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

临床眼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림상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422
  • 国内刊号: 34-114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陈逖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鱼腥草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许存庚;王锋存;梁立峰

    目的 评价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鱼腥草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奥洛他定滴眼液进行治疗,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鱼腥草滴眼液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分别为(2.31 ±0.15)分、(2.15 ±1.74),而对照组的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分别为(6.13 ±0.25)分和(8.24 ±1.33)分,研究组的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显著优于比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乏力、恶心、视力模糊及头痛等不良发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鱼腥草滴眼液不但安全性高,而且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 改良2.5mm辅助切口MSICS术对白内障患者手术性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乾;刘新

    目的 探讨改良2.5 mm辅助切口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SICS)对白内障患者手术性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620例(780只眼)白内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行改良2.5 mm辅助切口MSICS术,对照组行MSICS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手术形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显著改善(P <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值均显著降低(P <0.05),但观察组术后1周和2周的散光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和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15.9%)显著低于对照组(26.8%)(P <0.05).结论 改良2.5 mm辅助切口MSICS术能够有效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手术性散光发生,降低角膜内皮损伤,提高视觉质量,是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另一重要选择.

  • 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对Periostin、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文娟;单武强;张小强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及对骨膜蛋白(Perio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DR患者,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BCVA)及Peri-ostin、VEGF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3,P =0.013);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均显著升高(t =3.690,12.21,P =0.000, 0.000),且观察组患者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t =6.111,P =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Periostin、VEGF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对照组:t =3.323,4.866,P =0.001,0.000,观察组:t =6.388, 7.584,P =0.000, 0.000),且观察组患者 Periostin、VEGF 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 =4.305, 3.620,P =0.000,0.0001).结论 羟苯磺酸钙可显著提高对于DR的临床治疗疗效,同时下调Periostin及VEGF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DR的作用机制之一.

  • AL-Scan与A型超声测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丹

    目的 比较AL-Scan与A型超声测量的眼轴长度(AL)及前房深度(ACD)的结果,验证AL-Scan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白内障患者依次行AL-Scan与A型超声测量AL与ACD,比较两者的差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Scan测量的AL为(24.55 ±0.85)mm,A型超声测量的AL为(24.52 ±0.89)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63,P >0.05).AL-Scan 测量的ACD为(2.67 ±0.49 mm),A型超声测量的ACD为(2.61 ±0.53)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53,P >0.05).结论 AL-Scan是一种在临床应用中准确性较高的生物学测量仪器,可用于眼轴及前房深度的测量.

  • 双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与视神经纤维层不对称分析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紫霞;吴蓉;傅培;李金瑛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通过双眼不对称分析,评价RNFL、GCIPL不对称分析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中诊断价值.方法 在我院就诊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筛选出40例早期POAG纳入研究,并设置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纳入个体RNFL、RNFL上方及下方厚度,GCIPL厚度、CCIPL上方及下方厚度,将双眼平均RNFL及GCIPL厚度绝对差作为不对称参数1,上方与上方、下方与下方厚度绝对差中的大值作为不对称参数2,应用SPSS软件对上述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各参数诊断价值.结果 正常组RNFL平均值(100.11 ±9.76)高于青光眼组RNFL平均值(81.59 ±17.48),P <0.01,正常组 GCIPL(84.11 ± 5.28)高于青光眼组GCIPL(73.78 ±11.56),P <0.01.青光眼RNFL、GCIPL不对称参数明显高于正常组,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不对称参数1分别为3.08 ±2.93和12.48 ±8.59,P <0.01.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不对称参数2分别为11.90 ±6.30和27.10 ±13.63,P <0.01.正常组与青光眼组GCIPL不对称参数1分别为1.78 ±1.66和11.20 ±1.78,P <0.01.正常组与青光眼组GCIPL不对称参数2分别为3.38 ±1.94和14.18 ± 10.45,P <0.01.RNFL厚度、GCIPL厚度、双眼RNFL不对称参数1、双眼RNFL不对称参数2、双眼GCIPL不对称参数1、双眼RNFL 不对称参数2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诊断AUC值分别为0.820、0.823、0.864、0.874、0.856、0.911.结论 高分辨率OCT测量青光眼组GCIPL与RNFL均低于正常组,青光眼组不对称参数较正常组高,且在早期青光眼中诊断效能较平均GCIPL、RNFL效能高.

  •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d、CD4、LCK、IL-7R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骁;王蕾;马建民;葛心;李静;王霄娜

    目的 检测LGBLEL患者病变泪腺标本组织中CD3d、CD4、LCK、IL-7R的表达情况,探讨病变组织中CD3d、CD4、LCK、IL-7R的表达与LGBLEL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GBLEL患者病变泪腺组织中CD3d、CD4、LCK、IL-7R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以单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瘤体组织标本做对照.采用半定量积分法(semi-quantitative immunoreactivity scores,IRS)计算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积分值.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LGBLEL组CD3d、CD4、LCK、IL-7R蛋白表达均呈阳性;CD3d在淋巴滤泡周围阳性表达率高达85.5%,在淋巴滤泡间区阳性表达率高达51.8%,总体积分值为强阳性(++++);CD4在淋巴滤泡周围阳性表达率高平均约54.6%,在淋巴滤泡间区阳性表达率高达22.5%,总体积分值为阳性(+++);LCK在淋巴滤泡周围阳性表达率高平均约28.9%,在淋巴滤泡间区阳性表达率高达9.8%,总体积分值为阳性(++);IL-7R在淋巴滤泡周围阳性表达率高平均约9.7%,在淋巴滤泡间区阳性表达率平均约4.6%,总体积分值为阳性(+);CD3d、CD4、LCK、IL-7R在腺上皮腺泡的表达呈现明显差异,其中CD3d阳性表达率高,表达约13.5%,并可见CD3d阳性细胞侵入腺泡现象,CD4阳性表达率次之,表达约4.5%,偶见侵入腺泡现象.LCK、IL-7R在腺泡的表达均呈阴性,未见侵入腺泡现象.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组CD3d、CD4、LCK、IL-7R表达均呈阴性.结论 CD3d、CD4、LCK、IL-7R因子在LGBLEL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异常,CD3d、CD4、LCK、IL-7R因子参与了LGBLEL的发病过程.

  • 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邢刚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技术与传统的囊外摘除技术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69例(69只眼)术前或术中发现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白内障患者,其中35只眼予超声乳化技术(phaco)为观察组,34只眼予囊外摘除技术(ECCE)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术后矫正视力提升≥2行者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35只眼术中发生并发症11.42%,术后并发症5.71%,术后矫正视力提升≥2行94.28%;对照组34只眼术中发生并发症26.47%,术后并发症17.65%,术后矫正视力提升≥2行8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对于存在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优于囊外摘除手术.

  • 湿房镜对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肖丽;沈满意;马晓萍

    目的 研究湿房镜对翼状胬肉合并干眼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50例(50只眼)翼状胬肉合并干眼患者,随机分为术后佩戴湿房镜组(观察者 A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B组),每组25只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湿房镜组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佩戴湿房镜.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及3个月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Schirmer's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价干眼严重程度.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术前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为(23.22 ±9.18)分和(25.17 ±8.36)分;SIt分别为(6.85 ±3.75) mm/5 min和(6.04 ±2.65)mm/5 min;BUT分别为(3.18 ±1.55)s和(2.79 ±1.21)s;两组间上述3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为(10.27 ±4.12)分和(16.47 ±5.66)分;SIt分别为(10.33 ±3.44)mm/5 min和(7.65 ±2.17)mm/5 min;BUT分别为(6.38 ±1.63)s和(3.60 ±1.30)s;两组间上述3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湿房镜能增加泪膜的稳定性,改善翼状胬肉术后干眼.

  • 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手术前后眼外肌功能变化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向琳;代群霞;钟沐睿;刘永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手术前后眼外肌功能变化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患者中抽取84例作研究对象,对其术前、术后半年的复像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爆裂性眼眶骨折患者修复术后的眼外肌功能变化临床特点.结果 ①眶内壁骨折、眶下壁骨折、眶内下壁骨折患者在修复术后半年眼外肌功能限制解除情况分别为85.16%、90.32%、84.42%,其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②伤后3周内行修复术治疗者的眼外肌解除情况优于伤后3周以上行手术者,其组间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或P<0.01).结论 复像可用于不同类型爆裂性眼眶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外肌情况检查中,在患者伤后3周内行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可见其眼外肌恢复效果与手术时间相关,而分析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的眼外肌功能变化特征,对于患者术后眼外肌恢复效果有指导意义.

  • 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不同瞳孔直径下的视觉效果分析

    作者:吴凯峰;赵军民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植入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后,不同的瞳孔直径下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将42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第1组植入RN普通球面人工晶状体,第2组植入R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应用Topcon KR-1W视觉分析仪采集上述两组患者在瞳孔直径3 mm和5 mm情况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瞳孔直径在3 mm情况下,空间频仅在30 c/d时,两组患者的MT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瞳孔直径在5 mm情况下,两组患者的MTF值差异在15 c/d、30 c/d、60 c/d空间频率下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大瞳孔情况下视觉质量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

  • 自适应治疗仪与传统BS-5Y治疗仪应用于弱视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乔诗凝

    目的 对比观察弱视患者采用自适应治疗仪和传统BS-5Y治疗仪两种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弱视患者70例(76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35例(38只眼).对照组采用传统BS-5Y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自适应治疗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视力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眼科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不良反应例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11%,高于对照组68.42%,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视力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眼科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 弱视患者采用自适应治疗仪进行治疗,可以在大程度上改善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 干眼治疗中角膜树突细胞的观察研究

    作者:徐良;丁亚莉

    目的 观察干眼治疗中角膜树突细胞密度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诊治的45例干眼患者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及复查结果,分析其治疗前后角膜树突细胞的密度变化.结果 轻度患者16例,占35.6%,中度患者23例,占51.1%,重度患者6例,占13.3%.入组患者经上述治疗,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对每级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密度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角膜树突细胞密度明显少于治疗前,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们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通过在干眼治疗及随访期间对树突细胞密度进行监测,可以对抗炎时机的选择及抗炎治疗的效果做到精确的评估,也为干眼的抗炎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用于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程红;张大传;李彬;黄晨晨;吕平

    目的 探讨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翼状胬肉手术患者80例(90只眼,其中8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其中46只眼术者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44只眼未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观察佩戴后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早期角膜刺激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接受度高.结论 短期内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无严重不良反应,明显缓解角膜刺激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用于治疗翼状胬肉依从性好.

  • 不同级别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变化

    作者:胡云龙;贾万程;刘刚;张淑萍

    目的 观察国际临床分级下的不同级别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 横断面观察研究.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增强深度成像功能对89例(138只眼)糖尿病患者进行扫描.根据国际分级标准将其分为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 4组,并将NPDR眼分为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不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两组,测量出各组患者的SFCT,并与健康人对照组的SFCT值进作对比.结果 无明显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 4组平均SFCT分别为(265.80 ±66.15)μm、(304.23 ±70.29)μm、(295.32 ±84.32)μm、(249.91 ±72.38)μm;无明显DR眼的SFCT较正常人无显著差异,轻度NPDR眼的SFCT较无明显DR眼显著增厚,中度NPDR眼较轻度NPDR眼无显著差异,重度NPDR眼的SFCT较中度NPDR眼显著变薄,伴DME眼较不伴DME眼显著变薄.结论伴随着DR的发生和加重,SFCT先增厚,然后变薄,伴DME眼比不伴DME眼更薄.

  • 白内障患者房水与血清中IL-17和MMP-2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唐靖;卡米力·努尔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房水与血清中白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浓度,探讨其在白内障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0例为患者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受试对象血清与房水中IL-17和MMP-2水平,并对白内障患者血清及房水IL-17和MMP-2水平实施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血清IL-17含量为(27.85 ±3.7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17含量(5.03 ±0.24)ng/l(P <0.05);患者组治疗前血清MMP-2含量为(12.36 ±2.42)pg /m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MMP-2含量(3.97 ±0.35)pg /ml(P <0.05).患者组治疗前房水IL-17含量为(18.62 ±2.5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房水IL-17含量(2.12 ±0.65)ng/l(P <0.05);患者组治疗前房水MMP-2含量为(9.44 ±1.32)pg /ml,明显高于对照组房水MMP-2含量(1.37 ±0.25)pg /ml(P <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白内障患者血清中IL-17与MMP-2水平呈正相关(r =0.736,P<0.05),患者组白内障患者房水中IL-17与MMP-2水平呈正相关(r =0.704,P <0.05).结论 IL-17和MMP-2在白内障患者房水与血清中存在高表达,其可能跟此病患者眼内炎症反应紧密相关,参与白内障的发生及发展.

  • 角膜塑形镜并发症的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税丹;刘宗顺;胡卜丹;杨君;曾莉;郝更生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视光门诊佩戴角膜塑形镜的9~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85例(158只眼),观察戴镜后1 d、1周、1、3和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在复诊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与角膜、结膜、泪膜及视觉质量相关的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因素包括镜片配适、患者知识缺乏、取戴护理操作等方面.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矫正视力,但其并发症亦不容忽视,临床应针对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防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非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汪静;柯根杰;董凯

    目的 探讨非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眼内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非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眼内炎的71例(71只眼)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只眼中,手术后炎症得到控制,保住眼球者65只眼,占91.5%.65例玻璃体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者23例,检出率为35.4%.65只眼中,手术后视力提高40只眼,占61.5%,视力不变19只眼,占29.2%,视力下降6只眼,占9.2%.单纯玻璃体腔内注药组,注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91,P <0.05),行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术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786,P <0.05).结论 非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眼内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炎症,挽救视功能.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术是治疗非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重症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 应用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泪液氧化应激指标及VEGF水平的影响

    作者:杨丽萍;李俊莲;郭凯

    目的 探究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患者泪液氧化应激指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入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出现眼干不适并诊断为干眼者76例(106只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只眼.对照组仅给予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普拉洛芬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眼表、泪膜功能、泪液氧化应激指标和VEGF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SIt)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FL显著降低(P <0.05),BUT、SIt显著升高(P <0.05),且观察组术后3、7、30 d相比于对照组FL降低更显著,BUT、SIt上升更显著,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和总抗氧化能力(TAC)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MDA、LPO显著低于对照组,SOD、TA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房水VEGF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的房水VE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房水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玻璃酸钠,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氧化应激指标,降低VEGF水平.

  • 角膜保护剂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作者:周凌霄;邵蕾;周金琼;魏文斌

    目的 探讨角膜保护剂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随机化临床实验.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由同一术者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患者57例(57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29只眼,对照组28只眼.观察组术中使用角膜保护剂(CP)覆盖并滋润角膜表面,避免角膜干燥.对照组术中使用眼用平衡盐液点眼保持角膜湿润.主要指标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及使用角膜保护剂次数,术后第1天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并评分.结果 术后第1天观察组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角膜保护剂可以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中安全使用,能够长效保持角膜湿润,优化手术进程,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相干光断层扫描的对比研究

    作者:宋殊琪;姚毅

    目的 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前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差异,探讨OCT对IMEM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测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确诊为IMEM的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 OCT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OCT图像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膜样高反光带.黄斑前膜并发黄斑水肿14只眼,增生型黄斑前膜6只眼,黄斑前膜引起黄斑假孔2只眼,黄斑前膜引起黄斑板层孔1只眼.绝大多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患眼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假性黄斑裂孔表示为黄斑前膜与视网膜表面粘连紧密,中心凹边缘陡峭,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或正常.板层黄斑裂孔表现为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薄.IMEM手术后所有患眼黄斑区膜样高反光带均消失.黄斑区中心凹厚度逐渐恢复正常,黄斑区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OCT可以清楚的显示手术前后黄斑区组织结构形态的改变,为黄斑前膜的手术指征评估及手术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 真菌混合革兰阳性球菌性角膜炎38例治疗效果临床观察

    作者:刘慧峰;张纯涛;何媛;朱斌良;贾俊

    目的 探讨真菌混合革兰阳性球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观察38例真菌混合革兰阳性球菌性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经角膜刮片检查并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均找到真菌孢子和(或)菌丝及革兰阳性球菌.采用局部清创后2%碘伏烧灼,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1次/h;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皮试(-)者,用头孢唑林钠溶液,点眼1次/h,2周后减量.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加用口服伏立康唑片抗真菌治疗.结果 2例患者因不能遵医嘱,1例耐药,致病情加重.余35例均治愈,溃疡愈合,形成角膜瘢痕,染色阴性.结论 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混合革兰阳性球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其致盲率.

  • 白内障患者房水、血清及泪液中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变化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作者:黄红艳;赵玉萍

    目的 探讨分析白内障患者房水、血清以及泪液中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将139例(163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房水、血清以及泪液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分为A组(年龄≤65岁)46例、B组(年龄66~75岁)53例、C组(年龄≥76岁)40例,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房水、血清以及泪液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总抗氧能力(TA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房水、血清以及泪液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随着白内障患者年龄的增长,血清SOD、TAC水平显著降低,而MDA、LPO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白内障患者房水、血清以及泪液中各氧化应激指标均存在明显变化,且患者年龄越大,变化越明显,可为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安怀;胡焰山;李拓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DME行抗VEGF治疗的患者58例(73只眼),其中包含治疗敏感30例(39只眼),治疗不敏感28例(34只眼),收集分析抗VEGF治疗前1个月内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资料,比较治疗敏感组及治疗不敏感组间治疗前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是否中断相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敏感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19.8 ±23.5)μm、视力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41.6 ± 50.2)μm、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不敏感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96.8 ±61.4) μm、视力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87.9 ±58.4)μm、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敏感组(39只眼)中发现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中断4只眼,不敏感组(34只眼)中发现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中断31只眼,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DME行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的的连续性完整有关,连续性破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抗VEGF疗效不佳.

  • CT诊断眶内木质异物1例

    作者:颜世广;李曼;于广委

    患者男性,37岁.2 d前在家中掰香椿芽时不慎被树枝扎伤右眼,伤后即感右眼疼、眼睑流血、无明显视力下降,未诊疗,1d前晨起自觉右眼略肿胀,下午加重,遂至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不详,给予静滴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今晨右眼红肿进一步加重,来我院就诊,行眼部B超: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球壁增厚,球后血肿?诊断"眼外伤(右)眶蜂窝组织炎(右)?球后血肿(右)?"收入院.查体见右眼眼睑红肿,上睑下垂,睁眼不能,结膜充血、水肿明显,部分脱出于睑裂区,鼻侧球结膜见色素沉着,因球结膜水肿重眼球运动受限,可见处未见球结膜裂伤口.入院当天给予静滴万古霉素及妥布霉素抗感染治疗,次日见眼睑红肿及球结膜水肿有所减轻,表明治疗有效,查体触及上睑近内眦部皮下触及一硬结,考虑为炎症所在,给予行眼眶CT检查:图1为CT软组织窗,右眼眶内侧可见一低密度影,与气体、脂肪密度相似,图2为CT骨窗,其密度与气体不同,仍接近脂肪.于外伤后5d在全麻下行右眼眶清创探查联合异物取出术,术中眼睑拉钩拉开上睑,于鼻上方剪开球结膜,向上分离见一脓腔,切开,抽取部分脓液送检,边清创边向后分离,窦道向后方延伸,自窦道取出树枝样异物,直至窦道消失,周围未探及异物.明确诊断为眶内木质异物,术后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静滴感染控制平稳后出院.

    关键词:
  • 先天性广泛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伴下睑内翻倒睫1例

    作者:潘桂萍;张勇;齐佳;孙荣;何国磊

    患儿女性,3岁.家长发现患儿右眼睁不大伴畏光、流泪3年;既往史:患儿2年前于上海市新华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眼部检查:头后仰,下颌上举,右眼上眼睑遮挡瞳孔1mm,不能上举,下睑睫毛内翻,右眼球固定,上转及外转不过中线,牵拉眼球各方向运动均受限,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晶状体透明,眼底正常,视力及眼压检查不配合.辅助检查:2014年7月28日上海市新华医院头颅MRI示:左侧动眼神经脑池段显示欠佳,右侧动眼神经,两侧外展神经形态及信号正常;眼眶MRI示:右眼外直肌体积较对侧细小,请结合临床;病理检查示:右"眼球筋膜"为变性的纤维组织.目前诊断:右眼先天性广泛纤维化综合征.于2016年7月全麻下行右眼下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术中发现右眼下睑缩肌纤维条索牵拉下睑引起内翻,分离条索后送病检,送病理检查回报:右眼"下睑缩肌"变性的纤维组织.

    关键词:
  • 超广角眼底成像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浩;李自园;李丽;黄永志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超声检查已成为眼科医师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临床上可借助检眼镜、三面镜或裂隙灯等检查,本研究采用超广角眼底成像和B型超声联合诊断视网膜脱离,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检查手段.期望通过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通过自动化、友好化的方式捕获视网膜图像,不产生巩膜压迫,不与角膜接触[1,2].获得比较全面的眼底图像,完善视网膜脱离的影像表现,降低视网膜脱离的漏诊,误诊率.

    关键词:
  • HIF-1α与自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作者:张梅;李春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因此,研究DR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方向.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在缺氧环境下被激活且能稳定存在的一种转录因子,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激活,对DR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至关重要.自噬是人体分解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在DR中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和细胞的完整性.HIF-1α与自噬都可以通过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DR中发挥作用,那么研究二者之间有无联系及其具体的信号通路就很有必要,这很有可能为未来治疗DR及糖尿病引起的其它器官的损害,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 眼前节参数生物测量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鹏;艾明

    常用的眼前节生物学数据有: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角角度(ACA)、前房深度(CACD,PACD)、前房容积(ACV)、角膜曲率(K)、瞳孔大小等,对屈光手术评估、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能定量进行眼前节生物测量的仪器大量出现.本文中针对这类仪器的原理、特点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内皮抑素对缺氧条件下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的作用

    作者:谢坤鹏;刘平;王新;杜军辉

    目的 内皮抑素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本研究旨在研究内皮抑素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作用.方法 取生长状况良好的RF/6A细胞用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缺氧组、缺氧+不同浓度重组人内皮抑素组、对照组.培养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基质胶法检测管腔形成.结果 缺氧24 h,细胞增殖活力、迁移和管腔形成均明显增加,使用0.5~10 μg/ml重组人内皮抑素预处理可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P <0.05).内皮抑素的上述抑制作用均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结论 内皮抑素能够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RF/6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提示内皮抑素对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床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