨率较低等技术因素暂无法普及,绝大部分医院依然依靠医生感觉和经验来诊治和凭借文字描述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没有完整的泪道情况作图和描述及告知患者,造成了患者在每个经手医务人员的诊疗过程中都重新检查,很多检查是无意义和没必要的.比如泪小管严重阻塞或骨性鼻泪管畸形有假道的患者在每个医院都经受探查可能会加重病情,如果第一次就能明确的标示问题所在,患者就可以尽早到有条件的医院对症治疗.

临床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