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

临床眼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림상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422
  • 国内刊号: 34-114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陈逖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作为某些闭角型青光眼首选手术方式的研究

    作者:李维娜;赖钟祺;李学喜

    目的 探讨将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作为某些闭角型青光眼首选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利弊.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例99例(103只眼).患者既往无眼部手术史,以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作为降眼压的首选手术方式.分析将睫状体光凝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的原因,术后随访眼压、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后续治疗情况.结果 将睫状体光凝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术前眼压控制不良,其中67例(69只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22例(24只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余10例(10只眼)为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光凝前眼压(49.1±12.4)mmHg,光凝后1周时(14.7±7.0)mmHg,末次随访时(21.0±13.1)mmHg,眼压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76.027,P<0.001).光凝前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变化眼数分布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27,P=0.821).1例光凝后发生眼球萎缩.12例光凝后再行降眼压手术,占11.8%.结论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对于眼压控制不良的闭角型青光眼,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降眼压效果确切且对视力影响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前后劈核法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华;谢立科;宋剑涛;郝晓凤;李晓宇

    目的 探讨前后劈核法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Ⅳ级核、Ⅴ级核老年性白内障86例(98只眼)采用前后劈核法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果 术后3、10 d和1个月视力≥0.6者分别为64只眼(65.3%)、91只眼(92.8%)和94只眼(96.2%).超声乳化平均有效时间(30.12±6.04)s.手术并发症主要是术中后囊破裂1只眼和术后角膜水肿12只眼.结论 前后劈核法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 OCTA在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视力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徐冲;冯超;吴建华

    目的 分析31例(31只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并发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无血管区面积在预测患者视力改善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31例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BRVO并发黄斑水肿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的改善和黄斑水肿消退的情况,同时对所有患者的年龄、病程、黄斑区无血管区面积、治疗前视力、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后降低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提高的视力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4.8493,P<0.001;t=16.7172,P<0.001),患者的年龄、黄斑区无血管面积和治疗前BCVA与后提高的视力之间呈负相关(t=-2.620,P=0.014;t=-3.878,P<0.001;t=-2=4.284,P<0.001),病程、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后降低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后提高的视力之间无明显相关性(t=-0.903,P=0.375;t=-0.774,P=0.446;t=-1.007,P=0.323).结论 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BRVO并发黄斑水肿,黄斑水肿明显消退,视力改善.其中,年龄、黄斑区无血管面积、治疗前BCVA有可能是影响视力改善程度的相关因子.

  • 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眼高阶相差及角膜内皮组织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袁媛;彭华琮;陈雅琼

    目的 研究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眼高阶相差及角膜内皮组织的对比变化.方法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眼按眼轴长度(AL)不同分为22 mm≤AL<24 mm组、24 mm≤AL<26 mm组及AL≥26 mm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角膜内皮计数及眼高阶相差测量.结果视力:各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在眼轴>24 mm的两组患者中,还是有部分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低于0.3.斯特列尔比(Strehlrate):3组患者手术前后Strehlrate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仅眼轴22 mm≤AL<24 mm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7).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高阶相差:3组患眼术后角膜的总高阶相差均有增加,但仅眼轴正常组中角膜的总高阶相差增加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眼全眼及眼内相差均有减少趋势,除眼轴24 mm≤AL<26 mm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另外两组手术前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角膜内皮细胞:3组患眼手术前后内皮细胞均有减少,且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45,0.000),但3组间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手术在眼轴长度正常组中术后视力视觉质量有明显提升,优于眼轴偏长及超长组;白内障手术会影响角膜高阶相差的改变,对不同轴长度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均有损伤,但与眼轴长度无关联.

  •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

    作者:朱姝妍;邸瑢;康前雁;樊小娟

    目的 评估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25(NEI-VFQ-25)翻译中文版测量确诊患有ICNV患者54例和正常对照者40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运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在病例组54份问卷中,纳入52份进行终的数据分析,问卷中除一般健康亚项外,余各亚项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评分低的是一般视力,该项平均分为(51.92±18.4)分,评分高的是色觉,该项评分为(93.8+13.0)分.病例组各亚项在男女分组、视力分组(≤0.3组和>0.3组)、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组和大学以下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CNV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较健康人群相比有明显下降,发病的性别、视力、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高低无相关性.

  • 曲伏噻吗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降眼压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汪梦园;赵晓金;张慧芝

    目的 观察曲伏噻吗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的降眼压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将129例(129只眼)POAG和OHT患者分为3组,A组(n=41)接受曲伏噻吗滴眼液治疗,B组(n=42)接受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C组(n=46)接受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分别测量基线眼压和用药后第2、6、12周时的眼压,并观察用药前后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用药后与基线相比,3组患者眼压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和降低幅度分别为A组17.3~18.9 mm-Hg,32.4%~38.1%;B组18.7~20.5 mmHg,28.9%~32.5%;C组19.8~21.3 mmHg,25.4%~29.7%.用药后A组各个时间点眼压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结膜充血,发生率分别为14%和12%,C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眼部不适,发生率为7%.结论 经过3个月的治疗,与单用曲伏前列素或噻吗洛尔相比,曲伏噻吗滴眼液更显著降低POAG和OHT患者的眼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单用曲伏前列素或噻吗洛尔相当,且依从性好.

  • 北京市某医院变应性结膜炎患者门急诊量与空气污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静怡;龙琴

    目的 探讨北京市春季变应性结膜炎门急诊量与空气污染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收集2016年3~5月及2017年3~5月北京市日均空气污染状态主要指标,具体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颗粒物(PM2.5、PM10)、SO2、NO2、O3的浓度,并通过北京协和医院HIS系统,以"变应性结膜炎"为搜索项,在此期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急诊的患者中查找并统计符合该诊断的患者人数.结果 2016年北京市春季随着SO2日均浓度增高,变应性结膜炎患者增加,二者呈正相关.2017年北京市春季随着AQI、PM2.5日均浓度增高,变应性结膜炎患者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结论 空气污染可能增加变应性结膜炎发生的危险性.

  • 两种方案治疗不同时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过程分析

    作者:黄黎黎;宋愈;吴莹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案治疗不同时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术前眼压、房角情况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A组27例(27只眼)患者,术前眼压38.7~53.2 mmHg之间,平均(45.43±5.37)mmHg,2/3周以上或全周房角关闭.先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观察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注射后4~7 d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3周,陆续完成全视网膜光凝.B组18例(18只眼)患者,术前眼压26.3~30 mmHg之间,平均(27.54±2.37)mmHg,1/2周以上至2/3周房角关闭.3周左右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光凝后1周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12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引流阀植入术后1周、2周、1、3、6个月平均眼压依次为:(10.31±1.23)mmHg、(14.23±3.12)mmHg、(16.34±3.08)mmHg、(16.78±2.13)mmHg和(19.67±4.21)mmHg,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57、t=16.42、t=16.38、t=15.56、t=16.74,P<0.05).B组引流阀植入术后1周、2周、1、3、6个月平均眼压依次为:(9.25±1.07)mmHg、(12.53±2.14)mm-Hg、(17.67±2.13)mmHg、(17.78±1.54)mmHg和(18.12±3.31)mmHg,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6、t=11.42、t=14.54、t=14.38、t=15.36,P<0.05).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引流阀植入术后6个月时,7只眼(25.9%)佳矫正视力提高,18只眼(66.7%)视力无明显变化,2只眼(7.4%)视力降低.B组引流阀植入术后6个月时,3只眼(16.7%)佳矫正视力提高,15只眼(83.3%)视力无明显变化.A组引流阀植入后1周内,13只眼出现1~2度浅前房,有4只眼出现不超过瞳孔区的前房出血.B组引流阀植入后1周内,7只眼出现1~2度浅前房.结论 遵循治疗原发病、降压、抗新生血管的原则,对不同病程时期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灵活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泪液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炳衡;戴珏;柯妍;贺婷婷;郭琼天;司马晶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泪液质量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61例(161只眼)非干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两组:观察组86例,实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75例,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分别做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记录两组患者在上述不同时期BUT、SIt、FL.结果BUT: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14.55±2.42)s、(14.15±2.12)s、(13.24±1.59)s、(14.01±2.06)s、(14.71±2.44)s、(14.15±1.97)s、(13.11±1.17)s、(13.17±1.47)s.两组BUT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19.31±4.94)mm、(19.05±4.60)mm、(16.55±3.79)mm、(18.95±4.27)mm、(18.93±4.64)mm、(18.80±4.05)mm、(16.71±3.55)mm、(17.43±3.93)mm;两组SIt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观察组术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43±0.54、1.37±0.87、0.88±0.60、0.40±0.49、0.36±0.48、1.84±0.70、1.16±0.52、0.55±0.50.两组FL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都会影响术后泪液质量,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泪液质量的影响低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ARIX基因多态性与一家族性共同性外斜视家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丽丽;谭薇;王涛;宋钊曦;邓雯钰

    目的 研究家族性共同性外斜视患者ARIX基因多态性及意义.方法 将家系中7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列为家系发病组,家系中无斜视者16例为家系未发病组,选择20例不是家系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为普通发病组,选择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抽取所有人外周血进行目的基因的获得及纯化、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人ARIX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有2个核苷酸突变出现在斜视家系组里ARIX基因外显子1中,其中3例为C169 A突变,1例G337 A突变,在家系未发病组1例G382 T突变,2例非家系斜视组分别在C169 A、A467 G突变,20例健康人出现1例G382 T突变,家系发病组总的核苷酸突变和C169 A突变均多于正常人(P=0.009,P=0.012).在家族内阳性病患及阴性家属之间,总的核苷酸突变和C169 A突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20),家系组与非家系斜视组总的核苷酸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结论 在ARIX基因中表达有多态性,C169 A核苷酸突变作为家族性共同性外斜视的遗传风险因子具有很大可能性.

  • 单件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对比研究

    作者:徐婷婷;赵军民

    目的 对比研究单件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共选择符合试验标准的73例(85只眼)白内障患者,其中41例(48只眼)植入单件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其余32例(37只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像差以及拟调节力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焦点组相比,多焦点组术后的裸眼远近视力明显较好(P<0.05);而裸眼远视力无明显差别(P>0.05).在术后3个月时,多焦点组的明视状态和暗视状态的对比敏感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慧差和球差均明显升高(P<0.05),而离焦和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与单焦点组相比,多焦点组患者术后波前像差在4.0 mm和6.0 mm这两种瞳孔下较高(P<0.05).结论与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植入单件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远近视力和拟调节力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导致高阶像差增加、降低对比敏感度,有可能使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降低.

  • 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参数变化的评估

    作者:祝芸芸;王恒;蔡晓华

    目的 观察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参数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内进行超声乳化术或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90例(90只眼)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超声乳化术)和对照组(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观察眼压(IOP)、前房深度(ACD)、前房容量(ACV)、前房角宽度(ACA)、瞳孔直径(PD)和视力,并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IOP、ACD、PD、ACV、ACA等眼前节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IOP、ACD、PD、ACV、ACA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ACD、ACV、AC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IOP、PD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后囊膜破裂、后囊膜混浊、角膜水肿、葡萄膜炎、虹膜损伤等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对比,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较好,有效改善术后眼前节参数,降低患眼的IOP、PD,增加ACD、ACV、ACA,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较好地恢复.

  • 相干光断层扫描测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厚度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艳丽;纪淑兴;乐莉;冯思嘉

    目的 探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价值.方法 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患侧眼和CSC对侧健康眼、健康人群的健康眼进行SFCT测量,评估3组患者SFCT的厚度及意义.结果 OCT测量发现CSC患侧眼组的SFCT为(400.2±57.84)μm,CSC对侧健康眼为(297.4±57.63)μm,健康对照眼为(266.5±36.79)μm,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49.47,P<0.01).结论 CSC是一种以单侧眼为临床表现、双侧眼障碍的眼科疾病,与SFCT增加有关.这可能对CSC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致眼压失控的临床分析

    作者:梁亚;袁志兰;牟朝霞;孙红

    目的 研究分析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致眼压失控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以及治疗效果,并分析其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致其眼压失控的全部患者,共11例(11只眼).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致其眼压失控的患者发生率为9.75%,多为薄壁囊样型滤过泡,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眼压.8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6例患者行滤泡分离术(包括3例小梁切除术失败患者).再次小梁切除术的完全成功率为50%,滤过泡分离成功率达到100%,滤过泡分离术后能够显著恢复原有滤过泡的形态,增加滤过.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能导致眼压失控,术前应做好评估,术中做好防范,术后加强监控.滤过泡分离术能够安全有效的恢复原有滤过泡功能并降低眼压.

  • Nd:YAG激光网格样切开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

    作者:朱宇东;鲍炯琳;林文雄;周斌兵;杨佳俊;臧晶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网格样切开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人工晶状体前膜经过药物治疗未能吸收的31例(31只眼)患者,将YAG激光准确聚焦于人工晶状体前膜稍偏前,在瞳孔缘与人工晶状体中央光学部(直径2.5 mm区域)之间以8~10个点击穿前膜,各激光点呈网格样分布,单次脉冲能量为(1.3±0.7)mJ.结果 人工晶状体前膜经激光治疗后,逐渐崩裂直至完全吸收,31只眼平均每例激光脉冲次数12~20次,激光总能量20~80 mJ,无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网格样YAG激光切开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总能量少,更加安全有效,并发症更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吕欢;薛丽霞;万艳丽;穆建华

    目的 对比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手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中低度近视早期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之间在我院行表面切削手术的患者共156例.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患者的上皮愈合时间、眼部疼痛评分、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像差变化.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ransPRK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98±1.02)d.LASEK组为(4.03±1.22)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方面,两组患者术后视力逐渐提高,TransPRK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为0.8±0.13,LASEK组为0.8±0.26.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视力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PRK组与LASEK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屈光度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PRK组与LASEK组患者术后角膜球差及高阶像差相比各自术前均有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慧差及高阶像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内疼痛评分均逐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nsPRK手术相对于传统LASEK手术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更快,术后角膜像差更小.

  • 超高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

    作者:廖燕秋;钱道卫;牛勇毅;蔡钰才;曾锦

    目的 分析超高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以及各高阶像差与球镜及柱镜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拟行可植入眼内接触镜手术而行术前检查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球镜屈光度在-10.0 D以上的患者纳入研究.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角膜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分析均为6 mm瞳孔直径.结果共有23例(40只眼)纳入研究,平均年龄(25.78±5.90)岁,平均球镜(-13.47±2.58)D,平均柱镜(-1.08±1.11)D.在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以3阶和4阶为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呈递减趋势,阶数越高,像差越小.总高阶像差RMS值为(1.418±1.001)μm,4阶(Z4)RMS值大(0.789±0.345)μm,3阶(Z3)次之(0.753±0.481)μm.总像差RMS值、各高阶像差RMS值、慧差、球差与球镜度数无相关性;总像差RMS值与柱镜度数(r=-0.563,P=0.000)、球差与柱镜度数(r=0.330,P=0.037)有相关性.结论超高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个体差异较大,4阶RMS值大,3阶次之,各高阶像差RMS值随阶数增加大致呈递减趋势.总高阶像差RMS值与球镜度数无相关性,总像差RMS值与柱镜度数、球差与柱镜度数有相关性.

  • 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艳辉;张胜娟;李云环;李雅琳;李磊磊;王莉菲

    目的 探讨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比较.方法 回顾33例(33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分为A组20例(20只眼)完全剥除内界膜,B组13例(13只眼)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均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C3 F8气体填充.术后随访6个月.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A型和(或)B型超声、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记录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至后随访期,A组术后1、3、6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3),B组术后1、3、6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0,P=0.013),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06,P=0747).A组术后1、3、6个月CF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B组术后1、3、6个月CF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00,P=0.000,P=0.00),两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统计学意义(F=0.779,P=0.515).两组术后视网膜大部分完全复位,劈裂腔消失.其中A组随访期间出现2只眼黄斑裂孔.结论 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是有效及安全的,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的剥除术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黄斑裂孔的发生率.

  • 口服安乃近引起过敏性角膜炎1例

    作者:董毅;杨继君

    安乃近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 主要用于退热,也用于急性关节炎、风湿性痛、肌肉痛、头痛等. 口服可引起皮肤荨麻疹、药疹、渗出性红斑等过敏表现[1]. 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甚至导致死亡,由于副作用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 现将1例口服安乃近引起过敏性角膜炎报告如下.

    关键词: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例

    作者:陈莺;孙文峰

    患者女性,47 岁. 主诉"右眼视力下降逐渐加重1 年半"来我院就诊. 查体: VOD=0.1 (矫正) , VOS=0.8 (矫正);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CK>1,无渗出,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 +),右眼晶状体混浊(N3P2),玻璃体可见絮状混浊,眼底见视乳头颞侧近视弧形斑,周边部11点到2点钟及5点至7点钟视网膜见格子样及囊样变性,周边玻璃体局限性混浊;左眼晶状体周边部点状混浊,玻璃体可见絮状混浊,眼底见视乳头颞侧近视弧形斑,下方6点钟到7点钟视网膜格子样变性. 诊断:(1)右眼并发性白内障,(2)双眼近视性屈光不正,(3)双眼周边视网膜变性.双眼因近视性眼底视网膜变性先后于我院行双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建议半月后行右眼并发性白内障手术.

    关键词:
  • 复发性角巩膜层间囊肿1例

    作者:陈浩;王琳;黄志翾

    患者因"左眼角膜新生肿物7年"入院. 7年前患者家属发现患儿左眼有"白色肿物"生长,无眼痛、眼胀、畏光流泪,于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角巩膜囊肿",于2013年在外院行"左眼角巩膜层间囊肿切除术",术后3个月再次复发,现于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左眼角膜巩膜层间囊肿,左眼角膜斑翳"收治入院. 入院专科查体:视力 OD:1.0 , OS:HM, IOP:OD:15.2 mmHg ( 1 mmHg =0 .33 kPa ) , OS:10.6 mmHg,双眼外眼正常,左眼鼻下方巩膜及角膜基质层间囊肿形成,角膜表面新生血管生长,角膜中央片状斑翳,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内眼窥不见.

    关键词:
  • 安体舒通联合抗VEGF药治疗PCV 1例

    作者:廖礼;朱小华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 IPCV ) ,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以脉络膜血管系统出现息肉状动脉瘤样扩张和分支血管网( 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PED)的视网膜疾病[1]. 病变可以出现在黄斑区、视乳头旁甚至视网膜的其他区域,在眼底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样病灶. 目前,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标准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2]. 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急性或渐进性视力下降、眼前黑影、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 约有一半患者会出现反复视网膜出血和渗出从而导致PED、光感受器变性、瘢痕形成以及不可逆性视力丧失[3]. 因此对于有症状的PCV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其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PCV患者的治疗多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药[4] ,另有研究发现,安体舒通能有效减少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 CSC )中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下液体积[5].

    关键词:
  • 晶状体摘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地位及进展

    作者:虞茹静;吴越;彭程;郭文毅

    瞳孔阻滞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重要发病机制,晶状体因素则是造成瞳孔阻滞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PACG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晶状体手术进行PACG的预防与治疗越来越被重视.同时,近年来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观念如透明晶状体摘除术治疗PACG,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PACG等.鉴于此,本文对晶状体摘除术治疗PACG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评价晶状体摘除术在PACG治疗中的地位及其新进展.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特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爱林;吕爱国;郭黎霞;范肃洁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各种类型青光眼中常见的临床类型,属于临床急症,如果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其发病主要是由房角关闭致眼压急性升高而引起.近年来,随着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眼部A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技术(AS-OCT)等检查清晰地观察到眼内各部解剖结构在房角关闭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研究的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相关的解剖因素做一综述.

  • 自噬抑制剂3-MA对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TNF-α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蓉;郭丹萍;杜军辉;姚杨

    目的 研究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3-MA+缺氧组,对照组细胞在常氧条件下培养,缺氧组细胞在缺氧箱(1%O2/5%CO2/94%N2)中进行培养,3-MA+缺氧组先在培养基中加入10 mM 3-MA,然后置于缺氧箱中继续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B(LC3B)、Beclin-1及p62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结果 ①对照组、缺氧组、3-MA+缺氧组细胞的TNF-α浓度分别为(59.46±5.22)pg/ml、(135.80±11.30)pg/ml和(105.88±10.42)p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3,P=0.000),缺氧组的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3-MA+缺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MA+缺氧组的TNF-α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缺氧组、3-MA+缺氧组细胞中的LC3B-II/LC3B-I值、Beclin-1值及p62值分别为(0.20±0.03、0.58±0.07和0.40±0.09)、(0.32±0.04、0.97±0.05和0.78±0.06)和(1.03±0.02、0.32±0.10和0.78±0.08),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C3B-II/LC3B-I:F=21.73,P=0.002;Beclin-1:F=149.34,P=0.000;p62:F=69.53,P=0.000).缺氧组细胞中LC3B-II/LC3B-I值和Beclin-1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3-MA+缺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MA+缺氧组的LC3B-II/LC3B-I值和Beclin-1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氧组细胞中p6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3-MA+缺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MA+缺氧组的p62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氧激活RPE细胞自噬并促进其TNF-α的表达,自噬抑制剂3-MA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噬进程,从而发挥抑制细胞表达TNF-α的作用.

  • 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体外培养特性

    作者:李春花;郑玉萍;周婷洁;雷晓琴;王润生;宋虎平;马为梅

    目的 探讨视网膜Müller细胞(RMCs)体外培养方法,研究其增殖、凋亡特性.方法 将出生7 d的SD大乳鼠处死,分离出视网膜组织并收集于培养皿中,分别加入木瓜蛋白酶(27 U/ml)和0.25%的胰蛋白酶37℃进行消化30 min,使用20%FBS的DMEM/F12培养基终止消化.用移液枪轻轻吹打,接种于6孔培养板,放入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培养.定时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2~3 d换液1次.当细胞长满培养板的80%~90%时进行消化终止,按1:3传代,移入放有细胞爬片的6孔培养板,置于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在原代培养5 d时,将细胞爬片取出,进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波型蛋白(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原代培养的RMCs与神经元细胞共同生长,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自接种块周边爬行生长,呈扁平的多边形融合状生长,并有较长的突起,传2代时细胞纯化率高,传3~4代时细胞失去原有秩序,体积约有原代的3~4倍,胞质内见明显束状纤维增生.GS主要在Müller细胞胞核和胞质中表达,胞膜不表达,其阳性表达率达80%以上.Vimentin主要在Müller细胞胞质中表达,其阳性表达率达90%以上.结论 本试验通过酶分步消化法以及机械吹打法在体外成功培养并纯化了视网膜Müller细胞,GS和Vimentin均可鉴别视网膜Müller细胞,将二者一起使用可提高Müller细胞鉴别率;随着体外传代培养时间延长,Müller细胞逐渐分化为带有收缩功能的纤维细胞,这可能参与了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临床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