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

临床眼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림상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422
  • 国内刊号: 34-114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陈逖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非动脉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淑静;姜虎林;鲍莹;魏蕾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例(22只眼)NAION患者的24 h血压、心率变化进行监测,以及对双眼视盘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视野改变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4 h血压、心率监测0:00~7:00点血压,尤其舒张压均低于白天水平,0:00~4:00心率低于白天水平.双眼视盘患眼中Ⅰ级杯11只眼,Ⅱ级杯9只眼,Ⅲ级杯2只眼.对侧未发病眼Ⅱ级杯6只眼,Ⅲ级杯8只眼,Ⅳ级杯4只眼.视野检查半侧缺损8只眼,上半侧缺损2只眼,鼻侧缺损2只眼,颞侧缺损1只眼,弓形缺损1只眼;且存在视敏度的降低.结论 小视杯、视杯缺如或狭窄者应作为NAION的监测对象;夜间低血压、慢心率可导致视神经供血障碍,引发NAION的发生.

  • LASIK术中不同冲洗方式对角膜瓣下异物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李新宇;刘磊;王娟;李贵刚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不同冲洗方式对角膜瓣下异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分析300例(600只眼) LASIK手术,均为规范化操作实施LASIK术.术中按不同冲洗方式分组,A组:开放式冲洗法;B组:瓣下冲洗法;C组:开放式冲洗和瓣下冲洗结合法,术毕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并比较瓣下异物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发现的角膜瓣下异物总计52只眼,发生率8.7%,其中组织碎屑17只眼、脂质颗粒14只眼、纤维细丝11只眼、血液5只眼、金属碎屑3只眼、睫毛2只眼.A组角膜瓣下异物总计23只眼,发生率11.5%;B组角膜瓣下异物总计20只眼,发生率10%;C组角膜瓣下异物总计9只眼,发生率4.5%.A组与B组比较χ2=0.23,P﹥0.05;A组与C组比较χ2=6.66,P﹤0.05;B组与C组比较χ2=4.44,P﹤0.05.结论 采用开放式冲洗和瓣下冲洗结合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角膜瓣下异物存留的发生率.

  • 一过性黑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魏丹;苏九妹;何正中

    目的 探讨一过性黑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眼科以一过性黑矇为主诉的患者67例(98只眼),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既往史、个人史等,进行眼部检查,并通过颈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查.67例一过性黑矇患者颈动脉超声情况作为观察组,选取非一过性黑矇患者59例颈动脉超声情况作为对照组,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生一过性黑矇患者发病年龄的分组比较中,51~60岁组及61~70岁组发患者数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16%的患者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包括全血粘度、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增高或异常;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中,观察组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粥样硬化、粥样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双侧颈动脉相关病变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1,P=0.002),并且一过性黑矇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901,P=0.003).结论 高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一过性黑矇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一过性黑矇的发病密切相关,发生一过性黑矇应尽早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血流变学观察,及时治疗以预防缺血性眼病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 术源性全角膜结膜化保留眼球安装义眼

    作者:林伟;樊映川;曲超

    目的 探讨眼球萎缩安装义眼的新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21只眼)眼球萎缩而角膜刺激反应健存的患者施行角膜缘干细胞电凝烧灼及机械刮除破坏角膜上皮细胞,联合球筋膜结膜全角膜覆盖术,术后1~3个月配戴定制玻璃义眼片.结果 21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配戴义眼后均无刺激症状,查体见结膜及筋膜完全生长覆盖角膜,无结膜瓣裂开或退缩,上下穹隆深度正常,义眼固定于结膜囊内,位置无倾斜,下缘不易脱出,在各方向均有良好的活动度,术眼睑裂高度及饱满度与健眼基本一致,静态和动态情况下都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术源性角膜结膜化保留患者眼球,安装义眼片手术方式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反应轻.

  • 缺血性眼病眼部动脉血流改变的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王敏;王升;许淑云;王润生;马文婷;贺静芳;陈小瑾;赵铭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眼病(IOP)患者患眼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检查,观察患眼眼部血流改变情况.方法 将我院眼科中心3年间临床确诊的IOP患者53例纳入研究,并将对侧健眼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双眼同时行FF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臂-视网膜(A-RCT)、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短动脉(PCA)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等变化,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IOP患者患眼与其对侧健眼以下项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IOP患者患眼A-RCT较对侧健眼延长,OA、CRA、PSV血流速度降低,RI增高.结论 IOP患眼眼部各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低,阻力增大,循环时间延长,进一步导致球眼内血流量下降,致IOP患者患眼均存在血流量不足.

  • 下睑缩短联合内眦部睑缘缝合矫治麻痹性下睑外翻

    作者:谢敏;羊薇;唐晨;朱晓虹

    目的 探讨下睑缩短联合内眦部睑缘缝合治疗麻痹性下睑外翻的疗效.方法 对9例(9只眼)面瘫导致的麻痹性下睑外翻经药物及针灸治疗1年以上无效者,采用下睑经典眼袋切口,做下睑中外1/3楔形睑板切除联合上下泪小点鼻侧部分睑缘缝合,使下睑缘位置正常,睑外翻得以矫正.结果 随访6~41个月,9例患者下睑外翻均得到矫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下睑缩短联合内眦部睑缘缝合矫治麻痹性下睑外翻疗效良好.

  •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散光轴向切口白内障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李璟

    目的 研究不同散光轴向切口白内障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6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30只眼).在Orbscan检测出的角膜散光引导下,A组行3.2 mm角膜散光轴向切口,B组行双轴向切口.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 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lar K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Polar 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 K 0.23左右.B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Polar 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 K 0.34左右,且两组之间Polar K的变化在各个观察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角膜Polar K为0.9左右的患眼,3.2 mm单散光轴向切口与双轴向切口白内障手术都可以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但差别不大.

    关键词: 切口 散光 白内障
  •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比较

    作者:郁佳;秦梅;王剑锋;高自清;李宁;杨洪霞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26例(41只眼),按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11例(20只眼),应用20G玻璃体切除仪行白内障切除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B组15例(21只眼),应用常规超声乳化注吸头吸除白内障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对比研究两种不同术式术中前房稳定性、虹膜脱出率、术后葡萄膜炎反应,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 A组术中前房稳定,眼压稳定,无明显虹膜脱出.B组术中前房密闭欠佳,有7只眼(33.3%)虹膜脱出.术后随访3~12个月.B组1只眼(4.8%)发生浅前房,4只眼(19.0%)出现前房渗出反应,A组均未出现.B组3只眼(14.3%)发生后发性白内障.A组术眼前、后囊环形切除孔居中,直径理想,随访期视轴区透明.两组均无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玻璃体切割仪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形态变化及其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作者:吕杰;张丽;马军艳

    目的 应用形态测量学方法评估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杯/盘直径比(C/ D)和视神经乳头旁α区和β区的变化,探讨视盘形态变化与NAION的关系.方法选取154例单眼或双眼发病NAION患者,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Humphrey 2000型OCT检查系统连续拍摄视盘形态,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随访时间为12个月.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视盘直径分别为(P = 0.30,P = 0.61),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C / D比分别为(P = 0.47,P = 0.19),乳头旁α区和β区分别为(P =0.27,P = 0.32).单眼NAION组患眼和对侧眼之间无明显差异.单侧NAION组和双侧NAION组未受影响眼之间,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视盘直径、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C / D比、与α区和β区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NAION组患眼视力、视盘直径、C/D比、视盘旁α区或β区无显著相关性(P >0.20),单侧NAION组患眼和对侧眼视力之间无显著差异(全部P>0.25).结论 NAION组不影响C / D比值,也不影响视盘旁α区和β区.视盘形态大小与NAAION组视力无相关性.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内轴向结构稳定的影响

    作者:董凯;朱子诚;温跃春;吴章友;孙思勤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稳定的影响,为此类患者选取佳的人工晶状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高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28例(142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三组:Bigbag 组50只眼、Sensar组46只眼,PMMA组46只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佳矫正视力,术后第1个月角膜内皮到后囊膜面的距离与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眼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Bigbag组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到后囊膜面的距离与术前的前房深度差值显著大于Sensar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减轻手术对眼后段的影响.

  • 高度近视眼后发性白内障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作者:邵娟;李海燕;毕春潮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后发性白内障激光后囊切开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高度近视眼接受YAG激光后囊切开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共20例.结果 20例患者均在接受YAG激光后囊切开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大部分患者发生在接受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的早期;裂孔的类型均为马蹄孔;裂孔均位于颞侧,以颞上象限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巩膜外环扎联合外垫压手术达到视网膜复位.结论 YAG后囊切开增加了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危险性.高度近视眼后发性白内障慎行YAG后囊切开.

  • 复方樟柳碱注射对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血供变化的影响

    作者:杜晓琨;谢驰;石一宁;陈研明

    目的 检测复方樟柳碱对改善高度近视眼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颞侧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2 ml/次,采用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仪,检测在注射复方樟柳碱前、注射后30 min分别检测视网膜后极部及视盘筛板8个部位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以及脉络膜睫状血管的血流量,血流速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结果 除鼻侧无血管区视网膜外,颞侧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30 min后,视乳头大血管、视乳头筛板、颞侧视乳头盘沿、鼻侧视乳头盘沿、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鼻侧视乳头旁视网膜以及颞侧无血管区视网膜7个部位的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均较注射前增加(P﹤0.05),视盘筛板区有显著性的变化(P﹤0.001).结论 本研究证实复方樟柳碱不仅影响筛板区脉络膜的血管变化、调节睫状血管系统,也影响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调节视网膜血供.

  • 眼科门诊飞蚊症200例检查诊断分析

    作者:郎雪华;陈明华;姚娜

    目的 探讨视力正常(矫正正常)主诉飞蚊症患者内眼的生理病理改变.方法 对门诊眼科主诉飞蚊症患者进行视力、验光、裂隙灯、扩瞳眼底检查、眼B型超声、血液化验等项检查.结果 200例有飞蚊症的患者中,122例查出各种病理体征,占总人数的61%.78例有飞蚊症患者视力无影响,未查出病理体征,占总人数的39%.结论 对门诊眼科视力正常(矫正正常)飞蚊症患者应扩瞳查找病因,不应一概而论为生理性飞蚊症,以免误诊.

    关键词: 飞蚊症 扩瞳 眼底
  • 白内障术前两种不同浓度碘伏液冲洗结膜囊的临床观察

    作者:帅彤;赵姣;曾雅兰;宋德智;何小平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浓度(0.05%与0.025%)碘伏液(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术前冲洗结膜囊后,患者角膜荧光染色、主觉症状、结膜囊细菌培养等方面的差异,以期找到更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术前冲洗结膜囊的碘伏液浓度.方法 选择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83例(83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术前分别采用0.05%碘伏液(A组)、0.025%碘伏液(B组)冲洗结膜囊,比较两组术后患者主观症状、术眼眼表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的差异,以及术前、术后结膜囊采样细菌学培养情况.结果 A、B两组浓度的聚维酮碘稀释液均能达到相同的结膜囊细菌消毒效果,但B组较之A组术后患者眼部感觉更舒适,同时客观的眼表损伤更轻微.结论 较低浓度(0.025%)的聚维酮碘液在保证有效清除结膜囊细菌的同时,还能明显地降低术后患者的主观不适症状和客观的眼表损伤体征,有利于视功能的更快恢复,可作为临床推广应用.

  •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前房形态的研究

    作者:栗静;刘磊;李新宇;王虎杰;杨硕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眼前房形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44例(87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眼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前房容积、角膜后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等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3个月内,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较术前显著减小,180°前房角、360°前房角、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较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 LASIK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变浅,前房容积变小,而周边前房形态无显著变化,可能与LASIK手术前后患眼视近时调节引起晶状体前移量不同有关.

  • 七种眼底形态的红外线扫描和自发荧光图像的分析

    作者:王长虹;叶红;陈红艳

    目的 解析7种眼底形态的红外线(IR)扫描和自发荧光图像(AF).方法 使用Heidelberg公司HRA-Spectralis眼底检查系统,对537例患者(1023只眼)进行眼底IR和AF检查.结果 从中选出8例(8只眼)具有典型特征的眼底图像.结论 IR分辨率较一般眼底照相高,可用于眼底浅层疾病的检查诊断;AF在诊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病变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反映的是RPE代谢的变化,且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AF图像有极其明显的特征,是检查诊断RP病的金指标.

  • Pentacam在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冯熠;贺瑞;渠敏

    目的 通过Pentacam对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3年7月间行传统LASIK手术患者32例(62只眼)及飞秒激光手术的患者32例(64只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半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心和四个时钟方位算出术前和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差.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半个月和术后3个月,在角膜顶点位置,角膜高度的变化t值分别是2.08和2.06,P<0.0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方位,则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的角膜高度差的比较中,二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角膜中央直径4 mm区域内,LASIK术后各部位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均比较小.而飞秒激光和传统LASIK在术后对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变化的影响程度无太大差别.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

    作者:高自清;岳晓丽;周琦;李娟;李宁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与巩膜扣带联合手术视网膜复位后即刻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13例(13只眼)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裂孔联合巩膜扣带术,并根据情况进行环扎、放液,术后3 d内即刻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全部13只眼均一次性成功去除白内障,其中12只眼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短期内提高,并发症少.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与巩膜扣带联合术后即刻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理想手术方法.

  • 20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

    作者:姜虎林;王淑静;魏蕾;鲍莹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经20G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前后泪膜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自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于我院行20G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的连续病例132例(1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伴有II型糖尿病的63例(63只眼)作为A组,无糖尿病的69例(69只眼)作为B组,对侧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3、7 d,1个月及3个月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及干眼不适症状(DES)评分等检查.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泪膜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后泪膜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1 d相比,术后1、3 d患者均感到术眼明显不适,DE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1、-3.452,P<0.05);43%患者主诉患眼有轻度异物感及红肿流泪;与术前1 d相比,术眼术后1、3、7 d BU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73、-3.218、-4.121,P<0.05),且A组(糖尿病组)泪膜稳定性恢复慢;术眼术后1,3 d CF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5,P<0.05),且在术后3 d时评分高,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 d及3 d术眼S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2、3.814,P<0.05),术后7 d恢复至术前水平,随后变化不大.结论 糖尿病患者本身的泪膜稳定性差,20G玻璃体切除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糖尿病患者经20G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后早期可出现泪膜的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和泪液分泌量的下降,且术后泪膜恢复较无糖尿病患者恢复慢.

  • 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磨镶术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晓宏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磨镶术(SBK)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要求矫正近视的患者120例(240只眼),随机分为SBK组和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每组60例(120只眼).SBK组和LASIK组患者分别使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进行视力矫正.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结果 SBK组和LASIK组患者各时间段裸眼视力与各自组的术前水平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BK组屈光度回退率和LASIK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屈光度回退率低.

  • 272例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原因的调查分析

    作者:植玉婷;孙涛;黄勇志;颜鲁宁;佘啸

    目的 探讨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选择符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适应症标准并行穿透角膜移植术的272例病例,分析行角膜移植患者的致病原因及变化趋势.结果 角膜移植术病因以角膜白斑占首位(44.12%),其余依次为感染性角膜炎(约20.59%),角膜化学伤及热烧伤(约8.82%)、遗传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和角膜变性、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破裂伤、再次角膜移植术者及其他.在调查期内,角膜白斑始终占角膜移植病因首位,数量和比重没有明显变化,感染性角膜炎和角膜化学伤及热烧伤的数量和比重在下降,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数量在逐步增加.其余病因变化不明显.形成角膜白斑的首要病因是真菌性角膜疾病(约46.28%).真菌感染患者一直居感染性角膜炎病因首位,但绝对数量在下降,而所占比重在上升.年龄分布以中青年组为主.结论 角膜白斑是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主要病因,真菌性角膜疾病是导致角膜白斑的主要原因,并呈上升趋势.圆锥角膜和大泡性角膜病变在逐年增多.

  • 下睑松弛性溢泪的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马凤娟;孙英

    目的 探讨下睑松弛性溢泪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26只眼)下睑松弛性溢泪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10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溢泪症状明显改善,下睑运动功能正常,睑缘与眼球表面贴合紧密,无眼睑内翻及外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下睑松弛性溢泪疗效满意,并可获得一定的美容效果.

  • 硬性高透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眼镜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比较分析

    作者:赵春娟;费安裕;林咸平;方燕

    目的 比较超高度近视患者戴用框架镜和硬性高透氧角膜接触镜 (RGPCL )后的视力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2例(113只眼)超高度近视患者验配RGPCL,观察验配RGPCL后的佳矫正视力(BCVA)及配适情况,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并与框架镜配戴进行比较.结果 113只眼配戴RGPCL后BCVA 4.89±0.16,配戴框架眼镜后BCVA 4.70±0.27.配戴RGPCL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配戴框架眼镜的佳矫正视力,平均视力提高均值为0.19±0.16,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38.71,P<0.01).统计显示近视度数越高者戴用RGPCL比戴用框架眼镜视力提高越明显.佳矫正视力的结果与等效球镜屈光度和验配RGPCL前是否进行屈光矫正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配戴RGPCL可减少框架镜带来的像差、物像畸变及视野影响等不足,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有较好的舒适度,为超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 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作者:苏安庭;葛正光;葛娴

    目的 探讨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26例(26只眼)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联合持续灌注,无巩膜瓣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缝线三点式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26例(26只眼)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10个月,视力恢复>0.3者16例(61.5%).结论 此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视力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可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 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对超薄瓣LASIK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

    作者:栗慧娜;韩永钊;钱涛

    目的 探讨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对超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12月在我院眼科中心行超薄瓣LASIK手术的84例(168只眼)患者,按角膜基质切削深度(ADCS)进行分组;1组<50 μm,2组50~80 μm,3组>80 μm.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值,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各组角膜知觉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角膜切削深的组3与组1和组2相比,中央角膜知觉下降明显.术后3个月时中央角膜知觉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三组间仍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组3的中央角膜知觉值仍低于组1和组2,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结论 角膜基质切削深度与中央角膜知觉的下降有显著关系,基质切削越深,中央角膜知觉下降越明显.

  •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致视盘水肿1例

    作者:王大虎;张殷建

    患者女性,30岁.因"双眼视物模糊、变形5个月余",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3年1月15日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2012年7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变形,伴头晕、眼胀,无复视,无畏光流泪,无高热寒战,无运动障碍,至上海市仁爱医院诊治后,未见明显好转.后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双眼视力1.0,眼压右1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11 mm Hg,眼底见视乳头水肿,病理征(-),查头颅MRI、颈椎MRI(2012年7月23日)示:未见明显异常.查头颅MRV(2012年8月20日)示:两侧横窦、乙状窦细小显示欠佳,直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窦汇未见明显异常.

  •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邵新香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差,术后功能恢复困难,术后欠矫易导致外斜视复发;术后过矫由于融合功能差,可能出现难以克服的复视,给手术设计带来困难.总结130例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小切口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悬吊固定术

    作者:王芬;杨飞;杨芳文;李胜寒

    后囊膜破裂大多与眼外伤晶状体损伤、白内障术中后囊膜损伤有关[1],可发生后囊缺陷.大的后囊膜破裂如剩余后囊足以支持人工晶状体,可行睫状沟植入[2],后囊破口大,不足以支持人工晶状体襻,在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时需行睫状沟缝线悬吊固定术[3].我院进行了小切口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悬吊固定术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 眼眶手术入路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赵海峰;吴昌凡;郎平

    眼眶病变处理目前仍集中在手术治疗,眼眶手术入路的选择受到病变位置、性质、大小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手术方式选择、眼眶自身特点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意在介绍各类手术入路的方法与改良、适应证、以及该入路的优缺点和相关入路的新发展.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琳娜;张晓峰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眼部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推测是视网膜内、外屏障的破坏以及各种炎症因子的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DME的发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DME认识的加深,其治疗方法不断进步.目前DME的治疗为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全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处理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药物、激光光凝和手术治疗三大类.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从其发病机制方面治疗DME,在DME的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2β1和bFGF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俊杰;袁志兰;曹国平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2Κβ1( TGF2β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的血清样本,并以无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用ELISA 方法测定血清中bFGF,TGF2β1 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19例血清样本bFGF 含量为( 31.25 ±7.62) ng/L,TGF2β1 含量为( 0.32 ± 0.04) μg /L; 单纯型DR 组中17例bFGF含量为( 48.3 ± 6.54) ng /L,TGF2β1 含量为( 0.41 ± 0.05) μg /L;增生型DR 组14 例bFGF 含量为( 61.82 ± 10.91) ng /L,TGF2β1 含量为( 0.77 ± 0.06) μg /L.和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血清中bFGF,TGF2β1 的含量均显著增加( P < 0.01),并且随着DR 病情的进展而增高( P < 0.05) ; 血清中TGF2β1 与bFGF 之间呈正相关(r=0.379,P<0.01).结论 TGF2β1,bFGF 参与了DR 的发生发展,并与DR 后期新生血管形成关系密切.

  • 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其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的研究

    作者:丁慰祖;姚慧萍;刘嫣;钱钧;许宇东;叶芳

    目的 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并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诱导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大鼠眼部情况、血糖及体重等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一次成模率高,大鼠死亡率较低.建模6周起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部分大鼠晶状体皮质混浊,眼底检查未发现改变.建模后1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a、b波潜伏期即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但振幅未见异常.而6周时糖尿病组FERG的 a、b波除潜伏期持续延长外,其振幅也显著下降(P<0.01).结论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建模简单、方便,成功率高,是较为理想、稳定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之一.大鼠糖尿病早期在眼底出现视网膜可见病变之前即已存在功能改变.

  •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流程的建议——近视防控共识(讨论稿)

    作者:石一宁;方严

    近视的低龄化和持续高患病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眼科的研究难点和研究热点,已经从"医学学科中的某一疾病的问题"演变为危害国民健康素质和国防安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建立起系统防控体系.

临床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