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

临床眼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림상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422
  • 国内刊号: 34-114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陈逖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内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生成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唐睆;刘瑶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入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70例(70只眼),均为有经验的同一组术者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根据其所接受的不同术式划分为A组(行巩膜扣带术)及B组(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点接受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CT检查两组视网膜黄斑区纤维增生膜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内路玻璃体切除术较之外路巩膜扣带术,有更高的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

  •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青光眼临床观察

    作者:谢云;王慧娟;秦虹

    目的 评价FP-7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只眼),并进行Ahmed FP-7只眼压阀植入术.通过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术后1年患者的眼压、视力、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38±25) mmHg,术后1、3、6个月及1年平均眼压分别为(12.6±8.8) mmHg、(5.5±7.1) mmHg、(17.6±5.9) mmHg、(18.5±7.8)mmHg,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手术条件成功率为68.9%,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4.4%.结论 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青光眼有效且相对安全,可作为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之一.

  •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颖;亢泽峰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因素对患者的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101例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进行相关眼科辅助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前后根据视力与黄斑病变相关性分析结果,二者存在负相关性(r=-0.712,P<0.01),从屈光度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二者没有相关性P =0.300(P>0.01).从眼轴长度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相关性P =0.002(P<0.01),从脉络膜萎缩弧面积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分析结果看出二者也存在相关性P =0.001(P<0.01),结论 眼轴长度与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等因素和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具有相关性,在临床诊治中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 LASIK和Epi-LASIK术中角膜切削误差及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比较

    作者:赵瑞博;郭永红;张凌子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中角膜切削误差及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行近视激光矫正手术患者211例(403只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LASIK组和Epi-LASIK组,其中LASIK组110例(209只眼),Epi-LASIK组为101例(194只眼),分别采取相应手术,观察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切削误差及术前与术后1、3个月两组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Simk差值、Simk等效值、CIM值及SF绝对值4个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中轻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切削误差无显著差异(P>0.05),Epi-LASIK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切削误差显著小于LASIK组(P<0.05);两组高度近视患者术前角膜图形均以对称领结型及非对称领结型为主,两组各形态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地形图形均以平滑型为主,LASIK组的平滑型显著低于Epi-LASIK组(P<0.05),其余形态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Simk差值、Simk等效值上,两组术后结果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间术后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CIM值上,两组术后结果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LASIK组术后结果均显著高于Epi-LASIK组(P<0.05);在SF绝对值上,两组术后结果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间术后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pi-LASIK可有效降低术中角膜切削误差及改善术后角膜地形图参数,有利于增强手术的效果,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及改善患者预后,可在临床检查中广泛推广.

  • Y-V成形联合重睑术矫正内眦赘皮合并内眦间距增宽疗效分析

    作者:邵珺;虞瑛青;姚勇

    目的 观察Y-V成形联合重睑术对内眦赘皮合并眼距增宽的疗效.方法 将内眦部Y-V切口延长至下睑缘内侧,通过彻底松解局部错构的眼轮匝肌,充分显露内眦韧带前支鼻侧骨膜止点,将其与内眦韧带起点缝合,缩短内眦韧带,矫正内眦赘皮,并同期行双眼重睑成形术.结果 临床应用40例,随访半年以上,内眦赘皮矫正效果良好,内眦间距缩短、眼型自然美观,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 Y-V成形内眦赘皮矫正同期行切开重睑术,疗效明确,切口更加隐蔽、恢复快,对内眦赘皮合并眼距增宽的患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疗效分析

    作者:黄延;张晓峰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变化,评价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CNV)、高度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MCNV)的病例共17例(18只眼).患者自愿决定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治疗或康柏西普(0.5 mg/0.05 ml)治疗,采用1+PRN治疗方案,注射后1个月复查.是否再次注药则依据OCT复查结果以及视功能情况而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d、1个月、末次治疗后1月门诊随访;观察BCVA、眼压、mfERG变化.结果 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眼压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mfERG的ring1、2、4振幅密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P<0.05);Ring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62),末次治疗后1个月ring3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Ring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2),末次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35);Ring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191,P=0.114).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能改善ICNV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且并不影响眼压的变化.mfERG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

  •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

    作者:张玲;汪玉川;严松;杨媛

    目的 应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AS-OCT)评估不同核分级白内障通过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方式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厚度随术后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93只眼),依据晶状体核的混浊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Ⅱ级核26例(31只眼),Ⅲ级核29例(31只眼),Ⅳ级核31例(31只眼).术前1d、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采用AS-OCT扫面角膜中央6×6 mm及切口区域.结果 3组4个不同区域(中央顶点、距顶点3 mm处颞上、距顶点3 mm处鼻下,切口区域)的角膜厚度手术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F =306.23,288.34,52.17,957.28,P均=0.00)且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F=59.27,11.62,9.05,25.65,P均=0.00),3组间中央顶点、距顶点3 mm处颞上、切口区域角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4.43,39.67,P=0.02,0.01,0.00).结论 白内障患者核越硬,术后角膜厚度增幅越明显;不同部位的角膜术后厚度不同,呈现同一条子午线上梯度性的增厚;3个月后所有部位角膜厚度基本回归于术前水平.

  • 不同遮盖时间治疗弱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蔡丽;周炼红;易贝茜;梁晓翠;叶美红;邢怡桥

    目的 比较短时遮盖(4 h/d及6 h/d)和全天遮盖治疗3~7岁单眼弱视患儿的疗效.方法 对92例3~7岁单眼患儿进行准确的屈光矫正,均采用遮盖联合弱视训练的疗法,按遮盖时间差异随机分为每天遮盖健眼4h、6h和全天遮盖3组,余精细训练方法均相同,于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对佳矫正视力(BCVA)提升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1个月后,BCVA<0.3者经全日遮盖后视力提升0.47±0.10,与4 h/d、6 h/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 ≥0.3者经3种不同遮盖时间治疗,3组间视力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BCVA<0.3者和BCVA≥0.3者经3种不同遮盖时间治疗,3组间视力提高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视力<0.3的弱视患者在治疗初期采用全天遮盖疗法视力提升较快.在治疗后期,短时遮盖(4 h/d及6 h/d)与全天遮盖治疗弱视的疗效相似,但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

  • 吗来酸桂哌奇特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作者:任勇刚;雷新平;单武强

    目的 探讨吗来酸桂哌奇特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VO)的疗效.方法 64例CRAO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吸氧、降眼压及扩张血管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吗来酸桂哌奇特24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记录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视觉电生理oPS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动脉充盈时间.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视觉电生理oPS波,FFA的动脉充盈时间,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有效病例数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28例,18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2.35%,56.25%),实验组比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吗来酸桂哌奇特治疗视网膜CRAO安全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不同位置角膜缘切口对Toric ICL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彦;王育良

    目的 观察不同位置角膜缘切口对Toric ICL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影响.方法 选择44例(88只眼)高度近视且为顺规性散光患者,随机均分为上方陡轴和颞侧水平角膜缘切口组,表麻下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IOLmaster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曲率,观察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 上方陡轴角膜缘切口组(A组)和颞侧水平角膜缘切口组(B组)术前角膜散光分别为(-2.27±0.80)D和(-2.21±0.84)D(t =0.224,P=0.824),角膜散光陡轴方向平均为(89.6±8.52)°,均为顺规性散光者.术后1周,A组和B组角膜散光分别为(-1.53 ±0.87)D和(-2.77±0.83)D(t =5.059,P=0.000);术后1个月,A组和B组角膜散光分别为(-1.90±0.84)D和(-2.42±0.79)D(t=2.222,P=0.031);术后3个月,A组和B组角膜散光分别为(-1.96±0.76)D和(-2.35±0.78)D(t =1.761,P=0.085).结论 上方陡轴角膜缘切口能一定程度减少顺规性角膜散光,与颞侧水平角膜缘切口相比无明显优势.

  • 白内障术后出现角膜上皮糜烂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丹娜;胡卫群;刘钊臣

    目的 回顾性研究白内障术后发生角膜上皮糜烂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关系.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眼科行单眼白内障术后出现角膜上皮糜烂的2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手术眼MGD评分,并对其对侧眼进行MGD评分,两者比较;另外抽取同期23例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未发生角膜上皮糜烂患者术眼作为对照组进行MGD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眼与非手术眼MGD评分无明显差异性;观察组手术眼与对照组手术眼MGD评分有差异性.结论 白内障术后出现角膜上皮糜烂的患者存在MGD的问题并且可能手术之前即存在MGD的问题,要重视白内障术前MGD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角膜上皮糜烂的发生.

  • 倍频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嫣;陆琳娜;毕晓萍;罗敏;何芳邻;杨晓丹

    目的 探讨倍频Nd:YAG泪道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 应用KTP激光治疗机对312例(345只眼)Munk分级为2~5级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激光治疗,激光后定期冲洗泪道并随访6个月.结果 激光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愈77只眼,好转203只眼,总有效率81.16%.随着Munk分级的增加,治愈率和有效率均呈递减趋势,治愈率与分组呈负相关.单纯性泪道阻塞的治疗有效率(87.50%)高于复杂性泪道阻塞的治疗有效率(64.95%).结论 KTP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接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泪溢情况.但随着阻塞程度增加或症状的加重,治疗的有效率降低.

  • 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通塞脉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观察

    作者:刘银萍;梅立新

    目的 评价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通塞脉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40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激光治疗组(20只眼);B组:通塞脉片+激光治疗组(20只眼).A组单纯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B组除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外,同时服用通塞脉片(0.35 g/片).观察两组患者视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吸收等临床疗效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通塞脉片+激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激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疗效差异显著(x2=4.286,P<0.05),通塞脉片+激光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激光治疗组.并发症比较:通塞脉片+激光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激光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通塞脉片+激光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激光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x2=1.310,P>0.05).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通塞脉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视力,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及渗出的吸收与消退,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改变

    作者:王儒杰;范钦华;郭斌;任德奎;夏娟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3例(27只眼),女性17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72±9.2)岁.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2周、1个月、3个月使用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测量SFCT及眼压(IOp).比较不同性别之间SFCT变化的差异,使用回归分析了SFCT改变与年龄、眼轴(AL)及IOP的关系.结果 术前SFCT平均厚度(201.2±45.8) μm,,术后1d、2周、1个月和3个月SFCT值分别是(213.1±47.9)μm、(223.8±49.4) μm、(238.7±54.9) μm和(221.0±50.0)μm,术后各时间点SFCT值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统计分析表明SFCT改变与性别、年龄、AL和IOP无显著相关.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3个月内SFCT增厚,其中1个月明显.SFCT值的改变与性别、年龄、AL及IOP均无显著相关.

  • 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

    作者:郑瑜;沙翔垠;宋莉;郭露萍

    目的 通过对比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效果,评价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在治疗CS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CSC且病史<3个月的CSC患者35例(35只眼),17只眼给予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微脉冲组),18只眼给予传统激光治疗(传统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两组的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的BCVA微脉冲组由治疗前的0.66±0.20提高到1.08 ±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由治疗前的0.67±0.14提高到1.0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微脉冲组有14只眼(82.4%),传统组有15只眼(83.3%)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消失,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所有患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无一患眼复发.结论 在CSC治疗上,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具有同样良好疗效,但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安全性更好,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 7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行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韩冬;卢文胜;王晓冰;杨绍辉;程彦彦;李砚彬;吕建华

    目的 探讨在持续高眼压下行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76只眼)经常规降眼压处理后眼压仍大于40 mmHg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抗青光眼手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行小梁切除术38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26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12只眼,术后66例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眼压符合完全成功67只眼(78.1%),符合条件成功4只眼(12.5%),平均眼压(15.88±6.32)mmHg,5只眼(9.4%)失败,27只眼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5只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需依据病情采取不同治疗举措,可取得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保护视功能的效果.

  •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陆琼;孙劼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施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178例,均为单眼患者,男性93例,女性85例,年龄70 ~95岁,平均78岁.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成A、B两组,各组为89例.A组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BU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等相关于眼症的检查,观察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结果 白内障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视功能,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个月,A组发生干眼症为27例,B组发生干眼症为15例.x2=4.49,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3个月,A组干眼症为15例,B组干眼症为12例,x2检验,x2=0.39,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可出现明显的干眼症,应及时干预和治疗.

  • 相干光断层扫描在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

    作者:张娣;杨静;廖沁;黄舸

    目的 探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POAG患者69例(84只眼,POAG组)及正常人32例(32只眼,正常对照组).POAG患者分为早期POAG组29例(29只眼),进展期POAG组24例(28只眼),晚期POAG组16例(27只眼).应用 Cirrus HD-OCT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盘、黄斑旁中心凹神经节细胞层(GCL)扫描,观察各组参数.结果 POAG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RNFL厚度明显变薄;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视杯容积显著增加,盘沿面积显著降低;黄斑旁中心凹GCL厚度明显变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NFL、视盘参数、黄斑旁中心凹GCL厚度是诊断POAG的敏感指标,OCT检测有助于POAG患者的早期诊断.

  • 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隐匿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作者:许银霞;王胜良;贾亮;崔馨

    目的 探讨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隐匿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依据21例(21只眼)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隐匿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针对性地采用品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或囊袋植入及房角分离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理想,随访6个月至半年,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或保持不变,16只眼视力提高,3只眼视力保持不变,2只眼视力因并发症轻度下降.结论 充分认识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隐匿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并与其它类型青光眼加以鉴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 眼眶肿瘤患者放疗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动态改变与其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顺振;胡兴荣;陈华东;邱妮妮

    目的 研究眼眶肿瘤患者放疗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动态改变与其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在我院应用γ刀放射外科治疗治疗眼眶肿瘤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为放疗前组(n=25),B组为放疗后1个月组(n=25),C组为放疗后6个月组(n=25),D组为放疗后12个月组(n=25).各组分别行γ刀放射治疗措施,所有受试者均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结果 比较4组MMSE评分发现,放射治疗前的患者MMSE评分高,放射治疗后1个月时MMSE评分低,到放射治疗后12个月基本恢复正常(P<0.05).比较4组各向异性比值(FA)发现,放射治疗前的患者各向异性比值(FA)高,放射治疗后1个月时各向异性比值(FA)低,到放射治疗后12个月基本恢复正常(P<0.05).各组患者MMSE评分与各向异性比值的关系:两者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眼眶肿瘤患者放疗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伤与其神经认知功能的障碍,而且两者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研究

    作者:曾凡超;司马晶;杨浩江;李敏超;陈炳衡

    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分析 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切口、截囊及劈核;超声乳化组23例(30只眼),使用手术刀制作角膜切口、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对两组所有术前、术后3个月的术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 HR测量全角膜散光和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的全角膜高阶像差,使用Alpins方法分析全角膜散光,取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与轴向、矫正率及误差角分析比较.结果 飞秒组与超声乳化组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飞秒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全角膜高阶像差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角膜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没有引起全角膜高阶像差的明显改变,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与手工制作角膜切口相比,精准性及术后稳定性更好.

  • 短时间使用电脑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作者:李娜;王剑锋;姚淑玲;邓丽英

    目的 观察儿童短时间使用电脑前后各种屈光相关因素(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压)的变化,探讨短时间使用电脑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5~7岁、裸眼视力≥0.8、屈光度在±0.75 D范围内的儿童,试验前分别测量双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眼压,连续使用电脑30 min后,立即重复测量以上指标.结果 (1)连续使用电脑30 min后:平均视力为0.99±0.16,较试验前无变化.(2)平均屈光度为(-0.53±1.12)D,较试验前向近视方向改变;平均眼压为(13.99±5.13) mmHg,较试验前增加;平均瞬目次数为(10.35 ±3.93)次/min,较试验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平均角膜曲率较试验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受试儿童使用电脑前后屈光度变化值与眼压变化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0.178,P=0.27>0.05,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连续使用电脑30 min对儿童的屈光度及眼压可以产生影响,造成暂时性近视.对视力及角膜曲率均无明显影响,学龄前儿童应合理分配使用电脑时间,预防近视的发生.

  • 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1例

    作者:刘彩辉;孙源

    患者,女性,60岁.自述双眼视物模糊5年,近期加重,5年前曾于外地诊治时发现左眼“视神经病变”,未能明确诊断.专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右眼0.5,左眼0.3,验光矫正:OD:+0.75 DS矫正至1.0,OS:+0.5 DS矫正至1.0.双眼眼压:OD:14 mmHg(1 mmHg =0.133 kPa,OS:15 mmHg.眼前节检查:双眼结膜充血(+),角膜透明,房水清,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视盘上缘边界不清,周围视网膜轻度隆起,并见大片萎缩区域,乳头血管扭曲,视乳头表面可见散在色素沉着,后极部及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右眼底未见异常.OCT检查:视乳头上方及颞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隆起,层次结构模糊,其表面光反射增强,并见前膜形成,内部及下方反射减低(图1).荧光造影检查显示:动脉期可见视盘周围荧光遮蔽,视盘上亦可见散在见散在点状色素遮蔽荧光,静脉期:视盘周围仍呈现弱的脉络膜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程度不同迂曲、轻度扩张,晚期:视盘周围病灶荧光素着染(图2).左眼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左眼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建议门诊随诊观察.

    关键词: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玻璃体疝1例

    作者:黄强;马凌葵

    患者女性,8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年”入院.查体:视力OD:0.05,OS:0.05,眼压:右眼16 mmHg,左眼14 mm-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园,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眼底隐约可见.于2015年4月5日表麻下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过程中见后囊膜破裂,扩大切口,在黏弹剂的保护下,用品状体圈将晶状体残核托入前房后娩出,用晶状体囊膜剪反复剪切前房及瞳孔区的玻璃体,用干洗法将残余晶状体皮质尽量抽吸干净.将一枚三片式PMMA材质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前房内注入卡巴胆碱,见瞳孔缩小至圆形,间断缝合角膜切口.术后第1天,OS 0.2,眼压左眼18 mmHg.左眼角膜上皮轻度水肿,前房清晰,瞳孔园,约2 mm,人工晶状体位正.术后第5天,患者诉左眼视力突然下降,查体:视力:OS0.05,眼压左眼19 mmHg,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园,约3mm,人工晶状体位前见凝胶样玻璃体.先行扩瞳,再次入手术室行左眼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力恢复.

    关键词:
  • 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颞叶脑膜瘤1例

    作者:李蓉;姚国敏

    患者男性,67岁,农民.因“双眼视物模糊1年余,视物重影9个月”于2014年11月首诊于我院眼科门诊.既往史无特殊,未曾体检,眼部情况未曾诊治.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随机血糖正常.眼科检查:双眼各方向运动良好.视力:右眼0.1(-6.50 DS-0.50 DC ×90°-0.3),左眼0.2(-1.50 DS-0.50 DC ×75°-1.0),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3 mmHg.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余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红玻璃试验检查:水平同侧分离,向右下方分离大,周边物物像为右眼所见.颅脑MRI检查:右颞侧骨板下方可见小结节影(图1).

    关键词:
  • 双眼内源性眼内炎1例

    作者:苏颖丹

    患者,女性,69岁.因头痛、恶心、呕吐4d,听力下降1d,右眼视物模糊半天于2014年12月28日入院.现病史:患者入院前4d曾游泳后出现头痛,当晚呕吐胃内容物1次.自行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无好转.近2d均出现头痛、呕吐,非喷射性.1d前晨起发现双耳失聪,于外院输液改善微循环,解痉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半天前发现右眼视物模糊加重,伴睁眼困难,畏光流泪并头痛加重入院.

    关键词:
  • 囊袋收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蕾;徐国旭;娄慧;曾欣蔚

    囊袋收缩综合征为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特有的并发症,引起术后视力下降等症状,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囊袋收缩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主导作用.通过合适撕囊、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后囊膜抛光、Nd:YAG激光、手术切开囊膜等方法能有效的防治囊袋收缩综合征的发生.

  • 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作者:娄华东;徐鑫彦

    瞳孔检查是眼科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临床上可用来评价传入性、传出性视觉异常,推测病变部位,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追踪监测,具有灵敏、客观、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许多眼科疾病会在病变不同时期表现出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近期RAPD检查逐步实现定量化和精细化,操作也更加简便,在眼科中应用广泛.本文将对RAPD及其在各种眼病中应用的新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借鉴.

  • 与近视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互作用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晨皓

    研究发现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有保护作用,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一定程度影响近视的发展,但是其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可能与眼轴拉长、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等各种因素有关.细胞因子是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近视的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本文就与高度近视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相互作用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 TNF-α通过刺激RF/6A细胞表达SDF-1促进血管生成

    作者:李蓉;杜军辉;常远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探讨TNF-α参与视网膜血管形成的初步机制.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生长良好的RF/6A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TNF-α组(1、10、100 ng/ml)、TNF-α+AMD3100组(SDF-1拮抗剂AMD3100预处理1h,培养液中终浓度为1μg/ml,然后加入TNF-α).培养24h、48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DF-1含量,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基质胶(Matrigel)法检测管腔形成.结果 ①TNF-α(1 ng/ml)作用24和48 h,RF/6A的SDF-1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NF-α(10、100ng/ml)作用后两个时间点SDF-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α (10 ng/nl)+AMD3100组SDF-1表达量较TNF-α (10 ng/ml)组明显减少(P<0.05).②TNF-α不同浓度作用24 h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TNF-α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除1 ng/ml浓度组外,TNF-α各组作用48h的相对增殖率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TNF-α(10 ng/ml)+AMD3100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在24h和48h时均明显小于TNF-α(10 ng/ml)组(P<0.05).③TNF-α (10 ng/ml)组RF/6A细胞24h的迁移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TNF-α (10ng/ml)+AMD3100组迁移距离较TNF-α(10ng/nl)组减小(P<0.05);培养48h后,各组之间的差异与24h的结果类似(P<0.05).④TNF-α (10 ng/ml)组管腔形成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1),TNF-α (10ng/ml)+ AMD3100组明显少于TNF-α(10 ng/ml)组(P<0.01).结论 TNF-α能够促进RF/6A细胞表达SDF-1,诱导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拮抗SDF-1的作用可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血管生成.提示TNF-α促进RF/6A细胞的血管生成过程可能是通过刺激细胞产生SDF-1实现的.

  • 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沈满意;祁俏然;马晓萍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以探讨MMP-9和VE-cadherin表达与翼状胬肉之间的关系,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例(14只眼)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VE-cadherin的表达,其中6例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将其与10例正常结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VE-cadherin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织,在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初发性翼状胬肉.另外翼状胬肉组织中MMP-9和VE-cadherin阳性表达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MMP-9和VE-cadherin的高表达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